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发展简史
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
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无机化学一直是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很多人眼中,无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似乎没有有机化学那样的广泛且深入,但事实上,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并已经成为许多行业和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无机化学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独有的研究分支和应用方向。
在中国古代,针灸、瓷器等文化产品就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无机化学领域的造诣;在欧洲,无机化学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随后迅速发展成为19世纪的中心学科。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无机化学成为了化学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二、无机化学的学科分支无机化学学科囊括了从化学元素到无机化合物,从晶体结构到反应机理,从物理化学现象到生命系统的研究。
在无机化学学科内,又形成了多个研究方向,如固体无机化学、无机电化学、高分子无机材料化学、界面无机化学等。
从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到电镜、表面等离子共振等表征技术,在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换代,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无机化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无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在工业应用方面,无机化学在材料、能源、催化、分析化学、环保等诸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新能源材料中,无机化学在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此外,无机化学也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
无机化合物在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原子吸收光谱学到医药品的开发,无机化学为这些领域的进步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四、前沿领域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化学基础学科,无机化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许多已知领域,而且也不断发现新的前沿领域。
在目前的无机化学研究中,人们开始试图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对原子、分子和材料进行研究和设计,这为研究和控制新材料的性质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例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作为一种新型晶态材料,其研究有望在环境治理、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中山大学--无机化学课件
说明: ①、气体的标准态:P⊙ = 1.013×105 ②、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标准压强下,溶质的 浓度为 1mol/, 即 C⊙ =1mol/ ③、液体和固体的标准态: P⊙下的纯物质。 7、反应热的计算 ①、原则——Hess定律 [问题] 能否通过较少的实验数据获得任意化学反 应的热效应? [分析] 反应 A + B C + D △H⊙ = H ⊙产物 - H ⊙反应物
绝对法难确定△H⊙ ,可用相对法解决
②、标准生成焓——△fH⊙ 定义:温度T、标态时,由指定单质生成1mol某 物质(以化学式表示)的焓变。 [说明] 指定单质:多为元素的最稳定单质,状态亦指定。 生成反应:指定单质反应生成1mol生成物的过程。 [推论]: 指定单质△fH⊙ =0 △fH⊙ 非绝对值 熟悉元素的指定单质、物质的生成过程。 H, Na, K, C, O, N, F, Cl, Br, I 写出生成过程:CO2 , MgO, KBr, NaI
热力学简介
它是研究能量转换过程中所遵循规律的一门学科。于19世纪 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研究热和机械功之间的转换关 系形成,后来研究范围推广到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中。
特点:
1、基础是两个经验定律; 2、结论具有统计意义:是讨论大量质点的平均行为, 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过程机理。
局限性:不能讨论过程如何进行和进行的快慢; 结论不能说明过程进行的机理和快慢。
㈢ 无机化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对象:除炭、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外所有元素的 单质和化合物。 内容:这些对象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安排
1、任务: • 承接作用:中学和大学两学习阶段的桥梁; • 后续课程的基础: 它是培养目标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 2、特点: • 实验性; • 课程内容多,杂。
无机化学发展历史
无机化学发展历史
无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结构的学科。
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古代无机化学时期
这个时期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人类文明,人们通过实践和生活经验总结出一些关于无机物的知识,如盐的提炼、雨水的收集等。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无机物质的认识是经验性的,主要根据物质的外观、用途和性质进行分类和归纳。
2.近代无机化学时期
这个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开始,人们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和解释无机物的组成和性质。
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伏打电堆、库仑定律等,开始被应用到化学领域中。
同时,科学家们也开始发现和合成了许多新的无机物质,如氧气、氮气、金属等,这些物质的发现和合成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对无机世界的认识。
3.现代无机化学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量子力学的发展,使得化学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原子内部的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一些新的理论,如壳层模型、量子化学等,为无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无机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如X射线晶体学、电子显微镜等。
4.未来无机化学展望
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无机化学也将在未来继续向前发展。
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将会出现,如材料科学、环境化学等。
未来的无机化学将会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将更加深入地研究无机物质在环境、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未来的无机化学也将会更加注重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史诗,未来的无机化学将会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在现代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个领域。
一、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的合成、反应和应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没有含有碳-碳(C-C)键的化合物,如无机盐、金属络合物和无机配合物等。
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们通过化石、矿石和天然矿物的发现和利用,逐渐积累了关于无机化合物的知识。
到了18世纪,随着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在19世纪,随着电化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了很多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和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现象。
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无机化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涉及到配位化学、固体化学以及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二、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以及分析方法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分析样品中化学成分和它们的含量。
分析化学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检验样品的性质来判断其质量和纯度。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来定性和定量分析物质,如重量法和容量法等。
到了19世纪,随着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分析化学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并且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
在20世纪以后,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分析化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涉及到了更广泛的化学样品和更精确的分析方法。
三、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关系和应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有一定的重叠和联系。
无机化学提供了分析化学所需的无机化合物和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反应规律。
分析化学则为无机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分析化学的手段可以对无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了解它们的组成和结构。
无机化学的发展
无机化学的发展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非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文将介绍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发展到今天的应用与前景。
一、古代无机化学的起源古代人们对无机化学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金属和矿物等自然物质的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应用。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金属硬度和延展性制作首饰和工具,古中国人在青铜器制作中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
二、无机化学的分离与鉴定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无机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化学家利用分离、鉴定和研究等方法,开创了无机化学的新纪元。
1. 原子理论的建立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提出了原子理论,即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组成,这为无机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分离与提纯技术的进步汉弗莱·戴维以及其他化学家发展了一系列分离和提纯技术,例如蒸馏、结晶、萃取等方法,这些方法为无机化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手段。
3.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帮助人们理解了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之间的关系,无机化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矿物和金属的使用,而是关注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现代20世纪以来,无机化学在理论探索、材料科学和能源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研究元素围绕一个或多个配体形成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这门学科的发展拓宽了人们对无机化合物的认识,并为催化剂、药物和电子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2. 固体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质对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例如,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磁性和光学性质,以便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
3.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现代移动设备和电动工具的主要能源来源。
在该领域,无机化学家致力于研究电解质、电极材料和电池组装等关键技术,为电池性能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无机化学的前景与挑战1. 新材料的发现随着理论计算和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探索方面取得了突破。
852无机化学
852无机化学
摘要:
1.无机化学的定义和历史
2.无机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
3.无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前景
正文:
一、无机化学的定义和历史
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除碳以外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无机化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就开始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和金属。
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无机化学直到19 世纪初才开始形成。
二、无机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
无机化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无机物的合成、性质、结构、反应机制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无机化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无机材料在电子、光电、能源、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无机化学还涉及到生物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
三、无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前景
无机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无机化学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无机材料不断涌现,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其次,无机化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例如,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降解机制,可以有效防治环境污染。
最
后,无机化学对于培养化学人才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化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无机化学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综上所述,无机化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意义的学科。
化学史第七章近代无机化学的发展
第七章近代无机化学的发展由于采矿、冶金事业的需要,从1790——1830的四十年间,地质学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无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很大部分是集中在对矿物进行分析、分离和提炼,例如贝采里乌斯就自称用了十年精力去从事这项工作。
加之其它学科的发展,也不断向化学研究领域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因此在这一时期,新的元素被大量发现。
另一方面,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果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已经积累得相当丰富。
及至1860年卡尔斯鲁厄会议以后,阿佛加德罗的分子理论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从而使原子量测定工作的混乱状况宣告结束,统一的原子量被肯定下来,原子价的概念得到明确。
这样一来,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客观条件便逐步成熟。
该世纪六十年代末周期律的发现可以说是无机化学在近代发展时期中在理论上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对以后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十九世纪又是无机化学工业兴起的时期。
大规模的制酸、制碱、漂白、火药、无机盐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又不断向无机化学提出各种研究课题,终于把无机化学从学院的实验室中解放出来,并把它大步推向前进。
十八世纪当中,人们在对矿石进行研究和化学分析过程中,发现了锰、铬、钼、铌、钒等元素;在研究气体和燃烧本质的过程中,氢、氮、氧、氯等四个气态元素先后被发现。
但在这一百年间总共才发现了十八种元素,不算是很多的。
但十九世纪,新元素的发现速度大大加快,这与一些新技术的产生密切有关。
起初,由于电池的发明、制成以及电解试验比较普遍的开展,英国人戴维(Humphry Davy,1778一1829)等人通过电解的手段制取到了性质活泼的金属钾、钠、钙、锶、钡等;后来人们又利用新制得的金属钾、钠代替炭作为强还原剂又制得了一些元素的单质;1860年有了分光仪以后,人们纷纷利用分光仪观察各种元素产生的光谱,从而又发现了地球上含量很少很分散的一系列元素。
总之,在这个世纪中人们发现的元素达五十一个。
可以看到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无机化学发展
无机化学发展无机化学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从古至今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它研究无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对于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无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重要的里程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起源和发展无机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类社会。
早在古代埃及、中国和希腊等文明古国,人们就开始研究金属、矿石和宝石等无机物质,并利用它们进行制作工艺品和药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无机物质的研究逐渐深入,无机化学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无机化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17世纪,罗伯特·波义耳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化学反应定量研究的基础。
18世纪,拉瓦锡提出了“化学计量法则”,将无机化学确立为实验科学,并发展出一系列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
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并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之后,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分析仪器的改进和合成方法的不断创新,无机化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重要的里程碑1.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对50多个元素进行系统分类,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并创立了现代元素周期表。
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元素之间关系的空白,更为无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合成尿素的成功: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成功地通过无机物尿素的合成,打破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界限,开辟了有机合成化学的新时代。
这一突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对农业、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硅基多孔材料的发现:199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了一类名为“蛇纤维材料(MOFs)”的无机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这种材料开辟了无机材料领域的新方向,并在催化、分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无机化学在未来将继续发展壮大。
无机化学简史
无机化学简史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的科学,它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
无机物质包括所有化学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不过大部分的碳化合物除外。
(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盐等简单的碳化合物仍属无机物质外,其余均属于有机物质。
)过去认为无机物质即无生命的物质,如岩石、土壤,矿物、水等;而有机物质则是由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产生,如蛋白质、油脂、淀粉、纤维素、尿素等。
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
现在这两类物质是按上述组分不同而划分的。
无机化学发展简史原始人类即能辨别自然界存在的无机物质的性质而加以利用。
后来偶然发现自然物质能变化成性质不同的新物质,于是加以仿效,这就是古代化学工艺的开始。
如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中国原始人即知烧粘土制陶器,并逐渐发展为彩陶、白陶,釉陶和瓷器。
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类发现天然铜性质坚韧,用作器具不易破损。
后又观察到铜矿石如孔雀石 (碱式碳酸铜)与燃炽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进而被还原为金属铜,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掌握以木炭还原铜矿石的炼铜技术。
以后又陆续掌握炼锡、炼锌、炼镍等技术。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掌握了从铁矿冶铁和由铁炼钢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发现铁能与铜化合物溶液反应产生铜,这个反应成为后来生产铜的方法之一。
化合物方面,在公元前17世纪的殷商时代即知食盐(氧化钠)是调味品,苦盐(氢化镁)的味苦。
公元前五世纪已有琉璃(聚硅酸盐)器皿。
公元七世纪,中国即有焰硝(硝酸钾)、硫黄和木炭做成火药的记载。
明朝宋应星在1637年刊行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其中有陶瓷器、铜、钢铁、食盐、焰硝、石灰、红黄矾、等几十种无机物的生产过程。
由此可见,在化学科学建立前,人类已掌握了大量无机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古代的炼丹术是化学科学的先驱,炼丹术就是企图将丹砂(硫化汞)之类药剂变成黄金,并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丹的方术。
《无机化学绪论》课件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中的电子在分子轨 道上运动,形成化学键
。
共价键
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形 成的化学键,决定分子
的稳定性。
离子键
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形成的化学键,决定分 子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配位键
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 另一个原子提供孤对电
子形成的化学键。
酸碱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反应
酸碱物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电离反应,生成 水和盐。
有物质的电子分布状态。
配位数的概念
在配位反应中,配位数表示一个中 心原子或离子与配位体的结合方式 。配位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配合物 的稳定性和性质。
配位反应的动力学
配位反应速率主要受配位体浓度、 温度和催化剂的影响。研究配位反 应的动力学有助于深入了解配合物 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
06 无机化学的未来发展
氮和氧是空气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 它们在无机化学中主要以氧化物的形 式存在,如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 氮、硝酸、硝酸盐等。
碳元素
碳是生命的基础元素,可以形成复杂 的有机分子和长链高分子。无机化学 中,碳可以形成多种碳氢化合物、碳 酸、碳酸盐等。
金属元素
钠元素和钾元素
钠和钾是碱金属家族中的成员,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在无 机化学中,它们主要存在于碱金属卤化物中,如氯化钠、 氯化钾等。
氧化数的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所具有的氧化数反映了其电子转移的状态 。了解氧化数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反应机理和预测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
根据电子转移的方式,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单电子转移和多电子 转移。不同的转移方式对反应机理和产物有重要影响。
配位反应机理
配位反应机理概述
无机化学-化学发展简史
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夫
原子核结构模型
1906年欧内斯特·卢瑟福,英籍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提出“原子核结构 模型”,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五、现代时期
20世纪初至今。
化学
量子论
物理
化学
生物
蛋白质结构
乳酸脱氢酶a结构
由理论指导设计和开拓创新研究 由经验到理论 由定性向定量 由宏观到微观
化学发展趋势
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罗伯特·波义耳 英国化学家
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 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
四、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
一、萌芽时期
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
用火蒸煮食物
古人制陶
青铜器司母戊鼎
铁器牛耕
古人酿酒
二、丹药时期
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
古人炼丹
本草纲目
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燃素时期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意大利科学家
开创定量化学时期
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提出了分子概念
人工合成
德国化学家韦勒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
尿素
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
法国化学家勒贝尔
(即 苯
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
COOH
)
H OH
HO H
COOH HO H H OH
无机化学今天明天
近三、四十年本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
有6人因在本领域内的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发现了很多新反应;
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导致了各种有机合成新方法的建立;
使人们对催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制备了许多新化合物;
如: Ziegler和Natta因发现烯烃的立体有择催化而分享了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Ziegler-Natta 催化剂是一个烷基铝和三氯化钛固体的混合物, 可在低压下生产聚乙烯和聚丙烯, 其作用机制被认为是乙烯或丙烯聚合时的链增长的顺位插入机制, 增长中的链与单体分子往复于两个顺式配位之间(这个机制让人联想到一台在分子水平上起作用的纺车) 。
1929年Bethe提出晶体场理论
对晶体场理论的修正是配位场理论
1935年Van Vleck用 MO理论处理了配合物的化学键问题
本世纪50、60年代, 无机化学最活跃的领域是配位化学:
★配合物形成和转化的动力学知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利用经特别设计的配位体去合成某种模型化合物(配合物), 用于研究配位反应的机理, 确定反应的类型。
3 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化学
1946年发现了Mo6和Ta6的簇状结构, 1963年发现ReCl123-含有三角形的Re3簇结构, Re-Re之间存在多重键。 Mo6Cl64+ Ta6Cl122+ Re3Cl123-
其中包括了②步的氧化加成,④步的插入反应,⑤步的还原消除等反应,而Rh的氧化态则在+1和+3之间来回变化。
催化机理:
①甲醇与碘化氢作用生成碘甲烷;
②碘甲烷与Rh(CO)2I2-作用生成六配位的铑的甲基配合物;
③甲基移动变为五配位的甲酰基配合物;
值得一提的是无机生物固氮,现在知道固氮酶是由铁蛋白和钼铁蛋白构成的。在这些蛋白中, Fe、S、Mo 都是功能元素。通过模型化合物的研究发现:Fe、Mo蛋白的结构是由组成为 MFe3S3的两个开口 “网斗”口对口地被三个S原子相桥联。附图中上半部那个MFe3S3(口朝下)的M为Fe原子,而下半部那个MFe3S3(口朝上)的
无机化学的发展史三
12
12
金属有机 化学
元素无机 化学
生物无机 化学
无机化学的
边缘学9 科
药物无机 化学
9
固体无机 化学
金属配合物 化学
第二节 无机化学的发展史
小结:
无 机
古代化学(17世纪前):造纸、火药、陶瓷等
化
学
的 发
近代化学(17世纪中叶—19世纪末):元素周期律等
展
历
史
10
现代无机化学(19世纪末至今):化学键理论、配合物等
在同传统的炼金思想、谬误的燃素说观点作斗争中, 化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科学。四大经典化学理论——无机化 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产生。 波意耳(英国)——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
拉瓦锡(法国)——燃烧是氧化过程 道尔顿(英国6)——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6
第二节 无机化学的发展史
二、近代化学的形成(17世纪中叶——19世纪末)
7
7
第二节 无机化学的发展史
三、现代无机化学的建立(19世纪末-今)
随着物理学科新技术的采用,科学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 猛烈地冲击着人们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旧观念。它把化学的 研究推进到更深化的物质结构层次来探索,也孕育着化学发 展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标志着现代化学的建立。
10
第二节 无机化学的发展史
重难点解析
1. 化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和每个时期发展的特点。 2. 现代无机化学发展阶段的特点
11
11
第二节 无机化学的发展史
讨论主题:
请每人例举出1个化学分支学科和1个化学边 缘学科。
课后作业: P9: 2
参考网站:
/Echemi/inocreform/wlkc.html 中山大学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
(完整版)无机化学发展简史
原始人类即能辨别自然界存在的无机物质的性质而加以利用。
后来偶然发现自然物质能变化成性质不同的新物质,于是加以仿效,这就是古代化学工艺的开始。
如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中国原始人即知烧粘土制陶器,并逐渐发展为彩陶、白陶,釉陶和瓷器。
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类发现天然铜性质坚韧,用作器具不易破损。
后又观察到铜矿石如孔雀石(碱式碳酸铜)与燃炽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进而被还原为金属铜,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掌握以木炭还原铜矿石的炼铜技术。
以后又陆续掌握炼锡、炼锌、炼镍等技术。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掌握了从铁矿冶铁和由铁炼钢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发现铁能与铜化合物溶液反应产生铜,这个反应成为后来生产铜的方法之一。
化合物方面,在公元前17世纪的殷商时代即知食盐(氯化钠)是调味品,苦盐(氢化镁)的味苦。
公元前五世纪已有琉璃(聚硅酸盐)器皿。
公元七世纪,中国即有焰硝(硝酸钾)、硫黄和木炭做成火药的记载。
明朝宋应星在1637年刊行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其中有陶瓷器、铜、钢铁、食盐、焰硝、石灰、红矾、黄矾、等几十种无机物的生产过程。
由此可见,在化学科学建立前,人类已掌握了大量无机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古代的炼丹术是化学科学的先驱,炼丹术就是企图将丹砂(硫化汞)之类药剂变成黄金,并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丹的方术。
中国金丹术始于公元前2、3世纪的秦汉时代。
公元142年中国金丹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论述金丹术的书,约在360年有葛洪著的《抱朴子》,这两本书记载了60多种无机物和它们的许多变化。
约在公元8世纪,欧洲金丹术兴起,后来欧洲的金丹术逐渐演进为近代的化学科学,而中国的金丹术则未能进一步演进。
金丹家关于无机物变化的知识主要从实验中得来。
他们设计制造了加热炉、反应室、蒸馏器、研磨器等实验用具。
金丹家所追求的目的虽属荒诞,但所使用的操作方法和积累的感性知识,却成为化学科学的前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人类即能辨别自然界存在的无机物质的性质而加以利用。
后来偶然发现自然物质能变化成性质不同的新物质,于是加以仿效,这就是古代化学工艺的开始。
如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中国原始人即知烧粘土制陶器,并逐渐发展为彩陶、白陶,釉陶和瓷器。
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类发现天然铜性质坚韧,用作器具不易破损。
后又观察到铜矿石如孔雀石(碱式碳酸铜)与燃炽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进而被还原为金属铜,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掌握以木炭还原铜矿石的炼铜技术。
以后又陆续掌握炼锡、炼锌、炼镍等技术。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掌握了从铁矿冶铁和由铁炼钢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发现铁能与铜化合物溶液反应产生铜,这个反应成为后来生产铜的方法之一。
化合物方面,在公元前17世纪的殷商时代即知食盐(氯化钠)是调味品,苦盐(氢化镁)的味苦。
公元前五世纪已有琉璃(聚硅酸盐)器皿。
公元七世纪,中国即有焰硝(硝酸钾)、硫黄和木炭做成火药的记载。
明朝宋应星在1637年刊行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其中有陶瓷器、铜、钢铁、食盐、焰硝、石灰、红矾、黄矾、等几十种无机物的生产过程。
由此可见,在化学科学建立前,人类已掌握了大量无机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古代的炼丹术是化学科学的先驱,炼丹术就是企图将丹砂(硫化汞)之类药剂变成黄金,并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丹的方术。
中国金丹术始于公元前2、3世纪的秦汉时代。
公元142年中国金丹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论述金丹术的书,约在360年有葛洪著的《抱朴子》,这两本书记载了60多种无机物和它们的许多变化。
约在公元8世纪,欧洲金丹术兴起,后来欧洲的金丹术逐渐演进为近代的化学科学,而中国的金丹术则未
能进一步演进。
金丹家关于无机物变化的知识主要从实验中得来。
他们设计制造了加热炉、反应室、蒸馏器、研磨器等实验用具。
金丹家所追求的目的虽属荒诞,但所使用的操作方法和积累的感
性知识,却成为化学科学的前驱。
由于最初化学所研究的多为无机物,所以近代无机化学的建立就标志着近代化学的创始。
建立近代化学贡献最大的化学家有三人,即英国的玻意耳、法国的拉瓦锡和英国的道尔
顿。
玻意耳在化学方面进行过很多实验,如磷、氢的制备,金属在酸中的溶解以及硫、氢等物的燃烧。
他从实验结果阐述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提出元素是一种不能分出其他物质的物质。
这些新概念和新观点,把化学这门科学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路线,对建立近代化学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
拉瓦锡采用天平作为研究物质变化的重要工具,进行了硫、磷的燃烧,锡、汞等金属在空气中加热的定量实验,确立了物质的燃烧是氧化作用的正确概念,推翻了盛行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拉瓦锡在大量定量实验的基础上,于1774年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不变。
1789年,在他所著的《化学概要》中,提出第一个化学元素分类表和新的化学命名法,并运用正确的定量观点,叙述当时的化学知识,从而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由于拉瓦锡的提倡,天平开始普遍应用于化合物组成和变化的研究。
1799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归纳化合物组成测定的结果,提出定比定律,即每个化合物各组分元素的重量皆有一定比例。
结合质量守恒定律,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宣布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不能毁灭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所组成。
并从这个学说引伸出倍比定律,即如果两种元素化合成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则在这些化合物中,与一定重量的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重量必互成简单的整数比。
这个推论得到定量实验结果的充分印证。
原
子学说建立后,化学这门科学开始宣告成立。
19世纪30年代,已知的元素已达60多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研究了这些元素的性质,在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
这个定律揭示了化学元素的自然系统分类。
元素周期表就是根据周期律将化学元素按周期和族类排列的,周期律对于无机化学的研究、应用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109种,其中94种存在于自然界,15种是人造的。
代表化学元素的符号大都是拉丁文名称缩写。
中文名称有些是中国自古以来就熟知的元素,如金、铝、铜、铁、锡、硫、砷、磷等;有些是由外文音译的,如钠、锰、铀、氦等;也有按意新创的,如氢(轻的气)、溴(臭的水)、铂(白色的金,同时也是外文名字的译音)等。
周期律对化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周期律,门捷列夫曾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和性质。
周期律还指导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系统研究,成为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发展的基础。
系统无机化学一般就是指按周期分类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及
其反应所进行的叙述和讨论。
19世纪末的一系列发现,开创了现代无机化学;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放射性。
20世纪初卢瑟福和玻尔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所组成的结构模型,改变了道尔
顿原子学说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1916年科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元素的原子价和化合物的结构等问题。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等物质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1926年,薛定谔建立微粒运动的波动方程;次年,海特勒和伦敦应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证明在氢分子中的两个氢核间,电子几率密度有显著的集中,从而提出了化学键的现代观点。
此后,经过几方面的工作,发展成为化学键的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
这三个基本理论是现代无机化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