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景,入情,入境

合集下载

探索“入景——入情——入神”式人物史教学模式——以人教版《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为例

探索“入景——入情——入神”式人物史教学模式——以人教版《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为例
高耸云霄的华盛顿纪念碑,表达了美国人民对 这位伟人高风亮节的景仰。为什么华盛顿凭着不恋 权恋栈,就能赢得美国人民如此崇高的敬意?为什 么华盛顿能够这样做?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 政治系教授张光博士在《是谁造就了不朽的华盛顿》 一文中说:“华盛顿的不朽英名是如何造就的?答
案来自两个方面:华盛顿的个人作为、人格和人品, 以及他身前身后的美国社会政治力量的作用。”在 历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引入 书信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书信中的有效信息与历史 价值,理解书信作为重塑华盛顿人物丰满形象历史 证据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研讨
探索“入景——入情——入神”式人物史教学模式
——以人教版《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为例
◎◎ 楼清清 浙江省浦江中学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 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 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 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雅斯贝尔 斯进一步指出:“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 代文化的虔诚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 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1]
一开始,呈现优美的维农山庄风景图片,勾起
学生对维农山庄主人生活的好奇,激起学生渴望学 习和认识华盛顿人物的兴趣为目的。一边介绍山庄 美丽的景色,一边让学生想象细碎的阳光洒在波光 粼粼的河面上,碧水蓝天之下,维农山庄主人华盛 顿夫妇伴着落日在河边漫步交谈的景象,感受华盛 顿对山庄和妻子的爱。随后,画风急转,“然而一 封信,更准确地说是一封家书打破了山庄的宁静和 美好的生活。是一封怎样的信呢?”教师的神秘而 略带伤感的话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历 史人物的书信、日记或文集档案,既还原了历史场 景,又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既呈现了多 彩的历史,又展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教学中 选取《华盛顿文集》中的四封书信:

入情入境 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    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对他所处的环境、场景或情感产生共鸣,深入
感受其中的细微之处。

它是在语言再生的过程中,我们对中文这门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和
体验。

在语言再生中,我们不仅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使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情
感和思想。

当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语言中,我们就能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这就是“入情入境”的意义。

通过语言再生,我们可以感受到中文这门语言独特的魅力。

中文有着丰富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可以用一个简短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

“山高水长”可以形容
一个地方景色优美壮丽,同时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情感丰富深沉。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
我们更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将我们的情感和思想与语言融为一体。

通过入情入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文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中文作为中国的母语,
它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和传统的文化活动,比如古诗词和京剧。

通过入情入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和
活动背后的意义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

除了语言和文化,入情入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入情入境,融入当地的生活,感受当地人的热情和待客之道。

通过入情入境,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与当地人民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入情”与“入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入情”与“入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入情”与“入境”作者:商洪彬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2年第07期课堂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逐步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境界。

一、语文学习需要入情语文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感,情感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不同的情感会导致不同的后果,积极的情感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消极的情感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

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

要学会利用情感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调节情绪。

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人们去努力完成任务,消极的情感对于语文学习会起到消极的影响。

情感的调动,是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其直接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实现情感的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情况:有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距离,有些课文本身的情感色彩不是很浓,学生的情感难以投入,难以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这时,学生的情感就要靠老师去引导、调动,既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使其“入情”、“入境”。

所谓“入情”,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注重情感的调动和情绪的调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感情强烈真挚,学生对邓小平爷爷并不陌生,但由于年龄小,经历浅,他们对“悲壮”的认知与成人有较大的差距,不易进入角色。

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前,我先用这样饱含深情的话语进行导入:“1997年2月19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离我们而去了……噩耗传来,江河呜咽,群山低首,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去回顾这位世纪伟人的骨灰被撒向大海时的情景……”这段导语,再配以哀乐,就把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将学生迅速带入了文章所表达的情境之中,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实现了教师、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的相通相融,也为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升华做了很好的铺垫。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教学反思1《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

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

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2今天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渔歌子》一词。

入文·入景·入

入文·入景·入

入文·入景·入————————————————————————————————作者:————————————————————————————————日期:入文·入景·入情-中学语文论文入文·入景·入情陈静古诗语言凝练,内涵深厚,极具韵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古诗启蒙学生心智的做法由来已久,小学教材每一册中一般都会编排二至四首古诗。

高质量地教学这些古诗,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天地,领略古人语言的无穷奥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入文———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无论何种篇章,首先得让学生感知其外衣———语言文字,理解、领悟及背诵,都得以此为基础,古诗更是如此。

无法想象,寥寥数十字都不能念通的学生如何深入诗境!教学一首新诗时,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入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上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把诗读通读畅,自读,指名读、范读、分组读、齐读,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反复训练。

遇到难读、难写字及停顿容易失误处、语调把握不准处要给以重点指导。

如《峨嵋山月歌》,诗题的停顿容易出现分歧,教师先别忙下结论,听听各种读法,再带领学生读读全诗,看看画面,就不难让学生知道,诗中描绘的主要是峨嵋山的月亮,比较之下,“峨嵋山—月‖歌”的读法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指导朗读诗题这一环节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入了文。

再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生字,学生易误读成“凝”,可通过“疑”和“凝”的字义辨析,明白作者李白为气势宏大的庐山瀑布心折,竟怀疑瀑布不是人间奇观,而是天上的银河落了下来,学生在学习生字“疑”的同时,也初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古诗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在入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古诗的音律美、节奏美。

古人写作诗歌时很注意推敲,语言十分凝练、优美、传神,学生在诵读中也可以学习锤炼文字、优化语言、积淀语感。

入情入境 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    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语言再生入情入境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指的是一个人有很强的感情投入,沉浸在某个事物里面,以至于忘记了外界的一切干扰和干预。

它使用广泛,主要是用于形容某人对某件事物的热爱和投入程度极高,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环境,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入情入境的意思非常接近“入迷”和“陶醉”,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

入情入境意味着一个人不仅是热爱某件事物,而且还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探究,理解了其中的内涵和精髓,这种沉浸式的感受,更让人感到真切和有意义。

入情入境的成语出自晋朝王羲之所著的《兰亭序》:“不知老之将至,然终有一死。

来吾语若。

夫埋名纪志,不在陋墓之中。

素与世绝游,至今犹伤物。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典谟,称事无历,虽欲从之困于冥冥。

矧乎哉!丹青不知老将至,富春流不似华发。

度人如江海,埋胜于身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钓欲深水更溯洄,扫花不误过青冢。

”这篇文章是描写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去兰亭游玩的情景,以及自己对于时间的感悟。

而“入情入境”四个字,就是对王羲之的深切形容和赞美。

中文是一个广为使用的语言,它的优美和深刻意蕴,往往能够让人深深沉迷。

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千年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厚重。

一个人要真正入情入境于中文,必须在理解和学习中汲取营养和创新,用心去理解每一个字的背后含义,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领悟中文的魅力。

中文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它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世界认知和哲学思考。

从中文的历史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融,彼此照映的面貌。

因此,要真正入情入境于中文,就需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并将读书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感悟,不断提高自己的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最后,入情入境这个成语不仅仅能够用于形容人对某个事物的痴迷和热爱,同时也是我们学习中文和发掘中文魅力的必要条件。

入情入境 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    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语言再生入情入境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完全沉浸在某种情感或境地中,与外界隔绝。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入情入境的时候,有时候我们沉浸在喜悦中,有时候沉浸在忧伤中。

入情入境是人类情感世界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美好体验。

入情入境在中文文学中非常常见。

许多古典文学作品都以描写人物入情入境为主题。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常常入情入境,沉浸在宴会、诗词、音乐等美好的境地中。

又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描写了自己登上鹳雀楼时触景生情的情景。

除了文学作品,入情入境也可以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有时候,当我们听到一首特别喜欢的音乐时,我们就会完全沉浸忘记了身处的现实环境。

有时候,当我们看到一部特别引人入胜的电影时,我们也会被画面、故事情节所吸引,完全陶醉其中。

有时候,当我们赞美一位能力超群的朋友时,我们也会因为对他的真诚赞美而自己也感到非常开心。

入情入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愉悦,也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我们入情入境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听一首动听的歌曲,还是品味一道美味的食物,都可以让我们完全沉浸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入情入境也要适度。

如果我们沉浸在某种情感或境地中过久,可能会导致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情,甚至偏离现实。

所以,我们在入情入境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迷失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入情入境是一种美好的人类体验,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加了解自己。

我们应该珍惜入情入境的时刻,享受其中的愉悦,同时也要注意适度,不要因为过度入情入境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情。

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能有入情入境的时刻,给自己一些美好的体验。

入景入情体会情感——《台湾的蝴蝶谷》教后感

入景入情体会情感——《台湾的蝴蝶谷》教后感

入景入情体会情感——《台湾的蝴蝶谷》教后感《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充满童趣、语言形象、生动的写景课文。

写景文章,景物之美,必融合了作者情感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把感受景物之美与体会作者情感融合起来。

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主动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各自的想象,从而领略蝴蝶谷的迷人景象,体会作者对台湾美丽景色的赞叹,培养他们的读书说话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

一、品味语言与朗读指导的融通“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运用优美语言介绍了我国宝岛台湾的“蝴蝶谷”。

这篇课文具有“课文长”、“用词美”、“想象点多”等特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做到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身在蝴蝶谷中,切身感受到蝴蝶谷的奇妙景象。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中“飞过、穿过、越过”的使用,既能使学生仿佛看到蝴蝶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蝴蝶谷时的景象,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动画展示蝴蝶一路飞行去山谷聚会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形成一个饱含情趣的交流场面。

让学生想象小蝴蝶飞到蝴蝶谷会经过哪些地方?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他所看到的小蝴蝶旅程中的样子时,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并通过师范读,故意把几个动词全部读成“飞”,让学生体会“飞、穿、越”这几个词使用的准确性。

在学生脑中有所感悟后再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蝴蝶飞到蝴蝶谷要经历千山万水,很不容易,但小蝴蝶不怕,相反还很兴奋,很着急。

因为蝴蝶谷是个好地方,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台湾蝴蝶谷的喜爱之情。

二、动与静的融合和美语文注重课堂上的动静结合,以静促动,以动促静,动静相生。

使课堂充满活力。

课文通过描写黄蝶谷和彩蝶谷两个山谷来说明蝴蝶谷的景象迷人,表达作者对蝴蝶谷的赞叹之情。

描写黄蝴蝶谷时我采用想象与朗读结合的静态教学为主。

“金光灿灿”“十分壮观”,这几个词都是我要抓的,利用它们帮助学生想象和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入情入境,体悟神奇

入情入境,体悟神奇

入情入境,体悟神奇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美好的事情,这些美好的事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动和难忘的记忆。

它们可能是一份真挚的友谊,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或者是一种令人心灵感动的艺术形式。

这时候,我们会被那些美好的情感所感染,步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中,享受着这份美好。

这就是所谓的“入情入境”。

“入情入境”是一种把自己完全沉浸到情境之中的状态,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感官就会变得更加敏锐,心灵也会变得更加开放。

我们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好的世界中,享受着其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而这种体验,也许就是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的最大的幸福。

无论是美食、旅游还是文化艺术,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入情入境的神奇。

比如,如果我们品尝一份地道的美食,在口中品味着其中的每一种味道,享受着每一个瞬间,我们就会感觉仿佛置身于美食的世界中,完全沉浸在其中,感觉到一股无限的快乐。

而旅游也是另一种让人入情入境的方式。

当我们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或者一个风景如画的自然景区时,我们会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有趣。

我们会尝试去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探索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未知的景点,感受与这片土地的奇妙之旅。

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可以彻底地放松自己,抛开平常的烦恼和压力,找到细微的快乐,享受这个未知世界的美好。

而文化艺术,则是让我们领略入情入境的另一种形式。

无论是听一首动人的歌曲,赏一件珍贵的文物,还是看一部深情厚意的电影,我们都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感受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的艺术形式带给我们的震撼。

总的来说,入情入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启示的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快乐或者是面临压力时,只要我们能够完全沉浸到所处的情境之中,我们就可以抛却烦恼,放心享受其中,感受到来自内心的美好和满足。

会文赏景入境悟情

会文赏景入境悟情

会文赏景入境悟情中国古典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择了60多首古诗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景抒情的。

写景类古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类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到画面美以及情感美呢?下面,笔者就以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谈谈教学写景类古诗词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立体品析,全面赏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罢官闲居在江西时写的一首词。

它将视、听相结合,既写景又抒情,为读者呈现了农村夏夜清新自然、丰收在望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此刻怡然自得的心情。

怎样将这首诗中的景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 了解作者,由乐入文。

通过课件展示与笔者的描述,学生简单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随后,笔者播放了这首词的音乐视频。

视频通过画面与声响,生动地再现了这首词所描述的内容,学生不但听到了雀啼、蝉鸣、蛙叫,而且似乎还可以听到簌簌的清风、潇潇的细雨,以及匆匆的脚步声。

音乐视频的播放,既活跃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又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这首词的内容。

再出示这首词时,学生的脑海里自然就有了画面与音响。

2. 利用插图,潜心会文。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深奥难懂的诗文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篇课文的插图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课文插图中稻子是黄色的,与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有矛盾。

这是一处值得利用的教学资源。

笔者是这么处理的:先要求学生用笔画出这首词所写的景物,学生回答时,笔者用课件将诗中的景物一一呈现。

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画了哪些景物?仔细观察能发现图中景与文中景的不同吗?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矛盾之处:秋天稻子成熟后,丰收的田野里才会呈现出金黄色的一片;但只有在夏天,才会有蝉的鸣叫和蛙声。

那么,这首词描写的究竟是夏天还是秋天呢?笔者让学生辨一辨。

学生自然就会从文中找到证据:从“鸣蝉”“蛙声”这两个景物推断,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联系“稻花香”可以发现,因为稻子扬花灌浆是在夏季。

入境、入情与顿悟

入境、入情与顿悟

学科支持多年课改,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只是趋于课堂的“教”,而相对忽视了课内外的“学”,使得学生的文本悟性也仅限于课堂之内对课文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感悟之中,流于表面。

而对课外拓展阅读只是提提而已,甚至置之不理。

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缺少老师的正确引领,故而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文本悟性表现得差强人意。

对于学生悟性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提升自己文本的感知、分析、理解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文本悟性。

具体做法如下:一、入境——培养悟性之本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可阅读的时间、空间及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感情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入情入境,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悟出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培养学生的文本悟性。

1.引起阅读期待读是悟之根本,在学生还未接触文本之时,应该提前做好宣传,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样学生会很有兴趣,想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魅力,使得学生的文本悟性得到提高。

让学生从读通文本到字面理解,从句段品味到领悟情感中,自主感悟,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

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走进文本。

2.创设阅读情境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可以从阅读情境的创设做起。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一种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设身处地进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文本悟性得到提高。

如视频带入情境,运用音乐渲染。

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作品等。

实践证明,让孩子带着已有的经验走进文本世界,给学生的感受要来得深刻,来得有效。

二、入情——培养悟性之本作者往往会通过一部小说、一个故事、一篇散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唤起读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共鸣,来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教育教学方法经验介绍——注重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教学方法经验介绍——注重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教学方法经验介绍——注重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情境教学具有情感性互动性等特点,能较好地带动学生投入课堂气氛中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

人们这样给语文情境创设下定义: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情境的创设可以包括以下2个方面:1.利用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学习;2.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何进行语文情境的创设就是一个焦点问题。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呢,我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语言描绘,带入情境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导入新课的方法多样有质疑设问、故事诱导、联系旧知等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就把学生带入情景,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导语设计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课堂效果。

可以说,好的导语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语设计,把学生的感情引入到课文情境中来,那将会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场景描绘,入情入境。

如教学“《识字6》时,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学得生动、活泼。

我将学习词语,读好词语设计一个活动——到“风景区旅游”。

组织学生按兴趣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旅游团,在情境中互相分工合作完成旅游任务,即学习任务。

学生兴致昂然,一时间,组团声、分工声、讨论声、纠错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另外,我一开始就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做个文明游客”。

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都以一个文明游客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入情入境,亲身体验

入情入境,亲身体验

入情入境,亲身体验入情入境是指全情投入到某种情境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其中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情境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环境或者一种身份认同等。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很感兴趣。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我决定进行一次亲身的体验之旅。

我选择了去北京,这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去感受其中蕴含的魅力。

我来到了北京的胡同,这里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我亲身体验的第一站。

在这里,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我游走在狭窄的胡同中,看到了灰瓦白墙的四合院,感受到了古老的气息。

在庭院内,我见到了传统的木质家具和红木摆设,它们散发着淡淡的沉香味。

我听到了胡同里嬉笑打闹的声音,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和亲近。

这样的亲身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

除了胡同,我还去了北京的故宫,这是一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在故宫的广场上,我看到了数不尽的人潮,每一个人都对这座宏伟的建筑感到惊叹。

我穿上了传统的汉服,成为了整个景色中的一部分。

在故宫内,我欣赏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和艺术品,它们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想象着在古代的皇帝和贵妃们曾经居住的宫殿中生活的场景,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这种亲身体验让我更加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且对它们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我还参加了一次京剧表演。

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它以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而闻名。

在表演开始的那一刻,我被演员们高亢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动作所吸引。

他们身着华丽的戏装,化妆得面目全非,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享受。

我听到了京剧的曲调,感受到了其中的悲喜交加和激烈冲突的情感。

我被表演中传达出来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所打动,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故事的发生。

这样的亲身体验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让我对京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

通过这次入情入境的亲身体验,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入景·入境·入情——四下《海上日出》教学实录及赏析

入景·入境·入情——四下《海上日出》教学实录及赏析

入景·入境·入情——四下《海上日出》教学实录及赏析《海上日出》是英国著名画家威廉梭罗的一幅杰作,常被视为印象派思想的象征,也是著名的西方经典作品之一。

本文以《海上日出》为原型,进行分析赏析,阐明印象派的核心理念,并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文化层面深度解读作品,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加深对印象派的理解。

关键词:印象派;西方经典作品;海上日出;文化赏析Introduction海上日出是英国画家威廉梭罗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代表了印象派运动的关注点,以及西方经典作品的历史意义。

作品所描绘的逆光下的海面,及色彩斑斓的渔船,呈现出一种自然辉煌的壮观景象,引起观者高度共鸣。

Detailed Analysis《海上日出》被描绘成一副非常宏大而具有正义感的图像。

画中,可以看到漫天醒目的橙色和粉色的夕阳,以及细腻柔和的蓝色和亮白色的海面,点缀其中的是一艘渔船,在清澈的水流中漂浮。

渔船身上的渔民,兴致勃勃地把网收拢,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但他们对这种美好的自然现象似乎不怎么在意,甚至更有可能是忽略了它,而他们前进的意志和恒久的努力,成为了此画的核心主旨所在。

海上日出作为印象派思想的代表作,表达出一种简化景象,把注意力聚焦于某些核心意义上的主题,尤其是在细节方面更是追求完美,体现了印象派思想中对实景的抽象和重塑。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另外,在文化视角下,海上日出呈现出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状态,从中可以看出梭罗深刻的哲学思想,即把生活融入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里,就存在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念,其中的“崇贤尊士,吾人来也”一句至今仍被赞赏,而这正是《海上日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之一。

Conclusion总之,《海上日出》是一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画作,它不仅代表了印象派运动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西方经典作品的历史意义,更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海上日出》为原型,通过分析和赏析,对印象派的核心理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进行了深入解读,以便能更加系统地理解这一西方经典作品。

入情入境 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    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语言再生
入情入境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情感投入程度非常高,深入情感真挚而强烈,使人感受到一种充实和满足。

入情入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的投入程度非常高。

这种程度的投入往往使人全身心地沉浸毫不保留地付出自己的情感和力量。

这种情感投入的背后常常是对事物或者人的热爱和追求。

入情入境的人会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事物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意义。

一个入情入境的艺术家会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灵感在创作中,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完美的艺术作品;一个入情入境的学习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探索和钻研知识的奥秘。

除了用来形容人的情感投入,入情入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场景或者某个环境给人带来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冲击。

当一个景物、音乐或者文字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感受时,我们就可以说人们在这个场景或者环境中入情入境。

当人们听到一首动听的音乐时,不禁情不自禁地跟随旋律翩翩起舞,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当人们站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前,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震撼,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敬畏之情。

这种入情入境的感受会让人们感到身心愉悦和满足。

入情入境的感受往往是非常珍贵和有意义的,它使人们更能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人入情入境时,他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周到,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这种入情入境的感受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而且,入情入境还可以使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景,入情,入境
—浅谈古诗文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李群山三洲镇中心小学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

几千年来,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留下的无数千古佳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文亦是如此。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使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感受到是的魅力呢?我认为解读古诗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见解。

例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走进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而这首诗作于761年秋。

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那时李白已经60岁了。

离开长安后,他经历了十多年的漫游。

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增添了孤寂之感。

然而,倔强、豪放的李白通过大量的游历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文。

《独坐敬亭山》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是作者想
大自然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了解李白,还看他的另外一首七言绝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豪迈,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正当壮年,风华正茂,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的是一幅气势宏阔,极富动态美的壮丽画面。

尤其是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首诗中“孤”字给人的感受并不孤独。

《独坐敬亭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的内心是消极的。

而《望天门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一种高大的形象,“帆”不是远去的,而是“日边来”。

日出东升,与太阳同光辉,好一幅气派的画面,好一个雄心壮志的李白。

时过境迁,同一个李白,却创作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的作品。

只有跨时间的了解李白,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意。

二、抓住意象,进入意境
“众鸟”“孤云”看似写景,却融情于景。

“众鸟”不是“鸟”,乃世间名利之辈,而如今都得意高飞离去,“孤云”不是“云”,乃世间隐逸之流。

我李白倘若与世俗不容,亦可以有隐逸的世外高人与我交谈。

然而,高人亦是“独去闲”。

名利之辈离我而去,隐逸之流也
离我而去,此时此刻的李白能不孤独吗?
同时代的诗人,李白的好友杜甫写作这样一首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初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幅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语调清新,很难让人想到作者此时已年近五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真正道出了诗的意境。

这两处景色并非实景,而是作者想象的幻化出来的景象。

“东吴”不是东吴,而是诗人杜甫想念已久的长安。

自己的壮志难酬,才华得不到施展,抱负难以实现,却又不能直言相告,只能寄情于自然,诉说自己的苦衷。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所好转。

故前两句诗的语调轻快,景色明丽,但是,时局的稳定并没有改变作者仕途,明亮的笔调下却又隐藏着淡淡的愁。

李白与杜甫不仅是好朋友,处于同一时代,而且都经历的“安史之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诗中,不同意象中,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愁。

三、走出意境,深入作者内心,理解诗文背后的意义
在经历的风风雨雨后,诗人李白疲倦了,厌恶了。

既然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那我就寄情山水,与山水为伴。

如今身在敬亭山,看
世间名利之辈熙熙攘攘,看皇族权贵荒淫腐朽,看自己人生不得开心颜,李白不再有年轻时的豪气和雄心壮志。

此时的他已超然物外,俨然一位世外之人。

再看看这座敬亭山,空灵、纯净、寂静。

山中之景便是李白内心之境,李白的身与山中之景浑然一体。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的李白与山两两想看,视为知己,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大自然。

和李白有着同样遭遇的苏轼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所写下的。

前两句诗看似写景却又在说理,告诉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然而,只是这样吗?不是。

庐山不再是一座山,这座山代表是官场这个大的环境。

正是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不一样,所以才导致人们的意见不一致。

矛盾由此而生,当初的苏轼不明白才有了现在身处庐山的苏轼。

而被贬之后的苏轼在庐山之中恍然大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是苏轼看透了官场的感悟还是知道自己永远也看不透的无奈。

不过,这首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不得意却是路人皆知。

年轻的李白和晚年的李白让我们见证人生的变化无常,心里不由
生出无尽的悲凉。

李杜的两相呼应让我们看清时代的腐朽与破败,心中不免对二人的遭遇深深地同情。

而苏轼又一次的演绎了一段让人心痛的历史。

四首古诗不仅阐明的作者的内心,更是渗透着对人生问题的思索:人与人、人与自然。

如果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欣赏诗文,我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的内心,还有民族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