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学思想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哲学思想综述

胡艳2007年4月20日于河南大学归纳整理

一:生平及理论渊源

生平简介:

理论渊源:

1.四书五经及古代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等人的思想

2.北宋诸儒学说的影响

3.佛教思想的影响

4.道教思想的影响

二:自然哲学

1.朱子的本体论:理,太极

2.朱子的现象论:气,万物

涉及的问题:(1)理气的先后问题;(2)理气的动静问题;(3)理一分殊的问题;(4)人物理气异同问题

三:人生哲学

1.人生的现实:性,心,情

2.人生的理想:道,仁,德,

涉及的问题:(1)已发和未发——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2)性之诸说;(3)心之诸说;(4)心统性情

3.修养方法:格物致知

涉及问题:(1)格物与致知(2)格物与穷理(3)知行关系

四:政治思想:德治主义

五:教育思想:小学,大学

一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所生活在南宋时期,民族阶级矛盾错综复杂,他一生关心政治,力主恢复大义。他的政治理想是格君心之非来改善政治和变移风俗。朱熹少时勤于思考,五岁时就开始追寻“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的宇宙问题。八九岁读到孟子“圣人与我同类”为成圣的希望而激动地喜不可言。十四岁丧父,遵循遗训从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学,受三君子影响,十九岁中进士后,出入经传,泛滥释老。二十四岁,拜见杨时的二传弟子李侗。在他的引导下,逐步确立道学

的研究方向。通过道南学派了解程氏遗说。李侗死后,开始走上独立探索哲学的道路。从四

十岁到四十六岁鹅湖相会。朱熹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从这里建立起来的。这个体系以理性本

体,理性人性。理性方法为基点的理性主义哲学的整体结构已经稳定下来了。

理论渊源:

朱子一生得力最大者,除其父亲之外,当推延平和籍溪二人。

到了隋唐,佛教大有风靡一世之概,就思想的宏深来讲,儒家哲理与佛教的教理相差甚远。

不过,佛教为外来宗教,其学说与我国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有的学问家主张排斥佛教。坚

持学问家旧有的壁垒,有的学问家主张排斥佛教。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李翱。

韩愈:

原人原道原性

原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人与夷狄禽兽之类,而就中人为夷狄禽兽支配者,实因为人之所以

为人之道的缘故。

原道:对人之所以为人道加以阐明:首先区分佛老儒家的道德,肯定儒家道德的含义:他认

为仁义道德四字之中,仁义乃是具体的概念,具有明白的内容,而道德却是抽象的名。是没

有确定内容的,儒家的道德则是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老子所谓的道德乃是内容空虚,抛弃

仁义的内容空虚道德。儒家之学注重现世生活上的生养之道,其目的在于增强人生社会的福

利,而为达到这种目的时,儒家之学注重现世生活,设立君臣,人民等级。君行统治。臣行

君令。民则从事农耕,手工以事其上。这样,相生相养之道才得以完成,社会秩序才得以建

立。

佛家主张弃君臣,去父子,禁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得所谓的清静寂灭。

原性:主张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纯善,中品善恶相混,下品纯恶。

李翱:

复性书十八卷

受湛然和梁肃的影响,“人之所以为圣人也,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匿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皆情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也。”他认为性是善的,人之所以为恶,全由于情。那么性既然纯善,为什么又产生了恶的情呢?原因是人生本来是静的,在性静时,决不会产生恶。但是静止的性一经发动,就产生情,而情又伴随着恶。这样,恶由情生,情由性动而产生。心寂不动是指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心性寂然,光照天下的状态。

李翱主张的性善情恶的说法根源于佛家的真如,无明之说。李用佛教的精神来解释儒家的经典,这种儒佛相混,外儒内佛的办法开了宋明学风的先河。

范仲淹:范在苏州设立学校,聘胡瑗,孙复和石介为教授。这一派以易和中庸作为学问的根本。开创了以内省的思索来探求宇宙自然及道德的根源,探求宇宙和仁心的根源,是周敦颐和二程思想的先驱。

周敦颐:濂溪以为太极化生万物,唯人最灵。因为人类禀太极之理,具有五行之性的缘故。(太极为理为心灵,五行之性为身体,人具有身心两个方面,所以最灵)太极之理所谓诚,也就是人类的本性。诚是纯粹的善,所以人类本性也是纯粹至善的。在他看来,善是先天的,恶是后天的。

道家思想的影响:(略)

佛教思想的影响:(略)

二:自然哲学思想

1,朱子哲学的本体论:朱子哲学的本体论,大体上讲是以周子的太极图说为基本。而已邵子,张子,二程之说融合之。所谓本体,就是行而上学者,就是本体,就是“道”。至于所谓现象,就是行而下者,就是朱子所谓的器。所谓的道就是抽象的,无形的,超越时空的事物,所谓器就是具体的事物。无极而太极,也就是无形而有理。这种本体,朱熹通常称之为“理”,就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宇宙万物就是这个理产生出来。即:无极而太极,无形而有理之意。凡天地生那物,便有那物之理。例如:舟可以在水上行走,车只可以在陆地上行走,就有他们各自的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也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都具有其所以然之理。这种理在,在论理上,都存在于物之先。也就是在现象世界,砖,瓦,舟车尚未存在之时,砖瓦舟车之理在本体世界早已存在了。而人们只是发现了他们的理,而将它们制造出来罢了。有理者才会在现象世界里出现,无理的事物是绝对不会出现的。(1)每一事物之理,就是这种事物的最高标准,是这种事物最完全的形式。所以,理也叫做极,那么太极就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太极只是一个理,周子看来,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在现象世界万事万物都要受因果律的支配。即每一个事物必然有其成立的原因。太极既然称作无极,又免得人们在太极之上寻找太极地根源。太极为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所以太极之中万理具备。太极地内容至为充实,绝对不是空荡虚无的。(2)太极的存在是超越时空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未有天地之时就有太极存在了。太极的存在不是一时间为计算的。太极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3)朱子认为太极具有动静之理,而不具备动静之实。(4)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就是朱子认为每一种事物,不但各自具有这种事物之所以然之理,亦且具有太极之全体。他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统体是一太极,然一物又具有一物具有一太极。如月印万川。

补充一点的是程颐的“理一分殊”和朱熹的“理一分殊”的异同: 程子认为万物形象虽殊,事物包含的理却是一贯的(一贯非同一)他认为每个事物的理只是本体之理的一部分,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而朱子认为物物又一太极,但是每一理又体现了本体之理。如月印万川,由此可见,朱熹的理一分殊说比程子的高明许多。李玉峰同学就这个问题提出质疑,他说:“朱子那理,好像格一物就可知全体了,容易地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