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师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应先进行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结果反馈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于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

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一定要进行酶免法检测。

二、血库接收到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标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多次输血的患者两次输血间隔≥3天时都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实验法。

五、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

六、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内容完整性100%。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等。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建立严格的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至关重要。

一、输血前检测(一)血型鉴定1、 ABO 血型鉴定采用正反定型两种方法进行 ABO 血型鉴定,以确保血型结果的准确性。

正定型是用已知的抗A、抗B 血清检测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 A 型、B 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2、 Rh 血型鉴定对患者进行 Rh(D)血型鉴定,对于 Rh(D)阴性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是否存在弱 D 或不完全 D 抗原。

(二)交叉配血试验1、主侧交叉配血将患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进行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凝集或溶血。

2、次侧交叉配血将供血者血清与患者红细胞进行反应,同样观察是否有凝集或溶血现象。

3、特殊情况处理对于多次输血或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应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必要时进行特殊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三)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1、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2、丙肝抗体3、艾滋病抗体4、梅毒螺旋体抗体5、谷丙转氨酶(ALT)检测这些检测项目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保障输血安全,同时也符合医疗法规和伦理要求。

二、输血前核对(一)患者信息核对1、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等基本信息,确保输血对象正确无误。

2、核实患者的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判断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血液制品核对1、核对血袋标签上的供血者姓名、血型、血量、血袋编号、采血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2、检查血袋外观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凝块等异常情况。

(三)交叉配血结果核对再次确认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确保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或溶血现象。

(四)医嘱核对核对输血医嘱的内容,包括输血成分、输血量、输血速度等,确保与实际准备输注的血液制品一致。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1. 背景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在许多医疗场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前检测成为一项必要的程序。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输血前的检测流程和操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

2. 目的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输血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提高输血过程的质量,同时提高输血效果和效率。

3. 范围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包括在医院内院外输血的各个环节,如输血前的血液检测、检验结果的评估和确定输血的适应症等。

4. 主要内容4.1 输血前的血液检测4.1.1 血型和交叉配血在输血前,需要对受血者的血型进行确定,并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一种通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混合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抗体-抗原反应的检测方法。

4.1.2 病原体检测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病原体检测,以排除可能的血液传播性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能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

4.2 检验结果的评估对于输血前的检验结果,需要由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评估和解读。

评估包括对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的确认,以及病原体检测结果的解读。

4.3 输血适应症的确定根据输血前的检验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要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输血。

输血适应症的确定要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可能的输血反应等因素。

5.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5.1 校验和质量管理所有使用的试剂和设备都需要进行校验和质量管理,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5.2 质量控制检测周期性地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纠正偏差和提高质量。

6. 相关人员培训为了保证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检测方法、操作规范、质量控制要求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7. 责任和监督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确保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1. 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行为,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疾病导致的贫血。

然而,在输血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也存在。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内容以及其在输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2.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的目的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该制度的主要目标:1.确保输血供者的安全性:通过对输血供者的必要检测,排除任何可能传染疾病的风险,保证输血供者的安全性。

2.确保受血者的安全性:通过对受血者的必要检测,降低输血相关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性。

3.提高输血过程的有效性:通过对供血和受血方面的检测管理,确保输血过程的高效和准确性。

3. 输血前的检测项目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涵盖了多个检测项目,以排除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以下是常见的输血前检测项目:1.血型鉴定: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以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2.常规血液检测: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以评估受血者的血液状态。

3.凝血功能检测: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等,评估受血者的凝血功能,预防可能的出血风险。

4.传染病筛查:通过检测传染性疾病的标志物或抗体,排除供血者携带或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5.自身免疫疾病检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预防因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的输血反应。

4.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流程输血前的检测管理流程应该符合以下步骤:1.注册和信息收集: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进行登记和信息收集,包括个人信息、病史等。

2.检测项目选择:根据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

3.检测样本采集:采集受血者和供血者相应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供检测使用。

4.检测项目执行: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检测操作,如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测等。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1.目的:提高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减少输血纠纷。

2.使用范围:适用于本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患者的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和输血相关检测。

3.定义:3.1 血型血液各种成分的抗原遗传性状,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3.2 交叉配血测定输血的相容性,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是否存在办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3.3 不规则抗体抗-A、抗-B之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常由同种异体红细胞免疫产生。

如接受输血、妊娠等。

3.4 妥协标本部分不符合检验要求,但特殊情况下仍继续检测的样品,如体内发生溶血的标本。

4.内容:4.1 输血前基本检测内容和要求4.1.1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包括ABO血型、Rh(D)血型、红细胞意外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紧急抢救输血除外。

4.1.2 输血前相关检测:如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等。

以上检测项目要求在输血申请单发出前完成,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中。

4.1.3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应当使用能检测出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意外抗体的方法4.1.4 紧急抢救输血时,输血前相容性检测方案应当服从临床用血的时限要求。

4.1.4.1 即刻输血且患者血型无法确认时,可立即发放0型红细胞和 AB 型血浆,发血单上标明“紧急一相容性检测未完成”。

4.1.4.2 限时输血时,输血科应根据时限要求完成相应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及时发放血液。

4.1.5 在申请紧急用血时尚未完成输血前相关的其他检测项目者,必须同时采集血标本送检,并在输血请单上相应位置备注说明“已送检,结果待回报”以及送检具体时间。

4.2 输血前检测的血样本要求4.2.1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申请单和血液标本送至输血科。

送、接双方共同确认其标签信息与《输血申请单》信息一致,如对患者身份或标本信息有疑问,应当重新采集血标本。

输血前检测和核对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和核对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和核对管理制度
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d三项)血常规(hgb、hct、plt等)、转氨酶、乙肝病毒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
(1)挑血者与发血者应当严格执行“双查双签下”制度,共同深入细致收信科别、
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储藏血量、造血日期、交叉协调结果和血液质量,以保证
造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
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证实受血者:造血实行前,由两名医护人员直面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
案号(住院号)等资料,查问并使受血者或家属提问有关问题,以证实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造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
由用血科室负责。

6、造血后,经治医师应当及时核对《造血记录卡》,并与血袋、造血器具于24小时
内一并送到造血科,以便展开造血疗效观测和备案。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
输血科。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一、背景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是在输血操作中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输血是治疗部分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血液制品,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果患者接受的血液制品有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建立健全的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规范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输血前检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2. 制定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及标准,合理选择适宜的输血制品,避免因输血前检查不全面或误漏导致不良结果。

3. 加强输血前检查的质控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建立合理的输血前检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保存,方便上级部门和患者随时查阅。

5. 健全输血前检查的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前检查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输血相关风险。

三、基本内容1. 输血前检查的项目及方法(1)输血前的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输血制品。

(2)输血前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皮肤黏膜检查、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等。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感染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等。

(4)特殊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交叉配血等特殊检查。

2. 输血前检查的质控与监督(1)建立输血前检查的质控指标,制定各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2)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如下细则: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
1、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2、拟实行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载输血适应症,适应症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基础,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3、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
1、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2、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载于病历中。

3、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4、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师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应先进行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结果反馈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于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

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一定要进行酶免法检测。

二、血库接收到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标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多次输血的患者两次输血间隔≥3天时都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实验法。

五、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

六、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内容完整性100%。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安全有效,防止输血过程中因不当的检测措施而导致输血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在实施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以及进行输血前检测和安全评估的医务人员。

三、管理原则1.科学合理。

输血前检测应遵循科学、规范和合理的原则,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严格执行。

所有执行输血前检测的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操作要求执行,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严密性。

3.安全优先。

患者的输血安全和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前检测的要求,保障患者的安全。

4.信息保密。

对于患者的检测结果和相关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

四、输血前检测内容1.血型和Rh因子。

对患者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以确定输血及供血的相容性。

2.传染性疾病筛查。

包括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和疟原虫等相关传染性疾病的筛查。

3.免疫抗体筛查。

对患者进行免疫抗体的筛查,以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抗体介导的输血反应。

4.其他相关检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进行其他相关检测,如钾、钙、镁等离子浓度的测定。

五、检测的时机1.住院患者。

所有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在确认需要输血后,应立即进行输血前检测。

2.门诊患者。

所有需要进行门诊输血治疗的患者,应在决定进行输血治疗时,先进行输血前检测。

3.紧急输血。

对于需要进行紧急输血的患者,可以在进行输血治疗的同时,立即进行输血前检测,但必须在输血前及时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

六、检测标准1.血型和Rh因子的鉴定必须准确无误。

2.传染性疾病的筛查结果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3.免疫抗体的筛查结果必须准确可靠。

4.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七、检测方法1.血型和Rh因子的鉴定一般采用凝集法或ELISA法进行。

2.传染性疾病的筛查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或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一、输血前检测1、血型鉴定患者在输血前,必须进行 ABO 血型和 RhD 血型的鉴定。

采用正反定型两种方法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血型鉴定结果有疑问或不明确的,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确认。

2、抗体筛查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意外抗体。

抗体筛查应使用能够检测出常见不规则抗体的试剂和方法。

若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应进行抗体鉴定,明确抗体的特异性。

3、交叉配血试验完成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主侧是患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次侧是患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反应。

交叉配血试验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记录结果。

4、传染病检测对患者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

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检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传染病检测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倾向的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二、输血前核对1、患者信息核对输血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基本信息,确保无误。

核对患者的血型鉴定结果、抗体筛查结果、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输血相关检测报告。

2、血液制品核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发放血液制品时,应与取血人员共同核对血液制品的血型、血量、有效期、血袋完整性等信息。

核对无误后,双方在血液制品发放和领取记录上签字确认。

3、输血过程核对输血开始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血液制品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输血记录1、输血前的检测结果、核对情况以及输血的指征、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应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输血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制定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医疗机构输血服务规范》、《血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文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工作环节,包括输血相关的检测、选择供血者、血液质量控制等。

三、输血前检测项目和要求1.受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1)血型:包括ABO血型和Rh实验。

(2)传染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2.供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1)血型:包括ABO血型、Rh实验和其他特殊血型的检测。

(2)血红蛋白浓度:供血者血红蛋白浓度不低于130g/L。

(3)传染病相关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4)必要的其他特殊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抗核抗体等。

四、检测管理流程1.输血前检测申请:医生在确诊输血必要的情况下,填写输血前检测申请单,包括受血者姓名、住院号、检测项目等信息,并签字确认。

2.样本采集:由专业医务人员按规范采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并及时标注相关信息,以防混淆。

3.样本检测:将样本交给临床检验科进行相应的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结果反馈:临床检验科将检测结果准确填写到受血者的病历中,并将正常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

5.检测结果的处理:(1)正常结果:医生在受血者符合输血适应症的前提下,根据输血需求决定是否进行输血。

(2)异常结果:医生根据具体异常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或调整治疗方案。

六、责任与监督1.医生责任:负责填写输血前检测申请单、与检验科沟通和解释检测结果,作出输血合理决策,并及时记录到病历中。

2.护士责任:负责采集血样,并确保采样过程规范、标本正确,及时将样本送至检验科。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

与其他医疗安全制度的联系
01
1. 医生查房制度
在医生查房过程中,医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并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
02 03
2. 实验室检查制度
实验室应该提供准确、及时的血液检查结果,为医生制定输血方案提 供依据。同时,实验室也应该对检查结果进行核对,以确保检查结果 的准确性。
马晓燕, 王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技术.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列表
卫生部. 输血管理办法. 北京: 卫 生部, 201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
委员会, 2019.
公安部. 血液安全与法医学鉴定 管理规定. 北京: 公安部, 2016.
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减少误诊
通过核对血液样本和相关 信息,可以减少因误诊而 引起的医疗纠纷和事故。
增强责任心
检查核对制度要求医护人 员对输血过程更加负责, 从而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 的医疗事故。
保障患者权益
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输血 治疗,进一步保障患者的 合法权益。
对其他医疗机构的示范作用
提供标准操作流程
确保患者身份信息与配型报告、医嘱等文件一致。
患者性别、年龄、病历号、科室
这些信息有助于确认正确的患者并避免输血错误。
血型核对
受血者血型与配型报告上的血型是否一致。 确认供血者血型与受血者血型是否匹配,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
交叉配合试验核对
交叉配合试验结果是否正常,排除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确认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样本标识是否正确。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实验室检测 。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输血相容性检测是指在进行输血前,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测,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相匹配,防止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的建立和执行,将为为保障输血安全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一、管理制度1.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相容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负责制定并修订血站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清晰。

3.负责定期组织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机制,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协调进行。

二、程序1.严格按照供受血者的标本采样要求操作,确保采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血型鉴定方法采用ABO、RhD血型标志物鉴定、典型血清试验、中性凝集试验等方法。

3.血凝型鉴定采用全血凝集试验、抗凝剂处理试验、制备抗血小板血清鉴定等方法。

4.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鉴定结果,制定输血方案,并列明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鉴定结果。

5.进行交叉试验,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交叉反应试验,以确保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6.定期对设备和试剂进行校准和监控,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检验结果登记、报告和存档,并通知输血医生和相应相关部门,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

8.进行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及时纠正问题,防止不良反应再次发生。

9.定期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估,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建立和执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关制度与程序的完善和执行,将为提升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并降低输血引起的不安全因素的风险。

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1. 引言输血前筛查是确保输血安全和减少输血相关风险的重要步骤。

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明确并规范血液供应机构在进行输血前筛查过程中的职责和要求,以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

2. 背景输血前筛查是为了避免滥用医疗资源、减轻传染病传播风险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该管理制度旨在规范输血前筛查的流程和操作,确保每一次输血都经过了必要的筛查和检测。

3. 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血液供应机构(包括血库、输血中心等),以及使用输血服务的医疗机构。

4. 管理制度的要求4.1 血液供应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前筛查工作流程,包括采集样本、实施检测和结果报告等环节。

4.2 输血前的筛查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 输血史调查:了解受血者过去的输血情况,排除有禁忌症的人群。

- 实验室检测:检测受血者的血型、血红蛋白水平、病毒感染标志物等。

- 心理评估:评估受血者的心理状况和对输血的接受能力。

- 相关疾病筛查:针对受血者的个人病史和家族病史,做出必要的筛查和评估。

4.3 输血前筛查的结果应记录并及时报告给使用输血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供鉴定和确认。

4.4 血液供应机构应定期进行对输血前筛查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5. 其他事项5.1 本管理制度应由血液供应机构制定和修订,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5.2 血液供应机构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在输血前筛查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3 对于输血前筛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应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6. 结论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输血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

血液供应机构和使用输血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共同努力,确保输血前筛查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输血服务。

以上是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的简要内容和要求,详细的制度条款和操作细节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制定和补充。

输血管理制度-06: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管理制度-06: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临床医师应当认真执行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1 用血前评估原则:1.1 输血前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常规、凝血常规、输血相关指标。

1.2 患者病情描述,包括:症状、体征、出血、渗血、凝血等。

1.3 输血指征的判断依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临床症状。

2 血液制品使用适应症:术中失血低于血液总容量的10%时,不输血液制品,可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术中失血低于血容总量的20%到30%时,首选晶体液、胶体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术中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30%或患者血红蛋白(Hb)≤70g/L,可输入红细胞、血浆、白蛋白及其它血液制品。

具体如下:2.1 全血:一般不输全血。

仅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25%。

回输自体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2.2 悬浮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携氧能力,但血容量基本正常的患者。

a 血红蛋白>100克/升,可以不输用。

b 血红蛋白<70克/升,应考虑输用。

c 血红蛋白在70~100克/升之间,根据患者的代偿能力,是否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来决定。

2.3 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a 血小板计数>100×109/升,不输血小板。

b 血小板计数<50×109/升,应考虑输血小板。

c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升之间,应根据出血是否易于控制来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限制。

d 成人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应输血小板1-2个单位。

e 其他情况。

2.4 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正常值的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患者急性大出血(出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60%),输血量大于15单位,病史或临床过程表明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5—8毫升/干克);其他情况。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治理制度输血前相容性检验主要包括受血者标本的检查及核对;ABO 和 Rh 系统定型;抗体筛选和鉴定,穿插配血试验;配血报告和血液发出。

受血者标本的检查及核对1、核对输血申请单填写工程是否完整,尽可能多了解受血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药物史、妊娠史,特别是继往输血史以及输血反响记录。

2、标本要求(1)核对每 1 份标本正确无误,标签完整,和输血申请单上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完全一样。

(2)配血标本一般要求不超过三天,无稀释和溶血,能代表受血者当前的免疫学状况。

(3)每次输血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标本保存与 2-6℃至少 7 天。

(4)反复输血的患者应抽取的标本做配血试验,避开因回忆反响而产生的抗体漏检。

(5)假设受血者使用肝素治疗,则应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使标本分散。

假设受血者使用右旋糖酐等治疗,配血前留意将红细胞洗涤。

ABO 系统定型1、输血前必需核对并复检受血者和供血者的 ABO 血型,核对正定型与反定型结果,两种结果必需相符。

2、觉察正、反定型不符时进展一下核对及处理:(1)标本或试剂有无污染、失效、漏加或错误。

(2)试验器材有无不清洁。

(3)离心力或时间有无过度或缺乏。

(4)阳性反响产生溶血现象未能识别。

(5)结果记录或推断错误产生假阴性。

(6)细胞与血清间比例不适当。

(7)华道氏胶或血清蛋白引起钱串状形成,影响反定型结果。

(8)致敏红细胞在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发生凝集。

(9)ABO 亚型抗原减弱、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白血病和难治性贫血),难以检出。

(10)由于近期异型输血或基因遗传,血液标本含有二群不同型别的红细胞(嵌合体血型),定型时显示“混合外观凝集”现象。

(11)红细胞因遗传或获得性的外表特别,发生多凝集现象。

(12)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红细胞可获得“类 B”的活性。

(13)血型特异性物质过高(如卵巢囊肿),可中和抗 A 和抗B定型试剂,必需屡次洗涤红细胞。

临床输血查对制度及注意事项

临床输血查对制度及注意事项

临床输血查对制度及注意事项一抽取血标本查对制度1.确定输血治疗后,护士核对医嘱、采血管条码及患者信息,确保信息无误.2.护理人员持“血性报告单”‘'采血管‘'执行标本采集任务。

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诊断,如信息有误,应及时与医师重新核对.3.标本采集后,必须在离开患者床边之前再次核对,确定化验单、试管标签与患者信息相符,确保条形码粘贴牢固、无污损。

二、血样采集与送检注意事项1。

一名护士一次不得采取两名及以上患者的配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

采集血液后注意拔下针头后再将血液注入试管,以防溶血.3。

配血标本采集后,由门、急诊、病区护理人员或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将受血者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合格后输血科保存备用。

三、取、送血查对制度1。

由护士(医务人员)持“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

取血时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发放记录单”与血袋标签信息是否相符,血液外观质量有无异常等.血袋应用无菌巾包裹放入专业容器内转运,严禁裸手血袋转运.2。

血液送达病房后,与值班护士交接内容:’发血记录单‘、血液品种、数量、血型、病区、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年龄,确认血袋外观完好无损。

四、输血治疗过程中查对制度1.输血治疗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对“发放记录单"与“血袋标签”各项信息进行核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床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确认“发血记录单"与血袋标签信息相符.2.检查血袋外观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护士执行输血面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一、风险1.未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找错人2.拿错血(同一病区在同一天有2名以上患者需要输血时)3.血液在室温下放置太久,导致细菌污染或某些成分丧失功能4.血液成分的输注方法不当,使其疗效大为降低5.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二、过程控制措施1.制定并执行《护士执行输血管理制度》2.加强输血患者的检测,认真做好护理记录三、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及血液颜色,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四、输血时,有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到床旁对患者资料,确定与配血报告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为了做好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一、输血申请单的检查
1、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输血申请时须检查输血申请单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病人信息记录是否完整;
2、检查申请单上实验室指标是否符合输血适应症,必要时与申请医生联系,并作出必要建议;
3、检查申请输血量是否按照临床用血的申请和审批制度经逐级审批。

二、血液标本的检查
1、检查血液标本的标签信息是否完整,是否与申请单上信息完全一致;
2、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必须作正、反定型加以确认);
3、检查受血者的Rh(D)血型,紧急情况下例外;
4、受血者的血液常规检查,紧急情况下例外;
5、对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6、受血者应做除血型外的感染性疾病筛查,其检验项目主要有:
肝功能、乙肝标志物、丙肝抗体、艾滋抗体、梅毒抗体。

三、供体血的检查
1、检查、确认供体全血和含红细胞的血液成分的ABO血型;
2、检查是否标有Rh(D)血型,无误后方可选用。

四、交叉配血
1、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检测情况,选择ABO、Rh等血型适合的供体血液,按操作规程与受血者的血液用微柱凝胶配血法进行交叉配合试验,急诊时可采用凝聚胺法。

2、含红细胞的血液成份(包括血小板和粒细胞)须同样进行交叉配合试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浆成份制品,应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

五、说明
以上各类项检查均需有完备的登记和实验结果记录,登记与记录本须保存十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