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合集下载

展频技术原理

展频技术原理

展频技术原理
展频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将数据信号传播到远距离,从而实现无线连接。

展频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振荡周期,将数据发送到空中,然后用接收机接收这些数据,最终解码成能够识别的数据。

展频技术的结构主要由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

发射机将信号发送到空中,接收机则接收信号。

在发射机的电路中,有一个名为“发射器”的组件,它将数据信号转换成振荡周期,然后将振荡周期发射到空中,由接收机接收。

接收机的结构也很简单,它由一个名为“接收器”的组件组成,它接收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成数据信号,最后由信号处理器解码成能够识别的数据。

展频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将数据传播到远距离,而且传输效率也很高,而且展频技术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它可以实现无线连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总之,展频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无线通信技术,它不仅可以将数据传播到远距离,而且还可以实现无线连接,简化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

第2章发射机和接收机

第2章发射机和接收机

第2章 发射机和接收机本章讨论用于无线传输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设计。

使用的术语将有如下界定的含义:从调制器直至发射天线的各部件构成发射机,而从接收天线直至解调器的各部件则构成接收机。

对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发射机只须处理所要求的信号,而接收机则须从天线接收的各种频率混合的信号中将所要求的信号提取出来。

此外,发射机处理的信号强度是恒定的,或者仅有很微小的变化,而接收机所应对的信号强度差异极大,其大小取决于与发射机的远近程度。

发射机主要欲达到的目标有:将有用信号转换为干扰尽可能小的高频传输信号、以尽可能最高的效率放大信号、并使转换或放大所产生的不良干扰信号的传输降至最低。

接收机主要欲达到的目标有:在邻近频率范围接收到很强信号的同时,还要从强度很弱的信号中将所要求的信号过滤出来,并产生一个清晰的、具有高信噪比和最低互调失真的信号。

因此,就发射机而言,主要难点在效率;而接收机所面临的是选择性、动态范围和噪声等问题。

2.1 发射机我们首先考虑模拟方式调制的发射机结构,其后再讨论数字方式调制的发射机。

其中,借助一些简化的方框图来加以说明,这些方框图将只显示出基本的组成部分。

2.1.1 模拟方式调制的发射机直接调制型发射机当模拟调制器的载波频率f C 与发射频率f RF 相同时,就实现了最简单的发射机。

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将调制器的输出信号放大并馈送到天线。

在实际应用中,发射放大器必须后接一个输出滤波器,以使源于放大器的信号失真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图2.1(a )所示为直接调制型发射机结构,其信号频谱如图2.2所示。

单中频发射机随着频率的增高和需求的增长,使得要实现所需精度的调制器越发困难。

因此,要用较低的中频f IF 作为载波频率f CC IF RF f f f =使用中频可以更容易地构建调制器。

图2.1(b )所示为单中频发射机的结构,它用混频器M1将中频f IF 转换为发射频率f RF ,由本机振荡器(Local Oscillator ,LO )向混频器提供频率LO RF IF f f f =−混频处理所产生的和频与差频为LO IF RF f f f +=,LO IF RF IF 2f f f f −=−其中,发射频率部分用RF 滤波器滤出,然后馈入发射机放大器。

雷达测距原理

雷达测距原理

雷达测距原理
雷达测距是利用电磁波的特性来测量目标距离的一种技术。

雷达系统通常由发
射机、接收机、天线和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一束电磁波并将其发射出去,当这束电磁波遇到目标时,一部分电磁波会被目标反射回来,接收机会接收到这部分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通过信号处理器来计算目标的距离。

雷达测距的原理主要包括了发射和接收两个过程。

在发射过程中,雷达发射机
会产生一定频率和脉冲宽度的电磁波,并将其转换成天线所需的形式进行辐射。

这些电磁波会沿着一定方向传播,并当遇到目标时会被目标部分反射回来。

在接收过程中,雷达接收机会接收到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进行处理。

雷达测距的原理基于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当电磁波遇到目标时,部分电磁波会被目标反射回来,而其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会与目标的距离有关。

通过测量电磁波的往返时间和接收信号的强度,可以计算出目标的距离。

雷达测距的原理还涉及到了雷达信号的处理和分析。

接收到的雷达信号会经过
信号处理器进行滤波、放大、解调等处理,最终得到目标的距离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地球曲率、大气折射等因素对雷达测距的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

总的来说,雷达测距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传播和反射规律来测量目标的距离。

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准确地获取目标的距离信息。

雷达测距技术在军事、航空、航海、气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测距的精度和准确性起着重要作用。

雷达基础实训报告

雷达基础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雷达基础实训旨在使学员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工作过程以及雷达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员对雷达技术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二、实训内容1. 雷达基本原理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无线电设备。

其基本原理是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通过分析回波的特性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2. 雷达组成雷达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器等组成。

(1)发射机:负责产生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并驱动天线发射。

(2)接收机:负责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将信号放大。

(3)天线:负责发射和接收电磁波。

(4)信号处理器:负责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息。

(5)显示器:负责显示雷达检测结果。

3. 雷达工作过程(1)发射机产生一定频率的电磁波。

(2)电磁波经过天线发射出去。

(3)目标反射电磁波,回到雷达接收机。

(4)接收机将接收到的信号放大。

(5)信号处理器对信号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息。

(6)显示器显示目标信息。

4. 雷达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的应用(1)军事领域:雷达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如预警雷达、防空雷达、舰载雷达、机载雷达等。

(2)民用领域:雷达在民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气象雷达、交通雷达、地质雷达等。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学员通过查阅资料、听课等方式,对雷达基本原理、组成、工作过程等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2. 实验操作在理论学习的的基础上,学员进行雷达实验操作。

具体步骤如下:(1)连接雷达设备,检查设备是否正常。

(2)调整雷达参数,如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等。

(3)发射电磁波,观察天线发射情况。

(4)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观察接收机工作情况。

(5)对信号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息。

(6)观察显示器显示的目标信息。

3.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学员对雷达基本原理、组成、工作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员了解了雷达在探测目标、定位等方面的应用。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GP-4A严国萍贺锋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二○○三年十二月前言通信电子线路实验系统是配合通信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或非线性电子电路)课程的理论教学研制的一套实验系统。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系统由通信发射机和接收机两大部分组成。

每部分都由单独的单元模块组合。

既可根据课程内容、进度完成单元模块实验,又可进行调幅、调频两种收、发系统的实验。

实验内容既有分立器件又有集成器件,便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

发射机系统由低频调制源振荡器电路、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振幅调制电路、高频功率放大器五个模块组成。

可独立进行各部分功能模块实验,也可将各部分级连完成发射机整机调试和测试实验。

接收机系统由小信号调谐放大器、混频器、锁相频率合成器、本振源、中放、二次混频与鉴频,包络检波五个模块组成。

可独立进行各部分功能模块实验,也可将各部分级联完成接收机功能实验。

该实验装置还可进行通话实验,使学生了解实际的通信系统。

通过实验可使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理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调测的实际动手能力,建立系统概念。

采用GP-4型实验设备做实验时,必备的仪器是20MHZ以上双踪示波器,万用表、频率计、毫伏表、高频信号发生器等,GP-4A型实验设备中带有高频信号发生器和频率计。

该实验设备经过多次修改,本指导书是针对GP-4型和GP-4A型机所写,设备和指导书仍有一些不完善甚至不妥之处,期望同学们及有关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二OO三年十二月目录实验板模块分布图 (1)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4)实验二高频功率放大器 (8)实验三正弦波振荡器 (12)实验四振幅调制器 (16)实验五调幅波信号的解调 (20)实验六混频器 (23)实验七变容二极管调频器 (29)实验八调频波解调实验 (33)实验九本振频率合成 (36)实验十调幅系统实验 (39)实验十一调频系统实验 (42)实验十二模拟通话实验 (45)GP-4型通信电子线路简易操作说明 (48)附录1 频率计和高频信号发生器 (54)附录2 BE3型频偏仪 (56)附录3 主要集成电路 (58)图10-1(a )调幅发射机实验组成原理框图J36(J.H.OUT)J30图10-1 (b )调幅接收机实验组成原理框图ZD.OUT图11-1 (a )调频发射机实验组成原理框图J36(J.H.OUT)J30图11-1 (b )调频接收机实验组成原理框图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谐振放大器电压增益、通频带、选择性的定义、测试及计算。

激光对射和红外对射的性能比较

激光对射和红外对射的性能比较

激光对射属于主动式入侵探测器,其由激光发射机和激光接收机两部分组成,激光发射机由稳压电源、调制电路、激光发射模组、激光角度调整装置、外部护罩(外壳)组成;激光接收机由稳压电源、光敏接收器、光电信号处理器、窄带滤波透镜、以及外部护罩组成。

组成激光对射的激光发射机和激光接收机,分开安装在两个护罩内,面对面成对安装使用;在激光发射机和激光接收机之间利用经过调制后的一条或者多条激光光束形成一个可靠的防护面,当激光接收机可靠接收到激光发射机发出的调制信号时,激光接收机判定激光入侵探测器工作正常,就会维持当前的输出信号不变;当激光接收机接收不到激光发射机的调制信号时(激光发射机和激光接收机之间有物体阻断激光射线或者激光发射机出现故障),激光接收机就会判定激光入侵探测器工作不正常,激光接收机就会输出变化的报警信号给后端相连接的报警控制器或者相关联动设备。

红外对射也是主动式探测器,红外对射由红外发射机和红外接收机配对组成,红外发射机发射经过调制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机用于接收红外发射机所发出的经过调制的红外信号。

当红外接收机能可靠接收红外发射机所发出的调制红外信号时,红外接收机就保持输出一个稳定常开/常闭信号,此时在红外发射机和红外接收机之间就可以形成一道隐形的防线,隐形防线的高度由红外发射机和红外接收机的红外光束出光面高度所决定;当红外发射机和红外接收机之间有物体遮断红外发射机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机接收不到红外发射机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机就输出变化的报警信号(由正常工作状态常闭变为开路,正常工作时的常开变为短路)。

目前市场上的红外对射产品主要有二、三、四光束几种规格,四光束的防范高度比三光束高,三光束的防范高度比两光束高;由于红外对射是利用940nm红外光作为探测器光源,而红外光是属于扩散型光,因此在红外对射产品上都需要加装非球面透镜进行光学处理,提高红外对射的探测距离,目前市面上的红外对射户外最远探测距离标称250米。

02-13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02-13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第1章绪论
1.3 调幅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缓冲器
(2)调幅广播接收机的组成框图
直接放大式接收机
1.3
调幅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2)调幅广播接收机的组成框图1.3
调幅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超外差式接收机
1.3 调幅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3)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高频信号的选择——选频网络
高频信号的放大——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
高频信号的产生——高频振荡器或本地振荡器
高频信号的变换——倍频器、调制器、混频器、解调器
高频信号的控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自动频率控制电路、锁相环路。

简述毫米波雷达的结构、原理和特征。

简述毫米波雷达的结构、原理和特征。

简述毫米波雷达的结构、原理和特征。

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基于毫米波技术的雷达系统,其结构、原理和特征如下:一、结构:毫米波雷达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和显示系统等组成。

1. 发射机:发射机产生毫米波信号,并通过天线系统将信号发射出去。

2. 接收机:接收器接收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3. 天线系统:天线系统负责发射和接收毫米波信号。

毫米波天线通常采用小型化的微带天线,具有较小的尺寸和宽频带特性。

4. 信号处理系统: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信号处理系统进行滤波、放大、解调等处理,提取出目标的相关信息。

5. 显示系统:将信号处理系统处理后得到的目标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

二、原理:毫米波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毫米波的特殊性质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

1. 毫米波特性:毫米波的波长较短,频率较高,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目标信息。

同时,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损耗较小,能够穿透一些障碍物,适用于近距离目标探测。

2. 发射与接收:发射机产生的毫米波信号通过天线系统辐射出去,当信号遇到目标时,会发生反射。

接收机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3. 目标探测:毫米波雷达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号,可以判断目标的位置、速度、形状等信息。

利用毫米波的高分辨率特性,可以实现对小目标的探测和跟踪。

三、特征:毫米波雷达具有以下特点:1. 高分辨率:毫米波具有较短的波长,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目标信息。

这使得毫米波雷达在目标探测和跟踪方面具有优势。

2. 适用于近距离目标探测: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损耗较小,能够穿透一些障碍物。

这使得毫米波雷达在近距离目标探测方面具有优势,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应用。

3. 抗干扰能力强:由于毫米波的频率较高,其受到的干扰较少,抗干扰能力强。

这使得毫米波雷达在复杂环境下的工作更加可靠。

4. 多功能性:毫米波雷达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交通、安防监控等。

其高分辨率和适用于近距离目标探测的特点使得其在这些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光纤通信简答

光纤通信简答

1、光纤通信的优缺点是什么?优点:通信容量大;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传输误码率低;适应能力强;保密性好;使用寿命长。

缺点:有些光器件比较昂贵;光纤的机械强度差;不能传送电力。

2、光纤通信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简述各部分作用。

光纤通信由光发射机、接收机和光纤三个部分组成。

发射机又分为电发射机和光发射机,相应的,接收机也分为光接收机和电接收机。

电发射机的作用是将信源发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适合于信道传输的电信号,包括多路复接、码型变换等;光发射机的作用是把输入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用耦合技术把光信号最大限度的注入光纤线路。

光纤线路把来自于光发射机的光信号以尽可能小的畸变和衰减传输到光接收机。

光接收机把从光纤线路输出的产生畸变和衰减的微弱光信号还原为电信号。

电接收机的作用一是放大,而是完成与电发射机相反的变换,包括码型反变换和多路分接等。

3、目前光纤通信为什么采用以下三个工作波长:λ1=0.85μm,λ2=1.31μm,λ3=1.55μm?答:λ1=0.85μm,λ2=1.31μm,λ3=1.55μm附近是光纤损耗较小或最小的波长“窗口”,相应的损耗分别为2~3dB/km、0.5dB/km、0.2dB/km,而且在这些波段前有成熟的光器件。

4、光纤通信为什么向长波长、单模光纤方向发展?答:长波长、单模光纤比短波多模光纤具有更好的传输特性。

(1)单模光纤没有模式色散,不同成分光经过单模光纤的传播时间不同的程度显著小于经过多模光纤时不同的程度。

(2)有光纤损耗和波长的关系曲线知,随着波长增大,损耗呈下降趋势,且在1.55μm处有最低损耗值:而且1.13μm和1.55μm处的色散很小。

故目前长距离光纤通信一般都工作在1.55μm。

5、光纤色散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是什么?答:光纤色散是由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的不同成分的光的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

危害:若信号是模拟调制的,色散将限制带宽;若信号是数字脉冲,色散将使脉冲展宽,限制系统传输速率。

RFID系统的组成

RFID系统的组成

RFID系统的组成RFID系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系统的组成会有所不同,但从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来看,系统一般都由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发射接收天线几部分组成。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1)、信号发射机在RFID 系统中,信号发射机为了不同的应用目的,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典型的形式是标签(TAG)。

标签相当于条码技术中的条码符号,用来存储需要识别传输的信息,另外,与条码不同的是,标签必须能够自动或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存储的信息主动发射出去。

标签一般是带有线圈、天线、存储器与控制系统的低电集成电路。

典型的标签结构如上图所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标签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1)、主动式标签、被动式标签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给标签供电它才能工作,虽然它的电能消耗是非常低的(一般是百万分之一毫瓦级别)。

按照标签获取电能的方式不同,可以把标签分成主动式标签与被动式标签。

主动式标签内部自带电池进行供电,它的电能充足,工作可靠性高,信号传送的距离远。

另外,主动式标签可以通过设计电池的不同寿命对标签的使用时间或使用次数进行限制,它可以用在需要限制数据传输量或者使用数据有限制的地方,比如,一年内,标签只允许读写有限次。

主动式标签的缺点主要是标签的使用寿命受到限制,而且随着标签内电池电力的消耗,数据传输的距离会越来越小,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被动式标签内部不带电池,要靠外界提供能量才能正常工作。

被动式标签典型的产生电能的装置是天线与线圈,当标签进入系统的工作区域,天线接收到特定的电磁波,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在经过整流电路给标签供电。

被动式标签具有永久的使用期,常常用在标签信息需要每天读写或频繁读写多次的地方,而且被动式标签支持长时间的数据传输和永久性的数据存储。

被动式标签的缺点主要是数据传输的距离要比主动式标签小。

因为被动式标签依靠外部的电磁感应而供电,它的电能就比较弱,数据传输的距离和信号强度就受到限制,需要敏感性比较高的信号接收器(阅读器)才能可靠识读。

无线对讲系统组成和技术要求

无线对讲系统组成和技术要求

无线对讲系统组成和技术要求无线对讲系统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语音通信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安防、建筑工地、会议室等。

无线对讲系统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电源、语音编解码器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无线对讲系统的组成和技术要求。

1.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机用于将话筒中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接收机用于接收无线信号并将其转换成可听的声音信号。

发射机和接收机是无线对讲系统的核心设备。

2.天线:天线在无线对讲系统中起到传输信号的作用。

通过天线,发射机可以将信号传输到接收机,接收机也可以通过天线接收到发射机发送的信号。

3.电源:无线对讲系统需要电源提供电能供其工作。

电源可以为发射机、接收机等组件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以确保系统正常工作。

4.语音编解码器:语音编解码器用于将模拟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方便无线传输。

在接收端,语音编解码器将数字信号重新转换成模拟声音信号,使其可听。

5.频率和信道:无线对讲系统需要使用合适的频率和信道进行通信,以避免和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

在无线对讲系统中,还有一些技术要求需要考虑:1.传输距离:无线对讲系统需要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因此系统的传输距离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要求。

传输距离的要求通常会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而有所不同。

2.传输质量:无线对讲系统需要保证语音的传输质量,避免信号的丢失和干扰。

传输质量主要包括声音的清晰度、稳定性和实时性等方面。

3.安全性:无线对讲系统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可能需要保证通信的安全性。

这需要采用相应的加密技术或者信道扰频等措施来防止信息的非法获取。

4.多用户支持:无线对讲系统可能需要同时支持多个用户进行通信,因此需要具备多用户并发支持的能力。

5.电池续航时间:考虑到无线对讲系统可能在一些没有电源供应的场合使用,系统的电池续航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要求。

系统应具备较长的电池续航时间,以保证系统能够长时间的工作。

总结起来,无线对讲系统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电源、语音编解码器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雷达原理PDF

雷达原理PDF

雷达原理 PDF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测距的电子设备。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然后分析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以获得目标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一、雷达的基本组成雷达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显示控制单元等组成。

发射机负责产生高频电磁波,然后通过天线将其发送到空间中。

当电磁波遇到目标时,会反射回来并被接收机接收。

接收机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后,将其转换为低频信号并送入信号处理机进行处理。

信号处理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将其送入显示控制单元进行显示和控制。

二、雷达的种类雷达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按照工作频段可以分为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军用雷达、民用雷达和通用雷达等;按照工作方式可以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等。

三、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和传播特性。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遇到目标后,会反射回来并被接收机接收。

通过测量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的相位、频率和幅度等参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例如,通过测量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的相位差,可以确定目标距离雷达的距离;通过测量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的频率变化,可以确定目标的径向速度;通过测量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的幅度,可以确定目标的大小和形状等信息。

四、雷达的技术特点雷达的技术特点包括探测能力、测速精度、测距精度和分辨率等。

其中,探测能力是雷达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决定了雷达能够发现和跟踪的目标数量和质量;测速精度和测距精度是雷达测量目标位置和速度的准确性;分辨率是雷达区分相邻目标的能力。

五、雷达的应用雷达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研等领域。

在军事方面,雷达被用于引导导弹、飞机和舰船等武器进行攻击和防御;在民用方面,雷达被用于交通管制、气象观测和资源探测等领域;在科研方面,雷达被用于物理实验、地球观测和天体研究等领域。

大学_《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课后答案下载

大学_《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课后答案下载

《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课后答案下载《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内容简介绪论0.1通信系统的组成0.2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0.3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1章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1.1LC选频网络1.1.1选频网络的基本特性1.1.2LC选频回路1.1.3LC阻抗变换网络__1.1.4双耦合谐振回路及其选频特性1.2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1.2.1晶体管的高频小信号等效模型1.2.2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1.2.3多级单调谐放大器__1.2.4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__1.2.5参差调谐放大器1.2.6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1.3集中选频放大器1.3.1集中选频滤波器1.3.2集成宽带放大器1.3.3集成选频放大器的应用1.4电噪声1.4.1电阻热噪声1.4.2晶体三极管噪声1.4.3场效应管噪声1.4.4噪声系数__小结习题1第2章高频功率放大器2.1概述2.2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2.1工作原理分析2.2.2功率和效率分析2.2.3D类和E类功率放大器简介 2.2.4丙类倍频器2.3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分析----------DL2.FBD2.3.1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 2.3.2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2.3.3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调制特性2.3.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放大特性2.3.5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调谐特性2.3.6高频功放的高频效应2.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用电路2.4.1直流馈电电路2.4.2滤波匹配网络2.4.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设计举例2.5集成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简介2.6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与功率合成电路2.6.1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2.6.2功率合成电路__小结习题2第3章正弦波振荡器3.1概述3.2反馈型自激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3.2.1产生振荡的基本原理3.2.2反馈振荡器的振荡条件3.2.3反馈振荡电路的判断3.3LC正弦波振荡电路3.3.1互感耦合LC振荡电路3.3.2三点式LC振荡电路3.4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3.4.1频率稳定度的定义3.4.2振荡器的稳频原理3.4.3振荡器的稳频措施3.5晶体振荡器3.5.1石英晶体谐振器概述3.5.2晶体振荡器电路3.6集成电路振荡器3.6.1差分对管振荡电路3.6.2单片集成振荡电路E16483.6.3运放振荡器3.6.4集成宽带高频正弦波振荡电路3.7压控振荡器3.7.1变容二极管3.7.2变容二极管压控振荡器3.7.3晶体压控振荡器__3.8RC振荡器3.8.1RC移相振荡器3.8.2文氏电桥振荡器__3.9负阻振荡器3.9.1负阻器件的基本特性----------DL3.FBD3.9.2负阻振荡电路 3.10振荡器中的几种现象3.10.1间歇振荡3.10.2频率拖曳现象3.10.3振荡器的频率占据现象3.10.4寄生振荡__小结习题3第4章频率变换电路基础4.1概述4.2非线性元器件的特性描述4.2.1非线性元器件的基本特性4.2.2非线性电路的工程分析方法4.3模拟相乘器及基本单元电路4.3.1模拟相乘器的基本概念4.3.2模拟相乘器的基本单元电路4.4单片集成模拟乘法器及其典型应用 4.4.1MC1496/MC1596及其应用4.4.2BG314(MC1495/MC1595)及其应用 4.4.3第二代、第三代集成模拟乘法器 __小结习题4第5章振幅调制、解调及混频5.1概述5.2振幅调制原理及特性5.2.1标准振幅调制信号分析5.2.2双边带调幅信号5.2.3单边带信号5.2.4AM残留边带调幅5.3振幅调制电路5.3.1低电平调幅电路5.3.2高电平调幅电路5.4调幅信号的解调5.4.1调幅波解调的方法5.4.2二极管大信号包络检波器5.4.3同步检波----------DL4.FBD5.5混频器原理及电路 5.5.1混频器原理5.5.2混频器主要性能指标5.5.3实用混频电路5.5.4混频器的干扰5.6AM发射机与接收机5.6.1AM发射机5.6.2AM接收机5.6.3TA7641BP单片AM收音机集成电路 __小结习题5第6章角度调制与解调6.1概述6.2调角信号的分析6.2.1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6.2.2调角信号的分析与特点6.2.3调角信号的频谱与带宽6.3调频电路6.3.1实现调频、调相的方法6.3.2压控振荡器直接调频电路6.3.3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电路6.3.4晶体振荡器直接调频电路6.3.5间接调频电路6.4调频波的解调原理及电路6.4.1鉴频方法及其实现模型6.4.2振幅鉴频器6.4.3相位鉴频器6.4.4比例鉴频器6.4.5移相乘积鉴频器6.4.6脉冲计数式鉴频器6.5调频制的`抗干扰性及特殊电路6.5.1调频制中的干扰及噪声6.5.2调频信号解调的门限效应6.5.3预加重电路与去加重电路6.5.4静噪声电路6.6FM发射机与接收机6.6.1调频发射机的组成6.6.2集成调频发射机6.6.3调频接收机的组成6.6.4集成调频接收机__小结习题6----------DL5.FBD第7章反馈控制电路 7.1概述7.2反馈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7.2.1基本工作原理7.2.2数学模型7.2.3基本特性分析7.3自动增益控制电路7.3.1AGC电路的工作原理7.3.2可控增益放大器7.3.3实用AGC电路7.4自动频率控制电路7.4.1AFC电路的组成和基本特性7.4.2AFC电路的应用举例7.5锁相环路7.5.1锁相环路的基本工作原理7.5.2锁相环路的基本应用7.6单片集成锁相环电路简介与应用 7.6.1NE5627.6.2NE562的应用实例__小结习题7第8章数字调制与解调8.1概述8.2二进制振幅键控8.2.12ASK调制原理8.2.22ASK信号的解调原理8.3二进制频率键控8.3.12FSK调制原理8.3.22FSK解调原理8.4二进制相移键控8.4.12PSK调制原理8.4.22PSK解调原理8.5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8.5.12DPSK调制原理8.5.22DPSK解调原理__小结习题8第9章软件无线电基础9.1概述9.2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9.3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 9.4软件无线电的应用__小结习题9附录A余弦脉冲分解系数表部分习题答案参考文献《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版)图书目录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光发射机与光接收机

光发射机与光接收机

高速调制技术
01
02
03
外调制技术
利用外部调制器对光信号 进行调制,实现高速率、 高效率的光信号传输。
直接调制技术
通过直接改变光源的驱动 电流或电压来实现光信号 的调制,具有简单、易实 现的优点。
先进调制格式
采用高阶调制格式如 QAM、OFDM等,提高 光信号的频谱效率和传输 性能。
灵敏度提升技术
移动通信
在5G和未来的6G移动通信网络 中,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可用于 实现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提升网络性能。
数据中心互联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 速发展,数据中心之间需要大容 量、低时延的数据传输,光发射 机和光接收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
关键技术之一。
广播电视领域应用
有线电视网络
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可用于有线 电视网络中的信号传输和接收, 提供高清、稳定的电视信号。
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动态范围等性能对接收到的 光信号进行准确解调至关重要。
光发射机与光接收机需相互匹配,以确保信号在 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性能指标对比
光发射机主要性能指标
输出光功率、消光比、光谱宽度、波 长稳定性等。
光接收机主要性能指标
灵敏度、动态范围、误码率、接收带 宽等。
04
关键技术与挑战
工作过程
光信号接收
光电转换
信号放大与处理
时钟提取与数据再 生
输出电信号
光接收机首先接收来自 光纤的光信号。
光信号经过光电转换器 件转换为电流信号。
电流信号经过前置放大 器和主放大器进行放大 ,以提高信号的幅度和 信噪比。同时,可能还 需要进行波形整形、均 衡等处理,以优化信号 质量。
从经过处理的信号中提 取时钟信息,并用于数 据再生,以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冲器
(2)调幅广播接收机的组成框图
直接放大式接收机
1.3
调幅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2)调幅广播接收机的组成框图1.3
调幅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超外差式接收机
1.3 调幅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3)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高频信号的选择——选频网络
高频信号的放大——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
高频信号的产生——高频振荡器或本地振荡器
高频信号的变换——倍频器、调制器、混频器、解调器
高频信号的控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自动频率控制电路、锁相环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