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
毕业肠道菌群选刊指南
毕业肠道菌群选刊指南摘要:一、引言二、肠道菌群概述1.肠道菌群的定义2.肠道菌群的作用三、毕业肠道菌群选刊指南的目的与意义四、选刊标准1.影响因子2.发表周期3.研究方向4.期刊口碑五、具体选刊推荐1.综合性肠道菌群期刊2.专业性肠道菌群期刊3.国内外期刊对比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然而,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期刊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为毕业论文涉及肠道菌群研究的同学们提供一份选刊指南,帮助大家顺利发表论文。
二、肠道菌群概述1.肠道菌群的定义: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与宿主相互依赖,共同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2.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神经发育等多个生理过程,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毕业肠道菌群选刊指南的目的与意义毕业论文是同学们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成果有利于提高研究影响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指南旨在帮助大家了解肠道菌群领域的主要期刊,提高选刊效率。
四、选刊标准1.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学们在选择期刊时应尽量选择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
2.发表周期:发表周期是指从投稿到接收的时间,同学们应尽量选择发表周期较短的期刊,以提高投稿效率。
3.研究方向:同学们应根据自身研究方向,选择与研究内容相符的期刊。
4.期刊口碑:一个期刊的口碑对于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学们应选择口碑良好的期刊。
五、具体选刊推荐1.综合性肠道菌群期刊:如《自然微生物》、《科学》等,这些期刊影响因子高,发表内容广泛,适合发表肠道菌群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2.专业性肠道菌群期刊:如《肠道微生物》、《微生物组》等,这些期刊专注于肠道菌群领域,发表内容更为深入。
3.国内外期刊对比:国内期刊如《中国科学》、《微生物学报》等,在发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肠道菌_产支链氨基酸_概述及解释说明
肠道菌产支链氨基酸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肠道菌和支链氨基酸是当前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个主题。
肠道菌是人体内生活着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人体的消化道中,并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而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等,在蛋白质合成以及多种对身体机能至关重要的代谢途径中起到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肠道菌产生支链氨基酸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肠道菌的定义、分类、功能和作用,以及影响其数量和构成的因素。
接着,我们将详细说明支链氨基酸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并探究肠道菌如何产生这些支链氨基酸的机制。
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对肠道菌产生支链氨基酸的研究现状,并解读其意义与机制。
同时,还会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了解肠道菌产生支链氨基酸的概述及解释说明。
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综合分析和总结,我们期望能够清晰地阐明肠道菌产生支链氨基酸的重要性、机制以及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同时,本文还将探寻未来在该领域中可能出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且具有启发性的资料。
2. 肠道菌2.1 定义和分类肠道菌是指寄生在人体的胃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以共生方式存在于人体,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肠道菌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最常见和重要的肠道菌包括厌氧菌、需氧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代谢能力,并在人体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2 功能和作用肠道菌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们参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过程,在帮助我们获得足够能量和营养物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肠道菌通过分解腐败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植物蛋白等,将其转化为更易于吸收利用的有机酸、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等物质。
此外,肠道菌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它们通过与人体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功能和增殖,从而维持身体的免疫平衡。
大肠菌群的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肠菌群的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肠菌群是指存在于人体大肠内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包括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菌群。
这个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各种细菌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乳酸菌、肠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大肠菌群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体健康具有巨大的影响。
大肠菌群的单位指的是研究和评估大肠菌群的测量标准和指标。
对于人体而言,了解和监测大肠菌群的单位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可以提供关于肠道健康和整体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衡量和描述大肠菌群的单位。
常用的方法包括通过测量菌群的种类和丰度来描述它们的组成,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来揭示菌群的多样性,以及通过测量菌群的代谢产物来评估其功能。
大肠菌群的单位不仅在研究和了解人体健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还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测量大肠菌群的单位可以帮助评估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在环境科学领域,它们也被用来监测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效果。
本文将对大肠菌群的单位进行详细探讨,包括其定义、重要性以及功能。
进一步介绍大肠菌群单位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展望。
通过对大肠菌群单位的研究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人体健康,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将对大肠菌群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文章的目的,并概述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进行讨论。
首先是对大肠菌群的定义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其组成成分和特点。
接下来将重点探讨大肠菌群的重要性,分析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谈论大肠菌群的功能,包括其在营养消化、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功能和机理。
在结论部分,将强调大肠菌群的单位的重要性,并回顾当前对大肠菌群的单位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整篇文章将通过以上结构,全面、系统地介绍大肠菌群的单位,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成果。
人体肠道微生态 生命早期微生物对健康的意义
(11)、2015年,Dachuan Zhang等研究表明, 肠道菌群通过TLR及MyD88信号通路介导中性粒细 胞的衰老;如果清除肠道菌群会导致循环中的衰老 中性粒细胞显着减少,并增加了炎症相关的器官损 伤
(12)、2014年,Manon DSchulz等在K-ras小 鼠身上证明,高脂饮食可以促进小肠肿瘤发生且与 肥胖无关。 (13)、2014年,Nan Qin等构建了肝硬化患者 肠道菌群基因组,找到了66个代表细菌物种的MGS, 其中28个在患者组中富集,38个在健康组中富集, 并根据各基因标记物定义了肝硬化病人区别指数
5 抗肿瘤作用
双歧杆菌是肠道菌群中的主力军,具有显着的抗癌 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清除致癌物质,使致癌物质 失活: 抑制肠道内腐败菌产生的致癌酶;降低肠道pH值, 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致癌物质与肠道接触时间,促 进致癌物质的排放。
(1)、与减肥后反弹有关:2016年,Christoph A Thaiss等发现给予节食减重的小鼠高脂饮食后,促 进了更快的体重反弹和代谢失常;将此类鼠的菌群 移植到无菌小鼠并给予高脂饮食时,与移植正常菌 群的小鼠相比体重增加更快。 (2)、2016年,Martina Sassone-Crosi等研究 发现有益菌EcN可以分泌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 microcin,该蛋白可以抑制炎症肠道中肠杆菌的扩 增,使炎症程度减轻
(14)、2012年,Junjie Qin等利用宏基因组相 关研究的方法,最终确定了可用于二型糖尿病分类 的23个肠道生物标记物 (15)、2011年,Andrew LKau等利用宏基因组 学和无菌动物,阐释了饮食、营养、肠道菌群和宿 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说明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 息息相关。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概述肠道菌群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通过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过对比不同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科学家们发现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
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代谢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来调节人体健康。
例如,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脂肪和糖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还可以缓解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减少抗生素相关腹泻等不良反应。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
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发现可能仅仅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益生菌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益生菌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益生菌的安全性等。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加强肠道菌群与常见疾病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益生菌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效果;研究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为个体化营养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为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肠道细菌检测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肠道细菌的种类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2. 掌握肠道细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肠道细菌。
二、实验原理肠道细菌是人体肠道中正常寄居的一类微生物,它们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检测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助于了解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肠道细菌。
该方法基于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的规律,通过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生长出的菌落数量,估算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肠道细菌样品2. LB培养基3. 琼脂4. 蒸馏水5. 酵母提取物6. NaCl7. pH计8. 移液管9. 培养皿10. 灭菌锅11. 恒温培养箱仪器:1. 电子天平2. 烧杯3. 试管4. 玻璃棒5. 紫外线灯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将肠道细菌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制备成不同浓度的样品。
2. 制备培养基:称取适量的LB培养基粉末,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加热溶解,调节pH至7.2-7.6,冷却后加入琼脂,熔化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
3. 接种:用无菌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样品,滴加到培养皿中,用无菌玻璃棒进行涂布。
4. 培养: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
5. 计数:计算每个培养皿中生长出的菌落数量,根据稀释倍数和接种量,计算样品中细菌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特征: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生长出的菌落,可以初步判断肠道细菌的种类。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表面光滑;大肠杆菌菌落呈无色,表面光滑。
2. 细菌数量:通过平板计数法,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量。
本实验中,样品中细菌的数量为10^8 CFU/mL。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检测了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验证了平板计数法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肠道细菌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肠道细菌的种类较多,可能与样品来源、环境等因素有关。
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
the efficacy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the prevention as well as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 allergy were evaluated in this
article.
(J Clin Pediatr,2009,27(11):1095-1097)
肠道菌群的生物学功能可以从三方面来阐述: 即维持肠 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 拮抗病原微生物的定植, 感染和 刺激 / 调控人体的免疫功能。 这些功能相互密切关联, 互相 促进。 因此, 充分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 对于 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和促进抗感染功能都是极为重要的。
肠道菌群研究意义
肠道菌群研究意义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意义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本文将从健康维护、疾病治疗、营养代谢和情绪调节等方面,探讨肠道菌群研究的重要意义。
肠道菌群在维护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能够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抑制有害菌生长等。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释放出有益物质,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另外,肠道菌群还能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因此,研究肠道菌群有助于开发调节菌群平衡的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肠道菌群研究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肠道菌群失衡与肠炎、过敏性疾病、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通过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已经证实,通过调整菌群平衡,如益生菌的使用、粪菌移植等,可以有效缓解某些疾病的症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肠道菌群与营养代谢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能够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物质,产生一些有益的代谢产物。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提供能量给肠道上皮细胞,并参与调节脂质代谢。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对营养代谢的影响,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膳食方案,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
肠道菌群还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肠脑轴”。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产生神经递质、调节免疫反应等途径,影响人体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
因此,研究肠道菌群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道菌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肠道菌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健康维护、疾病治疗、营养代谢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人体健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细菌和病毒的共生及其生物学意义
细菌和病毒的共生及其生物学意义
细菌和病毒是我们身体内最普遍的微生物。
虽然它们通常是被我们视为致病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细菌和病毒之间实际上是存在一种共生关系的。
这种共生关系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给双方带来很多好处。
例如,在我们的肠道中,有着一个复杂的菌群,它包含了超过100种细菌。
这些菌群帮助我们的身体消化食物,产生营养素,并且还有助于我们的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这些细菌也能够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长。
然而,肠道菌群也是一个理想的宿主,能够让某些病毒存活下来。
例如,艾滋
病病毒就可以在肠道菌群中存活数年,并且通过肠壁向我们的血液中渗透。
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被认为是一种牢固的共生关系,即使我们认为病毒是有害的生物。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肠道细菌的共生存在于一种叫做“细菌
感染学说”的理论中。
这种理论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存在于我们的肠道中并在那
里产生。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宿主的肠道细菌群没有被破坏,那么这种病毒就可以稳定地存活下去。
这也就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细菌和病毒之间存在的共生就已经是自然的和有益的了。
总之,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于我们身体的健康
和正常运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种关系也说明了微生物的生物学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对生物学研究本身非常重要,同时也对我们改进微生物学和解决其他的生物学问题都非常有用。
大肠埃希氏菌概述及其生物学特性!
⼤肠埃希⽒菌概述及其⽣物学特性!⼤肠埃希⽒菌概述及其⽣物学特性!⼀、背景及概述⼤肠埃希⽒菌通称为⼤肠杆菌,存在于⼈类和动物肠道中。
从对肠道作⽤来看,可分为致病性与⾮致病性两⼤类。
⾮致病性⼤肠杆菌是⼈类肠道中兼性厌氧正常菌群的优势菌种,⼀般情况下对⼈体⽆害,并可在肠道内合成维⽣素B和维⽣素K,产⽣的⼤肠菌素能抑制痢疾杆菌等病原菌的⽣长,对⼈体有利。
但在机体抵抗⼒下降或侵⼊肠道外组织或器官时,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致病性⼤肠杆菌可致肠道感染,⼜称致腹泻⼤肠杆菌或肠道毒⼒⼤肠杆菌,依据致病机制、临床症状、流⾏病学特点和⾎清型分为肠致病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肠杆菌(EIEC)、肠出⾎性⼤肠杆菌(EHEC)和肠聚集粘附性⼤肠杆菌(EA.AggEC)等5类。
每类菌株限于⼀定⾎清型,其毒⼒由质粒编码,产⽣肠毒素或细胞毒素,对肠粘膜的作⽤具有特征性,可致腹泻、出⾎性肠炎等疾病。
⼆、⽣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为⾰兰⽒染⾊阴性,两端钝圆、中等⼤⼩的杆菌,⽆芽胞,有周鞭⽑,能运动。
有菌⽑。
2.培养特性本菌⽣命⼒较强,在46仍可⽣长。
营养要求不⾼。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长,形成薄菌膜,管底有粘性沉淀物,培养物具有粪臭。
在⾎液琼脂平板上,某些菌株可出现溶⾎环。
在鉴别培养基上,⼤肠埃希⽒菌与肠道致病菌的菌落易于区别。
如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呈紫⿊⾊,具有⾦属光泽的菌落。
⽽肠道致病菌由于不分解乳糖,均呈⽆⾊的菌落。
3,⽣化反应⼤肠埃希⽒菌⽣化反应活跃。
分解乳糖的意义更⼤,可与肠道致病菌区别。
能迅速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露醇等多种糖类,产酸产⽓。
产⽣靛基质,甲基红试验阳性,不产⽣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硫化氢。
V—P试验阴性、氧化酶试验阴性。
不能利⽤柠檬酸盐,对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有脱羧作⽤.在粘液酸中不产酸,能利⽤醋酸钠作为碳的唯⼀来源。
4.抵抗⼒⼤肠埃希⽒菌在⾃然界⽣存能⼒较强,在⼟壤、⽔中可存活数⽉。
最新肠道菌群的生物学意义及与疾病的关系
精品资料肠道菌群的生物学意义及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的生物学意义及与疾病的关系【摘要】人体的肠道内携带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细菌群,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总是和宿主保持动态平衡,但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则会引起各种生理疾病,导致人体功能紊乱。
本文讲述了人类肠道菌群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关键词】肠道菌群;生理功能;疾病【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01人体内携带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一名健康成人的肠道内大约含有1014个细菌,由30属,500种组成,包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其共同组成肠道菌群。
根据肠道内微生物的数量多少可以分为优势菌群和次要菌群,其中优势菌群是对宿主发挥主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菌群的功能,决定着菌群对宿主的病理生理意义。
此外,根据肠道内微生物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类:益生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益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与宿主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菌群结构相对稳定,维持着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
一、肠道菌群的功能肠道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其所含有的免疫活性细胞占人体免疫细胞总数的60%~70%,它们和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粘膜下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共同构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功能是将入侵微生物的抗原经处理加工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激发免疫应答,并产生分泌性IgA[2]。
(1)生物屏障作用在肠道内正常定植的微生物与宿主本身形成动态平衡,可有效阻止致病菌或病毒的入侵和繁殖,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谱系及其生物学意义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谱系及其生物学意义人类肠道是一个生命非常丰富的地方,其中最丰富的生命体就是与我们共生的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数量极其庞大,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类型,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对人体健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群落已成为研究热点,其谱系和生物学意义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1. 肠道微生物谱系肠道微生物谱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菌群,厌氧梭菌和减数植物门。
菌群是肠道微生物中数量最多和最丰富的一类,其包括多种细菌,例如戊糖梭菌、链球菌和拟杆菌等。
这些细菌是人体胃肠道中最常见的微生物,它们通过与人体细胞形成共生关系,提供许多重要的功能。
厌氧梭菌则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在人类肠道中也很常见。
它们通常生长在低氧环境下,例如人体的结肠和直肠,因此在指导筛查肠道微生物时也需要注意这一点。
减数植物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肠道微生物,其数量相对较少,但功能却十分强大。
它们可以帮助植物在环境中形成抗性,并通过多种方式来激活宿主免疫系统。
肠道微生物谱系的多样性是肠道微生物群落适应多变和复杂环境的关键因素。
微生物谱系的多样性保证了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同时也保证了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因素的干扰,微生物谱系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肠道相关的问题。
2. 肠道微生物谱系的生物学意义肠道微生物谱系的深入研究,已经带来了广泛的科研意义。
例如,关于肠道微生物群落谱系与肠道健康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谱系的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哮喘、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不稳定导致肠道菌群的丢失,这会出现下列问题。
肠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应答差;肠道菌群建立人体营养与内分泌平衡、能够抑制有潜力致病菌的繁殖,使人们体重易于增加;长时间处于不良心理、生理环境中,肠道微生物群落谱系发生变化,也会影响肠道菌群,从而容易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肠道微生物谱系的研究还为科学家提供了疾病防治的一种崭新视角。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作用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作用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
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
——摘要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
例如在牛、羊、兔等食草动物的胃或盲肠中,就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
由于食草动物摄入的植食性饲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难以依靠动物体自身分泌的酶液消化,而微生物群体中包含的纤维素消化菌、半纤维素消化菌等可以较好的将多糖转化为低聚糖和寡糖,从而促进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
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
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千克,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14个[1]。
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干重量的50%以上是由这些细菌及其“尸体”构成的。
因此有人风趣的说,从数量上来看,我们人类并不应该被称为人类,而应被称作细菌。
如此庞大的细菌群体驻扎在肠道内,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集体。
这个集体,就被称作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存活着数量大约有100兆个,有500~1000个不同的种类。
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也称之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性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肠道菌群定义及分类
肠道菌群定义及分类
广义的肠道菌群不仅包括肠道细菌,还包括真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
我们一般所说的肠道菌群,多指肠道细菌群。
正常人的胃和小肠含菌数目量相对较少,通常是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成年人的幽门螺杆菌多半是在幼年时期感染后寄居定居的。
肠道内存在的细菌总数为1万亿~10万亿个,有400 ~ 500多个菌种,接近200万个基因。
肠道菌群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益生菌:这是一类主要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
它们紧密附着在肠道黏液层,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
益生菌具有多种有益功能,如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消化、促进肠道蠕动、阻止致病菌与肠上皮细胞接触、分解有害和有毒物质等。
2.条件致病菌:这类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具有双重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对人体健康有益。
然而,一旦繁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3. 有害菌:如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在适量生长的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
但一旦大量繁殖,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甚至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保持健康,我们需要关注肠道菌群的平衡,维护人体“第二基因组”的稳定。
我们可以通过摄入益生菌制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等方式,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警惕条件致病菌和有害菌的滋生,预防潜在疾病的发生。
微生物代谢物在肠道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
微生物代谢物在肠道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人体内存在许多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这些微生物会释放出大量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物在肠道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的种类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有机酸、氨基酸、多肽、脂肪酸、生长因子、多糖、芳香族化合物等等。
这些代谢物在肠道内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代谢能力、神经和心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结合实际例子详细介绍微生物代谢物在肠道内的作用与作用机制。
1.有机酸有机酸是微生物代谢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包括脂肪酸、胆酸、乳酸、丙酮酸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脂肪酸,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产物。
脂肪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壁屏障功能及调节肠道免疫反应。
例如,丙酸等短链脂肪酸可以刺激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及维护肠道屏障功能,且能在肠道内生成抗氧化物质,调节免疫反应。
2.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础单元,也是许多代谢物的合成前体。
人体内的氨基酸主要来自饮食摄取和蛋白质分解代谢。
肠道微生物也可以分解和合成氨基酸。
例如,肠道中的芽孢杆菌可以合成一种名为亚硝酸的代谢物,亚硝酸有着多种生物学效应,能够抑制人体中癌细胞生长和避免坏菌滋生等。
3.多肽多肽是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解餐前和餐后的蛋白质。
例如,肠道内某些细菌可以产生一种叫做肽酶的酶类,它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肽链和氨基酸。
肽链可以被肠道细胞吸收,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合成蛋白质的物质。
4.脂肪酸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能够影响多种人体生理功能,如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和促进免疫反应等。
例如,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会产生豆型球菌酸等短链脂肪酸,这些短链脂肪酸能够促进肠道屏障功能,增强肠道防御机制,减少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发生。
微生物代谢物的作用机制微生物代谢物对肠道健康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肠道微生物代谢物能够调节肠道内菌群的结构和数量。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肠道菌群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人体的代谢、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密切相关,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改进,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探索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对于揭示其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结构展开对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的概述和解释说明。
首先,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介绍肠道菌群的概念和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肠道菌群研究的思路,并介绍设计方法以实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部分将着重介绍肠道菌群概况调查方法,包括样本收集与处理方法、DNA 提取与测序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第四部分将讨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功能评估方法,如多样性指数计算、功能预测与代谢通路分析等;并给出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举例。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展望未来肠道菌群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各种调查和评估方法的介绍使读者能够系统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
同时,本文还将回顾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信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和其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并具备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2.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概述2.1 肠道菌群概念及重要性介绍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的集合,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人体的生理功能、代谢、免疫等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参与调节免疫系统、影响心血管健康和情绪等方面。
肠道菌群分析RAD分析
肠道菌群分析RAD分析1. 引言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和共生的微生物群落。
它在维持人体健康、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肠道菌群的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RAD分析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肠道菌群分析中的RAD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2. RAD分析介绍RAD分析(Restriction site Associated DNA)是一种分离特定DNA片段的方法,它基于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的选择性放大。
RAD分析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DNA提取:从样品中提取总DNA。
2.酶切: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对DNA进行切割。
3.连接:把标签依附到酶切的DNA片段上,通常使用含有Barcode的连接酶。
4.PCR扩增:使用PCR扩增技术扩增连接后的DNA片段。
5.测序:对扩增后的D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
6.数据分析:根据测序结果获取不同样品间的DNA片段差异信息。
3. RAD分析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3.1 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分析RAD分析可以用来分析不同样品之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中的RAD序列及其丰度分布,可以确定菌群的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度和共有物种等信息,进而揭示菌群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3.2 肠道菌群功能分析RAD序列在菌群的功能分析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比对RAD序列与已知功能基因数据库,可以预测菌群在代谢、调节免疫等方面的功能。
这对于揭示菌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的潜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3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联性分析RAD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菌群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不同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RAD分析,并进行丰度和组成的比较,可以找到特定疾病与菌群的关联性,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依据。
4. RAD分析的优势和挑战4.1 优势•高通量:RAD分析可以同时分析多个样品,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效率。
肠道菌群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代谢组学是一种基于人体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的技术,这种技术对人们理解肠道菌群代谢途径及其与人体生理、疾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肠道菌群代谢组学对肠道菌群中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和宿主机体之间的互动,研究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在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研究中,常见的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SCFAs)、氧化型代谢产物、硫代谢产物、氮代谢产物等。
其中,SCFAs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的一大类,主要包括丙酸、丁酸和戊酸等化合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促进肠道上皮屏障、调节肠道免疫应答、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
从代谢产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肠道菌群的代谢状态,因此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研究对肠道菌群相关的因素如饮食、年龄、性别等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研究还可以用于疾病的研究,例如相关疾病的诊断、预测和治疗等。
通过研究疾病状态下的代谢产物变化,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开发治疗新策略以及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
总之,肠道菌群代谢组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对于研究肠道菌群代谢途径的功能及其与健康和疾病状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肠道菌群的代谢状态,为人们探索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是人体内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我们肠道内的各类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不仅对我们的消化吸收、免疫调节和营养代谢等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与之相关的肠道脂质代谢则是指在我们的肠道内一系列脂质分解、合成和转运等代谢活动。
脂质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当脂质代谢失调时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肥胖、高血脂症等。
因此,深入理解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于提高人体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本篇文章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介绍了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这两个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做出说明,说明了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最后,目的部分则是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主要小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性、肠道脂质代谢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的关联。
这部分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3. 结论部分则包括总结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关系、未来研究展望和结论三个小节。
总结部分将对前文所述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未来研究展望将探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将全面展示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及其关联,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且有条理的研究内容。
1.3 目的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是近年来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肠道菌群测定要求
肠道菌群测定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菌群在维持身体健康、消化食物、产生维生素和抵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检测和分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肠道菌群测定要求严格,包括样本采集、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对肠道菌群测定的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肠道菌群测定需要收集合适的样本。
目前常用的样本包括粪便和肠粘膜组织。
粪便样本是最常见的一种,采集简便、无创伤且具有代表性。
在采集粪便样本时,应该避免污染和混入其他杂质,要使用无菌器皿收集并尽快送检。
肠粘膜组织样本需要通过内窥镜等设备进行采集,操作过程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样本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肠道菌群测定需要使用高质量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高通量测序仪等先进设备对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快速测定和分析。
还需要使用高纯度的试剂和消毒液,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避免外源污染对结果的干扰。
肠道菌群测定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在获得测序结果后,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比对不同样本的微生物组成,可以了解其差异和特点,为后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应该注意对数据结果的解读和验证,避免出现误判或错误诊断。
肠道菌群测定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在进行样本采集和实验操作时,应该尊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保护其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应该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和监管要求,确保实验过程的合法性和透明度,保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肠道菌群测定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检测工作,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和规范。
只有在遵守规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肠道菌群测定的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
食工081 2008031050 姜欢笑
人体所携带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估计每个人的自身菌群细胞数超过10¹³,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 倍。
它们主要分布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以及体表。
由于体表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人体所接触的外环境,而且经常随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称为暂住菌群;而定植在体腔内的细菌主要源自出生时所接触的母体菌群,包括分娩时接触的阴道菌群,母乳中的细菌以及周边环境的细菌,一旦定植后比较稳定。
所谓人体的正常菌群主要指这些存在于体腔内的细菌。
对正常菌群研究报道很多,而了解较透彻的是其中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的生物学功能可以从三方面来阐述:即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拮抗病原微生物的定植,感染和刺激/调控人体的免疫功能。
这些功能相互密切关联,互相促进。
因此,充分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对于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和促进抗感染功能都是极为重要的。
人体肠道菌的来源主要是母体和乳汁中的细菌和出生时的外环境,如剖宫产的婴儿肠道中就会定植一部分来自医院环境如儿科ICU 的细菌,而正常分娩的婴儿肠道中几乎完全是来自母体的细菌。
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大约于出生后数小时开始形成, 4 ~ 6 个月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大量的肠道菌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密集的菌膜,亦称为生物膜。
肠道菌总量约为1014,主要分布在结肠。
就每克粪便计算,其中致病性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的量在104 左右,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在108-10水平,而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大肠杆菌和拟杆菌等约为106-10 左右。
到目前为止,尚有60%的肠道菌不能在体外培养,但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估计,肠道菌的总基因数为人体基因数的140 倍,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生物种群。
肠道中的细菌不断刺激肠道黏膜分泌黏液素,保持必要的润滑、保护作用。
同时,肠道菌的繁殖还有助于维持肠腔内的pH值并分泌一些维生素类的物质,如维生素K 和一些B 族维生素。
动物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育不良的动物的肠黏膜比较薄而干燥,而且肠道的通透性高,使一些原本不易进入人体循环的大分子得以穿透肠道上皮。
这也许是这些新生儿过敏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肠道菌在人体的肠道内以极高的密度存在,这些细菌作为生物膜物理性地阻止入侵细菌的黏附,使致病菌无法黏附到黏膜细胞上,因而不能在肠黏膜上形成微菌落;或不能激发肠道上皮细胞内的跨膜信号活化,使细菌无法通过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侵入到上皮细胞内形成感染。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繁殖的肠道菌群极度消耗肠道微环境中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营养物,特别是铁离子,从外部入侵的致病菌由于其载铁体远不如正常菌群发达因而无法竞争生长,避免了可能的定植和引发感染。
自上世纪80 年代始,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的免疫调节功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肠道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其所含有的免疫活性细胞占人体免疫细胞总数的60%~ 70%,它们和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
处的黏膜下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共同构成所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功能是将入侵微生物的抗原经处理加工后,呈递给包括T细胞和B 细胞在内的免疫活性细胞,激发免疫应答,而其中最重要的保护性应答产物是分泌型IgA (SIgA)。
有意思的是,由于分泌型IgA 的双体特殊结构,它的Fc 段因联接链(Jchain)的遮蔽而不暴露,所以不能激活补体,也不会介导ADCC 细胞毒作用,所以不会损伤正常的肠道菌群;但IgA分子的Fab 段可以结合到致病菌的表面,使其菌毛结构因蛋白质的覆盖而无法黏附到肠道黏膜表面,有效阻止定植。
分泌型IgA 的这种奇妙的作用构成了极为重要而高效的保护机制。
肠道细菌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
近年来的免疫学研究发现,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至少需要三大类T 淋巴细胞,即Th1、Th2 和Th0(调控T 细胞)。
其中, Th1主要介导抗感染免疫,其分泌的代表性细胞因子如IL-2、IL-12、IFN-r 等; Th2 主要介导过敏性反应,其代表性的细胞因子是IL-4、IL-5 和IL-13 等。
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有赖于这两个细胞群的平衡,否则将发生各种异常免疫反应和疾病,如各类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Th1 和Th2 的平衡失调往往表现为新生儿、婴儿和幼童的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皮炎等。
现有的研究证据充分证明,没有发育完善的肠道正常菌群,新生儿和幼儿将面临更多的感染风险和更高的过敏症发生率。
剖宫产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发育较晚,而且其组分也有不同,如可有来自医院特别是产科和(或)新生儿ICU 的菌株。
如果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母乳喂养少或缺失,更容易形成肠道菌群的异常。
这些新生儿的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成熟较晚,免疫功能不正常,过敏症的发生率高,甚至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免疫功能。
Eggesb 等[8]的研究发现,剖宫产新生儿发生过敏的比值比(OR 值)达7.8,而阴道分娩新生儿只有2.5。
剖宫产新生儿到出生后10 d,肠道双歧杆菌比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少40%,到30 d 时肠道中产气荚膜杆菌比后者多2 倍。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除剖宫产外,给新生儿喂食无菌处理的食物,天然发酵食物少以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也加剧了新生儿肠道菌群发育不良的问题。
据英国的统计,从1976 -2000年的24 年间,婴儿的过敏症发生率上升了4 ~ 7 倍,主要风险人群是0 ~ 4 岁和5 ~ 14 岁的婴幼儿,这一结果也从一个侧面提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根据目前对肠道菌群的了解,特别是它们保护新生儿防止感染和调节免疫功能的生物学作用,人们开始尝试对肠道菌群不正常的新生儿和婴儿进行益生菌的补充,以完善其不完整的肠道微生态系统。
采用的基本方法有二,即在婴儿食品主要是配方奶粉中添加益生菌或是能刺激益生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后者称为益生原。
肠道的表面积达300㎡,其黏膜下组织中有超过一亿的神经细胞和很多免疫细胞,包括M 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辅佐细胞外,还有各类T 细胞和B 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随着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消化、营养及婴儿生长发育等多学科的研究进展以及多学科研究结果的相互影响和融汇,人们对肠道的多功能、对肠道菌的生物学作用及和婴儿、儿童免疫异常等多种疾病的关系,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这些研究结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采用正常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这对于减少新生儿过敏和及早形成婴儿的自身肠道菌群是最根本的措施。
二是研制添加益生菌或益生原的婴儿食品,
帮助肠道菌群不完善的婴幼儿尽快建立自己的肠道菌群,从而减轻婴儿及儿童的各种感染性、过敏性疾病和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负载。
然而,人类对于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免疫调节和理论也远未成熟,前面所介绍的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亦有讨论、验证的余地。
目前,这些领域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展很快,相信人类彻底揭开肠道菌群及其功能之谜的日子已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