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解析版)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代问答题及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问答题及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问答题及答案
1. 春秋战国时代是什么时期?
答: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

2. 春秋战国时代的起因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起因是周朝衰落,诸侯割据,国内出现大规模的战争。

3. 请列举一些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国家。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国家有齐国、楚国、魏国、赵国、秦国、燕国、韩国等。

4.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贵族、农民、奴隶等阶层,贵族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大部分权力。

5. 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状况如何?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发展。

6.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特点是百家争鸣,思想多元化,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思潮。

7. 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战争如何?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战争非常频繁,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战争形态多样,包括阵地战、游击战等。

8. 春秋战国时代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代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分封制度的基础,也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9. 春秋战国时代的结束原因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结束原因是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10. 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文献有哪些?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文献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第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第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8·全国卷Ⅰ(选择)墨子思想(特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班固编撰《汉书•古今人表》(汉代儒学的影响)2019·全国卷Ⅱ(选择)汉代儒学的特点2019·全国卷Ⅲ(选择)佛像造型变化(汉代儒学的影响)宋明理学2019·全国卷Ⅱ(选择)程颐的哲理诗(理学内容)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题分析1.全国卷每年基本上命制一道选择题。

集中在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2.常以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为载体,重点考查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备考建议1.重点理解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不要忽视历代儒学的共性即传承。

2.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第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背景:社会大变革。

(1)经济变革: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制瓦解。

(3)阶级变动: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变革: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

3.主要特点。

各学派、各思想家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主要思想文化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识记导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一、二、三、四”二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及思想流派代表主要思想儒家 1.孔子①治国: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②为人处世:“仁”(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孟子①治国: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3.荀子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以德服人。

②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

春秋战国纷争知识点总结

春秋战国纷争知识点总结

春秋战国纷争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春秋时期政治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分封制国家统一的时代,分封制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政治主要特点有:⑴分封制:各诸侯国依照国家统一的制度被封为诸侯,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里拥有自己的权力,但同时对统一的国家也要遵守君主的制度。

⑵列国体制:列国体制是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祭祀的时候,诸侯国采用了宗室撤官的形式。

⑶诸侯的相互争斗:春秋时期的政治争斗是非常频繁的,之后诸侯国中心区域集中地战争是很频繁的。

2. 战国政治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家疆域不断扩大,国家内部不断争斗,政权机构日趋健全。

战国政治主要特点有:⑴地方的割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孤悬在中央地区的各名家强国不断利用诸侯国内部力量的腐朽,加之社会出现农民战争,国土不断扩大,农民出槽。

政权趋于分裂。

⑵宗法政治:战国时期的社会疆域不断扩大,地方统治者开始借助地方士绅,自强不息,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⑶人民生活状况的差别:在春秋时期,大城市背后的超级富商不仅致富致富,而且超级富商极少想着封桥以秋后量王之后,而战国时期的资本家大城市背后相对繁荣,乡村的原始生产条件差,贫困的生活状态。

二、社会1. 春秋时期社会春秋时期社会主要特点有:⑴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春秋时期的社会以地主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农民阶级压力相对较小,这是由于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食品消费相对较少。

⑵城市叫坛工商业:春秋时期城市商业发展迅速,商人的出现使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城市也开始发展起了工商业。

⑶妇女无opol自甘: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中,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但是人们渐渐开始注重妇女的进取,妇女的地位开始有所改变。

2. 战国社会战国社会主要特点有:⑴分封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结构,给社会状况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春秋时期,列国体制成为支配社会生活的核心之一,它为分封制度灵活运用社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山东省乐陵市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校解析Word版

山东省乐陵市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校解析Word版
【解析】
“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思想,A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
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6.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
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解析】
(1)第一问,主张,墨子的主张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奢靡”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法家的主张据材料“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原因从墨家和法家思想的不足方面加以回答,得出其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的史实回答其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原因: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这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5.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

专题01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01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01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1.(2021·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AB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D项。

故选C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一)夏朝: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约前2070年禹建立,开创了世袭制世袭制内容有二: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影响是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内外服制度的内容:内服是王畿,由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四周是外服,由附属国管辖。

(三)西周西周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制制度,1、贵族等级制,分封制——封建领主制:(1)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王畿地区。

(2)其他地方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3)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礼乐制: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

4、等级分封政体——封建领主制的特征:(1)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整体的基本特征。

(2)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4)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封建君主制(一)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一)1.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1.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 例题5】 商鞅变法与此前的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 例题5 的变法有什么异同点? 的变法有什么异同点? 【 解析】(1) 相同点:① 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 解析】 相同点 : 背景相同: 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 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 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 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 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 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相同: 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 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主阶级统治。 措施相同: 主阶级统治。③措施相同: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 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 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 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相同: 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④性质相同:都是封建 化的运动。 结果和影响相同: 化的运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 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 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 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 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 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 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
【例题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例题3 解析】 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解析】(1)背景:①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所代替。 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地所有制所代替 。 ② 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 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 和原来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大,和原来奴隶主贵族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主要变法: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主要变法:①李悝在魏国的变法。②吴起在楚国的变法。③申不害在韩 国的改革。 邹忌在齐国改革。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国的改革。④邹忌在齐国改革。⑤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结果:封建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 (4)结果:封建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 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战国初年由魏国发其端的各国变法、改革, (5)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战国初年由魏国发其端的各国变法、改革,尽 管它们的目的、规模、结果和影响不尽一致,但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 管它们的目的 、 规模 、 结果和影响不尽一致 , 但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 ,形 成了一场运动。 成了一场运动 。 这场运动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 上进行的,因此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 上进行的 , 因此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 , 巩固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进行 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因此,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 了改造 , 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 因此 , 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 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 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 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施 , 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所以在各国变法后 , 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问题和答案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问题和答案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问题和答案1. 春秋时期是什么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约300多年。

2. 为什么称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得名于《春秋》这部史书,该书是由鲁国的史官孔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事件和战争情况。

3. 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分封制的兴起: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分封制度,国家逐渐分为大小不一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发生战争和争斗。

- 礼乐文化的繁荣: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鼎盛时期,孔子等众多思想家活跃于此时。

4. 战国时期是什么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约250多年。

5. 为什么称为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得名于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争斗。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和激烈的时期。

6. 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诸侯国割据: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割据,形成七雄之势,争夺霸权。

-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科技进步:战国时期科技进步迅速,出现了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如铁制武器的广泛使用等。

7. 春秋和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春秋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封制的兴起为中国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 诸侯国争霸的局面培养了各国之间的竞争意识。

- 礼乐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科技进步为后世的军事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8.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不同:-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的分封制为基础,各个诸侯国在君主的统治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 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国家实际上已经由封建制向制过渡,诸侯国的君主权力更加集中。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特征:诸侯兼并动荡不断,动荡分裂局面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统一趋势成为主流。

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阶级制度逐渐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阶级制度,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2).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经济:1).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3).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思想:1).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原因:周王室衰微表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王室衰微。

从华夏认同等角度分析春秋战国史的纷争(统一的趋势):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民族交融,华夏族的不断扩展;长期战乱,民心渴望统一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途径:通婚推动民族交融影响:1).战国之后,内迁的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的新鲜血液。

2).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各国改革燕国:乐毅改革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孟尝灵王改革魏国:李悝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能够实行的原因:1.变法措施长久坚持2.统治者的支持3.改革内容全面且彻底4.符合秦国的国情内容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阶级垄断的政治特权,提升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推行什伍连坐→强化了对于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社会风俗:强制大家庭为小家庭→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文化:燔诗书,法令→加强思想控制影响:1.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扩大了国力为秦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2022·河北邯郸模拟)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

这表明()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解析:A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铸造地点增多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较快,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并未形成全国市场,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2.(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B“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位于今江西,具有越、楚和江淮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 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3.(2022·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也能作出准确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宗法血缘观念逐步瓦解C.华夏认同意识日益增强D.家国同构理念日趋衰落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对各国的文化、政治都比较熟悉,且他的到来使人们对江南的传统印象有了改观,使彼此之间的差异感进一步弱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家国同构指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材料信息无体现,排除D项。

春秋战国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春秋战国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春秋战国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4.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770年,( )迁都洛邑,从这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史上的春秋时代。

A.周宣王B.周平王C.周幽王D.周厉王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2.下列赋税改革中,属于齐国的是( )。

A.相地而衰征B.作爰田C.初税亩D.初租禾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3.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的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私有制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4.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 )。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宋襄公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5.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

A.战国时期B.西汉C.蜀汉建立以后D.南朝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6.战国时期,首先变法的是( )。

A.齐国B.鲁国C.魏国D.秦国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7.( )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A.楚悼王B.楚庄王C.楚肃D.楚襄王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8.春秋时期,楚相( )主持修建的“芍陂”是当时最著名的水库。

A.王景B.马融C.孙叔敖D.子驷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9.我国最早的人工大运河邗沟是由( )修建的。

A.齐国B.郑国C.吴国D.魏国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10.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11.( )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老子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1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是对( )进行改革的评价。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二单元 第2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二单元 第2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线索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倡导某某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纲清单]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X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

②某某:主X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2)地位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其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汉代之后成为主流。

精微点拨孔子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责任和义务,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X,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2.老子(1)主X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精微点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X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初一上历史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一上历史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过程
初期,小诸侯国纷纷被兼并,形 成了齐、楚、秦、晋等大国。随 后,这些大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 ,争夺霸权。
著名的战役和战争策略
战役 晋楚城濮之战:晋国采用诱敌深入的
策略,击败了楚国军队。
齐魏马陵之战:齐国孙膑采用减灶之计,使 魏国军队上当受骗,最终齐军大获全胜。
战争策略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大国采用合纵连横策 略,联合其他国家对抗敌人或谋求自身利益。
有化。
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私有化导致井田制逐渐瓦 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

分封制的破坏
随着诸侯势力增强,周王室衰 微,分封制逐渐破坏,礼崩乐
坏。
士阶层的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和流动,促进了 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变革。
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诸侯争霸
七雄并立
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 频繁进行战争,争夺领
土和资源。
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走向。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地位
1 2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创新,不仅影响 了中国,也对东亚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开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基础。
3
提供了人类历史的借鉴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原有的井田制逐 渐瓦解,土地私有化进程加速,地主 和自耕农成为主要生产者。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01
手工业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冶铁业和纺织业。
各种手工制品的出现丰富了社会物质生活,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02
商业都市的兴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商业都市开始兴起,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

2.4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解析版)

2.4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解析版)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选练习基础篇1.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其中位于最西边的诸侯国是( )A.燕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齐国的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

楚国的都城郢,在今湖北荆州。

燕的都城蓟,在今北京。

韩的都城郑,在今河南新郑。

赵的都城邯郸,在今河北邯郸。

魏的都城大梁,在今河南开封。

秦的都城咸阳,在今陕西咸阳。

因此位于最西边的诸侯国是秦国,故选D。

2.下面关于都江堰的正确说法是()A.变水患为水利,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是可持续性发展工程的典范B.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C.给成都平原带来很多灾难D.都江堰作为水利工程早已丧失了其功能【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变水患为水利,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是可持续性发展工程的典范。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严明法令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旧贵族的世袭特权被废除,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他们强烈反对商鞅变法。

ABC没有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故选D。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表现之一是各国变法。

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是()A.吴起变法 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吴起变法、李悝变法、商鞅变法都是战国时期的变法,但商鞅变法成效最大,通过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A和B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王安石是宋朝人,不符合题意;故选C。

5.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B.交战区域广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D.持续时间较长【答案】C【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属于”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因此C项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故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

4.(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6.(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

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7.(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 项正确。

【答案】D8.(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9.(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五、模拟训练1.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宗法制的破坏D.百家争鸣的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西周统治阶层赖以存在的分封制瓦解,使得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即阶层间的流动,故B项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但宗法制主要解决贵族在财产、权力和地位方面的利益分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与阶层流动联系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阶层流动、诸侯争霸在思想上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等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