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明文教学多一些人文思想的火花
创新教学方法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更加灵动-最新教育资料
创新教学方法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更加灵动在说明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一般的教法是把说明文的写法灌输给学生,再让学生像写八股文一样去套用这种方法,读起来没有情感投入,写起来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师生都觉得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有效地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使说明文教学变得灵动。
一、挖掘说明文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说明文在内容上都具有趣味性。
教师在教案准备和情境设计上,寻找教学资源时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点,充分重视发现过程中对激发兴趣所产生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他们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打乱挂图的顺序,遮住挂图的标题。
这时再出示问题:图上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这十幅画的正确顺序是如何排列的?这时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强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很有目的性。
再比如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课文内容上介绍的资料画一张建筑图,再在重点说明的建筑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学生会很专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打开,播放故宫建筑的有关资料片,学生会饶有兴趣地检验自己的成果,焕发出活跃的气氛。
二、开展说明文实践活动,感受说明文原理说明文总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记叙文议论文有着根本的区别。
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求能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述。
始终坚持科学性是写说明文的第一要素。
例如,写天气就有着本质的区别,记叙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把气温描写成“发了狂”,“像下了火”,而说明文中的“气象预报”则必须准确地写出天气的实际温度。
再如教学《蜘蛛》这篇课文时,这篇说明文采用了一些描写的方法,尤其是比喻句比较多。
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并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弄明白比喻句的本体,从趣味性的记叙描写中理解这篇说明文想要表述的事物。
科普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科普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小学语文课程中,教材的编排考虑了多体裁多内容,如记叙文、科普说明文、古诗、儿歌、寓言、小说等。
其中科普短文在各年段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科普短文编排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
对于此类短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可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凸显工具性1.“换位”思考,积累词句“换位”这里指把某句话或某些词语调换位置。
对课文中结构相同的词语、句子采用调换位置的方法教学,可使学生体会词句的准确恰当。
如:第三册(语文版)《我是什么》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生动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猜想。
教学时,除了突出汽、雨、雹、雪的不同形态外,还要抓住“平时,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眺舞唱歌”这段话,对带点词采用调换位置的方式比较,使学生体会这些词的准确性。
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各年段中也提出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因此,在“换位”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积累就顺理成章了。
2.“变序”训练,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变序”就是将课文中一些段落换成不同的顺序,而表达的意思不变。
如:第九册(人教版)《鲸》的第二段,介绍鲸的进化过程是采用“结果一原因”的顺序来说明的。
可指导学生用“原因——结果”的顺序来介绍,先介绍鲸的进化过程,再说明它不是鱼类。
通过变序训练,让学生体会两种说明方法说的都是相同的内容,但表达的效果却不一样。
3.转换体裁,加强运用中高年级的说明文,多是用第三人称介绍。
可结合文本特点,变换体裁,加强运用训练。
如《新型玻璃》,可让学生扮演玻璃推销商进行介绍,也可用“我”的表达方式来介绍。
又如《鲸》,也可引导学生站在鲸的角度来自我介绍。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说明文的教学流淌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教学流淌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是一种常见又实用的文体,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授知识,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重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不少的说明文。
由于说明文往往缺少精彩的故事情节,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老师常常会觉得说明文是枯燥乏味的。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讲授一些说明方法。
这样一来,说明文的教学就成了科普课、科学课。
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就荡然无存了。
《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明确告诉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特色;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要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而,要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体现语文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教学。
一、品词赏句,领悟精妙文章是由一个个词语和一句句句子组成的。
个性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承载着文章的精妙、言语的精彩。
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的语言就特别准确、简洁、通俗易懂。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从词语和句子入手,细细品读、感悟。
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遣词造句的方法。
1.在“删”、“增”、“换”中品词赏句在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删除、增加、调换一些词语或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跟课文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往往就能领悟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妙。
例如,在《鲸》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读课文时故意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虎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这两句话中的“主要”这个词给漏读。
学生察觉出与课文不同纷纷向我指出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主要”这个词语可不可以漏掉,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立即就明白“主要”这个词在这里是不能漏掉的。
如果没有“主要”这个词,就是说须鲸只吃虾和小鱼,虎鲸只吃大鱼和海兽,其他的食物他们是一概不吃的。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有儿歌、童话、科普小品等比较典型的说明文,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
由此可见,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说明文讲求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
但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绝对主体作用,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
我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同样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应该像其它文体的教学那样,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本色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拓展思维。
叶老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
说明文教学既不可过于追求有感情朗读,也不可忽视读的练习。
在说明文中也不乏文字优美的文段,学生在品读这些语句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感受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如:《秦兵马俑》中的对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兵马俑进行描写的一段中,作者用“有的??好像??”几个工整的句式给我们描绘了神态各异的秦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
学生边诵读边想像兵马俑的各种神态,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诵读“似乎能感受到他们轻微的呼吸声”一句时,引导学生体会兵马俑的逼真、栩栩如生,难怪作者说,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科普说明文教学时更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教学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为科学说明文。
这类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
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许多说明文体的课文,这些说明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
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了解各种说明方法,而且能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积累语言,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现状,立足语文课的本质,对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关注作者表达,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力求使说明文教学还原其语文本色。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语文本色实践和思考G642.421B 1001-4128(20__) 09-0142-02说明文讲求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
教学这类课文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
教学中,由于老师没有把握住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要么把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要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说明方法,诸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在拿捏不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过”,无法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再拿到同类型课文,使能举一反三进行学习。
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应该像其它文体的教学那样,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
1 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1.1 在赏读中领略语言的“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文章很有兴趣。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许多老师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
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
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
那幺,怎样让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创设情境让说明文兴趣倍增尽管说明文叙述简洁,语言缺乏感染力,但只要我们善于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心情走进课文。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伊始,我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一边在屏幕上出示宏伟的金字塔,一边饱含激情地叙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接着以金字塔为背景出示三个四字词语: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并深情引导:“孩子们,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谁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凝视着金字塔,在一声声感情朗读中很快地走进了古老而又神秘的金字塔,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的探索。
二、读中感悟让说明文情意浓浓教师当着力挖掘说明文的情感因子,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引领学生通过深层阅读,展开想象,或丰富,或填补,创生文本,挖掘文中深藏的意蕴,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并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在这样的领悟中学生的朗读就会琅琅上口。
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学生找到体现金字塔宏伟壮观的句子“为了建造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我引导学生紧扣“曝晒”一词展开想象,还原当时的场景,进入当时的情境,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古埃及人民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挥汗如雨地累着石块。
”在想象中学生读出了劳动的艰辛;另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古埃及人在烈日下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
如何让说明文散发“语文味”
如何让说明文散发“语文味”作者:王瑞来源:《江西教育C》2017年第09期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文章里阐述的关于某些事物的相关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习说明文在语言文字、逻辑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因此,将说明文上出“语文味”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加思考的事情。
笔者就以《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将说明文上出“语文味”。
一、学说明文中的“准确”语言说明文较之其他文体,语言的准确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习作的深入阶段,但通常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运用字词。
所以,教师要教学生学习说明文中“准确”的语言,以提高他们对字词的把握。
师: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标点符号,你们找到了吗?生:双引号。
师:文中的“网”“线”“地球村”等词语上面加上了双引号,能不能把双引号去掉呢?……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双引号代表这些词语有特殊的意义,是不能去掉的。
我们在写作中同样也要如此,将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加上双引号。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强调特定词语要加引号这一要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就会对此产生深刻印象。
二、学说明文中的“生动”语言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比较有限,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讲述的大多是他们熟悉和喜闻乐见的事物,而且语言大多有趣生动。
如文中开头“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中,运用了第二人称和反问形式,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第二自然段中“你可以想象一下”“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仿佛作者就站在读者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此外,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常常用形象的比喻或对比来阐释抽象的概念,使文章变得浅显易懂。
这也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
“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画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应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文味教学方法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许多老师上说明文,知识似乎成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那究竟语文课的说明文该怎幺上呢?如何在语文课上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呢?一、理清文章结构结构层次是文章的内部构造,是作者对材料的恰当有序的组织和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反应。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从而习得表达的逻辑性。
如教学《奇异的激光》时,教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引导得出本课是介绍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中各部分采用小标题的方式分别介绍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师生齐读小标题。
教师小结:抓住小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概括相对应段落的主要内容。
教师再让学生看最后一段写什幺?在课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总结)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看看这两个自然段与全文有什幺关系?(总分总)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提纲,按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二、品析语言文字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
”说明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则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读之乐趣,形成浓浓的语文味。
1.通读全文,赏析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这就提示我们,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
我想,只要我们说明抓住说明文的表达特点,挖掘说明文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的说明文课堂一定会飘满浓浓的语文味。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
这些说明文往往蕴含着自然、科学、数学等和我们密切关系的知识。
可是一提及说明文,许多老师都会“谈虎色变”,在各级赛课中都会尽量避开说明文,甚至连校级举行的公开课活动、迎接检查人员的听课上,也不愿意选择说明文。
纵观平日的说明文教学,有时上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有时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还有的时候,按部就班,成为千篇一律的概念课。
究其原因,一是内容枯燥,老师学生不感兴趣,二是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偏“工具性”更多一些,尺度难以拿捏。
面对这样的现象和问题,我们不禁沉思:说明文应该怎样教?说明文究竟该教什么?恰巧在县级讲课比赛的舞台上,我抽到了三年级下册说明文《太阳》,静心研读教材,一遍一遍的读,一次一次的想,最终我设计了一节自我认为把“工具性”“人文性”拿捏的都比较到位的教学案例。
一、赏析词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
我们教材中的说明文,大多借用客观事物的具体介绍来渗透科学知识,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描述通常十分精确、简洁、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个很好的训练点。
比如《太阳》一文中介绍太阳中心温度时这样说:“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估计”指的是预测、推测,而不是确定,说明在没有人、没有物能到这么热的地方去测量,不能确定。
像这样的表示不确定性的的词语,说明文中还有很多,都表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字,体会说明文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 (2)
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摘要:笔者就说明文教学的单调、枯燥等现象进行思考,对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点:1、在品读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2、在比较鉴赏中感受语言的趣味性;3在前后联系中感受语言的整体性;4、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情感性;5、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说明语言表达能力。
让说明文教学也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语文味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八年级上册中有不少说明文。
说明文很重要,如果摒除应试的因素,单从学生日后应用的角度来讲,说明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更为普遍,更为重要。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说明文往往会被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迷失了语文的自我。
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说明文,主要是因为感觉说明文“枯燥”。
学生觉得枯燥,因为说明文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感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浓厚情感味的语言;老师觉得枯燥,是因为讲授说明文很单调,除了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还有什么文章可做呢?因此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教学的通病。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走出教和学的低谷,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在品读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这个学期,当我面对连续着的两个单元的整整十篇说明文时,我的心揪了起来,难道就这样“枯燥”的过去吗?虽然内心,有些不情愿,可是,翻阅着那些或新或旧的课文,也寻觅不出几分“热闹”来。
正在这时,《中语教学》的第六期上正好有一组说明文教学的课例研讨,认真学习过后,我对说明文的教学理念,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讲授《说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选一组词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一个美段品一品①。
说明文也能进行语言赏析?!这实在是个创新之举。
所以,有许多人评价这节,语言赏析是个巨大的亮点,余老师注重挖掘了课文的语言美。
我起初也很兴奋,想《中国石拱桥》有对狮子的描写;《苏州园林》更有许多简洁精练的用词;《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的描写更是优美,我也可以效仿一下余老师的做法啊,可是,再认真阅读课堂实录,渐渐觉得不是个滋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楠木冲小学周大凤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笔者从“读”“品”“练”三个方面做出了让小学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尝试,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语文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
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教出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尝试:一、读出语文味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关注文体,不顾教材特点,一味追求“有感情朗读”;还有些教师干脆忽略了“读”,一味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上成了科学课。
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妥的,因为说明文的叙述一般是冷静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视“读”,又要注意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
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太阳》一文,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这是不妥当的。
就此文而言,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主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太阳的远,箭是射不到的,并用了“其实”这个连词表示转折,强调了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用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读,“其实”这个词可适当加强语气。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顺序。
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说明文仍然要重视朗读、默读的教学,不可忽视读的练习,但说明文的读较其他文体而言更注重默读。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
而默读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快速地读;二是可以边读边思考。
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
这一点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郁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郁的“语文味”作者:何雅云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5期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如要立体地呈现语文味,就要深入挖掘说明性文章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就要以听、说、读、写、思训练为主线,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明了体裁特点,激发“探究味”说明性文本较其他文本而言,相对理性和枯燥,但其蕴涵的科学性却是学生兴致盎然、津津乐道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现、探索的原动力,挖掘文本中的趣味因子,有效地酝酿、发酵浓厚的“语文味”。
有的教师认为,激发兴趣就是课前激趣,但课前激趣只是属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点火”阶段,更重要的激趣应牢牢根植于富有语文味的教学中。
对具有科普性的说明文来说,持续的探究热情才是品味语文的“助燃剂”。
在教学中,教师应布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和技能。
如在指导学生完成《蟋蟀的住宅》一文课后习题的第二题时,笔者设计了两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①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为蟋蟀的住宅画设计图。
②评选昆虫界“最佳建筑设计师”,并结合文本内容,为蟋蟀写一份颁奖辞。
又如,在指导学生完成《松鼠》一文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时,笔者将这一道题转化为“给松鼠制作名片”。
先复习三年级动物名片的拟写,然后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参考动物名片的样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再如,在指导学生完成《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习题的第三题时,笔者先让学生开展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然后上了一堂综合性学习成果交流课,将设计宣传标语的学习任务安排在课上进行。
这样富有创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挑战味,学生很喜欢。
更重要的是,学生想要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就必须先潜入文本学习,提取文本中的准确信息,然后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言语再加工。
这样的教学,既符合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又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讲究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如果不厌其烦地讲解说明方法,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身而过。
唯有,抓住语文元素,实实在在地训练,让它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才是教学的“王道”。
接下来,将借助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赏读中领悟语言的“趣”崔峦理事长指导我们,语文教学要有“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培养创新”,我们的教学要贵在学法的指导。
而对于说明文而言,如果总是围绕着“作者是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这个问题做文章,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
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要板起脸来教学,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不妨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有趣地描写,细细赏读。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通过远观地球,描写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语句写得多美。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得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地球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句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生:它是晶莹的。
生:它是透明的。
师:作者怎么写出它的美丽的呢?生:将海洋比作水蓝色的“纱衣”,描述出地球的神秘、梦幻、浪漫。
师:地球也是很有生命力的,何以见得?生:课文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显示地球的博大无私,和蔼慈祥。
师:是啊,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读,读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这样的生动描写,说明文并不缺乏,因此要花时间在对语言的品读和感悟上,说明文的学习法也可以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二、关注作者表达,体会语言特色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是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要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说明文教学“三结合”上出浓浓“语文味”——以《莫高窟》为例
说明文教学“三结合”上出浓浓“语文味”——以《莫高窟》为例作者:刘文杰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1期对于说明文,教学的着力点应发挥其例子作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继而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遗憾的是当前说明文教学,不少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将其上成科学课,这是本末倒置的。
说明文被编入语文教材中,前提是姓“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笔者以《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策略。
一、结合语言特点,搜集语言信息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莫高窟》一课属于介绍性说明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教学这一课,教师应培养学生搜集语言信息的能力,继而让学生品析语言,以便真正让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在第一板块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整体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搜集相关信息,了解该课主要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等内容。
而在第二板块中,则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方式,围绕中心句学习课文第2耀4 自然段,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进行精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继而体验作者的写作目的,即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里笔者将精读策略运用于略读课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推促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略读能力。
二、结合文体结构,关注语言表达相比其他文体,说明文的语言运用非常精确。
因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还应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精妙。
让学生通过略读,不仅明白作者主要说明了什么,还要明白是怎样说明的。
比如针对说明方法,即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需要通过略读去感悟,去体验。
还有文体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在略读中接触,以便为进一步对话创造条件。
这一篇课文的结构非常精妙。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其中第二部分前两自然段结构相同,都是“总分总”结构,后一自然段则是“总分”结构。
让说明文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溢出浓浓的“语文味”作者:揭希望曹林芳来源:《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10年第01期纵观小学语文教材,说明文可以列出一大串:《太阳》《新型玻璃》《航天飞机》《恐龙》……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能力等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可见说明性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学生对说明文的喜爱程度又是怎样的呢?笔者专门访谈过一些学生,统计表明:25%的学生喜欢学,相对于喜欢学记叙性文章的70%来说,这个比例显然太低了。
其中固然有说明文本身枯燥的原因,但很大一部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的。
细观平常的说明文课堂教学,存在着重知识的介绍轻语文能力的培养,重理性分析轻人文素养,重阅读理解轻表达方法迁移等做法。
这些做法使说明文教学游离了“语文味”。
那么,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咀嚼比较——品味准确的语言小学阶段的一些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精确的语言,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句,都应该准确无误。
说明文的教学就是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进行咀嚼、对比,引导阅读品析,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用词的精确性。
《太阳》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走二十几年。
”这里的“离我们有”、“差不多”、“二十几年”可以说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既客观又准确。
为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可这样引导: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把握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词语上?(理解内容,把握重点词语)这段话中三个表述数量的词语都是精确数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这样描述?(品析词语,领悟用词准确)这样品析,学生更容易明白:“一亿五千万公里”是精确数,它以具体的数字写出了太阳离我们的遥远,因为现阶段科学技术发达,通过精密计算,完全可以清楚地知道太阳与地球的距离。
让说明文课堂教学芳香四溢
让说明文课堂教学芳香四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推门听课活动中,聆听了一堂说明文教学课——《看云识天气》。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而这位老师的课也显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老师领着学生步步深入,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也很好地落实了说明文的几个知识点(说明特点、方法、顺序、结构、语言),一切水到渠成,似乎无可挑剔。
但我总觉得这堂课太沉闷、压抑,少了点味道。
众所周知,说明文教学与记叙文不同,说明文似乎更加理性,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它的条理、逻辑、说明的知识等程式化的东西,却忽视了它感性的一面,即它也是发乎情的,所以学生在学说明文时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当我带着对这堂课的思考去教学这篇说明文时,就采用了从“聚焦语言,品语文真味”角度出发,对说明文教学进行重构,想以此来彰显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自己认为有点成效。
一、案例描述第一次教学实录片段1.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师:文章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云?生齐读: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2.捕捉信息,学会方法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快地理解第3段,老师设计了一张表格(涉及名称及云的形态变化等,表略),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把刚才的划线内容对号入座,填充。
(学生对照表格,将有效字词填入,师巡回指导)师:你最喜欢哪种云?大声地朗读完整的句子。
……师:晴天的云美丽,雨天的云又何尝不美呢?结合课文4、5段,填表(略),以小组为单位,迅速地把刚才波浪线的答案相应地再表示出来。
教师出示完整的参考答案即可。
(出示幻灯片“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教师巡视,学生分组填相应的内容……师:其实,当我们每天抬头看晴朗的天时,不能再说“万里无云”,高空之上必有卷云、卷积云——天气不好时,不能再说“乌云弥漫”,应该知道它可能有雨层云、积雨云——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介绍云的形态、云的光彩来让我们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浅谈新课堂下如何让说明文充满“语文味”
浅谈新课堂下如何让说明文充满“语文味”作者:胡晓燕来源:《新课程·中旬》2018年第03期摘要: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
然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说明文教学,甚至把它变成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失去了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语文趣味。
因此,在新课堂的构建下让说明文充满语文味,教师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让说明文重现语文味。
关键词:新课堂;初中说明文;审美情趣;人文趣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即“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于说明文阅读是这样要求的,“说明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
”根据这样的要求,教师应该对当前的说明文教学现状进行有效的纠正。
“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
”因而说明文教学不应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而应培养学生准确而客观地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让学生走近历史,走近文化艺术,走近科学殿堂。
要实现上述教育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施以审美的关注和艺术的加工,使教学过程充满艺术魅力,让说明文重现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活动,引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说明文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有些说明对象和内容,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实物、图片等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
如《核舟记》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等形象化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真切地体验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理解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说明文教学多一些人文思想的火花
安徽省宿州市祁县中学徐秀生
摘要:说明文教学中,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机密结合起来,深挖文本的人文内涵,可以增加说明文教学的韵味和美感,改变说明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构建生命的课堂。
1.能够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2.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崇高感和自觉性;3.树立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责任感;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高耗低效人文内涵潜移默化情感交流平台和谐崇高感和自觉性责任感学习品质韵律和美感生命课堂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比起其他文体来,说明文没有鲜明的典型形象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更没有都少感人至深的话语,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确实不易引起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说明文内容单薄,枯燥无味,思想上重视不够,但它又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文体,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教。
搞公开教学,也没有多少人选择说明文。
平时教学肤浅机械,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仅就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操作。
学生呢?由于教师的影响,加上文体的因素,学习说明文味同嚼蜡,毫无兴趣,只是机械训练,机械理解。
这样,说明文教学就成为师生弃之不舍、食之无味的“鸡肋”。
导致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提升很慢。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说明文当然也不例外。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语言外壳,不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忽略了说明文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使说明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剥离开来,说明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韵味和美感。
深挖说明文的人文内涵,用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对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说明文介绍的是科学知识,就科学知识这一块,相比较而言,教师是占优势地位的。
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才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呢?这就需要寻找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情感交汇点而说明文所包含的社会文明的历史积淀、人类情感的共同体验就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架设了桥梁。
《奇妙的克隆》介绍了较为前瞻的科学知识,学生对“克隆”知之甚少,教师就可以从伦理道德方面入手,设计一些有悖于常理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问题或现象与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来激发学生探究克隆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这就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领悟写作技巧,进而形成能力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突破口,有触动了学生的敏感神经,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师生之间在价值标准和情感体验上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感情形成一股合流,融会在一起。
课堂上再也不会出现教师干巴巴、学生倦恹恹的尴尬局面,而是议论风生、挥洒自如。
二、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崇高感和自觉性
说明文介绍了人类探索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显示了人类追求发展进步的强烈愿望和宏大气魄,表现出科学家们矢志不移、勇于探索、不畏艰险、不计得失、甘为人类造福的执着精神和崇高情怀。
如:《绿色蝈蝈》一文中,作者为了了解蝈蝈,竟深夜来到野外去倾听昆虫的表演,并且久久不忍离去。
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奇妙的克隆》既洋溢着作者对科学发展、人类进步的由衷喜悦,又流露出对人类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文明智慧的高度赞美和对做出卓越贡献的发明家深深敬意;《生物入侵者》则传达出作者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感。
这些崇高而神圣的人文情怀就是丰盛的精神营养,能如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学时,教师如能把这些挖掘出来,和学生一起领悟、品味,潜移默化,就能逐渐培养学生为人类、为科学而学习的崇高感,进而形成学习说明文的自觉性。
三、树立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责任感
学习说明文,学生能了解我国科学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体会到我们民族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如:《中国石拱桥》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和桥梁事业的辉煌成就。
介绍赵州桥时,有“世界著名”、“最古老”、“世界最长”等词语和“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句子,高度赞扬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之情;介绍卢沟桥时,引用了意大利热马可·波罗的话,连这个来自具有古老文明的罗马的旅行家都称赞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设计建造之巧,足以显示中华民族的伟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感觉到学习说明文与弘扬民族文化是一致的。
这样,把学习说明文与爱国之情结合起来,从而把学习说明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就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责任感。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说明文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科学家们勇于追求、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从《绿色蝈蝈》,我们看到了法布尔的探索谨慎和献身科学的决心;《中国石拱桥》紧扣说明对象的特点,举例典型,语言准确严密,多运用具体数字说明问题,体现出作者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看云是天气》先描写变化无常的云,然后揭示云与天气的内在联系,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生物入侵者》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大自然的语言》描述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探究因果关系,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用确凿的实例证明了不同学科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维方法,等等。
综上所述,说明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受到人文熏陶的过程。
教师只有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起来,关注人文精神的价值和作用,用
人文思想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才能改变说明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课堂多一些人文思想的火花,说明文教学才能具有韵味和美感,才能构建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