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孟子心得体会.doc
《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
《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写一篇体会,来记录我们的收获,心得体会是个人智慧的来源,是内在力量的释放,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精选作文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先秦儒家思想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给我们丰富的德育思想文化,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仁”、“礼”结合、“道”、“德”兼顾的修身之道,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同时他将“性善论”、“民本思想”融入孔子的理论,并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补充,形成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中国的思想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真知灼见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提出及内涵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升华,中国传统人格以道德为主,受此影响,古代的理想人格也就表现为完善的道德人格,即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1]。
孔子提出了“圣人、君子、贤人、志士之人、成人、善人”等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类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圣人”和“君子”[2]。
他认为,“圣人”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境界,尧舜也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一般人更难企及这种境界,孔子的“圣人”人格缺乏具体的标准,而“君子”则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也是他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类型。
孟子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论。
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于民,亦类也”,为普通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孟子还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3]。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消除了孔子至高境界――“圣人”人格的神秘性,同时增强了“大丈夫”人格的可操作性。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主要有:第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它强调了“仁、义、礼”,即人要真正成为一个大丈夫,做大事成大业,首先要学会以“仁、义、礼”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前提;第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人格必须从立志开始,独立的道德意志是其主要构成要素,要心藏凛然正气才能形成完美理想人格的道德精神;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人格的实践形式,“大丈夫”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独立人格,无论富贵、贫穷,还是权势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2]。
大学生四书五经心得体会
大学生四书五经心得体会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四书五经,以便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能力。
下面是我对于四书五经的心得体会。
《大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籍之一。
它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全面的理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应当首先从修身做起,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
同时,《大学》还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要追求卓越,要有进取心和责任感。
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大学》时深受启发的重要观念。
《论语》是另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
其中的许多经典语录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待人以诚,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论语》也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孟子》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思想的书。
我在阅读《孟子》时,深受到了孟子的人性观念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使我更加坚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我们应当通过教育和改良社会环境来激发这种本性。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石,只有通过恰当的礼仪,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庸》是一本非常有哲理的书籍。
它告诉我们要“治家齐国平天下”,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理念。
只有通过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我们才能对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好的贡献。
同时,《中庸》还教导我们要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做出明智的决策。
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书籍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宝库,它们集中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通过阅读五经,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刻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博大精深。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孟子》读书笔记【1】吃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再读《孟子》时的一点想法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九年级班王仙在学校举行的读经典活动中,我幸运的在老师处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书,读起来感觉比在课本中见到的节选深邃多了。
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感觉较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广的认识。
时下,人们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却没有人在重视品德的高尚,重视知识的渊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着,却没有比学习的成绩,比思想的进步。
社会依然不够富有,可我们却盲目地攀比着各种各样的享受。
大人们失去了从前创业的斗志,孩子们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
在“拜金主义”的凶涌洪流中,我们认为大家都应该放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狭隘观念,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的文章了。
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同学们也就不会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细,在穿的方面追求时尚与名牌,在生活当中追求安逸与享乐,在学习方面却又自认弱智与无能。
真的,孙敬、苏秦吃尽了读书的苦——悬梁刺股,于是有了汉代的大儒,有了战国时期六国大封相的成功。
车胤、孙康吃尽了生活的苦——囊萤映雪,于是纷纷成为晋时有名的饱学之士。
匡衡吃尽了贫穷的苦——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篇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
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
说:“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
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
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
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篇2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3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3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篇1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
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
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
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
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
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
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
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
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
于是趁老师不注意,溜了出去。
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
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
于是孟子开始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学者。
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篇2读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获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孟子在学习与传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时说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挚的语言与行动。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给人们带来道理,同时还反映了当年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黑暗官场,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光明,对公正的的向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个小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反省”来说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我治理人却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应该反省一下我的仁爱与智慧,我敬礼人,人却不回敬我,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没有问题。
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顺应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归服你了”。
结合生活实际,我对这个小故事理解是这样的:《诗经》上曾经说过:“常常思念行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圆满的幸福。
四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自宋代以来,四书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四书,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四书的感悟心得体会。
二、四书的核心思想1. 《大学》:《大学》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书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思想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
2. 《中庸》:《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书中提出“致中和”,认为只有达到中和状态,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面对事物时,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3.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书中还涉及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4.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
书中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四书感悟心得体会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我们要关注家庭、国家乃至全球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2.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
四书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教给我们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智慧。
3. 仁爱之心:四书中的仁爱思想,使我深刻认识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4. 民为贵:四书中提出的“民为贵”观点,提醒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孟子》读后感
大学生《孟子》读后感【一】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大学生读孟子读后感1000字5篇
大学生读孟子读后感1000字5篇孟子读后感1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
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
当然,还关于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
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
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
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
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明确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
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
孟子的“性善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孟子的“性善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孟子的“性善论”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高校德育教育应当充分理解与运用这一理论,积极作为,大力推进高校德育事业的发展。
性善,是孟子对人性本性的认知。
孟子认为,人性最初是“善”的,人类的道德行为是人类自然发展的结果。
因此,万物生长的根本特征即是本能的善,只不过在各种矛盾斗争中,善性被压抑、削弱、掩盖,人性缺少启迪与教化就会失去善性。
如何让人性的善性得到发扬和发挥,就是德育教育的根本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的思想基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多重任务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载着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德育教育不仅要突出实用性,更应注重发扬本性善良的本能特质。
首先,高校德育教育应该重新认识到人的善性是天生的事实,因此,教育也应该从人的天性入手,挖掘和引导每个人天生的内在能力、潜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智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同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互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其次,高校德育教育应该突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类。
人的善性是一个综合的文化气质,要通过情感智能、创造力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发展全面的人的内在品质和人格,形成健康、自信、从容和正直的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帮助他们了解艺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践教育和社会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和智慧。
第三,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合理的教育方式。
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利用学习机会、社会实践和课堂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角,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个人潜能。
此外,还应多采用启发引导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借助社交和互动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差别性学习,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发展性。
《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5篇
《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5篇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1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在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们不想做却必须做好的,还有些事是我们喜欢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2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 〝no 〞,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一定有孟子那么敏捷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学生,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许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现,学生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3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_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许多垃圾扔进河里造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造成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可是,今天许多人早把我们的〝孝顺〞这个优良传统抛到脑后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一件小事而和长辈顶嘴,吵架,甚至殴打父母和长辈.新闻报道说,有一位初中生在学校里看到同学们都在玩手机,而且都是名牌手机,他觉得自己的不是名牌手机,拿不出手.他就回家叫他母亲帮他买一台名牌手机,他母亲没钱给他买.因此他很生气,对他母亲进行殴打,打到额头都出血了.他母亲不给他买手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家是单亲家庭,而且生活不是很富裕.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俗话说: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更何况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这一传统文化一直从古代流传到现在,我们更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品读经典著作,吸取其中文化精髓,让我们把其中的精髓传统发扬下去.《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4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5我们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倡顺应天性.专心致志并循序渐进;在文艺思想方面,鼓励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修养,并主张文艺应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简而言之,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发展了心性之学.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的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该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简单,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发现自己,尽力行善.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善心为何还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剧?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导致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外界污染.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的.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到底是哪里呢?因为孟子没有继续论证恶的根源,然而恶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认恶在人性中的存在.其实,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就说明了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以为自我服务为目的的.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天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现实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一个人.本性善恶的话题,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执一词,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能解释很多问题.人性善恶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恶基因表达的得比较强烈,不好的文化对恶基因起促动作用,就会导致后天罪恶的形成.我认为,在我们能够努力的范围内,就是正视我们的人性,其善恶交融的本性.在价值观和基本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我们只有一直在努力,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主导,因为人的思想个体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才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进行引导.然而对于人的引导,对人性善的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纯粹的父母给的环境,社会氛围等.《孟子》大学读后感1000字。
国学《孟子》读后感集锦
国学《孟子》读后感篇1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时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意思为:道就在附近却去远处找寻,事情可以简单的办好却去寻找复杂的方法。
人人都亲敬亲人、长辈,自然实现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标。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当然,这两则事件的内情,我没有把握说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讨当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着这两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来思索一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迩而求诸远”,方法缺乏效率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
在这些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
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
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泛滥。
学习老三篇心得体会
学习老三篇心得体会学习老三篇,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老三篇是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提到的三篇文章,分别为《论语》、《孟子》和《大学》。
这三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和处世之道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首先,我想谈谈《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阐述。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追求道德修养的坚持和品格的崇高。
孔子教导人们要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境界,也就是说,要过简朴的生活,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追求道德的修养和精神的升华。
这对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在物质欲望膨胀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追求虚荣和功利,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道德准则。
学习《论语》,让我认识到了这种偏差,明白了追求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想谈谈《孟子》。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人之所以能有不忍于心者,以其有求于心也”的观点,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自私之间的矛盾。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个人的得失,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善意。
通过学习《孟子》,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我意识到,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多付出真诚和善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我想谈谈《大学》。
《大学》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论和教导编撰而成的书籍,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学习《大学》,我更加明白了个人的修养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以身作则,做一个正直、公正和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齐家治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学习老三篇,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之美。
《孟子》学习心得十篇
《孟子》学习心得十篇《孟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的首要问题便是为道德教育“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分享的《孟子》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孟子》学习心得1一、正义感跟正义是两回事儿,孟子的正义感很强,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义的事儿。
这一点跟我们很相近。
二、鲁邹交战,邹国失地,邹国百姓冷眼旁观,孟子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们在邹君统治之下毫无民权可言,鲁君打进来,再差也未必会比邹君更差。
这就像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百姓趁机拣洋落。
民权都没有,争什么主权?外人进来也好,不进来也好,主权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专制集团的。
有人说先有主权才有民权,嗯,恭喜你洗脑成功。
事实是:只要主权背后藏着君权,那么永远都是主权越多,民权越少。
帝国大一统,万马喑无声,主权争到手,处处万人坑。
三、朱元璋读《孟子》,读到“如果领袖作恶,就规劝他;如果规劝不听,就杀了他”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勃然大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众所周知,在1957年,毛泽东也说过鲁迅类似的话。
四、朱元璋不喜欢孟子,后来仍然供了孟子,因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无风险,不但没风险,还能博取政治上的好处。
今日供鲁迅亦如此。
假如鲁迅还活着,在新浪开博客继续写杂文的话,不出俩月,你再去点击他的博客,就会发现四个血淋淋的大字:封杀用户。
五、小平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这话其实有个前提:允许一部分人先觉悟起来,先悟带动后悟,最后实现共同觉悟。
没有共同觉悟,就没有共同富裕。
参见《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孟子》学习心得2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大学》的思想内涵《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作者为孔子。
它是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大学》以“礼”为核心,论述了“礼”的重要性,以及“礼”的基本原则。
它认为,“礼”是遵守社会习俗的基本准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它强调,“礼”的基本原则是“仁”,“仁”是人们在社会中应该表现出来的善良、美德和责任。
它还认为,“仁”是人们在社会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以维护社会的和谐。
2.《中庸》的思想内涵《中庸》是一部中国古代儒家典籍,由著名儒家学家孔子的弟子墨子所撰写。
它提出了“中”的思想,即“以中庸之道,行事要求中庸”。
“中”指的是“中庸”,也就是“以中庸之道,行事要求中庸”。
中庸之道,指的是“以智慧和慎重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它强调了“中庸”的核心思想,即“以智慧和慎重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并以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避免过度激烈的情绪,保持平衡,从而达到调节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3.《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是儒家经典,收录了孔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仁”的思想。
《论语》以“仁”为核心,把“仁”作为人生的准则,强调人应当以仁待人,以仁治国。
二是“礼”的思想。
《论语》以“礼”为准则,强调人们要遵循礼仪礼节,以礼让为原则,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是“智”的思想。
《论语》强调要不断提升智慧,发挥智慧的作用,以智慧治国,让智慧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四是“修身”的思想。
《论语》强调要以自律自强为原则,修身养性,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智慧。
五是“忠”的思想。
《论语》强调要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以忠诚为原则,做一个忠诚的人。
4.《孟子》的思想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所著,收录了孟子的思想论述,全书共七篇,分为《梁惠王》、《公孙丑》、《子罕》、《荀悦》、《离娄》、《泰伯》、《国恕》七篇。
《孟子诠释》读后感
《孟子诠释》读后感《孟子诠释》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书中详细解读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诠释》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孟子的经典著作进行逐段解读,深入探讨了孟子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等方面的思想。
在我看来,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看法上。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就有良善的本性,只是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变得堕落。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政治家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民本之心为民谋福祉。
在现代社会,孟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提升。
孟子提倡的仁爱之心和民本之心,正是我们当代政治家和社会人士应该倡导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民本之心为民谋福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通过阅读《孟子诠释》,我深刻体会到了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智慧深邃。
他的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孟子的思想,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孟子诠释》,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将继续学习和领悟孟子的思想,努力践行他提倡的仁爱之心和民本之心,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能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孟子读后感800字
大学生孟子读后感800字《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生孟子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读后感1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
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
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
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
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大学学习孟子心得体会
大学学习孟子心得体会作为社会化的人,我常感自身的缺乏,如为人处事还不够深明大义,待人接物还不够礼数周到,知识学问还缺乏以活灵活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人父母,我又深感“子之教,父之过”,教育子女责无旁贷,出于上述二大动机,我开始上下求索,而经书成了我的首选。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小那么修身养性,大那么治国平天下,都能从中找到答案,是个人成长、自我完善的法宝,更是事业的开展、齐家治国的宝典。
心得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得自于《孟子》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往往由于个人性情不同、个人追求不同,易产生矛盾、分岐、仇视,给工作、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工作事业上出现的不顺心?最常见的是抱怨别人、甚至怨天怨地怨命运,这种做法对人对己都无济于事。
孟子的思想让我豁然开朗,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礼。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当我们关心他人,他人却不领情时,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不仁夹杂其间;努力治理人民,政治却不上轨道,可能是我们思虑不够周全;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可能是我们的恭敬还不够。
孟子带给我们是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通过反省、求助于自已,才能自求多福的积极的做法。
凡事反求诸己,带给我们的是心态的变化,由被动变得积极主动,且能及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化解矛盾;同时,会让人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清醒;会让人努力改进自己的言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得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自于《大学》许多人追求着事业开展、家庭兴旺,但却不知从何做起,苦于求道无门。
《大学》一书讲得是修己治人、明体达用的学问,给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告诉我们必须先由人内在的德性修养做起,而后才能到达外在事业的完成,指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却不领情时,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不仁夹杂其间;努力治理人民,政治却不上轨道,可能是我们思虑不够周全;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可能是我们的恭敬还不够。
孟子带给我们是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通过反省、求助于自已,才能自求多福的积极的做法。
凡事反求诸己,带给我们的是心态的变化,由被动消极变得积极主动,且能及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化解矛盾;同时,会让人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清醒;会让人努力改进自己的言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得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自于《大学》
许多人追求着事业发展、家庭兴旺,但却不知从何做起,苦于求道无门。
《大学》一书讲得是修己治人、明体达用的学问,给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告诉我们必须先由人内在的德性修养做起,而后才能达到外在事业的完成,指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
此外,书上还指出了修身要做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意思是要在万事万物上探求其根源的道理,那么人的灵觉就可以贯通明理;“诚意、正心”是指人的
意念、志向要诚实,符合德性,那么就可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控,保持心灵的安静,心有所主。
这之间的关系是“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对此,我理解的是:“格物致知”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人如果不能“致知”,就会愚昧昏庸,能“致知”,便能明白人生的目标;“诚意正心”需要我们觉察自己的内心,进行存善去恶,这样就会提高自控能力,不被物欲私情所牵引,不被情绪所控而意气用事。
从格物到正心,实质上就是一个人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由此,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格可修养完成。
修身是我们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通过修身,可以使人拥有美好的品德、广博的学识、不俗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可以使人拥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都是成功所必备的要素,因此修身是我们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去年发生在宁波意卡菲外滩店、万达广场的二起凶杀案,凶手都自称很爱对方,当被拒绝、不能得到对方的爱情时,采用了极端的做法,究其原因是凶手内心被占有欲望所控,情绪恶化、心态扭曲,是平时忽略了修身所导致。
既然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修身能齐家、平天下,那么就让我们从修身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