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 教材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本节课安排在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后,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定量分析物质溶解能力的开始。
2 学情
学生情况优点: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充满浓厚的兴趣,所以
学习积极性高。
缺点:1、分析图表,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薄弱。
2、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以及溶液之间
的相互转化能力较差。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相关信息;
(2)依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溶解度数据及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获取数据及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点、线、交点的含义)及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运用溶解度曲线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6 教学过程 1.知识再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2.溶解度曲线中,可以获得的信息(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2)溶解
度曲线上方的点;(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
5.以硝酸钾溶液为例,从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之间的转化
6.以熟石灰溶液为例,从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之间的转化。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对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个只是点的时候可以借助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不止一种,当涉及到通过升温、降温的方式时,就必须借助实验才能让学生比较明白这种现象,如果想要彻底理解这个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难点教学方法
教师姓名
徐瑞琪
单位名称
新源县别斯托别中学
填写时间
2020.8.26
学科
化学
年级/册
九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九章课题1溶液
难点名称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对于这个知识点中包含的两个概念如果单独提取出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有一些限定条件,比如: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到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这些条件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相互转化,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深一层。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根据盐和硝酸钾溶解的视频让学生先认识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二、向学生重点解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限制条件,并配以相应的实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三、通过上述对限定条件的解释以及实验视频的播放就可以很溶液带学生总结出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紧接着继续用硝酸钾溶液通过某些方式在饱和和不饱和之间转化的视频,让学生对两种溶液的转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对视频中出现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留下一道题目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你有几种办法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部杨俊敏教材版本: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本人教学设计所秉持的教学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受教育者的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习交往和生存,在诸多的实践活动中取得真知和不断的升华!一、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溶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
但究其实质,本单元却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
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本单元和第五单元的有机结合。
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
《饱和溶液》是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2《溶解度》的内容,是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之后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从本单元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生活中常见盐水、糖水以及食醋的浓度等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已经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在学生从定性角度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之后,本课题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
这样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2)熟悉结晶现象,并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能熟练运用类比、概括、迁移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1
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2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热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2、在t℃时,要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温度;(2)升高温度;(3)增加溶质;(4)加水。
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1)(3)
B.(2)(4)
C. 只有(3)
D. 只有(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说课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面我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和教材分析关于此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教材体系中,本课题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4、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掌握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就学情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现象引入,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两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拟采用“质疑——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五、教学过程本节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多个关联因素不易把握且常只根据直观现象而做出判断,这样有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课方案1.教材版本:2019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设计时间:2019年6月一、教材内容及策略剖析:本教课内容采纳以实验为基础高效睁开。
取材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实验内容表现以下(源于教材):2.实验原理:(一)知识原理:(二)实验9-5的设计原理:已知,在室温(20℃)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教材以此为标准,科学地设计了“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研究实验。
旨在研究“必定温度下,改变溶液溶剂的量,溶液状态如何转变?”的问题。
依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可以经过定量计算推知:(1)室温(20℃)下,向20ml水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完整溶解,形成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2)再加5g氯化钠,搅拌,有部分氯化钠节余(节余氯化钠固体质量为10g-=),此时形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3)再加15ml水,搅拌,节余的氯化钠固体又完整溶解(经计算35ml水在20℃时溶解氯化钠达到饱和需要氯化钠固体质量为),距达饱和还差氯化钠,此时又形成了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在推行实验教课时,由于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认识溶解度的含义,不可以从定量角度更为深入地理解溶液状态为何“饱和”或“不饱和”,只需修业生能经过察看氯化钠的溶解状况获守信息,推出有关结论即可。
(三)实验9-6的设计原理:已知,室温(20℃)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跟着温度高升,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增大。
教材以此为标准科学地设计了“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研究实验,旨在研究“必定量溶剂下,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温度,溶液的状态如何转变?以及进一步体验硝酸钾的降温结晶过程与方法”。
依据“室温(20℃)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跟着温度高升,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增大”,可以由定量计算得悉:(1)室温(20℃)下,向20ml水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硝酸钾会完整溶解,形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由硝酸钾20℃时溶解度数据计算知,要达到饱和需硝酸钾质量为);(2)再加5g硝酸钾固体,搅拌,有部分硝酸钾固体节余(节余硝酸钾固体质量为10g-g),此时形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3)加热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明显增大,因此节余的硝酸钾固体又开始溶解直至所有消逝,溶液变成更高温度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4))再加5g硝酸钾固体,搅拌,由于溶液温度更高,硝酸钾的溶解度更大,因此5g硝酸钾固体又所有溶解,此时溶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5)将此高温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原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随之减小至,则会大批析出硝酸钾晶体(晶体质量为15g-=),发生结晶现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饱和溶液就是该溶液中无法再溶解该溶质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课题1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知道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运用观察、归纳等方法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化学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和实验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上节学习内容,预习本节教学内容。
实验准备:试管(20×200)烧杯量筒(10mL)胶头滴管酒精灯药匙试管夹试管架火柴氯化钠硝酸钾(氯化钠和硝酸钾先称量好,2 g一份,用纸包好)高锰酸钾熟石灰检测准备:选取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习题,供课堂上学生练习。
内容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联系中考。
五导学过程【复习引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哪些可以形成溶液?面粉氯化钠硝酸钾植物油高锰酸钾泥土蔗糖【问题展示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某种物质是否是无限的?【活动与探究1】(根据学生数每4人一组,分组探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2 g氯化钠和硝酸钾,等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可由小组内同学同时操作,以节省时间)【学生结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师点拨】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确定后,多数物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当溶质溶解达到限度时,溶液就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未达到限度时就是不饱和溶液。
(由此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问题展示2】说饱和溶液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如果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会怎样呢?【活动与探究2】:在上述实验中溶解氯化钠的试管中再加入5mL水,振荡,观察氯化钠溶解情况。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设计思想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二、活动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两者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验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科学品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4、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活动重点1、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建立起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培养对比思维的能力。
四、活动难点: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条件的探索。
五、活动模式:引导──探究──发现。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配音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盐,是不是一直变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后说:"不会,盐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师:是这样的吗?生(讨论):不信你试试看。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不仅用食盐做实验,我们还用另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实验。
[投影1](活动一)[活动一]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一进行学生实验。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投影2](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提出)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二)通过实验探究与讨论,学习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师:要想让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剩余的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生(讨论):热水中可能溶解得多,水多的时候也能溶解得多。
(这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动手给溶液加热或加水了)[投影3](活动二)[活动二]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二进行学生实验。
课题2 溶解度教学设计1(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趣味导入】趣味视频《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吗?》。
【旧知回顾】什么是溶液?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食盐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吗?【总结】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问题】氯化钠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那么氯化钠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探究实验1】在室温下,分别向盛有20mL水的两个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分别加入5g氯化钠和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实验1实验2加入5g氯化钠,搅拌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现象结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总结与交流】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实验现象。
操作实验1实验2加入5g氯化钠,搅拌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现象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烧杯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烧杯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结论20mL水能完全溶解5g氯化钠20mL水能完全溶解5g硝酸钾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氯化钠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硝酸钾【实验结论】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概念总结】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交流讨论】在定温定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加溶质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又如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呢?【探究实验2】向探究实验1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再添加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再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堂小结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①加水②升温
不饱和溶液
①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3.结晶
(1)蒸发溶剂结晶。
(2)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
加溶剂、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冷却
蒸发 溶剂
结晶
注:以上为通常情况,不适合所有的物质。
3.晶体的获得
(1)蒸发溶剂 (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2)降温结晶 (适用于溶解能力随温度的
下降明显下降的物质)
(1)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 “不饱和”才有意义。
取少量冷却后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与小试管中,加入少量高锰酸 钾固体,观察高锰酸钾能否溶解?
讲授新课
【实验9-5】探究在室温下,溶质溶解质量随溶剂质量变化情况。
20mL水 加5gNaCl 搅拌 再加5gNaCl 再加10mL水 注意:玻璃棒搅拌尽量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 以不发出声音为准!
【实验9-5】探究在室温下,溶质溶解质量随溶剂质量变化情况。
20mL水 加5gNaCl
搅拌
再加10mL水氯 化钠溶解说明 再加5gNaCl 再加10mL水 了什么?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剂、溶质、溶液的质量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设计思想: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学生表演的形式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1、设计幻灯片。
2、由两名学生表演的生活片段2个部分。
3、同步实验。
实验用品;白糖、果真、NaCl CuSO4 KmnO4 H2O 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火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释呢?今天,我们先去小丽家看看,小丽与姐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了呢?请同学们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小丽:好累啊!姐姐,我回来了。
姐姐:回来了,妹妹。
小丽:姐姐,我要喝糖水。
姐姐:好,姐姐给你倒。
姐姐向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把水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显出撒娇状)姐姐:好好,别着急,我再给你加些糖。
(微笑着)姐姐又向水中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然后又加了一勺,再搅拌,杯底仍有糖剩余后,将玻璃杯递给了小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生活与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
2、进一步熟练药品取用、加热液体及仪器的使用等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及观察、记录、分析等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树立化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年级:九年级下册设计目的与说明:1、导入:【活动1】“大家来帮忙”,通过帮助小明快速溶解果汁,复习影响固体溶解速率的因素。
【活动2】“大家来猜猜”,通过观察三位小朋友的餐盘,进行讨论,分析三个小朋友谁吃饱了来导入新课。
2、新授:【活动3】通过餐盘中有饭菜剩余表明吃饱的生活实例,推断溶液“吃饱”时的外观,将溶液的“吃饱”与化学名词“饱和”进行对接,初步建立饱和概念。
【活动4】“实验验证”,请同学上台完成实验,验证饱和现象。
并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同学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
【活动5】“概念分析”,请同学朗读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分析他认为概念中应该注意的关键词,并在多次同学补充后完善理解,得出概念中必备条件。
实现对“饱和”概念的理解。
【活动6】“饭后时光”通过饭后是否还能吃瓜子、水果,猜想饱和溶液是否不再溶解任何物质。
并请同学上台完成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7】“谁是大胃王”,通过吃饱的人不一定吃的多,没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得出结论饱不饱与饭量有关。
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练习:完成书后习题,巩固溶液概念4个注意事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
4、小结:【活动8】请同学上台总结回顾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分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
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
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
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
引导
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
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
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
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
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
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并完善知
识,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课堂
小结2分钟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