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课件ppt
走进文本
一、想“为”什么?
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和礼制。
二、为什么不可“为”?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1、“不为”的人 :
A、楚狂接舆 B、长沮、桀溺 C、丈人 D、荷蒉者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华 夏 思 想 智 慧 的 源 泉
至圣孔子
1、弑 shì
2、接舆 yú
3、长沮 jū
4、桀溺 jiénì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o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 qìng
11、荷蒉 hèkuì12、硁 kēng
释题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为什么不可“为”?
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有一段 记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 可胜数。”
一、想“为”什么?
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和礼制。
二、为什么不可“为”?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1、“不为”的人 :
A、楚狂接舆 B、长沮、桀溺 C、丈人 D、荷蒉者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华 夏 思 想 智 慧 的 源 泉
至圣孔子
1、弑 shì
2、接舆 yú
3、长沮 jū
4、桀溺 jiénì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o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 qìng
11、荷蒉 hèkuì12、硁 kēng
释题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为什么不可“为”?
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有一段 记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 可胜数。”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精品课件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2、言辞更直接激烈
不告津,正是告津,因为天下已无津。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 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 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 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志之貌 ) 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 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此时虽已闲居,但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执著;另一方面也说 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犹而纵欲而亦孔
丈人对子路的款待:一是表现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二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 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 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1、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2、言辞更直接激烈
不告津,正是告津,因为天下已无津。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 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 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 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志之貌 ) 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 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此时虽已闲居,但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执著;另一方面也说 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犹而纵欲而亦孔
丈人对子路的款待:一是表现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二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 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 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ppt课件
孔子会说什么?
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 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 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道义。
10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 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 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
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
6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14
孔子这句话不是骂他们,因为 上面有句“夫子怃然曰”,孔子 心里很难过,很落寞的味道,所 以告诉子路:“鸟兽不可与同群 。”鸟是飞的,兽是走的,人各 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 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
15
何谓“辟人之士”? 何谓“辟世之士”? 对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乱世, 儒家和道家态度有何不同?
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 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 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 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11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 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 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 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 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 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道义。
10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 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 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
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
6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14
孔子这句话不是骂他们,因为 上面有句“夫子怃然曰”,孔子 心里很难过,很落寞的味道,所 以告诉子路:“鸟兽不可与同群 。”鸟是飞的,兽是走的,人各 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 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
15
何谓“辟人之士”? 何谓“辟世之士”? 对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乱世, 儒家和道家态度有何不同?
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 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 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 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11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 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 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 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
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
将证实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探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嫌?
•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 “春秋大义”
二、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讨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 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 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 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 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
要寻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
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
•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 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 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 (4)“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探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 孔子的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优质课件PPT
“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境, 例如无止境的生存压力,理想遭遇挫折, 或者处于人生的瓶颈期。这时候,我们 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呢?
谢谢大家!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有两点我们要注意。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了正义事业 和崇高理想。若是为了个人私欲,是逆潮流而动, 那是绝对不能“为”的。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 不应做无谓的牺牲。所以鲁迅先生反对“徒手请 愿”。
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斋,而请伐齐, 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 “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 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 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左传·哀公十四年》
研习与讨论
请阅读课文18.5、18.6、18.7、 14.39四章。分小组讨论,每个小 组重点研习一章。思考并回答两个 问题: 1.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荷蒉者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什么态度? 2.孔子及其弟子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 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 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 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孔子与他的“道”
• 材料三:
•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 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 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 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
——李泽厚《论语今读》
在举世昏昏的时代,孔子就如“黑暗王国里 的一枚残烛”(鲍鹏山语),四处碰壁,“累 累如丧家之狗”。终其一生,他的“仁”“礼” 理想都没有得到实现。他失败了,而且他明知 道这种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个人意志在一个时 代面前的失败,这是伟大英雄的失败!残烛的 微光在那个时代熄灭,却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千 秋万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 夫子愤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知不
其其知
——
不不不
张
可可可
岱 《
为为为
四
而而而
书 遇 》
为不为 之为之
,,,
圣贤愚
人人人
也 也也
说一说那些你所知道的历史上受孔子“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读书人。
而知 为其 之不
可
•这些隐士们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子路行以告。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夫子淡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夫子泰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知不
其其知
——
不不不
张
可可可
岱 《
为为为
四
而而而
书 遇 》
为不为 之为之
,,,
圣贤愚
人人人
也 也也
说一说那些你所知道的历史上受孔子“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读书人。
而知 为其 之不
可
•这些隐士们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子路行以告。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夫子淡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夫子泰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优秀获奖课件—知其不可而为之
1、没有上的支持。14.21中的“三桓”为 什么说不可?(自身是政在大夫,名不正 言不顺)
2、没有下的支持。狂傲的隐者、耕夫、 荷diào的丈人、守门人以及挑夫这些最 下层的劳动者无一例外地都表示了悲观 乃至反对的态度,所以连孔子最后也 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 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 史上的影响.
三国演义
正论间,忽报蜀使到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 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吴兵无功而退。” 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 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 旧病 复发,恐不能生矣!”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 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 夕矣!”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 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惟珍在漫天大雪中苦苦追寻的身影 是“冬恋”中最让人心酸和痴迷的身影。 十年了,所谓“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 如梦空肠断 ”,在似水的流年里,有谁 可以做到像惟珍那样把年少的坚持化为 今天的坚守呢?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上 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难道我所看见的真的只是一个梦吗?在我的记 忆中有太多太多的你了。你为我弹的美妙的钢琴声, 和你一起漫步湖边的红色晚霞,当你握着我的手的 时候嘴角边泛起的那甜甜的微笑。这些我都记得, 我常常在心里祈祷,希望我心中所有的回忆还有你 的微笑能在我面前再次出现。又是一个初雪纷飞的 一天,就在那雪花飘落的林阴大道上,我恍如在梦 境中一般,那是真的吗?俊尚,你现在在哪里?你 能听见我的心声吗?” ------订婚的那天傍晚,
文言练习三
• 1①(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 ②(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 与之言
• ③子路行以(之:指遇丈人事)告 • ④鸟兽不可与(之:指代鸟兽)同群
2、没有下的支持。狂傲的隐者、耕夫、 荷diào的丈人、守门人以及挑夫这些最 下层的劳动者无一例外地都表示了悲观 乃至反对的态度,所以连孔子最后也 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 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 史上的影响.
三国演义
正论间,忽报蜀使到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 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吴兵无功而退。” 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 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 旧病 复发,恐不能生矣!”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 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 夕矣!”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 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惟珍在漫天大雪中苦苦追寻的身影 是“冬恋”中最让人心酸和痴迷的身影。 十年了,所谓“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 如梦空肠断 ”,在似水的流年里,有谁 可以做到像惟珍那样把年少的坚持化为 今天的坚守呢?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上 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难道我所看见的真的只是一个梦吗?在我的记 忆中有太多太多的你了。你为我弹的美妙的钢琴声, 和你一起漫步湖边的红色晚霞,当你握着我的手的 时候嘴角边泛起的那甜甜的微笑。这些我都记得, 我常常在心里祈祷,希望我心中所有的回忆还有你 的微笑能在我面前再次出现。又是一个初雪纷飞的 一天,就在那雪花飘落的林阴大道上,我恍如在梦 境中一般,那是真的吗?俊尚,你现在在哪里?你 能听见我的心声吗?” ------订婚的那天傍晚,
文言练习三
• 1①(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 ②(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 与之言
• ③子路行以(之:指遇丈人事)告 • ④鸟兽不可与(之:指代鸟兽)同群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试题链接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资料课件
了解《论语》中其他有代表性 的名句及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 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中的思 想精髓和智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 “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内涵和意 义
帮助学生掌握阅 读和理解《论语》 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和 评价《论语》中 的人物形象和思 想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提高语文素 养和人文素质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分析《知 其不可而为之》中的 名句和成语,探讨其 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主题思想及核心观点
主题思想:强调“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精神
核心观点:勇于担当,不畏艰 难,追求真理
具体内容:分析《论语》中的 相关篇章,探讨“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案例 分析等
重点词汇与句式解析
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
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所 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统计学生作业完成率
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效果反馈: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本次课 的感受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知其不 可而为之》教学资料课件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5 教学过程设计 6 教学评价与反馈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论语》中“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内涵和意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23 课件
“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
也“跟。为形动从”仲问容 乱曰由于逃:。桀避坏“”溺是曰,知:桀这津“溺样矣是曰。鲁:”孔“逃丘子避“之为谁跟社与谁徒谁改”与?变?””曰对:停 止你曰: “然。”曰人 :“怅(滔惘之(滔失)子者意),天下会皆是也,而谁以易 之哉? ?且 ”而 耰与而其不从辍的辟 。样人子之士也,岂(若之(从)之辟)世之士
孔子走的路线,比起隐士们走的路 更难,明知道挑不动,他还是硬要去挑。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 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 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 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 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18、7)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 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奚自:自奚,从哪里来
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为:做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末之难矣。”
面对世人的反应,孔子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
失意,无奈,悲凉。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 烈自信,是道德勇气, 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要点: 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 洁身自好。
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
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 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
2、“吾已矣夫!”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 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
没有。他意识到此生无缘理想社会,但心情不是 悲观消极,而是因时光流逝,却无法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的焦灼和不安。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仍 执着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待明君 常识。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
第二位隐士(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 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 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 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 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 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 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用凤来比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之时 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 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 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1)“辟人之士 ”是指孔子那样的避开恶人的志士, “辟世之士 ”是指像长沮、桀溺那样的避开人世的隐 士。
(2)对待乱世,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 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 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 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 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 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 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 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 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
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 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 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 可而为之者与?”
“奚自?”是怎样的句式?
晨门人:孔子明知不可而为之
怎么认识晨门对孔子的评价?
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孔子的认识和评 价。“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准确地 表现了孔子当时悲剧性的处境,及其 在困境中执着不屈的顽强精神,
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孔子的理解和 同情,乃至一定程度上的赞叹、钦佩 之情。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 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接舆:孔子德衰
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
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 衰微啊!
接舆是一个隐者,也担忧国家的命运和未来,认为世 道无可挽回,消极避世。
凤歌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他,只是觉得他的思想在
当时难以实现。接舆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 持悲观态度,他替孔子惋惜,善意地讽 喻他急流勇退。他把孔子双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
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难道凤凰的 德行衰微了吗?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 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孔子会说什么?
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 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 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道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学习目标
•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 士对比探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 悟能力。
•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 重点: •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并未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向子路等 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孔子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 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不辞辛苦 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 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 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 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 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 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 做无谓牺牲。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总结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 烈自信,是道德勇气, 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总结:几位隐士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孔子不同, 多有愤世嫉俗之心,他们对孔子,既有敬重的成分, 也有劝喻、讥嘲的成分,态度较复杂。
3、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 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一连2次说出“不敢 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虽告老还家,仍用大 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 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 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孔 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 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 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 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
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 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 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 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 (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 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 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 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 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 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 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 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 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 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 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 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这句话?
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 “怃然”呢?
这是因为长沮、桀溺虽然刁难染的品德。
“而谁以易之”一语,让他感受到了自 己力量的渺小,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 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他内心的悲凉更为浓 重,不禁“怃然”。
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句话中, 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
总结: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
讨伐弑君者
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
“仕”与“隐”的论 争
第三部分:第七章
孔子自我总结
子路曾说孔子“迂”,本专题中的接舆、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人、荷蒉者、练 习中的郑人也都觉得孔子很“迂”。
请仔细阅读课文,你认为 接舆、长沮、桀溺、荷蓧 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他们为什么 要说孔子“迂”?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 “果哉!末之难矣。”
1.这里的“有心” 是什么意思?
在荷蒉者看来孔 子击磬时有什么 “心”?
探究:
.“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 用“深则厉,浅则揭”说明什么?
• 难点: •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
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明
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为”, 明知“不可”也要“为”。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 浴而朝”?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 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 以示庄重和虔诚。
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
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 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
2、“吾已矣夫!”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 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
没有。他意识到此生无缘理想社会,但心情不是 悲观消极,而是因时光流逝,却无法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的焦灼和不安。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仍 执着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待明君 常识。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
第二位隐士(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 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 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 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 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 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 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用凤来比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之时 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 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 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1)“辟人之士 ”是指孔子那样的避开恶人的志士, “辟世之士 ”是指像长沮、桀溺那样的避开人世的隐 士。
(2)对待乱世,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 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 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 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 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 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 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 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 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
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 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 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 可而为之者与?”
“奚自?”是怎样的句式?
晨门人:孔子明知不可而为之
怎么认识晨门对孔子的评价?
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孔子的认识和评 价。“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准确地 表现了孔子当时悲剧性的处境,及其 在困境中执着不屈的顽强精神,
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孔子的理解和 同情,乃至一定程度上的赞叹、钦佩 之情。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 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接舆:孔子德衰
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
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 衰微啊!
接舆是一个隐者,也担忧国家的命运和未来,认为世 道无可挽回,消极避世。
凤歌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他,只是觉得他的思想在
当时难以实现。接舆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 持悲观态度,他替孔子惋惜,善意地讽 喻他急流勇退。他把孔子双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
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难道凤凰的 德行衰微了吗?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 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孔子会说什么?
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 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 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道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学习目标
•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 士对比探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 悟能力。
•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 重点: •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并未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向子路等 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孔子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 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不辞辛苦 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 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 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 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 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 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 做无谓牺牲。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总结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 烈自信,是道德勇气, 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总结:几位隐士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孔子不同, 多有愤世嫉俗之心,他们对孔子,既有敬重的成分, 也有劝喻、讥嘲的成分,态度较复杂。
3、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 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一连2次说出“不敢 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虽告老还家,仍用大 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 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 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孔 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 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 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 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
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 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 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 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 (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 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 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 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 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 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 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 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 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 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 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 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这句话?
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 “怃然”呢?
这是因为长沮、桀溺虽然刁难染的品德。
“而谁以易之”一语,让他感受到了自 己力量的渺小,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 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他内心的悲凉更为浓 重,不禁“怃然”。
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句话中, 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
总结: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
讨伐弑君者
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
“仕”与“隐”的论 争
第三部分:第七章
孔子自我总结
子路曾说孔子“迂”,本专题中的接舆、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人、荷蒉者、练 习中的郑人也都觉得孔子很“迂”。
请仔细阅读课文,你认为 接舆、长沮、桀溺、荷蓧 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他们为什么 要说孔子“迂”?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 “果哉!末之难矣。”
1.这里的“有心” 是什么意思?
在荷蒉者看来孔 子击磬时有什么 “心”?
探究:
.“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 用“深则厉,浅则揭”说明什么?
• 难点: •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
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明
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为”, 明知“不可”也要“为”。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 浴而朝”?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 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 以示庄重和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