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意识流写作手法浅析
《到灯塔去》的叙事方式研究
《到灯塔去》的叙事方式研究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到灯塔去》为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杰作,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的叙事方式运用得尤为精彩。
伍尔夫认为现实生活事实上是由普通人在一个瞬间接受的数不清的印象构成,她的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
《到灯塔去》靠一个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现、以自由联想组织故事,把意识流叙事手法运用到极致。
而在时间上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
梅•弗里德曼认为内心独白可再现意识的任一邻域。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认为心理时间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质的概念。
瞿世镜认为意识流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
目前国内外对伍尔夫作品的研究多在其主题上,而对《到灯塔去》的研究大致是女性主义和小说的结构,人物的心理描写及书中的艺术。
在创作上,韩世轶对小说叙事角度与话语模式作了探讨;程倩讨论了美学机制;李森分析了其中的意识流写作技巧。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的角度分析此小说的的写作特征,依靠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特殊的叙事方式,旨在理清意识流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到灯塔去》中的应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本意识流小说的杰作,书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仅仅靠叙事者改变和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小说的主体是一个个人物自己的内心独白,而时间上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交错对照组成主观心理时间。
本文将从自由联想组织故事(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把一些特定的思想情感及印象按一定顺序安排)、间接内心独白(通过书中人物的视角来叙述,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物心理变化并自由地出入人物精神世界)以及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交错这三个方面探讨书中的独特叙事方式,分析伍尔夫小说的叙事特点及意识流小说的叙事手法在书中的应用,希望能使人们更加理解意识流小说杰作《到灯塔去》及其独特叙事方式,并能借鉴、应用。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芙的文体风格文献综述五稿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芙的文体风格文献综述学号:102012010099 文学院2010级汉本三班张晓丽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家,《到灯塔去》是一篇能典型代表其文体风格的小说,本文重点着眼于这一文本,并简要概述伍尔芙的其他文本,进而对伍尔芙文体风格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到灯塔去》伍尔芙在每一部小说的创作中都求新求变,但总而言之,她的小说在叙述手法上始终坚持两个显著的特点:多叙述视角与内心独白。
以《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海浪》为例。
视角变化时小说也在变化,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塞尚采用了革命性的多焦点透视法,给伍尔芙的创作带来很大启发。
《达洛维夫人》中从彼得的沮丧开始,接着伍尔芙切换视角将赛普提姆这一悲情人物引入我们的视线。
郝琳也重点阐述了伍尔芙作品中频繁使用的多角度叙述手法构成的蛛网式叙事结构与套盒式叙事结构。
郝琳认为,多角度叙述的提法主要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采用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人称有限人物叙述视角叙事手段”进行叙事,也就是多个次要人物的观察眼光和叙述角度辐辏式地聚焦在主要人物上,以此构成横向的蜘蛛网式的叙事结构,如《到灯塔去》主要人物拉姆齐夫人。
第二种情况是指采用宽泛意义上的“第三人称有限人物叙述视角”进行叙事,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人物-艺术家-作者,此外还通过人物化的大自然分别从各自的高度层层相扣式地思考人生,以此构筑成一种纵向的套盒式的叙事结构。
叙述视角由叙述角度、叙述声音、叙述焦点和叙述指向这四个要素构成,即文本从谁的观察角度,以谁的口吻,在向谁,讲述谁的故事。
N.Friedman把小说的视角分成了八类,他认为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属于第五类,即“多重选择性的全知”类型。
他认为,“在这一类中,人物的言行、外表、背景等故事成分只能通过某一出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
”蔡文辉和吴雷也对伍尔芙多重叙事视角的文体风格作了进一步阐发,指出小说中通过多个不同人物的意识流动,自我感觉以及沉思遐想的重合叠加,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格局,同时又消解了大多数意识流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晦涩难懂的遗憾。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摘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共同将意识流小说推到了发展的顶峰。
意识流这种创作技巧“所追求的是将潜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尤其是不合理性的意识),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意识流叙述有很大的跳跃性,它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
正是由于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使得意识流小说普遍给读者的印象是朦胧晦涩。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英国文学中的一位意识流大师,致力于描摹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精神世界,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到灯塔去》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著称。
《到灯塔去》由三部分组成,情节十分简单。
第一部“窗”叙述九月的一个黄昏拉姆齐夫妇携儿女及朋友在海滨别墅度假的情景。
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是这个部分的主线索,作者使拉姆齐夫人的意识围绕着子女、丈夫和朋友展开,与此同时,其他人物的意识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
尽管是多个人物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该部分却主次分明,并不散漫。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将十年的人世沧桑高度概括到一夜之间。
这部分写了海边旧屋的仆人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和怀念。
第三部分“灯塔”发生于十年后,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拉姆齐先生率全家乘船驶往灯塔。
他仰望灯塔,思潮起伏,深切怀念拉姆齐夫人。
女画家莉丽伫立岸边,思绪万千,努力完成多年未完成的拉姆齐夫人的肖像。
这三个部分没有情节的连续性,完全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意识流技巧,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本文着重探讨作者通过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的创造性运用,使得该部作品既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格局,又摆脱了大多数意识流小说普遍存在的朦胧晦涩。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
ywjsxxk@《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左璐《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的作品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作品齐名。
女性主义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要表达的主题,她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即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为这一主题服务,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意识流与《到灯塔去》意识流最早出现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威廉姆斯于188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包含了各种感觉的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并不像之前的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由多种不同的、相互独立的感觉机械组成。
在这之后,意识流的概念被引用到文学创作中来,并在文学创作中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受到诸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伯格森的直觉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这些哲学思想对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家重视对人物思维、心理和感觉的复杂多变进行刻画,不采用传统的逻辑论证和叙述顺序的方法,而是通过对人物思维、心理和感觉等一系列连续变化的刻画描写,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状态,从而揭示出作品主题的小说作品。
意识流小说家们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感受,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折射出其意识领域,这样就使得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化。
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们通过自由联想,人物内心独白以及蒙太奇手法在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把人物复杂多变、飘忽不定但却如流水般连绵不断的内心思绪、情感表现出来。
这种写法比传统小说依靠逻辑论证、叙述顺序的手法更能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让读者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和共鸣,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成熟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作品之一。
课题研究论文: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
67193 艺术理论论文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借助于一些能引起人们普遍情感和联想的或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来表达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理或艺术家深邃的思想的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就是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意识流小说,作品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要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如何成就灯塔之行的经过,再现了十年间发生的故事,而这十年被压缩成一个黑夜和两个白天。
与伍尔夫之前的意识流作品相比,《到灯塔去》运用的象征意象极为丰富,可以说象征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只有准确理解作品中各种象征意象的内涵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破解小说主旨。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与象征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她以卓越的才华、大胆的创新精神成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风云变化、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等产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世界大战的爆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宗教伦理观念的动摇等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危机。
处于这种特殊环境下的许多艺术家以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己任,努力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到西方文学领域就是一些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努力摆脱外在物质世界的压抑,寻找一种现代的、从结构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是反传统的、能传达人们变化多端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在当时看来,这种艺术确实为人们认识人性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喜剧、魔幻现实主义等诸多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作家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开始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整个西方文学形成了“向内转”的趋势,文学创作也呈现出“无中心、不确定和零散化”的特征。
在实践创作中坚持以反传统的、反物质主义的写作形式写出人物的内在真实,尤其是对象征意象的独特运用使得弗吉尼亚?B伍尔夫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先锋人物之一。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写作风格探究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写作风格探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文坛最着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她的《到灯塔去》被公认为是最出色的意识流小说。
该着作创作于她的文学道路成熟期,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小说以伍尔夫的幼年为基础,以其父母为主要人物原型,讲述了拉姆齐教授一家及几个密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的海滨别墅相距十年的两次聚会,以及去灯塔远游的故事。
小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拉姆齐夫人为中心人物,透过她的心灵之窗展现了九月的一个下午和黄昏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宾客在海滨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混乱的十年,虚无的十年,黑暗的十年,拉姆齐夫人的努力付诸东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间,夫人去世,儿子安德鲁战死疆场,女儿普鲁死于难产,全家备受磨难,那栋海滨别墅经过了十年的风雨也已经破败不堪;第三部分,十年后的一个早晨,拉姆齐一家人和一些旧友重返海滨别墅。
夫人的形象在莉丽眼前萦绕,莉丽完成油画,拉姆齐先生带领两个最小的孩子--詹姆斯和凯姆完成了十年前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的灯塔之旅,这说明夫人的精神未泯灭,归根结底,爱战胜了死亡,人类的奋斗战胜了岁月的流逝。
在创作《到灯塔》时,作者背离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在书中进行了大胆的开创式写作手法的实践,展开了意识流小说写作手法的探索。
本文从象征手法、多视角转换,间接内心独白几个层面对该作品的意识流语言尝试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到灯塔去》独特的写作风格。
一、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文学技巧。
象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动词symballein,它的名词是symbolon,意思是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信物。
象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代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共同传达某种信息。
象征手法描述的是代表或表现他物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客体,与此同时赋予这些客体其他蕴涵。
象征“是通过不用解释但可理解的象征符号,在读者的内心世界通过重新创建和构建这些思想与情感的手段暗示这些情感与思想。
它是通过这种反馈再现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
隐喻理论下浅析《到灯塔去》中的叙事策略
隐喻理论下浅析《到灯塔去》中的叙事策略摘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作品倡导带有隐喻与意识流风格的语言,其文风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笔者根据隐喻理论以伍尔夫《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隐喻语言与叙述方式,揭示了书中主人公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
伍尔夫把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描写作为创作语言的重点,意识流的创作思维在和谐中构建了时间与空间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小说隐喻象征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作家。
她对传统叙事结构进行探索,创新了叙事结构和意识流小说的写作语言,成为世界文坛中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福斯特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评价认为:“伍尔夫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她用新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给读者们提供了阅读领域的创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伍尔夫把英国文学的光芒向前不断推进。
”《到灯塔去》作为女性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受到众多文学评论学者的推崇,认为这是伍尔夫最完美的小说。
一、《到灯塔去》中的隐喻语言风格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将“隐喻”在文章中的作用用非常精辟的语言讲述了出来。
所谓隐喻,指的就是一种隐含的投射,它通过用类比、双重视野向人们表明感观所无法理解、无法言喻的意象。
无论是书名还是作品的内容,《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整体内容都是围绕着隐喻“人生是航行”展开的,这也是作品的主题。
作品故事的展开以及故事中的所有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由主题将其串联在一起的。
从故事的表层来看,“到灯塔去”是计划旅程到真正实现旅程的一个过程。
不过,从作品的主题角度来看,从开始向往灯塔,到计划旅程,最终历经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整个航行,这期间产生了许多的人生感悟。
在故事中,那在海上闪烁飘摇的灯塔就意味着人生的理想。
人们在理想的号召下,从不同的方向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着理想迈进的道路。
“人生是航行”这一概念中所使用的隐喻手法,不仅明确表达了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风格,同时还深刻表征了作品的结构主题。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伍尔夫作品的成功都是由于大量使用了隐喻的手法。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
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
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
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突破传统文学模式的实验性技巧而闻名。
其中,《到灯塔去》是她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对意识流技巧应用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本文将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运用的意识流技巧。
意识流技巧的定义意识流是指通过描绘出一个人内心思想活动过程来表达其感知、情感和想法。
它追求将内心复杂而瞬息万变的思考过程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以此打破传统叙述线性结构,以非线性或碎片化形式呈现。
《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充分利用了意识流技巧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过程,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每个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1. 内省与自我意识《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常常围绕着主要人物们的内省和自我意识展开。
通过呈现角色对外界事件和周围环境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通过复杂而纷繁的思绪来描述角色心理活动的手法,令读者能够更加立体地认识主人公。
2. 时间与空间的碎片化表达伍尔夫在小说中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并将时间和空间进行碎片化处理,以模拟人类记忆和思考的运作方式。
这种碎片化表达方式使整个故事呈现出一个非连贯且多重视角交织的画面。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跳跃式、颠簸式的感觉,在不同时间点和场景之间切换,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心理状态及其变化。
3. 感知与感官细节描写伍尔夫善于运用生动的感官细节来表现人物思考的复杂性以及情感的流动。
她通过丰富而精确的描写,将读者引入到主人公所经历的环境中去,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绪变化、意象联想等心理活动。
4. 意象和联想的使用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联想来传达主人公内心世界。
这些意象和联想一方面反映着角色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另一方面也是角色内心思考和情感状态的具象化呈现。
《到灯塔去》中意识流特征的翻译
浅析《到灯塔去》中意识流特征的翻译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为是20世纪现代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书写的作品具有鲜明、独特的意识流特征。
而这种意识的语言和形式特征能否在翻译中再现,并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十分深刻的主题,即关于生命的流逝,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表达。
本文以伍尔夫代表作《到灯塔去》为例,分析了时空交错特征在翻译中的再现,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中展示作家具有鲜明抒情诗化色彩的语言,旨在为用最有效的再现方法来表现源语言特色提供参考。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特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修道院时所写的小说,她以独特的意识流创作手法从人物内心的角度刻画思维和情感。
如何从翻译角度再现伍尔夫作品中的意识流特征,有效地保留意识流小说源文,再现自我缺失的女性历史,具有很深的艺术价值。
一在翻译中再现《到灯塔去》的时空交错特征意识流小说家们普遍热衷于不受时空约束的心理时间,用以表现进入人的意识深处的强度。
伍尔夫对心理时间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其成为《到灯塔去》意识流特征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并使这部小说更符合关于探索人生意义的主题。
其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时空的延展、时空的跳跃和时空的闪回,使得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相互交织,实现人物各自的内心意识流动。
而如何在在翻译时表现出这种特征,使这个独特的意识流创作手法通过译文来得以再现,则完全要靠译者对小说的理解,才能真正再现原文的效果。
所以,译本再现意识流小说中时空交错的线索、使原文意义得以再现是译本成功的关键。
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到小说中存在的时空交错的线索,并以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1 延伸联想空间实现的效果文学中的空间概念非常适用于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它能表现出小说共通的审美意象,而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作家通过使用大量的多重复句来达到时空交错的效果,启迪读者深入地思索和想象,从而延伸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简析《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叙事手法
、
心独白 ’ 是处于某一场 景的人物的言语活动 , 目的是将读 者直接导入 但我们必须记住 , 其 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它描写人 的内心世界 , 这~ 人物的内心生活 , 而不需来 自作者的解释 或评论 的介入。 它反映 人物 点 , 伍尔夫无疑是做到了。 的内心思考 , 包括对过去的画忆、 现在 的思索、 对 分析和估 量 , 也包括对 二 、 由联 想 自
了读者的被动接受 。人物的意识活动因作 者的加工 及解 释而具有连贯 来 自拉姆齐夫人 。 性和逻辑性 , 便于读者理解 。但读 者在接 受间接 内心独 白中有 关人 物 在《 到灯塔去》 第一部 第五章 中 , 伍尔夫描述的外部事件非常简单 :
的信息时 , 始终会意识到叙述干预的存在 , 从而不断催促 着运用 自身 的 拉 姆齐夫人给儿 子詹姆斯量袜子。这个只需~两 分钟便可完成 的动作 判断能力寻找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图及巧妙 手法 。伍尔夫有效地 利 用间接内心独白中叙 述者 的特权 , 控制 着读 者对人 物 的反应 和态 度。
将来的想象和预测。它既反映人物浅层 的、 明确清醒的意 识活动 , 又反 在意识流作品 中 , 由联 想亦是 描述 人物 内心 活动 的主 要手段 。 自 映人物深层 的、 腺胧模糊的意识活动 。 但它 同日 也给读 者对 作品 的理解 带来 许多 困惑。 因为意 识活动 在 内 寸 “ 内心独白 有直接和间接 之分。间接 内心独 白, 指在叙 事者的叙 容 、 时间和地点上存在着混杂性和跳跃性 , 这就决定 了自由联想必须打 述过程中突然插入小说人物 的内心活动 , 有时这种 内心独 白活动 有着 破传统的叙述万式 , 不受任 何时空条件 的限 制。罗伯特 ・ 弗莱曾经 汉 他想” , 他意识 到” 一类的提示性引导词 ; 时则不用任何提 示词 , 有 直 指 出: 三个因素影响人物的 自由联想 : “ 第一 , 回忆 , 是自 由联 想的基 这 接从叙事者的声音转到人物内心 的声音 。间接内心独 白是 用间接引语 础 ; 第二 , 感觉 , 它引导自由联想 ; 第三 , 想象 , 它决定 了自由联想的灵活 形式表现 的人物内心独白 , 内心独 白” 而“ 是用直接引语形式表现的。 性” 。人物的意识活动的主要特征正是 由这三个相 互影响、 相互依赖的 传统小说采用 全知全能角度 的叙述 , 优点 是作者洞 察一切 , “ 叙 因素构成 的。 述明白通畅 ; 缺点是作者夹在 读者和书 中人物 之间 , 指手画脚 , 使人 感 《 到灯塔去》 中人物的自由联 想同样也 受到这三种 因素的 影响。在 到失真而浮浅 。 为此 , 夫废弃 了 “ 伍尔 全知全能 角度 ” 改用 “ 而 间接 内 创作时 , 伍尔夫往往会以那些看上去简 单甚至琐碎的 事件为转机 , 系 联 心独白 。她运用第三人称 , 把人 物的意识 活动间接 呈现于读 者 , 避免 人物 内心活动 , 使人物展开 丰富的 自由联想 。小说 中多 数的 自由联想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尤其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她巧妙地运用意识流技巧,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维过程以流动、自由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首先概述《到灯塔去》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进而分析伍尔夫如何通过意识流技巧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随后,本文将详细探讨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的各种意识流手法,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间跳跃等,并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总结伍尔夫意识流技巧在《到灯塔去》中的成功运用,以及这些技巧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风格和意识流技巧在小说中的运用。
二、弗伍尔夫与意识流文学弗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著称。
在弗伍尔夫的创作中,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技巧。
意识流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表现,而弗伍尔夫则通过意识流技巧将这种探索推向了极致。
弗伍尔夫的作品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和展现上。
她通过对人物内心意识的流动、交织和变换进行深入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绘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弗伍尔夫通过意识流技巧的运用,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浅析《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
浅析《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作者:刘鑫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摘要】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很好的掌握了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同时在现实与回忆,当前与过去的穿插描写中过渡自然。
整篇小说从侧面展现出了莉丽具备了作为画师的灵活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着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同时作者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伍尔夫本人所具备的缜密思维和创造力。
【关键词】意识流《到灯塔去》布里斯库意识流是一种心理学的词汇,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意识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
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加以详尽的阐发。
意识流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供了理论依据。
渐渐地,意识流就成为了一种表现人物内心意识的文学创作手法,通常以自我独白的形式出现。
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弗吉尼亚·伍尔夫、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等都是擅长使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着名作家。
伍尔夫最着名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之一《到灯塔去》就充满着意识流的踪迹弗吉尼亚·伍尔夫曾以其熟练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在世界文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作家。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全篇充满着意识流小说写作的痕迹。
而在本文中着重对作品的重要角色之一——莉丽·布里斯库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意识流小说写作技巧。
作者在《到灯塔去》中对莉丽的描写充分展现了明显时空交错的景象,这是一个典型的意识流写作手法。
对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说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
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
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
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
《到灯塔去》意识流写作手法浅析
《到灯塔去》意识流写作手法浅析[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到灯塔去》伍尔夫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
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运用,着重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内心独白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她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标志着伍尔夫小说艺术的完美,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技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
其中个人永无休止的感觉、思想、记忆、联想和回忆通过一系列的文字、形象和象征以相似的方式表达为无续自发的意识流。
《到灯塔去》发表于1927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窗口”、“岁月流逝”和“到灯塔去”。
其中,一、三两部分着重记录人物在几个瞬间的意识活动,时间分别限制在一天之内;第二部分篇幅不长,记录10年间的岁月的流逝、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迁。
物理时间的倏忽而逝与心理时间的绵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生命的意义在于瞬间的感悟。
在这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得心应手地运用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并自由地出入于人物的情感世界。
根据人物心理时间的跳跃灵活地将回忆、现实、幻想等穿插起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的主要经历浓缩在极短的时间内加以表现,从而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
小说第一章第五节拉姆齐夫人用詹姆斯量袜子一节,只用了几句话概括客观事物,其余的部分都是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动。
而望着伫立在佩戴着蓝色缎带嘉德勋章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前的拉姆齐夫人,塔斯莱进入了自己的意识流状态“她从万花丛中轻盈地走来,怀里抱着凋谢的花蕾和坠地的羔羊;她的眼里星光闪烁,她的鬓发在风中飘拂……”伍尔夫在运用意识流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小说中人物的灵魂深处,直接接触到人物意识活动的脉搏。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 译读后感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读后感《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瞿世镜教授的精心翻译下,这部作品更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
1. 叙事手法独具匠心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意识流”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直接进入人物内心,感受他们的情感波动。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人如临其境。
例如,在描述拉姆齐夫人的心理活动时,作者写道:“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块布,上面绣满了各种颜色,如今却被剪裁成了碎片。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拉姆齐夫人的心理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 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如拉姆齐先生,他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又有自私、冷漠的一面。
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描述拉姆齐先生时,作者写道:“他是个天才,但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把自己的孤独强加给别人。
”3. 对女性命运的关切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但她却失去了自我。
通过这一形象,伍尔夫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如她所说:“女性总是为了别人而活,她们自己的生活在哪里?”4. 触类旁通,引发思考《到灯塔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作品。
它探讨了人生、艺术、家庭、爱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让人触类旁通,引发深刻的思考。
例如,作品中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探讨,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我对这部作品持高度评价。
它不仅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的人生哲学。
我相信,《到灯塔去》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阅读经历。
评弗_伍尔夫_到灯塔去_的意识流技巧
二十世纪文学评弗・伍尔夫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李 森内容提要 作为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把写作的重点转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上。
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她如何娴熟地使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多视角叙述方式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她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意识流 内心独白 联想 象征 蒙太奇 多视角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
《到灯塔去》(To the Li ghthouse ,1927)是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许多评论家甚至认为,这是伍尔夫最好的一部小说。
伍尔夫对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论现代小说》(Modern Fic 2tion )一文中,她对生活的真实含义作出过精辟论断:“往深处看,生活好像远非‘如此’。
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
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
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
”①在伍尔夫看来,生活是积累在内心深处的各种印象,好的小说“不会有约定俗成的那种情节、喜剧、悲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
②如果说《到灯塔去》有故事情节的话,这个情节也是非常简单的。
题目“到灯塔去”即是对故事的最好概括,讲的是拉姆齐一家及客人计划去灯塔,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经过十年的沧桑变幻,他们又重返别墅,实现了去灯塔的宿愿。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这部专论中,伍尔夫认为,“真实就是把一天的日子剥去外皮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往昔的岁月和我们的爱憎所留下的东・26・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灯塔去》意识流写作手法浅析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到灯塔去》伍尔夫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
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运用,着重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内心独白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她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标志着伍尔夫小说艺术的完美,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技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
其中个人永无休止的感觉、思想、记忆、联想和回忆通过一系列的文字、形象和象征以相似的方式表达为无续自发的意识流。
《到灯塔去》发表于1927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窗口”、“岁月流逝”和“到灯塔去”。
其中,一、三两部分着重记录人物在几个瞬间的意识活动,时间分别限制在一天之内;第二部分篇幅不长,记录10年间的岁月的流逝、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迁。
物理时间的倏忽而逝与心理时间的绵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生命的意义在于瞬间的感悟。
在这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得心应手地运用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并自由地出入于人物的情感世界。
根据人物心理时间的跳跃灵活地将回忆、现实、幻想等穿插起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的主要经历浓缩在极短的时间内加以表现,从而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
小说第一章第五节拉姆齐夫人用詹姆斯量袜子一节,只用了几句话概括客观事物,其余的部分都是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动。
而望着伫立在佩戴着蓝色缎带嘉德勋章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前的拉姆齐夫人,塔斯莱进入了自己的意识流状态“她从万花丛中轻盈地走来,怀里抱着凋谢的花蕾和坠地的羔羊;她的眼里星光闪烁,她的鬓发在风中飘拂……”伍尔夫在运用意识流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小说中人物的灵魂深处,直接接触到人物意识活动的脉搏。
除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小说还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象征等手法,使内容更生动,寓意更丰富而深邃。
《到灯塔去》中的象征意象丰富而形式多样。
例如:花园中的篱栅象征着拉姆齐夫妇之间的分歧;丰盛精致的晚宴象征着世间的和谐完整。
另外,小说中还用了一些文学典故来象征性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除此之外,灯塔则是贯穿全文的象征,灯塔是一种理想标准,到灯塔去是寻
求一种真理,探索人生的真正价值,它的闪光则唤起人类对美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第十二节结尾详细地描述了拉姆齐先生“拿着纸包,像年轻人一样轻快地一个箭步跳上岩礁,他们两个站了起来,跟着他跳上岸去。
”象征拉姆齐一家已经走过了人生的迷茫阶段,拉姆齐先生干枯的感情已经从此次灯塔之行得到了慰藉,灵魂得到了充实,重新找回了自信,对未来业已充满了信心,从他那“轻快的一跃”,我们看到了一切。
另外,此次灯塔之行也是他们父子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父子三人的一次心灵之旅,母亲的感召力再一次得到升华,这就是灯塔所赋予的更深刻寓意。
弗吉尼亚·伍尔夫敏锐的感悟力和博览群书使她能够对各种隐喻、意象随手拈来,而且新颖独特、不落俗套。
但是,她作品中所有象征意象的运用都遵循着一个宗旨,那就是竭力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真实”或“心理真实”。
她很注意合理、科学地从生活中提取材料,进而转化为不同的意象来传递人物及作者的思想精神、情感心绪。
由于这些意象往往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因此,虽然它们复杂抽象,但生动合理、思想性强、很有深度,并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伍尔夫在小说中还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充分展示了小说结构的灵活性,人物意识的自由流动反映在意识屏幕上像电影艺术画面一样自由切换。
伍尔夫成功地把握了这种流动性,使人物的意识穿梭于不同的时空范围内。
在伍尔夫的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活动几乎占据了小说的全部内容,情节上也是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活动为主线,要求读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读者与人物的心灵共鸣,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感情、记忆、思维等意识的、潜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意识的自然流淌,是对生活的最深层次的感悟。
总之,《到灯塔去》结构独特,风格典雅,文体优美,给予我们深深地启迪。
伍尔夫写作风格中内心独白和她小说主题事件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是她表现逼真复杂人物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贡献,使得《到灯塔去》无愧为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
参考文献:
[1]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 伍厚恺: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