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 学案
化学:3..2《氮的循环(2)》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 氮地循环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地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地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地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地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地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地影响.<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地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地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地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地能力.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氮<酸雨、光化1、了解自然界中地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地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地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地性质及铵态氮肥地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地性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地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地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地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地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地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地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地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地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地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地性质.难点:硝酸地氧化性.<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地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地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地重要性.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地循环2、查找氮循环地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地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地?<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五、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2课时【复习】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发生地主要反应有哪些?【引入】氨是氮循环中地主要物质,它在人类地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氨和铵态氮肥地主要性质和用途.【板书】2、氨和铵态氮肥【演示实验1】氨地溶解性实验.【演示实验2】氨和氯化氢地反应.【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列表格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获得了氨地哪些物理性质?是通过什么现象获得地?3、氨地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氨溶解于水仅是简单地溶解过程吗?由什么现象可以说明?4、由[演示实验2]地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5、氨除了能与盐酸反应外,还能与硫酸、硝酸反应吗?若能,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演示实验2中若将浓盐酸用浓硝酸、浓硫酸代替,会观察到同样地现象吗?6、氨中氮元素地化合价是-3,请从化合价地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7、氨水为何不大量用作化肥?【归纳板书】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并板书.一、氨地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地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二、氨地化学性质:O NH3·H2O <可逆反应)1、与水反应:NHNH 3·H2O NH4++OH- <可逆过程)2、与酸反应:NH3+HCl=NH4Cl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3、与氧气反应:4 NH3+5O24NO+6H2O【讲解】由于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因此氨水不大量用作化肥,而是常将氨制成各种固态地铵盐加以使用,如何科学地使用铵态氮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铵态氮肥地主要成分——铵盐地主要性质.【演示实验3】取少量氯化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演示实验4】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并将生成地气体通入新制地石灰水中.【演示实验5】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再滴加适量地10%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将湿润地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列表格:2、铵盐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3、铵盐与碱溶液反应地本质是什么?4、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归纳板书】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并板书三、铵盐地物理性质:白色,易溶于水地晶体.四、铵盐地化学性质:1、受热易分解:NH4Cl NH3↑+HCl↑NH4HCO3NH3↑+CO2↑ +H2O2、与碱溶液反应:NH4++OH-NH3↑+H2ONH4++OH-= NH3·H2O保存方法:密封、阴凉通风处保存.施用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用;埋在土下以保持肥效.【课堂小结】学生整合本节课所学地内容.【课堂练习】教材P80-81 1<3)<4)<5)、4<1)【课外作业】教材P81 2、3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鲁科版必修1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docx

《鲁科版必修1第⼆节《氮的循环》学案》.docx第⼆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氨与鞍态氮肥课前预学案1.氨的物理性质氨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 ⽓味的______ 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 771g/L,⽐空⽓ _______ , _____ 溶于⽔⽉?能快速溶解,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能溶解_____ 体积氨⽓。
氨的⽔溶液叫 ___________在常压下冷却⾄⼀33. 5°C或在常温下加压到700KPa?800 KPa,⽓态氨就液化成⽆⾊液体,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 ⼤量的热。
液态氨汽化时要____________ ⼤量的热,使周围物质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氨常⽤作致冷剂。
2.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反应氨溶于⽔时,⼤部分NIL与也0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_____ , NIL-ILO可以部分电离⽣成_______ 和______ ,其溶液显 __________ o(2)氨与酸反应氨与盐酸反应,⽣成______________ o(3)氨的还原性氨⼬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_________ ,氨具冇_______ 性。
⼯业上利⽤氨在催化剂(如钳等)存在的情况下跟氧⽓反应来制取硝酸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 O3.化学氮肥1)化学氮肥主要包括镀态氮肥(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 )、硝态氮肥(主要成分为_______ )和冇机态氮肥——尿素__________2)镀态氮肥常见的鞍态氮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历史上最长的氮肥。
碳酸氢钱在—°C以上,即可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储存碳酸氢镀时,应_________ 包装并放在 __________ 处,施肥时,应将其______________ 以保持肥效。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二课时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2009.11【学习目标】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重点】氨气与水的反应及还原性。
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学法指导】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自学过程】3、氨与铵态氮肥1)氨物理性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
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所得溶液称,呈性。
氨水中存在粒子问题一: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各自的成分是什么?问题二: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具有下列性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与酸的反应氨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
NH3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与氧气的反应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
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为)、和氮肥——尿素[CO(NH2)2 ]2) 铵盐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受热容易分解。
如:NH4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现象为;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现象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与碱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
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3)NH3的制取实验室中可以用和(填化学式及状态)共热制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法收集NH3。
检验集气瓶中的NH3的是否已收集满,方法是。
可以用来干燥NH3。
(选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P2O5)针对性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H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4+B、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生成NH3C、NH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2共热生成NO2D、NO、NO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3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差不多过程,明白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阻碍(明白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2)能列举出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铵盐及硝酸的要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明白NH+4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看摸索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②通过观看摸索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通过观看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②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阻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操纵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介绍合成氨进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②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阻碍,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在初步分析了自然界中氮循环的要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了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通过物质性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等。
2.学情分析:学生差不多初步了解了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2.难点 硝酸的氧化性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看、归纳。
课前预备(一)学生预备1.预习2.查找氨、铵盐和硝酸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重点分析含氮元素如何完成转化。
(二)教师预备1.教学媒体、课件、导学案。
2.补充实验。
板书设计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一、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
二、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NH3+H2ONH3·H2O(可逆反应);NH3·H2O NH +4+OH -(可逆过程)2.与酸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2N H3+H2SO4===(NH4)2SO43.与氧气反应:4NH3+5O2=====催化剂高温4NO +6H2O 三、铵盐的物理性质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3.2《氮的循环》第二课时学案2

第2节氮的循环【学习目标】⒈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氮的固定和形式;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物理、化学性质;自然界形成硝酸的过程。
2.认识氨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溶解性、和水的反应、氨的还原性,铵盐的受热分解、与碱的反应;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3.了解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学习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过程方法】】培养通过观察试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氨与铵态氮肥[复习]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学习]2、氨与铵态氮肥阅读教材P76页,了解氨的物理性质。
氨是:。
[观察和思考] 观察演示实验一《氨的喷泉实验》,思考和讨论下列问题:⑴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进入烧瓶形成喷泉?⑵氨气溶于水仅仅是溶解么?喷入烧瓶中的溶液显红色这说明了什么?[阅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氨气与水的反应和一水合氨的电离。
氨气溶与水时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
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可以部分电离电离:。
[活动探究] 氨与氯化氢的反应实验步骤:⑴分别用两只贴有标签的玻璃棒粘取少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⑵将两只玻璃棒相互靠近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并完成反应方程式。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交流与研讨]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根据化合价判断氨气的氧化、还原性的情况。
氨气和氧气在高温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练习]氧化铜和氨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阅读学习]阅读教材第74页,了解几种化学氮肥。
化学氮肥包括:、、。
铵态氮肥包括等。
[观察与思考]观察教师演示《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现象并思考,如何检验产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019精选教育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 学案.doc

第2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一、氨1.物理性质(1)色态味:NH 3是没有颜色、有______气味的气体;(2)密度:密度比空气____。
(3)溶解性:______溶于水且能__________,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溶解______体积的氨气。
(4)氨易液化,常作________。
2.化学性质3.氨气的实验室制取验满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交流1.氨水的性质如何?2.NH 3为什么有还原性?3.实验室中利用下述药品和装置来制取氨气可以吗?为什么?二、化学氮肥三、铵盐预习交流如何检验NH ?答案:一、1.(1)刺激性 (2)小 (3)极易 快速溶解 700 (4)制冷剂2.NH 3+H 23·H 2O NH 3+HCl===NH 4Cl 白烟 2NH 3+H 2SO 4===(NH 4)2SO 4 4NH 3+5O 2=====高温催化剂4NO +6H 2O 还原性 3.向下排空气法 防止NH 3与空气对流 2NH 4Cl +Ca (OH )2=====△CaCl 2+2NH 3↑+2H 2O(1)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立即变蓝 (2)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时产生大量白烟预习交流:1.答案:(1)弱碱性:NH 3·H 2+4+OH -(2)氨水的不稳定性:NH 3·H 2O=====△NH 3↑+H 2O2.答案:因为NH 3中N 元素的化合价为-3,处于最低价态,化合价只能升高,从而表现还原性。
3.答案:可以,CaO 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消耗了溶剂水,促进了氨水的分解(NaOH 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
二、NH +4 NO -3 CO (NH 2)2三、NH 4Cl=====△NH 3↑+HCl↑ NH 4HCO 3=====△NH 3↑+H 2O +CO 2↑ NH 4Cl +NaOH===NaCl +NH 3·H 2O NH 4Cl +NaOH=====△NaCl +H 2O +NH 3↑预习交流:答案:取待测液少许,加入强碱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试纸变蓝,则证明原溶液中含NH +4。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 氮的循环教案

第三章 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2007年11月16日(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硝酸的氧化性。
以 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和化合生成NO,NO和O2迅速生成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是化学变化B.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C.化石燃料燃烧通常不释放出氮氧化合物D.植物秸秆燃烧时放出氮氧化合物,参与了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氮气①与氧气反应:通常状况下氮气和氧气,但在放电条件下,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色,溶于水的。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氢气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与金属镁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练习2、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B.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2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g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毒。
在常温下与空气中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氮: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毒。
二氧化氮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该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氮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练习3、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发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案设计

《氨铵盐》——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学阶段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氨铵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氨铵盐》安排在这章讲述,是因为它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做指导,有元素化合物知识做基础,可起到复习、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作用。
学好氨的性质为学习硝酸的工业制法及有机化学的知识又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同时本节课又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因为氨分子的性质更能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本节知识和能力的层次要求结构:理解物理性质:了解化学性质:综合应用用途:常识性介绍3、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素质,为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学的任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得到启迪,同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在认识氨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氨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能力目标:培养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事物是普通联系的,以及内外因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创新目标:通过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是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依据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确立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难点:氨和水的反应二、分析学生情况,渗透学法指导学生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已初步掌握,这对氨气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氨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喷泉实验,让学生感受氨的溶解性;(2)通过分析形成红色喷泉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氨与水反应的实质;(3)通过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实验,让学生理解氨与酸的反应的实质;(4)通过分析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运用观察法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知识上的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方法上的重点、难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学情分析】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15、16岁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对单纯的知识讲授兴趣不高,喜欢借助一定情境自主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通过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
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学生差别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氨气颜色、味道(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并由学生独立操作)、状态、密度(与空气相比较)。
独立归纳氨气物理性质,教师加以评价肯定。
【过渡】根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我们研究完氨气的物理性质后继续研究其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大家想一想氨气溶解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喷泉呈现红色说明了什么?【点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氨与水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3·H2O), NH3·H2O可以部分电离成NH4+和OH-。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

第3章第3节硫的转化【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NH4三.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分析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温馨提示:●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导学案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导学案1【学习目标】1.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氮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2. 熟练掌握NH3 和铵盐性质,能够从物质类别和氧化还原角度总结物质的性质。
3.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氨气实验室制法,通过对比总结常见气体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4.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一、氨的性质1.氨气是________色气体,有__________气味,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_溶于水(易液化)。
2.氨气易溶于水——喷泉实验3.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H3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在化学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氨具有________性。
请写出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归纳总结】1.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3·H2O。
(2)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NH+4。
氨气遇挥发性酸(如盐酸、硝酸)产生白烟,遇难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不产生白烟。
(3)氨的催化氧化反应:4NH 3+5O 2=====高温催化剂4NO +6H 2O 。
2.氨水的性质(1)氨水具有弱碱性,氨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 3·H 2O ,NH 3·H 2O 仅少量电离,电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能使酚酞溶液变______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__色),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如氨水与氯化铝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NH 3·H 2O 很不稳定,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 氮的循环 学案

氮的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学习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学习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知识框架【学习过程】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的存在形态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_____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_____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_____,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_____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_____和_____化合生成NO ,NO 和O 2迅速生成_____并随水进(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_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是化学变化B.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C.化石燃料燃烧通常不释放出氮氧化合物D.植物秸秆燃烧时放出氮氧化合物,参与了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氮气①与氧气反应:通常状况下氮气和氧气_____,但在放电条件下,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____色,_____溶于水的_____。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与氢气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金属镁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B.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2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D.N4的摩尔质量是56g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是一种_____色_____味的气体,_____溶于水,_____毒。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学案.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一、课标研读: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考纲解读: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本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重点: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难点:1、氮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2、硝酸的氧化性。
四、教学策略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的循环,使他们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使学生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氨的还原性,如氨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4、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
5、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的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一课时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2、人类的活动对氮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影响①人类通过化学方法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将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某些含氮化合物参与氮的循环。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 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1.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氮元素的存在: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元素,存在形式:一种是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另一种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土壤中和水体中。
化合态的氮元素主要以NO -3、NH +4的形式存在,在有机物中以蛋白质形式存在。
(2)氮的循环①在自然界中,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实现氮的循环有两种途径:一是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二是在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结合为氮氧化物,并随雨水进入水体中。
②人类在氮循环方面是通过化学方法把氮气转化为氨,再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③化石燃料燃烧、森林和农作物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进入氮循环。
【例1】 某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如下图。
(1)哪一类生物能将蛋白质转化为氨( )A .微生物B .藻类(2)该生态系统的豆科植物不施氮肥,仍能表现出良好的长势,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在氮的循环过程中,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从而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
NO -3被吸收后最终可转化为蛋白质,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氨、硝酸根、铵根离子,而氨又可被硝化细菌氧化为NO -3。
答案:(1)A(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2.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纯洁的氮气通常状态下是无色的气体,没有味道,没有毒性,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接近且略小。
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通常状态下,1体积水中只能溶解大约0.02体积的氮气。
当压强为1个大气压时,氮气在-195.8 ℃变为无色液体,在-209.9 ℃变为雪花状固体。
析规律 巧比气体密度:比拟两种气体的密度大小时,可利用“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只需比校相对分子质量(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即可。
如N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故N 2的密度比空气略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课标要求]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
2.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掌握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NH 3是唯一的碱性气体||,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 3·H 2O 是唯一的可溶性弱碱||。
2.实验室制NH 3的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3.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有机氮肥||。
4.NH +4的检验方法:向盛有待测液的试管中加入碱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
5.主要的化学反应:NH 3+HCl===NH 4Cl(白烟)NH 4HCO 3=====△NH 3↑+CO 2↑+H 2ONH 4Cl=====△NH 3↑+HCl↑ NH +4+OH -=====△NH 3↑+H 2O 氨气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特别提醒] NH 3极易溶于水||,可由喷泉实验证实||,实验室收集NH 3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化学性质(1)氨与水的反应氨与水反应||,其水溶液显弱碱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NH 3↑+H 2O||。
(2)氨与酸的反应 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 3+HCl===NH 4Cl||。
(3)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4NH 3+5O 2=====高温催化剂4NO +6H 2O||。
[特别提醒] (1)干燥NH 3时不能用浓H 2SO 4||,原因:2NH 3+H 2SO 4===(NH 4)2SO 4||。
(2)液氨与氨水不是同一种物质||,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
(3)NH 3遇HCl 产生白烟现象||,可用浓盐酸检验NH 3;NH 3遇H 2SO 4无白烟现象||,原因是H 2SO 4不易挥发||。
3.用途(1)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原料||。
(2)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1.判断正误||。
(1)NH 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 3是电解质( )(2)实验室常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NH 3( )(3)NH 3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但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 )(4)氨水与液氨均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 )(5)氨水中1 mol NH 3·H 2O 能电离出1 mol NH +4( )答案:(1)× (2)× (3)√ (4)× (5)×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于检验NH 3泄漏的是( )A .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B .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 .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D .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解析:选B A 项||,浓盐酸挥发出的HCl 与NH 3反应生成NH 4Cl||,从而产生白烟||,正确;B 项||,NH 3不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正确;NH 3是碱性气体||,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 、D 项正确||。
铵态氮肥1.化学氮肥2.铵盐(1)概念:由铵根离子(NH +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2)物理性质铵盐均为白色或无色晶体||,均易溶于水||。
①受热分解(如NH 4Cl 、NH 4HCO 3):a .NH 4Cl=====△NH 3↑+HCl↑||。
b .NH 4HCO 3=====△NH 3↑+CO 2↑+H 2O||。
②与碱反应:a .离子方程式:NH +4+OH -=====△NH 3↑+H 2O||。
b .应用⎩⎨⎧ 实验室制NH 3NH +4的检验[特别提醒] (1)铵盐受热分解不一定产生NH 3||,如NH 4NO 3=====△N 2O↑+2H 2O||。
(2)检验NH +4的答题规范: ①实验操作:取少许待测液或晶体于小试管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者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②现象、结论:试纸变蓝色(或者冒白烟)||,说明是铵盐或待测液含有NH +4||。
1.有一种盐X 和NaOH 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Y 经过一系列氧化之后||,再溶于水可得到一种酸Z||,Y 与Z 反应又可以生成X||,则X 为( )A .NH 4NO 3B .NH 4ClC .(NH 4)2SO 4D .(NH 4)2CO 3解析:选A NH 4NO 3与NaOH 反应生成NH 3(气体Y)||,NH 3被氧化生成NO||,NO被氧化生成NO 2||,NO 2与水反应得到HNO 3(酸Z)||,HNO 3与NH 3反应生成NH 4NO 3||。
2.试管中盛有白色晶体||,检验它是否是铵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 .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B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C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D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解析:选A NH 3可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遇浓盐酸产生白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加热铵盐不一定有氨气逸出||。
氨气的制备1.工业制法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1)反应原理Ca(OH)2+2NH 4Cl=====△CaCl 2+2NH 3↑+2H 2O(2)实验装置(3)验满方法①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遇到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产生白烟||。
(4)干燥方法(5)尾气吸收:将蘸有硫酸溶液的棉球放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处||。
3.简易制法——用浓氨水制取(1)反应原理浓氨水与NaOH 固体(或CaO)制取NH 3是因将浓氨水滴到固体氢氧化钠(或CaO)上||,NaOH 溶于水放热(或CaO 与水反应放热)||,都会促使氨水分解释放NH 3||。
(2)实验装置[特别提醒] (1)不能用NH 4NO 3代替NH 4Cl 制取氨气||,原因是NH 4NO 3受热爆炸||。
(2)干燥NH 3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P 2O 5;也不能用CaCl 2||。
(3)试管口棉球有防止NH 3与空气对流的作用||。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解析:选C ①NH 4Cl 受热分解生成NH 3和HCl||,在试管中冷却后二者又化合生成NH 4Cl||,错误;②CaO +H 2O===Ca(OH)2||,同时放热||,使NH 3·H 2O 分解||,减小NH 3的溶解度||,有利于NH 3的产生和逸出||,正确;③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错误;④浓氨水受热挥发出NH 3||,正确||。
2.哈伯因为氨气的合成曾获诺贝尔奖||。
(1)写出实验室由氯化铵和熟石灰加热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氨气已收集满的方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纸靠近集气瓶口||,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工业上利用NH 3制备硝酸的一系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室用NH 4Cl 固体和Ca(OH)2固体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备NH 3: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氨气收集满时||,集气瓶口会逸出NH 3||,可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2)NH 3被催化氧化生成NO||,NO 与空气中的O 2反应生成NO 2||,NO 2与H 2O 反应生成HNO 3||,据此可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润湿的红色石蕊 试纸变蓝(2)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2NO +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1.下列关于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氨水的密度比水的小||,且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B .氨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D .氨溶于水所得溶液呈弱碱性解析:选D 氨水的密度比水的小||,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A 错误;氨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错误;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 错误||。
2.有关氨及氨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H 3是10电子分子||,具有还原性B .液氨、氨气、氨水是同一种物质C .氨气是非电解质||,氨水是电解质D .氨水的主要成分是NH 3解析:选A 氨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氨水的主要成分是NH 3·H 2O||。
3.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H +4||,你认为下列试纸或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①蒸馏水 ②NaOH 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A .仅①⑤B .仅④⑤C .①③D .①④⑤解析:选B检验NH+4时||,先将固体物质溶解||,用到蒸馏水;再向样液中滴入碱液||,用到NaOH溶液;加热检验是否产生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玻璃棒靠近反应容器口||。
4.实验室制备干燥的氨气所需的试剂是()A.NH4Cl稀溶液、NaOH稀溶液、碱石灰B.饱和氨水、NaOH固体、五氧化二磷固体C.NaOH溶液、NH4Cl晶体、浓硫酸D.NH4Cl固体、消石灰、碱石灰解析:选D实验室制取NH3是用NH4Cl固体与消石灰共热进行制取||,由于NH3是一种碱性气体||,不能用P2O5固体和浓硫酸干燥||,应用碱石灰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