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彝族传统的民俗跳山歌
普洱地区景东县彝族“跳歌”文化
普洱地区景东县彝族“跳歌”文化作者:周倩旎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12期摘要:笔者以在普洱地区景东县对彝族传统歌舞“跳歌”的考查为依据,分析“跳歌”歌词的格律特点和曲调的音乐特征,对“跳歌”进行文化解读。
关键词:景东;彝族;跳歌;文化云南普洱地区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处西南边陲,与临沧地区的云县,大理州的南涧县、弥渡县,楚雄州的南华县、双柏县毗邻,据2005年统计显示全县总人口35.4万,其中彝族人口13.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9.5%,分布于无量山区、哀牢山区和川河坝区一带,信仰原始宗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重阳会、端午节、火把节、七月半、中秋节等。
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最高海拔为3291米,全县境内有澜沧江水系6条支流,红河水系28条支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景东彝族长期处于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彝族传统文化,其中包括该民族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歌舞——“跳歌”。
一、景东彝族“跳歌”简介彝族“跳歌”又称“跳笙”,是一种集诗、歌、乐为一体的民间自娱性歌舞,流行于景东县各区乡的彝族聚集区和各民族杂居的村寨,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放前及解放初期极为盛行,文革期间中断十几年,三中全会后迅速恢复,如今,逢年过节、讨亲嫁女、起房建屋、办理丧事,都要“跳歌”,当地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听见芦笙响,脚杆就发痒”,“跳歌”已成为农村、山区彝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娱乐的重要方式及民间歌曲的主要演唱场合。
“跳歌”只需一块场地,天气晴朗的时日少则几十人,多則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围成圆圈,由歌头(领舞者)吹着芦笙在前面带头(有的地区在圆圈中心),众人和着音乐的旋律、节奏边唱边跳,一人领唱众人合声,或男、女声合声对歌。
景东彝族“跳歌”有许多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如“苍蝇搓脚”、“鸡堪歌”、“孔雀摆尾”、“羊厮打”、“马赛蹄”等,仍然保持着游牧狩猎时代古老、原始的特色,带有浓厚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的痕迹。
彝族民歌前十首
彝族民歌前十首
1、《彝族民歌·客河》:谁家春风得意,万里客河清净。
烟山青青桃李,衣香满乡里。
2、《彝族民歌·雪山》:雪山山脉起伏,白雪皑皑晶亮。
一片落叶随风去,两只山鹿嬉戏跑。
3、《彝族民歌·夜行船》:弯弯月光对影,河水深夜流。
夜行船载歌声,撑起满江红。
4、《彝族民歌·羊肠河》:羊肠河绕山腰,清风吹叶林间。
五花牛背上帆,早晨湖畔捕鱼人。
5、《彝族民歌·十八湾》:十八湾明月夜,银鱼在水中跳。
大地闪烁着光,火山火焰散发热气。
6、《彝族民歌·泥沙路》:泥沙路绵延不断,一片回忆穿越长空。
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牧童的歌声传遍山岭。
7、《彝族民歌·苗家山歌》:苗家山上有松树,青石路仍长长。
紫烟笼罩山巅,百鸟欢唱空中响。
8、《彝族民歌·晚秋》:晚秋时节玉兔奔,高枝间飞鸟相呼。
空气里飘落枯叶,秋风吹过满谷林。
9、《彝族民歌·洱海》:洱海湖水清澈见底,渔船跃动碧波荡漾。
天际彩霞绚烂多姿,湖边梅花仙香扑鼻。
10、《彝族民歌·春天》:春天到来春色如画,百花盛开绚丽多彩。
春风吹拂绿荫繁茂,田埂上秧歌声响起。
彝族打歌的套路跳法
彝族打歌的套路跳法
彝族打歌的套路跳法主要包括跳、蹦、转等基本动作。
彝族打歌
一般是围绕着火把、彝族传统乐器等进行的,表达着彝族人民的喜悦
和祝福。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跳法套路:
1. 集合:彝族打歌开始前,参与者先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圈。
2. 跳入:音乐响起后,参与者一起踏起右脚,紧接着向前跳进
圈内。
3. 旋转:跳入圈内后,参与者开始旋转身体,并配合音乐的节
奏做出旋转动作。
4. 手舞:在旋转的同时,参与者也可以舞动双手,以表达自己
的情感。
5. 跳跃:随着音乐进一步加快,参与者开始进行跳跃动作,可
以是单脚跳或双脚跳。
6. 手舞蹦:跳跃过程中,参与者可以结合手舞动作,增加舞蹦
的观赏性和独特魅力。
7. 合击:在跳跃和手舞蹦中,参与者还可以通过击掌或击拍等
方式,与其他人进行呼应和合击。
8. 结束:跳跃和手舞蹦达到高潮后,在音乐的尾声中结束动作,参与者再次集合在一起,表示团结和喜悦。
需要注意的是,彝族打歌的跳法套路不是固定不变的,各地区、
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变化和差异,上述只是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套路。
参与者在跳跃过程中可以根据音乐和个人的喜好进行自由发挥和创新。
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
在我国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三弦一响脚就痒,跳歌要跳三跺脚,跳起黄灰做得药”。
随着三弦声的响起,人们载歌载舞,既是强身健体的身体需求,也是增进感情交流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成为了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在景东地区民族人口和汉化人口中呈现形式多样、参与频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形成了一种氛围浓厚的、特有的、值得探索、传承和推广的文化形态。
1、三弦的形成1.1、三弦的历史背景彝族三弦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现已广为流行。
琴筒似水桶,直径28-35cm,全长137-150cm,使用肠衣弦,音量宏大,音色浑厚,用于歌舞伴奏。
由于在系弦板系上有小铁片,弹奏时可随弦音“刷刷”作响,犹如沙球为弹拨乐伴奏,越发激起彝族演奏和歌舞者的兴致。
当地偶尔也能见到特大的三弦,琴筒直径在70cm以上,形似一口水缸,琴杆也有170厘米长,在歌舞中用于简单的节奏。
小三弦的定弦,过去多为(C1、g1、C2),大三弦低一个八度,如今已不拘旧格,有了不少变化。
演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三弦横置于腹前,右手使用木质拨片弹弦,左手按弦取音。
彝族三弦是彝族人民的密友良伴,每逢彝族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人们就要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欢乐歌舞,是群众性歌舞活动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很多时候男子手持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多在村寨以内选择场地进行,在景东称这种歌舞为“打歌”。
景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打歌,个个都是“三弦一响脚就痒,调子一唱心就想”。
三弦作为景东彝族人民娱乐时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人们通过三弦创作的歌舞不计其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已深深的扎根于景东的文化忠,代表着彝族人民的文化结晶。
1.2、三弦的文化背景景东有着“魅力银生”的美称。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
诸多景东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数不胜数。
三弦一响脚就痒
《三弦一响脚就痒》实践活动指导老师:马丽一、背景景东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
在彝族传统的火把节之夜,彝家山寨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一串串火把好像从天而降的火炬,一会儿飘落在田野,一会儿又飞上山坡,然后聚拢在草地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火堆。
小伙子们吹起嘹亮的竹笛,弹响“叮咚”的中小三弦。
在景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乐,个个都是“三弦一响,脚就痒”。
为大力弘扬景东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彝族民间艺术风采,全面推进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推进“最大型的三弦合奏吉尼斯世界纪录申报”活动顺利进行。
我校利用音乐课或兴趣活动,开展三弦文化进校园活动,三弦活动进班级,生生会弹三弦、生生会伴跳三弦舞。
进一步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和谐校园,展现我校学生的风采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而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二、活动目的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2、学生培养成能文能舞,技能多样化。
3、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的童年更精彩,童年生活不再单一,充满了民族色彩。
三、三弦文化进校园1、制定活动方案(2012年3月5日)活动对象:(民族小学三、四、五年级所有学生,计500名)组织教三弦:崔玮高学锋徐春媚组织学生:班主任及崔玮、高学锋、徐春媚2、三弦弹凑进班级(2012年4月---9月)利用音乐课,手把手教学生弹三弦。
点滴----调弦、基调、简单三弦谱、全班合凑3、三弦弹凑班级间比赛(2012年5月30日)4、城区三弦校间比赛见分晓(2012年6月10日)5、三弦绘画小插曲(2012年6月15日)6、三弦全校学生合凑联排(2012年9月)500名学生合集操场,整齐的咚咚声回荡校园。
7、参加全县节庆取得成功(2012年9月25日----2012年10月2日)8、调查活动A调查表B调查表报告三、收获1、丰富了校园生活。
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
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引言: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要民族的地方。
在这个地区,彝族民间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探讨彝族音乐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三弦跳歌的概述三弦跳歌是景东彝族自治县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三弦跳歌中,歌手用彝语演唱,伴随着三弦(一种乐器)的和弦。
歌手通常是年轻的女性,身着传统彝族服装,手持三弦,转动身体,随着歌曲的旋律进行舞蹈。
这种形式的表演通常在婚礼、节日和其他重要场合中进行。
二、三弦跳歌的文化表达三弦跳歌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方式。
首先,三弦跳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歌手能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其次,三弦跳歌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彝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都融入到了这种音乐艺术形式中,通过代代相传,保持了彝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再次,三弦跳歌是一种弘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方式。
歌词中的内容常常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友情的珍贵和人们应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种方式,彝族人民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并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
三、三弦跳歌的社会功能三弦跳歌在景东彝族自治县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许多社会功能。
首先,它是彝族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共同欣赏和参与三弦跳歌的表演,人们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亲近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其次,三弦跳歌是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
在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和节日,歌唱者通过三弦跳歌来表达他们对这些重要时刻的喜悦和祝福。
这不仅会让参与者感到欢乐,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社会认同的感觉。
再次,三弦跳歌还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
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三弦跳歌往往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观众,他们能够通过欣赏三弦跳歌的表演,了解彝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山歌小调的特点与现状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山歌小调的特点与现状作者:董静林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4期摘要:双柏县位于滇中腹地,东邻哀牢山脉,西邻景东与镇源县,南邻金沙江和红河系分水岭,北邻本州楚雄市与禄丰县。
双柏县居住着彝族、汉族、回族、苗族、傣族等14个民族,民族文化悠久,但各民族的文化都独具特色,也正是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造就了双柏县丰富多彩的山歌小调。
本文主要分析双柏县山歌小调的特点与现状。
关键词:双柏县山歌小调民族文化双柏县民歌来源于居住在双柏县的各个民族,有劳作时演唱的、有节庆时演唱的、有谈情说爱时唱的、有祭祀活动时唱的……种类繁多的民歌充分体现了双柏县各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与生活习俗。
山歌小调就是众多民歌中的一种,双柏县山歌小调在唱腔、演唱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下面就先分析双柏县山歌小调的特点,然后再分析其山歌小调的现状。
一、双柏县山歌小调特点双柏县山歌小调主要源于文化比较发达的乡镇,如法裱、大庄等地,这些地区受到汉族文化以及相邻县区的影响,山歌小调是其主要的民歌形式。
山歌小调的演唱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其种类主要有阿乖佬、仁意调、对口腔、四句长腔、阿力则、阿色调、四弦调、花鼓开场曲等,本文就主要以阿色调和阿乖佬为例展开分析。
(一)阿色调阿色调曲调优美,婉转抒情,乐句较长,音域跨度在十四度以上,因为歌曲前后两句有“阿色,哟色”的帮腔以及长调拖腔所以才被命名为阿色调,“色”在这里有感叹和吟唱的意思,其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
它历史悠久,传唱于双柏县新街大麦地安龙堡地区,阿色调是彝族最古老的一种曲调,分为古歌和山歌两种。
古歌为彝族创世史诗,以叙事史诗为主,一般在家中、重大节庆或者祭祀活动中演唱;山歌小调以情歌、猜谜、盘问为主,有问有答。
阿色调可以是独唱,如站在山顶上自吟自唱,就像是与天地对话一样,但最主要的就是在歌场上对唱,同时还需要很多男女帮腔者。
阿色调对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是即兴歌词,是彝族山歌对唱的主要调式之一。
彝族舞蹈的舞蹈形式
彝族舞蹈有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大三弦舞:又被称为“阿细跳月”,流传于云南撒尼和阿细民间,是男子的舞蹈。
舞时,男子弹着大三弦或吹着笛子,排成一排,与女子对舞。
2. 叉舞:流传于云南撒尼彝区,以模仿狩猎的战争武力为舞蹈动作。
这种舞蹈可能源于狩猎或战争。
3. 打歌:流传于云南彝族地区,是一种以篝火为圆心、绕圈而跳的集体舞。
这种舞蹈历史悠久,以拍手、跳脚、摆腰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言。
4. 跳脚:又叫“铃铛舞”,流传于贵州彝区,是老人去世时跳的舞蹈。
由几个青壮年男子手持一串马铃,有规律的扭动腰肢,有节奏的摇响马铃,脚步和铃声合拍,节奏鲜明有力。
5. 金竹舞:流传于广西那坡彝族祭祀性的舞蹈,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
在击鼓的同时,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
6. 哑巴舞:由云南省祥云县大营七宣村的“彝族哑巴节”演变而来。
“哑巴舞”一般是在正月里举行,表演结束后,“哑巴们”还要将哑巴舞跳到每一户人家里(家中有亲人新故除外)。
此外,还有阿细跳月、烟盒舞、打磨秋、乐作舞、跳花棚、羊皮鼓舞等。
这些舞蹈均由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中创作发展而
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中华节彝族民歌《阿细跳月》歌词
中华节彝族民歌《阿细跳月》歌词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
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
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
阿细跳月 - Various Artists
(女)西风吹荞麦黄西山的阿细秋收忙
(合)赛赛今年咱庄稼收成好哎
收成好哎家家粮食堆满仓哟满仓哟
(男)太阳出来我赶着牛儿上高山
(女)脚踏露水我石头山下放绵羊
(合)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
牛儿不吃苦心草羊儿爱采野海棠
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
(女)年轻的郎哟你笛儿吹得多漂亮
(男)聪明的姑娘你唱歌跳舞情意唱
(合)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
劳动能手人人爱一同跳月在西山
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
(女)跳呀跳呀来跳月
(男)西山人民多快活
(合)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
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
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
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跳个西山好风光
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
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跳个西山好风光
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
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跳个西山好风光沙里沙里沙里沙里沙里跳个西山好风光嘿好风光。
舞蹈《山歌》赏析
舞蹈《山歌》赏析舞台上,灯光昏暗,音乐响起,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舞者缓缓走上舞台。
他们身姿挺拔,神情肃穆,仿佛身临其境。
这场舞蹈名为《山歌》,它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品之一,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
《山歌》舞蹈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山歌为主题,把独特的民族音乐和舞蹈艺术完美融合,展示了中国山区民族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内涵。
整个舞蹈呈现了一幅巍峨的山岳和纯朴的山区生活画卷。
舞蹈开场,舞者们缓缓起舞,仿佛行走在一条山脉之间。
他们的舞姿舒展流畅,身体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相得益彰。
通过天然的动作和自然流动的舞步,舞蹈将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农耕劳动等具体生活场景神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由于《山歌》舞蹈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舞者们在形态上也更加注重表现出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身体动作。
他们通过自身的舞姿,展现出不同地区的山歌舞蹈的特点和风情。
像是川藏地区的舞者们会以高耸的姿势、翻滚的动作以及快速的身体转动来表达他们的激情与豪迈,而云贵地区的舞者则更加婉约从容,展示出他们的温文尔雅。
《山歌》舞蹈的寓意也很丰富。
舞蹈想要向观众们传递一种关于山歌的思考与理解。
山歌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歌形式,它不仅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更是关于生活的歌颂。
舞蹈通过精巧的编排,以舞蹈表达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整个舞蹈的编排充满了变化,从缓慢优雅的起舞到高潮部分的快速转动,再到最后的大团圆舞蹈,舞者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技巧和激情。
同时,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也是整个表演的亮点之一。
音乐旋律优美,配合着舞者们的舞姿,在舞台上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
舞蹈《山歌》通过独特而细腻的动作,让观众在舞台上感受到了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山歌文化。
舞者们用身体语言展示了中国山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内涵,让观众沉浸在那片山水之间。
这是一场触动心灵的舞蹈表演,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舞蹈《山歌》所展现的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山歌文化,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彝族打歌
巍山彝族打歌唱的打歌调,有喜事调、节日调、忧事调、庙会调等,分别有四句式、六句式、八句式、十句 式、十二句式和少量奇数式,其中又有五言、六言、七言和长短句等形式,多用比兴手法。打歌风格各地不同, 弓鞍山地区打歌风格以舞为主,十六步平摆、三翻三转、勾脚等动作。
彝族打歌跳法有“直歌”、“穿花”、“阿妹跳”、“倒置歌”、“三摆手”、“脚跳”、“喂猪歌”、 “四摆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彝 族打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7月,巍山县组织字汝民等多位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大仓镇小三家小学, 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对彝族打歌进行了传承保护。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57年3月,巍山青云打歌队被选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表演彝族打歌。 1987年9月,巍山彝族农民业余打歌队12人,接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赴日本演出。 荣誉表彰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2006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彝族打歌被誉为是“最难学的舞步”。
舞蹈特色
演奏特点
表演形式
剧情内容
巍山彝族的打歌,根据音乐、唱腔、舞步动作、风格及习俗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别。
第一种是以芦笙、笛子为主旋律,不用大刀,巍宝山乡、五印乡、牛街乡、青华乡都属于这一类别。
第二种是以马鞍山青云村为代表,以芦笙和笛子的快节奏为主旋律,伴有大刀,马鞍山乡、紫金乡基本上属 于这一类别。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打歌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保护。
茶春梅,女,1962年8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巍 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申报。
彝族民间歌舞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歌曲从题材分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从曲调分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有“俄”、“雅”、“左”、“格”、“毕”等。
“俄”是彝语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内容多为触景生情之作;“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的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一般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子、铜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马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鼓腮连续不断地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民间歌舞有以下内容:(1)老帮腔,又称大帮腔。
它是安定彝族独特的民间歌舞,边跳边唱,一人起唱,多人用不同声部和声,有《直歌》、《翻歌》、《两翻》、《一直一翻》号口,最小一筒为吹口,仅限于起程或出行间发号,以振声威。
(3)跳秋歌。
景东彝族跳秋歌,为期三天,从每年立秋那天开始。
歌场设在宽阔的草皮地上,既为集市,进行农副特产交流,繁荣经济,又为歌舞场,进行山歌对唱和千余人的集体舞蹈,也为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场所,使青年人成双成对,白头到老。
相传,跳秋歌的兴起,是因彝族祖先认为在立秋那天下地下田,会把庄稼碰“秋”(枯萎),没有收成。
所以,立秋这天就在家休息。
勤劳聪明又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就利用这天时间来举行娱乐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秋歌,并一代又一代沿传下来。
景东彝族传统的民俗跳山歌
景东彝族传统的民俗跳山歌摘要:随着时代的脚步,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但在景东彝族人民看来,传统的民俗跳山歌仍然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景东彝族跳山歌的内容、结构、形态和种类四个方面对跳山歌做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彝族跳山歌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具有吃苦耐劳和开拓精神的民族。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在历史上,彝族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民族,因此,彝族的分布地域极广,支系较多,彼此之间在语言风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
地处滇西南的景东彝族自治县居住着十多万的彝族人,遍及县各乡镇,但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山区。
景东彝族语言属于滇西巍山彝族。
彝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
这天,彝家山寨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当夜幕降临,各家点燃大大小小的火把,红光闪耀,整个寨子都欢腾起来了。
小伙子手舞火把,臂挂香面袋,穿行于村巷之中,互相抛洒香面(松树陈后制成的粉末),使火把迸发出阵阵火焰,以示祝福;他们还高举火把窜田游地;遍撒香面,驱杀害虫预祝丰收。
其他节日还有二月八日的“祭龙”,十月祭扫坟墓的“十月招”,也与汉族人民同度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
景东彝族有密撒濮、腊鲁濮、罗罗卜、咪唎、香堂等自称,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在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上,东面的哀牢山与西面的无量山也各自的风格。
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景东彝族人民仍然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传统习俗“跳山歌”。
“吹起芦笙脚就痒,成群结队奔歌场。
扣起手来跳起歌,一直跳到大天亮”。
这首歌谣就是对景东彝族人民跳山歌的真实写照,可见他们对“跳山歌”的喜爱程度有多深厚。
“跳山歌”是一种诗、歌、舞融为一体的初级民间艺术形式,自娱性的群众自发活动,每逢佳节,男女婚嫁,起房建宅,红白喜事,都喜爱跳歌。
参加人数不限,手拉手、手扣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领舞者:(称歌头)吹芦笙或弹三弦,有时站在最前有时站在圆圈中间,唱的歌词以“合脚歌”、“攒歌”、“三跺脚”较为普遍。
彝族山歌课件ppt
在演唱过程中,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强表演的感染 力,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和氛围。
面部表情
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更好地表达歌曲中的 情感起伏和故事情节。
06
彝族山歌的代表作品与歌 手介绍
代表作品赏析
《阿惹牛》
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 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彝 族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 求。
彝族山歌课件
目录
• 彝族山歌简介 • 彝族山歌的音乐风格 • 彝族山歌的歌词内容 • 彝族山歌的文化意义 • 彝族山歌的演唱技巧 • 彝族山歌的代表作品与歌手介绍
01
彝族山歌简介
起源与历史
起源
彝族山歌起源于古代彝族部落的 劳动、生活和情感表达,是彝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
彝族山歌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 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信息,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 社会的重要资料。
历史传说
还有一些山歌以历史传说 为题材,通过歌曲传承了 彝族的历史和文化。
语言与表达
语言特点
彝族山歌的语言特点鲜明,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
表达方式
山歌的表达方式多样,有时通过叙述、有时通过抒情,展现 出彝族人民的情感世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与意境
情感表达
山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爱慕、思念、悲痛等,通过歌曲传达出彝族人民的内心世界。
软起声
在开始发声时,使用软起声技巧可以更好地 控制声音的力度和音色,使声音更加自然和 流畅。
声音控制
音色控制
彝族山歌的音色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演唱者需要掌握如何通过音色变化来表现歌 曲的情感和意境。
音量控制
在不同的演唱场合下,需要调整声音的音量 大小,以适应不同的听众多寡和音响设备条
彝族达体舞歌曲
彝族达体舞歌曲
彝族达体舞是彝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常伴随着特定的音乐节奏和歌曲演绎。
以下是几首著名的彝族达体舞歌曲:
《跳蚤舞》:这首歌曲的旋律欢快活泼,是彝族中广为流传的经典曲目之一,通常作为庆祝节日或者喜事的表演曲目。
《芦笙颂》:这首歌曲是彝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曲目之一,主要使用芦笙、大锣等乐器演奏,气势磅礴、富有韵味,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豪迈。
《欢乐的彝家人》: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歌词讲述了彝族人民勤劳、真诚、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庆祝节日、自然灾害后重建家园等场合都非常适合演唱。
《吉祥彝家》:这首歌曲旋律婉转柔美,歌颂彝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彝族达体舞歌曲,它们不仅旋律优美、富有节奏感,更能够展现出彝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
彝族舞蹈 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脚”有什么特色
彝族舞蹈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脚”有什么特色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脚”跳起黄灰做得药“三跺脚”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歌舞艺术活动。
云南省普洱地区彝族聚居较多,一句“跳起黄灰做得药”的唱词,充分说明白这一歌舞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地位和文化内涵。
三跺脚又叫“跳芦笙”、“跳三弦”、“三脚歌”、“跳歌”。
是广泛盛行于思普地区,尤其是广阔农村,深受各族群众宠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逢年过节,或遇重大喜事都要跳三跺脚。
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主粮水稻和玉米成熟,人们选个吉日,从自家各块田地中采回最先成熟的一些谷物,放在炉锅里温火烤干,去壳做成米,再与老米混合做饭,愿望年年青黄相接甚至有余。
新饭和丰富的菜肴做好后,先祭献天、地、田公地母及各位神灵,祈求保佑粮食丰收。
然后是养狗的人家让狗先吃,当天是狗在一年中享受待遇最好的。
传奇五谷种子最先是狗尾巴带来的,加上狗又忠心耿耿地为人们看家护院,所以先让它吃第一碗新粮。
接着就是亲戚伴侣、邻居聚在一起享用盛宴。
酒足饭饱,歌头弹起三弦、吹起笙和箫,摆开场子,不一会儿,跳歌的人间续听见赶来,聚集在院子里,始终跳到深夜,每人喝上两大碗仆人款待的“白酒水”才又间续离去。
这就是“吃新”。
彝家的新居跟汉族的一样,中间是堂屋,“进新”时,先请彝寨里德高望重或特地从事主持这项活动的人按法规备齐活动所需器具和供品,在堂屋做好各项布置,带领仆人上香、行叩拜礼,主持人高喊祝福、祈福的口头对联,叫“说吉庆”,旁人接着重复结尾三个字,叫“打和声”。
当喇叭声、炮声再次响起时,开头进入下一个程序,事先组织好的一队人马各自就位,打头的是主持人,一般为懂礼仪的彝族长辈,他一手端净水碗,一手舞着香柏枝叶,用柏枝蘸净水朝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挥洒,口中连说带唱,后面的依次是弹三弦和吹笛子的各二名交叉排列,吹芦笙的一名,吹树叶的一名,还有一名手捧稻穗,最终一名则是年轻力壮的汉子,他双手抱住一个装满“白米酒”的大坛子。
有时也会有几个其它配角,他们在院子里摆布阵势,先慢步起跳,吹拉弹凑声也较缓和,步伐不断加快,乐声加急,在院子里变换着花样转了几圈就往堂屋跳进去,在堂屋里跳得越来越猛烈,只到全部人都满头大汗,特殊是那个抱着五、六十斤重的大酒坛的人更是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时方才停下,围住白米酒坛,把整坛白米酒吃个精光,然后带着醉意,庆功似的大声喝彩、谈笑。
彝族民间舞蹈
罗作
罗作
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 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
跳三弦
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 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跳弦
跳弦
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
《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 “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 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 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 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披毡舞
披毡舞
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 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谢谢观看
彝族民间舞蹈
彝族同胞的舞蹈
01 打歌
03 罗作 05 披毡舞
目录
02 跳弦 04 跳三弦
基本信息
彝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彝族同胞的舞蹈,有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等。
打歌
打歌
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 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 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 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景东彝族招魂与超度文化解读
景东彝族招魂与超度文化解读
王海滨;李国东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27)4
【摘要】招魂与超度都是景东彝族民众为了使灵魂能够正常生活起居而举行的一系列宗教仪式活动,招魂与超度,体现了景东彝族民众的群体思想观念: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与灵魂永恒.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王海滨;李国东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3;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17
【相关文献】
1.圣竹·神鼓·虎龙山·招魂礼--广西那坡彝族非物质文化载体之探究 [J], 王光荣;罗波;张嘉欢
2.景东彝族《指路经》解读——以龙街乡新平村《咽喉经》为例 [J], 王海滨;李国东
3.彝族撒尼人“火把节”招魂仪式解读 [J], 李晓旋
4.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 [J],
5.景东县安定乡青云村彝族服饰艺术文化浅探 [J], 谌曾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舞蹈《山歌》赏析
舞蹈《山歌》赏析
山歌的调子随着那山里的风在传唱,纯朴的情感汇成涓涓溪流,与日月同在,与山河共存。
记得在那次全国民族舞大赛上,我们班的孔令宇和马玉洁两个小姑娘合作表演了傣族民间舞蹈《山歌》。
瞧!她俩身穿五颜六色的傣族服装,头顶上是用黄花编制而成的尖顶帽子,胸前挂满银饰品。
看那姿势、神态,都是惟妙惟肖呢!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于这样带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呢!比如:云南佤族的竹竿舞;新疆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舞蹈《山歌》了。
当时听到老师说要表演这个节目时,我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是因为自己很想尝试这种类型的舞蹈;紧张则是怕自己不能把握好动作,影响整体效果。
但是,当我走进排练厅,站在舞台上看见那些表演过的同学熟悉的面孔,我心里突然踏实下来。
一首《山歌》跳起来了,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一会儿像仙女在天空飞翔,一会儿像白云在蓝天飘荡。
看着台下观众的眼睛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被我吸引住了。
此刻,我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它跳好!终于轮到我上场了,我拿出平时训练的水准,可是一看周围的人,他们跳得多么认真啊!虽然我没有受到任何压力,但是仍旧非常紧张。
忽然,耳边传来阵阵掌声,原来大家已经入迷了。
我想:不管怎样,尽力去做吧!我便深呼吸几口气,定了定神,开始了我的表演。
“一条大路通北京,我走的是南京城……”随着音乐响起,我的脚步变得轻盈起来,手臂随着音乐慢慢摆动,一会儿跳跃,一会儿旋
转,一会儿侧翻……看得台下的观众眼花缭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东彝族传统的民俗跳山歌摘要:随着时代的脚步,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但在景东彝族人民看来,传统的民俗跳山歌仍然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景东彝族跳山歌的内容、结构、形态和种类四个方面对跳山歌做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彝族跳山歌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具有吃苦耐劳和开拓精神的民族。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在历史上,彝族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民族,因此,彝族的分布地域极广,支系较多,彼此之间在语言风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
地处滇西南的景东彝族自治县居住着十多万的彝族人,遍及县各乡镇,但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山区。
景东彝族语言属于滇西巍山彝族。
彝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
这天,彝家山寨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当夜幕降临,各家点燃大大小小的火把,红光闪耀,整个寨子都欢腾起来了。
小伙子手舞火把,臂挂香面袋,穿行于村巷之中,互相抛洒香面(松树陈后制成的粉末),使火把迸发出阵阵火焰,以示祝福;他们还高举火把窜田游地;遍撒香面,驱杀害虫预祝丰收。
其他节日还有二月八日的“祭龙”,十月祭扫坟墓的“十月招”,也与汉族人民同度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
景东彝族有密撒濮、腊鲁濮、罗罗卜、咪唎、香堂等自称,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在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上,东面的哀牢山与西面的无量山也各自的风格。
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景东彝族人民仍然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传统习俗“跳山歌”。
“吹起芦笙脚就痒,成群结队奔歌场。
扣起手来跳起歌,一直跳到大天亮”。
这首歌谣就是对景东彝族人民跳山歌的真实写照,可见他们对“跳山歌”的喜爱程度有多深厚。
“跳山歌”是一种诗、歌、舞融为一体的初级民间艺术形式,自娱性的群众自发活动,每逢佳节,男女婚嫁,起房建宅,红白喜事,都喜爱跳歌。
参加人数不限,手拉手、手扣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领舞者:(称歌头)吹芦笙或弹三弦,有时站在最前有时站在圆圈中间,唱的歌词以“合脚歌”、“攒歌”、“三跺脚”较为普遍。
跳歌者伴和曲调,边跳边唱,舞步整齐豪放,歌声高亢、激昂。
据说在景东花山区秀龙乡1986年8月8日的“跳秋歌”连续三天三夜,歌舞不停,弦声不断,参加的人多达六千余人,男女老少都有,除了本地人还有一些外地人也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跳歌会。
由此可见,跳歌成了景东彝族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对景东彝族的跳山歌做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一、内容景东彝族的跳山歌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家歌”、“野歌”。
1、家歌:大都与家里的事有联系,如婚嫁、盖房、丧事、入宅等都在家进行跳歌,还要请一些山歌唱的好的歌手,以及亲朋好友,家里备上酒茶招待。
唱的内容都是天文地理、风土习俗、道德知识,教育性较强的歌。
例如:人人爱唱不到田边转回来,寅虎爱吃生人肉,口口吐出鲜血来。
小兔不吃窝边草,东边吃到西边饱。
老龙弯弯上天去,细雨飞飞撒下来,小蛇要钻红土洞,立夏过后又出来……。
2、野歌:也就是在野外上唱,唱歌的场所大都在山间、坝子等,离家比较远,大多唱情调,由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比较自由开放,唱情歌成为比较重要的生活内容,同时也是择偶的好机会。
从所唱的情歌又可分为两类。
2.1仁义调:“仁义调”的歌词内容意义深长,文雅大方,婉转动听,真情流露,富有诗意。
如:男:唱起来呀唱起来,一家一声唱起来。
女:三天不出大门外,半个小调不在身。
男:小调不是妹不有,留在心中送别人。
女:兄妹只是和你做,咋个舍得送别人。
对歌的男女双方都是平和的心态,相互出题、相互答对、相互谦虚相互尊重,彼此爱慕,歌场上唱成恋人夫妻的举不胜举。
2.2挖苦调“挖苦调”则与“仁义调”相反,歌词内容不太文雅,经常用讥讽和挖苦的内容使对方无言相对认输退场。
如:男:你是哪家阿表妹,昨天夜里我见过。
女:你是哪家小阿哥,人好瞧是嘴歪着。
男:昨夜见过阿表妹,这下咋个假正经。
女:这个阿哥记心好,给是吃着山百草……挖苦调还称“顶歌”,分软顶和硬顶,软顶稍文雅,硬顶较激烈和粗鲁。
硬顶如:“不要以为你会说,剥你皮来做耕索,长呢长呢做小扣,短呢短呢给狗嚼”几句话把对方比做牲畜一样。
挖苦调往往是因为对歌的一方在唱歌时歌词不完整或有漏洞等得罪了另一方而引起的。
比喻的内容也多种多样,由于是在挖苦对方,所以在对歌场上普遍还是以唱仁义调为主。
二、结构景东彝族跳山歌的历史悠久所以歌词长短不一,通常四行到二十行的居多,最短的是四行最长的可到上千行。
每行的音节都是七个字,基本的结构是四加三格式:如:太阳落山像枝花,茅草盖房是妹家。
都是先出现四个字“太阳落山”然后三个字“像枝花”,“茅草盖房”后“是妹家”。
常见的都是七言四句为基本单位,构成一首完整的歌体,有些由几十,甚至几百个基本单位连成一体,贯穿于一个主题内容。
三、形态景东彝族的跳山歌曲调旋律优美,内容丰富从旋律、节拍、节奏、调式、叠句衬句和伴奏上都有着独特的色彩。
1、旋律跳山歌的旋律变化不大,有时单用一种旋律演唱,有时用几种旋律交替演唱,2、音韵首句必须入韵,偶句押韵。
但由于跳歌词要一韵到底非常困难,所以中间可以切换韵脚,两人对唱时,一问一答就必须押一个韵脚。
而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歌体,在一个基本单位的新开始就可以灵活转化韵脚。
跳山歌的节奏欢快中又比较稳定,音程跳动起伏不大,根据情绪的变化,有时也有稍慢的节奏,多以四二拍和四四拍为主,还可以反复加花。
由于跳山歌是边歌边舞,所以音乐节奏和舞步比较整齐规整。
4、调式与调性彝族民歌音域比较广在演唱跳山歌时基本唱到小字二组的la音演唱者还可以在原调的基础上加上装饰,更加突出自我的风格。
歌曲最常用的是徵调式和羽调式,商调式次之,宫调式和角调式较少见。
5、叠句、衬句由于跳山歌的歌词句有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经常出现一些,叠句和衬句,都出现在歌体基本单位的首句。
如:茴香茴香真茴香,抓把茴香溜过江。
今年撒下茴香籽,明年来拔茴香秧。
首句点名了主题,奠定了韵脚的基础。
6、伴奏跳山歌常用笛子、芦笙、三弦等乐器伴奏。
东边靠哀牢山的彝族人民喜欢用笛子和三弦。
男歌手几乎都会弹小三弦,小三弦制作精巧,音量不大,长一尺多,也有四尺多的大三弦。
西边无量山的彝族人民喜欢以芦笙、小闷笛、小三弦为伴奏乐器。
在跳山歌的过程中乐器伴奏主要起到定音,衬托、前奏、间奏和结尾的作用。
四、题材种类跳山歌种类十分丰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有唱人类起源的,迁徙的《天连地,水连天》;有唱历史、人物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唱天文地理的《十二花》、《十二属》;也有唱激发人向上的《高点明灯下苦心》;还有游戏猜谜的《唱个猜来说个猜》;唱热爱生活抒情开怀的《说说笑笑莫认真》等等,内容繁多,犹如一本彝族山歌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分为了四大种类:1、排曲排曲也称盘曲,富有叙事长诗的成分,它是把一件事情按照顺序,层次的深浅表述出来,多数是天文地理、生产知识和总结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佳话,具有知识性、教育性。
如:正月好唱劝世文,身拜为哥属鼠人,老鼠钻进皮箱子,咬烂衣被祸害人。
二月好唱劝世文,身拜为割属牛人,老牛吃得百样草,犁田耕地养活人。
把十二生肖按照月份,根据动物的特征加上知识性的东西让人们通俗易懂就学会了。
2、猜曲是一种动脑筋的娱乐歌曲,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得到的总结,猜曲还是传授知识的好方法,能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如:什么下蛋白满满,什么下蛋双对双,什么下蛋在田头,什么下蛋在长江。
答:蚂蚁下蛋白满满,斑鸠下蛋双对双,秧鸡下蛋在田头,鲤鱼下蛋在长江。
猜曲内容又动脑筋又有趣,受到亲朋好友的特别喜爱。
3、散曲散曲也称杂调,即兴创作的歌曲,顺口就编出来。
七言四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散曲在使用芦笙伴奏是的跳歌会上常用,在大家还没有形成对歌阵势如:抬头看见青菜青,花椒辣子满园边,要学辣子红到老,莫学花椒黑透心。
又如:瞌睡朦朦眼皮长,想吃木瓜浸沙糖,木瓜能解我瞌睡,山歌能解愁闷肠。
散曲通俗又简单。
4、对歌对歌是最活跃,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由两人对唱,相互出题各不相让,不论谁赢谁输,众人都不可以偏袒和歧视,都以响亮的合声加油和鼓励,不分胜负难以收场,有时因双方势力均等,通宵达旦的进行对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在景东彝族人民看来跳山歌不仅在娱乐中熏陶情操,在游戏中培养艺术鉴赏力,在歌词中记载传唱历史,它也是联络民族感情,交流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一种途径。
它也成为我们了解景东彝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的一个重要窗口。
致谢:感谢王绍灿老师在我写作论文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1]《景东彝族自治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0年4月第一版[2]《景东县县志》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第二版[3]《景东民歌第一集》张定民杨海寿编思茅报社印刷场Shallow talk that the view east 彝clan jumps the folk song【Abstract 】: Along with the footstep of the ages, the people's life is increasingly abundant, but in the view east 彝clansmen the people see, the traditional people's custom jumps the folk song is still their favorite a kind of life style, this text jumps four aspects of contents, structure, appearance and category of the folk song to do a simple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s towards jumping the folk song for the view east 彝clan.【Keywords 】: The Clan of 彝jumps the folk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