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工程枞阳引江枢纽工程地质简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江济淮工程枞阳引江枢纽工程地质简析

发表时间:2018-10-01T12:30:58.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翟启明

[导读]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33000

一.工程概况

引江济淮工程,曾称江淮运河,又称江淮沟通。是淮河流域综合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明确提出的由长江下游向淮河中游地区跨流域补水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由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大部分组成,输水线路总长

723km,其中安徽省境内587.4 km,河南省境内135.6km。枞阳引江枢纽是菜子湖引江输水线路的取水口工程,枢纽由节制闸、抽水泵站、船闸及跨站、闸公路桥等建筑物组成。

二.地层情况

根据勘探孔揭露,结合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将枢纽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分为以下几层:

人工填土(Qml4):大堤处以素填土为主,主要成分为重粉质壤土,可塑状,灰黄色;节制闸及道路、护坡处含较多粗砂和碎石,以杂填土为主,较松散。①1层淤泥(Ql 4):灰黑色,流塑,含腐殖质,具臭味,主要分布于塘底。

①层中、重粉质壤土土(Qal4):灰黄、灰色,软可塑状,局部软塑状,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普遍分布。

①2层轻粉质壤土~砂壤土(Qal4):局部夹淤泥质土和细砂,灰、灰黄色,松散,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主要揭露于泵站和节制闸场地。

②层淤泥质重、中粉质壤土(Qal4):局部夹薄层砂壤土、细砂,灰色,软~流塑状,属高压缩性土,普遍分布,节制闸处厚度一般

3.0~10.0m,泵站及船闸、桥梁处一般厚度10m以上。

②1层重粉质壤土(Qal4):灰、灰黄色,软可塑,仅长河河道MZ70孔及船闸场地CM6孔揭露。

②4层粉细砂、砂壤土(Qal4):灰色,松散~稍密,饱和。局部为与淤泥质土互层,属中等压缩性土,本层为②层夹层,多呈透镜体状分布。

③层细砂、砂壤土(Qal4):灰色,局部夹薄层粉质壤土,松散~稍密,饱和。属中等压缩性土,主要揭露于泵站及节制闸场地。

④层重、中粉质壤土(Qal4),灰色为主、部分灰黄色,局部夹薄层细砂,可塑状,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普遍分布。

⑤层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Qal3):含铁锰质结核,灰黄、灰绿色,软可~硬可塑。属中等压缩性土,局部分布。

⑤2层中细砂,局部夹粗砂、小砾石(Qal3):灰、灰黄色,中密~密实。属低压缩性土,普遍分布。

⑥1层中粗砂夹砾石(Qal+pl2):灰、灰白色,中密~密实,砾石次棱角状,直径0.2~4cm,含量10~30%,含少量粉质壤土。

⑥层含砾粘土(Qal+pl2):棕黄、灰色,硬可塑。砾石含量10~30%,直径0.2~5.0cm,磨圆度较好,主要揭露于节制闸场地。

⑩2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泥岩砂砾岩(J):暗红、紫灰、灰等色,呈碎块状。其中砂砾岩主要揭露于广济圩外滩地西南侧,其他场地为泥质粉砂岩、泥岩;

⑩3层微~新鲜泥质粉砂岩、泥岩、砂砾岩(J)::暗红、紫灰、灰等色,裂隙发育,倾角70~90°,局部较破碎,呈碎块或短柱状,裂隙发育,充填物为白色,未揭穿。其中砂砾岩主要揭露于广济圩外滩地西南侧,其他场地为泥质粉砂岩、泥岩。

三.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特征

据本次试验和钻探资料,在地面以下50m勘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根据地层岩性和含水层特征可划分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储存于人工填土及①、②层粉质壤土、淤泥质土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且与地表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具有水量小、水位变化大的特点;孔隙承压水主要储存于②4、③、⑤2、⑥1层砂性土层中。按其埋藏特征,承压水可分为3个含水层,场地②层淤泥质土、④、⑤层重粉质壤土透水性较弱,具有隔水作用,为相对隔水层。

第一承压含水层由②4层粉细砂、砂壤土组成,厚度0.4~7.0m,多呈呈透镜体状,主要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该含水层埋藏较浅,在长河河道中和附近沟塘可能已出露,但由于夹较多粘性土,渗透性相对较弱,其与长河和附近沟塘有较强的水力联系;第二、三承压含水层由③、⑤2、⑥1层细、中砂组成。厚度分别为0.45~6.80m、0.50~15.60m,该两个含水层埋藏较深,与附近沟塘、长河水力联系较弱,其层顶板局部在夹江及长江主河道有出露,与长江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几次观测表明,②4层粉细砂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③、⑤2层中、粗砂中承压水位随季节有一定变化,但相对较为稳定。

另据野外钻探揭示②4、③、⑤层等砂性土时,孔口产生地下水溢流现象,当时长江、长河水位均高于勘探孔孔口。

(2)地基土渗透性

根据室内、外渗透试验及工程类比经验,将场区地层分为强~中等透水层和弱~微透水层两种土体:强~中等透水性土层,主要为中下部的粉细砂、中、细砂土层(②4、③、⑤2、⑥1层),其渗透系数为i×10-2~i×10-4cm/s;弱~微透水性土层,主要为中上部的粉质壤土、淤泥质土 (①、②、④、⑤层),渗透系数为i×10-5~i×10-8cm/s;①2层轻粉质壤土~砂壤土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渗透性有一定的差异,呈中等~弱透水性。

(3)水化学分析腐蚀性评价

勘察期间采取工程区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其各项指标含量及对应腐蚀程度。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具重碳酸型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四.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1)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工程区为软弱场地土,覆盖层厚度大于15m,但小于80m,故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Ⅱ类场地条件下工程区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本场地类别为Ⅲ类,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