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合集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温岭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温岭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增强选择性。

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成长意愿,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突出专业性。

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适合综合发展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追求实效性。

摒弃阻碍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

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

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

2015年上半年,由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部分专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

2015年下半年,全市全面推行中职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一)建立多样化选择机制。

创造多层级选择机制。

高一入学选大类,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为学生提供一次调整专业方向或专业的选择机会;就学一年后,为学生提供两次以上关于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的选择机会;两年半后,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选择机会;每一学期都为学生提供一次课程选择机会与调整机会。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一、指导思想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

中职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我校制定了中职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我们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我们将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
趋势,我们将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增设新兴行业相关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工作需要。

此外,我们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加强教
师培训和学科竞赛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

最后,我们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办学。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校
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总之,中职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
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共同推动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一、指导思想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

职业中专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中专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模块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

一是课程模式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

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

以致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

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

”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

、组织机构1、成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吴安安副组长:魏松青刘远华成员:杜崇辉徐楚良李曙军李晓红丁清鸿钟声卢晔吕小明田建伟李祖福2、成立模块化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刘远华副组长:李晓红丁清鸿成员:吕小明田建伟李祖福汪祥林杨双喜姚美祥张品卢红霓王勇葛三龙方含芬李先明曹清良方国文钟秀沈阳郭琼三、基本要求课程模块化是在分析各专业学生任职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编排出合理的课程模块。

通过课程模块化,使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能掌握一项职业岗位能力。

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组成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技能;教学模块中应有实训环节或仿真模拟操作,与学生技能竞赛标准相融合,与职业资格标准(考证)相融合。

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中职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特点为依据。

课程模块应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划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使学生学习的选择度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如技能性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利完成学业。

职业中专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中专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模块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

一是课程模式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

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

以致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

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

”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

二、组织机构1、成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吴安安副组长:魏松青刘远华成员:杜崇辉徐楚良李曙军李晓红丁清鸿钟声卢晔吕小明田建伟李祖福2、成立模块化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刘远华副组长:李晓红丁清鸿成员:吕小明田建伟李祖福汪祥林杨双喜姚美祥张品卢红霓王勇葛三龙方含芬李先明曹清良方国文钟秀沈阳郭琼三、基本要求课程模块化是在分析各专业学生任职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编排出合理的课程模块。

通过课程模块化,使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能掌握一项职业岗位能力。

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组成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技能;教学模块中应有实训环节或仿真模拟操作,与学生技能竞赛标准相融合,与职业资格标准(考证)相融合。

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中职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特点为依据。

课程模块应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划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使学生学习的选择度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如技能性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利完成学业。

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

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
课程组成一个模块 , 由文化课 、 专业课 按施工规律和 课 ; 密切联 系实际 , 与时俱进。 岗位需要组成 了七 大综合模块 , 减少不必要 的重 复 , 本方案采取 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是 : 专业规 范 、 规
使教学 内容 更集 中 , 教学针对性更 强 , 理论与实践 紧 程 ( 俗称 白皮 书 ) 计 算机 专业 软件+ + 专业 录像 带 、
大, 土建类人 才需 求的顺序为工 民建 、 工业 电气 自动 的综合能力 。 民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见下表。 工
1 5
中等职业教育
能力分 类
21 0 2年 第 2 0期
成果 目标能 力 自 律

革的, 努力一 体情i
课业:
自我 管 理 能 力
语言表 达与非语 言表达能 力
中等职业教育
21 0 2年 第 2 O期
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
浙 江省衢 州 中等专业学校 1 陈国庆
[ 摘要 ] 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传统的 中职 建筑 学科教 学以严谨 的学科 体 系为 知识 架 构 , 以规 范的理 论讲 解 为知 识传 输 途径 , 忽视
行业 的需 求 为我 校专 业发 展提 供 了广 阔 的空 力 , 并写进学校工 民建专业培养方案 中。 使教师确立 间,根据行业人才需求 预测 课题组近期发布 的调查 了以综合 职业能力为突破点 ,将专业能力与通用 能 报告 , 民建类人 才列入前十名短缺专业 , 工 需求量极 力相结合 , 将全面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 提高学生
对于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 的要求 。我们 建筑专业组的 了 中职工 民建专业学生应具备 的多项综合 和专业 能

广东中职学校改革实施方案

广东中职学校改革实施方案

广东中职学校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中职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东中职学校改革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本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广东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首先,广东中职学校将加强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同时,学校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学校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同时,学校将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此外,学校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渠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将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提前适应职场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学校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学校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广东中职学校改革实施方案将全面提升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这将为广东中职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近年来,中国的中职教育机构正面临着诸多变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中高职教育。

浙江省很早就发现这一现实,于是出台了《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为浙江省中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旨在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中高职教育协同体系,建立一完整有机的中高职教育、培养路径。

这一改革方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支持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为重点,着力把中职教育的终身化、立体化、技能化作为主要指向。

改革的具体措施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

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将整合省内外、学校企业之间的资源,深度挖掘、积极开展素质培养活动,把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施双方课程的交叉开放,实现中职教育的终生化、立体化、技能化的建设。

二是推进中高职教育资源共享。

浙江省将探索新型的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实施中高职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中高职教育的教学空间,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优化中高职教育的综合优势,提高学生受教育和获得就业的能力。

三是推进高中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浙江省将深化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解决学生上学没有专业的烦恼,以及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困境,实施“主动就业”的素质教育,支持社会企业实施“高校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中高职教育将得到有效的改善,浙江省将取得与时俱进的发展。

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精准的中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贡献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旨在为浙江省建立一完整的中高职教育体系,提供更加优质的中高职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支持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建立更具竞争力、更具创新力的中高职人才体系,为浙江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高职教育正迎来重要的改革。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是浙江省改革中高职教育的首要指导方针,在高质量中高职教育建设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本文从教育理念和目标、入学制度和学制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了该方案中重要的实施细则,为浙江省中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中文摘要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更大的关注,社会对高质量中高职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此,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旨在加强中高职课程改革,提高高质量中高职教育建设水平。

本文从教育理念和目标、入学制度和学制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了该方案中重要的实施细则,为浙江省中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一、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的教育理念和目标1.1育理念:坚持“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融合、联系、融入、发展”的课程改革思想,突出教师学习发展理念,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2育目标:通过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拓宽学生学习技能,强化学生知识积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细则2.1学制度和学制制度:浙江省一体化课程实施前,对报考高职的学生需经过职业院校的入学考核,实施后,将采用普通中小学,职业院校学籍制度。

中职生在满足中职学制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学制提高,申请成为三年制高职学生;高职生也可以借助职业院校,拓展知识面,掌握新技能,提升职业能力,进行高级职业教育。

2.2程设置: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将实施班制,中职课程、高职课程进行融合,适应专业特色需求,补充高职课程,强化中职课程,实施技能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与职业实践分配到各个学校中去,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中职高职衔接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高职衔接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高职衔接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为了推进中职与高职衔接教学改革,促进中职生顺利升学到高职,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 优化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增加高职所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2. 加强中职与高职衔接科目的编制,确保教学内容衔接顺畅,使学生顺利过渡到高职学习阶段。

3. 引进高职师资,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高职教师进行中职教学改革的研讨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建立评价机制与学分认定制度1. 建立中职与高职衔接学分系统,明确学分认定标准和流程,确保中职生升学高职时学分的有效对接。

2. 设立中职与高职衔接评价机制,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和实践能力测试等方式,对中职生进行评价,为其顺利升学提供依据。

三、推进高中职校合作办学模式1. 鼓励本地区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制定衔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交流会议、教学研讨和互访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衔接教学能力。

3.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中职阶段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加强学生职业导向和就业指导1. 优化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高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2. 加强与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为中职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实习机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评估及调整1. 设立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评估机构,对衔接教学改革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改革的举措,推动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不断优化和提高。

六、加强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与支持1.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向家长普及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优势。

2. 扩大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以上实施方案将有助于促进中职与高职衔接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为中职生实现顺利升学到高职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2023年,中职教育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的阶段。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中职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更加繁荣的未来。

一、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这些课程是中职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是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基础。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政治、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课程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中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的课程,包括机电、电子、汽车、建筑、财会、互联网、旅游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既涵盖了传统的技工类课程,也包括了新兴的IT、互联网、旅游等多个行业。

中职学校特别注重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除传统的理论课程外,专业课程中还包括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

3、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中职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的课程,主要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提高身心健康和文化素养。

二、实施计划1、优化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将优先采用国际化、现代化、高端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实现“网络思维”、“智慧教育”,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2、设置实践型教学环节中职学校也将开设更多的实践性课程和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同时,学校将配备更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打造更加真实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篇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素质协调发展,掌握煤矿开采技术与管理知识,具备采矿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煤矿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生产组织与生产技术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2、文化素质: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业务能力:熟悉掌握煤矿开采技术和掘进技术,能够解决采掘生产中的生产、技术问题,具有组织和指挥采掘生产及编制采掘作业规程的能力;掌握煤矿五大灾害知识,具有煤矿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掌握矿井通风与安全,具有矿井通风设计、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解决通风、安全中的一般问题的能力;具备组织、指挥生产和技术、安全管理能力;熟悉矿用机电设备的基本性能,具有机电设备选型设计能力;具有煤矿地质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

获一项以上相关技能证书。

4.外语能力: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外文技术资料。

5.身心素质:掌握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乐观向上,团结友爱,身心健康,能胜任本专业工作,并掌握一定的国防知识与军事技能。

中职学校制度改革

中职学校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中职学校制度进行改革。

一、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1.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职业技能课程,减少理论课程。

同时,优化课程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中。

2.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中职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训课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技能。

此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 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中职学校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改革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 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中职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中职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中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四、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学生入学渠道1. 实施分类招生,提高学生入学机会。

中职学校应实施分类招生,包括自主招生、推荐入学、对口升学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入学渠道。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年5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特制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根据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

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理念。

以任务为引领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在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综合、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学目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活动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明确岗位及岗位群,并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能力:(一)岗位能力:掌握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

(二)方法能力: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社会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规范操作,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团队合作,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创新能力:即具备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藏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使用能力。

三、改革思路以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金华市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初稿)为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但才成长通道,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学校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改革,全校教师能力协作、刻苦钻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初步制订了《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为基础,以增加职业教育的选择性为主旨,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势专业设置、细分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等配套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校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根据《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模具制造三个省级示范专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积极参与,形成同步实施、逐步推进的课改格局,通过三年努力,深化课改理论研究,夯实全面推广的实践基础,在五年内初步构建起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多元化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改革的推进措施1. 大类招生学生对专业、专业方向及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应建立在对专业有充分认识、对相应职业工种有全面了解、对个人成长方向有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避免盲目选择专业、过早定位发展方向,三个省示范专业从2015年秋季起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

同时梳理、设计招生专业及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配套宣传材料,便于提升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准确认识。

根据学校实际,在第一学期适度增加专业课的开出比例,开展下企业见习活动,组织优秀毕业生举办生涯发展报告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职业体验中心,更多地给予学生关于专业情况、职业岗位、就业方向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一、必要性: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工厂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

假如把学校比作工厂,那么毕业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合格与否由用户检验,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厂企业,录用中职毕业生后希望他们的成长周期尽量缩短,以提高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

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要求,能否尽快地熟悉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

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结合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指导思想: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根据xx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

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

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次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改置专业模块,由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

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

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摘要:培养合格护理人才是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使毕业生能够具备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能力,必须加强对护生从事护理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为解决当前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该作者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技能大赛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348-02收稿日期:2019-06-17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XZZJG2016B022)作者简介:劳斌章,女(汉族),广西灵山人,钦州市卫生学校,副主任医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新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人为本、以德为基;以学为尊、自强不息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探索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改革目标对护理学基础进行课程改革后在教学中全面推广,可使更多学生受益,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的目的。

三、课程改革步骤第一阶段:调研阶段。

布置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填写护理学基础教学质量调查问卷,汇总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制订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严格按方案执行教学改革。

2.将2016级护理4个班250人,分为两组,1、2班作为试验组采用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3、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选取近年国赛、区赛项目中的心肺复苏、静脉输液、吸痰、无菌技术、鼻饲技术、口腔护理6个项目对2016级学生进行前后两次测试,通过测试了解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教学质量的改变。

3.选拔及培训选手,参加2016年钦州市级、广西区级护理技能比赛,总结比赛结果,对比研究,完成相关研究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

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技术必需的应用、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产品设备及元
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确立新型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进行改革。

1、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

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3、专业实践课改革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

实践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

总体课程结构如下:
(三)完善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远程教学等网络资源,增强直观、形象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电工基础、公差与配合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专业教室上课,边讲边练,这样不仅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理论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过分倚重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多种新教学方式,如在《机械加工工艺》一章中应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及接受能力。

(四)改善实验实习装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继续加大实验实习设备资金投入力度,为学生实践操作夯实基础。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以增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是紧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教育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改革及具体教学进程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

学生实践训练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年进行技能基本功训练,即计算机使用操作训练,电工工具、工具仪表使用训练,焊接工艺训练,钳工训练。

(2)第二年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即读
图、识图能力训练,基本电路安装训练。

(3)第三年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即产品装配与调试训练,PLC应用实训,整机维修训练,专业岗位综合训练,毕业综合实践。

(五)改革成绩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动力
改革过去只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教学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

积极探索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施行“多证”策略,彰显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一直实施“多证齐发”政策,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普通话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思想品德考核合格证、文化及专业理论考试合格证、技能操作合格证及毕业证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遵循实践操作与技能证书相配套原则,加强技能培养与技能鉴定工作。

学生毕业可获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电工中级”、“中级钳工”“维修电工”、“普通车工中级”、等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

积极争取部分优秀学生申请高级工鉴定。

四、步骤与方法
(一)成立开发团队
成立由专业负责人及主要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

专业教师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实施者、实践者。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确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总体修订原则是,以能力为本位,实行“宽基础、活模块”;以项目课程为形式,任务驱动教学。

围绕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对新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校内行政、业务指导部门教学管理能力
科学修订和完善各项专业课程管理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奖优罚劣,激励先进,鞭策落后。

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养和业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实训处、教务处等处室职能作用,确保教育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对专业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1、着力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以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师转变工作观念、作风,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2、扎实推进教师业务能力建设。

学校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积极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文关怀。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一支集理论、技术于一身,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经验的“双师型”队伍。

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