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含标准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林淑珍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林淑珍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阿Q正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2、“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加工能力,让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鲜活起来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
二、合作探究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明确:遇强者--憎恶--失败--自负、自贱、忘却--胜利满足遇弱者--欺凌--胜利满足
2、“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明确: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三、总结全文
阿Q形象的意义(主题)
明确:阿Q是旧中国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

小说节选部分集中写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小组讨论: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的“阿Q们”,检讨我们生活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对阿Q的形象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示学生思考:
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五、布置作业
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谈谈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陈嘉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陈嘉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阿Q正传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2.概况精神胜利法(优胜)在文中具体体现3、概括阿Q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阿Q其人姓名:渺茫籍贯:渺茫外形特征:瘦伶仃,头上有癞疮疤职业:没有固定职业,给人打短工行状:没人留心,他也不说心理状况:精神胜利法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优胜)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语言、行动、心理)(一)研读第二章“优胜记略”思考:这些年阿Q经历了什么?他又如何“优胜”?1、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2、看不起“文童”和城里人:“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是错的”、“可笑”。

3、瘌疮疤:“光荣的癞头疮”“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4、赌博,被抢:“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他睡着了”(二)研读第三章“优胜记略”这一章,继续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5、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6、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

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7、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三)试结合上面的事例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

自尊自负,自轻自贱狭隘保守,自欺欺人懦弱麻木、愚昧落后三、什么是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这便是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教育最新K12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教育最新K12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Q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Q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

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二、相关知识阿Q精神阿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含答案

◆10阿Q正传(节选)鲁迅先生倡导“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手法。

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阿Q的形象是鲁迅先生采用杂取种种人而合成的典型的文学形象。

论自尊自尊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它赋予生命以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难道不正是简·爱以自尊精神为人生支点的人格魅力使然吗?自尊,犹如一面旗帜,赫然凌驾于地位尊卑、家境贫富、能力大小、条件优劣等尘世俗念之上,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点高高飘扬!自尊就是力量。

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

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哦,人生若失去自尊,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然而,自尊有时也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其“真谛”的话。

当我们把自尊的旗帜只当作一块遮羞布,再横七竖八扎上无数条“自尊”的绳索时,自尊也就走向了反面,失去了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必将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

微感言:1.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一、审美视窗今天的“阿Q”在现实生活中,“阿Q”的做法至少有以下情态与形式上的继承与发扬:一是“怕”。

推荐学习K12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

推荐学习K12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

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Q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Q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

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二、相关知识阿Q精神阿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鲁迅的文学创作意图。

2.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3.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1.教材《阿Q正传》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

2.提问:同学们对阿Q这一人物有什么印象?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阿Q。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拓展延伸1.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三、拓展延伸1.学生探讨:《阿Q正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人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阿Q正传》,谈谈自己对人性、社会的认识。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语文必修4粤教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案

语文必修4粤教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Ⅳ粤教版《阿Q正传》(节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认识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

5.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6.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情感目标7.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1. 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 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 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夯实基础——赏析情节——认识环境——评价人物——欣赏技巧——揭示主题——拓展延伸【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学常识及故事梗概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的创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也都是精品,很多作品也被选入教科书中,我们小学、初中就学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吗?说说看?学生:《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孔乙己》、《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鲁迅的又一篇作品小说《阿Q正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阿Q正传(节选)
鲁迅先生倡导“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手法。

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阿Q的形象是鲁迅先生采用杂取种种人而合成的典型的文学形象。

论自尊
自尊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它赋予生命以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难道不正是简·爱以自尊精神为人生支点的人格魅力使然吗?
自尊,犹如一面旗帜,赫然凌驾于地位尊卑、家境贫富、能力大小、条件优劣等尘世俗念之上,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点高高飘扬!
自尊就是力量。

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

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哦,人生若失去自尊,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然而,自尊有时也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其“真谛”的话。

当我们把自尊的旗帜只当作一块遮羞布,再横七竖八扎上无数条“自尊”的绳索时,自尊也就走向了反面,失去了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必将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

微感言:
1.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一、审美视窗
今天的“阿Q”
在现实生活中,“阿Q”的做法至少有以下情态与形式上的继承与发扬:
一是“怕”。

具体说来,就是怕官,怕名人,怕阔人,怕洋人,怕恶人,怕坏人,怕不讲道理的人……概括起来说,就是一怕比自己强的人,二怕比自己坏的人。

二是“忌”。

忌别人议论自己,忌别人批评自己,忌别人超过自己,忌别人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有些场合,还忌讳别人表扬自己,赞美自己……
三是“俗”。

民,只要一做了官,不管官大官小,马上就摆谱;穷人,一旦变富了,不管富从何来,怎样来的,马上就摆阔;无名小卒,一旦扬名,不管名大名小,马上就端架……
四是“坏”。

爱探听别人的隐私,爱传播别人的小道消息,爱造谣,爱传谣,爱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五是“假”。

其实也就是“虚”。

用老百姓的话说“净弄些不管用的”。

假正经,假慈善,假爱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