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毒理学——4

毒理学——4
配气系统 动式吸入染毒方式分类 动式吸入接触(动式染毒); 面罩接触(面罩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的优、缺点
24
3.经皮肤染毒 脱毛:化学法脱毛或机械法脱毛 (体表面积的10%)。 染毒:局部涂敷受试物或大鼠、 小鼠浸尾法染毒。
25
4.经注射途径染毒
静脉注射或滴注;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皮内注射; 椎管内注射
究和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58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1) 物种和品系 实验动物对受试物的生物转化、生理生 化、毒性反应与人类相当或相似。
两种实验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59
(2) 性别、年龄和动物数 两种性别,每组雌雄各半;
13
适宜容积染毒
① 经口:20ml/kg(空腹动物); ② 经皮:2ml/kg; ③ 静脉:1ml/kg(5min以上); ④ 肌肉注射:0.5ml/kg(一个部位); ⑤ 眼睛:0.01ml/每眼; ⑥ 直肠:0.5ml/kg; ⑦ 阴道:大鼠0.2ml,兔lml; ⑧ 吸入:2mg/L; ⑨ 鼻:猴或犬每鼻孔0.1ml。
吞咽胶囊:将受试物装入胶囊中,放至舌 后部,迫使动物咽下。 喂饲:将受试物掺入动物饲料或饮水中供 实验动物自行摄入。
18
2.经呼吸道染毒 吸入染毒 静式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
气管内注入
19
静式吸入染毒 方法:将实验动物置于有一定体积的密 闭容器中,加入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形成 一定浓度的受试物空气环境进行染毒。 优点:简单、方便、受试物消耗少,适 合于小鼠。 缺点:氧气减少;浓度不稳定;经皮吸 收;不适合稍大动物;挥发性。

急性毒性作用的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作用的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作用的名词解释引言毒性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是指某种物质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或危害的影响。

而急性毒性作用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通常以近期暴露于毒性物质后迅速出现的症状和效应为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急性毒性作用的定义、机制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I. 急性毒性作用的定义1.1 概述急性毒性作用是指在短时间内暴露于某种毒性物质后导致的毒性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在接触后的24小时内发生,有时甚至可以在几分钟内产生。

1.2 毒性类别根据毒性作用的严重程度,急性毒性作用可以分为四个类别:致死性、严重毒性、有毒和轻度毒性。

这些分类依赖于物质的剂量和接触途径。

II. 急性毒性作用的机制2.1 生物学效应毒性物质通过干扰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来引发急性毒性作用。

它们可能与细胞膜、结构蛋白或酶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干扰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2.2 毒性传递途径毒性物质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摄取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

不同的途径会导致不同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急性毒性反应。

III. 急性毒性作用对人类的影响3.1 健康风险急性毒性作用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暴露于有毒物质后,人体可能出现眼刺激、呕吐、头痛、呼吸不畅以及中毒等症状。

严重情况下,急性毒性反应可能导致死亡。

3.2 职业暴露工作环境中的化学品和有毒物质是导致职业性急性毒性作用的常见原因。

工人暴露于这些有害物质后,不仅会影响其个人健康,还可能对其家庭和社区造成影响。

IV. 急性毒性作用对环境的影响4.1 水体污染某些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物质进入水体系统后,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破坏性影响。

这种污染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也可能对整个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

4.2 大气污染空气中存在的有毒气体和颗粒物也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急性毒性作用。

这些物质悬浮在空气中,被人类和动物吸入后可能引发病理反应。

结论急性毒性作用是一种近期暴露于毒性物质后迅速出现的毒性反应,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毒性作用的概念

毒性作用的概念

毒性作用的概念毒性作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它可以是有意识的对抗性行为,也可以是意外或无意的结果。

毒性作用可以来源于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也可以是生物体内部产生的代谢产物。

毒性作用不仅仅限于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也包括对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的危害。

毒性作用的分类毒性作用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1.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短期内暴露于高剂量毒物后引起的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通常造成短暂但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2.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毒物后引起的毒性影响,通常表现为慢性疾病或器官损伤。

3.局部毒性: 局部毒性是指毒物直接接触到局部组织或器官引起的毒性反应,如化学烧伤或皮肤过敏等。

4.系统毒性: 系统毒性是指毒物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全身引起的毒性反应,影响多个器官或系统。

5.致突变性毒性: 致突变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遗传物质造成损害,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毒性作用的机制毒性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直接作用: 某些毒物直接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作用,导致它们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引起细胞损伤或死亡。

2.间接作用: 有些毒物通过代谢作用生成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能比原毒物更具毒性,例如一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引起肝脏损伤。

3.抑制作用: 某些毒物能够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生物化学反应或酶活性,干扰正常的生物代谢过程,引起毒性反应。

4.刺激作用: 有些毒物通过刺激性作用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或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炎症症状。

毒性作用的评估和控制毒性作用的评估是重要的毒理学研究领域,通过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可以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强度、毒性机制和暴露的风险。

毒性作用的控制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包括立法控制、监测评估、危险解析以及替代和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等措施。

总之,了解毒性作用的概念、分类和机制对于毒理学研究和毒物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只有做好毒性作用的评估和控制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四〕慢性实验设计要点
1.实验动物 2.染毒途径与期限
3.剂量分组: 高剂量组:1/5-1/2 LOAEL〔亚慢〕 中剂量组:1/50-1/10LOAEL 低剂量组:1/100 LOAEL或:1/1000-1/10LD50 阴性对照:
4.观察指标 同亚慢,但精,为亚慢显现靶的指标。
〔五〕结果评价
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
的比值,K 即= 蓄ED5积0(n)系数。
ED50(l)
LD50(n
K
=
)
LD50(l
)
1)固定剂量法 2)剂量递增法
〔2〕生物半减期法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 化学物的蓄积极限:
a.半减期的测定 b.计算蓄积极限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一般毒性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 一次或24小时内屡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引 起的毒性效应。
➢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 说明: ➢ 1.接触的次数:一次/屡次 ➢ 2.毒效应出现时间: ➢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染毒途径
1.经消化道染毒 2.经呼吸道染毒 3.经皮肤染毒 4.经注射染毒
〔三〕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范围确实定: 动物死亡率0%-100% 〔或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2.分组及剂量确实定: 窛氏法:6-8组为宜,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霍恩氏法:4组,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四〕毒作用观察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关于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的公卫执业医师考点

关于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的公卫执业医师考点

关于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的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导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受试物的途径或方式,并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相一致。

主要是哪一方面的知识点?一、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一)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因一次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而产生的毒效应及死亡。

“一次”接触在经口、经静脉途径染毒时,是指将受试物瞬间给予实验动物。

而当经皮肤与呼吸道染毒时,则是指在一个规定期间内使实验动物持续接触外源化学物。

24小时内分多次给予,<3次。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1.试验目的(1)获得急性毒性参数(LD50最重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死亡情况,阐明剂量-反应关系和毒效应的特征,估计对人危害性。

(3)为亚慢性、慢性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为急性中毒治疗和中毒机制提供线索。

2.常用参数①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对受试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主要依据;②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反应与人近似;操作方便;易于饲养;易于获得。

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啮齿类动物多选择大鼠。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使用刚成年的动物:大鼠180~240g、小鼠18~25g、家兔2~2.5kg、狗10~15kg。

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要求每组10只,雌雄各半。

检疫适应期一般为5~7天。

2.染毒途径的选择一般根据实验目的、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人类接触该物质的实际途径和方式选择染毒途径。

灌胃针或导管染毒。

灌胃体积应一致,以ml/kg体重或ml/g计。

具体为:小鼠0.2~1.Oml/只,大鼠<5ml/只,家兔和狗<5ml/kg体重。

3.染毒剂量与分组分组数与染毒剂量往往需要通过预备实验来确定。

正式实验一般设5~7个剂量组,组距:( LD100-LD0)/(组数-1)。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

某化学物预实验剂量表
组别 1. 2. 3. 4. 5. 剂量(mg/kg) 剂量 15.625 25 40.0 64 102.4 对数剂量 1.6021-2×0.2 × 1.6021-0.2 1.6021 1.6021+0.2 1.6021+2×0.2 ×
2)按预实验求得大概剂量范围后(即10%-90%或0-100% )再按下式 )按预实验求得大概剂量范围后( 或 求正式试验的组距。 求正式试验的组距。 i = log LD 90 − log LD10
3.有关急性毒性试验常见的参数
急性毒性上限参数,以死亡为终点: 急性毒性上限参数,以死亡为终点: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 ,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或称为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或称为 , ), 最大非致死剂量(MNLD)。 最大非致死剂量( )。 急性毒性下限参数,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 急性毒性下限参数,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急性毒性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急性毒性LOAEL); );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急性毒性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急性毒性NOAEL)。 )。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LD50为最主 要的参数,并根据LD 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要的参数,并根据 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其他毒性参 数还有LD 数还有 100、LD01、LD0等。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 效应) 反应( 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 反应(效应) 和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性程度。 和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性程度。 为重复剂量、 为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性试验提供 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毒性作用是指

毒性作用是指

毒性作用是指
毒性作用是指一种化学、生物或物理性质引起的不良生理或生化效应。

毒素是
一种可引起有害效应的物质,在生物体内引起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可以是急性的,即短时间内引起严重的病理效应,也可以是慢性的,即长期暴露在毒素中引起的渐进性、累积性的效应。

毒性机制
毒素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包括吸入、食入、注射和吸收等。


旦进入体内,毒素会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相互作用,干扰正常的代谢和生理过程。

毒素可能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干扰酶的活性,影响基因表达等。

这些干扰会导致细胞损伤、组织损伤,最终影响整个生物体的功能。

毒性评价
对毒性的评价是保证食品、药物、化学品等产品安全的重要步骤。

科学家们通
过一系列实验和研究来评估物质的毒性,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

毒性评价的目的是确定毒性剂量,保护公众免受有害物质的危害。

毒性作用的调节
在现代医学和毒理学领域,人们不仅研究毒性作用的机制,也在寻找调节或治
疗毒性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药物代谢调节来减少毒素在体内的积累,通过抗氧化剂来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毒性等方式。

此外,寻找对抗特定毒素的解毒剂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结语
毒性作用是指一种有害的生理或生化效应,是化学、生物或物理性质引起的不
良影响。

对毒性作用的研究和评价有助于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科学发展和医学进步。

通过深入研究毒性作用的机制和寻找调节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种类的毒素对生物体的影响,为建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第二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第一节基本概念1、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最主要观察指标是LD 50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①测试和求出药物对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 50表示),以及其他的急性度U 型参数,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

②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

③探求药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多次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的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节LD50的测定一、LD 50的概念1927年由Trevan 提出的一种带有置信限估计的中介值,是反映药物毒效应的上限指标;定义: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者说是某药物于一次性给予一群动物后预期引起50%死亡的经统计学演算得出的一个剂量。

二、LD 50测定的意义1)LD 50是药物的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药物越安全。

LD 50并非一个绝对的生物学常数,它与药物的pH、pKa、熔点、凝点、比旋度、溶解度等常数不同,LD 50仅是一个统计学参数,一个为描述药物在某个特殊的群体中以致死反应为指标而设计的统计学术语,是许多反映药物急性毒性的参数之一。

2)有助于计算其它相关毒性参数①急性毒作用带(Acute adverse effect zone,Zac):是指药物的毒性上限与下限的比值。

Zac=LD 50/Limac其中LD 50代表毒性作用的上限,Limac 为急性阈剂量,代表毒性作用的下限。

②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

TI=LD 50/ED 503)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按药物的LD50值进行相对急性毒性分级可粗略地表示其急性毒性的强弱和对人的潜在危害程度,这一分级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WHO 推荐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和影响因素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和影响因素
生理差异
不同生物个体的生理状态、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也可能影响其 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
遗传差异
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可以影响外源化学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毒 性作用。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
环境温度和湿度可能影响外源化学物的挥发、溶解度和生物活性。
光照和pH值
光照和pH值对外源化学物的存在形态和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
02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
吸收
皮肤吸收
外源化学物可能通过皮肤接触被吸收进入人体,其吸收量取决于化 学物的性质、暴露时间和环境条件。
呼吸吸收
吸入气态或颗粒态的外源化学物,如烟雾、尘埃和气体等,可被直 接吸收进入肺部。
消化道吸收
摄入的食物或饮水中含有外源化学物,可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
致癌性作用的特征是潜伏期长,可能在暴露数年后才出现明显的癌症症状。
致畸性
01
致畸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对胚胎 和胎儿产生的损害作用,可能 导致出生缺陷和发育异常。
02
致畸性作用的机制涉及胚胎细 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过程, 不同发育阶段对化学物的敏感 性存在差异。
03
致畸性作用的评估通常基于动 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需要关注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接 触化学物的风险。
急性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抽搐等,严重时可 导致死亡。
急性毒性作用的发生与化学物的性质、暴露浓度和时间、暴露方式等因素有关。
慢性毒性
01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接触低浓度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 用,通常在接触数月或数年后出现。
02
慢性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症状,如头痛、乏力、失眠、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和影响因 素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毒性作用及急救要点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毒性作用及急救要点
急性中毒者须立即移动新鲜空气处静卧,注意保暖,松解衣带,吸氧,使用支气管解痉剂,给镇静剂,严重中毒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肺水肿时,应加压给氧。皮肤污染用大量水冲洗
急性中毒者应脱离现场,给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肺水肿发生。皮肤污染和灼伤,可用大量水及时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涤。眼灼伤也应早期用水冲洗
患者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静卧,保温,及早给予吸氧,予2%碳酸氢钠溶液洗眼
中毒患者应迅速移离现场,更换衣服,并用大量稀氨溶液或清水冲洗皮肤,或以10%碳酸氢钠溶液擦洗身体,冲洗越早越彻底越好
毒物名称
理化性质
主要毒副作用
急救要点

四氟乙烯
苯、甲苯、二甲苯或含苯混合物
暗棕红色发烟液体,具有独特的窒息感臭味,密度3.12g/ cm3,沸点58.5℃,在室温时易挥发,蒸气密度3.187 g/L。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二硫化碳等溶剂,也溶于盐酸、氢漠酸和漠化钾溶液中
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失去携氧能力,出现发钳。损害肝脏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可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损害神经系统。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及过敏性皮炎。本类有些毒物如三硝基甲可引起白内障。氨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
应立即将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注意保暖。或给予氧气吸人。一般轻度中毒者吸人新鲜空气或氧气后,即可好转
可燃性无色气体,有臭蛋味,密度1.19g/L,易溶于水。空气中爆炸极限4.3%~45.5%,自燃温度260℃
本类化合物大多展于沸点高、挥发性较低的液体或固体,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主要以粉尘或蒸气的形态存在于空气
中,可经呼吸道和完整皮肤吸收
急性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轻者头痛、眩晕,重者昏迷,呈去皮质综合征和痴呆等。接触者血液碳氧血红蛋白(HbCO)含量与空气中CO浓度成正比。接触浓度115mg/ m3,120min即可引起轻度中毒。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

第7章⼀般毒性作⽤及其实验与评鉴⽅法第六章⼀般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般毒性作⽤:是指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的综合毒性效应,也称基本毒性作⽤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可将产⽣的毒性作⽤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第⼀节急性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动物机体⼀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的毒性效应及反应。

观察内容⼀般包括⾏为变化、外观改变以及致死效应。

观察时间⼀般为7d,观察范围可为7~28d(迟发毒性效应)。

凡经⼝或经注射给毒,“⼀次”的含义是指瞬间将受试物输⼊试验动物体内;若经呼吸或⽪肤给毒,“⼀次”则指在⼀个特定的时间内,使试验动物持续接受受试物的过程。

“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概念是指当受试物毒性很低,⼀次接触还不能达到充分了解该受试物的毒性作⽤,或⼀次不能导⼊设计剂量的受试物时,需在24h内分次染毒。

⼆、急性毒性试验的⽬的(1)测定和计算出受试物的致死量及其他急性毒试参数,主要获得受试物对某种实验动物以某种接触途径的LD50值;(2)了解受试物对动物机体的急性毒性特征,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3)研究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动⼒学变化规律;(4)为下⼀步的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三、急性毒性试验⽅法1.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1)品种、品系的选择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是以哺乳动物为主,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包括啮齿类(rodentspecies)和⾮啮齿类(nonrodenl species),其中⾄少有⼀种⾮啮齿类动物。

啮齿类多选⽤⼩⿏和⼤⿏,⾮啮齿类常选⽤⽝或猴。

(2)性别和年龄或体重的要求对于实验动物的性别⼀般要求雌雄(早6)各半。

如果试验仅为某些特殊试验研究⽬标,也可选⽤单⼀性别。

如致畸试验可仅选雌性动物,对精⼦毒性试验可仅选雄性动物。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刚成年的动物。

⼀般按体重选购,通常要求⼩⿏18~25g、⼤⿏180~240g、豚⿏.200~250g、家兔2~2.5kg、猫1.5~2kg、⽝4~6kg(⽝⼀般为1岁左右)。

关于一般药理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课件

关于一般药理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课件

03
毒理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
为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急性毒性研究是 初步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步骤,可 以为后续的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通过急性毒性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对 机体的影响程度,为药物剂量的选择 和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参考。
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长期毒性研究能够评估药物在长期使 用过程中对机体的影响,为药物安全 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细胞培养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评估药物对细胞生长、增 殖和功能的影响。
临床试验
在人体上进行长期用药观察,评估药物在人 体内的长期安全性。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药物 对机体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长期毒性评价标准
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评估毒性反应是否可逆,以及 恢复的时间。
剂量-反应关系
发中的应用
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评估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急性毒性
通过观察动物在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药物后的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和致死剂量,为后续的安全 性评价提供依据。
检测药物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研究药物对动物生殖系统、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影响,以评估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的安全性。
药物再评价和新药注册
长期毒性研究
长期毒性定义
01
长期毒性是指药物在连续给药过 程中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通 常在给药时间较长时出现,可能 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02
长期毒性研究旨在评估药物在长 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对机体产生的 潜在危害,为药物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长期毒性测试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给动物连续用药一定时间,观察其毒性 反应,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
根据急性毒性测试结果,可以将化学物质分为不同的毒性 等级。例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可以将化学物质 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五个等级。

2023年毒理学之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相关知识解读

2023年毒理学之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相关知识解读

✓ 鼠类的灌胃法:用左手固定鼠,右手持灌胃器, 将灌胃针从鼠的口腔插入,压迫鼠的头部,使口 腔与食道成一直线,将灌胃针沿咽后壁慢慢插入食 道,可感到轻微的阻力,此时可略改变一下灌胃针 方向,以刺激引起吞咽动作,顺势将药液注入。 一般灌胃针插入小鼠深度为3~4cm,大鼠或豚鼠 为 4 ~ 6cm 。 常 用 灌 胃 量 小 鼠 为 0.2 ~ 1ml , 大 鼠 1~4ml,豚鼠1~5ml
②品系纯化 ③级别:清洁级以上的动物【实验动物分为:无菌动物、悉生
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清洁动物和普通动物】 ④性别 ⑤年龄和体重 ⑥生理与健康状况

试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 试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 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 –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小鼠(昆明种、NIH、ICR)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 豚鼠或家兔 – 非啮齿类(nonrodent species):狗或猴 – 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先考 虑白色家兔。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 优先考虑大鼠
2023年毒理学之化学毒物 的一般毒性作用 2 亚急性毒性作用 3 亚慢性毒性作用 4 慢性毒性作用
外源化学物一般毒性评价 和研究的主要目的
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其它: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学标志、毒作用机制、 毒物动力学、中毒的解救措施…
▪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生物学标志
接触标志
效应标志
暴露 吸收剂量 靶剂量 生物学效应 健康效应
易感性标志

2022年医学专题—第四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2022年医学专题—第四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6级,极毒
5级,剧毒
4级, 中等毒
3级,低毒
2级, 实际无毒 1级,无毒
大鼠经口 LD50(mg/Kg 体重)
<1
大约相当于 体 重 7 0 Kg 人的致死剂 量
稍尝,<7 滴
几种化学物质急性毒性举例
肉毒杆菌毒素(致死量30~ 50mg人)
1~50
7 滴 ~ 1 茶 对硫磷(6~15) 西力生(30)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
4查表
第十八页,共二十二页。
第十九页,共二十二页。
第二十页,共二十二页。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二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四章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yánjiū)一次或24小时内 多次给予实验动物被检化学物后,观察在短期内(一般7天)引起动物毒性表现的实验。眼球突出、 眼球震颤。因急性毒性实验中,动物的中毒症状以及死亡,一般多出现在给予被检物后24~48h以内。 Zac值的大小可反应急性阈剂量距离LD50的宽窄。小动物常设5~10个剂量组,每组6~10只。 t=0,±1,±2,±3。4查表
2 急性毒性试验
是研究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实验动物(dòngwù)被检
化学物后,观察在短期内(一般7天)引起动物毒性表 现的实验。
第二页,共二十二页。
3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 测定受试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 量(LD50),以初步估计其对人类毒 害的危险性。
(2) 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阐 明受试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
需预试。
2 剂量(jìliàng)分组
❖ 小动物常设5~10个剂量组,每组6~10只。首先确定最高、最 低量两个组,分别可使动物90%和10%死亡。

急性毒性作用.pptx

急性毒性作用.pptx
急性毒性作用
ACUTE TOXICITY
毒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体内实验(整体动物实验)
采用动物进行实验,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外推到 人类。
体外实验
一般采用离体器官,培养细胞和细胞器进行研究,主要 用于化学物毒作用的筛检和机制的研究。。
人体观察
通过对化学品、药品、食品、农药等急、慢性中毒 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可直接获得人体的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作用
中 毒 啦!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指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 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发生的毒作用和致死效应。
“一次”与“多次”的含义 ▲“一次”接触在经口灌胃、经注射途径染毒时是指在瞬间将受 试物给予动物;在经呼吸道与经皮肤染毒时,则是指在规定的时间 内使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物。 ▲“多次” 接触系指当受试物的毒性或溶解度很低时,一次给 予实验动物最大的染毒容积仍不能观察到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未达 到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剂量,需要在24小时内分次染毒。国内的安全 性评价技术规范一般规定24小时内染毒不超过3次,间隔时间应>4 小时。
---急性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获得受试物的LD50或LC5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以及其它急性毒性参数( LD100、 LD01、 LD0、MTD),并根据LD50或LC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 初步评价受试物对机体的毒作用特征、 靶器官和对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危险 性。
流行病学研究
利用流行病学方法不仅可探索已知疾病的环境危险因 素(从因到果),还可研究已知环境危险因素对人群 健康的有害影响(从果到因)。
---急性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注意
急性接触的次数
一次,24h多次
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
不仅以接触毒物后毒性症状出现的时间,主 要以接触毒物的时间,观察时间:7~14天 强度 一次性大剂量,中毒症状明显,常发生死亡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求出致死剂量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 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初步评价毒物的毒效应特征 为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选择观 察指标的依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急性毒性的参数 半数致死剂量:LD50
急性毒性的参数 剂量-反应曲线
急性毒性的参数 ED,TD
急性毒性的参数 TD
急性毒性的参数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Limac
LD50的几种计算方法
霍恩法(Horn) 平 均 移 动 内 插 法 ( moving average interpolation) 改进寇氏法 Bliss法 最 大 似 然 性 法 (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最精确的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预检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化可
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经口途径染毒,实验动物胃肠道内食物存
留பைடு நூலகம்对化学毒物的毒性可产生较明显的干
扰 大、小鼠隔夜禁食,染毒2h后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可不禁食
非啮齿类(nonrodent species)
犬或猴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根据接触途径选择实验动物
急性经口和吸入毒性试验 大鼠、小鼠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成年大鼠、豚鼠、家兔
实验动物的年龄和体重
刚成年、健康、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小动物根据体重
同一次试验同一批实验动物体重变异范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机体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 后在短期内(最长14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
及死亡效应
急性毒性的概念
In 1984, 5,000 people died and 30,000 were permanently disabled due to exposure to
methyl isocyanate(异氰酸甲酯,MIC) from
an industrial accident in India Many people die each year from inhaling carbon monoxide from faulty heaters
急性毒性的概念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总体原则 实验动物 染毒途径
染毒剂量
观察周期
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主要原则 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 易于饲养、操作方便 繁殖力较强,数量较大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小鼠:昆明种、NIH、ICR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围不应超过平均体重的20% 大鼠:180-240g
小鼠:18-25g
家兔:2-2.5kg
实验动物的性别 雌雄各半 如雌、雄动物毒效应有明显差异,应
分别并求出雌性和雄性动物的LD50值
特殊的试验研究可仅作单一性别的急 性毒性试验
实验动物分组与数量 根据组数和每组数量来决定数量 LD50,一般为4-6组 大、小鼠每组10只,犬类6只 严格遵循随机化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