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颤动——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复仇是鲁迅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他躬行一生的主张。然而正如鲁迅思想的复杂矛盾,鲁迅的复仇观念也同样充斥着深刻与独特,矛盾与复杂的一面。

一、复仇方式的深刻与独特在鲁迅这些关涉复仇主题的文本中,虽然各个复仇的动机不是那么的一致,但其复仇动机无不具备正义性。那么在正义的召唤下,鲁迅的复仇火焰究竟指向什么呢?从他的许多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鲁迅将仇恨的矛头直指黑暗污浊社会中恶势力,既有对封建专制的攻击,又有对外来民族侵略势力的刻骨仇恨。同时,鲁迅更将复仇的笔墨用于揭示人类本性中最丑恶的东西,特别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是对于不同的复仇对象,鲁迅又选择了不同的复仇手段。(一)“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鲁迅在《两地书·一O 》中说到:“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①

历史的与现实的经验告诉鲁迅,统治者

在垄断政治权力后,不是想着为百姓的自由、权利谋福利,而是利用权力为非作歹、倒行逆施。在黑暗的国家社会里,弱小的人民只能在死亡与痛苦的边缘悲剧地挣扎着。在这种情况下,

靠思想交流或民主协商向统治者要公理争民主,靠布道感化统治者使他们向善向美,都无异于与虎谋皮,而且还可能给自身招致无尽的灾难。所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以武力抗争。鲁迅的这种复仇主题是《铸剑》这部小说最显在意蕴。《铸剑》中的国王“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国王)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②

对于这种任意杀害百姓,草菅人命的专制暴君,鲁迅是坚决的复仇态

度。剑是复仇精神的象征,也是武力复仇手段的象征。同样的,收在《呐喊》集子里面的小说《兔与猫》小说写了小白兔幼崽死在了大黑猫的爪下,于是

“我”愤怒了。小说结尾写道:“那黑猫是不能就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

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很显然,小说通过这种略带童话式的兔与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

强者与弱者、吃人者与被吃者的尖锐矛盾。在“我”看来,对残害弱小者的凶残者是决不能宽容的,必须施以报复以体现对强敌的反抗和斗争。而“我”所要使用的工具是对付大黑猫很有效的青酸钾。在这里“剑”与“青酸钾”就不仅仅是一种药物,一种物

象,而是作者武力“以暴力反抗暴力”的复仇精神的

象征。由此可见,在鲁迅的复仇理念中,对于那些欺

负弱者、残害生命的强权者、凶残是不必讲仁义道德的应该进行彻底的反抗。

(二)形而上的精神复仇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将整个中国的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对凶残的强权者,

鲁迅采取的是不妥协的彻底的复仇观。那么对于这种具有灵魂扭曲和精神病态的,酿就了许多人间悲剧的国民劣根性,鲁迅又采取怎样的复仇态度呢?对此,鲁迅毫不

犹豫地亮起了他的解剖刀,主要进行的是形而上的

精神上灵魂上的复仇。

譬如在《野草》中与复仇主题明显有关的就有三篇:《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抖》。前两篇都可以看做是先觉着对看客的复仇,后一篇可

以看做是牺牲者对受惠者的复仇。无论是《复仇》中心灵的颤动

———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冯萍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鲁迅的复仇观念是复杂而深刻的。就复仇手段来讲,面对社会丑恶势力,鲁迅讲求“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方式;面对愚昧落后的民众,鲁迅讲求形而上的精神复仇方式。同时鲁迅陷入了复仇的精神困境,一方面主张坚决而彻底的复仇,强调复仇的韧性与坚持不懈;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复仇”主张的怀疑感和复仇意义的虚无。

关键词:鲁迅;复仇手段;复仇困境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138-02

138--

裸身男女以无声无举动成功地向旁观者复仇,最终“鉴赏这路人们的干枯”,由被看者化身为观看者,体会到复仇的“大欢喜”。以及《复仇(其二)》中耶稣以自虐的心态玩味人们如何钉杀神之子,并“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还是《颓败线的颤动》中老母亲颓败的身躯的颤动中最后爆发出强大的,奔放的,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中,抒发自己极大的愤怒。其实这都是一种精神上灵魂上的复仇,与前面的“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是很大不同的。先觉者们与牺牲者们,面对“哀其不行,怒其不争”的庸众时,又不能像对待社会恶势力一样极端的仇恨,甚至用暴力的手段去消灭,中国麻木的庸常大众是在太多了,面对这些既可怜又可恨的愚昧民众,先觉者们只有在精神上对其复仇,以达到自我的救赎。

二、复仇的精神困境

鲁迅的复仇精神是不彻底的。鲁迅的一生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苦难而又黑暗的时期。所以一方面鲁迅是非常坚决地主张复仇的,强调复仇的韧性与坚持不懈,特别批判的就是对灾难和不幸的淡忘。然而,在启蒙者与民众的对立模式中,鲁迅又陷入了爱而不能,恨而不忍,弃而不舍的矛盾的不彻底的精神困境。

(一)坚决而彻底的复仇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复仇观念上讲,鲁迅是肯定并赞成正义的复仇的。他曾经说过:“当人受到压迫,为什么不反抗?”所以鲁迅在《无常》、《女吊》等篇章中塑造了色彩鲜明的复仇形象,并且毫不掩饰对它们的喜爱。浑身洁白的“无常”,象征了阴间远比阳间公正、纯洁;全身火红的“女吊”,就如一团正义的复仇的火焰,要烧尽人间一切不平和冤屈,照出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不仅是人们心目中,而且也是鲁迅心目中刚强美丽的复仇女神。鲁迅在《死》这篇文正中,写了七条遗言给亲属,其中一条就是“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④其中确实可以感受到鲁迅对“怨敌”的绝不宽恕的决然情感。

(二)复仇的矛盾

我们在赋予鲁迅坚强决绝的“战士”形象的时候,不能忽略了鲁迅身上更为重要的一个精神现象,即怀疑精神。鲁迅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深刻性,往往源于其怀疑精神。鲁迅一方面坚持复仇的彻底决然,一方面又流露出复仇意义虚无的情绪,而且在复仇观念上爱恨交织,非常的不彻底。

《铸剑》中,当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变得难解难分,出现了一个“辩头”的场面,三头相博的场面充满悲壮感,三头相辩就变成了鲁迅式的嘲讽。由复仇的悲壮剧变成了“辩头”的闹剧,而且出现了三头合葬的复仇结局。双重的荒谬是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同时陷入了尴尬,也使复仇本身的价值变得可疑,先前的悲壮感、崇高感被消解了。小说结束时,当百姓看王后、王妃,她们也看百姓,看客们自己表演起来时,复仇与被复仇者,连同复仇本身,也就同时被遗忘与遗弃,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终被消解为无。尽管鲁迅从情感上无疑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犀利的怀疑眼光,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看客)必然的失败、无效、无意义及可悲性解释给人们看。虽然他在情感上倾心于复仇,主张复仇,但同时又很清楚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复仇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是可悲的。

鲁迅笔下先驱者对愚昧、落后的民众采取的是形而上精神上的复仇,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众转向了彻底的憎恨与仇视。恰恰相反,就在这憎恨的冷峻外表下藏着一颗炽热、至诚的爱心和同情心;倾注了对复仇对象个体生命的真诚关怀和深切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鲁迅“对人类神圣的大爱不是表现为平庸的、小市民式的甜言蜜语,而是表现为大憎和复仇”。⑤

——

——

——

——

——

——

——

——

——

注释:

①鲁迅.两地书·一O.鲁迅全集(11).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1.39.

②鲁迅.铸剑.鲁迅小说.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232.

③鲁迅.兔与猫.鲁迅小说.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101.

④鲁迅.死.鲁迅散文诗歌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社,2011.445.

⑤汪晖.反抗绝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82.

参考文献:

〔1〕朱寿桐.孤独的旗帜——

—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7.

〔5〕王富仁,赵卓.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6〕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

—鲁迅《野草》重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7〕鲁迅.鲁迅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王文江)

13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