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化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球与微囊ppt课件
![微球与微囊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3c721567ec102de2bd8985.png)
(2)囊材
• 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 微粒分散体系 。
微球
微球与微囊的区别?
• 一个在裸奔 →微球
• 微球从内到外成分都一样,没有包裹; • 微囊是有囊包裹的,囊内有药物,囊可被消化 道分解。
微囊化目的
• • • • • • • ①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 ②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③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④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与应用与贮存 ⑤减少复方药物的的配伍变化 ⑥可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 ⑦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 作用 • ⑧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裹
微囊化技术研究
• 1980年前主要应用粒径为5μ m~2mm的小丸 →第一代产品 • 1980年后发展了粒径为0.01~10μ m的小丸 →第二代产品
• 近年来主要是纳米级胶体粒子的靶向制剂,即具有 特异的吸收和作用部位的制剂 → 第三代产品
二、微囊和微球的载体材料
• 三类————
• 1。天然高分子囊材
5、液中干燥法
• 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中的挥发性溶剂以制备微 囊的方法称为液中干燥法,亦称为乳化-溶剂挥发 法 • 例: • 水中干燥法 EC溶于CH2CL2+布洛芬→含有表面 活性剂水中→升温40 0C→过滤洗涤 • 油中干燥法 将丙烯酸树脂溶于丙酮中+布洛芬→ 液体石蜡中→升温35 0C搅拌→过滤洗涤
微球与微囊
一、概述
高分子微球和微囊是近年来尤其受到重 视的精细化学产品,这是因为高分子微 球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 到所有领域,从低价位的涂料到高附加 值的液晶显示器间隔材料、电子器件粘 结剂、生物分离用层析填料、包埋药物 的微囊等。高附加值的微球、微囊产品 对粒径均一性和制备重复性要求非常高, 否则不能满足应用要求。
药剂学--微型包囊ppt课件
![药剂学--微型包囊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4490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7.png)
•混合 •微囊化
A药微囊化+B药微囊化+…+附加剂
• 注意: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要适当,囊心物过少,
•
则生成无囊心物的空囊。
PPT文档演模板
药剂学课件--微型包囊课件
二、囊材(coating material)
用于包裹囊心物所需的材料称为囊材。 对囊材的一般要求:
①性质稳定;②有适宜的释药速度;③无毒、无刺激; ④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 ⑤有一定强度和可塑性,能完全包裹囊芯物; ⑥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性等。
PPT文档演模板
药剂学课件--微型包囊课件
2.单凝聚法的工艺流程
•?
• 加量为总体 积的3倍
•胶联 剂
•凝聚 剂
PPT文档演模板
药剂学课件--微型包囊课件
单凝聚法: 3、成囊条件
•透明区
•⑴凝聚系统的组成 • • 用三元相图来寻找成囊 系统产生凝聚的组成范围。
• 明胶10% • 硫酸钠10%
• 水80%
PPT文档演模板
药剂学课件--微型包囊课件
•3、合成高分子囊材
(1) 生物不降解囊材 ①不受pH值影响:聚酰胺、硅橡胶等。 ②在一定pH条件下溶解: 聚丙烯酸树脂、聚乙烯醇(PVA)
(2)可生物降解囊材 聚碳酸酯、聚氨基酸、 聚乳酸(PLA)、 聚羟基乙酸(PGA)、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特点:无毒、成膜性好、化学稳定性高,可用于注射。
PPT文档演模板
药剂学课件--微型包囊课件
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⑴羧甲基纤维素钠:常与明胶配合作复合囊材, 配比 CMC-Na(1-5g/L):明胶(30g/L) = 2 :1
药剂课件:微囊
![药剂课件:微囊](https://img.taocdn.com/s3/m/afb1714a360cba1aa911da5a.png)
(二)囊材 1 天然高分子囊材 (1)明胶:20~100g/L (2)阿拉伯胶: 20~100g/L (3)海藻酸钠 (4)壳 聚糖 2 半合成的 (1)羧甲基纤维素盐 (2)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30 g/L (3)乙基纤维素 (4)甲基纤维素 (5)羟丙纤维素 3 合成的 非生物降解:聚酰胺、硅橡胶 生物降解:聚乳酸、聚氨基酸、聚碳酯
二、微囊化方法 (一)物理化学法(相分离法) 1 单凝聚法 (1)原理 (2)工艺流程 说明: (3)成囊条件 系统组成: 明胶液的温度与浓度 药物及凝聚相的性质 固化
(4)影响成囊因素 凝聚剂种类和pH值 枸橼酸>酒石酸>硫酸>醋酸>氯化物>硝酸>溴化物>碘化物 药物吸附明胶的量 药物的电势大,可包裹成囊 增塑剂 山梨醇、聚乙二醇、甘油
沉降囊
10 ℃以下 37%甲醛(pH8~9)
固化囊
水洗至无甲醛
微囊
药物
3%~5%明胶液
混悬液或乳状液
50℃
10%醋酸溶液调至于pH3.5~3.8 加60%Na2SO4
凝聚囊
稀释液
沉降囊
15 ℃以下 37%甲醛(pH8~9)固化囊来自水洗至无甲醛微囊
药物
2.5%~5%明胶与2.5%~5%阿拉伯胶
混悬液或乳状液
50℃~55 ℃ 5%醋酸
凝聚囊
30~40 ℃的水,用量为成囊体系的一倍
第八章 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 微型包囊技术 一、概述
系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嵌而成 的直径1-5000m(通常为-250m)的微小胶囊。 (一)特点 1 掩盖药物的有良气味及口味; 2 提高药物和稳定性; 3 防止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4 液态药物固体化; 5 减少配伍变化; 6 可制成缓释和控释制剂; 7 可使药物浓集于靶区; 8 可将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微囊微球脂质体制备技术257页课件
![微囊微球脂质体制备技术257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86de6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c.png)
29
1. 单凝聚法(simple coacervation)
是相分离法中较常用的一种,是在高 分子囊材(如明胶)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 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 (1) 基本原理:如将药物分散在明胶材料 溶液中,然后加入凝聚剂(可以是强亲水 性电解质硫酸钠或硫酸铵的水溶液,或 强亲水性的非电解质如乙醇或丙酮),
一、概述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 简称 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 材料作为囊膜,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 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称微囊 (microcapsule)。
• 若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 成骨架型(matrix type)的微小球状实体则称微球 (microsphere)。
32
▪ (2) 工艺:以明胶为囊材的工艺流程如下:
33
▪
例如复方左炔诺孕酮单凝聚微囊,将左炔诺
孕酮(LNG)与雌二醇(E2)混匀,加到明胶溶液中
混悬均匀,以硫酸钠溶液为凝聚剂制成微囊,再
加入稀释剂,即硫酸钠溶液,稀释液体积为凝聚
囊系统总体积的3倍(稀释液浓度要适宜,防粘
连成团或溶解),稀释温度为15℃ ,最后加交联
30
由于明胶分子水合膜的水分子与凝聚剂 结合,使明胶的溶解度降低,分子间形成 氢键,最后从溶液中析出而凝聚形成微囊。
但这种凝聚是可逆的,一旦解除促进凝 聚的条件(如加水稀释),就可发生解凝聚, 使微囊很快消失。
微囊形状满意为止(可用显微镜观 察)。最后再采取措施加以交联,使之成为 不凝结、不粘连、不可逆的球形微囊。
测定; ▪ ⑤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
心物; ▪ ⑥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
1. 单凝聚法(simple coacervation)
是相分离法中较常用的一种,是在高 分子囊材(如明胶)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 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 (1) 基本原理:如将药物分散在明胶材料 溶液中,然后加入凝聚剂(可以是强亲水 性电解质硫酸钠或硫酸铵的水溶液,或 强亲水性的非电解质如乙醇或丙酮),
一、概述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 简称 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 材料作为囊膜,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 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称微囊 (microcapsule)。
• 若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 成骨架型(matrix type)的微小球状实体则称微球 (microsphere)。
32
▪ (2) 工艺:以明胶为囊材的工艺流程如下:
33
▪
例如复方左炔诺孕酮单凝聚微囊,将左炔诺
孕酮(LNG)与雌二醇(E2)混匀,加到明胶溶液中
混悬均匀,以硫酸钠溶液为凝聚剂制成微囊,再
加入稀释剂,即硫酸钠溶液,稀释液体积为凝聚
囊系统总体积的3倍(稀释液浓度要适宜,防粘
连成团或溶解),稀释温度为15℃ ,最后加交联
30
由于明胶分子水合膜的水分子与凝聚剂 结合,使明胶的溶解度降低,分子间形成 氢键,最后从溶液中析出而凝聚形成微囊。
但这种凝聚是可逆的,一旦解除促进凝 聚的条件(如加水稀释),就可发生解凝聚, 使微囊很快消失。
微囊形状满意为止(可用显微镜观 察)。最后再采取措施加以交联,使之成为 不凝结、不粘连、不可逆的球形微囊。
测定; ▪ ⑤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
心物; ▪ ⑥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
微胶囊技术讲义ppt课件
![微胶囊技术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5fa70fed630b1c59eeb5d2.png)
3
•1950年11月:通用邓洛普(General Dunloberge)公司提出了通过使用一 种双层锐孔来制褐藻酸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1953一1954年:NCR公司提出了利用凝聚法制备含油明胶微胶囊之基本 方法的二个专利,以及利用上述基本方法制备微胶囊型压敏复写纸的四个 专利。除日本外,全世界都应用了这个专利。 1956年3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光电材料微胶囊化的专利申请。 1957年4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彩色摄影用的化合物微胶囊化工艺的专 利申请。
16
3.2 胶质
海藻胶、瓜儿胶、卡拉胶可分别用于高脂食品,风味料,汤料与果汁等的包埋 剂。 阿拉伯胶由于含有约1 %左右具乳化性的蛋白质,能够乳化心材,而且溶解性 能好,因此在微胶囊技术中用途最为广泛,研究最多,它主要应用在风味料的 微胶囊化技术中,但阿拉伯胶的来源价格高且供应不稳定。 黄原胶是一种微生物多糖,虽然和海藻胶、瓜儿胶、卡拉胶一样不具乳化能 力,但它在溶液中粘度较大,利于改善乳状液的流变性,增加乳化体系的稳定 性,另外在体系固形物含量较低时添加适量的黄原胶,可以提高进料粘度,这 对于喷雾干燥过程中形成较大的雾滴十分有利,因此在体系中使用黄原胶有 利于微胶囊化工艺过程的实现,便于降低生产成本,黄原胶来源广,其价格与 其他胶质相比也不算贵,因此黄原胶是较为实用的一种微胶囊壁材辅料。
6
7
芯材:可为油溶性、水溶性化合物或混合物,其状态可为粉 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包囊物的品种极其繁多,如交联 剂、催化剂、化学反应剂、显色剂、给湿剂、药物、杀虫 剂、矿物油、水溶液、染料、颜料、洗涤剂、食品、液晶、 溶剂、气体、疏水化合物及无机胶体等。 壁材:可用作微胶囊包囊材料的有天然高分子、半合成高 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视所包囊物质(囊心物)的性质,油溶 性囊心物需选水溶性包囊材料,水溶性囊心物则选油溶性包 囊材料,即包囊材料应不与囊心物反应,不与囊心物混溶。高 分子包囊材料本身的性能也是选择包囊材料所要考虑的因 素,如渗透性、稳定性、溶解性、可聚合性、粘度、电性能、 吸湿性及成膜性等。
《微胶囊技术讲义》课件
![《微胶囊技术讲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77b9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a.png)
05
微胶囊技术的挑战与前 景
微胶囊技术的挑战
稳定性问题
微胶囊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在 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
影响产品的稳定性。
生产成本高
微胶囊技术的生产过程复杂, 需要高精度设备,导致生产成 本较高。
粒径控制难度大
微胶囊的粒径大小直接影响其 性能,粒径过大或过小都可能 导致产品性能不佳。
应用领域有限
微胶囊的载药量与释放性能
要点一
载药量
要点二
释放性能
指微胶囊中药物的含量,是衡量微胶囊性能的重要指标。
指药物从微胶囊中释放的速度和方式,影响药物的治疗效 果和副作用。
微胶囊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稳定性
指微胶囊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影响产品的有效期和使用安全性。
安全性
微胶囊应无毒、无刺激性,对机体无不良影响,符合相关药物安全标准。
微胶囊技术讲义
目录
• 微胶囊技术概述 •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微胶囊的特性与性能 •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实例 • 微胶囊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01
微胶囊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小分子物质或活 性物质封装在微小容器中的技术。
特点
具有保护性、缓释性、稳定性、可控 制释放等特性。微胶囊技术的应用领域源自在食品工业的应用01
02
03
食品添加剂
微胶囊技术可以用于包裹 食品添加剂,如香精、色 素和防腐剂等,以提高其 稳定性和延长保质期。
营养强化
通过微胶囊技术将营养素 包裹在微胶囊中,可以将 其添加到食品中,提高食 品的营养价值。
风味改良
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控制 风味物质的释放,改善食 品的口感和风味。
第十章微胶囊技术及应用PPT课件
![第十章微胶囊技术及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6f7303f524ccbff0218419.png)
• 具体地说:它具有改变物态、体积和重量;控制释放和降低 物质挥发性、隔离活性成分;保护敏感物质等功能。
• 1、改变物态、体积和重量:将液态或气态物质微胶囊化后, 可得到细粉状产物。虽然在使用上获得了固体的特征,但其 内部仍然是液体或气体,因而可以保护其良好的反应性。如 在压敏复写纸制造中用于包封隐性染料。在彩色照相技术中 用来包封显色药品。经过微胶囊化后,物质的重量得到提高, 又由于能够制成含有空气的或空心的胶囊而使物质的体积得 以增加,这样如果紧密的固体,经微胶囊化后就可以转化成能 够浮在水面的产品。如汽油砖的制造就是采用微胶囊化技术 生产的,战争时期可以在水上运输。
• (1)在液态介质中微胶囊化; • (2)在气态介质中形成微胶囊; • (3)应用锐孔成型微胶囊。 该法对水溶性材料的微胶囊化特别有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6
2:过程:溶融混合或乳化 W/O 喷雾冷却或喷雾冻结
• 特点:
• (1):这两种方法的工艺与喷雾干燥法相似之处是心材都 均匀分散于液化的壁材中,经喷雾使混合液处于某种被控制 的环境中,使壁膜较快地固化。
– 微胶囊的聚合物壁壳称为囊壁、外壳或保护膜。
囊心(core)
– 被包埋的物料组分则称之为囊心、核、或填充物。
• 微胶囊不但可以包埋固体粉末,也可以包埋液体,如果采取特
殊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埋气体。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 因此,微胶囊化过程,也就是将待包埋的目标组分分离、分细, 然后以这些组分的细粒为核心,将成膜材料(一般为聚合物) 在其上面沉积、涂层的过程。
微胶囊的大小及特征:
5-200um范围内,当囊的粒度小于5um时,由于其布朗运动而 难于收集,当其粒度超过200um时,由于其表面的静电磨擦 系数减小而稳定性下降。
• 1、改变物态、体积和重量:将液态或气态物质微胶囊化后, 可得到细粉状产物。虽然在使用上获得了固体的特征,但其 内部仍然是液体或气体,因而可以保护其良好的反应性。如 在压敏复写纸制造中用于包封隐性染料。在彩色照相技术中 用来包封显色药品。经过微胶囊化后,物质的重量得到提高, 又由于能够制成含有空气的或空心的胶囊而使物质的体积得 以增加,这样如果紧密的固体,经微胶囊化后就可以转化成能 够浮在水面的产品。如汽油砖的制造就是采用微胶囊化技术 生产的,战争时期可以在水上运输。
• (1)在液态介质中微胶囊化; • (2)在气态介质中形成微胶囊; • (3)应用锐孔成型微胶囊。 该法对水溶性材料的微胶囊化特别有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6
2:过程:溶融混合或乳化 W/O 喷雾冷却或喷雾冻结
• 特点:
• (1):这两种方法的工艺与喷雾干燥法相似之处是心材都 均匀分散于液化的壁材中,经喷雾使混合液处于某种被控制 的环境中,使壁膜较快地固化。
– 微胶囊的聚合物壁壳称为囊壁、外壳或保护膜。
囊心(core)
– 被包埋的物料组分则称之为囊心、核、或填充物。
• 微胶囊不但可以包埋固体粉末,也可以包埋液体,如果采取特
殊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埋气体。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 因此,微胶囊化过程,也就是将待包埋的目标组分分离、分细, 然后以这些组分的细粒为核心,将成膜材料(一般为聚合物) 在其上面沉积、涂层的过程。
微胶囊的大小及特征:
5-200um范围内,当囊的粒度小于5um时,由于其布朗运动而 难于收集,当其粒度超过200um时,由于其表面的静电磨擦 系数减小而稳定性下降。
[课件]微囊与纳米囊PPT
![[课件]微囊与纳米囊PPT](https://img.taocdn.com/s3/m/7e9fcb3514791711cc7917b5.png)
(三)、微囊的制备
复乳法:
• 将油相与水相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器中制成O/W初乳,琼脂 在90℃溶化,冷却至50℃,边搅拌边注入初乳中,然后将此种初乳与 外层油相倒入高速搅拌器中,即可得到O/W/O型微囊。 • 温度越高,搅拌速度越大,微囊粒径越小。
(三)、微囊的制备
气体饱和溶液法:
(三)、微囊的内容之一,微囊其制备方法 较多。大致分为三类: (1)化学法;(2)物理法;(3)物理化学法 现主要介绍近几年的制备新方法[1]。
(三)、微囊的制备
悬浮聚合乳化法:
• 悬浮聚合乳化法系采用多孔玻璃膜乳化技术,将油性囊心物通过多孔 玻璃膜上的小孔压出,形成微小的液滴,再在水溶性物质中形成O/W 乳滴,最后悬浮聚合成微囊。 • 以此方法制成的微囊在聚合过程中没有发生合并和破裂。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 静脉注射微囊化卡铂后,肺部药物浓度和分布百分率均较高,呈明显 的肺靶向和缓释双重效应。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3.微囊制剂的血管栓塞效应
• 微囊类制剂在粒径范围上属于微米级,难以通过人体动脉末端微血管 而被大量截留。该血管栓塞效应应用于肿瘤治疗时,一方面可栓塞微 动脉,导致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另一方面因栓塞导致局部血流变慢, 有利于抗癌药物缓慢释放从而达到定位浓集于靶组织。
• 气体饱和溶液法是指囊心物和囊壳材料在超临界流体(多为CO2)中 ,囊心物与囊壳材料充分混合,并在超临界流体保持其流动性的温度 和压力下将载体混合物通过一个喷嘴喷入低压喷淋塔中,由于CO2迅 速气化,压力降低使囊材围绕囊心物固化形成微囊。 • 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遇热和遇氧不稳定的化合物。
(三)、微囊的制备
微囊的粒径属微米级,常用 作药物的载体,作为给药系 统应用于临床。
微球与微囊(课堂PPT)
![微球与微囊(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a67bbc0066f5335b812114.png)
42
• 将大蒜素制成微囊是为了( )
A. 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B.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 能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D.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E. 使药物浓集于靶区
43
• 关于单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下列哪些叙述是错 误的( )
• 1。囊芯物的大小 • 2。囊材的用量 • 3。制备方法 • 4。制备温度 • 5。制备时的搅拌速度 • 6。附加剂的浓度 • 7。囊材相的粘度
38
六、微囊与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
• (一)药物的释放速率与机制
• 零级动力学 二分之一级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过程 • 1。扩散 (不溶性囊壁) • 2。囊壁的溶解(物理过程) • 3。囊壁的消化降解
2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
• 制备微囊的过程称为微囊化, • 常用的微囊化方法有物理化学方法、物理机械
方法、化学法 • 是固定化技术中的一种,是用一层亲水性的半
透膜将酶、辅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或动植 物细胞包围在珠状的微囊里,从而使得酶等生 物大分子和细胞不能从微囊里逸出,而小分子 的物质、培养基的营养物质可以自由出入半透 膜,达到催化或培养的目的。
• 囊芯物的分散、囊材的加入、囊材的沉积(新相 析出)和囊材的固化
14
• 1。单凝聚法
• 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 材料的溶解度而凝聚成囊的方法
• 凝聚剂: 亲水型电解质硫酸钠;强亲水性非 电解质乙醇
15
16
17
18
2。复凝聚法
• 使用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 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与囊芯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 复合材料: • 明胶与阿拉伯胶、海藻酸盐;海藻酸盐与聚赖氨
• 将大蒜素制成微囊是为了( )
A. 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B.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 能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D.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E. 使药物浓集于靶区
43
• 关于单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下列哪些叙述是错 误的( )
• 1。囊芯物的大小 • 2。囊材的用量 • 3。制备方法 • 4。制备温度 • 5。制备时的搅拌速度 • 6。附加剂的浓度 • 7。囊材相的粘度
38
六、微囊与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
• (一)药物的释放速率与机制
• 零级动力学 二分之一级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过程 • 1。扩散 (不溶性囊壁) • 2。囊壁的溶解(物理过程) • 3。囊壁的消化降解
2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
• 制备微囊的过程称为微囊化, • 常用的微囊化方法有物理化学方法、物理机械
方法、化学法 • 是固定化技术中的一种,是用一层亲水性的半
透膜将酶、辅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或动植 物细胞包围在珠状的微囊里,从而使得酶等生 物大分子和细胞不能从微囊里逸出,而小分子 的物质、培养基的营养物质可以自由出入半透 膜,达到催化或培养的目的。
• 囊芯物的分散、囊材的加入、囊材的沉积(新相 析出)和囊材的固化
14
• 1。单凝聚法
• 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 材料的溶解度而凝聚成囊的方法
• 凝聚剂: 亲水型电解质硫酸钠;强亲水性非 电解质乙醇
15
16
17
18
2。复凝聚法
• 使用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 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与囊芯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 复合材料: • 明胶与阿拉伯胶、海藻酸盐;海藻酸盐与聚赖氨
微囊微球PPT课件
![微囊微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16ad9fcf84b9d528ea7ae7.png)
.
9
细乳液聚合的最大优点是 : 疏水性大分子单体、疏水性大分子连锁转移剂以及其他
疏水性功能大分子都能用作“疏水性物质 ”并被包入微球 内 , 这在工业上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 用以往的乳液聚合法 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乳液聚合法是伴随着单体分子向水相扩 散继而被溶胀微球吸收的过程 , 而大分子是无法实现这种 移动过程的 ; 细乳液聚合的另一优点是 : 与一般的乳液聚 合相比 , 粒径和粒径分布受配方和容器污染的影响不明显。 这是因为 , 细乳液聚合不存在成核和微球成长的竞争聚合。 因此 , 重复性较好 , 在工业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11
沉淀聚合
沉淀聚合不使用稳定剂 , 而靠添加一些与分散相有亲和 作用的单体来使微球稳定。例如 , 在乙醇溶剂中制备聚 ( 丙烯酰胺- co -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 微球时 , 随着聚合 的进行 , 聚合物会从溶剂中沉淀出来而形成集聚体。但如在 聚合时添加少量的丙烯酸 (MAAc) , 因 MAAc 与乙醇有 亲和作用 , 可以使微球稳定。这种技术可以得到1 μ m 左 右的均一亲水性微球。 Kon-do 等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温 敏性磁性微球并应用与抗体的免疫亲和分离。
微囊的粒径属微米级,常 用作药物的载体,作为给 药系统应用于临床。
.
3
概述
不同微囊的结构图
.
4
微囊微球的制备 之
以单体为原料制备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分为乳液聚 合、无皂乳液聚合、沉淀聚合、悬浮聚合、微乳聚合、细乳 液聚合以及种子聚合。
.
5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 , 是在乳液聚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合技 术 ,是指体系中完全不含乳化剂或仅含微量乳化剂 ( 低于 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它解决了传统乳液聚合后处理 难以及乳化剂对产品带来的不良影响 ; 同时降低了生产成 本 , 减轻对环境的负荷。由于无皂聚合体系中无外加乳化 剂 , 聚合和存储过程中微球的稳定性差 , 因此固含量一般 较低 , 应用于涂料和粘合剂还存在一些问题。Yanase 等发 现磁流体中的纳米磁性颗粒可以作为初级核使用。由于体系 内不另使用乳化剂 , 没有胶束形成 , 反应开始时单体在纳 米磁性颗粒上进行。随着初级核的合并和微球的成长 , 能 够得到包埋磁性颗粒并且尺寸均一的高分子微球。
9
细乳液聚合的最大优点是 : 疏水性大分子单体、疏水性大分子连锁转移剂以及其他
疏水性功能大分子都能用作“疏水性物质 ”并被包入微球 内 , 这在工业上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 用以往的乳液聚合法 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乳液聚合法是伴随着单体分子向水相扩 散继而被溶胀微球吸收的过程 , 而大分子是无法实现这种 移动过程的 ; 细乳液聚合的另一优点是 : 与一般的乳液聚 合相比 , 粒径和粒径分布受配方和容器污染的影响不明显。 这是因为 , 细乳液聚合不存在成核和微球成长的竞争聚合。 因此 , 重复性较好 , 在工业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11
沉淀聚合
沉淀聚合不使用稳定剂 , 而靠添加一些与分散相有亲和 作用的单体来使微球稳定。例如 , 在乙醇溶剂中制备聚 ( 丙烯酰胺- co -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 微球时 , 随着聚合 的进行 , 聚合物会从溶剂中沉淀出来而形成集聚体。但如在 聚合时添加少量的丙烯酸 (MAAc) , 因 MAAc 与乙醇有 亲和作用 , 可以使微球稳定。这种技术可以得到1 μ m 左 右的均一亲水性微球。 Kon-do 等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温 敏性磁性微球并应用与抗体的免疫亲和分离。
微囊的粒径属微米级,常 用作药物的载体,作为给 药系统应用于临床。
.
3
概述
不同微囊的结构图
.
4
微囊微球的制备 之
以单体为原料制备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分为乳液聚 合、无皂乳液聚合、沉淀聚合、悬浮聚合、微乳聚合、细乳 液聚合以及种子聚合。
.
5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 , 是在乳液聚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合技 术 ,是指体系中完全不含乳化剂或仅含微量乳化剂 ( 低于 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它解决了传统乳液聚合后处理 难以及乳化剂对产品带来的不良影响 ; 同时降低了生产成 本 , 减轻对环境的负荷。由于无皂聚合体系中无外加乳化 剂 , 聚合和存储过程中微球的稳定性差 , 因此固含量一般 较低 , 应用于涂料和粘合剂还存在一些问题。Yanase 等发 现磁流体中的纳米磁性颗粒可以作为初级核使用。由于体系 内不另使用乳化剂 , 没有胶束形成 , 反应开始时单体在纳 米磁性颗粒上进行。随着初级核的合并和微球的成长 , 能 够得到包埋磁性颗粒并且尺寸均一的高分子微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有前途的特点-毫微囊
药物以溶解、嵌合、吸附或化学键结合等多种 形式与载体材料构成毫微囊后,由于其粒径小, 静脉注射后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作为异物 吞噬而迅速分布于肝脏和脾脏、肺及其他器官, 故毫微囊具有良好的器官靶向性。 由载体材料携带药物而成为毫微囊静脉注射剂 是现今使用的有效靶向制剂之一。
微囊化技术
概述
一、概念
微型包囊术(microencapsulation,微囊化)系利 用天然的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共聚物(简称囊材)作囊膜 壁壳(membrane well),将固体或液体药物(简称囊芯物) 包裹而成药库的微型胶囊(简称微囊,microencapsule)。 外观呈粒状或圆球形,一般直径在5~400μm之间。 若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 成基质型(matrix type)微小的球状实体的固体骨架物称 微球(microsphere)。 微囊和微球的粒径属微米级,粒径在纳米级的分别 称为纳米囊和纳米球。
选择囊材须注意
从物理化学角度 考虑粘度、渗透性、吸湿性、溶解性、稳定性及 药物的性质, 临床要求,通常挑选几种囊材,先做成囊性试验, 最后经处方、工艺筛选,确定囊材。
微囊的制备方法
根据药物和囊材的性质和微囊的粒径、
释放性性以及靶向性要求,可选用不同的微
此外,微囊技术广泛用于农业、 食品、石油、印刷、印染、照相及
日用品工业等方面。
药物微囊化的特点
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及口味:如鱼肝油、氯贝丁酯、 生物碱类及磺胺类。 提高药物稳定性:ß -胡萝卜素、阿司匹林、挥 发油、薄菏脑/水杨酸甲酯、樟脑混合物等。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尿激 酶、红霉素、胰岛素;氯化钾、吲哚美辛。 液态药物固态化:油类、香料、液晶、脂溶性维 生素。
(三)合成高分子
作囊材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有非生物降解和可 生物降解两类。 (1)非生物降解囊材 ①不受pH值影响的囊材有聚酰胺、硅橡胶等。
②在一定pH条件下溶解的囊材有聚丙烯酸树脂、
聚乙烯醇等
பைடு நூலகம்
(2)可生物降解囊材 主要有:聚碳酯、聚氨基酸、聚乳酸 (PLA) 、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聚乳 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PEG)、-丙交酯 与乙内酯共聚物等。 特点:无毒、成膜性好、化学稳定性高, 表现出一定的降解、融蚀的特性,可用于注射
二、发展
微囊可看作是一种药物包裹在囊膜内而形成的微型无 缝胶囊,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 微型胶囊最初用于“无碳复写纸”的生产,60年代初 始用于药物包裹,目前,国内外有数十种药物被包裹成 微囊制成各种制剂,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新型制剂。 微囊化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化分为三个阶段,70 年代主要应用的是5μm~2mm的微囊;80年代发展了粒 径在0.01~10 μm的微粒和毫微粒,这种微粒能显著延长 药效、降低毒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第三代产品主要集 中在毫微粒上,这种微粒具有被动或主动靶向性。
囊材coating material
(-)天然高分子:稳定无毒成膜性好价廉,常用 1.明胶:多种氨基酸顺序结合形成的两性蛋白质分子量 1500-25000,通常是混合物来自动物骨质、皮革。 用量是20-100g/L。根据水解方法不同可分为: A型明胶:等电点PH7-9, B型明胶:等电点PH4.7-5,稳定而不长霉 2.阿拉伯胶:由苏丹和塞内加尔区域的Acacia 树的渗出 物干燥而得,系高分子多糖类及其钙、镁、钾盐。用 量是20-100g/L,不单独用,常与明胶合用。 3.海藻酸钠:用稀碱从褐藻中提取的多糖类化合物 ,溶 于水,PH4.5-10稳定,不溶于乙醇乙醚及其它有机 溶媒,产品不同粘度不同。与甲壳素或赖氨酸合用。
聚酯类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降解 高分子,基本上都是羟基酸或其内酯的聚合物。 常用的羟基酸是乳酸(lactic acid)和羟基乙酸 (glycolic acid)。 聚酯特性常用热分析法测定,主要参数 是玻璃化温度Tg和晶体熔点Tc(当聚合物有一 定程度结晶性时)。热分析可了解载药微囊结 构及其变化。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禁忌:阿司匹林与氯苯拉敏 配伍后可加速阿司匹林的水解,分别包囊后得以 改善。 缓释或控释: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微囊使药物缓 释或控释。 将药物微囊化后制成靶向制剂 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如胰岛、血红蛋 白等包裹,在体内生物活性提高,而具有很好生 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花费了巨大财力、人力筛选 新药,成百上千极有前途的药物落选,仅因为口 服的活性低,注射的半衰期短。如采用微囊化技 术,药物微囊化后通过非胃肠道缓释给药,许多 按过去标准认为不合格的落选药物,可能做成满 意的新药。这对新药的开发利用特别有意义。
4.壳聚糖
由甲壳素脱乙酰化后制得的一种天 然聚阳离子多糖,可溶于酸或酸性 水溶液,无毒、无抗原性,在体内 能溶菌酶等酶解,具有优良的生物 降解性和成膜性,体内可溶胀成凝 胶。
(二)半合成高分子囊材
特点: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大 1.羧甲基纤维素盐SCMC:遇水粘性大,遇酸不溶 CMC-Na 0.1%-0.5% -明胶3%=2:1 2.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肠溶材料,用量3%, 可单独用 3.乙基纤维素(EC):化性稳,适用多种药物微囊化,不 溶于水、甘油、丙二醇,可溶于乙醇,遇强酸易水解, 不适于强酸药的包囊。 4.甲基纤维素(MC):单用量1%-3%or与明胶何用 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溶于冷水不溶于热水, 有表面活性,粘度较大。
微囊的组成
囊心物:core material 药物:固体或液体; 药物+附加剂(稳定剂、稀释剂、阻滞剂) 药物性质:溶解性与方法有关,相分离凝聚法 -非水溶性药物;界面聚合法-水溶性药物。 囊材:coating material 囊材应具备的条件: 性质稳定;有适宜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性;能 与药配伍,不影响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有一定 强度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心物;具有符合要 求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