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与地理论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67c69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e.png)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概述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广东文化风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将从广东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四个方面来介绍广东的文化风俗。
地理环境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它的地理环境与海洋的接壤和众多的河流给广东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沿海地带有大量的岛屿和港湾,为广东的渔业和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历史背景广东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南方的繁华之地。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已是大国楚国的辖区。
汉代时期,广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近代历史上,广东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孕育了众多的革命先驱和伟大的思想家。
饮食文化广东的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食材闻名于世。
粤菜、潮州菜、客家菜等各具特色。
广东人崇尚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纯正,讲究味道的鲜美和菜肴的色彩艳丽。
其中著名的菜品如广东烧腊、白切鸡、腊味煲仔饭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统节庆广东人民热爱节庆活动,传统节庆在广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春节是广东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传统的庙会、花市、舞狮等活动,以及一起吃汤圆、赏花灯等习俗。
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广东人民普遍过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
结论广东的文化风俗是浓郁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东人民崇尚生活的热情和追求精致的品味。
广东的文化风俗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广东的优秀文化,以传统为基础,创新发展,为广东和整个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7d6e137c1cfad6185fa77e.png)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广东饮食文化论文内容摘要: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
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
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
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关键词:岭南饮食文化文化误区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基础。
岭南饮食文化素来以“食性杂、食材多、风格奇特”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
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
”足见岭南食材的丰富性。
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记载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
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
可见在历史中,岭南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的。
另外,关于岭南饮食的历史记载,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在岭南尝过“新鲜”的外省文人多在记载中着眼于岭南饮食的奇特乃至荒蛮,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质、讲究精细、择时而食的特点。
这些文献世代相传,以至于给大多数人对岭南人饮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广东人茹毛饮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还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广东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着古时岭南饮食的遗风,值得考证。
笔者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浅显的统计。
并结合资料,对广东人饮食文化的渊源做一个浅显的探究,作为一名广州人,希望能为岭南饮食文化历史的正本清源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广东饮食现状一个“真面目”。
一、调查设计1、语料笔者通过“乐调查”网站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广东饮食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广东卷”)以及“广东饮食的外省印象调查”(以下简称“外省卷”)。
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18f2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f.png)
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以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探讨了城市发展中文化地理因素的重要性。
研究认为,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应该更加重视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理因素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文化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 文化地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1 文化地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文化地理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分析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地理因素。
2.2 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2.1 经济影响文化地理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文化产业等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征。
例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2.2 社会影响文化地理因素也对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念对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塑造作用。
例如,社会和谐的城市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2.3 空间结构影响文化地理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也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塑造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景观特色。
例如,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文化地理因素影响了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风格和道路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1ecc2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6.png)
地理小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城市的选址和规模有着直
接的影响。
例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丰富的水资源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反,崎岖的地形和恶劣
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城市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
费市场,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不仅
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地区
发展不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例如,通过建设防洪设施来减少洪
水对城市的影响,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和合
理利用地理环境,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论文范文
![人文地理学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688b6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8.png)
人文地理学论文范文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地理、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探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议题,分析其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发展、旅游地理、人口迁移等。
二、城市规划的人文地理学视角城市规划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规划城市交通网络时,需要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交通流量以及地理地形等因素,以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三、区域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区域发展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观点认为,区域发展应通过考虑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条件等因素来实现。
例如,当规划一个工业园区时,需要考虑到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因素,以确定最佳发展策略。
四、旅游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视角旅游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的观点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应考虑到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环境保护等因素。
例如,在开发旅游景点时,需要平衡旅游业的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人口迁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及其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研究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政策应对措施。
例如,对于一个内部迁移的社区,人文地理学可以研究考察迁移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六、总结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同时,关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论文---广州民俗风情
![论文---广州民俗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4fc978f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b.png)
广州民俗风情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也是一座历史古城,它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沉积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我眼中的广州因其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独具魅力。
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广州人爱好饮茶。
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来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
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
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它不但供应茶水还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
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
“叹”是广州的俗语,是享受的意思。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没有什么礼仪上的讲究。
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
据说这一个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一个典故。
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
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
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
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
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
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非遗”郑仙诞也承载着广州的文化记忆。
郑仙诞又名白云诞,历史悠久。
清初屈大均在其名著《广东新语》记载:“安期生……于七月二十五日仙去,今郡人多以是日采菖蒲、沐清泉,以期得仙气。
”郑仙诞是人们纪念郑仙的民俗活动,有上千年历史,承载了广州人行善、积德、保平安的文化记忆。
广州这个民俗活动,将郑仙文化与岭南文化高度融合。
现在郑仙诞已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仙,又叫郑安期,传说他是中原方士,秦朝初年来到岭南,在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救人无数,有次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传说就此驾鹤成仙。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9348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6.png)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人文地理学相关论文
![人文地理学相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42098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7.png)
人文地理学相关论文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涵盖了人类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化、全球化和区域发展等角度探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议题,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一学科的内涵和重要性。
1. 城市化与人文地理学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并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城市化背后的人口迁移、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重要议题。
首先,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一大特征。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加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人口迁移对城市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其次,城市的发展也与人文地理学密切相关。
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反映了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通过对城市规划实践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城市发展背后的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和政治权力等因素。
最后,城市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对全球化与人文地理学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全球化使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城市成为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场所。
通过研究城市的国际化、多元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全球化对城市空间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全球化与人文地理学全球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部分将探讨全球化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一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城市化、环境变化和文化融合等问题,以及相关地理概念和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其次,全球化也带来了地理空间的重塑。
传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边界意识正在被重新定义。
人文地理学通过研究全球城市网络、边境冲突和跨国迁徙等现象,揭示出全球化对地理空间划分和认知方式的影响。
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特征
![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1b4c3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7.png)
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特征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
它以其独特的人文历史特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特征,并探讨其对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潮汕地区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地区的经济以渔业为主导,并且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
潮汕地区的人们几乎每个家庭都与渔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洋文化在这里被广泛传承。
渔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海洋的尊重和敬畏,构成了潮汕地区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外华人的影响潮汕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海外交通枢纽之一,也是众多华人移民的故乡。
潮汕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海外华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海外华人为潮汕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商业模式和文化观念。
他们的回归和交流使得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更加多元化和丰富,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
三、饮食文化的特色潮汕地区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潮汕菜以清淡、鲜美、口感独特而著称。
潮汕地区的人们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格局,提倡对食材的独特烹饪方式和刀工功夫的追求。
潮汕菜通过对食材和烹饪工艺的精细把握,将食物的鲜味最大化,充分展示出潮汕地区人文历史中对细节和精致的追求。
四、南音文化的传承潮汕地区是中国南音的发源地之一,南音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表演方式而享有盛誉。
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南音承载了潮汕人民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
南音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让潮汕地区的人们享受到了美妙的音乐,也促进了潮汕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
南音文化作为潮汕地区人文历史的一部分,将被世代传承下去。
五、宗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潮汕地区,宗族文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以宗族为单位的社会关系在潮汕地区有着特殊的意义。
宗族文化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共同利益,并倡导着对尊老、爱幼以及亲情的追求。
潮汕地区的人们通过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潮汕社会更加稳固和谐,也为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培育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文化地理学论文.doc
![文化地理学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de1de99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d.png)
文化地理学论文客家方言研究方言(dialect)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血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客家方言属于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研宄客家方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以及他们的地理面貌和人土风情。
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部分、北部、福建西部、福建漳州南部的平和、南靖、云霄、诏安部分地方存在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江西、广西、湖南、叫川等省也有使用客家方言。
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主要有江西南部、广两东南部、台湾桃园、新竹、苗粟三县、叫川、浙江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体系,内部差别不太大。
而里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屮古屮原话的特点。
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占汉族总人口的4.5%。
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丙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力代表的赣南客家话。
进一步,可以分力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
客家话由于分布区域广阔,且不少分布区是丘陵和山区,交通不便,形成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
在方言划分上,中国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
中国大陆学界传统上将客家话分为南北两大片,各含若干片,每个片下细分若干小片。
台湾则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毎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主要以梅县话为代表。
此语言历史悠久,20世纪被正式定名为客家话。
客家话的语言特征,在语音方面声母:发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并、定、群、从、澄、崇)声母字,不论平仌,大都变为送气清声母。
家乡地理论文范文参考(6篇)
![家乡地理论文范文参考(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df623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5.png)
家乡地理论文范文参考(6篇)地方乡土地理教学综述论文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学生年龄小,文化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对家乡的了解比较肤浅。
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不能太高,内容不能太多、太泛、太深,要考虑实际效果,注意可接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抽出专门时间,安排好课外活动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对家乡较为典型的地理事物进行参观、考察、调查、浏览活动,提高学生乡土地理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把感性知识逐步深化为理性知识,以使乡土地理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本乡本土是学生及其祖辈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
故乡的乳汁哺育着学生日益成长,乡土地理是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的极其生动、具体的教材。
学生爱家乡,不仅是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备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家乡建设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凝聚着数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要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地理乡土地理论文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活动,并写成调查小报告或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很有利的。
春季本人在指导高一学生进行课题为《泉州古民居的保护现状调查》的研究性学习之际,正好赶上泉州市第12届优秀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便鼓励并指导该课题组的学生苏梓勤同学撰写了《浅谈泉州古民居的发展与保护》一文,并最终获得一等奖。
以下是个人在指导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首先要认识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的意义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作为地理作业的新形式,具有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迁移、锻炼研究能力、培养创造性等作用。
已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
认真评阅小论文,利用小论文开展相应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挖掘小论文的利用潜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修改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939b260a52ea551810a6878c.png)
论文题目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2008级学号 200824021127 学生姓名区航宇指导教师韩月香完成时间 2011年 6 月肇庆学院教务处制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区航宇指导教师:韩月香【摘要】民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创立的描述亚文化群体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把广东汉族居民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本文对三大民系的概念逐一作出界定,并指出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从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了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系广府客家潮汕广东,背靠巍峨南岭,南临浩瀚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横亘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
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在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整合、融合、创新、升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广东独特的文化体系塑造的其独特文化个性,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也不少,例如《说是说非广东人》(叶曙明、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王国梁、团结出版社)、《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雷铎、广东经济出版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广东岭南文化或广东人的民性。
不过人们所谈论或理解的“广东人”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而且人们一般观念上的广东文化标签—粤语、粤剧、茶楼文化、年宵花市等等,其实也是意指广府文化。
熟知广东的人都知道,广东人又分为三支,在粤东还分布着与“正宗广东人”的广府人泾渭分明客家人和潮汕人。
广府、客家、潮汕就是所谓的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民系文化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民系文化。
全国八大民系,广东独占其三,分别是广府、客家和潮汕(闽南民系的分支)三大民系。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b42002ea32d7375a4178079.png)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历史学院历史学xxx学号:XXX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而我这篇论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阐释了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南北差异文化多样性正文:从自认遥远的家乡河南远赴辽宁求学,初来之时我便深深体会到了文化的诸多差异。
我们同寝室四个人,其余三个人有两个辽宁的,一个安徽的,我们每天在一起生活学习,也越来越发现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着很大不同,也终于越来越感慨地里环境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国处于亚洲一隅,四周有高山、沙漠、大海、雨林,使中国长期与各个其他文明区相对隔绝。
因为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是暖温带、亚热带平原地区,所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具有巨大流动性的商业文明,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会分散,这就使中国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主义。
同时,因为中国自然环境复杂,使中国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客观上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由于多民族长期杂居加上在平原地区的数量优势民族的存在,使中国形成了“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开放性民族观念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观念。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向我们揭示着一个真理——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巨大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文化这一词,从资料上翻阅一下是这么定义的: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我将以小见大,从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来证明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论文题目
![人文地理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dce3b8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4.png)
人文地理论文题目人文地理: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的研究人文地理是一门研究文化与地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通过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人文地理旨在揭示人类与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征和文化差异。
本文将以城市发展、宗教信仰和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人文地理的相关议题。
一、城市发展与人文地理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的地理环境常常对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例如,位于江南水乡的苏州,因其独特的水系和美丽的园林景观,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
苏州的园林文化和水乡文化相互渗透,成就了苏州特有的文化景观。
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交通枢纽等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了解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宗教信仰与人文地理宗教信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地理则关注宗教信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世界上许多宗教信仰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伊斯兰教发源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半岛,其教义与当地沙漠气候及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而印度教则与印度次大陆的季风气候和河流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
宗教信仰还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佛教寺庙常常建在自然景观秀美的山区,这体现了佛教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我们需要理解宗教信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宗教文化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语言与人文地理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同时也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语言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多样性和特异性。
例如,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及东亚地区,与中华文化及其影响范围紧密相关。
而阿拉伯语则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及中东地区,与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紧密相连。
岭南文化探究
![岭南文化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52f23f5a8102d276a22f45.png)
岭南文化探究——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讲到岭南,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地理位置。
岭南地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
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更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自然风光可谓婀娜多姿。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或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设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从而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广府文化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经近年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广信,是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
其别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文化风貌影响着广东的社会历史发展。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
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广府人务实,不尚空谈,勇于创新,近年来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
广府文化经过时间的集聚与沉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潮汕文化是潮州文化的别称,正统的说法应为“潮州文化”,因为在千年的历史中,现在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都为潮州府所管辖,而文化正是在这个历史区间里形成的,也是海内外潮人的共识。
广东的风俗作文450字左右
![广东的风俗作文45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2564f1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a.png)
广东的风俗作文450字左右Guangdong is a province in southern China with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s reflected in its unique customs. 广东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在其独特的风俗中得以体现。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ustoms in Guangdong is the Cantonese opera, which has a history of over 300 years. 广东最受欢迎的风俗之一是粤剧,拥有超过300年的历史。
Cantonese opera combines singing, acting, martial arts, and acrobatics to create a vibrant and colorful performance that captivates audiences of all ages. 粤剧结合了唱歌、表演、武术和杂技,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色彩缤纷的演出,吸引了所有年龄段的观众。
Another important custom in Guangdong is the tradition of eating dim sum, which consists of a variety of small dishes served with tea. 广东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吃点心,点心是由各种小菜与茶一起上桌的。
Dim sum is not just a meal but a social experience where families and friends gather to share delicious food and enjoy each other'scompany. 点心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社交体验,家人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分享美味的食物,享受彼此的陪伴。
地理位置论文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地理位置论文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b345dcb650e52ea5418984f.png)
地理位置论文: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语言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揭示了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语言差异及其成因。
【关键词】地理位置;地域文化;语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活的地理位置影响、制约着人类文明以及文化的形成,因此产生了由海洋地理位置为中心的渔业、草原地理位置为中心的牧业及大河地理位置为中心的农业三大文明。
作为文明及文化的重要成分,语言处处显示着地理位置的烙印。
可以说,不同的地理位置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同时也雕刻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
对比中、英两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理位置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语言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本文希望通过对地理位置的研究以帮助大家认识语言差异的成因,这有助于克服交流障碍,达到沟通的目的。
一、地理位置差异及语言特点英国是个岛国,西靠大西洋,东临北海,南端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而且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四面环海其海岸线曲折多变,海水很深,岛屿众多。
如此的地理位置有利地形成了其发达的海洋渔业文明。
在英国的经济中,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历史上航海业和渔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国航海业的发展使得英语中与鱼、船、海运、水有关的词汇和习语随手可得,其寓意远远超出词汇本身,表现了生活的许多方面,如:a sea of troubles(无穷麻烦),they were met by a sea of smiles(他们受到无数笑脸的欢迎);感到茫然,你可以说i’m all at sea(我不知所云);i再如:go with the tide (随波逐流);give up the ship(抛弃或放弃);run a tight ship(完全控制);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萍水相逢); when(if)one's ship comes home(当发迹的时候);可怜的家伙被称作a poor fish;in the same boat with (与…境遇相同),all water runs to his mill(他凡事顺利),to be in low water(手头拮据;经济困难),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hands on deck(各就各位),to put on all sail(竭尽全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广东文化形成因素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人口等方面,分析了广东文化的形成条件。
对广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东文化;形成;因素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索长期作用形成的。
它们包括了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因素。
而丰富多彩的广东文化,恰是它们相互联系、渗透和结合的产物。
一、地域条件广东地处我国南获,北枕五岭,南濒大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这造成它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极利于孕育和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
广东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尤其在历史早期,地理环境的作用是各种格局的文化类型得以产生的基础。
二、环境感应岭南古代森林密布,瘴病袭人,环境恶劣。
岭南人为适应这种环境,除了住干栏、食槟榔以外,还砍伐森林,驱除瘴气,在山坡台地上刀耕火种,在水边低地火耕水褥,建立稻作文化;在网河海滨者则断发文身,捕捞水产;在山岗森林者则狩猎为生,创造了自成一格的南越文化。
秦汉以来,汉文化更多地传人岭南,但也经历了一个变异和整合发展过程,才演变成岭南文化主体。
这包括中原移民必须选择适应岭南地理环境的文化模式,并建立相应文化景观,例如从以种植麦、樱为主的旱作文化转到以稻、薯类为主的稻作或梯田文化,由此产生土地利用方式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为了避免与土著居民矛盾,减少冲突,中原移民自成社区,聚族而居,尽可能保持自己的固有文化,但又不能割断与环境及土著文化的联系,在这种矛盾作用下,形成兼具两者特色的混合型文化风貌。
这以客家文化至为典型。
客家人特有的建筑、语言和精神文化,主要是进入岭南山区以后与环境相互感应的产物。
宋元以来,人居岭南汉人大量增加,开发沿江平原低地成为解决人口对粮食需求主要方式,围田和基塘文化应运而生,成为粤中地区新文化景观。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要求得到满足以后,发展商业贸易,追求金钱和财富的欲望膨胀滋长,商业文化和原有基础的海洋文化在广东沿海地区进一步兴起,城镇和市井文化随而发展起来;追到近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在广东日益尖锐,迫使部分人口出走,而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开发需要大批劳动力,吸引大批人口出洋,华侨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类型出现,其景观遍于广东侨乡;近年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崛起,区域发展成为文化发展动因,迅速改变广东的文化风貌。
三、政治制度和行政建置秦汉在岭南初置郡县,结束各部南越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南越文化也在汉文化冲击下开始淡化,但不是被消灭,而是与汉文化相结合,共同产生新的岭南文化。
南北朝时在粤西等地大量设置郡县,对中原文化在岭南扎根生长,无疑起了保证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从唐代开始,行政建置步步深人,汉文化随而进人这些地区,覆盖区域不断扩大。
汉文化在海南黎族地区的传播和占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置发展的一种结果。
明代今广东轮廓才基本形成,此后很少改变,自此广东作为一个较完整的行政单位,文化内外交流大为加强,加速地方文化体系的形成,省治广州以及各府州治也基本固定下来,成为各级文化中心。
四、民族和人口迁移古越族是岭南土著居民。
他们创造了岭南的古代文明。
南越文化作为土著文化主体,代表了岭南文化在上古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但比起中原汉文化,它毕竟是落后的。
所以岭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汉人的不断南迁。
秦汉进军岭南,也是有组织的移民。
这不仅增加了开发岭南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岭南文化环境。
他们与土著越人和睦相处,从事艰苦劳动,成为开发岭南的先驱,同时也为发展岭南农业耕作和手工业技术,以及兴教办学等提供各种人才。
在他们浸染、熏陶之下,华夏文化开始在岭南生根,也标志着中原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结合,奠定了岭南文化发展基石。
此后历经东晋初、唐末、元初、清初前后多次大移民,不但广东人口民族成分发生巨变,汉人成为当地居民主体,而且广东文化结构也非昔日可比土著文化不是被汉文化融合、改造,就是作为底层文化积淀下来,与中原文化差距也缩短了。
大抵在明清之交,以中原文化为脊梁,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广东文化构架已经形成。
五、技术进步上古时代。
岭南越族先民使用简陋石器工具,从事原始助耕农业,创造了以曲江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
商末到春秋战国,青铜工具在岭南较多地应用,岭南农业文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青铜文化给岭南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秦汉以后,铁器工具已在岭南广泛使用,加上牛耕推广和其他技术进步,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被建立起来。
东晋时广州已能冶铁,唐代铁器工具推广到各个生产部门和少数民族地区,岭南物质文化内涵更具有多元性一到宋代,适于各种土地类型使用的农具都配套齐全,而且基本定型,水利兴起,加上占城稻种的引进成功和推广,说明广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已经到了成熟阶段,成为这一时期广东物质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
明清广东虽然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生产技术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突破,但很多技术进步已改变明代以前广东“文化常后于中原”[1]的局面,清代,广东文化已渐能比雄于中原、吴越及荆楚文化了这些技术进步包括大兴农田水利,广泛引进新作物品种,改良农具,采用先进方法从事采矿、冶炼、制陶、制糖、晒盐等,使广东跻进全国先进地区之列。
但反观这时广东的自然环境,却在不少地区出现负向转变。
例如珠江三角洲大量围垦,水患日趋严重;从化、香山伐林过度,不少地区童山灌灌;海南沿海风沙弥漫,许多城镇被迫搬迁。
这些都显示了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到了近代,广东得海外风气之先,首先引进西方近代生产工具和技术,包括各种动力、机械和专用工农业生产工具等,并建立起各种近代产业,使广东物质文化生活和景观发生很大改变,以后来居上的姿态,令世人刮目相看。
六、经济规律宋代以前,封建自然经济在广东占绝对优势,交换很不发达。
例如陈朝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2]。
到处是单一粮作生产、城镇稀少、景观单调、文化封闭而且落后。
宋代以后,封建商品生产在广东活跃起来,商品经济规律开始成为文化景观形成和变迁的动力,大片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形成集中分布农业文化景观。
例如荔枝在“番禺地僻岚烟锁,万树累累产喜果”[3];礼市井文化很兴盛,广州有“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的繁华。
明清广东商品经济浪潮进一步高涨,特别是在广东有悠久历史的面向海洋、仰资海洋、以外贸为主的海洋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并成为广东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其时有人断言“广东之富,在商不在农”[4]。
这种经济现象在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国各省区中非常罕见。
因此,在这些商品经济规律支配下,广东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商业土壤中,并以商业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时代和地域特征,包括基塘农业景观在珠江三角洲出现、专业性经济作物种植区大面积发展、市镇畸形发展和繁荣、城镇商业文化蔚为大观,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开拓、向外发展的商业人才。
鸦片战争以后,广东经济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直接后果之一是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与过程的重新组织,与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并成为这种分工一部分。
从此,广东农业土地利用和工业文化深刻受制于这个体系所经历的各种风潮,不断改变自己的空间结构及组合方式。
例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景观不断发生桑、果、蔗基替换现象,稻作种植在许多地区萎缩,传统家庭手工业破产甚至湮没。
近代工业文明在许多城镇兴起。
类似的景观荣枯迭起,充分显示半殖民地条件下广东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
七、心理素质(一)商品意识商品生产和意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长期被压制,但岭南地处边睡,封建王朝往往鞭长莫及。
秦汉以来,广州一直为对外通商口岸。
在无数次商品交换中,岭南人不断受到商品的潜移默化,培养和加强了追求商品价值的意识,自发地从事商业活动。
因此,商品、市场、价值、信息等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使岭南人目光远大、心怀意广、重利轻“义”、讲求实际,成为一种优势的文化潜质。
这在明清商品生产中发挥很大作用,创造出种种商业文化景观。
(二)冒险开拓商品意识使岭南人很早就懂得金钱的力量,也学会和掌握了通过商品交换来获得财富的手段。
为此他们不惜冒险,敢于和善于开创,习惯变化,不怕新奇,被“推为华商之冠”,成为岭南人气质之一。
这也是岭南文化得以不断除旧布新的重要原因。
秦汉时代,岭南商人就远涉鲸波,开展海上贸易。
徐闻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港口,实际上商人足迹遍及东南亚,此后历久不衰。
甚至在明清严行海禁之时,仍有不少人挺而走险,下海贸易,成为巨商。
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经济凋敝,大批广东人出洋谋生,对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从20世纪开始到近年改革开放,广东人更一马当先,实行各种试验,取得很大成绩。
(三)反传统与超前意识岭南文化,一方面本有古越族许多遗风旧俗,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封建文化的叛逆和反抗;另一方面岭南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而直接来自西方文化的启迪却很多。
故岭南人思想和行为规范每有其反传统和超前一面。
古代,惠能开创禅宗南派,建立南宗顿教,是世界和中国佛教史上一次空前变革,引起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近世通过海外贸易、华侨进出和假道港澳吸取西方一切先进实用知识和技术,通过对比、鉴别,人们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动摇,首先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继而在沿海城镇以至内地,人们从工商经营、工艺制作、建筑设计、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日常生活,乃至社会价值、思维方式等,都率先效仿西方文化成果,并建立了许多被视为新奇的文化景观。
这是当时仍笼罩在传统封建文化云雾之下的内地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切恰如林语堂先生早年在《北方与南方》一文中对广东人评价那样:“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又遇到另一种中国人。
他们充满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
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
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5]八、历史积累岭南文化借以传承和扩布的以上各个要素,都有自己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它们有的过程已经完结,但结果并没有泯灭,而在继续发挥作用,影响到岭南文化的性质和景现:例如广东多个民族存在,依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大规模民族和人口迁移在广东已经停止,但由此产生的广东三大民系已经铸造了广东地域文化原型;广东三大方言亦早已成熟,现为人们所习用,成为文化区划的一个主要根据。
广东宗教地域性并不很明显,但其景观却很触目。
广东风俗,地区差异较大,群落林立,也是文化区划原则之一。
正是这些历史积累,构筑起岭南文化的参天大厦。
参考文献[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印页,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
[2] 《隋书》卷24,食货志。
[3] 陈襄:《荔枝歌》,引见佛山地区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六)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