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14章 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教学设计
一、选择题
1.学习策略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
A.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策略
B.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所必需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C.如何将学习策略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D.是否能找到有效的、现成的学习策略
【答案】B
2.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和动机以前,教师应()。A.务必推迟教学活动,首先去培养学习动机
B.加强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学习动机的培养
C.批评和训斥学生
D.使学生学懂学会。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自然就会产生学习动机【答案】D
3.研究表明:()程度的“认知不协调”对动员学生的注意最为有效。A.较低
B.中等
C.很低
D.很高
【答案】B
4.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答案】B
5.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
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答案】B
6.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B
7.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
【答案】A
8.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答案】C
9.“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A.认知发现理论
B.认知接受理论
C.认知目的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
【答案】B
二、概念题
1.教学模式
答: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且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是对各种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和结构所作的纲要式的描述。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框架,它从宏观上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它也是一种活动程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用的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按照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区分来命名的,如讲授、谈话、演示、练习、讨论、实习等,都体现一种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代替。
3.探究学习
答: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所倡导的。
三、简答题
1.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
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2.简述直接教学
答:(1)直接教学的含义
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模式。
(2)直接教学的特点
①在直接教学中,学生清楚教学的目标,分配给教学的时间是充足和连续的,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学生的表现受到监视,给学生的反馈是及时的,并且主要是学业性的。
②在直接教学中,教师控制着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材料,控制教学的进度,交互作用是结构化了的,但并非是权威性的。
(3)直接教学的过程
①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②呈现新内容并赋以结构;
③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④提供反馈和纠正;
⑤提供独立的练习;
⑥每周或每月的复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
(4)直接教学的适用范围
直接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教授那些学生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结构的信息或技能。
3.简述合作学习方法
答:(1)学生小组成绩分组
学生小组成绩分组由罗伯特·斯莱文提出,每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的学习成绩、性别、种族各不相同。教师先用常规方法向全班呈现课程信息,然后学生在小组中一起学习,已掌握了课程的学生要帮助掌握较慢的同伴,以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掌握了课程。小组一起进行操练和练习,学生也可参与讨论和提问。最后所有学生都参加测验;测验时学生彼此不能相互帮助。将学生的测验分数与他们自己过去的平均成绩相比较,根据学生超出他们自己以前的成绩的程度,即根据进步程度来决定是否给予积分,这些积分汇总起来构成小组的分数。如果小组的分数达到某种标准,则可以获得某一证书或其他奖励。小组每隔5~6周改编一次,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与其他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并给成绩低的小组的成员提供一个新的机会。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那些目标明确、有惟一正确答案的科目。
(2)团队—竞赛—友谊赛
团队—竞赛—友谊赛也是由斯莱文提出,小组由3人组成,该小组的学生每周与其他小组举行一次比赛,为自己小组赢得分数,而不是进行测验以获得个人分数。成绩高的小组将获得证书或其他形式的小组奖励。为了平衡,根据个人的表现,小组每周改编一次。
(3)第二类(II)交错搭配
第二类(II)交错搭配由阿容森提出,4~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学习课程材料,要学习的材料被分成几个部分。每个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其中一部分材料,学习时各个小组中负责相同材料内容的成员汇聚在一起,形成“专家组”,共同学习讨论,并成为这部分材料内容的“专家”。然后大家分别回到各自小组中,轮流给小组成员讲授自己在“专家组”中学习到的那部分内容。最后,所有学生都参加测验,同时得到小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