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给物体分类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给物体分类教科版二、探索:给物体分类1.前面几节课,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2.说说自己小组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
3.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为物体编号。
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让一个学生先来分一分,如:大小)。
(2)明确实验要求。
4.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4)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
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
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
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
三、研讨:根据特征分类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4.完善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
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拓展: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1.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给物体分类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轻重轻重形状方形球形大小大小颜色………。
教科版科学一下1.4《给物体分类》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一下1.4《给物体分类》教案2一. 教材分析《给物体分类》是教科版科学一下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类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分类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物体的特征,并学会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2.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观察和比较物体,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据此进行分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比较和分类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物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不同特征的物体,如形状、颜色、材质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同特征的物体,用于分类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特征的物体,如形状、颜色、材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们能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主题:“给物体分类”,并介绍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并学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得到一些相同特征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4《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学设计
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呈现超市中蔬菜摆放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你们知道如何把物体分类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想法,比如,超市中将蔬菜分类摆放,自己将书本分类摆放等。
2.呈现本节课研究的物体实物或照片,让学生回顾它们的名称后,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我们怎样给物体分类?”学生可能会说根据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可能会说将物体分为几堆,也可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来分。
二、探索活动:给物体分类1.回顾描述物体的各种特征,提出问题:“我们探究了物体的哪些特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各种特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特征分类。
2.指导学生阅读“探索”中的图文部分,根据学生提出的不明白之处,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解答或针对性地讲解。
3.提出问题:“你可以选择哪种特征,如何分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情况,教师作修正性讲解,然后示范记录方式——先带领学生给这些物体贴纸条并编上序号,再将同一类物体的编号圈起来。
4.先让每位学生选择1-2种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小组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分类的结果;还可以让一位学生把自己分类的结果呈现给同桌观察,让同桌猜一猜“这是根据什么特征分类的”。
5.分发材料,分小组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求先自己选择特征进行分类,记录后,再进行小组内的相互交流。
三、研讨活动:探讨分类的方法1.实验后,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教师把他们提到的特征呈现在班级记录表中。
2.接着,根据学生提到的分类特征进一步追问,比如“都是用轻重来分类,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吗”,学生可能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教师把它们呈现在黑板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引导学生意识到,要得到一致的分类结果,我们还需要对“轻、重”作出具体的规定。
教师还可以针对其它特征组织学生讨论类似的话题,比如透明、颜色、软硬等。
3.通过对分类情况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的细分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给物体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图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物品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调查并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认识到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将前三课用过的所有物体进行编号、分类,并让学生按物体不同的特征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
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巩固,又是对物体特征认识的深化。
教科书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都是指向分类活动。
“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是引导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是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和细分标准。
可将学生的分类依据和结果呈现在班级记录表中,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不必追求结果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本课隶属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学科核心概念,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课内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比较与分类这一基本的思维方法,能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物质。
【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的叶进行了分类。
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
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需要分类时,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清晰、有序地对物质进行分类。
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
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给物体分类》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给物体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能够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分类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分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
能够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类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杂乱无章的物品图片,如文具、玩具、水果等,提问学生:这些物品看起来很混乱,我们可以怎么做让它们变得整齐呢?引出分类的话题。
2.认识分类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物品。
展示一些已经分类好的物品图片,如超市里的货架、图书馆的书架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品是如何分类的。
3.给物体分类分发一些物品给学生小组,如铅笔、橡皮、尺子、苹果、橘子、香蕉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
让学生选择一个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
4.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分类依据。
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比较不同小组的分类方法和结果,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分类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5.拓展延伸提问学生:除了我们今天选择的特征,还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呢?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分类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对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物品进行分类,并向家人介绍自己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分类特征,进行分类活动。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第 4 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给物体分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四课。
“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尝试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进行分类。
本单元第1课,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第2课,通过观察、预测、掂量、简易工具测量等多次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第3课,对“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展开研究;本课是基于前三课的知识与能力基础,鼓励学生用多种分类标准给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描述物体外部特征,进一步认识各种各样的物品。
本节课教材内容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以市场里的蔬菜都是分类摆放的场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点出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我们怎样给物体分类,唤醒并调查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同时点明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第二部分——探索,这部分主要包括一个探究活动——把前3课中用过的所有物体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此探究活动包括以下三步:首先给物体进行编号,接着提示学生选择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他特征尝试更多的分类方法。
第三部分——研讨,此部分包括两个讨论问题,“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知道可以选择物体颜色等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
【学情分析】一般特征: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及观察描述等能力、发展思维、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周围物体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物体分类》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会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类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能够说出分类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物体,如玩具、书籍、文具等,以及分类的标签和卡片。
学生准备自己的书包和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物体,如玩具、书籍等,并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学生自由尝试分类,并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分类的依据,如“按照物体的颜色分类”,学生根据这一依据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分类。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检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学生互相学习,巩固分类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如“按照物体的形状分类”、“按照物体的用途分类”等。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
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
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小学科学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一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一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教科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4课给物体分类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分类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按照给定的分类方式对物体进行分类。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分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分类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物体分类的概念。
(2) 物体的分类方式。
(3) 观察物体特征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并询问学生对这些物体有没有进行过分类。
(2) 引导学生讨论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2. 概念讲解和示例展示(10分钟):(1) 通过图片和实物示意,向学生介绍物体分类的概念。
(2)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出一些简单的分类方式,如按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并给出具体的示例。
3. 观察物体特征进行分类(15分钟):(1) 准备一些小巧、易于分类的实物,如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积木、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文具等。
(2) 让学生自由观察这些物体,并试着按照两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4. 操作练习和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找一些物体进行分类,并向同桌讲解自己的分类方式和理由。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探究不同的分类方式和分类标准。
5. 概括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和分类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的物体分类方式和分类标准,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6. 拓展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给定的分类方式,还可以按照哪些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 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给物体分类》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我们周围的物体第4课时给物体分类。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授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和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 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分类的概念和方法可能还不太清楚。
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出分类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看这些物体图片,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能找出其中的一种特征,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吗?示例:教师出示一张包含苹果、草莓和香蕉的图片。
学生回答:这些水果都是可以吃的。
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
Step 2: 引入分类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分类的概念,并给出简单的示例。
例如,将一些动物图片分成两组,一组是会飞的动物,另一组是不会飞的动物。
教师解释:分类就是把一些相似的东西分成一组,把不同的东西分成另一组。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示例:教师出示一张包含鸟和狗的图片。
教师解释:这里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鸟,它们可以飞翔;另一种是狗,它们不能飞。
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一组是会飞的动物,另一组是不会飞的动物。
Step 3: 根据特征分类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物体,例如水果、玩具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并根据一个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实物或者投影幻灯片等方式展示物体。
教师引导:请观察这些水果,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能找到一个特征,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吗?示例:教师出示苹果、草莓、香蕉和橙子的图片。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教案
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具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在小组记录单上。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教案教学设计
第4课给物体分类一、内容概述经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各种不同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物体的某种特征开展分类活动:以生活中的分类作为引入,提出给物体分类的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给物体分类,并在实际操作中选定分类标准,完成物体的分类。
本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巩固,也是对物体特征认识的深化。
二、教学准备1.下载美丽科学资源《水果超市》和《垃圾分类》教学素材。
2.教师需参考教材结合实际,自行准备用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建议1.课堂引入,展示《水果超市》VR素材(大约5分钟)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水果店或者超市的水果区,还记得那里的水果是怎么摆放的吗,以此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展示《水果超市》VR素材,通过移动全景图片的视角,观察水果的摆放,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水果摆放在一起,即水果是分类摆放的。
再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水果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接着可以发散提问学生,除了水果是分类摆放的,还见过哪些物体分类?是如何分的?分类有什么好处?2.怎样给物体分类?(大约5分钟)经过1的引入问答,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分类,分类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于是提出本节课的实践探索任务——给物体分类。
出示要研究的物体实物或照片,带领学生认识或回顾物体名称,思考讨论:如何给这些物体分类?在讨论中,教师逐渐将分类方法引向前面课程中已经学过的物体的特征上,记录展示学生提到的分类方法。
3.课堂活动:给物体分类(大约20分钟)首先给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编号,学生进行分类练习时以编号代替物体。
实践探索时,可以先让每个学生独立选择分类标准,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教师可以征求志愿学生向全班讲述其分类结果和依据。
如果有学生在相同分类标准下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或在某分类标准下得到了错误的分类结果,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分类结果和依据。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4给物体分类》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人生格言:
我们要知道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坚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在我们心里必须懂得:
1.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2.人生想学习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
3.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4.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不要嘲笑铁树。
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9.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10.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精品教案《给物体分类》
课题:《给物体分类》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学科:小学科学《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的第四课。
《给物体分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特征的把握,进而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体会。
今后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来自世界的各种信息。
二、学情一年级学生通常不会完整、规范、流畅地表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教师不必强求学生自己讨论分类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这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巩固,又是对物体特征认识的深化。
对这一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分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运用不同的物体特征进行分类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逐渐使学生掌握给物体分类。
2、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六、教学准备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棒棒糖、辣条、大小不同的橡皮、小组记录单等。
七、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找一找1、同学们有没有在学校门口商店购买过东西呢?2、老师今天也带了两样零食,不知道同学们在平时有没有见过或者吃过呢?出示课件,让学生说说零食的名称。
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学生能积极投入指纹分类活动,学会合作交流。
学生在找“海洋生物”的游戏活动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倾听、善思考、能质疑,对别人的作品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四、总结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找相同点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方法还有多种,如可以把事物不断地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学习。
三、学习分类的方法
(一)找相同点分类法
1、指纹分类活动。
(1)谈话:科学家对人的指纹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人类的指纹不外乎3种, 我们不妨也像科学家那样,一起动手对常州市小河中心小学四(2)班同学的指纹进行一番研究。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并引导学生评价。
(3)引导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弓形、箕形和斗形
(4)观察图片,确认指纹的三种类型:弓形、箕形和斗形;
(5) 发表各自的观点
(6)对反馈要求作出应对。
倾听、观察、思考。
(2)观察后发表见解。
(3)观察后发表见解、评价。
(4)在辨析的基础上确认这些都不是它们的家庭成员。
(5)讨论、分析图片内涵,各抒己见,确认第二种海洋生物是它们的家族成员。在此基础上每人独立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
4、小结: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中。
1、A、B、C学生上讲台先后按自己的标准将笔分类摆放,并述其理由;全班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2、倾听、接纳;
3、举例介绍,并述其理由;
全班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4、倾听
学生通过对笔的分类活动,知道分类就在身边,增进对笔的了解。
学生们在开放的情境中讨论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引起对科学分类的关注。
统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物体分类》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观察发现
(1)按活动手册上的顺序进行交流
(2)说出观察到的特征,还要说说用什么方法观察到。
(3)板书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
(4)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3.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4.说说你的理由
5.如果你是小马,你会告诉妈妈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已经知道了盐、红糖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么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继续去尝试。
板书设计
6、它们去那里了
食盐:
红糖:
小石子:
教学反思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点
水和洗发液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总(7)课时
课题
6.他们去哪里了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2.知道盐、红糖在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能用溶解一词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通用6篇)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通用6篇)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1【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
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
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让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物体的分类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4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如何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教材中提供了不同特征的物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给物体分类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对于物体的特征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并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四、重难点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理解分类的概念,掌握正确的分类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物体,如玩具、文具、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玩具可以分为电动汽车、玩具熊等,水果可以分为苹果、香蕉等,文具可以分为铅笔、尺子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会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给物体分类。
”(二)新课教学1. 初步认识物体的特征教师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2. 学习分类的方法教师介绍分类的方法,如根据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些物体进行分类。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分类结果。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分类的方法和步骤。
3. 深入理解分类的概念教师进一步提问:“什么是分类?”学生思考并回答,如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教师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并让学生思考这种方法是否准确。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给物体分类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
本节课将之前研究过的物体集中起来,引导孩子当面对大量物体时,怎样表述是简短有序的?分类便是一种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材料:提供玻璃珠和塑料杯,旨在让孩子能根据是否透明进行分类;提供方形、球形等物体,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提供大小例外的橡皮、螺母、木块,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提供的物体由塑料、玻璃、木头、金属等简单材料组成,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材质进行分类。
提供一定数量并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孩子按多个特征进行分类,而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例外,结果便例外。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例外的物体有例外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例外的物体表现例外。
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时,很自然地会根据所学物体属性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
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
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可以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例外的特征,可以把物体分成例外的类别;
3.知道根据同一特征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会例外。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经历用例外特征进行分类的过程,产生对更多物品进行分类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分类给生活带来的便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比较过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乒乓球、小木块、大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玻璃珠、塑料杯、小螺母、大螺母、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
2.提问:超市物品浩繁,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是因为什么
3.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便当我们寻找所需物品
4.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
二、探索:给物体分类(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个乒乓球、1块小木块、1块大木块、1块塑料块、1块小橡皮、1块大橡皮、1颗玻璃珠、1个塑料杯、1个小螺母、1个大螺母]
1.课件出示10种物体,认识物体并编号
2.找出物体的例外特征和相同特征
3.引导:根据物体的例外特征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提问:这10种物体,我们可以用哪些特征进行分类。
4.明确任务:给物体分类
5.活动指导:
(1)观察、认识每一种物体
(2)选择1种方法进行分类
明确用例外特征进行分类
(3)编号表示物体,同一类物体编号写在一起,圈起来,分为几类画几个圈(4)尝试用第2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
(5)记录单的填写,强调写编号
6.领取材料,学生实验
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
7.整理材料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小组交流
(1)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
(2)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分类结果有哪些例外?
小组内选派一名同学或多名同学准备全班汇报。
2.全班交流
(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
(2)达成共识:
例外的物体有例外的特征,通常,我们根据一个特征可以把物体进行分类;同一特征进行分类时,由于标准例外,分类结果也会例外。
四、拓展:生活中的分类(预设5分钟)
1.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分类,分类给生活带来了什么?
2.交流与总结
【板书设计】
4.给物体分类
物体的特征按特征分类
1.轻重重轻
2.形状球形方形
3.颜色
4.大小大小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优良的记录习惯。
2.建议在分类方法后增加一个(),里面可以让学生写分类所根据的特征。
【作业设计】
根据上图回答问题:
1.选择题:根据形状,我们可以把1和()归为一类。
A.2 B.3 C.4
答案:C
2.选择题:我们把9和4归为一类,分类的标准是()。
A.颜色B.形状C.透明
答案:C
3.判断题:根据颜色,我们可以把3和7归为一类。
()
答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