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语言的瑰宝,既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也展现了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上虽存在诸多差异,但在关于动物、自然、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中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和独特的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汉日谚语,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的异同。
二、关于动物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人们都将动物作为重要的比喻工具,体现在各自的谚语中。
例如,“蚂蚁搬家,蛇出洞”和“秋を老さして知らない鼠”,两句话都传达了预兆性的事件。
其中,“蚂蚁搬家”在中文里是“将有变化”的征兆,“鼠不知道秋天老”在日语中则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二)差异之处然而,汉日谚语在关于动物的表达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如“虎落平阳被犬欺”反映了中国对老虎的敬畏,而日本则没有类似的表达。
而日本的“鹿の姿に歩む”则表达了从容不迫的姿态,这在中文谚语中并不常见。
三、关于自然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汉日谚语中,自然主题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中国的“风大吹折了门头柳”,还是日本的“雨はまどの花を吹く”,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观察自然变化所获得的经验。
(二)差异之处汉日谚语在表达自然主题时,也各具特色。
如中国的“天有不测风云”强调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而日本则有“天は晴れども雲が移る”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此外,中国谚语中常以山川河流为背景,如“山高皇帝远”,而日本则更注重季节变化和植物生长的规律。
四、关于人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在关于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人間の思いは遠くにあるものを思ぶのと共通でし”(人都爱憧憬遥远的东西),两句话都表达了人们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性。
(二)差异之处尽管如此,在关于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的表达仍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有“不打不相识”,而日本则有“争いの仲間が親しくなる”(争执的朋友更亲近)。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比较研究[论文]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谚语翻译文化差异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
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1.直译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
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
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
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较易为读者所接受。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篇一: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引言1.1 先行研究 1.1.1 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 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及《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 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刘晶【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
作为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更是其民族文化的写照,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其中蕴含着该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在文化等诸方面都互相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的中国谚语也随之传入,但是,通过查阅日语辞典及对日本人使用的谚语的调查来看,由日本人自己创所作的谚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因此,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所使用的谚语,特别是中日非同源谚语,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本文中,我决定对中日非同源谚语进行研究。
主要对在音声、句子结构变化、表达方式、语用论及修辞手法方面的中日谚语的特征及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对各自国家的谚语有着怎样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分析研究。
第一章中,首先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对象、方法后,总结相关先行研究,并对本论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迄今为止,关于谚语的研究多限于以表面形式为重点,只比较外观的异同以及对意义与语用的比较的论文,而对于中日同源与非同源谚语的研究还不多。
因此,本论文将从广义角度考查中日非同源谚语的比较研究。
在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分别与惯用句、成语和格言进行了区分,并对中日谚语的诞生和传承进行了阐述。
在第三章中,首先对中日同源谚语从发音、形式结构和语用方面,在传入日本后进行的改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
并且,本文对中日非同源谚语从语源、发音、句子结构变化、语用论以及修辞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对中日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做了对比研究。
第四章是对本论文的综合性考察,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
中日两国谚语在自然环境、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及心理认知的影响下,产生了各自与众不同的谚语。
希望以上研究对于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非同源文化【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H136;H36【DOI】:CNKI:CDMD:2.2009.107532【目录】:∙摘要5-6∙要旨6-10∙第一章序論10-15∙ 1.1 研究の目的と意義10-11∙ 1.2 研究方法と对象11∙ 1.3 先行研究及び本論の位置づけ11-15∙ 1.3.1 中国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1-12∙ 1.3.2 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2∙ 1.3.3 中日の諺についての对照の先行研究12-13∙ 1.3.4 先行研究の不足と本論の位置づけ13-15∙第二章諺の誕生と伝承15-27∙ 2.1 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5-19∙ 2.1.1 中国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定義15-16∙ 2.1.2 中国語の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6-17 ∙ 2.1.3 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定義17-18∙ 2.1.4 日本語の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8-19 ∙ 2.2 中日の諺の誕生と伝承19-27∙ 2.2.1 中国語の諺の誕生と伝承19-22∙ 2.2.2 中国語の諺の特徵と分類22-23∙ 2.2.3 日本語の諺の誕生と伝承23-24∙ 2.2.4 日本語の諺の特徵と分類24-26∙ 2.2.5 まとめ26-27∙第三章中日の諺についての对照27-62∙ 3.1 中日同源の諺27-32∙ 3.1.1 語源から27∙ 3.1.2 日本に伝えられ後の改造27-30∙ 3.1.3 日本に伝えられ後の変化の原因30-32∙ 3.2 中日非同源の諺32-62∙ 3.2.1 語源から32-34∙ 3.2.2 音声による差異34-39∙ 3.2.3 文の流動性による差異39-41∙ 3.2.4 表現方式による差異41∙ 3.2.5 意味論上による差異41-43∙ 3.2.6 修辞学の運用による差異43-49∙ 3.2.7 中日非同源の諺による社会文化49-62∙第四章結論と今後の課題62-66∙ 4.1 研究のまとめ62-64∙ 4.2 今後の課題64-66∙注66-68∙参考文献68-71∙論文発表71-72∙謝辞72-73∙研究生履歷73。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谚语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各自拥有丰富的谚语文化。
本文将以动物谚语为例,对比中日两国的谚语,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1. 马到成功这是中国的一句常见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事业获得顺利发展。
而日本对于马的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马作为战争中的勇士,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鞍上龙马”,表示战胜困难,意味着取得了胜利。
两个国家对待马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差异。
2. 狐假虎威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强者面前逞强。
而日本对狐的印象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狐是聪明、机智的动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臆狐之名”,形容一个人冒充高人物的身份。
在谚语中,两个国家分别给予了狐不同的形象。
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不识好人好事的人。
而日本的狗形象与中国相似,认为它们是忠诚的朋友。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忠犬八公”,用来形容一个非常忠诚的朋友。
尽管两个国家对狗的象征意义一致,但在具体的谚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4. 如鱼得水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适应了新的环境,感到舒适自在。
而日本对鱼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鱼视为象征幸福的吉祥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金鱼奇缘”,用来形容一对恋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两个国家对鱼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5. 一箭双雕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次行动达到了两个目的。
而日本对鸟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鸟视为自由和永生的象征。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鸟の親子鳴き,離れて飛ぶ”,意为父子鸟一起鸣叫,然后展翅高飞。
两个国家对待鸟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动物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国家都以动物为谚语的表达对象,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论文]中日英三语中谚语对比
中日英三语中谚语的对比分析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谚语是人们常年生活经验的结晶。
既然它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民族的谚语便应该有一定的共性。
与其共性相对而言,谚语还反映着各民族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民族特性、文化特色等。
有时它还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谚语中的比喻,对比,押韵现象比比皆是。
谚语的认知意义往往受社会、文化、宗教、地理因素的约束,在不同语言之间他们体现为偶然的一致性和必然的区别性。
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及修辞学的角度对汉语,日语及日语中的谚语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谚语;对比语言学;修辞学;民俗1.引言关于日语中「諺(ことわざ)」一词的语源,本居宣长的《古事记传》中说,「こと」是「言」,「わざ」是与「童謡(わざうた)·禍(わざわい)·俳優(わざおぎ)」等的「わざ」相同。
祭拜神灵或者死者称作「もののわざ」,而神借人之口说出来的话叫做「ことわざ」,是神将心意借人之口说出以谕吉凶。
然而逐渐地「ことわざ」变成了指自古流传下来的老话。
与宣长的这个说法相近,折口幸夫说「わざ」是寄宿了神意之物,而寄宿了神意的词就是「ことわざ」了。
因而ことわざ是被施与了神灵精气的言语。
另一方面,藤井乙男在『諺の研究』中,有这样的记述——“ことわざ(谚语)是与しわざ(行为)相对应的词,有‘说话技巧’的意思”。
柳田国男在『民俗学辞典』中说、諺是「言語の技術、コトワザの意」(语言的技巧,即コトワザ)。
如果说谚语是人类智慧的凝缩,那么各种语言中的言语必定在某种形式上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同点。
本文将围绕汉语,日语及英语中谚语的语意特征和修辞学特征,探讨其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2.中日英三语中谚语的语意特征对比语言学可以不仅限于语言系属关系,而是同时比较两种(以上)的语言,通过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辨明各种语言的音韵、形态、语构、文体。
接下来就对中日英三语中的谚语的一些对比性特征,即语素、语形、语意的特征进行探讨。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不仅在汉语中广泛流传,也在其他语言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着重对汉日两国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二、关于动物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动物谚语在汉语中,以动物为主题的谚语数量众多,如“鲤鱼跳龙门”、“虎落平阳被犬欺”等,这些谚语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物形象,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 日本语中的动物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动物为主题的,如“虎の子を取り巻く者が立ちつくない”(虎毒不食子)等,这些谚语同样借助动物形象来表达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观念。
3. 汉日动物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动物形象来传达寓意;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抽象的哲理表达,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传达道理。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观念上的不同。
三、关于自然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自然谚语汉语中的自然谚语多以山水、气象等自然现象为题材,如“春雨贵如油”、“秋高气爽”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 日本语中的自然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自然现象为题材的,如“春雨の泥棒”(春雨骗子)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3. 汉日自然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赞美;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通过自然现象来传达某种道理或情感。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自然观念上的不同。
四、关于人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人的谚语汉语中关于人的谚语数量众多,如“人无完人”、“知人者智”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2. 日本语中的人的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的表达,如“人間の知恵は大きい”(人的智慧是伟大的)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文化对人的理解和认识。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主要任务:1.收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数据2.研究文献资料,选定毕业设计题目3.撰写开题报告4.撰写论文5.结合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6. 定稿需要提交的文档:1.开题报告2.任务书3.文献综述4.毕业论文发出任务书日期: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系部主任: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同时,它凝聚着人们文化的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的各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谚语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谚语也随之而入,通过日本人使用谚语的调查来看,这个话题非常值得研究。
在本文中,我是如此架构的:首先,第一章是序论,主要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动机以及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同时简述了以前对谚语研究过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定义以及它们的惯用句意向作以对比。
另外,第三章中分别详细阐述了中日谚语对比研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之处,并且对本章节作以归纳总结。
最后,第四章中对本论文综合性考察,总结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并作出结论。
同时在最后一章中对于谚语又提出了独特吸引人的两个话题,并且希望将此话题作为以后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日两国因地理位置、环境、世界观的不同,谚语也是有所差异,希望以上研究对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文化;惯用句;中日谚语异同点- I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要旨諺は一つの民族の集団の知恵の結晶で、言語の精華である。
諺を学んで研究して私達に一つの民族の歴史の文化と風俗習慣を理解するように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
諺は人々が日常生活の中で総括したので、それは人々の生活、知恵と豊かな感情を含んでいる。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动物谚语方面,中日两国有许多共同的谚语,也有一些差异和互补。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国文化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首先,比较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狐狸精”在中日两国都是一个常用的谚语,在中文中用来形容一个有心计、善于伪装的女人,而在日本文化中则用来形容妖精或狡猾的人。
另外,“狗咬人不算事,人咬狗才是事”也是两国流行的动物谚语,用来形容弱者被强者欺负好像理所当然,而反过来则是个大新闻。
然而,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在细节上却有一些差异。
例如,中文中常常用猪、牛、羊等动物来形容人的某些特质,如“大猪蹄子”形容脚大、粗莽的人,或者“牛大肚皮”形容一个人肚子大,胆子也大。
而日本文化中,较少使用这些动物,更多使用狐狸、熊、猫等动物。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两国对于动物的文化连结和对动物形象的认知有所不同。
此外,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也有着一些互补之处。
中文谚语中有许多以鸟类为主题的谚语,如“整蛊吃人的乌鸦”形容小人心机多,还有“鹰击长空,鸡飞狗跳”形容强者出现时,其他弱者或者无关人士只能灰溜溜躲避。
而在日本文化中,不常使用这些鸟类的谚语,但却有许多与鱼有关的谚语,如“鱼目混珠”形容伪装成正常人的假冒者,或者“洗净鱼闻猫”形容逃脱追求的难度。
通过对中日两国动物谚语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国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所差异。
中文动物谚语更侧重于人和动物的关系,以动物形象来形容人的某些特点,有时候显得直白而幽默。
而日语动物谚语则更注重动物本身的特点,对动物形象有更多的启示和赋予。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中日两国在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的差异。
总之,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和互补。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两国文化和人民心理的差异和共性。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东亚文化圈中的两大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日谚语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日谚语的概念。
中文谚语是指流传在中国民间的富有智慧和哲理的短小语句,它们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而日语谚语则是指流传在日本民间的类似短小语句,它们也承载了日本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日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态度。
两国的谚语都是对民族智慧和文化传统的精华提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在谚语的内容上,中日谚语有着很多共通之处。
中日谚语都强调了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守纪律守道德等道德观念,反映了中国和日本人民对于传统道德价值的重视。
中文谚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和日语谚语“稲作り三年、菜作り三年、林作り三年”的内容都强调了勤劳耕作的重要性,反映了两国人民对于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日谚语还都对于家庭、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有着丰富的表达,体现了两国人民对于人情世故的共同理解和共通情感。
除了共通之处,中日谚语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从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来看,中文谚语更加偏重于修辞和含蓄,常常使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而日语谚语则更注重于实用性和直接性,语言表达更加直截了当,对于实际生活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和日本人民在语言表达上的文化差异,也体现了两国文化中不同的表达风格。
中日谚语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文谚语更加注重于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常常表达对于人生、命运、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水滴石穿”等谚语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日语谚语则更加注重于实际生活和家庭关系,强调实际行动和日常处世的智慧,“七転び八起き”、“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等谚语则更加注重于实际应对和处世之道。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引言:谚语是一个文化的瑰宝,与语言的发展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与日本都有许多古老而智慧的谚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结晶。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思考方式、文化背景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和日本关于动物、自然和人的谚语,以揭示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动物的谚语: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人们赋予动物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在中国的谚语中,狗常常被用来寓意忠诚和忠心,如“忠狗不吠家贼”,而“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则表达了对不认识好人的无知与傲慢。
而在日本的谚语中,犬(いぬ)也被赋予了类似的意义,例如,“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意为“狗行走也会被棍子打到”,强调即使是好人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另一方面,鸟的象征意义在两国文化中有所不同。
中国的谚语中,鸟常被赋予自由、飞翔和脱离束缚的意义,如“鸟尽弓藏”表示时机已经失去或失去所有机会,“鸟豕同穴”则表示互不相容。
然而,在日本的谚语中,鸟的象征意义则与诚实、天真和懵懂有关,例如,“鳥の巣を作る”表示新婚夫妇中的新成员即将到来。
自然的谚语:中国和日本都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对自然的赞美和尊敬贯穿了两国的文化。
在中国的谚语中,山被视为高尚和崇高的象征,“阅尽天下山河,始知身心自在”表示人们通过领悟自然风景来达到心灵的自由。
与此相似,日本谚语中的“山は静かに高らかに訴える”意为“大山静静地高声诉说”,强调大自然的力量和庄严。
人的谚语: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行为和性格常常成为谚语的出发点。
中国谚语中,智慧和聪明常常被称为“欺公助私”或“井蛙之见”。
同时,道德教育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言者无罪,行者必斩”,强调了言行的一致性和责任感。
尽管日本谚语中也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更加侧重了品行和优良的品质。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语言的瑰宝,往往包含了民族的文化底蕴、社会智慧以及生活的哲理。
在中国的汉语和日本的日语中,动物、自然以及人等元素是构成谚语的主要元素之一。
这两种语言下的谚语虽然形式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通过对比汉日谚语,探讨两者在关于动物、自然、人的主题上的异同和内涵。
二、汉日谚语中关于动物的对比研究1. 动物在汉日谚语中的象征意义在汉语中,许多动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如“龙马精神”、“狐假虎威”等。
这些谚语通过动物的形象来传达某种情感或观念。
而在日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虎の威を借りる”(借用虎的威势)等。
但是,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动物的理解和评价往往有所不同。
2. 汉日谚语中关于动物的异同虽然汉日谚语中都使用动物作为比喻或象征,但两者的选择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常以“猫”来比喻懒散,而日本则常以“熊”为象征。
此外,汉日谚语中关于动物的比喻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三、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的对比研究1. 自然在汉日谚语中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自然常被赋予神秘、崇高的意义,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
而在日本,自然也具有类似的地位,如“天に昇る”表示尊敬天意。
但两者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略有不同。
2. 汉日谚语中关于自然的异同汉日谚语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时,虽然都强调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但在具体表达上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日本则更注重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四、汉日谚语中关于人的对比研究1. 人在汉日谚语中的形象和价值观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人的形象和价值观都是谚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汉语中,“人”常被赋予善良、勇敢、智慧等品质;而在日本,人们更强调忠诚、忍耐等品质。
这些价值观在各自的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汉日谚语中关于人的异同虽然汉日谚语都以人为主题,但两者的关注点略有不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摘要:论文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分析,探讨了中日文化的异同。
指出,中国人喜欢以批判、说教或者定义的形式表达谚语,给人严谨、正式的感觉;日本人则喜欢用生动、逼真的语言来表达谚语,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汉语气势恢宏,较为抽象,而日语较为细腻,形象较为具体;汉语侧重总结,给人教化,而日语通常留空白。
关键词:中日;谚语;文化;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68-02收稿日期:2019-09-16作者简介:杜晓磊(1986-),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汉日语言文化对比,生成语法学等。
众所周知,所谓谚语,是以十分精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它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
因此,为了容纳深刻的含义和便于理解,无论是日语、汉语还是其他语言,谚语一般都是文化凝聚浓缩的产物。
因此,对谚语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视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上的异同。
本文通过对日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日文化的异同。
谚语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分别表现在地理环境、农业、风俗习惯、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等各个方面。
多数情况下,即便是相同的内容,其所采用的谚语也不同。
以下,分别做出分析解读。
关于地理环境的谚语产生于当地的人民,同时也反映着当地的自然环境。
汉语中充分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谚语有很多,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长江后浪推前浪”、“阳朔山水甲桂林”、“苏州不断菜,杭州不断笋”、“昆明一大怪,不放辣子不做菜”等,都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动植物种类繁多。
谚语中描写动植物种类的谚语也有很多,老虎、熊、狼等动物以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树等植物在谚语中也频频出现。
例如“一猪二熊三老虎”、“正月种松,二月种杉,三月种竹”等。
相比于中国,日本平原稀少,河川短促,雨量较多容易形成洪水。
夏天台风常至,冬天时而有大雪袭来,更甚者地震也会不约而至等,这些恶劣的气候条件致使日本人在生活中较多地关注天气,于是便形成了“天を頼りにして飯を食う”等谚语,同时也诞生了「旱天の慈雨」、「初雪の早い年は根雪は遅い」、「月に群雲花に風」、「夏の小袖」、「物いえば唇寒し秋の風」、「冬気たりなば春遠からじ」等词语。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谚语是一种在不同文化中广泛应用的语言形式,它传达了人们对生活、道德、处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中日两个东亚国家,谚语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两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和哲学。
本文将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以及这种异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表现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
在中国,谚语以简洁、生动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形式为特点,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滴水穿石”等,这些谚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和智慧具体化,使得人们容易理解和传颂。
而在日本,谚语也以简练、朴实和清晰的语言表达为主,如“七転び八起き”、“馬の耳に念仏”等,这些谚语多以动物、自然和日常生活为载体,表现出日本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具体化的表达方式。
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也体现在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
中国的谚语多以道德、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为主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人定胜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中国人注重情理、道义的处事风格和人际关系观念。
而日本的谚语则多以顺应自然、尊重生活和勤俭持家为主题,如“出る杭は打たれる”、“花より団子”等,这些谚语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之心,以及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
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也反映了两国人民对时间、人生和命运的理解和态度。
中国的谚语多以时间的珍贵和人生的短暂为主题,如“时不我待”、“饮水思源”等,这些谚语强调人们应珍惜时间、把握机遇,以及铭记历史和尊重前人。
而日本的谚语则多以经历的沉淀和努力的奖赏为主题,如“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石の上にも三年”等,这些谚语体现了日本人对经验和学识的重视,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既体现了两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比较研究中日谚语的文化特点和内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共融。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1. 引言1.1 中日谚语的概述中日谚语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在中日文化中,谚语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形式,传达着人们对生活、道德、人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中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
中日谚语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此背景下,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深对中日文化的认识,拓展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00字】2. 正文2.1 中日谚语的由来中日谚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智慧结晶。
在中国,谚语起源于古代先民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传承,被口口相传,逐渐形成各种精辟的短语。
中国的谚语大多与农业生产、家庭教育、人生哲理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处世智慧。
而日本的谚语则源自于古代的民间传说和佛教故事,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谚语逐渐形成并在日本民间广泛传播。
日本谚语多数体现了日本民众对道德规范、家庭关系、友情爱情等价值观的思考和总结,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统。
中日谚语的由来都与古代文化传承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对生活、情感和人生观的共同思考和总结。
这些谚语给予人们启示和教益,传承着中日两国的文化智慧和精神财富。
2.2 中日谚语的文化内涵中日谚语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日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谚语通常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谚语常常强调孝顺、仁爱、诚实、勤劳等美德,如“百闻不如一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体现了中国人民重视人际关系、勤奋努力和诚实待人的价值观念。
而日本的谚语更多地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和谐、礼仪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篇一: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从日语谚语看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篇一:日语论文1引言1.1先行研究1.1.1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1.1.2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谚语的先行研究不仅仅是编纂辞典,有关谚语的理论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发展。
1.2研究目的及意义谚语,作为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同时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方面相互影响。
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但由于两国所处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回顾历史,在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仅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日本就向中国派遣学习的使节达十余次之多。
这些使节在唐朝逗留期间不仅亲自学习唐朝文明,还学习其他知识。
在这一时期中日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鼎盛时期。
之所以研究中日与动物有关的谚语是因为谚语是维系本民族文化最根本的纽带,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人民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同时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心态、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修辞手法对比
中国谚语: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 生动,富有哲理
日本谚语: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 生动,富有哲理
中国谚语:多用对偶、排比、押韵等修辞手法,节奏 感强,朗朗上口
日本谚语:多用对偶、排比、押韵等修辞手法,节奏 感强,朗朗上口
中国谚语:多用典故、成语等修辞手法,富有文化底 蕴,寓意深刻
中国谚语: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孝道、 亲情、友情等
日本谚语:受海洋文化影响,强调冒 险、创新、合作等
03
中日谚语的表达方式
章节副标题
语言结构对比
中文谚语:简洁 明了,注重寓意, 多用四字成语
日语谚语:注重 语法结构,多用 敬语和自谦语
中文谚语:多用 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
日语谚语:注重 逻辑关系,多用 并列、转折等连 接词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 选择合适的翻译方 法
直译与意译的优缺 点:直译可能失去 原文的韵味,意译 可能失去原文的准 确性
归化与异化
归化:将源语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中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异化:保留源语中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的文化特色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育意义:中日谚语蕴含着丰富 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经验,具有教 育意义。
语言研究:中日谚语是语言研究 的重要素材,有助于了解两国语 言的特点和演变。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传播中日谚语 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如中日文化交流节等,传播中日谚 语
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篇一: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引言1.1 先行研究 1.1.1 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 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及《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 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谚语的先行研究不仅仅是编纂辞典,有关谚语的理论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谚语,作为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同时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方面相互影响。
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但由于两国所处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回顾历史,在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仅公元630 年到公元895 年日本就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向中国派遣学习的使节达十余次之多。
这些使节在唐朝逗留期间不仅亲自学习唐朝文明,还学习其他知识。
在这一时期中日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鼎盛时期。
之所以研究中日与动物有关的谚语是因为谚语是维系本民族文化最根本的纽带,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人民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同时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心态、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本论文主要围绕中日两国有关动物的谚语在使用种类和使用频率、文化背景、表达意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有关动物谚语的使用偏好和动物形象,达到更好的准确使用两国谚语的目的。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2.1 中国谚语的起源和历史我们国家的谚语是对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劳动生活、丰富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承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通俗易懂。
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不仅语句鲜活灵动,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民间谚语蕴含了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永远绽放的智慧之花,五彩缤纷。
我国谚语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大、历史之久、运用之广泛,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步的。
这些谚语,像满天星斗,难以数计,仅见于清代《古谣谚》从古籍中辑录来的已近3000 条;而在有清以后形成和整理出的新谚,恐怕就远远不止这个数目了。
而在历史上,从东汉的崔寔、宋代的周守忠、明代的杨升庵到清代的杜文澜,以至民国以后史襄,都有过对谚语的归纳与整理 2.2 日本谚语的起源和历史日语谚语主要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关于日语谚语有多种定义。
根据《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四卷所述,谚语是从古代起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的短语,是蕴涵丰富经验教训和讽刺的熟语之一[1](p990)。
广义范围的谚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日本本国根据日本的社会生活习俗及历史典故、人物产生的谚语,如“弘法不择笔”,“神也允许商人撒谎”等,在日本社会中被普遍传承的中国成语、谚语、故事、名言警句。
如“虎死留皮,人死留名”等;狭义范围的谚语是指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日本人根据其生活习俗、历史典故及人物产生的谚语。
其内容包罗万象,是日本文化、生活智慧及性格心理的反映,具有口头传承的特色,即使在普通大众之中也琅琅上口易于使用,是语言的精华,堪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文化特质在日语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3.1中日有关动物谚语的种类在中国动物的种类就已经达到10.4 万余种,而在谚语中出现的动物是很少的,几乎都是一些人们所熟知的动物。
通过对《简明日中成语词典》(知识出版社出版)和《现代中国语词典》的调查,从中统计出中日谚语中出现的百种左右动物,如下表所示:中日共有中国特有日本特有哺乳动物可以看到,中日谚语中提到的动物可以分为哺乳、鸟、鱼、昆虫等种类。
其中,猩猩、骆驼、狮子、鲶鱼????只在汉语当中出现,????只在日语当中出现。
其原因是。
)根据括号里的思路再详细地分析一下,表中中国特有和日本特有是什么意思,只在汉语中有日语中没有或者只出现在日语中汉语中没有的意思吗?比如蛇这种动物,中日谚语中都应该有吧(表格3 中也提到了,这样论文中就产生了前后矛盾),这里要经过严格的调查研究后再写。
3.2 中日谚语中有关动物谚语的使用频率动物にかかわる中日ことわざの中に动物の使用率中国语动物谚数(387 名称使用率(次)百分比名称使用率(次)百分比 4210.9% 3612.2%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328.3% 227.4% 184.7% 196.4% 153.9% 175.7% 123.1% 124.1% 根据表2 来看,不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使用率排在第一位的都是鱼类,但在日本的百分比要稍高些。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由于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海洋渔业十分发达,鱼的种类繁多,日语中与鱼有关的词汇相当的丰富,在谚语中也是如此。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多从事渔业,所以在中国谚语中与鱼相关的内容也很多。
但在谚语中,中日两国呈现出了不同的使用偏好。
中国谚语中很少出现鱼的具体种类或是名字,都泛称鱼且多为淡水鱼,如“鱼过千层网,网后还有鱼”,“鱼见饵不见钩,人见利不见害”,“双手难捉两条鱼”等。
日语谚语中常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鱼多为海水鱼,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如:鲷在日语中发音与おめでたい(吉祥喜庆)的“たい”相同,所以作为喜庆高贵的象征,在各种鱼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相比之下,鰯鱼小且数量众多,常用做比喻无价值的东西。
河豚鱼无比鲜美,可是却有剧毒,想要品尝美味的时候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些鱼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各自的特点几乎妇孺皆知,把这些非常熟悉的事物作为生活智慧人生道理的比喻流传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在前五位的除鱼类外其它都是哺乳动物,由此看来中日两国对哺乳类动物都是极为关注的。
3.3 中日谚语中有关动物谚语的文化背景中日谚にある动物の数量调査表动物(中国)数量动物(日本)数量 26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1510 根据《中华成语熟语辞海》、《汉语成语辞海》、《谚语大词典》、《广辞苑》做了上表的统计,从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马作为与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特别是作为出行方面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谚语中最常出现。
许多生活智慧和人生道理通过马来表达, 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好马不吃回头草”,“赶三年知马性”,“老马识途、人老识理”,“好马不用鞭催”等。
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马是农耕的重要劳动力,其次是牛和羊,这都在谚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与此相对,在日本谚语中使用最多的则是鱼类。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由于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海洋渔业十分发达,鱼的种类繁多,日语中与鱼有关的词汇相当的丰富, 在长期人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
这种海洋文明不仅体现在谚语中,而且还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里可以举出一些日语中关于鱼的谚语,用日语书写。
3.4 中日谚语中有关动物的谚语意象的比较 3.4.1 同一种动物,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对《简明日中成语词典》(知识出版社出版)和《现代中国语词典》中有关动物的谚语进行搜集,分析做了如下表的分类中国の谚日本の谚东施效颦喜鹊叫客人到カササギ大理の庭に巣くう乌鸦百浴不成白鹭如表4所示,我们找出了与汉语谚语中出现的动物相对应的日本的谚语,通过分析对比我们会发现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在使用偏好上的共同点。
在中日谚语中猴子给人自作聪明的印象,当然汉语中也有表示赞美的意思,但总体来说几乎都是负面的评价;老鼠在中国人心目中常代表胆小怯懦的形象,中文谚语中老鼠也常被比喻为做坏事的人。
其中有大家最熟悉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还有如“老鼠看仓,看个精光”是用于比喻监守自盗的人,“老鼠怕天亮”比喻暗中干坏事的人害怕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自己。
同样,在日本老鼠也不受欢迎,它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也是胆小狡猾猥琐的形象。
另外,在日语中,老鼠还比喻那些私下里偷偷加害别人的人,在这点上来看中日两国对老鼠的看法非常相似;喜鹊在中日两国都是一种吉祥的鸟;中日谚语中乌鸦的特点都体现在“黑”上,且多用于贬义。
比如中文中大家都很熟悉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还有“粉刷的乌鸦白不久”,都体现乌鸦的这种外表特征;在昆虫世界里,蚂蚁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动物,它们常成群地活动而且分工明确,在中日谚语中蚂蚁都给人一种勤劳的感觉,尤其在日本谚语中通过蚂蚁反映出日本社会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螃蟹在中日谚语中都寓意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羊在汉语谚语中有两个意思,一、自卑的人;二、弱小的人。
在日语谚语中羊是弱者的比喻;在中文中,虎一向是猛兽的代表, 被奉为百兽之王。
在中国谚语中,虎常和狼连用,两者都是凶狠、残暴的形象,用作比喻强大、凶恶的势力。
如“蜂蚁也有君臣,虎狼也有父子”。
“人可以和虎狼搏斗,却无法和苍蝇争吵。
”还有“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