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导学案
《灯下漫笔》导学案
《灯下漫笔》导学案《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灯下漫笔》导学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把握“漫笔”的文体特征;2.自读课文,积累生字词;3.锻炼概括、分析文本能力,掌握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明确事实的矛头指向。
【课前导读】1.写作背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
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
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写下了《灯下漫笔》这篇著名杂文。
2.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即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的字音兑现钦定不肖累赘2.正确释义:厘定:发祥:执迷:先儒:降格以求:皇恩浩荡:一治一乱:莫名其妙:心悦诚服:蒸蒸日上:朝三暮四:【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写到的事件。
(方法:以小见大,明确矛头指向)1.小组讨论后事件列为以下几件:2.师生探讨上述事件的矛头指向: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2. 探究本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体会杂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导作用。
【合作探究】1.三读课文,品味下面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明确本文主旨。
灯下漫笔导学案教学提纲
灯下漫笔导学案《灯下漫笔》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学习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导入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
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
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
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第11、12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只有这两个时代的循环。
)第16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学案
《灯下漫笔》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⑴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你那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
“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
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⑵作品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a《呐喊》(14):《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药》《明天》《一件小事》《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b《彷徨》(11):《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弟兄》《离婚》。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doc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明确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1.介绍写作背景2.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三、整体感知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明确思路现实(1〜5)——历史(6〜n)——现实(12〜14)I I IIII引子 --- *观点----- *号召四、小结本课内容第二教时明确目标:2.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教学过程:一、分析"引子"(1〜5)1.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明确:钞票贬值明确:开始兑换一乐意I停止兑现一不甘心--奴性心态I折换现银一非常高兴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6.小结二、分析“观点"㈠析“中国历史"明确: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一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课文《灯下漫笔》阅读教案
本篇文章将针对课文《灯下漫笔》制定一份阅读教案,通过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对于这篇杂文的阅读能力提高。
一、教材分析1、作者简介《灯下漫笔》的作者是鲁迅,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2、篇目简介《灯下漫笔》是一篇散文,是鲁迅于1924年发表在北京的《晨报月刊》上的一篇杂文。
文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过程,从一个“追寻成功”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作家。
3、文本分析(1)结构分析本文分为六段,每段大约1000字左右。
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由“误入歧途”、“思想改变”、“感动之后”、“焦虑与挣扎”、“追求真理”、“重获新生”六个部分组成。
(2)语言风格本文语言风格简练、意犹未尽、重在表达思想。
语言中富有诗意,表达细腻,值得一读再读。
二、阅读目标在阅读《灯下漫笔》后,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鲁迅探讨的官场腐败问题,弄清“为官一任,如践坑蒙”,“桃花扇子”,“典籍糊涂”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2、理解鲁迅探讨的教育问题,弄清“智慧与审美”的关系及其对文化素质的影响。
3、理解鲁迅探讨的历史和社会问题,弄清“今之主人公有如元朝世贤”,“鬼迷心窍”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
4、善于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归纳及演绎推理,了解鲁迅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鲁迅的文艺思想并进行评析;分析文中表现的官僚主义、教育问题和历史问题,并且从中提炼出鲁迅思想;结合现实生活、文艺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合作。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理解和表达鲁迅思想;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感受鲁迅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听、说、写、演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性教学,将鲁迅思想的核心观点、文艺思想、文化视野等方面作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可以使用PBL教学模式,以小组探究课题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选题、策划、设计、组织演示。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一.导入谛听鲁迅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
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
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
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
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教案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灯下漫笔》讲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
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
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
(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明确: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
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灯下漫笔教案灯下漫笔教案(精选2篇)灯下漫笔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2、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二、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
《灯下漫笔》导学案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一、诗词鉴赏xxxx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xx。
故作小红桃杏色,xx 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xx 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xx 的前辈诗人xx。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
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
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
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 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 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 3 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1、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 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灯下漫笔》学案2
《灯下漫笔》学案2《灯下漫笔》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学习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导入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
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
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
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第11、12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只有这两个时代的循环。
)第16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灯下漫笔》创作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3 作品意义阐述《灯下漫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3.1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3.2 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第四章: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分析4.1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描写手法等。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3 写作特色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讨论5.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进行反思。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展示6.1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6.2 学生展示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6.3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互动和展示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七章:写作练习7.1 写作任务设计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创作。
7.2 写作指导与辅导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7.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研究8.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灯下漫笔》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灯下漫笔》教案鲁迅的《灯下漫笔》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灯下漫笔》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一)分析鉴赏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
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讨论之一)5.参考: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读)(〈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
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导学案江苏省清江中学王耀松一、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文章创作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国民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经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先生作为少数的先驱者之一,从旧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的十分清楚。
(二)题目注解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三)重要字词1.补充注解执迷:原指坚持错误,文中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解脱”之意。
嗜好:特殊爱好。
兑现:这里指钞票换银元。
兑,换。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发生。
先儒:这里指孟子。
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讽刺之意。
乱离人: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恩德广大无边。
时日曷丧:时日,指残暴统治者夏桀;曷,何不;丧,灭亡。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
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
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万姓胪欢:万众欢呼。
万姓,老百姓。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投枪,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让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箱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作品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2、文本介绍漫笔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一、诗词鉴赏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
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
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
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1、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投枪,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让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箱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作品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2、文本介绍漫笔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随笔。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阅读时要注意其蔓延无际的“笔墨”“思绪”“思维”,从散漫无际中抓住其思想的要点。
《灯下漫笔》原文由两部分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部分侧重于谈古,第二部分侧重于论今。
两部分互为因果。
因为历史与现状、心理与文化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两者既紧密贯通,又可以独立成文。
论证方法上,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入手,然后引用大量历史事实,文献典籍等论据,进行论证。
课文所选的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
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国的现实,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
指出“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3、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怎样的?4、本文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分别是什么?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整合信息)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4).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二、感悟整合1、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2、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第三课时(再读课文,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差一直困扰着这个五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B.罗马尼亚艺术家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校学生,在学校周边免遭抢劫,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事。
D.目前,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制度正在上海全面贯彻实施,至今年4月底,上海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达35749件。
2、鲁迅在《灯下漫笔(节选)》中指出的“第三样时代”指的是什么时代?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的新时代B.人民不再做奴隶的时代C.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D.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阅读题。
一)读课文7—9段,完成7—11题。
3.对“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句话的意思是( )A.现在的太阳什么时候消逝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
B.夏桀这个当代统治者为什么不死呢?我要与你一起逃走。
C.现在的太阳为什么不消逝呢?我们要同你一起逃亡。
D.夏桀这个统治者什么时候才能死呢?我们愿意与你一起灭亡。
4.对这三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尖锐地指出,中国国民到现在还在过着“下于奴隶”的日子。
B.列举重大历史事实证明,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只不过是将百姓引上“奴隶的轨道”罢了。
C.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中国国民从古到今一直没有争得“‘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D.对中国国民的生存状态进行考察,指出中国百姓一直处在“奴隶”状态之中。
二)、阅读课文10—14段,完成12—16题。
5.下列对“爱排场的学者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指上文编纂“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的人。
B.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人。
C.历代反动统治者的走狗文人。
D.对中国纷繁复杂历史缺乏真知灼见的人。
6.“先儒”的“先”,含义是________,文中“先儒”指________。
7.文中“一治一乱”,所谓“治”即指文中的第________时代,“乱”指第________时代。
8.“现在(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真的如此吗?从文中可以看出,“现在”是属于哪个时代?根据何在?试简要回答。
《灯下漫笔》导学案(答案)※课文探索※一、整体把握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钞票贬值——有不能兑换银元的危险——可以打折兑换银元人的价格贬值——连牛马都不如——可以做牛马(奴隶)2.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作者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接着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这样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3、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怎样的?漫谈今事——分析历史——关照现实。
三层呈层层推进式。
4、本文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分别是什么?第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指社会动荡没有奴隶规则,百姓比奴隶还不如。
(乱世)第二种“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社会较稳定,有奴隶规则。
百姓可上奴隶的轨道。
(治世)第三种“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指人民摆脱了奴隶地位,当家做主的新社会。
二、细部探微2、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
1).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