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灯下漫笔》导学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灯下漫笔》导学案

《灯下漫笔》导学案

《灯下漫笔》导学案《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灯下漫笔》导学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把握“漫笔”的文体特征;2.自读课文,积累生字词;3.锻炼概括、分析文本能力,掌握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明确事实的矛头指向。

【课前导读】1.写作背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

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

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写下了《灯下漫笔》这篇著名杂文。

2.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即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的字音兑现钦定不肖累赘2.正确释义:厘定:发祥:执迷:先儒:降格以求:皇恩浩荡:一治一乱:莫名其妙:心悦诚服:蒸蒸日上:朝三暮四:【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写到的事件。

(方法:以小见大,明确矛头指向)1.小组讨论后事件列为以下几件:2.师生探讨上述事件的矛头指向: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2. 探究本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体会杂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导作用。

【合作探究】1.三读课文,品味下面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明确本文主旨。

《灯下漫笔》学案

《灯下漫笔》学案

《灯下漫笔》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⑴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你那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

“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

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⑵作品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a《呐喊》(14):《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药》《明天》《一件小事》《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b《彷徨》(11):《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弟兄》《离婚》。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二、解题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共需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杂文的特点,对作者鲁迅作些简单的介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第二课时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2. 杂文简介(教师介绍)。

3. 鲁迅简介(教师介绍)。

4.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5. 课堂练习:词语辨析(教师指导)。

6. 小结。

第二课时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 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3. 课堂练习:思考“练习一”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4. 小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5. 布置作业。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语文版】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语文版】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节选)《灯下漫笔》导学案江苏省清江中学王耀松⼀、课前预习(⼀)写作背景⽂章创作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争⼗分尖锐,⼀⽅⾯,中国⼏千年的旧⽂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暗、反动、腐朽⽆⽐,它像⼀个巨⼤的毒瘤,长久寄⽣在国民⾝上,禁锢国民⾝⼼,使国民畏惧⽽且⿇⽊;另⼀⽅⾯,少数先驱者已经从⿊暗中醒来,他们已经开始⼤声疾呼,唤醒“铁屋⼦”⾥沉睡的⼈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暗的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去。

”鲁迅先⽣作为少数的先驱者之⼀,从旧营垒中⾛来,对中国社会“吃⼈”的本质看的⼗分清楚。

(⼆)题⽬注解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是“爱夜的⼈”,据说爱夜的⼈“有听夜的⽿朵和看夜的眼睛,⾃在暗中,看⼀切暗”。

那么,那⼀时刻,1925年4⽉29⽇这⼀夜,灯下坐着的鲁迅,⼜“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的⼀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边际,⼜是“⼼事浩茫连⼴宇”的“漫漫”⼼绪,还是⼀种“漫延开来”的思维⽅式。

“漫笔”,也就是“散”漫⽆拘、笔随⼼意、兴之所⾄的笔墨趣味。

(三)重要字词1.补充注解执迷:原指坚持错误,⽂中为“对某⼀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解脱”之意。

嗜好:特殊爱好。

兑现:这⾥指钞票换银元。

兑,换。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发⽣。

先儒:这⾥指孟⼦。

国粹:原指我国固有⽂化中的精华,这⾥有讽刺之意。

乱离⼈: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恩德⼴⼤⽆边。

时⽇曷丧:时⽇,指残暴统治者夏桀;曷,何不;丧,灭亡。

⼀治⼀乱:⼀个时期太平,⼀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能说出它的奥妙。

⼼悦诚服:诚⼼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上: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

⽐喻事情蓬勃发展,⽇⽇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原来⽐喻⽤诈术欺骗⼈。

后来⽤以⽐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万姓胪欢:万众欢呼。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10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案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10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案

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一)分析鉴赏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

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讨论之一)5.参考:A 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读)(〈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

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

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缺少反抗精神。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教案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灯下漫笔》讲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

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

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

(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明确: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

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教学目的 1、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2、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3、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忧愤深广的杂文。

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

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

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

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鲁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三、重点和难点 1.“人”的价格(即真正意义上的“人”) 2.人的三个等级: 人 奴隶(牛马)下于奴隶(不及牛马)的东西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言:从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再到鲁迅照片的赏析 (二)质疑释疑:1. “第一、二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它们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 共同本质:始终是奴隶(牛马)。

2.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课文中: 五胡十六国、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 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3你理解“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即: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

换言之,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4.作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你是如何理解“人”的价格的?“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节选)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平凡的老百姓撒一把同情之泪。

近代思想家鲁迅以他深沉的笔触,深刻地接触到这个层面,给我们以深刻地警醒……大连丸上那个时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那个时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热血报国”是无数爱国青年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

他们沸腾的热血,奔涌着激情;不屈的傲骨,支撑着尊严。

他们离开故土,满怀着希望,踏上航船,去寻求光明,寻找报效祖国的道路。

道士塔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吸引各方贪婪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短短10年,就成为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它究竟怎样成为我们永久的痛?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的清辉洒落大地……开篇就用“雪净”、“牧马”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色里,不知哪座戍楼中的士兵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和香洒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边境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梅花,自然萌生思乡之心,但情绪却并不低沉,这是由于诗人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思考】赏析“借问梅花何处落”一句的巧妙之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嗜.好(shì) 兑.现(duì) 勒.令(lè) 偕.同(xié) 钦.定(qīn) 编纂.(zuǎn) 万姓胪.欢(lú) 妇孺.(rú) 2.多音字便⎩⎪⎨⎪⎧便.当(biàn )便.宜(pián ) 折⎩⎪⎨⎪⎧折.价(zhé)折.本(shé) 数⎩⎪⎨⎪⎧数.见不鲜(shuò)数.字(shù) 二、字形辨认⎩⎪⎨⎪⎧巢cháo (巢穴)窠kē(窠臼) ⎩⎪⎨⎪⎧兑duì(兑换)蜕tuì(蜕化) ⎩⎪⎨⎪⎧鉴jiàn (鉴定)签qiān (签名) ⎩⎪⎨⎪⎧纂zuǎn (编纂)篡cuàn (篡夺) ⎩⎪⎨⎪⎧孺rú(妇孺)嚅rú(嗫嚅)糯nuò(糯米) ⎩⎪⎨⎪⎧偕xié(偕同)揩kāi (揩油)楷kǎi (楷模)三、词语辨析1.执迷·执著 “执迷”,指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投枪,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让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箱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作品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2、文本介绍漫笔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随笔。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学案 语文版选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学案 语文版选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文本导读】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作者卡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 ⑯复辟.( ) ⑰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巢 窠 ②⎩⎪⎨⎪⎧ 兑 蜕 ③⎩⎪⎨⎪⎧ 鉴 签④⎩⎪⎨⎪⎧ 曷 溘 ⑤⎩⎪⎨⎪⎧ 孺 嚅濡⑥⎩⎪⎨⎪⎧ 嗜 耆 蓍 ⑦⎩⎪⎨⎪⎧ 胪 颅 鲈⑧⎩⎪⎨⎪⎧ 殃 泱 怏 ⑨⎩⎪⎨⎪⎧ 倘 徜 淌 ⑩⎩⎪⎨⎪⎧ 纂 篡攥⑪⎩⎪⎨⎪⎧ 详 祥 佯 ⑫⎩⎪⎨⎪⎧ 偕 揩 楷 谐 ⑬⎩⎪⎨⎪⎧ 萃粹瘁悴猝3.近义词辨析①退化·蜕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迷·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题名·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

2.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文指要
鲁迅原名树人,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

“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

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

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在文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

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

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1.解释下列词语
降格以求乱离人
编纂数见不鲜
时日曷丧厘定规则
万姓胪欢
二.文章赏析
1.试析《灯下漫笔》的结构特点。

答案: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

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解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

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

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

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

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

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2.文章论述了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鲁迅将中国历史哪两样时代?它们有什么特征?其共同点是什么?
4.“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这个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5.在鲁迅看来,天下大乱的实质是什么?
6.为什么说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不值得神往?
7.“第三样时代”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材料】
一、补充注释
1.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
关于元朝的打死别人奴隶赔一头牛的定律,多桑《蒙古史》第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

"(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与奴隶相等。

2.有关黄巢的记载
(1)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废墟。

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

(2)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

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

尚让(黄巢手下大臣--编者注)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作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1)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2)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蕲州。

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蕲州。

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

(3)(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

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

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

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4)(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

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

(5)八月,张献忠进陷成都,蜀王阖宫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

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

既而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

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

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摘自清代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第四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
二、灯下读《灯下漫笔》(钱文)
(一)
且先释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回忆鲁迅先生》)
日本作家增田涉也有这样的观察:
“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

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鲁迅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