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合集下载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环境状况(一)环境污染状况1.污染物排放(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

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

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

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

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1)大气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目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说明“九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

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

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占同期GDP的0.93%。

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核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酸雨区范围和频率没有增加;工业废水对地表水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三河三湖”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有所改善;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但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2000年,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满足三类水质要求,21.6%的断面为4类水质,6.9%的断面属5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5类水质。

长江、珠江水质保持良好,黄河、松花江水质保持稳定,淮河、海河、辽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海洋环境2000年,全国海区中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平方公里、5.4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2.9万平方公里。

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一、环境污染状况(一)大气环境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

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

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

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

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

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

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成都市2024年环境统计公报

成都市2024年环境统计公报

一、概述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四川省省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为了了解和监测成都市的环境状况,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我市每年都会发布环境统计公报。

本文将对2024年成都市的环境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二、大气环境2024年成都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良好,但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不利,部分区域受到污染物累积的影响,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全年平均浓度最高的污染物是PM2.5,平均浓度为75.3微克/立方米,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

此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浓度也有所下降。

三、水环境2024年成都市的水环境质量相对稳定,水质达到可饮用水标准的水体有95.7%,较上一年度有所提高。

同时,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也保持较好,未出现安全隐患,供水安全水平高。

四、土壤环境成都市的土壤环境整体较好,农田土壤环境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土壤中主要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元素的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说明土壤污染状况较为良好。

五、声环境成都市的声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噪音污染程度没有明显变化。

主要噪声源包括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噪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了对噪声污染的控制和管理,通过设置隔音屏障和加强交通指挥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六、生态环境成都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等。

2024年,成都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稳定,各项指标保持在较好水平。

湿地覆盖率达到12.6%,森林覆盖率为38.2%,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达到4300万亩。

七、环境管理成都市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环保机构对3498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排污许可证核发和跟踪检查,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规范行为。

市环保局还加强了环境监测网络和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测环境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八、环境保护投入成都市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提升了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环境状况(一)环境污染状况l.大气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l0.5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

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111万吨,比上年增长7.6%;二氧化硫排放量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3.9%;工业粉尘排放量576万吨,比上年下降0.5%。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90~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8%。

据67个城市统计,51%的城市年均值超标,尤以吉林、济南、太原、兰州、包头、延安、西安等城市为重。

据66个城市统计,降尘量均值在3.8~55.8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略有增加,北方城市明显重于南方城市。

降尘量均值在30吨/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长春、大同、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吉林、鹤岗、沈阳、兰州和唐山。

据72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7~1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

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重庆、太原、乌鲁木齐、宜宾、南充、济南、石嘴山、青岛、天津、长沙和大同。

据72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l1~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长春、济南和运城污染明显加重,兰州、宝鸡和南充略有好转。

1992年,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

据58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85~7.4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52%,均为南方城市。

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怀化、百色、南京、重庆和广州市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199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66.5亿吨(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比上年增长9%,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3.9亿吨,比上年下降0.8%。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doc 95页)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doc 95页)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doc 95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4年) (2)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 (10)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年) (18)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1年) (25)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0年) (38)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9年) (48)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8年) (66)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7年) (76)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6年) (86)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5年) (9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规划计划环境统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eic/649371567364505600/index. shtml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4年)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钢铁、电力、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产量增加较快,对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

结合宏观调控,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遏制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快速攀升的趋势。

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比上年增加4.9%。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1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8%,比上年增加4.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61.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4.2%,比上年增加5.5%。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39.2万吨,比上年增加0.4%。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09.7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8.1%,比上年减少0.4%;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29.5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1.9%,比上年增加0.9%。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33.0万吨,比上年增加2.5%。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42.2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31.7%,比上年增加4.5%;生活氨氮排放量90.8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68.3%,比上年增加1.7%。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4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

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

气候属偏好年份。

淡水环境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海河水系属重度污染,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6.7%,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辽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2.4%、29.7%和37.9%,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好转;淮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9.8%、47.6%和32.6%,部分支流污染仍严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4%、34.1%和29.5%,支流污染较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松花江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1.9%、53.7%和24.4%,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变差;长江水系属轻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2.1%、18.3%和9.6%,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长江省界断面水质保持良好;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8.8%、15.1%和6.1%,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2004年度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Ⅴ类水质湖库6个,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

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目录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辐射环境耕地/土地森林/草地生物多样性气候与自然灾害专栏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环境政策与法制西部地区坡耕地生态退耕调查评价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农村改水、改厕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城市市政设施建设部分地区实施封山禁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综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于2003年5月29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 解振华(签字)二00三年五月三十日中央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会见第3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代表。

2002年,中央连续第六次在“两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并就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新世纪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将环境保护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并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重要目标之一,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国务院在年初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明确了“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一年来,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6.45‰的形势下,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上年水平。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有所削减;“33211”重点治理工程继续推进,“三河三湖”水质基本稳定;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但生态形势不容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环境状况(一)环境污染状况1.大气1993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0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

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1795万吨,比上年增长6.5%;工业粉尘排放量617万吨,比上年增长7.1%。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108-81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南方城市平均25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略有上升。

据74个城市统计,38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尤以吉林、万县、大原、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为重。

据73个城市统计,降尘半月均值在l.0-83.5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污染严重的城市依次为包头、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济南、银川、石家庄、长春和大原。

据77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8-45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l00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宜宾、重庆、南充、济南、青岛、乌鲁木齐、大同、保定、石家庄、宜昌、天津、唐山、洛阳和太原,占统计城市数的20.0%,较去年有所增加。

据77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10-14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北方城市平均59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

污染较重的城市有乌鲁木齐、大连、广州、兰州、北京、郑州、深圳、长春、沈阳等。

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

据73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94-7.6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49.3%。

赣州、长沙、南充、宜宾、怀化、重庆、梧州、南昌、沪州、杭州、衡阳和桂林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55.6亿吨,比上年下降3.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9.5亿吨,比上年下降6.2%。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22万吨,比上年下降12.5%;重金属排放量1621吨,比上年增长6.9%;砷排放量907吨,比上年增长4.0%;氰化物排放量2480吨,比上年下降30.7%;挥发酚排放量4996吨,比上年下降22.2%;石油类排放量71399吨,比上年增长9.7%。

全国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质状况基本良好,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较重。

在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类的占25%,符合3类标准的占27%,属于4、5类标准的占48%。

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江河水质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

在50个重点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37%,符合3类标准的占31%,属于4、5类标准的占32%。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部分河段铜、砷化物超标。

黄河流域的干流水质较好,但重点监测的支流河段中,汾河、渭河、伊洛河、小清河部分河段有机污染十分严重。

在16个重点监测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13%,符合3类标准的占18%,属于4、5类标准的占69%。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珠江流域水质较好,部分支流河段污染严重,桂江发生了持续时间长达l个月、污染长度为250公里的重大污染事故。

在7个重点监测的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29%,符合3类标准的占40%,属于4、5类标准的占31%。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铜和砷化物。

淮河流域水污染较重。

枯水期水质污染严重,超标河段占82%。

在13个重点监测的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18.3%,符合3类标准的占15.7%,属于4、5类标准的占66%。

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挥发酚。

松花江、辽河流域污染严重。

在松花江6个重点监测河段中,符合3类标准的占38%,属于4、5类标准的占62%。

主要污染物为总汞、氨氮、挥发酚。

辽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污染物超标普遍,其中太子河本溪段污染最重。

在8个重点监测的河段中,符合3类标准的占13%,属于4、5类标准的占87%。

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和总汞,部分河段铜超标。

海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

重点监测的10条河流中,卫河、安阳河、滦河、御河、洋河部分河段有机污染十分严重。

全流域重点监测的16个河段中,符合3类标准的占50%,属于4、5类标准的占50%。

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挥发酚。

我国内陆河流水质良好,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河流pH值偏大,总硬度、氯离子含量偏高。

在重点监测的l个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60%,符合3类标准的占30%,属于4、5类标准的占l0%。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

统计的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26条,重度污染的11条,中度污染的28条。

其中符合l类标准的9条,符合2类标准的4条,符合3类标准的46条,属于4、5类标准的72条。

汾河太原段、黄河包头段、南运河沧州段等污染尤为严重。

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我国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部分湖泊总汞污染较重。

大淡水湖泊中,污染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洞庭湖、兴凯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大湖、洪泽湖、南四湖、巢湖、滇池。

城市内湖污染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玄武湖、淀山湖、大明湖。

大型水库水质普遍较好,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有机污染较上年有所增加。

污染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石门水库、密云水库、新安江水库、于桥水库、大伙房水库、门楼水库、崎山水库、董铺水库。

全国主要城市地下水供需矛盾较上年有所缓和,个别城市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但超采现象仍很普遍。

在统计的70个主要城市中,地下水超采较为严重的有,天津、石家庄、大原、南京、大连、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温州、大同、宝鸡、唐山、保定等。

与上年相比,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水质变化不大,水质较好的城市有,长沙、南昌、广州、济南、兰州、海口、贵阳、银川、西宁、桂林、湘潭、岳阳、遵义等;水质较差的城市有,西安、太原、宝鸡、大同等。

我国渤海中部、黄海北部海域水质良好。

近海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油类、无机氮和无机磷,其中油类污染范围比上年有所扩大,无机氮、无机 污染程度与上年基本持平。

珠江口、长江口和辽东湾海域部分水体化学需氧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生物体中的重金属(铜、锌和镐)含量较高。

本年度共发现赤潮19起。

3.城市噪声1993年,全国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仍十分严重。

据39个城市统计,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1.7~72.6分贝(A),其中5个城市高干60分贝(A)。

据44个城市统计,36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超过70分贝(A)。

在城市噪声源中,道路交通噪声占27.0%,生活噪声占4了.6%,施工噪声占4.6%,工业噪声占9.6%,其他噪声占l1.2%。

4.工业固体废物199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2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0.l亿吨,与上年持平。

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59.7亿吨堆存占地52052公顷,比上年减少2471公顷。

5.渔业生态环境1993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有效控制。

占全国天然淡水鱼类捕捞总量约90%的七大江河水系,超过渔业水质标准的河段总长度约5000公里。

长江、珠江、湘江、松花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越冬场遭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逐渐衰退。

长江蛔鱼、松花江大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己接近濒危状态,洞庭湖靠近城市的几处产卵场受到严重威胁,浙江省养殖水面被污染而荒废的面积己达2.1万公顷。

海域内湾渔场荒废面积呈扩大趋势。

渤海三大毛蚶场因污染,资源已接近枯竭。

胶州湾沿海滩涂发生死贝事故。

辽河等注入渤海的九条河流中的溯河性鱼、虾、蟹类有5种己经绝迹。

石河和汤河口的名贵香鱼已达到濒危程度。

东海局部海域的生态环境恶化,凤尾鱼、鲜鱼的产卵场基本消失,由近海进入河口产卵的铝鱼、马鲤鱼的产卵场外移。

舟山渔场部分水域污染较重,一些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小型次生资源明显增多。

4月份以来,全国沿海对虾养殖相继暴发了大面积传染性流行病,病害面积约ll.2万公顷,减少对虾产量12万多吨,直接经济损失35 亿元。

6.污染事故1993年,全国发生工业污染事故2761起,比上年增加94起。

其中,废水污染事故1431起,比上年喊少235起;废气污染事故888起,比上年增加68起;固体废物污染事故72起,比上年增加36起;噪声污染事故74起,比上年增加27起。

上述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

据15个省的不完全统计,1993年发生污染渔业事故485起,造成渔业经济损失5.2亿元,较去年增长30%,其中海水产品损失4.2亿元,淡水产品损失l亿元。

7.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993年,全国人口总死亡率为661/10万人,与上年持平。

恶性肿瘤是城市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率为126.52/10万人,占总死亡数的21.7%。

大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34.66/10万人,中小城市为97.01/10万人。

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肺癌死亡率最高,为34.16/l0万人,其中大城市为37.51/l0万人,中小城市为22.0l/l0万人。

与1988年相比,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6.2%,肺癌死亡率上升18.5%。

在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88年的95.02/10万人上升到1993年的102.18/10万人,占死亡总数的比例上升到16.4%,成为农村地区居第二位的死亡原因。

农村地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统疾病,1993年的死亡率为165.59/10万人,占死亡总数的26.5%。

环境污染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二)生态环境状况1.森林与草原据全国森林资源第四次清查(1989~1993年),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37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92%,比上年提高0.3%;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17.8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8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01.37亿立方米;林木资源年平均消耗量为3.20亿立方米;1993年林木净生长为4亿多立方米,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与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年)结果相比,用材林中过熟林蓄积量减少了约2亿立方米。

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仍呈发展趋势。

草原严重退化面积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

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增加,达到7.4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4.5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5.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21%上升到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