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分化的开始与中唐诗文)

合集下载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圣才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圣才出

第6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6.1 复习笔记一、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概况(一)诗文的发展1.诗从宋代的主理向主情回归,而且较唐代更强调自我的作用;2.文章开始向抒写性灵的方向倾斜。

(二)发展阶段1.第一期是太宗取中原至全国统一之初;2.第二期是全国统一后元王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3.第三期是元末。

王国维把杂剧的第三期划为至正时期,就诗文来说,可把后至元时期作为第三期的起点。

二、元初的诗文创作(一)元初的诗文作家群元初从事诗文的作家,其社会地位均高于杂剧作家。

思想没有杂剧作家的洒脱,且大都出身汉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所以第一期诗文作家的作品既有由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思想状况而注重情性的一面,又有继承自中唐以来力图使得诗文成为政治、伦理工具的那种倾向的一面。

有时这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家身上。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1.耶律楚材(1)耶律楚材其人耶律楚材,字晋卿,契丹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说:“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有《湛然居士文集》。

(2)耶律楚材的诗歌①有真感情流露的诗歌如《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大夫韵》,作此诗时,他已为蒙古的高官,但由于其与辽、金王朝的关系,重到燕京时,抚今思昔,他不仅产生了《黍离》之悲,而且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从中也隐隐透露出宦海中难言的苦闷。

其“好梦”一联,语虽平淡,内涵却很丰富。

②含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阴山》,诗的最后两句别有寄托,被斥为“不足夸”的“江左名山”是南宋王朝的象征,而“横空千里雄西域”也不只是指阴山,而是隐喻蒙古王朝。

所以此诗虽似写景,却具有“颂圣”的意味。

2.刘秉忠(1)刘秉忠其人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

初为僧,法名子聪。

后辅佐忽必烈,多所谋划。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名秉忠。

有《藏春集》。

(2)刘秉忠的诗歌①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刘秉忠的诗属于“本色”一路,其较有特色的是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

如《寄友人》,此诗虽较粗率,但能见出人生的无奈。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

第3章历史散文3.1 复习笔记一、《尚书》与《春秋》(一)《尚书》1.《尚书》简介《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1)今文《尚书》《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①原因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①文字流畅《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6)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6)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2.对孟子进行整肃对朱元璋来说,儒家思想还存在着缺陷。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

第3章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3.1 复习笔记一、萧条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从康熙后期(始于康熙四十一年)到吴敬梓写成《儒林外史》的下限乾隆十四年,将近五十年。

这一时期为下一阶段文学嬗变期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文学概况1.洪昇、孔尚任到康熙四十一年已不再从事戏曲创作了;王士禛写作那些好诗的时间比康熙四十一年早得多;蒲松龄于康熙四十一年及以后虽仍继续写《聊斋志异》,但已是强弩之末。

2.主张以文学为政教工具的方苞与沈德潜在康熙后期已崭露头角,以后分别成为文界和诗苑的领军人物。

所以,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文坛相对暗淡。

虽有以厉鹗、郑燮为代表的少数作家置身于主流之外,创作成就也不突出。

3.文坛上也仍有暗流在涌动,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都是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

二、赵执信与沈德潜康熙后期,最早对王士禛等人的诗风表示不满、加以批判的是赵执信,其理论依据是“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后沈德潜又大肆张扬“诗教”。

诗歌为政教服务的主张在一段时间里成为诗论的主流,与当时文论的主流——桐城派的“义法”说相呼应。

(一)赵执信1.赵执信其人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

推尊宋诗,不满严羽与王士禛一派的诗论,而服膺于反严羽的明末清初人冯班。

有《因园集》《饴山堂集》《谈龙录》等。

《谈龙录》专为批判王士禛而作。

2.赵执信的诗论赵执信与王士禛在对诗的看法上有重大的分歧。

这分歧主要并不在如何以龙喻诗的问题上,而在于诗的思想内容。

(1)赵执信要求“诗中有人”,乃是要诗中有符合于他的标准的人,也即其思想感情不逾越他所制定的规范的人。

这种标准或规范的具体内涵是“诗教”“礼义”。

(2)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以“礼义”来规范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剥夺个人即使仅仅在感情上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3.赵执信的诗歌(1)《出都》此诗是赵执信被罢官而离开北京返回家乡时所作。

他承认“罢官”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因而没有怨恨之心,只是觉得自己的遭遇有点可怜。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从龚自珍到“诗界革命”)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从龚自珍到“诗界革命”)

第4章从龚自珍到“诗界革命”4.1 复习笔记一、诗文概况近世文学嬗变期的诗文领域,其总体发展趋势与小说领域一致,但进度相对迟缓。

到龚自珍出现,诗文领域也呈突飞猛进之势,与新文学的相通性遂明显呈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诗文领域的进展势头就缓慢了下来。

随着中日战争的失败,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到20世纪,中国文学就进入近(现)代期了。

二、龚自珍的诗文(一)龚自珍的生平和思想1.龚自珍的生平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

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思想家,他注重个体、倡导改革;作为文学家,他抒写个人遭压制、个性被扭曲的痛苦与置身于停滞、倒退、摧残天才、践踏人的尊严的现实的苦闷、郁怒,也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失去所爱者的悲哀。

所作诗文,后人编为《龚自珍全集》。

2.龚自珍的思想(1)思想渊源①龚自珍是段玉裁的外孙,段玉裁是戴震的学生,受戴震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影响很深。

段玉裁接受了戴震“天理之不外于人欲”的观点,也完全赞同戴震对程朱理学为祸人间的批判。

段玉裁的思想对龚自珍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龚自珍的母亲在龚自珍童年时就教他读吴伟业诗。

吴伟业关注个人命运、重视个人感情也对龚自珍有影响。

(2)思想①龚自珍在思想上强调个人,以“我”为万物的本源,以自我为众人各自的主宰,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受其自己的支配。

②强调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对损害个人权利、限制个人自由、无视个人尊严的“大公无私”之类的观念深恶痛绝。

③龚自珍一面强烈要求改革,一面则进一步强调突出的个人的作用。

(二)龚自珍的散文龚自珍散文的主要成就和特色,是以富于个性的语言,抒写了他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痛苦、愤怒、焦虑、渴望,也有个人的私密感情的袒露。

大致可分为三类:1.直接触及社会现实的此类散文中,有些是杂有感情的论政或表达思想之作,不属于文学的范围;有些是以某些社会、政治现实或思想观念为材料的抒情文或以抒情为主的文章,是文学的散文。

此类文学散文中,有《古史钩沉论一》《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乙丙之际著议第十八》《乙丙之际塾议第二十五》《江左小辨序》等。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圣才出品】

第1编上古文学概说0.1 复习笔记“上古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的时代里的文学。

其现存最早的作品出现于周初,最晚的出现于战国后期,代表作家为楚国的屈原、宋玉。

上古文学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特色是在民族文化的厚实的土壤上形成的,而古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印记、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一)成因1.自然条件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类先辈的思想特点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只有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人们才能更好生存。

因此,对个人来说,必须全心全意地奉献于群体而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产生并留存下来的殷代和周初的文献中,这类崇群体、抑个体的观念显得很突出。

2.生产方式决定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当时的生产方式。

人类开始在世界上出现时,是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它前后延续了二三百万年。

其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的人们所采用的集体耕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人的观念。

(二)具体表现1.殷代和周初(1)崇群体而抑个人与祖先崇拜相结合。

在《尚书·盘庚》中,殷代的君主盘庚就一再告诫臣下要“黜乃心”“听予一人之作猷”,君主则要“惟民之承”“奉畜汝众”。

倘若君和臣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已经死去的祖先就会向他们降下惩罚。

(2)君主应抑制自我而把群体放在第一位。

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把“克自抑畏”“徽柔懿恭,怀保小民”等作为君主必须遵守的原则。

2.春秋、战国时期(1)主要思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法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都是主张崇群体而抑个体的。

(2)推行方法儒家通过“礼”、法家通过“法”将崇群体而抑个人与恪守等级制度、服从长上的观念相结合。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1.1 复习笔记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代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一)辽代文学1.辽代概述(1)政治概况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代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比。

说自己因受“小山”压迫无力抗衡而深感羞耻,故而出奔。

在这首质朴的诗中,充分表现了率真、任情的特点。

(2)耶律洪基的诗歌随着对汉族文化的进一步吸收,契丹人用汉语写作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礼义之重、尊卑之别一类的观念也日益取得统治地位;但率真、任情的这一面并未完全泯灭。

在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诗里还可以看到这一点。

(3)萧观音的诗歌道宗的妻子萧观音是用汉语写作的辽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

她遗留下来的作品有《回心院》十首、《怀古》《绝命词》等。

①《回心院》作此组诗时,道宗对她已经疏远了。

她在诗中既写了被冷落的痛苦,也表现了对重新获得爱情的渴望,感情热烈而鲜明。

②《怀古》此诗写得相当大胆,对史籍上早有定论的赵飞燕秽乱宫禁之事加以怀疑,把对赵飞燕的批判说成是不明真情者的人云亦云。

这是颇要胆量的,也非久受礼教熏陶的汉族上层妇女所敢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光芒犹自闪耀(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光芒犹自闪耀(圣才出品)

第2章光芒犹自闪耀——清代顺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政治概况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紧接着清兵入关,逐步消灭了南明政权。

清王朝对汉族民众和部分士大夫的镇压——包括文化摧残——至为严酷,直到康熙皇帝亲政后,才逐步有所缓解。

(二)文学概况1.总体特点(1)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出现了大量表现悲哀、愤怒的文学作品。

汉族士大夫的绝大部分都已意识到当前的政治格局不可能在较短期内改变,悲哀乃至消极的情绪远较愤怒普遍。

(2)晚明新思潮仍有较大影响。

顺治至康熙中期,文化摧残对尊重个人、个性之类的观念还不曾严加控制。

所以,晚明新思潮中的这些内容并未进一步衰落。

它们或与悲哀情绪相结合,成为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哀挽或生存困境的悲叹;或继续赞扬那些争取个人幸福的言行,显示某些传统观念的不合理,甚至对某种扼杀个人心灵的现象加以反抗。

前者的比重较大一些。

2.具体表现(1)戏曲小说领域戏曲创作没有一部可与《牡丹亭》并驾齐驱,《聊斋志异》也仅以故事的瑰丽见长,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描写上,已失去了《金瓶梅词话》那样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而故事的瑰丽是唐传奇就开始的传统,对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重视和深入才是近世小说、戏曲有异于前代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2)在戏曲、小说批评领域出现了像金圣叹那样的批评家,但他的工作全都是以清代以前的创作实践为对象的,是对此类创作的成就和特色加以剖析与概括的结果,而且他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晚明就进行的。

(3)散文领域晚明抒写性灵的传统仍在继续,但“清初三大家”——汪琬、魏禧与侯方域——已开始向唐宋古文的传统回归,尽管也保留了晚明小品的若干痕迹。

坚持晚明小品传统的,以张岱和廖燕为代表。

张岱的散文是对美好往昔的回忆,说明现实生活已不存在产生此类作品的土壤;廖燕文章中成就最高的是貌似议论而实则蕴含强烈感情之作,不过这在廖燕文集中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廖燕在清初文坛上影响很小。

(4)诗词由吴伟业、王士稹和纳兰性德所代表的、从各种角度所作的对个人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凄绝的悲叹,是在以前的诗词中没有出现过的,另有一种感动人的力量。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7)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7)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文学复兴期概况(一)时间界定从明代弘治(1488~1505)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万历(1573~1620)中期。

(二)文学概况1.个人与环境的冲突或者说环境对于个性的压抑以及人的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2.以《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及以后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白话小说成为成就最突出的文学样式。

3.白话在文学中逐步扎根。

上述三点显示出文学是在朝着五四新文学的方向发展。

但直到清末,中国文学仍与五四新文学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文学本身来说,一方面是明初以来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使得中国文学在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进入了复兴期后中国近世文学的行进仍一度曲折。

二、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演化与异端人格的涌现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

(一)经济的发展就明代中后期的经济说,从正统(1436~1449)时期起,城市经济已从明初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至弘治时其繁荣程度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嘉靖、万历间更为富庶。

(二)市民阶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也随之复兴和进展,并日益作用于文化。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就是商人的儿子,晚明时期新思潮最突出的代表李贽也是商人的儿子。

从弘治到晚明时期的文化发展中,市民的影响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三)思想的演化1.王守仁的思想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具有显要的地位。

王阳明提倡“良知”,这是具有两重性的学说,在证明封建伦理道德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把基于自然本性的“知”当作应该发扬的“良知”。

2.李贽的思想在把王阳明学说引向另一种思路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李贽,把阳明学引到了符合市民要求的方面。

他所期望的是人的官能享受、男女之欲、上进要求、对后代的爱护和关心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去争取其实现,对人们的心灵也不加以束缚。

这种观念既有别于儒家思想,也与老庄之说相抵触。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圣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1.1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中国的文学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无任何可资依据的材料。

以现存的文学作品而论,当以《诗经》为最早。

另有一些相传为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则均出于伪托。

(一)“劳动说”1.代表作品: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和《艺术与社会生活》。

2.具体论述(1)诗歌的产生既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而劳动仅仅是这样的身体动作中的一种,尽管是特别重要的一种,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所有其他的这类身体动作的存在,断然宣称艺术——文学——起源于劳动。

(2)如果没有“人的本性”所给予人类的“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那么,虽有劳动或其他类似的身体动作,也仍然不能“引起”“诗歌的产生”。

(3)“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作品印证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诗歌。

1.最早诗歌的主要功能在于其节奏的音乐性,而不是其词句的内涵。

如《淮南子·道应训》中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礼记·曲礼上》中的“邻有丧,舂不相”。

“邪许”之声以及与之相似的“相”,只体现出某种节奏,而不存在词句方面的含义。

2.最早的诗歌,也总是表现一定感情的。

如“邪许”,就是与振奋之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能起到“劝力”的作用。

二、中国早期神话和传说(一)中国早期神话、传说的性质1.早期的神话、传说并不就是文学,但却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往往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2.原始人在把自然现象说成“有意识的力量的故意的行为”,并在征服自然力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幻想和想象。

虽然这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但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因而具有文学的成分。

3.原始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保存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前三种都出于战国时期,后一种出于汉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圣

第1章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以吴敬梓、曹雪芹与陈端生为代表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在嬗变期较明显地体现出嬗变特色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儒林外史》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堕落;《红楼梦》反映了环境对个性的扼杀以及个性被压抑的痛苦。

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不是冷漠的反映,而是充满着悲愤或忧伤。

(二)其他乾隆时期的其他小说除高鹗所续《红楼梦》后四十回外,均不足称;但弹词《再生缘》却为独绝之作。

二、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一)吴敬梓其人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又号粒民。

不满于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愤世嫉俗,性喜豪华,晚年生活贫困。

其著作除《儒林外史》外,存世者尚有《文木山房集》四卷和《诗说》。

(二)《儒林外史》的成书年代和版本1.成书年代《儒林外史》的写成当不至早于乾隆十一年。

2.版本(1)现在所能见到的《儒林外史》版本,以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为最早,共五十六回,其后的刊本皆从此本出,但五十六回本存在后加的痕迹;(2)另有六十回本,不可信据。

(3)金和为群玉斋活字本《儒林外史》所作《跋》说《儒林外史》原文为五十五回,也不可信。

《儒林外史》原书当为五十回。

至于后加的六回,主要为五十六回本写萧云仙、汤镇台父子故事的部分和第五十六回整回,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事件。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并不只是讽刺,还有不少出于衷心的赞美。

它写的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以及在这时代里的人的堕落和反拨,最后宣布了更广大与深沉的黑暗的到来。

显示了写实主义成分在中国小说史上的进一步增长。

1.一个可怕的时代《儒林外史》写的是在一个可怕的时代里的故事。

必须显示出这一时代的特色,人物的活动才有其依据和意义。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的基点就在于揭示了时代的可怕。

(1)人物活动的时代《儒林外史》虽打着明代的某些印记,在基本点上却与两个时代,即明代及作者生活的时代相通。

(2)时代特征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看不到曙光的时代。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

第5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5.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虚构性文学的地位提升元末明初,随着《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的相继出现,小说成为与戏曲并驾齐驱的部门。

从此虚构性文学的地位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明清的非虚构性文学的成就不足以与虚构性文学相抗衡。

(二)元代前期和中期的虚构性文学元代前期和中期出现的主要是中短篇的“小说”话本和“讲史”话本,虽然成绩并不显著,但就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创作原则而言,却为其后的小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在元末明初出现了我国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二、中短篇话本宋代盛行的“说话”在元代仍然流传。

“说话人”的底本称为话本。

其有话本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类,它们属于小说的范畴,并作为早期通俗小说在小说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一)“小说”话本1.元代的“小说”话本现在能作为考察元代“小说”话本依据的是《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简贴和尚》《西湖三塔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风月瑞仙亭》《合同文字记》《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另有元刊《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一种。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宿香亭张浩遇莺莺》《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的基本情节也可作为考察元“小说”话本的参考。

2.元代“小说”话本的特点(1)注重情节,不注重描写这些话本注重的主要是情节,以故事本身的魅力来吸引读者,对描写则不甚重视,有的仅能交代清楚情节。

就情节本身来说,其所重首在新奇,其次是风月。

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月仙从耆卿歌咏自己诗作之举中必然知道对自己施暴的是耆卿指使,也必然引起很大的震动,从而产生悲愤或其他情感,这些在话本中却全未涉及,足见其所重实在情节的交代,而不在写人物感情。

(2)开始出现轻视当时道德的倾向这些作品已开始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的轻视当时道德的倾向,这实际上是把个体的要求置于道德之上。

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柳耆卿为了得到周月仙而采取恶劣的手段,而作品却对他颇加赞美,并说周月仙后来对这种手段全无芥蒂,终与耆卿真心相爱。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世文学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世文学

第2编中世文学·发轫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中世文学(一)发端中世也称中古,是指以封建制为基础的时代。

历史学界以春秋、战国之交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端。

但是文学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所以在文学上,把秦汉文学作为中世文学的开始。

(二)特色同西方一样,中国的中世文学也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这种限制来自两个方面:政治的压力和儒家思想的统治。

大抵说来,秦代是单方面地依靠政治的权威,从汉代起则两手都用。

(三)分期从秦汉开始的发轫期,从魏晋开始的拓展期,从中唐开始的分化期,每一分期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

二、中世文学的发轫期(一)专制独裁政体的桎梏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采取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在文学上,重视自身的意识和批判的精神有所减弱,但文学的娱乐功能及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却较前有所发展,文学的门类及体裁较前增加,表现手法也较前多样,为以后文学的演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1.专制独裁的政体(1)秦朝的独裁政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①政治经济上秦帝国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的建制,开辟道路。

秦又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这都有利于当时和后世。

②思想文化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烧去《秦纪》以外的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2)汉朝的独裁政体①汉初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汉朝以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使社会经济与文化都得到较迅速的发展。

②汉武帝时期,重建了严厉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儒学成为一种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严格维护封建秩序,特别是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体系。

武帝死后,这种统治格局和思想统制的局面在汉王朝基本保持下去。

③从东汉中、后期起,以豪强为主的地方势力日益抬头,经过东汉末期黄巾起义以及地方势力与一度掌握中央政权的大臣董卓的战争,终于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

第1章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以吴敬梓、曹雪芹与陈端生为代表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在嬗变期较明显地体现出嬗变特色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儒林外史》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堕落;《红楼梦》反映了环境对个性的扼杀以及个性被压抑的痛苦。

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不是冷漠地反映,而是充满着悲愤或忧伤。

(二)其他乾隆时期的其他小说除高鹗所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外,均不足称;但弹词《再生缘》却为独绝之作。

二、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一)吴敬梓其人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又号粒民。

不满于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愤世嫉俗,性喜豪华,晚年生活贫困。

其著作除《儒林外史》外,存世者尚有《文木山房集》四卷和《诗说》。

(二)《儒林外史》的成书年代和版本1.成书年代《儒林外史》的写成当至早于乾隆十一年,至迟于乾隆十四年。

2.版本(1)现在所能见到的《儒林外史》版本,以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为最早,共五十六回,其后的刊本皆从此本出,但五十六回本存在后加的痕迹。

(2)另有六十回本,不可信据。

(3)金和为群玉斋活字本《儒林外史》所作的《跋》中说《儒林外史》原文为五十五回,也不可信。

《儒林外史》原书当为五十回。

至于后加的六回,主要为五十六回本写萧云仙、汤镇台父子故事的部分和第五十六回整回,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事件。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并不只是讽刺,还有不少出于衷心的赞美。

它写的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以及在这时代里的人的堕落和反拨,最后宣布了更广大与深沉的黑暗的到来。

显示了写实主义成分在中国小说史上的进一步增长。

1.一个可怕的时代《儒林外史》写的是在一个可怕的时代里的故事。

必须显示出这一时代的特色,人物的活动才有其依据和意义。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的基点就在于揭示了时代的可怕。

(1)人物活动的时代《儒林外史》虽打着明代的某些印记,在基本点上却与两个时代,即明代及作者生活的时代相通。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编)【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编)【圣才出品】

第6编近世文学·受挫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1.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中国的文学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无任何可供依据的材料。

以现存的文学作品而论,当以《诗经》为最早。

另有一些相传为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则均出于伪托。

(一)“劳动说”1.代表作品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和《艺术与社会生活》。

2.具体论述(1)诗歌的产生既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而劳动仅仅是这样的身体动作中的一种,尽管是特别重要的一种,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所有其他的这类身体动作的存在,断然宣称文学起源于劳动。

(2)如果没有“人的本性”所给予人类的“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那么,虽有劳动或其他类似的身体动作,也仍然不能“引起”“诗歌的产生”。

(3)“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作品印证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诗歌。

1.最早的诗歌的主要功能在于其节奏的音乐性,而不是其词句的内涵。

如《淮南子·道应训》中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礼记·曲礼上》中的“邻有丧,舂不相”。

“邪许”之声以及与之相似的“相”,只体现出某种节奏,而不存在词句方面的含义。

2.最早的诗歌,也总是表现一定感情的。

如“邪许”就是与振奋之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能起到“劝力”的作用。

二、中国早期神话和传说(一)中国早期神话、传说的性质1.早期的神话、传说并不就是文学,但却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往往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2.原始人在把自然现象说成“有意识的力量的故意的行为”,并在征服自然力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幻想和想象。

虽然这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但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因而具有文学的成分。

3.原始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保存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前三种都出于战国时期,后一种出于汉代,而其所记神话,当都出于这些著作成书之前。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世文学·分化期 第4章~第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世文学·分化期 第4章~第
1 / 109
圣才电子书

二、唐五代民间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概述
唐五代民间词是清末在敦煌石室所发现的。因为它们在敦煌石室是与很多其他的歌词混
杂在一起的,所以,除了有一种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肯定为词总集外,其他的是否是
词,研究者的意见还有很大分歧。
言,有的俚俗,有的朴素,有的明快,有的已颇有情致,这大致反映了在语言上的演进过程,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中语言俚俗、朴素的就一定时代早。
(三)词作
唐五代民间词内容广泛,既有政治大事,又有日常生活,与唐五代文人词的只写日常生
活不同。不过,唐五代民间词中最能显示出其艺术成就的,仍是写日常生活情况和内心感受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词的兴起及其任情唯美的倾向
4.1 复习笔记
词是在唐代形成的,到了五代时期已相当繁荣。在词史上受到高度评价的词人李煜也是 在五代就开始词的创作的。
一、词的起源 词在开始时是配合一种特定的音乐而歌唱的曲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这种特定 的音乐就是燕乐,起源于隋唐间。 (一)燕乐的兴起 在隋唐之间,燕乐兴起。燕乐“是北方中国音乐被胡乐化的抒情音乐”,是在北朝音乐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感人作用,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除了庙堂应用 的音乐以外,在一般的场合所用的逐渐都成了燕乐。 (二)词的产生 燕乐需要与它相配合的歌词,而中国原来的诗歌都不能与这种音乐很好地配合。变通的 办法就是在把诗与燕乐配合时,根据乐调的需要,将诗中的某些诗句及其某些词语重复歌唱。 但这种做法会使原诗的内容的美受到影响,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原有的长处。要彻底 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按照乐曲的特点来创作歌词。 沈括和李之仪对此都有相关的记载,但是他们所说的是文人填词的情况,民间作词恐怕 还在文人之前。所以,词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还没有定论,目前只能说词的形成不可能 迟于唐德宗时期。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5)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5)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近世和近世文学(一)近世近世指封建制后期并已有明显的市民色彩的时期。

(二)近世文学1.起始时间中国的近世文学始于金末元初,也即始于13世纪初。

2.总体特征注重个人的倾向日益扩大和深化,对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对立的表现愈益丰富、深入、细腻、强烈。

3.五个阶段中国文学的近世期特别漫长,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一再出现逆转和徘徊。

大致说来,中国的近世文学可以分作五个阶段:萌生期、受挫期、复兴期、徘徊期、嬗变期。

二、中国近世文学的开始(一)概述1.近世文学尊重个体的人的精神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在这以前已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因素,并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因;但这只是植基于个人感情的某种自发性反应,而并非基于尊重个体的人的自觉精神。

2.在受到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之前,中国的近世文学里也没有体现出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之前的文学相比,却已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而且逐渐强化和深化。

3.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首先较突出地表现在爱情方面,然后再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张。

(二)近世文学开始的原因1.《西厢记诸宫调》等作品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强调,从根底上来说是一种市民意识,这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

2.金、元的统治阶层均为少数民族。

尚未充分理解思想统治的重要性。

他们虽也颁布了一些提倡儒学、甚至程朱理学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作用,这有利于市民意识在文化方面的逐渐扩张。

三、近世文学萌生期的特征(一)市民意识在文学中增长1.对商人的评价有所改观在中国的近世文学中,一方面仍有以重农抑商的观念来写商人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若干从别的角度来写商人的作品。

2.对贪欲和权势欲以及爱情的追求市民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背叛群体对个体的束缚,以便市民们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们所要满足的不仅有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有性爱方面的欲求。

这种追求必然导致个体与环境的冲突,引起对长期崇奉的人生信念的动摇。

(二)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性、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这一时期文学较之前代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文学的主干从作者自抒其情的抒情文学向虚构的叙事文学的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文学分化的开始与中唐诗文
1.1 复习笔记
一、中唐文学的概况
(一)中唐文学的界定
中唐指的是安史之乱以后到唐敬宗宝历二年的这一阶段。

(二)中唐文学的分化
中唐时期文学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传统的诗文中两种倾向并峙:注重自我、追求形式的美和注重群体而抑制自我,有时并否定形式的美。

2.在传统诗文之外的新的文学样式——通俗性的叙事作品和传奇的兴盛。

(三)中唐文学的开拓
中唐注重自我、追求形式美的诗歌,较之盛唐诗有不少新的开拓,其对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更深入、细腻的开掘,在意象营构上的更趋向主观以及在此前提下的愈益丰富与隽永,不仅对诗歌是重大的发展,而且成为词曲兴盛的土壤。

二、杜甫
杜甫诗中成就最高的部分,多数写于安史之乱以后,因而把他作为主要属于中唐的诗人。

其诗一方面延续了盛唐诗的若干重要特点,但又有许多新的突破与转变。

杜诗的逼近社会与
人生的苦难的写实态度,更为深细曲折的艺术表现,以主观的想象来营构景物与意象,以及语言运用上的更新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开创意义。

(一)杜甫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1.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

有《杜工部集》,又名《杜少陵集》。

2.杜甫的创作历程
杜甫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的诗歌创作
杜甫早期诗歌留存下来的数量很少。

大体说来,这些作品与盛唐诗歌普遍的风气是一致的,表现出充满自信的情调和英雄主义的倾向,散发着盛唐社会的浪漫气氛。

杜甫诗歌的显著特色,在早期还没有突现出来。

(2)中期的诗歌创作
天宝十一年左右,杜甫写了《兵车行》,这是杜诗风格转变的开始。

由此,直至他进入蜀中,是其诗歌创作的中期。

这一阶段的诗歌内容更为丰富而复杂,叛军的残暴、社会的残破、人民的灾难、个人的不幸都成为他诗歌的题材,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也就由此奠定。

①《兵车行》
李白也写过同样题材的诗,但是二人的角度却不相同。

李白充分地体会到征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亲人告别时摧心的痛苦,他的心也在流血;而杜甫的感情不如李白强烈。

但杜甫却比李白更善于思考。

他意识到了这一事件的原因,更认识到了这种原因必将造成的种种恶果。

《兵车行》已经具有宋诗重理智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当时杜甫跟这些苦难的人民尚无坚实的感情上的纽带。

②《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从长安回到奉先去探望妻子,到了家里才知他的幼子已经饿死了。

从这种可悲的遭遇中他才进一步体验到了人民的痛苦,他对人民的苦难才真正有了切肤之感:由于幼子的饿死,路上的“冻死骨”与他的距离就缩短乃至消失了,他才会对统治阶层以残酷的榨取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而置人民于死地的现实充满了悲愤,他的诗句才有如此撼人的力量。

③有“诗史”之称的诗作
在杜甫中期的诗歌创作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些被成为“诗史”的“忧国忧民”之作,这些作品以强烈的感情为基础,直接突入社会政治现实。

这部分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感情邃密而统一,一类则不免彼此冲突。

导致此种区分的重要因素是他对唐王朝的态度:杜甫谴责它的无能,却又不得不维护它的统治,表现出对它的深切关心甚至依恋,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感情邃密而统一的诗作
这一类诗歌大致不涉及对唐王朝的评价。

第一,《春望》
此诗写的是杜甫困居于叛军统治下的长安时的心情。

首两句既写了长安的破败,点明了原来繁华的大都市变成了草木孳生之地,又写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心;次两句以比兴的手法写人民的普遍的悲哀;最后四句表现自己在这种处境下的深沉的痛苦。

仅仅四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命运水乳交融,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悲陈陶》
这首诗反映了唐肃宗至德元载唐军与安史叛军的一次惨烈的战斗。

前四句对牺牲的战士充满了无言的崇敬与深切的哀悼,后四句谴责了叛军的凶残,显现了广大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这是一首感情统一、能打动人的诗篇。

不过感情的统一是诗人有意识地避开了对唐王朝的评价的结果。

因为导致“四万义军同日死”惨祸的是唐军统帅的腐朽无能,诗人完全可以把批
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主持这场战事的统帅以及唐肃宗。

但这就与杜甫当时维护唐王朝的立场相抵触了,他只好不去触及。

b.相互矛盾的诗作
第一,这一类诗歌无法不涉及对唐王朝的否定性评价,但杜甫为了维护唐王朝,只得出以矫饰的手法,这就使诗歌的内容前后矛盾或者离开了真实。

在《新安吏》中,他写了“绝短小”的“中男”也被征发出战的惨况,但又说这次征发是因叛军狡猾,政府军遭到了意外失败之故,而且军旅生活并不太苦,最后用安慰之语作为全篇的结束。

《新婚别》中,成婚仅一夜就不得不送丈夫去出征的少妇,《垂老别》中,子孙死尽而自己还要去从军的老翁,全都“深明大义”。

这一切都缩小或掩盖了作为个体与唐王朝之间的矛盾。

前一首中为唐政权所作的开脱与事实不符,后两首诗中的少妇与老翁在如此悲惨的处境下,对官府没有丝毫的不满也有些令人难以相信。

第二,尽管运用了矫饰的手法,杜甫的这些诗歌还存在着另外的一面:对个人在这种情况下的痛苦的显现,从而构成了与内容的矛盾。

在《新安吏》中,杜甫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唐王朝对百姓的“无情”或不仁,他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悲愤与其为唐王朝所作的开脱、对民众进行的自欺欺人的安慰,其实是互相冲突的。

在《新婚别》《垂老别》中,杜甫也不是没有描画少妇和老翁的哀痛与怨苦,但是新妇和老翁都没有对唐王朝的抱怨。

④出现与群体疏离倾向的诗作
a.《秦州杂诗》二首
这两首均作于乾元二年,在他写作“三吏”“三别”之后。

这在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唐王朝的极度失望,也是他对社会不给他以尊重的反抗。

这是出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是高傲的自我对混浊的现实的藐视。

b.《佳人》与《初月》
这两首均作于他寓居秦州期间。

《佳人》中的“佳人”即使不是杜甫借以抒写自己与群体的疏离的艺术虚构,也是用来写杜甫自己感触的艺术形象。

诗的一大半篇幅写社会与家庭对她的损害,自“在山泉水清”以下写她对群体的鄙弃与这位空谷佳人的高洁,最后两句略见寂寞之感,但又有一种凄清之美。

《初月》诗虽纯是写景,但也有一分高洁、寂寞与凄清,可以说是同样心境的产物,只不过没有像《佳人》那样交代其心境的成因。

(3)晚期的诗歌创作
入蜀以后,杜甫的诗歌创作进入晚期。

在继续沿着中期所开辟的道路前进并增强了对群体的疏离感的同时,其题材更为扩大,增加了对日常生活的美的歌咏和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也较前进了一步。

①抒发其对政治现实的感受
a.揭示民生疾苦的诗作
第一,诗歌特点
杜甫不但仍倾诉自己的忧虑和悲愤,而且在批判统治阶层上较前要大胆多了,这可能是因为他入蜀以后,唐王朝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他不必像安史之乱炽烈时期那样唯恐有损于唐王朝的统治了。

然而,诗歌的撼动人的力量似乎不及中期。

第二,代表诗作
《伤春五首》其五
这首诗为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的事件而作。

杜甫在诗中指出:这是唐王朝君臣不“修德”的结果,如果再不“修德”,天下就不会太平。

《三绝句》其三
这首诗是对官军罪行的揭露。

这样的内容是其中期诗歌所没有出现过的,但其感情的强
烈程度却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三吏”“三别”等作品。

这大概与当时杜甫身处四川,对此并无切肤之痛有关,但主要是由于此类现象自安史之乱以来多次发生,已不像开始出现时那样地能引起诗人的激动了。

b.抒发由于政治现实的变动而产生喜悦的诗作
这部分诗作以《闻君官收河南河北》为代表。

②表现与唐王朝疏离感加深、自我意识的强化
a.对王朝兴废的关注降低
如《秋兴》其七,以象征手法歌咏唐王朝的衰败后,竟然以“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作结。

前一句是说他僻处蜀中,路途险峻,对蜀地以外的事无能为力;后一句更说他不过是个“渔翁”罢了,到处是“江湖”,他也到处可以垂钓,王朝兴废原也不必怎么关心。

所以就该诗的前六句来看,他也为唐王朝的衰败而伤感,但其实已是旁观者的凭吊了。

b.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这部分的诗歌有时也涉及社会、政治情状,但往往是作为个人不幸境遇的背景而出现的。

它们所显示的是个人的孤独和艰苦,由此体现的顽强的生命力是此类诗能使读者受到感动的由来。

第一,《登高》
“万里”句点出他是一个无根的漂泊者,以下又写了他的多病与衰老。

但他绝不向环境与命运屈服:“百年”句象征性地突现了在漫长的时间、广漠的空间里他那高居于凡庸之上的虽则是病弱的孤傲身影。

“潦倒”句写他虽在喝酒时仍为时事而痛心,但却只有潦倒之感,早已不为统治阶层的豪言壮语所迷惑了。

因此整首诗所显示的是置身于“艰难”中的孤高而对上层人物深为鄙弃的自我形象,也是对于这样的自我的颂赞,前半首的意象实是其心灵的外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