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含标准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林淑珍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阿Q正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2、“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加工能力,让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鲜活起来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
二、合作探究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明确:遇强者--憎恶--失败--自负、自贱、忘却--胜利满足遇弱者--欺凌--胜利满足
2、“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明确: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三、总结全文
阿Q形象的意义(主题)
明确:阿Q是旧中国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
小说节选部分集中写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小组讨论: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的“阿Q们”,检讨我们生活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对阿Q的形象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示学生思考:
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五、布置作业
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谈谈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陈嘉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阿Q正传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2.概况精神胜利法(优胜)在文中具体体现3、概括阿Q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阿Q其人姓名:渺茫籍贯:渺茫外形特征:瘦伶仃,头上有癞疮疤职业:没有固定职业,给人打短工行状:没人留心,他也不说心理状况:精神胜利法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优胜)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语言、行动、心理)(一)研读第二章“优胜记略”思考:这些年阿Q经历了什么?他又如何“优胜”?1、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2、看不起“文童”和城里人:“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是错的”、“可笑”。
3、瘌疮疤:“光荣的癞头疮”“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4、赌博,被抢:“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他睡着了”(二)研读第三章“优胜记略”这一章,继续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5、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6、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
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7、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三)试结合上面的事例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
自尊自负,自轻自贱狭隘保守,自欺欺人懦弱麻木、愚昧落后三、什么是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这便是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教育最新K12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Q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Q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
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二、相关知识阿Q精神阿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含答案
◆10阿Q正传(节选)鲁迅先生倡导“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手法。
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阿Q的形象是鲁迅先生采用杂取种种人而合成的典型的文学形象。
论自尊自尊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它赋予生命以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难道不正是简·爱以自尊精神为人生支点的人格魅力使然吗?自尊,犹如一面旗帜,赫然凌驾于地位尊卑、家境贫富、能力大小、条件优劣等尘世俗念之上,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点高高飘扬!自尊就是力量。
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
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哦,人生若失去自尊,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然而,自尊有时也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其“真谛”的话。
当我们把自尊的旗帜只当作一块遮羞布,再横七竖八扎上无数条“自尊”的绳索时,自尊也就走向了反面,失去了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必将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
微感言:1.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一、审美视窗今天的“阿Q”在现实生活中,“阿Q”的做法至少有以下情态与形式上的继承与发扬:一是“怕”。
推荐学习K12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
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Q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Q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
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二、相关知识阿Q精神阿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鲁迅的文学创作意图。
2.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3.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1.教材《阿Q正传》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
2.提问:同学们对阿Q这一人物有什么印象?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阿Q。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拓展延伸1.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三、拓展延伸1.学生探讨:《阿Q正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人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阿Q正传》,谈谈自己对人性、社会的认识。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语文必修4粤教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Ⅳ粤教版《阿Q正传》(节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认识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
5.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6.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情感目标7.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1. 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 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 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夯实基础——赏析情节——认识环境——评价人物——欣赏技巧——揭示主题——拓展延伸【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学常识及故事梗概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的创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也都是精品,很多作品也被选入教科书中,我们小学、初中就学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吗?说说看?学生:《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孔乙己》、《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鲁迅的又一篇作品小说《阿Q正传》。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 含答案
◆10阿Q正传(节选)鲁迅先生倡导“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手法。
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阿Q的形象是鲁迅先生采用杂取种种人而合成的典型的文学形象。
论自尊自尊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它赋予生命以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难道不正是简·爱以自尊精神为人生支点的人格魅力使然吗?自尊,犹如一面旗帜,赫然凌驾于地位尊卑、家境贫富、能力大小、条件优劣等尘世俗念之上,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点高高飘扬!自尊就是力量。
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
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哦,人生若失去自尊,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然而,自尊有时也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其“真谛”的话。
当我们把自尊的旗帜只当作一块遮羞布,再横七竖八扎上无数条“自尊”的绳索时,自尊也就走向了反面,失去了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必将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
微感言:1.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一、审美视窗今天的“阿Q”在现实生活中,“阿Q”的做法至少有以下情态与形式上的继承与发扬:一是“怕”。
2018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Q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Q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
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二、相关知识阿Q 精神阿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准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及“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3.感受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出阿Q的形象,提高人物鉴赏能力。
4.体会复杂的世态人情,辩证地看待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及“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难点:体会复杂的世态人情,辩证地看待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老师为大家播放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鲁迅的有关片段。
视频看完了,同学们刚才都被影片内容吸引了,那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开启民智刻不容缓。
感受到了鲁迅救国的拳拳之心。
大家的感受很真切。
鲁迅就是通过手中的笔,笔尖的字来唤醒当时麻木的民众。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阿O正传》。
来看看他是如何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同时梳理文章大意。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PPT出示的“阿Q个人档案”的表格,并说一说阿 Q具有怎样的形象?明确: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
(三)深入研读1.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什么样的内心需求?明确:自尊自大。
对未庄人他说阔的多啦,对城里人是鄙薄他们可笑,这体现了自已看不起别人。
而从忌讳别人说自己的癞疮疤表现出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2.那么阿Q对于别人取笑自己的癞疮疤一事具体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持内心的平衡呢?明确:会骂口讷者,打力气小者,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没有办法的时候说“你还不配”,被闲人揪打,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其实阿Q的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自轻自贱 心满意足
4、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蛮横霸道 5、败在王胡手下:“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 懦弱卑怯 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懦弱卑怯 7、调戏小尼姑:“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 奴性十足 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欺软怕硬 流氓恶习
6、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秃儿。 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 着;“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 兴了”
和批判,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品主题升华
小说用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客观上提 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研读“优胜记略”
➢ 这一章主要记叙了阿Q的几件事? ➢ 他又是怎样说,怎样想或怎样做的?
(注意找关键句)
➢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 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所以,“躺平”一会儿,还是爬起来吧。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勿忘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之愿!
每个人身上都有“阿Q”,愿我们 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阿Q”, 而又不要成为“阿Q”。
共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 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 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 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书名由来
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
鲁
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迅
思想成就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在 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 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5.1《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 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阿Q正传(节选)》的语言艺术、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美感体验。
2. 历史背景理解能力:学生将对《阿Q正传》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3. 社会问题探讨能力:学生将通过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揭示和思考社会问题,如封建社会的压迫、人性的软弱与自私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社会意义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阿Q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成果的展示,让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小说情节、人物关系、社会历史背景等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视频:播放关于鲁迅和《阿Q正传》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学术资源,方便他们进行项目研究和讨论。
7. 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将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8. 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文学鉴赏、历史背景、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题目一:《阿Q正传(节选)》中,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胡志军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2.赏析作者幽默而准确的语言3.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充分理解阿Q悲剧的必然性和这一悲剧的形成原因。
难点:理解“精神胜利法”;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二、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 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三、阅读第二章: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阿Q正传》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技巧-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3. 教学难点:-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4. 教学准备:- 《阿Q正传》全文-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素材:文本分析题目、词汇总结表格等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介绍1.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并了解《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2. 分享《阿Q正传》的背景: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出版背景,以及小说对当时社会和人们的影响。
第二课时:情节分析和人物形象1. 分组讨论:将小说分为若干个部分,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每个部分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由老师引导进行整体的讨论和总结,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
第三课时:语言技巧和主题探究1. 集体阅读和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几段关键语段,由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阅读和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意义。
2. 探究主题和意义: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并结合书中的事例和细节进行解读。
第四课时:词汇总结和文学鉴赏1. 整理词汇表:将学生们在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和重点词汇整理成表格,以便复习和记忆。
2. 文学鉴赏:通过剖析《阿Q正传》中的描写手法、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课时:知识巩固和评价反思1.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培训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分析题目,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反思:让学生自我评价并给予反思,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6. 教学延伸:-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并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林佩佩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阿Q正传(节选)》选自粤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小说单元,与必修3的《祝福》衔接,能进一步体会鲁迅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3已学习过鲁迅的《祝福》,理解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祥林嫂的形象,感知鲁迅的写作特点,对鲁迅生活的时代也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于学习本课有较大的帮助。
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精神胜利法在当时的体现和现代意义。
对此,教师需在写作背景的讲解和阿Q形象的分析上多下功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说写作背景,联系社会背景,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精神胜利法,体会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教学重点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特点。
五、教学难点理解精神胜利法,体会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六、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语“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同学们还记得这段文字写的是谁吗?(祥林嫂)鲁迅先生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深入人心,让人经久不忘。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阿Q正传》,看看鲁迅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新人物——阿Q。
(二)写作背景介绍(三)整体认知1、浏览全文,完成阿Q的档案。
姓名:阿Q籍贯:不详住址:未庄的土谷祠工作:做工外形特征:头上有癞疮疤生平最得意:被赵太爷打嘴巴、欺负小尼姑生平的屈辱:被王胡奚落与打、被钱大少爷打2、问题探讨:说说你心目中的阿Q。
示例:阿Q是自我安慰的人,因为他被闲人打了之后,自己安慰自己“被儿子打了”。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小说2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Q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Q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
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二、相关知识阿Q精神阿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阿Q 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为世人所运用。
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学案
阿Q 正传(节选) 导学案课前自主导学【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 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基础梳理1.字音辨识(1)单音字舂.米(chōnɡ) 犯讳.(huì) 伶仃..(lín ɡ)(dīnɡ) 揪.住(jiū) 虫豸.(zhì) 疮疤..(chuānɡ)(bā) 小觑.(qù) 醉醺.醺(xūn) 敌忾.(kài) 托庇.(bì) 譬.如(pì) 热剌.剌(là) 2.字形辨认⎩⎪⎨⎪⎧chà(诧)异叱zhà(咤) ⎩⎪⎨⎪⎧huì(晦)气教huì(诲) ⎩⎪⎪⎨⎪⎪⎧lài (癞)头疤耍lài (赖)水tǎ(獭)天lài (籁) ⎩⎪⎪⎨⎪⎪⎧口bēi (碑)纵横bǎi (捭)阖bài (稗)官野史大有bì(裨)益⎩⎪⎪⎪⎨⎪⎪⎪⎧口 nè(讷)nà(呐)喊方ruì(枘)圆凿容nà(纳)老nà(衲) ⎩⎪⎪⎪⎨⎪⎪⎪⎧yín ɡ(赢)钱Yín ɡ(嬴)政léi (羸)弱yín ɡ(瀛)洲蜾luǒ(蠃)3.词语辨析(1)报复·抱负“报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坏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指远大志向。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像阿Q 这样的人,没有远大的抱负(抱负/报复),得过且过,却总想办法报复(抱负/报复)别人。
(2)鄙薄·鄙夷两者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鄙薄”指浅陋微薄(谦辞);看不起,轻视。
“鄙夷”指蔑视,小瞧,看不起。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含答案
第10课阿Q正传(节选)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
2.概括阿Q这一形象反映出来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作者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5.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6.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7.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8.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9.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10.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1.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1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土谷祠.( ) ②舂.米( ) ③撑.船( ) ④忌讳.( ) ⑤癞疮.疤( ) ⑥敌忾.( ) ⑦根柢.( ) ⑧下箸.( ) ⑨虫豸.( ) ⑩歌吟.( )⑪醉醺.醺( ) ⑫热剌.剌( ) ⑬穿凿.( )⑭虱.子( ) ⑮剃.头( ) (2)多音字①畜⎩⎪⎨⎪⎧畜.生( )畜.牧( ) ②场⎩⎪⎨⎪⎧ 散场.( )场.院( ) ③薄⎩⎪⎨⎪⎧鄙薄.( )薄.片( )薄.荷( ) ④剥⎩⎪⎨⎪⎧ 剥.削( )剥.皮( ) ⑤觑⎩⎪⎨⎪⎧ 小觑.( )觑.起眼睛() 2.辨形组词(1)⎩⎪⎨⎪⎧ 辫( )辨( ) (2)⎩⎪⎨⎪⎧ 赢( )羸( )(3)⎩⎪⎨⎪⎧诧( )咤( ) (4)⎩⎪⎨⎪⎧ 晦( )诲( ) (5)⎩⎪⎨⎪⎧籍( )藉( ) (6)⎩⎪⎨⎪⎧ 崇( )祟( )(7)⎩⎪⎨⎪⎧ 讷( )呐( )3.理解词义(1)小觑:(2)口讷:(3)行状:(4)口碑:(5)出言无状:(6)深恶痛绝:4.选词填空(1)奚落·数落①王红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被妈妈________了几句,便离家出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阿Q正传(节选)
鲁迅先生倡导“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手法。
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阿Q的形象是鲁迅先生采用杂取种种人而合成的典型的文学形象。
论自尊
自尊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它赋予生命以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难道不正是简·爱以自尊精神为人生支点的人格魅力使然吗?
自尊,犹如一面旗帜,赫然凌驾于地位尊卑、家境贫富、能力大小、条件优劣等尘世俗念之上,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点高高飘扬!
自尊就是力量。
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
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哦,人生若失去自尊,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然而,自尊有时也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其“真谛”的话。
当我们把自尊的旗帜只当作一块遮羞布,再横七竖八扎上无数条“自尊”的绳索时,自尊也就走向了反面,失去了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必将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
微感言:
1.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一、审美视窗
今天的“阿Q”
在现实生活中,“阿Q”的做法至少有以下情态与形式上的继承与发扬:
一是“怕”。
具体说来,就是怕官,怕名人,怕阔人,怕洋人,怕恶人,怕坏人,怕不讲道理的人……概括起来说,就是一怕比自己强的人,二怕比自己坏的人。
二是“忌”。
忌别人议论自己,忌别人批评自己,忌别人超过自己,忌别人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有些场合,还忌讳别人表扬自己,赞美自己……
三是“俗”。
民,只要一做了官,不管官大官小,马上就摆谱;穷人,一旦变富了,不管富从何来,怎样来的,马上就摆阔;无名小卒,一旦扬名,不管名大名小,马上就端架……
四是“坏”。
爱探听别人的隐私,爱传播别人的小道消息,爱造谣,爱传谣,爱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五是“假”。
其实也就是“虚”。
用老百姓的话说“净弄些不管用的”。
假正经,假慈善,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