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合集下载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着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读诗题。

知诗人1直接揭示诗题。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请大家轻声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

(黄鹤楼、广陵、安西。

)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简介孟浩然、元二。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请生读。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

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

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朗诵并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其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首送别诗,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理解和体验离别的复杂情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理解诗中描绘的送别场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以及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背景介绍、诗人简介、诗词配图等。

2. 准备古筝或琵琶等传统乐器的音频资料,用于在课堂上创设古典氛围,辅助学生理解诗词情感。

3. 提前预习,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王维及两首诗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入“送别”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感知: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强调古诗的节奏韵律,初步感知诗意。

3. 解读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情境和寓意,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4.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再现诗中的送别场景,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5. 比较探讨:对比两首诗在表达送别之情上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古诗,体会古代与现代语言的差异与魅力。

2. 组织一次以“友谊与告别”为主题的作文或绘画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在表现送别之情的独特之处,以及从中学到的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我说上句,你接下句。

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仅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

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 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 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1、一起来读读: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

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还有想读的吗?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与《送元⼆使安西》送别诗整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和《送元⼆使安西》都是送别诗,⽽这两⾸古诗是本单元的开篇⽂章,第六单元主要讲⼈间真情,爱是⼀种真情,在单元内后⾯的⼏篇⽂章都是讲述爱的真情,这两⾸古诗看似不讲“爱”但并不离“情”,送别之情更是⼈间常有之真情。

【设计思路】对于古诗教学,平常的教学都是⼀⾸⼀⾸地讲解、品悟。

⽽这节课,在第⼀课时让学⽣熟读诗歌基础上,尝试与学⽣分析两⾸诗歌的共同结构,都有写景与叙事,深⼊学习紧扣两⾸诗中的关键词 “送”、“故⼈”、“西”、“尽”这四个相同的字眼出发,让学⽣对⽐学习两⾸古诗,尤其从“西”、“尽”的重点感悟理解中,引导学⽣理解古⼈因送别的背景不同、环境不同、⽅式不同,所表达出的离情别意也截然不同。

这样的整合教学设计,从⼤格局上试图带给学⽣更多的学习古诗的⽅法。

再者,细节⽅⾯,在学⽣已掌握的通过注释理解古诗的⽅法上,尝试让学⽣运⽤积累,以诗解诗的⽅法学习诗歌重点字词。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已有多次学习古诗的经历,掌握了⼀定的古诗学习⽅法,这个班级是我9⽉份刚接⼿的班级,班级原来就⼀直有古诗⽂诵读活动,如《古诗词70⾸》同学们背了不少经典的古诗,本课所选的两⾸诗也在其中,但班级活动中以诵读积累为主,学⽣没有深⼊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习古诗的⽅法也没有清晰整合。

这节课,我将这两⾸诗整合设计,指导学⽣进⼀步通过借助注释疏通意思,以诗解诗理解诗歌意象关键词,然后紧扣两⾸诗中的相同的字眼-----“送”“故⼈”“西”“尽”这四个字,从⽽引导学⽣理解古代的离别因送别的背景不同、⽅式不同、环境不同,呈现的离情别意也⼤不相同。

这样的整合教学,在对⽐学习中,渗透着古诗学习的⽅法,对四年级学⽣的古诗学习能⼒盼略有提升。

【教材⽬标】1、了解两⾸古诗的⼤意。

背诵古诗。

2、紧扣两诗中重点字词,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别样的离别情怀,受到古诗⽂化的熏陶。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通用12篇)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通用12篇)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通用12篇)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篇1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

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预设:(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预设: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

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

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预设: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说教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

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1、问题导入法:⑴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指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其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 制作古诗插图的课件,师生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 2 课时 [教学过程 ]
读题目,从题目看,这两首诗写的是什么?(诗人与友人送别。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题:(课件出示地形示意图)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之”是什么意思?
2.指名介绍李白,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教师适当补充。
3.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生自由读诗,读通顺为止。
(2)指名读诗,注意正音。Fra bibliotek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背景音乐: 《送别》
师述: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所 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真挚的友情是最值得珍惜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首古曲来感 受古人的这种情怀吧。
2.板书古诗题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公考申论王维刚、 @中大教师御姐阳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回河镇中心小学刘燕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

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

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喜欢,一个是心怀惆怅。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

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之意。

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

汉人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难料。

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凄凉。

教学目标1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读诗题。

知诗人1 直接揭示诗题。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师: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两首诗,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 比较诗题,谈发现。

(1)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诗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并抓住时机加以拓展。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

(广陵、安西。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李白和王维的资料。

2.课文中的插图。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有很多古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送别诗,一首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另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2)你收集到有关李白和王维的哪些资料?简单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

(3)这两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1.自己小声读这两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大组开火车朗读,教师指导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5.全班齐读这两首诗。

(三)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的友谊1.在这首诗中李白用“暮春三月”形容烟雨弥漫,这让我们想起“烟雨张家港”的美丽景色。

(播放一段张家港美丽的湖光山色)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美景。

(如:景色优美、烟雨蒙蒙等)再请你用这样的语言说一句话。

(如:在这景色优美的张家港,烟雨蒙蒙。

)这样的景色让我们心情舒畅,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李白写的这首诗。

请你把注释中的内容也融入诗句中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2.我们刚才在读的诗中提到了长江、故人、西辞、烟花三月,诗人杨柳、高山等,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词?为什么?3.交流学生的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内容讨论。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4.学生练习背诵。

请同学们也把注释的内容融入诗句中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优秀9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优秀9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9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篇一【设计意图】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

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

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2、学习古诗: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3、小结启发: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二、揭示诗题、解题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⑴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⑴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引导归纳:⑴静态:①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送别的心情──孤。

⑴动态:①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第一课时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古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本课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并阅读送别诗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解诗题 景事融情
想画面
悟情读
思写法
教学反思
主解诗题、想画面、悟情读、思写法
小组交流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小组根据分工完成学习单
2.小组交流并讨论
3.全班交流
拓展阅读
巩固学法
(丛书阅读)
1.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诵读并说说最能表达深情厚谊的诗句。(配乐朗读,诗词可自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并板书。
2.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诗题:从题目中,我知道了————————-——————
(2)想画面: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边读诗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3)悟情读:品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想象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试着读出来,并背一背。
(4)思写法:默读古诗找出引发作者情感的事物,这是一种-----写法。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补充环节
激趣导入
1.指生诵读课外积累的送别诗。
2.创设情境,师生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初读课文
读文识字
1.自读两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检查预习,认读生字,并抽查古诗朗读
指导学习一首古诗
1.回顾古诗学习方法的方法:
解诗题、想画面、悟情读、思写法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模板12套)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模板12套)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模板12套)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

“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2、一改往常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

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为了完整的诗歌画面。

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的地方: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行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未有立体起来。

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

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未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深思今天下午,在洪城河小学听了常丽老师讲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使我豁然开朗。

解决了教学古诗的一个技术难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小常老师抓住对诗题的理解,作为教师的讲解重心。

“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

“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那里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处处戈壁沙漠,十分荒凉。

元二去西域最少一年才能返回。

何况身带使命,少则数年才能回来,多则十几年才能回来,甚至一生再也回不来了。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本教案介绍了两首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括这两首诗的背景故事、作者的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

一、《送元二使安西》1.1 诗歌背景《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又称“送元九使西域”,是一首七律,写作于唐玄宗时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十分繁荣的时期,唐朝统治区域辽阔,涵盖了西域地区。

为了巩固对西域的统治,唐朝皇帝不断派遣官员出使西域,进行文化交流。

而西域在唐朝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许多唐代诗人都曾在其中取得灵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之涣所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描写了一位元使(封官名),获得了派往西域出使的机会,征途中充满了危险和艰辛,然而为了国家和皇帝的荣誉,仍然义无反顾地毅然出发的故事。

1.2 作者简介王之涣(675~730),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南卢氏,生于河南滑县。

王之涣是唐代七绝诗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尤以七言绝句居多。

他的诗歌以清丽、少言直谏、谐嘲风格为主要特点,也喜欢表达爱国之情。

其主要作品有《登忠华山》、《画眉鸟》、《凉州词》、《西江月》、《金铜仙人辞》、《塞下曲》等。

1.3 诗歌赏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选自《送元二使安西》。

本诗构思奇巧,意境悠远,戏山河之际,豁然远望,诗人以勾画出形象鲜明、情感深刻的画面,表达出自己的悲凉之感。

诗中,渭城朝雨,暗示着诗人在悲愁的境遇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其次,客舍青青柳色,暗示诗人身处异乡寂寞无依之感。

最后,诗人用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概括元使临行的心境,充分表现出作者惋惜离别的情愫。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1 诗歌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它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一起在黄鹤楼上饮酒,后送行的情景。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交好,诗风纯真自然,与李白相似,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朱兴华【设计意图】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导语:同学们,当爸爸妈妈要离开你,去遥远的地方的时候,你的心中可曾泛起依依不舍的情感浪潮?你心中怎样想,又会怎样做呢?是啊,山高水冷,前路漫漫,亲情和友情再一次遭遇时空的无情阻隔。

离别,总是比不上团聚的欢乐。

而古代,由于道路坎坷难行,交通工具落后,通信艰难,一别之后,更是相见无期。

所以古人很重视离别。

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的人。

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凸显主题。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_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_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
情。

三、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

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镇街意见
个人意见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来。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

(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4)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点评: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读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
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

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点评: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

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归纳总结全诗。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七、复习巩固,背诵古诗。

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检查指正。

3、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八、探索规律,交流其他送别诗。

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2、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

如:“孤帆”、“碧空尽”、“柳色新”、“更尽”等。


(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

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
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

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学生读《别董大》等诗。

(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点评: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九、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1、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互相比较,寻找其异同点。

3、提出问题,进行研讨。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十、拓展思路,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文写一写呢?
2、练笔。

3、交流。

点评:情感迁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十一、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

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
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目送酒送
情深意长
点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情感,突出两首诗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问题探讨: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2、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