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朝边界认识与边界交涉的新成

合集下载

关于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于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22卷第1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月V o l.22 N o.1Journal of Chang Chun T eachers Co llege M ar 2003关于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姜维公1,李凤莲2(1.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2;2.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摘 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学者的论著中对于中朝边界历史形成问题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这不但有悖于中朝两国发展的历史事实,而且也对我国外交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所以,只有以史实为根据,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上的中朝边界问题,才能找到正确地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朝边界;处理;建议;疆域[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3)01-0033-03 目前国内外有关中朝边界的论著,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朝边界的问题上错谬颇多。

推溯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不从《中国历史地图集》说起。

现在从地图上看,中国与北朝鲜的疆界是清楚的,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

这个边界线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它牵涉到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这些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勿庸置疑。

但是,现在朝鲜半岛上流传许多关于历史上中朝边界的错误观点和认识,这些观点和认识都是在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下产生的,而不是基于历史事实,而且也超出了学术研究范畴。

值得忧虑的是,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国家舆论机器在半岛上广为宣传,诸如“北方领土意识”、“收复我们祖先的故土”、“中国人进入满洲不到二百年”等奇谈怪论。

这些怪论有时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这种思想和行动是中朝友好的一条裂痕,有如大堤上的蚁穴,必须挡塞住,否则隔了数年之后,万一领导不得其人,出现了尼赫鲁之流,也说不定借这口实来夺取领土,制造混乱。

”[1] 现在的中朝边界是清楚的,但在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朝边界时,受时局所限,各个时期的标准和依据还是有差别的。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曰,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曰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前沿与枢纽:明代中朝交涉与两国边疆地带

前沿与枢纽:明代中朝交涉与两国边疆地带

作者: 王桂东[1,2]
作者机构: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60-16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明代;中朝关系;边疆地带;邻国之间交涉
摘要:明朝的辽东都司与部分女真羁縻卫所以及朝鲜国的平安道和咸吉(镜)道地方,作为明代中朝两国相邻的边疆地带既是双方开展各层面交涉的最前沿,又是沟通两国的联结枢纽。

在两国的交往过程中,边疆地带凭借着其自身独特的地缘价值,对于明鲜宗藩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两国之间外交的形式与内容。

而明代中朝边疆地带在两国交涉过程中所具有的前沿与枢纽的典型特征,对于阐释历史上东亚邻国之间的交涉也具有显著的普遍性意义。

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

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

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和朝鲜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个重要历史时期。

作为东亚地区⼭⽔相连的两个国家,虽然在各⾃王朝更迭之际因为相互关的重新调整⽽发⽣过⽭盾或者武装冲突。

但是,在两国⼈民的推动和制约下,和平交往,互相⽀持,共同发展始终在两国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不只两国政府间的关系⼀直⼗分密切。

⽽且,⽽且各种形式的经济⽂化交流也⽇益⼴泛和深⼊。

尤其值得⼤为赞扬的是为了维护两国独⽴,这⼀时期中朝两国政府合⼈民还并肩进⾏了两次抗击⽇本侵略的战争。

所有这些,不但对中朝两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且也对东亚地区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发⽣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之⼀时期中朝两国之间历史关系的研究,可以使两国⼈民能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珍视两国传统友谊,增进感情,推动两国经济、⽂化交流及在世界事务中进⼀步加强合作。

本⽂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朝关系研究的⼀个简单综述,由于有关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的成果浩如烟海,⽽且零碎分散,虽经竭⼒搜集,但条件与学识所限不可能⾯⾯俱到。

敬请⽼师原谅(⼀)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成果我所了解的这⼀时期的中朝关系研究的成果中关于明清时期中朝关系有关的第⼀部著作就是王其榘对于古代史料加以搜集整理编纂的《明实录邻国朝鲜篇》这是⼀部资料整理的书。

他把明实录中凡是与朝鲜有关的史料搜集起来,并且分门别类加以综合。

使得本来分散的资料⽚断得以形成系统的中朝关系史料集。

这本书的资料价值很⾼。

所以王其榘⼜在该书完成4年后⼜出版了《清实录邻国朝鲜篇》。

使得整个明清时期中国的最⾼层与朝鲜的往来最宝贵的史料得以便于发现和利⽤。

也可以说它解决了明清中朝关系研究当中⼀个最基本的史料搜集的步骤。

也是在这⼀时期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也出版了⼀本《朝鲜⽂献选辑清实录中朝关系史料摘编》但是属于选录其内容上不及王的著作。

明清时期朝鲜对华外交使节初探

明清时期朝鲜对华外交使节初探
朝鲜对明的兼行情况, 虽然由于史料所限, 无法确切统计, 但是从洪武二十五年至成化 二十一年 (1485 年) 朝鲜对明的使行数据上看, 单一的使行次数是358 回, 兼行次数是52 回, 兼行次数占使行总次数410 回的14% 左右χπ, 可见朝鲜对明的兼行次数非常有限。而崇德二年 至光绪七年 (1881 年) 朝鲜对清的使行为471 次χθ , 其中兼行的次数达到338 次, 接近总使行 次数的 71% , 可见其频度之高。由此可知, 当时朝鲜为了节省开支, 对清的使行尽可能采用 了兼行的方式。
3
因为皇太子或有空缺之时, 所以派出千秋使行的次数比其它定例使行的次数要少得多。朝 鲜对清使节中虽然没有千秋使, 但是向皇太子进献的笺文和方物都不可或缺, 并仍由冬至使 携进。
表 2 别行
使节
使行目的
传送文书种类
文书 件数
备考
皇帝: 表 (正、副本)、方物表 (正、副
对明、 清允诺朝鲜的 本) , 礼部咨;
58
录》, 则可以看出使节名称的时代性变化。 依照《使行录》, 三节兼年贡使的称谓, 从清初一 直沿用到了嘉庆三年 (1798 年) , 之后才开始称作冬至使。其间, 只是在嘉庆八年使用了三节 年贡使的称谓。
所谓 “进献使”是指朝鲜向明朝进献规定以外的贡物, 如朝鲜纸、 海东青、 火者等贡物 时派遣的使节。 这一使节只出现于朝鲜向明派出的使行当中。 而进献海东青的 “进鹰使”则 一直存续到了顺治十七年。
“参核使”是指朝鲜与清朝在边境地带发生犯越、杀人等事件时, 为了共审犯罪之人, 朝 鲜派往凤凰城或盛京的使臣, 一般由朝鲜的刑曹官员担任βο。 这一使行的定名始于康熙五十 年βπ。 但是, 参核使并不传送任何外交文书。
日本动态等。

中朝边界、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

中朝边界、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

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一、元以前中朝东段边界中朝东段边界自渤海、辽、金时期起一直相对稳定。

公元7世纪末,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之大部,在朝鲜史上称为新罗王朝。

8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以革末革曷为主体的渤海政权。

渤海历时200余年,史称“海东盛国”,境内有5京、15府、62州。

其中渤海之南京南海府位于今朝鲜咸镜道附近,与新罗相接。

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

又载:渤海“以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

由上述史料可知,渤海之南海府与新罗,以泥河为界。

泥河为今朝鲜咸镜道的龙兴江,而且南海府又是渤海通往新罗的必经要道,即“南海,新罗道也”。

上述渤海与新罗东段边界的记述,朝鲜史书也有明确的载录。

据《大东地志》载:“晋初,新罗北界止于泥河,唐中宗时,渤海国南界至于永兴。

”[1]永兴位于朝鲜龙兴江南岸,与《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完全吻合。

五代十国时,契丹族崛起于中国北方,建立契丹政权。

926年,契丹灭渤海。

此时,朝鲜半岛新罗已分裂为“后三国”即百济、泰封、新罗。

918年,王建称帝,建立高丽王朝,935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

此后近200年的时间里,辽王朝与高丽为邻。

辽代,包括渤海南海府在内的原渤海地区均为辽朝管辖。

在渤海南海府故地,居民主要是蒲卢毛朵部人。

《辽史》载:“蒲卢毛朵界曷懒河来附,诏附之”。

[2](卷19)“蒲卢毛朵部多兀惹户,诏索之”。

[2](卷17)曷懒河在朝鲜咸兴以北,有人认为就是咸兴一带的城川江。

当时在蒲卢毛朵部之北、之西,则分布着长白山女真三十部。

《辽史》卷十五《圣宗纪六》载:“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乞授爵秩。

”辽政府分别设蒲卢毛朵大王府、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这一地区的女真人。

这些女真首领接受辽朝授予的官职,定期向辽朝贡。

蒲卢毛朵部、长白山女真,高丽称他们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

因为他们与高丽相邻,与高丽的关系也较密切。

女真人以土特产与高丽交换,高丽也给予赏赐。

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

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

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与周边国家有着广泛的外交交往。

其中,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间跨度较长,与朝鲜的关系也因此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

在明朝灭亡后,朝鲜王朝成为明朝亡命诸侯的避难所,因此与明朝后裔的清朝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

正因如此,清朝建立后,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可谓紧密。

二、外交关系1. 朝贡体系:清朝实施朝贡制度,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之一。

朝贡使双方保持了一定的交往,并且朝贡使团的往来也成为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 通商:清朝后期,清政府开始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与朝鲜签订了一系列通商条约。

这些条约为两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三、文化交流1. 书信往来:清朝与朝鲜之间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包括两国皇帝间的通信,以及学者之间的交流。

这些书信不仅拉近了两国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 教育交流:清朝在朝鲜设立了学堂,派遣大量的教师前往朝鲜传授知识,尤其是中文和儒家思想。

这些教育交流为朝鲜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3. 文化借鉴:在文化交流中,朝鲜从清朝汲取了不少的经验和知识。

例如,朝鲜受到清朝文化的影响,开始采用汉字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朝鲜文化的发展。

四、重要事件与影响1. 《中朝友好条约》:该条约是清朝与朝鲜签订的一个重要外交协议,规定了两国互利互惠、友好相处的原则。

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两国间的外交交往。

2. 文化传承:清朝与朝鲜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两国文化得以相互传承、互为影响。

中文的传入为朝鲜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基础,而朝鲜文化的借鉴也对清朝的文化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发展: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也对两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代中朝边疆地带与两国的使行往来

明代中朝边疆地带与两国的使行往来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明代中朝边疆地带与两国的使行往来王桂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ꎬ北京100101)[收稿日期]2018-05-04[作者简介]王桂东(1985-)ꎬ男ꎬ吉林德惠人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ꎬ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ꎮ[摘㊀要]㊀作为明代中朝边疆地带的辽东都司与平安道地方ꎬ与两国的使行往来关涉甚密ꎬ无论是对使团的支应接待ꎬ还是对使团的输运护送ꎬ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ꎬ为两国使行往来的顺利成行进而实现两国宗藩关系的长期融洽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ꎮ由于明朝与朝鲜宗藩之间尊卑有别地位不对等ꎬ反映在辽东与平安道地方同使行往来的关涉上也有差异ꎬ即辽东地方对朝鲜使团的协助体现的是一种上对下的字小优礼行为ꎬ而平安道地方对明朝使团的供给接待则体现的是一种下对上的事大尊奉行为ꎮ此外ꎬ使团在边疆地带从事的诸种政治外交以及经济文化活动ꎬ为边疆社会带来了诸多的新变化ꎬ在有效促进边疆开发的同时ꎬ也丰富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形式与内容ꎮ[关键词]㊀明代㊀中朝边疆地带㊀辽东都司㊀平安道㊀使行往来[中图分类号]K248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19)02-0041-09[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190205㊀㊀明代是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 封贡关系 最具有典型性的时代ꎬ因而双方使行往来甚为频繁ꎮ其中明朝的辽东地区以及朝鲜的平安道地方作为两国的边疆地带ꎬ对于两国之间的使行往来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ꎮ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这一课题业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ꎬ如韩国学者张熙兴曾撰文探讨了在朝鲜对明朝的使行往来过程中ꎬ平安道尤其是义州地方所扮演的重要角色ꎻ又如中国学者刘春丽利用新近出版的«朝天录»材料ꎬ论述了辽东地方对于朝鲜使团最终得以顺利成行的独特贡献ꎮ[1]以上二文分别探讨了平安道和辽东地方对朝鲜赴明使团的促进意义ꎬ但是关于两地对明朝赴朝鲜使团的特殊作用均关注不够ꎻ至于明代中朝两国因宗藩之间尊卑有别ꎬ进而体现在两国边疆地带对双方使行往来表现出来的差异性ꎬ则更是缺乏系统整合与纵深考察ꎮ故而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ꎬ力图使该议题得到更为全面且深入的展现ꎮ除了明初及明末由于北元残余势力和后金政权先后占据辽东地区ꎬ造成朝鲜半岛与明朝的陆路交通断绝之外ꎬ明代中朝使行往来的路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基本稳定在北京 山海关 广宁 辽阳 东八站 义州 平壤 开14城 王京一线ꎮ这其中属于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内的部分ꎬ为西起山海关向东直至鸭绿江边这一段ꎬ约占使行在明朝境内总里程的2/3ꎻ而使行在朝鲜国内的里程中ꎬ亦有几乎一半是归属于平安道地方的ꎮ由此ꎬ仅通过使行在辽东与平安道地方的里程占比ꎬ便不难看出两国的边疆地带对于双方使行往来所具有的特殊意义ꎮ一、辽东地方与明代中朝使行往来㊀㊀洪武初年ꎬ明朝相继击败了盘踞在故元辽阳行省境内的几股北元残余势力ꎬ并且其间于洪武四年(1371)在辽东地区设置了定辽都卫ꎬ洪武八年(1375)又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 辽东都司 )ꎮ如此ꎬ明朝将其直接掌控的地域向东推进至鸭绿江沿岸ꎬ实现了明朝与当时朝鲜半岛上的政权高丽王朝的境土相连ꎮ在这一地域格局变化以及高丽国海路朝贡明朝存在的种种弊端的驱使下ꎬ自高丽恭愍王在位末年开始直至承继高丽王朝的朝鲜王朝初期ꎬ高丽(朝鲜)方面不断向明朝请求摈弃海路ꎬ完全由陆路经由辽东朝贡明朝ꎮ[2](卷89)但明太祖始终对高丽缺乏信任ꎬ认为高丽是在窥探辽东且使行往来有搜集辽东情报的目的ꎬ[3](P60)因而数度阻止高丽(朝鲜)使臣经由辽东入贡ꎮ辽东都司对明太祖的命令给予了认真地执行ꎬ洪武朝曾多次将进入辽东境内的高丽(朝鲜)使团 劝阻 出境ꎮ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崩逝以后ꎬ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朝鲜方面才终于获准完全经由辽东陆路入贡明朝ꎮ[4](P71)辽东贡路作为中朝两国使行往来的最佳路线全长约1300华里ꎬ其中比较大的驿站就有25个之多ꎬ辽东地方不仅接待朝鲜国朝贡明朝的使行人员ꎬ同时也要向明朝出使朝鲜的使团提供服务ꎮ辽东官员为了表现明朝对属国朝鲜使臣的优礼ꎬ在辽东境内的两个镇城(辽阳㊁广宁)分别建有专门接待朝鲜贡使的馆舍ꎬ[5](P488)并派专人负责安全保卫(此举亦有监视使团人员和贸易管理的意图)ꎬ而且当馆舍因使用年久破旧颓圮时ꎬ辽东地方官亦曾为之翻新修葺ꎮ[6](卷132)朝鲜使团到达辽东首府辽阳城后ꎬ根据«辽东志»的记载需按惯例往都司衙门 投印信㊁咨文ꎬ行跪拜礼 ꎮ[7](P408)此项程序被称之为 辽东都司见堂仪 ꎬ即朝鲜使臣需拜见辽东 三大人 (指辽东都司三员:辽东都指挥使㊁辽东都指挥同知㊁辽东都指挥佥事)ꎬ并办理下一步前往山海关和京师的相关手续ꎮ而辽东都司官员也要按照礼仪择日设宴款待使团一行人员ꎬ同时向贡使提供继续前行所需的批呈手续等ꎮ朝鲜方面对 辽东都司见堂仪 以及都司官员为朝鲜使臣举行的公宴亦相当重视ꎬ世宗国王在位时曾规定: 入朝使臣辽东都司谒见时及公宴时ꎬ正官以上皆着沙帽㊁圆领㊁品带ꎬ以为恒式ꎮ [8](卷124)由此ꎬ辽东都司官员与朝鲜使臣之间的礼仪实践所彰显出来的儒家宗法礼治秩序可见一斑ꎮ辽东地方对朝鲜使团的接待还有着更为多重的体现ꎮ如朝鲜王朝初期为了表示其对明朝的事大之诚ꎬ亦会派遣王世子㊁大君等王室核心成员充当使臣ꎮ永乐五年(1407)王世子李褆以及景泰四年(1453)首阳大君李瑈(即后来即位的朝鲜世祖国王)就曾亲赴明朝朝贡ꎮ由于使臣的身份较为高贵ꎬ辽东地方也大大提升了接待规格ꎬ并给予使臣严格的安全保护ꎮ[9]辽东方面的这一举措无疑较好地诠释了明朝对属国的 字小以仁 ꎮ又如ꎬ每当遭逢明朝国丧之时ꎬ朝鲜使臣在京师则免赐宴ꎬ礼部便会咨请辽东都司在使臣归途时设宴慰劳之ꎮ[10]再如ꎬ在辽东的驿路上各堡站还需向使团随从人员提供饮食ꎮ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马文升巡视辽东时特意询问驿站对朝鲜使团的供馈事宜ꎬ对此译官答曰: 朝鲜本是礼义之国ꎬ24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2期凡干食物皆自备ꎬ无有侵损ꎬ但译(驿)之供馈ꎬ只从人而已ꎮ [6](卷92)辽东地方除了接待宴请朝鲜使团之外ꎬ其对朝鲜使行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即是派遣军队沿途护送使团ꎮ朝鲜使团渡过鸭绿江行至辽阳城的一段路程习惯称之为 东八站 ꎮ明中叶以前ꎬ这里人烟稀少ꎬ草木茂盛ꎬ常有野兽出没ꎻ而且 东八站 的自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ꎬ多山岭㊁多河川ꎬ崎岖难行ꎻ[11](P68)又加之此地靠近与朝鲜摩擦纠纷不断的建州女真的活动区域ꎬ因而不免面临建州女真的报复与抢掠ꎮ至于辽阳至山海关的路况同样不容乐观ꎬ尤其是狭窄的辽西走廊一段ꎬ蒙古部落沿边墙游牧ꎬ近在咫尺的蒙古骑兵对朝鲜使团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ꎬ恰如朝鲜使臣许葑所言: 大抵自辽至关与贼庭相接ꎬ一驰可至 秋高木落则胡骑出没ꎬ深可畏ꎮ [12](P170)故而辽东方面对朝鲜使团的护送就显得尤为必要ꎮ朝鲜世祖国王在位时期与女真各部的矛盾日益尖锐ꎬ女真人不断威胁将在辽东贡路上劫掠朝鲜使团ꎬ因此辽东地方又奉命在 东八站 修筑城堡㊁墩台ꎬ加强对朝鲜使行的安保措施ꎮ如天顺三年(1459)朝鲜擅杀毛怜卫酋长浪孛儿罕ꎬ企图以高压态势迫使女真各部屈服ꎬ但是却引发了毛怜卫的一系列报复行动ꎬ[13](P399-406)浪孛儿罕之子阿比车更是扬言要在 东八站 路上邀截朝鲜使团以报杀父之仇ꎮ朝鲜方面甚感畏惧ꎬ请求明朝同意将贡路南移至剌榆寨一线ꎬ明朝则对此予以否决ꎬ但是命令辽东都司在 连山关外来凤分中去处 筑城堡一座ꎬ差发军官守把ꎬ防送往来使臣 ꎮ[14](卷21)而成化年间朝鲜曾两次助兵明朝攻打建州三卫ꎬ为防止女真人报复朝鲜ꎬ明宪宗命辽东地方新筑凤凰城㊁镇东堡㊁镇夷堡等城堡ꎬ从而确保朝鲜使团之安全ꎮ[15]至于明朝修筑辽东东段边墙ꎬ据辽东都司所言ꎬ此举亦有 兼护贵国赴朝使臣之行 的意图ꎮ[16](卷6)嘉靖四十三年(1564)辽东巡抚王之诰仍请 修复连山关以谨朝鲜入贡之路 ꎬ[17]可见终明一代辽东地方曾多次为朝鲜使团修筑城堡㊁墩台等设施ꎬ这对于防止女真各部于 东八站 劫掠朝鲜使行的意义不言而喻ꎮ由于朝鲜每年定期的正式使行即有3次(贺至使㊁圣节使㊁千秋使)ꎬ此外还会不定期地派出若干批次的所谓 别行 (如奏请使㊁谢恩使㊁陈慰使等等)ꎬ故而辽东军队护送朝鲜使团亦难免有疲于应对之时ꎮ但是最令辽东地方感到不堪重负的却不止于此ꎬ因为大量输运朝鲜使团的贡物以及贸易物品ꎬ往往会导致辽东驿路陷于疲敝ꎬ朝鲜使团最多时需使用驿站车辆三四十辆ꎬ 故残弊之驿ꎬ未能备数ꎬ至以妻子为典当而出焉 ꎮ[18](卷56)辽东驿卒也时常抱怨 朝鲜使臣之行负重ꎬ故难堪转输之苦 ꎬ 我辈之不生活ꎬ专由迎送汝国之人 ꎬ[19]甚至 每遇使臣之至ꎬ指而言曰 朝鲜贾胡来 ꎮ[18](卷93)辽东地方不仅对于朝鲜使行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ꎬ对于明朝出使朝鲜的使团而言ꎬ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ꎮ辽东地方除了要沿途接待供应明朝使团之外ꎬ还要出动军队保护使团往返的安全ꎬ并且作为明朝使团与朝鲜国内的信息媒介ꎬ需随时沟通两方的联系ꎮ此外ꎬ由于辽东的东宁卫等卫所居住着大量原为朝鲜籍的军户ꎬ因此明朝使团急需的朝鲜语翻译人才(通事)亦需要由辽东地方派遣ꎮ[20](P117-124)关于辽东地方对明朝使团的接待供应ꎬ明朝的官方记载并不多见且语焉不详ꎬ但比照前文辽东地方对于朝鲜使团的接待情况ꎬ亦不难对其加以合理推测ꎮ特别是明朝派往朝鲜专涉其本国事务的使团(如册封㊁致祭等)ꎬ正㊁副使往往由深得皇帝宠信的宦官担任ꎬ辽东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使臣ꎬ其接待规格之高自不在话下ꎮ而且宦官辈又大多贪得无厌ꎬ借出34明代中朝边疆地带与两国的使行往来使之机大肆扰掠地方ꎬ辽东官民深受其害ꎮ如成化四年(1468)太监郑同㊁崔安出使朝鲜册封已故世祖国王的王世子为新国王ꎬ于辽东沿途 劳费百端 ꎬ使得刚刚遭受建州女真寇略的辽东地方更为 民穷财尽 ꎻ正德十六年(1521)ꎬ太监金义㊁陈浩往朝鲜册封王世子ꎬ 沿途需索ꎬ辽东一处ꎬ赃私已千余 ꎮ[21]新登基的嘉靖皇帝试图改变这一弊端ꎬ故同意礼部所奏ꎬ命令辽东官员俟金义等返回辽东后 即将各官行李封记ꎬ械送来京ꎬ从重问拟ꎬ以警邪侫 ꎮ[18](卷42)由此可知ꎬ因招待供应明朝使团ꎬ辽东地方亦承受了不小的负担ꎮ明朝出使朝鲜的使团同样面临使行途中的各种安全隐患ꎬ因此辽东地方对使团的护送也就不可或缺了ꎮ尤其是使团到达辽阳之后ꎬ辽东都司官员有时还会亲自率军队护送明使通过 东八站 路程ꎬ甚至渡过鸭绿江直送至朝鲜义州城ꎮ据朝鲜方面的文献记载ꎬ景泰元年(1450)时任辽东都司崔源以及景泰三年(1452)时任辽东都指挥使耿和就曾率军将明朝使团护送至义州ꎬ朝鲜方面还因都司官员亲自参与护送而特意派遣官员赴义州表示宣慰ꎮ[22]辽东地方作为明朝使团与朝鲜国的信息媒介ꎬ还需承担沟通两方联系的使命ꎮ每当明朝向朝鲜派出使团ꎬ辽东地方都会通过咨文或派遣差官将消息报知给朝鲜ꎬ通知朝鲜方面提前做好接待事宜ꎮ如成化十二年(1476)ꎬ辽东千户石玉到义州传信曰: 上天使祈顺㊁副天使张瑾率头目二十四人ꎬ发北京已到辽东ꎬ二十四日发程ꎬ二十九日越江 ꎬ[6](卷63)朝鲜则据此消息立即向使行沿途派出宣慰使准备接待ꎮ再如嘉靖十六年(1537)ꎬ因皇子降生颁诏朝鲜的明朝使臣龚用卿㊁吴希孟风闻朝鲜国驿馆 多用妇人答应 ꎬ认为此举有碍于礼义ꎬ故而请辽东都司提前移咨朝鲜国王给予革除ꎮ接到辽东方面的咨文后ꎬ朝鲜君臣就是否将 女乐 改为 男乐 ꎬ还是固守本国旧俗展开了热议ꎮ[18](卷83)另需提及的一例是弘治五年(1492)出使朝鲜的明朝使臣艾璞ꎬ在朝鲜期间多次推辞不收纳朝鲜方面的赠物ꎬ返回辽东后又令辽东都司移咨朝鲜国王解释其不受礼物之原因ꎬ朝鲜君臣对此颇为讶异ꎬ认为艾璞纯属沽名钓誉ꎬ逼迫辽东都司移咨朝鲜并换取朝鲜之回咨ꎬ从而实现向明朝夸示其出使清廉的目的ꎮ[6](卷267)二、平安道地方与明代中朝使行往来㊀㊀明朝的边疆地带 辽东都司对于两国使行往来的重要意义上文已经论及ꎬ而朝鲜的边疆地带 平安道地方ꎬ对于明代中朝使行往来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ꎮ平安道地方在高丽王朝及朝鲜王朝初期被称为 西北面 ꎬ永乐七年(1409)成为朝鲜八道之一并正式改称为 平安道 ꎮ[23](卷26)其境内的义州城紧邻鸭绿江是为朝鲜西边的门户ꎬ也是明朝使团进入朝鲜的第一站ꎬ此外使行经过的安州㊁平壤等重要节点城市亦属于平安道域内ꎬ而平安道境内的贡路几乎占到了朝鲜境内贡路里程的一半ꎮ下面的行文中将就平安道地方对于两国使行往来的各方面情况展开细致的讨论ꎮ平安道地方作为紧邻明朝的朝鲜边疆地带ꎬ往往能够最先获知明朝境内的各种信息ꎬ而明朝使团将赴朝鲜的先声也大多传至平安道ꎬ再经由平安道地方官员上报给朝鲜朝廷ꎮ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ꎬ早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西北面官员就有向朝廷呈报明朝使团消息的记载ꎬ即 西北面都巡问使报: 朝廷使臣来 ꎬ遣敬兴尹柳云赍内酝迎慰 ꎮ[24](卷14)据此揣测ꎬ这应该不是西北面官员第一次上报明使将至ꎬ在这之后ꎬ西北面(平安道)地方官员向朝鲜朝廷呈报明朝使团消息的记载便一直绵延至明末ꎬ可见其已经形成为一种制度ꎮ44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2期每当明朝使团来至朝鲜ꎬ朝鲜方面就会于义州㊁安州㊁平壤㊁黄州㊁留后司等五处设宴迎慰与饯慰ꎬ[25]还专门为明朝使臣置有女乐㊁傩礼等娱乐活动ꎬ[14](卷6)其中前三处地方均位于平安道境内ꎮ需要强调的是ꎬ在天顺元年(1457)之前ꎬ迎送明朝使臣所需食材 皆自京中赍往 ꎬ但在此之后则是令设宴各处自行备办ꎮ[14](卷7)平安道各级官员也要 各具朝服出迎ꎬ执事者具仪仗 乐工具鼓乐ꎬ前导至馆门 ꎬ极尽逢迎之意ꎮ[26](P21)据学者统计ꎬ有明一代明朝共计向朝鲜(高丽)遣使153次ꎬ而朝鲜(高丽)则总计向明朝派出使团1252次ꎮ[4](P69)由此可见ꎬ相比于接待明朝使团的花费ꎬ平安道地方对于朝鲜本国使团的支待供应要远超前者ꎬ以至于平安道百姓亦尝言曰: 中朝之使ꎬ其害小ꎻ本国之使ꎬ其害大ꎮ [6](卷161)明初洪武年间朝鲜赴明使团人数一般仅为八九人ꎬ而到了成化年间其人数往往会达到三四十人之多ꎮ使团一行所需用的干粮(粳米)按朝鲜王朝的制度规定应由平安道地方负责供应ꎬ但使团成员却经常在沿途的黄海道㊁平安道地方私请米谷ꎬ大大超出规定的额数ꎬ从中牟利ꎬ加重了平安道等地方的供给负担ꎮ朝鲜成宗国王特意为此下书平安道观察使曰: 入朝使臣干粮ꎬ勿论使㊁副使ꎬ单使ꎬ并给八十斗ꎬ议政加十斗ꎮ [27]其用意显然是希望通过确定的数额限制使团成员对地方的任意扰害ꎮ当然平安道地方不仅仅只是向使行人员供应干粮ꎬ其实际供给的对象以及物资是非常复杂多样的ꎮ如每次使行时平安监司(观察使)会向使臣赠送 小刀子㊁石灯盏㊁人参㊁五味子等物 ꎬ[8](卷54)如此平安道地方官员不惜民力巴结使臣之情状可见一斑ꎮ平安道地方还需负责承担输运使团所携带的行李物品ꎬ其中最大宗的物品有两类ꎬ即贡(赐)物品以及贸易的货物ꎮ首先朝鲜为表事大之诚ꎬ对明朝的朝贡事宜高度重视ꎬ不但贡品质量较高而且数量也颇为可观ꎬ常贡之外往往还有别贡ꎮ频繁的贡献使行使得平安道地方因 转输进献物件ꎬ道路间关ꎬ驮马困毙ꎬ则以护送军之马代之ꎬ由是民不能支ꎬ逃散殆尽 ꎮ[6](卷107)此外使团携带的大批贸易货物ꎬ成为了平安道地方最大的输运负担ꎮ朝鲜物产远不如明朝丰富ꎬ手工制造业及文化产业也远比明朝落后ꎬ因此对明朝出产的布帛㊁药材㊁书籍以及军事物资需求旺盛ꎬ故而朝鲜使团除了政治使命之外ꎬ还承担了 国家贸易 (公贸易)的经济使命ꎻ而且使臣为求私利ꎬ大量夹带私货ꎬ如此朝鲜使团的物品输运成为了明代中朝两国贡路沿途地方共同的负担ꎬ而平安道受弊尤深ꎬ甚至出现了 平安之民ꎬ尽卖田宅而买马ꎬ荡尽家业 的惨象ꎮ[18](卷54)平安道地方对于朝鲜赴明使团的又一重要作用即是负责于辽东 东八站 护送与逢迎使团ꎬ确保使行往来的安全ꎮ护送事例在明初既已出现ꎬ只是尚未形成制度化ꎬ而且永乐年间还有过因使臣私请平安道军兵护送ꎬ朝鲜朝廷得知后治罪于平安道地方官员的事例ꎮ[8](卷2)但待到宣德朝以降ꎬ女真各部与朝鲜以及明朝的矛盾日益加深ꎬ女真人侵扰边境的事件亦不时发生ꎬ尤其是当朝鲜几度对女真各部施以军事强力手段之后ꎬ女真人愤而扬言欲在 东八站 邀截朝鲜使团给予报复ꎬ由此朝鲜派遣军队于 东八站 地方护送本国使团便显得尤为必要ꎬ并最终成为一项制度得以固定下来ꎮ[28]朝鲜王朝编纂的«经国大典»对此规定为ꎬ 迎送军(平安道)每行送四队㊁迎二队ꎬ单使无方物则送迎并二队 ꎬ[25]至于每队士兵的具体数额«经国大典»则缺载ꎮ据«朝鲜世祖实录»之记载 护送军使㊁副使行次一百名ꎬ单使行次五十名ꎬ本有定数 推断ꎬ[14](卷27)每队数额应为25名ꎮ迎送使团的军队数目虽然以法典的形式给予确定ꎬ但每次使行时却难以按规定执行ꎬ特别是当女真54明代中朝边疆地带与两国的使行往来人在 东八站 地方构成安全威胁抑或是使臣的身份地位较为尊贵时ꎬ平安道地方实际派遣的军队数目往往要远超过规定人数ꎮ[29](P50)如世祖国王在位期间ꎬ有多次赴明使行均是派出500名左右的护送军ꎻ[14](卷34)另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ꎬ成化十九年(1483)奏闻使韩明浍使团赴明时ꎬ由于正使韩明浍在朝鲜身居高位且使行遭遇女真劫掠报复的可能性较大ꎬ故而此次派出的护送军人数更是多达1300名ꎮ[6](卷150)朝鲜使团进入明朝境内之后ꎬ其与朝鲜朝廷之间信息沟通的媒介往往也是由平安道地方充当ꎮ朝鲜使团在辽东等地难免有时会遭遇一些突发情况ꎬ如永乐十八年(1420) 使臣赵亮尝于东八站路上坠马伤臂 ꎬ平安监司李之刚得到消息后即呈报给朝鲜朝廷知道ꎬ世宗国王才得以迅速派遣医官前往辽东医治使臣ꎮ嘉靖八年(1529)使臣李之芳奉使得病ꎬ故而请平安监司代呈朝廷允许其回国养病ꎬ司宪府(朝鲜王朝的监察机构)认为此举有碍于儒家礼义ꎬ启请中宗国王下谕平安监司不允许使臣中途返回ꎮ[30]再如ꎬ使臣返程回国时按照规定要派遣使团的从事官一名先行归国向朝廷报告其返国的具体信息ꎬ朝廷出于减少使行往来给平安道带来过多负担的考量ꎬ允许平安道地方可不必再另行汇报ꎬ但实际情况却是平安监司通常还是会专门遣人赴王京汇报使臣回国的消息ꎮ尤其是当使臣返回失期之时ꎬ平安道地方更是需承担派人进入辽东打探使臣迟滞归来缘由的任务ꎮ[14](卷7)平安道地方官员还有协助搜检本国使团行李物品的职责ꎮ因为 赴京使臣之行ꎬ谋利人等随赴中国ꎬ暗行买卖ꎬ致有污辱之名ꎬ关系不少 ꎬ所以朝鲜方面要求使团首先自行搜查并派遣京官赴义州查验违禁物品ꎬ而且还命令平安道都巡问使㊁义州牧使等地方官员协同严加检查ꎬ此项措施被写入法典ꎬ成为恒式ꎮ[23](卷33)然而如此严格的检查制度却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ꎬ赴明使团的种种不当之事仍旧肆行ꎮ如永乐二十一年(1423)ꎬ 工曹参议李扬以六曹堂上官承命赴京 挟数外布皮等物买卖而来ꎬ谋利之心有同兴利之人 ꎬ一干牟利人等通过冒名顶替潜入明朝ꎬ而平安监司郑津㊁义州牧使金乙辛等对此却全然不查ꎮ其实赴明使臣大多为王京显要人物甚至不乏王亲贵胄ꎬ平安道地方官员奉迎尚且不及ꎬ又如何敢于认真搜检ꎻ更何况使行贸易与平安道地方本就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ꎬ[8](卷13)恐怕连平安道官员也很难完全置身事外ꎮ三、余㊀论㊀㊀根据前文的论述可知ꎬ辽东及平安道地方作为明代中朝两国的边疆地带ꎬ对于双方使行往来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ꎮ200多年来为保证两国使行往来的顺利成行ꎬ两地民众亦承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负担ꎮ这无疑是辽东与平安道地方作为各自国家的边疆地带ꎬ与两国使行往来之关涉的相同之处ꎮ然而辽东和平安道地方与使行往来的关涉也存有一定的差异之处ꎬ在此试做分析ꎮ辽东都司作为明王朝的 准省一级 行政地方ꎬ[31]在地位上与明王朝的藩属国朝鲜是大致对等的ꎬ这里从辽东都司与朝鲜国王之间的往来文书被称之为 咨文 也可以得到有力地印证ꎬ因为区别于上行文书和下行文书ꎬ咨文属于平行文书ꎮ既然辽东地区的军政首脑可以同朝鲜国王分庭抗礼ꎬ那么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自然便等而下之ꎬ其地位是低于辽东都司官员的ꎬ这从辽东都司接见朝鲜使臣的 辽东都司见堂仪 时双方互行的礼仪上也可窥见其端倪ꎮ如朝鲜使臣要向辽东都司三大人行 两拜作揖礼 ꎬ而辽东三大人仅是还以揖礼ꎬ[32](P258-259)这显然并非是对等的礼仪形式ꎬ所以辽东都司官员对朝鲜使团的支应与接待体现的是一种上对下的字小优礼64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2期。

宗藩关系下清与朝鲜的边界及边界意识

宗藩关系下清与朝鲜的边界及边界意识
关键词:宗藩关系;边界意识;越境;穆克登定界;光绪勘界 作者简介:李花子(1966— ) ,女,吉林和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时期中 朝关系史、中朝边界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99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9)06-0169-09 收稿日期:2018-12-13 DOI:10. 19563 / j. cnki. sdzs. 2019. 06. 021
●历史学研究:古代地图的史料价值
宗藩关系下清与朝鲜的边界及边界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
李花子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在前近代宗藩关系下,清与朝鲜均具有明显的边界意识,力图保护鸭绿江、图们江边界不受侵犯。 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定界时,明确划分了长白山地区边界。 由于穆克登的立碑处靠近长白山天池,加之朝 鲜英祖时期定长白山为王朝发祥地,催生了朝鲜的长白山归属意识和尊崇意识。 在宗藩关系下,双方尚能维持 在领土、边界上的彼此利益关切,这在穆克登定界及光绪勘界时均有体现,但是在宗藩关系瓦解以后则不再顾 及,加剧了双方的边界冲突,以后被日本所利用。
在结成宗 藩 关 系 以 后, 朝 鲜 对 清 的 戒 备 之 心 难以消除,表现出较强的疆域保护意识。 针对清 朝将领擅越图们江征粮的问题,朝鲜国王仁祖表 示:“ 小邦之与大朝( 指清朝) ,虽义同一家,而彼此 疆场,自有界限。” “ 今若任其所为,不为禁约,恐疆
·170·
域无别,边镇不安。” “ 自今以后,除有公干,赍持文 凭外,另行禁约,不许越境擅行,以安边民,以祛后 弊,不胜幸 甚。” [4]722-723 即 要 求 清 朝 兵 民 遵 守 彼 此 疆界,不得擅越图们江。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xx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xx[本文说明]:本报告系引用多篇文献和网络资料综合而成,不代表某种法律观点,亦不具备国家效力,仅仅是个人兴趣所作。

文中未指明出处之资料,请自行至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查证。

出现文责问题,本人概不负责。

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确定于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时期,中国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际地位急剧衰退。

各藩属国或依恃外强,或与清庭决裂,原先的封贡体制分崩离析,原来在朝贡体制下被掩盖的与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也纷纷浮出水面。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

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xx边界争议由来(一)清时期中xx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

碑文[2]如下:大清xx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xx官xxxx軍官xxxx複xx台相差使官許樑xx道常通官金應憲(氵+憲)xx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3],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明清的清朝与中国的边疆

明清的清朝与中国的边疆

明清的清朝与中国的边疆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清朝统治者与中国的边疆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联系与互动。

明清两代的清朝在边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既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稳定,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清朝与中国边疆地区之间的关系。

一、边疆地区的管辖与治理明清时期,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体现了一定的连贯性。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首先,清朝设立了边疆地区特殊的行政机构,如边疆总督、边疆将军、边防卫所等,通过这些机构对边疆地区进行长期组织与控制。

其次,清朝实行“将兵不将将”的军事政策,即派遣大量的官兵进驻边疆地区,并在当地建立军事屯田制度,以提供军粮并加强边境地区的管理。

最后,清朝还实施了边民入境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外来人员和物资的管理,以确保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安全。

二、清朝与边疆地区的军事活动清朝通过军事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控制,保卫了边境线不受外族侵略。

明朝时期,边疆地区的防御主要以修筑长城和驻军为主;而到了清朝,清朝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策略。

清朝先后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如收复台湾、剿灭陕甘回变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地区的战乱局势。

同时,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建设,兴修烽火台、修筑驿站等,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

三、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明清时期,清朝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活动,还涉及到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清朝在边疆地区推行的“蒙古管理政策”以及其他的管理制度,得到了边疆各族群众的接受与支持。

同时,清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如恢复蒙古文、藏文的使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共享。

此外,清朝还大力发展经济,鼓励边疆地区的商业贸易,进一步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清朝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与遗产明清时期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形成了一定的历史遗产。

清朝在边疆地区各族群众中建立并推行了一系列的理念和制度,如军屯制度、蒙古管理制度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疆地区的历史进程。

元明清三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元明清三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元明清三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赢得尊重和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三朝中,元明清三朝都具有独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本文将分别从元、明、清三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角度来探究。

一、元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族政权,其外交与国际关系也显示出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特点。

作为草原民族的代表,蒙古人非常重视外交与国际关系。

自成吉思汗挥师南下,以至于其后的窝阔台汗、忽必烈等各位汗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外交布局。

元朝时期的外交大策包括开展与欧亚大陆上各国的战略合作、贸易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其中,蒙古在内蒙古地区设立了“代北宣慰司”、“云中行中书省”等机构,与周边诸视使、西亚、中亚、东南亚等地早期的港口城市,以及欧亚大陆遥远的政治中心都建立了联系。

据史书记载,元朝与吐蕃、马里王国、埃及伊斯兰王朝、摩洛哥、波斯王朝等国有过正式的使节交流。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马可波罗西游中亚、波斯、中东等地,以及担任元廷使者前往欧洲并在指挥下担任海上延续更远的任务,以至于被誉为历史上“东方马可波罗”,而其中他所见所闻、成为归来后他在威尼斯周边的传说和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也颇有影响。

在贸易方面,元朝与中东、中亚、西南亚等地贸易比较频繁,珍珠、香料、金银、宝石、骏马等特产,都从中亚、西南亚乃至于中东享誉元世致富之邦的时期进入中原。

当然,在珠宝、玉石、扇子、绸缎、漆器等文化方面的交流也随之展开。

至于文化领域中,元朝拥有大量牧民与各种有不同地理、语言文化背景的民族交流,深入掌握众多各种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以至于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前期的欧洲视为奇异的国度和群体。

二、明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明朝是封建时期中国历史上实行明制清政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外交与国际关系又为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

在明朝以及后来的清朝时期,马交易已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贸易方式。

其出现与元朝时期和地点有关。

清代中朝围绕关内流民在鸭绿江地区活动的交涉

清代中朝围绕关内流民在鸭绿江地区活动的交涉

清代中朝围绕关内流民在鸭绿江地区活动的交涉李花子2007-03-02 09:53:50 阅读 1019 次作者提供,原刊《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前言清代中朝两国的越境交涉,国内学界更多关注朝鲜人越境问题,特别是19 世纪60-70 年代以后,朝鲜边民越入图们江以北垦地、居住和所引发的中朝边务纠纷,是学界长期讨论的热点。

有关中国人越入朝鲜境内的问题,学界主要认为清朝应朝鲜要求,严禁中国人在近江地区居住、垦地,不设军事设施,其结果在鸭绿江、图们江中国一侧留出空地来,使朝鲜边民大量越垦,最终引发中朝边界争议。

也就是说,清朝的怀柔政策,导致了中朝界务纠纷。

[1]这一结论,尚待推敲。

中朝界务纠纷涉及中朝两国复杂的政治军事及社会经济背景,应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

但是,清朝对朝鲜边疆的怀柔政策却是不争的事实。

国外学界主要是日韩学界,有关中国人越境交涉研究,关注点放在鸭绿江、图们江以北所谓无人地带问题上。

主张无人地带就是无主地,是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朝鲜的无主地,又称“中间地带”、“间旷地带”。

进而套用国际法所谓“先占原则”,主张先为朝鲜边民所垦占的图们江以北即所谓“间岛”(延边)归属朝鲜。

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是曾任统监府间岛临时派出所总务课长的日本殖民学者筱田治策。

他在《白头山定界碑》(1938年)一书中,最先抛出上述理论。

[2]韩国学界直到20世纪80、90年代基本遵循这一论调。

[3]本文拟考察康熙至同治年间,中朝两国围绕关内流民在鸭绿江一带活动所进行的边务交涉,两国的共同禁断措施等。

从中探讨宗藩体系之下,清朝对朝鲜的边疆政策以及朝鲜的边防策略,并探讨东部柳条边外由封禁走向开放时期,清朝边疆政策的相应调整。

本文的考察范围限定在鸭绿江地区,是因为自康熙至同治年间,关内流民活动主要集中在这里,中朝边务交涉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地区。

图们江地区虽不乏流民活动,但主要是些零星的采参、打猎者,其影响远不及鸭绿江地区。

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研究的开题报告

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研究的开题报告

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研究背景介绍:自明清两大帝国相继兴起,中朝两国之间的交往史上也发生着许多重要事件。

其中,皇太极时期(1616-1626年)清朝与朝鲜之间的交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

在这一时期,明朝也很快成为朝鲜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对象之一。

本研究将以该时期为基础,旨在通过对文献、历史事件等多个角度的分析,探讨两大帝国之间的重要交往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皇太极时期在中朝之间的交涉探讨,发掘中朝两国在此时期的重要交往及其影响,并揭示两国之间在此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交往。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史料分析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以分析中朝两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交涉及其发展趋势。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皇太极时期中朝两国间商贸贸易的交流情况二、朝鲜对明朝影响及在中朝贸易中的地位三、中朝两国间文化与学术交流的情况及影响四、皇太极时期在政治上中朝关系的发展及影响预期成果:本研究将从传统学术研究的革新中,以此为基础,检验此一历史事件的经验性规律,为今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和理论指导。

同时,本研究将明确皇太极时期中朝间的具体交往以及交换活动,并指出其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中朝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和合作方向。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中朝两国在皇太极时期之间的交往,明确两国之间的具体交往及交换活动,从而有助于推动中朝文化、经济和政治的长期友好关系。

同时,也将进一步了解朝鲜之于明清时期中朝两国历史交往的具体作用,为世界各国把握与朝鲜之间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轨迹提供有益的学术参考和思路。

明清之际的中朝中江关市刍议

明清之际的中朝中江关市刍议

明清之际的中朝中江关市刍议靖永坤【摘要】中朝中江关市持续近三百年,在促进双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易代之际的中江关市发展曲折,清军入关前仅举办两次;在入关后,关市的交易物资,开放时间和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其发展逐步走向稳定和规范.通过研究明清之际关市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从侧面揭示了中朝关系的时代变化.【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1【总页数】5页(P105-109)【关键词】明清;中江关市;边境贸易【作者】靖永坤【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天津 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312.34中朝两国自古以来交往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中江关市持续时间较长,对促进双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学界并未将中江关市发展的脉络勾画清楚。

梳理和研究中江关市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中朝经济,而且对研究当前密切的中朝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中江的地理位置,中朝两国实录中没有详细记载。

《燕行录全集》有记载:“中江亦鸭绿江上游之泒,而其下流又合而为一,故两江之间名曰於赤岛。

有居民,间有把幕为瞭望之所。

每年春秋开市于此。

我以牛只纸盐海参,彼以青布交易,所谓‘中江开市’是也。

”[1]这里,明确指出了中江开市的地点即为朝鲜境内的於赤岛。

中江关市始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朝鲜为补充物资,向明朝政府提出了开市的请求,双方在鸭绿江的岛屿上开市交易物资。

后来因关市弊端滋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式关闭。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取得了对辽东地区的实际控制,为了进一步补充经济,后金决定在边境开市,并与朝鲜就关市开放及程序规范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

一、后金与朝鲜中江开市交涉清军入关前,后金与朝鲜共举行了两次中江关市交易,时间分别是崇祯元年(1628)和崇祯四年(1631)。

(一)第一次开市情况为应对占据皮岛的明朝大将毛文龙,并解决国内的粮食饥荒,后金向朝鲜提出边境开市要求。

明代中朝边疆地带与两国的使行往来

明代中朝边疆地带与两国的使行往来

明代中朝边疆地带与两国的使行往来WANG Gui-dong【摘要】作为明代中朝边疆地带的辽东都司与平安道地方,与两国的使行往来关涉甚密,无论是对使团的支应接待,还是对使团的输运护送,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两国使行往来的顺利成行进而实现两国宗藩关系的长期融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由于明朝与朝鲜宗藩之间尊卑有别地位不对等,反映在辽东与平安道地方同使行往来的关涉上也有差异,即辽东地方对朝鲜使团的协助体现的是一种上对下的字小优礼行为,而平安道地方对明朝使团的供给接待则体现的是一种下对上的事大尊奉行为.此外,使团在边疆地带从事的诸种政治外交以及经济文化活动,为边疆社会带来了诸多的新变化,在有效促进边疆开发的同时,也丰富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形式与内容.【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9页(P41-49)【关键词】明代;中朝边疆地带;辽东都司;平安道;使行往来【作者】WANG Gui-do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明代是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封贡关系”最具有典型性的时代,因而双方使行往来甚为频繁。

其中明朝的辽东地区以及朝鲜的平安道地方作为两国的边疆地带,对于两国之间的使行往来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这一课题业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如韩国学者张熙兴曾撰文探讨了在朝鲜对明朝的使行往来过程中,平安道尤其是义州地方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又如中国学者刘春丽利用新近出版的《朝天录》材料,论述了辽东地方对于朝鲜使团最终得以顺利成行的独特贡献。

[1]以上二文分别探讨了平安道和辽东地方对朝鲜赴明使团的促进意义,但是关于两地对明朝赴朝鲜使团的特殊作用均关注不够;至于明代中朝两国因宗藩之间尊卑有别,进而体现在两国边疆地带对双方使行往来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则更是缺乏系统整合与纵深考察。

故而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使该议题得到更为全面且深入的展现。

除了明初及明末由于北元残余势力和后金政权先后占据辽东地区,造成朝鲜半岛与明朝的陆路交通断绝之外,明代中朝使行往来的路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基本稳定在北京—山海关—广宁—辽阳—东八站—义州—平壤—开城—王京一线。

【doc】论清代中朝边务纠纷与“间岛案”问题

【doc】论清代中朝边务纠纷与“间岛案”问题

论清代中朝边务纠纷与“间岛案”问题2010年2月第29卷第1期洛阳师范学院JournalofLuoyangNormalUniversityFeb.,2010V oI.29No.1论清代中朝边务纠纷与"问岛案"问题韩香兰(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清代中朝边务纠纷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间岛"领有权问题,即对越境朝鲜人垦居之图们江以北的领土所有权问题;二是由此引发的中朝疆界划分问题.中朝两国"间岛问题"纠纷的近代后果是中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间岛协约).中日在"间岛1'4题"的交涉中,虽说中国保住了东北边疆主权,但付出了"东三省五案"等沉重的权益代价.关键词:朝鲜移民;间岛问题;间岛协约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0)0l一0l14—05收稿日期:2009—11—23作者简介:韩香兰(1963一),女,朝鲜族,洛阳师范学院综合档案室工作人员.中朝两国边务纠纷是围绕"间岛朝鲜人"问题而展开的.本文拟从犯禁越境之朝鲜人及其"问岛问题"等三个方面,就中朝两国边务纠纷进行历史学考察和分析.一,朝鲜移民与中朝边务纠纷在我国东北地区,朝鲜移民及其越境犯边问题是清代中朝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1.犯禁越境之朝鲜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缘故,朝鲜北疆边民不断冒禁犯边,为了杜绝这种非法越界现象的发生,早在后金时期中朝就签订"江都会盟",规定两国"各遵约誓,各守封疆".I-1](p1159)清初对东北的封禁是极其严格的.特别是鸭绿江,图们江边界地区为封禁重地,不许汉民进入垦荒, 朝鲜流民更在严禁之例.对于朝鲜流民的越境问题, 清朝始终坚持"国有疆界,岂容私越"的强硬立场,并要求朝鲜政府对私越疆界者严惩不贷.如朝鲜"国初时,吉韩界禁极严,两国人民有私自越江一步者,由两国官吏处死,否亦格杀无论".['第四章然而,朝鲜边民"不惜冒犯重禁,渡江越境",扰疆犯边.'第四章关于朝鲜流民犯越现象的记载,在朝鲜的《同文汇考》, 《备边司誉录》等李朝实录中屡见不鲜.据统计,顺治元年至康熙五十年,严重的犯越案多达l1起,其中,清朝派钦使赴朝会审案多达七次.在清代,关于朝鲜人"犯边案"事件中,三道沟事件和李万枝事件特别引人注目.三道沟事件发生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是年十月,朝鲜三水郡禁断差使员伙同他人潜入鸭绿江的中国境内采参,并以鸟枪打死奉旨在三道沟绘制长白,鸭绿地形图的清朝兵丁,以及打伤驻防协领勒楚等二人,此案引起了清朝政府的高度重视.事发后,立即派员到汉城查办,所有人犯及地方官吏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国王也被罚银2万两.'事过二十余年后,又发生了李万枝等越境杀人案件.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朝鲜平安道渭原郡李万枝兄弟三人,伙同其他六人因债务被逼而乘夜越界,入清人幕中杀死债主并掠夺其财物.清朝得报后,立即派打牲乌喇总管穆克登等人前往凤凰城与朝鲜官员会审.双方先在凤凰城审案,又到渭原郡实地调查,后中方将此案交由朝鲜完结议奏.朝鲜经三法司核实后决定,除李万枝兄弟三人中依法留一人外,其余则按律处斩;而朝鲜有关地方行政当局的官吏,也分别受到了革职,流配,杖刑等不同的处罚.由此可见,朝鲜流民的越境犯边事件导致了中朝两国一系列的边务纠纷,促使两国政府加强疆界事务的管理.2.移民实边与朝鲜移民的涌入清朝定鼎中原后,视盛京,吉林为本朝的龙兴之地,对内以鸭绿江下游的"东条边墙"为界,对外则以鸭绿,图们两江为边界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由于清政府对东北实行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疆域形成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管理失度,潜藏着严重危机的区域.特别是道光以后,由于沙俄等列强加紧侵略扩张,东北边疆危机日益加深,急待移民实边,以加强边防.于是,清政府决定废除封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颁布《盛京东边间旷洛阳师范学院2010年第1期?l15?地带开垦条例》,废除对鸭绿江北东边道地区长达240 余年的封禁.但是清朝防务的重点乃是与沙俄接壤的吉林东部地区,因"自中俄界约订立以后,吉林东部悉与沙俄接壤毗连,珲春僻处东隅,遂成重镇."'第章换言之,东北防务的薄弱环节乃成沙俄窥视之要地.为此,1880年清政府派吴大澄到东部边境,督办宁古塔,三姓,珲春防务和屯垦事宜.同年,吉林将军铭安与督办吴大澄为抵御沙俄势力,编成靖边军驻扎于珲春,三姓,宁古塔等中俄边防要地.图们江北岸一带,也因吴大澄拟变通旧章,招民垦种之令,开始开放最后一个封禁地——吉林南荒围场,设立珲春招垦总局,下设五道沟和南岗招垦分局,正式推行"废禁山围场之旧制,行移民实边之政策."第很显然,当初清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关内的汉族流民,朝鲜移民仍属严禁之例,因此清朝特"着铭安,吴大澄督饬该管官吏,约束居民,毋得越界滋事"."但因中朝两国仅为一江之隔,在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时期,朝鲜流民的非法潜入现象从未间断过,即使是在封禁最严厉的时期,因地瘠民稠,生计艰难的朝鲜边民,不惜犯禁越界进入到东北边境地区.到了同治年间,朝鲜咸北六镇重遭天灾,涌人中国东北成为不可阻挡之势,尽管清朝移民实边政策还没有适用于朝鲜流民,但它客观上为朝鲜难民非法越境提供了方便.而朝鲜政府撤销锁国令,在主观上也为朝鲜难民大批涌入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3.中朝边务纠纷与勘界成果清政府决定废除封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然而,对朝鲜来说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的朝鲜移民,若被纳入到中国国籍就意味着朝鲜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与综合国力的衰退.因此,朝鲜国王以"习俗既殊,风土不一,若因该民人等占种,便隶版图,万一滋事,深为可虑"为由,恳请"将流民刷还本国,交付本国官弁,归籍办理".对此,清政府"以示体恤",然而,这些朝鲜移民安土重迁,多不愿返回,并于1883年5月,钟城,会宁,茂山等边民合诉于钟城府使李正来,禀告"窃念敦化县,今乃新设,界限之从某至某,未及明审"."庆源西北经略使鱼允仲悉此,立即派钟城人金禹轼往"界碑"处实地勘查,并授意钟城,会宁两府照会敦化县.是年7月,该两府使正式提出无理的疆土要求.朝鲜借"移民重返"问题来制造两国的边务纠纷,提出所谓的"土门江"与豆满江并非一江,实乃两江的说法.认为两国本以"土门江"而非以豆满江为界,两江之间土地应属朝鲜所有等.1884年初朝鲜派往清朝冬至兼谢恩使金晚植,亦以上述理由要求清朝与朝鲜勘界,也由此,中朝两国围绕鸭绿江,图们江源头的边务纠纷与勘界谈判正式拉开了序幕.1885年9月至11月末,中朝两国进行了乙酉勘界谈判.参加勘界谈判的中方代表有珲春协领德玉,以及贾元桂,秦烘等;朝方以安边府使李重夏为代表. 在整个勘界会谈中,双方就土门,图们,豆满之江名是否一江,何水为图们江正源,是否有穆碑其事,若有则穆碑是审视碑还是定界碑,以及穆克登所立界碑的原址在何处和封堆是何人何时所置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的激烈辩论',但因双方意见分歧悬殊,且各执己见,最终谈判破裂.第一次中朝勘界谈判破裂后,双方就重开谈判事宜进行过多次磋商,后于1887年4月历时两个月完成了第二次边界会勘.在这次勘界谈判中,双方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关于穆碑的位置和性质,以及确定哪条水为图们江正源的问题.关于穆碑的性质,中方主张穆碑为审视碑而非定界碑;朝方则坚持穆碑为定界碑,要求以该碑为基点划界等.二,朝鲜图谋"间岛"归属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继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日俄战争等.此时的东亚政治风云大都围绕中日两国关系而展开的,而矛盾的焦点又往往聚集在中朝两国的问题上,这使得中国和朝鲜从半殖民地的位置上进一步沉沦下去,特别是朝鲜不久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但值得注意的是曾作为东亚中心的大清帝国,经中日甲午战后,国势日衰,日渐败落,逐渐丧失其朝鲜宗主国的地位,相反朝鲜则摆脱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以"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自居.于是,朝鲜政府趁中国危难之机,借助外部势力重新挑起中朝两国的外交争端,以期到达"北拓"之目的.此时,中朝两国外交争端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因"间岛"朝鲜人问题而引起的边务纠纷上,尤其是针对"间岛"朝鲜人的行政管辖权问题上,中朝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斡旋,甚至于诉诸武力.那么,"问岛问题"为什么引起中朝两国的重视,以至于外部势力的关注与干涉,这个问题首先应从"间岛"概念及其内容的实质谈起."间岛"一词,系出自朝鲜越境垦民之口.早在封禁之时,越境朝鲜垦民称我国光霁峪(今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前图们江中"假江"为"垦土"或"垦岛","问岛"乃"垦岛"之译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朝鲜官员李范允在给清政府有关地方当局的公文中便使用"问岛" 一词,并声称该地区应属朝鲜.李范允曾依仗沙俄侵略者的势力,图谋图们江以北的中国领土,由于中国116?洛阳师范学院2010年第1期的坚决抵制而以失败告终.但是,在日俄战后,日本守田利远在其所着《满洲地志》中妄指海兰河以南,图们江以北地区为"问岛",从而使其地理范围大大超出了原初光霁峪和假江地的范围.此后,日本人又用所谓"东间岛","西间岛","北间岛"之说,将"间岛"的范围扩大到鸭绿江北部地区.现今有些韩国人,仍沿用此种说法.此外,在中韩或中日交往史中,"问岛"一词在双方共同签署的历史文件中也时常出现,表明"问岛"称谓之影响.如上所述,在近代中朝两国的外交争端中,"问岛"朝鲜人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也是解决中朝两国边务纠纷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如果"问岛问题"中的越境朝鲜垦民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管辖权问题得到确定,那么有关边界问题的争议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因当时国际形势和东亚局势的变化,朝鲜政府欲借此图谋其"北拓"之目的,于是,朝鲜政府乘机纵容其地方官员,在间岛地区非法设官置吏,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来制造事端.首先,如朝鲜政府唆使地方官员对图们江边界及越垦朝鲜人情况进行调查,为今后的边务交涉做准备.1897年,朝鲜政府令咸境北道观察使赵存禹,就长白山界碑和问岛地区朝鲜垦民情况进行调查.赵存禹根据调查情况绘制了地图,并向本国政府呈报有关中朝边界问题的《谈辩五条》.此外,1898年秋,朝鲜咸境北道钟城前五卫将吴三甲等,就白头山界碑,勘界事宜以及间岛朝鲜垦民丧失国籍等情况上奏国王, 请求国王下令政府与清交涉.后内务大臣李乾夏奏命咸境北道观察使李钟观,就中朝边界问题进行调查.李钟观受命后,任命庆源郡守朴逸宪,观察部主事金应龙为审查委员,就中朝边界进行实地调查等."此外,朝鲜政府在"间岛"地区单方面非法建制,设官置吏.早在1889年,朝鲜政府令平安北道观察使在鸭绿江对岸东边道地区非法设立28个面,分归江界,楚山,慈城,厚昌四个郡,将中国固有领土划归朝鲜行政区域内"p】"',并肆意挑衅,武装骚扰.如1903年8 月,被朝鲜政府任命为北垦岛管理使的李范允,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越江进入间岛地区,先后以"观察使"名义,公然传示朝鲜垦民,并擅自设约编丁,拿犯科税,甚至在图们江以北地区擅自任命管理人员,私募壮丁,组建枪队,使中朝边界地区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李范允如此强行无理,其目的在于确立朝鲜在间岛地区的行政管辖权,为与中国军事对抗做准备.对于李范允的非法行径,中国政府曾直接或通过驻朝公使许台身多次向朝鲜政府提出过严正抗议,但朝鲜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置若罔闻,明知故犯,先后多次武装越界犯边.鉴于中朝边境地区局势日渐恶化,以及为扼制中朝边境地区的混乱局面,清朝政府加强了对该地区的行政建制和军事防务,并多次击退了朝鲜军队的武装侵入.三,外国对"间岛问题"的干涉中日关于"间岛案"交涉,始于1907年8月,1909年9月双方签订了《问岛协约》.综观历时两年之久的中日两国关于"间岛问题"的交涉,双方主要围绕间岛领土归属权的问题,进行了"照会往复"等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特别是清政府,于1907年8月24日和27日先后两次照会阿部代使,明确表示中朝边界向以图们江为天然界限,本无"间岛"之名目;而日本之所以处心积虑制造"间岛问题",当然别有用心.日本主张:要谈中韩两国边界,中日两国领先预议,先求得两者意见的一致,作为勘界基础,否则不能派员会勘.pl㈣可见,日本不是不知"间岛"归属,而是借护韩民来达到兵宪于该地的侵略之目的.1.中日关于"间岛案"的交涉由于日本尚未找到间岛属韩之确凿证据,因此,一方面训令斋藤不要在间岛采取过激的行动,以免激起中国的愤怒而发生争斗;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寻觅中韩疆界的有关证据,以资狡辩.经过一番努力,日本得到了法国传教士雷知恩曾撰辑的《备忘录》,此《备忘录》是雷知恩曾奉照康熙之命测绘长自山地形的图册.但该备忘录并未正式出版,只是曾被一位德国传教士引证过其中的一段话,这句话是"图们江以北的长栅与图们江之间,设有无人地带"¨,然而这句话显然并不能帮助日本成为介人间岛之证据.因此,斋藤曾就此向政府呈文说:"引证雷知恩的《备忘录》, 有受到反驳的危险,还是不让对方知道为好".¨..'尽管如此,日本仍坚持间岛归属未定论.1907年11月2日,阿部代使照会中国外务部,一是穆碑之所谓"土门"不能解作"豆满",土门发源于穆碑之东方,流于北甑山之西,故二水合流以下应系韩国之地,该碑为有力证据,豆满以北即系争议之地;二是,韩国政府从未有和龙峪之称;三是,和龙峪通商局,光霁峪分局,西步江分局及水师与十处界碑系清政府界务未决前所设,韩方受华官压迫,屡经抗议.¨叫据此,清朝外务部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1908年1月) 复照予以驳斥:光绪八年朝鲜国王咨文礼部时,指土门江隶属吉林与咸境平安地,十三年咨北洋大臣也云吉林朝鲜以图们为界,十一年清韩双方勘界时,韩政府已承认所谓土门,图们,豆满皆指同一江,其不过音译之不同矣.且十三年会勘中,红土,石乙水会流处以下皆已勘定,韩王高宗在该年咨文礼部时也承认洛阳师范学院2010年第1期?117?此一事实,因此清廷在合流处以下图们江北的各项设置,均系查照成案辩理,华官不曾压迫,朝方亦不曾抗议.有关这些驳斥清廷皆系历史事实,且都是朝鲜政府业已承认而言,其不但铿锵有声,也使日本毫无反击之余地.因此,El本驻华公使林权助于1908年1 月15日,曾致电其外务省说明土门,豆满实为一江, 中朝两国界限未定者仅红土,石乙孰为图们江正源的报告.'一'日本政府明知中朝两国曾经有过的两次勘界,并取得了图们江确系中朝界河的结果,因此只好放弃对间岛的领土权之争.于是,1908年9月25日,日本阁议决定并依下列条件将"问岛"界务问题并入"东三省五案"与中国交涉.可见,日本之所以放弃领土权之要求,并将"间岛案"并入"东三省五案"来交涉,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间岛属韩之主张证据不足; 二是急于解决东三省五案.因之,这一阶段的中El交涉,因"间岛问题"使原日本提出的"东三省五案"具有了更加无理和复杂化的特点,且整个过程是在拿"问岛问题"及其领土主权来与"东三省五案"作特权交易.最后,经过多轮谈判,腐败的清朝政府除"间岛问题"上的领土主权外,在其它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让步,特别是在会宁铁路案问题上,并于1909年9月4日签订了中日关于"东三省六案"的条约.2.《间岛协约》的签订与得失1909年9月4日,中国外务部尚书梁敦彦与El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签订了所谓的"东三省六案"条约.其中,《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单订一约,后称《间岛协约》.中日两国签订的《间岛协约》和《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标志着长达近两百多年的中朝边界之争与历时两年有余的中日"间岛案"交涉宣告结束.这是近代史上我国与外国列强首次签订的未割让土地的国际条约,但中国为保全间岛领属权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其中,有关修通吉会铁路案问题是中国所丢失的权益当中影响最为深重的权益.中日"吉会铁路案"交涉始于1908年l2月,而13本酝酿修筑该路的时间可追溯至1905年9月的El俄战争爆发之前.日俄战争前,El本为了加强与沙俄在朝鲜半岛的争夺,曾计划修筑一条经朝鲜半岛延伸至中国吉林的新交通线,以此来对抗沙俄的扩张.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为运输军用物质,在朝鲜的罗南至清津,清津至会宁间修筑了军便铁路.日俄战争结束以后,13本继承了沙俄拥有的长春至大连的铁路及其沿线权益,于是,计划修筑跨越朝鲜半岛的新交通线的野心开始膨胀起来,日本企图通过吉会铁路将旅大铁路和吉长铁路以及朝鲜铁路相连,形成日本到中国的大交通线.1907年8月日本挑起"间岛案"时,日本不断提出有关吉会铁路的议案.如日本代表提出,"该铁路修筑问题是解决问岛问题的必要条件,有必要同时解决";1909年8月中日"间岛问题"谈判中,日方再一次提出吉会铁路案,为此,中方重申此次交涉中其他问题皆可商议,惟独吉会铁路问题断不可商议的主张.对此,日方代表威胁说:如不同意本提案,全部交涉的成立将毫无希望.不得已清政府在关系中国主权的问岛领属与吉会铁路权益问题上选择了前者.之所以清政府做出这种选择和让步,其理由是"东三省两强逼处,后患方长,日欲展造铁路,用意自在防俄,惟若不允其要求,延吉必无撤退警兵之望".于是,1909年9月4日清政府与日签订了《图们江中朝界务条款》,在该协约的第六款中,清政府允诺"将来将吉长铁路接展造至延吉南边界,在朝鲜会宁地方与朝铁路联络,其一切办法与吉长铁路一律办理"的决定.清政府因"间岛问题"而丧失部分重要权益,但在主权问题上却有了重大突破.第一,维护了"间岛"主权.中日"问岛案"交涉中,中国保住了对间岛地区的领属权,这是中国在此次交涉中取得的最大收获,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那么,中国为什么在对日交涉中将东三省偌大的权益拱手出让,以此来换取日本承认中国对间岛的领土主权呢?究其缘由,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统监府成立后,日本不断向中国间岛地区增兵且突发事件屡禁不止,恐若长此下去,难免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其次,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有借此侵入东北的野心,一旦清廷发祥地延吉厅失守,不用说朝廷之威信丧失殆尽,甚至还会带来招灾惹祸之嫌;再次, 甲午战争后,列强已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廷深恐会重演德占胶济之悲剧.由此可见,这是因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而被迫采取的权宜之计.第二,争得了对间岛朝鲜人的管辖权.间岛朝鲜人的行政司法管辖权问题,是中日两国在"间岛问题" 上遇到的最为赖手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它成为引发中朝日三国外交纷争的根源.在清政府看来,"无人民即无土地,其管辖权亦必不容有损"I9](p216),这就是说,如果清政府失去了对朝鲜人的管辖权,所谓的领土主权将徒有虚名.正因为这样,当日本政府决意要放弃对问岛的领土诉求时,交涉的焦点立刻转到了有关朝鲜人的"保护权"问题上.清政府认为,"该处韩民向来领垦我国土地,服从我国法律,实与他处侨民有异",因此,"在我所必争者,不仅在于领土之定界,尤当在于管辖之实权".p2】后经几番交涉,日方在确认中方若得韩民之裁判权,就将另案作出重大118?洛阳师范学院2010年第1期让步时,阁议决定了放弃裁判权.综上所述,《间岛协约》是一项不平等条约,尽管它以国际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对间岛的领土主权,但中国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该协约条款中关于吉会铁路修展案,以及在"东三省五案"条款中所做出的让步,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提供了条件.[参考文献][1]自山学会编.朝鲜时代北方关系史论考[z].白山资料院.1995.[2]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R].奉天学务公所,光绪三十四年.[3]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M].三和印刷出版部,1976.[4]李澍田.清实录朝鲜史料摘编[z].吉林文史出版社,】991[5]陆洛现.1995.[6]杨昭全.1993.间岛领有权关系资料[z].韩国白山资料院,中朝边界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7]吉林省社科院编.中朝关系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8]中央研究院.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z].台北,1972.[9]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上海:大公报社,1932.[10]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z].国际联合协会发行,昭和36年.[1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满铁史资料[z].北京:中华书局,1979.[1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Z].北京:三联书店,l957.[责任编辑伍纯初] BorderConflictsbetweenChinaandKoreainQingPeriodandJiandaoIssue HANXiang—lan(GeneralFilinge,LuoyangNormalUnwe~ity,Luoyang471022,China)Abstract:BorderconflictsbetweenChinaandKoreamainlyinvolvedissuesoftwoaspects:so vereigntyissuesoverJiandao,i.e.theterritorynorthfromTumenRiverwhereKoreanpeoplehadcrossedthebo rderandlivedthere.andsuchrelatedborderdemarcationissues.DisputesoverJiandoissueresultedinunfai rtreatybetweenChi.naandJapan(JiandaoTreaty).InthenegotiationoverJiandaoissue,Chinareservedsovereign tybutpaidheavy。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xx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xx[本文说明]:本报告系引用多篇文献和网络资料综合而成,不代表某种法律观点,亦不具备国家效力,仅仅是个人兴趣所作。

文中未指明出处之资料,请自行至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查证。

出现文责问题,本人概不负责。

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确定于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时期,中国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际地位急剧衰退。

各藩属国或依恃外强,或与清庭决裂,原先的封贡体制分崩离析,原来在朝贡体制下被掩盖的与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也纷纷浮出水面。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

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xx边界争议由来(一)清时期中xx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

碑文[2]如下:大清xx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xx官xxxx軍官xxxx複xx台相差使官許樑xx道常通官金應憲(氵+憲)xx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3],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6月第22卷第2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 ’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Jun.2012Vol.22No.2明清中朝边界认识与边界交涉的新成果———读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孙卫国中朝边界史研究,乃是当今中朝关系史中的热点问题,中、日、韩三国学术界皆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出版了不少论著。

但彼此分歧很明显,因为这不只是学术问题,更有着浓重的现实关怀。

相对而言,中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滞后,中韩建交之前,这是学术禁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著。

只是近20年来,随着中朝(韩)关系史研究的发展,方有专著问世。

杨昭全与孙玉梅的《中朝边界史研究》①是第一部比较系统论述中朝边界历史沿革的专著,重点描述了清代以来中朝边界交涉的经过。

2011年出版了两部著作,一是陈慧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穆克登碑问题研究:清代中朝图们江界务考证》,②二是李花子的《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

③这两本书研究的几乎是同一个问题,但侧重点与研究视角却有不同。

陈慧的著作重点讨论了穆克登勘界的原因、经过与影响和光绪年间两次勘界的经过。

李花子则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朝鲜人的疆域与边界认识历程同中朝边界的交涉结合起来考察,用动态的考察方式,试图探寻出中朝边界交涉史的真相。

下面试对李花子的《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略加评述。

李花子的著作选取了数个专题,概而言之,全书主要讨论了三个大问题:第一,高丽对公险镇和丽末鲜初对于铁岭的认识。

就铁岭卫认识而言,这是一个研究成果甚多的论题,中、日、韩三方都发表了不少论著,但彼此间有很大分歧。

一般皆采纳日本学者和田清的说法:“明太祖最初计划在半岛内即咸镜道和江原道分界的地方设置铁岭卫,后来由于高丽的阻挠和反对而退设于辽东”(第11页)。

但此种论断有两个问题:一是,史料不充分。

说明太祖最初计划将铁岭设在咸镜道,缺乏史料证明。

明太祖为何退设于辽东,与朝鲜之间交涉如何,也无详细的史料说明,现存史料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是,就明太祖的个性而言,他并非容易屈服的人,说他无缘无故将原定设在朝鲜咸镜道的铁岭卫改设辽东半岛,这不合他个性。

尽管在《皇明祖训》中,明太祖设十五“不征之国”,但若高丽真的侵犯了明朝利益,他也不会放弃武力的。

该书在系统考察中朝双方原始资料基础上,发现明朝与高丽尽管都在谈论铁岭卫,但有点各说各话的意思,于是,李花子提出一个新说:明朝与高丽对于铁岭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彼此心存误解。

“辽东铁岭(奉集县旧铁岭)和高—131—①②③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陈慧:《穆克登碑问题研究:清代中朝图们江界务考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丽铁岭(咸镜道和江原道的分界处、元朝双城总管府南界)的并存和对其位置的误解,是高丽和明朝在铁岭设卫问题上发生争执的主要原因,高丽以为明朝要接管旧元双城总管府领地,明朝则以为高丽对辽东领土怀有野心。

”(该书第37页)明朝的铁岭是在辽东半岛,而高丽的铁岭是在朝鲜半岛,因为朱元璋对朝鲜半岛上的铁岭地名,并不清楚,甚至也不大关心元朝在鸭绿江南岸的领土,在朱元璋心目中鸭绿江是中朝之间自古以来的疆界,所以明朝并不想打破这个疆界。

可是,高丽君臣却认为铁岭是在朝鲜半岛上,就是元朝所设置的双城总管府。

高丽自恭愍王时期(1351—1374),趁元朝衰败之际,不断北扩,早就越过了双城总管府,西北推进到了鸭绿江上游地区。

若是明朝在朝鲜半岛上设立铁岭卫,那么高丽势必要失去北方相当多的领土,是高丽国王辛禑所无法容忍的,故而有攻辽之举动。

对铁岭卫位置的误解,正是当时明与高丽争执的症结所在。

李成桂“威化岛回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辛禑政权,不久取代王氏高丽,自称国王,建立新朝,并采取亲明政策才化解了边疆危机,更确立与明朝的宗藩关系。

这种论断,令人信服。

第二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穆克登的定界以及光绪年间的两次勘界。

这也是学界关注甚多的问题,但是分歧也很大。

李花子曾在《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①一书中,探讨过此问题,不过,偏重于穆克登定界的积极性,例如肯定其明确了中朝之间的事实边界,即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朝鲜在获得天池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后,消除了危机感等等。

在《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一书中,进一步探讨此问题,则偏重于分析其消极影响。

这两本书也有一定的关联性,由越境问题的研究,进入到了中朝边界问题的探讨,说明李花子的研究具有连续性与长时间的学术积淀。

穆克登定界问题,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最大的困扰还是原始资料的缺乏,因为其原始资料在清朝内阁大库失火中全都烧毁,所以只能依据当时随行朝鲜人所留下的踏查记。

朝鲜接伴使朴权的《北征日记》、译官金指南的《北征录》以及其子随行译官金庆门托友人洪世泰所写的《白头山记》,是最主要的三种原始资料。

相比之下,金指南的《北征录》最为重要,也最详细。

该书在仔细分析了这三种记载,并参照《朝鲜王朝实录》和《清实录》的相关史料,对于穆克登定界的经过再进行仔细考证。

指出穆克登因听信土人说法,以为图们江水源是伏流复出之水,故而将松花江五道白河水(董棚水)误定为图们江水源。

并分析这种错误的原因:穆克登缺乏对图们江上流水系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应有的地理知识,且在考察水源时方法亦有问题,并非溯江而上,而是沿着图们江顺流而下查看水源,故而出错,中间一度发现错误,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予改正,故而为以后的争执留下了隐患。

该书中还仔细分析了《朝鲜肃宗实录》中的材料,指出其明确记载了朝鲜变更水源、移设堆栅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穆克登误定图们江水源的错误。

当时朝鲜人也基本上认定中朝边境是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的。

光绪年间,朝鲜人大批越过图们江,在图们江以北垦荒。

这时朝鲜人的疆域观悄悄发生了改变,开始否认以图们江为界的事实,后来又生出了“间岛”问题。

光绪年间的两次勘界,因为中朝双方对于边界问题的认识相差甚巨,故而未能达成最后的协定,一直到今天也—23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①李花子:《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明清中朝边界认识与边界交涉的新成果成为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李花子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清朝康熙定界资料的缺失,使得光绪年间勘界时中方拿不出档案材料,曾怀疑朝鲜人挪动过界碑,但没有证据,而清朝提出重新定界,又遭到朝鲜人的反对。

另一方面朝鲜人在光绪年间第一次(乙酉)勘界时,最初认定土门与豆满是两条江,不认同中方“一条江”的说法。

但在勘界过程中,朝鲜勘界使李重夏发现了连接图们江水源(红土山水)的腐朽木栅,因而意识到中方说法的正确性,也就是认定中朝之间应该以图们江为界。

可是一旦认定这点,朝鲜在图们江北面的垦荒地,就得退让,故而他悄悄上报王廷,却向清朝勘界使隐瞒。

丁亥复勘之时,朝鲜不再坚持土门、豆满为二江的说法,只是由于双方所指图们江水源有差距,中方指以石乙水连接小白山(位于长白山以南)为界,朝方要求按照康熙年间定界结果———沿长白山东麓(黄花松沟子)连接红土山水为界,故而勘界谈判以失败告终。

第三个问题是朝鲜疆域观的变化。

前两章讨论中朝的边界交涉,构成该书的核心内容,后三章则主要关注朝鲜疆域观的变化以及他们对于长白山认识的演变,这是从思想与文化观上来讨论朝鲜对边界的认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该书的重要贡献。

边界的交涉与边界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书中很细致地探究了二者间的关系。

李花子指出:“朝鲜初期的疆域观不等同于朝鲜后期的疆域观,1712年长白山定界以前的疆域观和以后的疆域观有差别,1880年朝鲜人越境开垦图们江以北土地之前和之后也有不同。

”(《引论》第2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

因为无论是清朝还是朝鲜,对于中朝边界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在勘界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对于这条疆界的认识,随着中朝双方交涉的深入,才逐步清晰和明确起来的。

而这种认识的加强,反过来又推动了中朝疆界的交涉。

这是前人很少关注的重要层面,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该书指出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穆克登勘界之后,朝鲜意外地获得了白头山天池南边的一些“空地”,这对他们的疆界认识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朝鲜初期,长白山被视为域外之山,当时长白山是“野人女真”出没之处,故而未被列入山川祀典之中,且长白山东南之图们江上游地区,仍是女真人的家园。

康熙五十一年(1712)穆克登定界后,“此次查边、定界成为朝鲜人关注长白山的开始”(第109页)。

定界之后出现的朝鲜地图,才将鸭绿江和图们江看作国界线。

英祖时期,也才将长白山纳入山川祀典之中,并以长白山代替鼻白山作为北岳。

而这种观念在高宗以后越来越强化,在日本殖民时期,长白山被视为“象征朝鲜民族独立精神的一座灵山”(第120页)。

书中还考察了朝鲜地理志与地图对于“土门”与“豆满”二江的问题,以及近代以后由此所生发出的“间岛”问题,皆是朝鲜人随着疆界认识的变化,加上越境垦荒民的增多,而一步步生发出来的问题。

这样就揭示出来这一系列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而内在的原因则是朝鲜数百年来的北进政策,朝鲜总是想方设法制造事端,为其所用,一点点地将边界推向北方,从而清晰地揭示了明清中朝边界问题的复杂性。

《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显示作者精湛的考证功夫。

对于中朝双方的史料,她并不是拿来就用,而是先对其是否符合历史加以考证,并分析其背后的根源。

即如《高丽史·地理志》载高丽的“东界”,乃睿宗二年(1107)“逐女真,置九城,立碑于公险镇之先春岭,以为界”,经过仔细的考证,作者指出,高丽东北疆域以公险镇为界的时间并不长,而且立碑后的一年多,高丽就将九城归还女真,而大部分时间在元朝的干涉下,“是以千里长——33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城以南的铁岭(双城总管南界)为界的”,之所以《高丽史》要这样写,乃是“朝鲜国初北拓领土时期疆域观的夸大反映”(第5—7页)。

这种论断在书中比比皆是,因而增重了该书的学术性。

看得出来,《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是在专题论文基础上整编而成的,每章都是自成体系的论文,彼此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性。

不过,在合编成书之时,未能完全将其融合为一体,部分内容前后重复,且各章间的关联性处理得也不太好。

例如第一章《明代初期朝鲜的疆域认识》,主要讨论的是公险镇与明初关于铁岭的争执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清代中朝两国定界、勘界的内幕》,就跳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穆克登的勘界问题。

从明初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的勘界,中间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朝边界上也发生了许多事情,尤其是朝鲜的北扩政策在一步步地实施,对于康熙年间的定界影响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