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中的时间因素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感觉记忆(瞬时记忆)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三、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有视觉的图像编码和听觉的声像编码,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可以达到4秒。
视觉编码是主要编码形式。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可以进入短时记忆。
没有被注意的很快就会消失。
四、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初阶段是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但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
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组块,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加工深度。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办法。
复述又分为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时间短暂,信息保持约15~30秒,如果得不到复述会很快遗忘。
一种观点认为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其他无管信息的干扰。
斯滕伯格研究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假设短时记忆中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方式: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和完全系列扫描。
实验结果显示,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时完全系列扫描。
五、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有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等。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编码的效果明显优于自动编码的效果;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
存储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变化表现在质和量方面:量方面,存储的信息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内容简略和概括,完整合理有意义,更加具体突出。
还表现为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组织有效的复习,复习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_毙考题_0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二、视觉1、视觉刺激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频率范围在5 1014~5 1015Hz,波长在380~780nm之间。
光的特性决定了人的视觉特性。
2、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折光机制: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有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中间为瞳孔,调节瞳孔的大小;内层为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眼球内容物有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有屈光介质,加上角膜构成屈光系统。
感觉机制:视网膜的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第二层是双极细胞及其他细胞,内层是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细胞,没有杆体细胞,是对光敏感的区域。
在离开中央窝16~200处杆体细胞多,边缘处锥体细胞少。
中央窝附近的盲点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组成的视神经。
杆体细胞感受明暗,昏暗条件下发挥作用;锥体细胞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是昼视器官。
光刺激下形成视觉色素,感受细胞因之释放神经冲动。
传导机制: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
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是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传至丘脑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布鲁德曼17区。
传导过程中出现聚合和侧抑制作用。
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为视觉信号初步分析区。
相邻脑区进一步加工。
视觉感受野。
神经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视网膜上具有某种特征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这叫特征觉察器,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的视觉信息做出选择性反应。
反馈调节: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头脑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器官的活动,使视觉器官更有效地感知外部世界。
2025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知识点与例题解析
2025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知识点与例题解析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考研学子的关注。
对于计划在 2025 年考研心理学的同学来说,掌握基础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点,并通过例题进行解析。
一、感知觉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知觉则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红色”这个属性的感知是感觉,而对整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综合认知就是知觉。
例题:当我们从明亮的室外走进昏暗的室内,一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就能逐渐看清室内的物体。
这种现象反映了()A 感觉适应B 感觉对比C 知觉恒常性D 知觉整体性解析:这道题的答案是 A 选项感觉适应。
从明亮到昏暗环境,眼睛对光线的感受逐渐发生变化,从而能够适应昏暗的光线并看清物体,这是感觉适应的表现。
二、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过程。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一般在 025 2 秒之间。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约为 5 秒到 1 分钟。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则在 1 分钟以上,甚至终身。
例题: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A 5 ± 2 个组块B 7 ± 2 个组块C 9 ± 2 个组块D 11 ± 2 个组块解析:答案是 B 选项。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 7 ± 2 个组块。
三、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多个具体的三角形,从而概括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这就是思维的过程。
例题:“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A 间接性B 概括性C 灵活性D 敏捷性解析:答案是 A 选项。
考研-普通心理学重点题考试题及答案
考研-普通心理学重点题考试题及答案1人从较亮处进入较暗处时,一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视觉逐渐恢复的现象是()。
A、视觉锥体细胞开始活跃B、视觉细胞中视色素开始分解C、视黄醛和蛋白开始结合D、适应的时间很快参考答案:C解析: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
2.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
A、直观形象水平B、形象抽象水平C、初步本质抽象水平D、本质抽象水平参考答案:B解析: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一年级基本上属于直观形象水平;二、三年级从直观形象水平向形象抽象水平过渡;四、五年级大多数儿童进入了本质抽象水平。
3.罗杰•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
A、采用一个有趣的相片嵌合(两个不同人的相片各取一半嵌合而成)进行实验B、证明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于大脑C、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D、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右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左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参考答案:C解析:裂脑研究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4.关于气质的说法以下哪种正确?OA、可用于评估智商B、可用于评估情商C、具有择业价值D、有优劣之分参考答案:C解析: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适合不同的职业,所以气质类型具有择业价值。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参考答案:C解析: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对事物或时间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与大脑的广大脑区有关。
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即生物钟;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事件数量越少性质越简单,倾向于将时间估计的较长。
在回忆往事时,同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感觉时间越长。
2、运动知觉
即认识物体的运动特性。
针对运动物体的网像运动系统,针对静止物体的头-眼运动系统。
似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动景运动: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如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
诱发运动:即相对运动。
自主运动:自我感觉。
运动后效:先注视运动的物体,在注视静止物体时会发现朝向相反方向。
实验心理学冲刺笔记之视觉_毙考题
实验心理学冲刺笔记之视觉第七章感觉第一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一)视觉的物理刺激1、视觉的物理特征在正常情况下,引起视觉的刺激物是光。
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380nm(即紫色)到780nm(即红色)。
2、光源的种类3、单色光(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1、光源强度的测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称为光通量。
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光强度。
在光度学中,光强度的单位是烛光。
光强度为1烛光的一个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1流明。
目视光度计2、光照度测量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的照度,称为1勒克斯,也等于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在半径为1米的球表面上产生的光照度。
对光照度的测量,有光度计和照度计。
3、亮度的测量亮度是指发光体表面的明亮程度。
无论是发光体还是非发光体,都可以用亮度计测量其反射的亮度。
4、物理刺激的表示方法(1)视网膜照度(2)光强度等级--分贝5、其他测量(1)反射系数(2)透光系数(3)密度二、视觉现象(一)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1、视觉的主要功能解剖学已经证明,视网膜中含有两类感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者执行不同的视觉功能。
锥体视觉是明视觉,棒体视觉是暗视觉。
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水平,基本上只有棒体细胞发挥作用,在1尼特以上的亮度水平,锥体细胞发挥主要作用,亮度水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称为中间视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发挥作用。
2、关于明暗视觉的实验研究实例3、等能光谱感受性的研究(二)明暗适应水平锥体细胞暗适应较快,暗适应时感受性提高不大;锥体细胞暗适应较慢,感受性提高较大。
一般光适应较快。
1、适应时瞳孔的变化瞳孔的变化是视觉补偿光线强度的机制之一。
瞳孔的大小似乎还能反映神经系统的状态。
2、锥体与棒体适应及其实验方法测定适应时的阈限要采用极限法渐增系列。
测定锥体阈限时,要单独刺激锥体细胞。
(1)棒体细胞的适应(2)锥体细胞的适应3、影响适应的因素(1)适应前照明(2)器质性病变(3)维生素A缺乏(4)年龄因素(5)感官的相互作用(6)红色护目镜的作用(7)实验光的波长(三)刺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刺激的空间与时间对视觉有累积作用。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3、视觉的基本现象(1)、明度明度指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与物体的照度无关。
反射率高显白,反射率低显黑。
正常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对光强做出反应的范围是10-6~107烛光\m2,又分为暗视觉范围,中间视觉范围和明视觉范围。
视网膜上杆体细胞分布密集的地方(离中央窝16~20度处),对光明暗感受性高,明度的绝对阈限值较低。
锥体细胞集中的中央窝明度分辨绝对阈限值高。
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但对中央部分(500~625nm)敏感。
杆体细胞也可覆盖所有波长光,但对较短波长更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杆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光照条件下人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2)、颜色颜色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决定于波长,明度决定于照明强度和反射系数,饱和度决定于灰色及其他颜色。
三维空间的颜色立体说明,从圆周到中心表示饱和度的变化,中心为灰色,圆周上各颜色饱和度高,越往中心颜色越不饱和。
颜色饱和度由圆周向上下方向变化,离黑白两端越近,饱和度越低。
颜色混合:分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色觉缺陷:主要是色弱和色盲。
色弱是刺激光较弱时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色觉缺陷。
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灰和白,缺乏椎体系统。
局部色盲一般只看见灰、蓝、黄,看不见红和绿。
色觉理论: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上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敏感。
对立过程理论: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简答
1、感觉的概念、现象及分类。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现象:①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②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③感觉对比:是由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的一种表现。
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④联觉: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也称通感。
(3)感觉的分类: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②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2、知觉的概念、特性及种类。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知觉的特性:①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②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③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④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形状、大小、明度(视亮度)、颜色恒常性)(3)知觉的种类:①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②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③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真动、似动)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3)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4)人的兴趣和情绪4、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客观因素:①对象背景差异——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成为选择对象。
《普通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5章知觉5.1 考点归纳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perception)。
换句话说,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对知觉的理解:(1)知觉和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3)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①觉察。
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②分辨。
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③确认。
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2.知觉的组织原则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人类具有基本的、不需要学习的组织倾向,使得人们能够在视觉环境中各组成成分的排列、位置以及两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基础上,知觉视觉环境的整体的和连续的特性。
具体的知觉组织原则如下:(1)接近性。
根据接近原则,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
(2)相似性。
在物理特点方面相似的成分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
(3)连续性。
以相同方向,如沿着一条直线或简单的曲线排列的成分,一般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共同性。
根据共同性原则,以相同方向运动的成分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是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组织过程,是其在运动成分上的应用。
(5)对称性。
平衡的、对称的图形与非对称图形相比,易于组织在一起形成图形。
(6)封闭性。
封闭和完整的图形易于被知觉为整体。
以上的组织原则可以在一项知觉任务中同时存在。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理解性(1)概念: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如对一支从未见过的钢笔的知觉,人由于具有钢笔的一般形状、结构、用途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当看到这支钢笔时,人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直观形象,还知道它是用来写字的文化用具,并且能用“钢笔”这一词来标志它。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最新版)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最新版)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A)。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2、人的听觉主要受(D)的控制。
(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C)。
(A)兴奋(B)抑制(C)兴奋与抑制(D)反射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B)。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D)以上答案都不对5、感受性是(B)。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C)感觉阈限的大小(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A)。
(A)空气振动(B)物体振动(C)空气(D)声源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B)。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
这属于(B)。
(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C)。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12、根据(A)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B)思维的结构(C)思维的方向(D)思维的创造水平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A)。
(含答案)《普通心理学》知觉章节真题演练
《普通心理学》知觉章节真题演练1、(统考2010)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
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A.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C.运动透视D.运动视差2、(统考2010)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A.1秒B.3秒C.5秒D.7秒3、(统考2010)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
这种知觉特性是()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4、(统考2012)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下图时,往往只看到一些凌乱的斑点。
经提示这是一幅骑马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
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A.知觉整体性B.知觉理解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选择性5、(统考2012)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主要是()A.运动视差B.纹理梯度C.线条透视D.双眼视差6、(统考2013)“鹤立鸡群”中的“鹤”和“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红”容易被人们知觉到,这种现象所体现的知觉特性是()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7、(统考2013)如下图所示,先给被试呈现线段a,待其消失60毫秒后,再呈现线段b,人们会看到线段a向线段b移动。
这种现象称为()A.诱发运动B.动景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8、(统考2013)下列选项中,属于深度知觉双眼线索的是()A.线条透视B.视轴辐合C.运动视差D.纹理梯度9、(统考2015)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
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10、(统考2015)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D.颜色知觉11、(统考2015)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根点燃的熏香,开始你会看见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了一会儿,你会觉得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这种现象是()A.动景运动B.诱发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12、(统考2015)格列高里(R.L.Gregory)认为,人们除了依靠网像运动系统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之外,还依靠()A.特征觉察系统B.头─眼运动系统C.外周神经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13、(统考2015)下图所示的是两条长度相同的线段,但b线段显得比a线段长,这种现象是()A.缪勒—莱耶错觉B.贾斯特罗错觉C.波根多夫错觉D.多尔波也夫错觉14、(统考2016)在夜空中,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误以为浮云后面的月亮在动。
2023年考研-心理学专业统考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卷3
2023年考研-心理学专业统考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2.00 分) 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的现象可以用()来解释A. 过滤器理论B. 衰减理论C. 认知资源理论D. 双加工理论2.(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由于人的眼睛长时间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因而发现光点飘忽移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A. 运动知觉B. 动景知觉C. 诱发运动D. 自主运动3.(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再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就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种现象叫()A. 运动后效B. 动景知觉C. 诱发运动D. 自主运动4.(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大脑皮层是指()A. 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白质B. 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C. 灰质与白质的总和D. 灰质与部分白质的和5.(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痛觉感受器()A. 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B. 只存在于皮肤中C. 只存在于外部感觉中D. 不存在于内脏器官中6.(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A. 衰退说B. 干扰说C. 压抑说D. 提取失败说7.(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是由情境中的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A. 朝向反射B. 无条件反射C. 经典性条件反射D. 操作性条件反射8.(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的提出者是()A. 詹姆斯-兰格B. 坎农-巴德C. 阿诺德D. 沙赫特-辛格9.(多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 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A. 感觉适应B. 感觉对比C. 同时对比D. 继时对比10.(多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 想象的综合过程有()A. 黏合B. 夸张C. 典型化D. 联想11.(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西在听觉研究中以其精细的大量数据和模拟实验提出了()A. 行波学说B. 共振假说C. 齐射原理D. 位置理论12.(多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 形状和方向错觉。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
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
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
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3.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错觉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错觉
五、错觉
1、错觉是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种种歪曲。
研究错觉有助于揭示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消除错绝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
2、错觉种类
分为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1)、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潘佐错觉(铁轨错觉)、垂直水平错觉、贾斯特罗错觉(双曲线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圆形面积错觉)、月亮错觉。
(2)、形状和方向错觉
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影响而不平行。
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因附加线段影响显得中间狭两端宽的弯直线。
爱因斯坦错觉: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四边略显弯曲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截断的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
3、错觉理论
眼动理论:人们在扫描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产生知觉错误。
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接近时,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
的活动,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也就看到轮廓发生位移,引起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但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普通心理学考研的真题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以下哪种感觉适应现象最为明显?()A 视觉适应B 嗅觉适应C 味觉适应D 肤觉适应答案:B解析:嗅觉适应是最为明显的,因为嗅觉感受器很容易疲劳,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会使嗅觉感受性显著降低。
2、当我们注视一个红色的物体一段时间后,再看白色的墙面,会看到一个绿色的残像。
这是()。
A 正后像B 负后像C 同时对比D 继时对比答案:B解析:负后像是指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像。
看到红色物体后出现绿色残像,颜色相反,属于负后像。
3、下列哪种记忆类型保持时间最短?()A 感觉记忆B 短时记忆C 长时记忆D 工作记忆答案:A解析: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通常在 025 2 秒之间。
4、遗忘的进程是()。
A 先快后慢B 先慢后快C 匀速D 不均衡但没有规律答案:A解析: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是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得出的规律。
二、简答题1、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案: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有助于个体维持其行为,同时对行为的强度和方向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区别:(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更多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则相对较内隐和深沉。
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出情感的深度。
(3)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通过各种情绪表现出来。
三、论述题1、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的表征:对问题的清晰、准确的表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空间知觉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空间知觉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相邻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还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称轮廓的掩蔽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管轮廓或错觉轮廓。
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将它们完整起来,变成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
图形组织所遵循的原则:临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简单性图形识别:根据已有经验和当前信息识别知觉到的图形。
还存在启动现象。
特征捆绑问题:注意参与到其中,直觉到事物的整体。
眼动:微动和跳动。
微动对维持视觉映像稳定性,避免网膜因注视而产生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
跳动是一种更重要的眼动,与信息提取有关。
2、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
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
进行大小知觉时,环境中的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线索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
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有影响。
邻近物体的大小比较对大小知觉也有影响。
体态变化对知觉大小有影响。
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提供深度和距离知觉的线索:肌肉线索:调节,只能在较小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
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将视轴汇聚到注视的物体上,根据辐合角大小获得距离的信息。
调节在深度知觉中只有很小的作用,辐合的作用较大。
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会出现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看远处的物体模糊;相对高度,照片上位置较高的景物给人以远的感觉;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视野中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如砖墙上面的砖投影较小,密度较大;运动视差,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而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近处事物流动的速度快,远处事物流动的速度慢。
双眼视差:当物体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看到单一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但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能起作用。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第六章知觉一、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感性认知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各样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成为感知觉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基础。
感觉的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基本的原则。
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换。
图形组织还有其他一些原则:1. 邻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a;2.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b;3.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c;4.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图d;5.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图e;6. 封闭:可以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图f;7.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8.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红色眼镜因为红光不能漂白杆体细胞的视色素,可加快暗适应过程。
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
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费里波特定理是指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亮度中等时,闪光融合频率随闪光照射视野区域的扩大而增加。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三、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
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高了20~30倍,为生理性传导。
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
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
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大的感受性。
3、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人耳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
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
声音传入内耳,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到达基底膜某一部位时达到大值然后消失。
声音频率不同,大振幅的位置也不同,频率越低,越接近蜗顶;频率越高,大振幅越接近蜗底,从而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
认为,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
声音频率高时,神经纤维按照齐射原则发生作用,来反应5000Hz 以下频率较高的声音。
(3)、音响
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0dB,上阈为130dB,物理强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
声压超过情感阈限会使人产生痛觉。
(4)、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叫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
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