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合集下载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论语》选读系列课件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系列课件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宿于石门:于石门宿。于,在。 介词结构后臵。 奚自:自奚。奚,疑问代词,相当于 ‚何‛,何处,什么地方。宾语前臵 句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 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 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 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 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 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 出了本文的主题。
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 么说‚果哉!未之难矣‛?
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 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 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 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 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 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 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 孔子才发出此言。
【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 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 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实 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 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义, 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 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 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 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 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 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 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 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 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 ‚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 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 衰微啊!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对儒家思想和文化传承可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可能偏好通过讨论和合作来学习,而有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阅读和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对于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来辅助理解。其次,对于《论语》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和理念,学生可能难以完全领会其内涵。此外,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能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5.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讨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文本解读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论语》中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章节,培养学生准确理解经典语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我充分利用了PPT、视频和在线讨论平台等现代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古文语言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古文语言和句式理解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深入理解。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和其弟子,通过对话和互动,重现《论语》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must,更是ought 是must,更是ought to
凤歌笑孔丘
不可谏与犹可追
南怀瑾:历史错了已经不能挽回,但不用怀念过去, 南怀瑾:历史错了已经不能挽回,但不用怀念过去, 应该开创新的历史时代。 应该开创新的历史时代。
欲与之言 请教还是去感化? 想请教还是去感化? 钱穆:非谓孔子趋慕荣禄,但以世不可为, 钱穆:非谓孔子趋慕荣禄,但以世不可为, 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 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则 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 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 不可逃之义。 不可逃之义。
子击磬于卫
果哉!末之难矣。
南怀瑾:人生结局难书写,难定论, 南怀瑾:人生结局难书写,难定论,先 做吧。 做吧。 或曰:果真如此,人生就不难了。 或曰:果真如此,人生就不难了。
吾已矣夫
河图洛书
龙马献河图于伏羲,白龟献洛书于大禹。 龙马献河图于伏羲,白龟献洛书于大禹。 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子击磬于卫
有心哉,击磬乎!(有心人)
闻乐而知心声,将满腹济世救人的挚诚深心寄 闻乐而知心声, 托于音乐发挥出来。 托于音乐发挥出来。
鄙哉,硁硁乎!
钱穆:太肯定,太自信。讥讽孔子不己知而不知止, 钱穆:太肯定,太自信。讥讽孔子不己知而不知止, 不能适浅深之宜。 不能适浅深之宜。
深则厉,浅则揭
水深,在所必湿, 1、砯,履石过河 2、水深,在所必湿,不如 就这样过去。 就这样过去。
指点迷津
是知津矣! 隐喻孔子前途还是天下出路? 隐喻孔子前途还是天下出路?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因在水边,故以水为喻, 因在水边,故以水为喻,水之长流尽日不息 夫子怃然 很难过很落寞,总有些事,要人去做。 很难过很落寞,总有些事,要人去做。 钱穆:隐者之意,天下无道故须隐。孔子之意, 钱穆:隐者之意,天下无道故须隐。孔子之意,天下无 道故不能隐。 道故不能隐。 鲍鹏山: 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 鲍鹏山:他(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 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 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 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点拨: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心,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因而破坏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 14.文中的“丈人”是个怎样的人?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对 他又持什么态度? 点拨:隐居不仕的高人。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 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含蓄地规劝孔子停止自己无 谓的奔走。孔子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伦” 的处世态度,予以否定。
可 而 为 之
感知 整体把握
理解 文段层析
层析一 层析二 层析三 层析四 层析五
应用 体验之旅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假若孔子仍然活着,假若孔子现在也当官,他会怎么做?他不会“望 贪兴叹”,他会反对贪官污吏,反对腐败误国!他是反腐败的急先锋。
2 500 年前,中国的社会从共和走向了专制,从统一走向了分裂。这 时,孔子敏锐地看到大道隐废,社会道德即将崩溃,就鲜明地打出了“仁 智勇”的大旗,提倡礼乐教国。意图给大大小小的国家官员都戴上道德的 枷锁,教导君王仁义爱民,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孔子的理想王国,就是“仁” 而不“贪”,就是“克己复礼”。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 得成功,但他却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何尝不知道推行教化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 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 而贡献力量。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1)陈成子弑.简公
弑: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沐浴而.朝
而: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吾从大夫之后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4)告夫.三子
夫: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 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 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
Hale Waihona Puke 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 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
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探究二: 纵观全文,思考: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 有何异同?
探究: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与 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他不但 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岐 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 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 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 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 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 其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 是起点。”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张岱《四书遇》说: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
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 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孔子 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 该做就去做。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
分析: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精神在每章中是怎么体现的?
探究一: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论语选读》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其中“政治主张及实践”部分的第四课,面对的学习群体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中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通过之前的古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培养,比如遇到文言文生僻字,不愿主动借助工具书学习,而是坐等老师讲解;再比如对词义把握不全面,对文本的翻译理解是是而非等等。

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养,本节课专门设置“检测—分析—拓展”三个环节,把熟练掌握基础文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的解读当做学习重点,把理解孔子人生选择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境界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同学们朝气蓬勃,对语文学习怀抱极大的热情,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有效的小组交流讨论与自主学习。

对此,我把课堂大胆教给学生,从课前预习到文本演绎,从分组讨论到课堂练笔,每个环节都力求引领学生把文本吃透,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激情碰撞。

【教学思想】一、重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论语》,属先秦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虽然有一定的距离感,但教材提供的译文非常全面细致,所以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高效利用工具书,把文章的翻译工作全部交还学生完成。

课堂教学通过问答法和检测法,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二、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解构与创新型重组。

课堂教学采用点拨法、文化延伸拓展法,合作探究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孔子精神,增强感性认知。

授课过程中巧妙地把九段语录全部打乱,紧紧围绕标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先抛出问题“为何孔圣人会被晨门讥笑”?继而把孔子生平和文中“接舆讽劝”、“子路问津”、“长沮桀溺”、“荷蓧老人”、“击磬于卫”五个小故事相结合,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通过仕与隐的对比,找出批评者,代替孔子与之对质,一步步分析出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
模。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仁者,大 智者。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
定谁,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悲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王蒙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从古至今,由 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还有一种情况 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 知难而进?是do it,try it,还是望而却步?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 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 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 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 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多少 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 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 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多少革命志士也 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还 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研究 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 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 可而为之,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 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北大教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 任何怀抱理想, 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 家狗。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 为的孔子是“圣人”这样的说法也截然不 同。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 们该怎么来看待孔子?
解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别裁: 丈人是绝对的自由主义者,有学问,但对国家社
会无贡献。子路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
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 之。子路从这个事上明白了一个道理:跟着孔子这个老师走路,永 远都是自我牺牲,老师的思想很难实现,因为太多有学问的聪明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 我如果不和世上的人群相处还与谁相处呢?如果天 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参与改变这世道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以杖荷蓧。 子路问道:“您看到我的老师 吗?”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 乎?” 老人说:“四肢不劳作,五谷 分不清,谁算得上是你的老 丈人曰:“四体不勤, 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上去除草了。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子路拱而立。 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款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待他,又让两个儿子出来与子 食之。见其二子焉。 路见面。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 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 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 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 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 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 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 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 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凄 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 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小结: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群雄争霸,弱
肉强食的乱世。没有秩序可言,没有制度可依,百姓处 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所希望 的仁政,礼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尚武的时代,孔子的 理想是注定落空的。
解读课文
2.既然已经注定了结果,那孔子为什么还要“为”呢? 我们先来看看在这样的乱世中,那些不为的人,他们 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为”的?
解读课文
2.既然已经注定了结果,那孔子为什么还要“为”呢? 我们先来看看在这样的乱世中,那些不为的人,他们 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为”的?
荷蓧丈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这话是对孔子一 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 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
4.在经历了与接舆诸人的交流之后,孔子在内心深处 其实也感到孤独与悲凉,最后一则意味着孔子放弃了 吗?
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我们从文章中看到了孔子的孤 独,也看到了他的坚定,看到了他内心的悲凉,也看到 了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着。纵观历史,这种“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解读课文
3.面对时代不容,世人不解孔子和他的弟子有怎样的 反应?
(3)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 义,如之何其废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明白家庭的伦理不可废,不能不明白君臣的伦理更 不可废;只知保持自身的清洁,却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 观不顾,反而是破坏了更大的伦理原则。君子从政,是 为了践行道义,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大道不能通行于 现实的天下,孔子不是不知道,但是,孔子只是在践行 道义。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精选意课件思。(4)辟:同。 7
• 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 “往者不 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 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 合于孔子在《八佾》 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咎” 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 用我们的今天的话 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 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 者犹可 追”就是抓住未来。
• 高士咏·楚狂接舆夫妻 吴筠
• 接舆耽冲玄,伉俪亦真逸。傲然辞征聘,耕绩代禄秩。凤歌 诫文宣,龙德遂隐密。一游峨嵋上,千载保灵术。
• 寓兴 鲍溶
• 念来若望神,追往如话梦。梦神不无迹,谁使烦心用。鲁圣
虚泣鳞,楚狂浪歌凤。那言阮精选家课子件 ,更作穷途恸。
12
• 灵宝县西侧津 吴融
• 碧溪潋潋流残阳,晴沙两两眠鸳鸯。柳花无赖 苦多暇,蛱蝶有情长自忙。千里宦游成底事, 每年风景是他乡。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 识楚狂。
• 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 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 不可取 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 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 非常危险的了, 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么呢?
精选课件
8
•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 那个“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 喻。
戒沐浴后才去上朝,
可见孔子对这一事件
的重视。
精选课件
2
• ③三子: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他们 三家掌握鲁国实权,鲁哀公不敢作主,故叫 孔子去报告这三位大夫。
• ④之:动词。去,往。之三子告:去报告三 位掌权大夫。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 (2)桀溺.(nì) (3)接舆.(yú) (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 ɡ) (8)荷 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 (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 (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 (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解读顾鸿安
• 接舆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对孔子的 处世态度起点提示劝阻作用,实际上,他 是不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想和作法。
《论语讲读》查正贤 【文学链接】
• 狂歌客 楚狂 接舆 凤歌 接舆狂歌过孔子,在后世文学中成为 一个典型的狂狷形象,屡屡形诸吟咏中。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 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山中逢道士云公 孟浩然 • 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忽闻荆 山子,时出桃花源。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村烟日云夕, 榛路有归客。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邂逅欢觏止,殷勤叙 离隔。谓予抟扶桑,轻举振六翮。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偃息西 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 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 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 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 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 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 是第一层意思。 • 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 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 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
14-20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②沐浴而朝:孔子斋 戒沐浴后才去上朝, 可见孔子对这一事件 的重视。
•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 那个“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 喻。 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 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 不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 就是我们 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 成败得 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 高士咏· 长沮桀溺 吴筠 • 贤哉彼沮溺,避世全其真。孔父栖栖者,征 途方问津。行藏既异迹,语默岂同伦。耦耕 长林下,甘与鸟雀羣。 • 自终南山晚归 钱起 • 采苓日往还,得性非樵隐。白水到初阔,青 山辞尚近。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沮溺 时返顾,牛羊自相引。逍遥不外求,尘虑从 兹泯。 • 冬夜寻李永因书事赠之 耿湋 • 栖遑偏降志,疵贱倍修身。近觉多衰鬓,深 知独故人。天垂五夜月,霜覆九衢尘。不待 逢沮溺,而今恶问津。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 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疊 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峯长。银河倒挂三石 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厓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 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 三疊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 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 高士咏· 楚狂接舆夫妻 吴筠 • 接舆耽冲玄,伉俪亦真逸。傲然辞征聘,耕绩代禄秩。凤歌 诫文宣,龙德遂隐密。一游峨嵋上,千载保灵术。 • 寓兴 鲍溶 • 念来若望神,追往如话梦。梦神不无迹,谁使烦心用。鲁圣 虚泣鳞,楚狂浪歌凤。那言阮家子,更作穷途恸。
• 孔子在周游列国中, 遇到很多避世的狂人 隐士。譬如有接舆、 长沮、桀溺……等, 他们都是怀才不遇, 远离世事的人,他们 看到孔子奔走于乱世, 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情 形,故意说话或作歌, 示意孔子也该归隐了。 然而孔子知天命,忧 天下,不放弃一丝济 世的希望,这岂是隐 者、狂士所能了解的 啊!
• 要 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 人。这是孔子 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 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 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 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 沮、桀溺们 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 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 所以,与 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 隐居于山林之中去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 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说到底是隐士的哲 学。 • 从理论上说,长沮、梁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 说 他们在指点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就连孔子 听了他们话 后,不也怅惘不已而有所感慨吗?
• 但从实践上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 事 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人毕 竟不可以都去 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说:“鸟兽 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徒 与而谁与?”作为一个人, 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长沮、桀 溺,不也并没有在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 还 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 而且 还“耦而耕”,二人并肩操作,也离不开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啊。这 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的矛盾。从 另一方面说,孔子也说得非常 真实:“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 和你们一 起出来奔走,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了。反过来说,正因 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说 到底,是 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 器,也是不得已而为 之啊。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 之衰?②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 上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 呼既不是 姓名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 隐上多是这样,如看门 的称“晨门”,执杖的 称“丈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 “接舆”。 •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 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 道时就隐去。接舆 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 是一种德 行衰败的表现。 • 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4)辟:同。
论语讲读查正贤 【文学链接】
• 沮溺 问津 同上一章的“接舆”一样,这 一章孔门师徒问津而受到长沮、桀溺讥嘲 的故事,也成为后世诗文习用的典故。诗 人往往将它凝缩为“沮溺”、“问津”等, 运用于诗文中。
• 斋中读书诗 谢灵运 •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 寞。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卧疾丰暇豫,翰墨 时间作。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既笑沮溺苦, 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万事难并 欢,达生幸可托。 • 别薛华 王勃 •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 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 梦中人。 •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上平田 王维 • 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 贤。
• 其实,孔子选取的,是比长沮、桀溺们更艰难困 苦,更具有 悲剧色彩的道路,而长沮、桀溺们 所选取的,是不愿意为社会负 责任的撒手不管 的路。概而言之,正是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拯 救与逍遥两种人生态度的根本区别。而正是这两 种人生态度铸造 着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 理,其影响逾千年而不衰,经常摆 在我们每个 人的人生转折点上,供我们选择和决断。 • 所以,我们绝不要轻忽了这段看似寻常,不过是 问问路的文 字。这可不是一条寻常的路啊,回 到我们话题的开始,所谓“指 点迷津”,到底 谁知道渡口在哪里呢? 是长沮、桀溺还是圣人孔子?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 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 以称“沮”,称 “溺”。 • (7)以:与。“谁以”即“谁与”,与 谁的意思。 • (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 道的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 • (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 是避 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 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 (12)“鸟兽”句:与鸟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 • (13)斯人 之徒:斯,这,这些。人之徒即指世上
• 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 “往者不 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 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 合于孔子在《八佾》 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咎” 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 用我们的今天的话 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 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 者犹可 追”就是抓住未来。 • 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 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 不可取 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 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 非常危险的了, 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么呢?
• 赠何七判官昌浩 李白 •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 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 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 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夫子今管 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 秋郊作 韦应物 • 清露澄境远,旭日照林初。一望秋山净,萧 条形迹疏。登原忻时稼,采菊行故墟。方愿 沮溺耦,淡泊守田庐。
• 灵宝县西侧津 吴融 • 碧溪潋潋流残阳,晴沙两两眠鸳鸯。柳花无赖 苦多暇,蛱蝶有情长自忙。千里宦游成底事, 每年风景是他乡。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 识楚狂。 • 送李四校书 元孚 • 朱丝写别鹤泠泠,诗满红笺月满庭。莫学楚狂 隳姓字,知音还有子期听。 • 赠韦金吾 李绅 • 自报金吾主禁兵,腰间宝剑重横行。接舆也是 狂歌客,更就将军乞一声。
•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 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曰:“是鲁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 易之?且而 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 而不 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 群(12),吾非斯人之 徒(13)与而、叔孙氏。他们 三家掌握鲁国实权,鲁哀公不敢作主,故叫 孔子去报告这三位大夫。 • ④之:动词。去,往。之三子告:去报告三 位掌权大夫。 • ⑤从大夫之后:忝列大夫之末,是谦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