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韦庄《菩萨蛮》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韦庄《菩萨蛮》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韦庄《菩萨蛮》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韦庄《菩萨蛮》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注】韦庄,字端己,唐末诗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流传。

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后入蜀。

本词作于晚年侍蜀期间,此时韦庄为蜀掌书记,甚受蜀主王建器重,而中原正值晚唐与后梁政权交替之际,韦庄处于有家归不得的困境。

1.这首词上阕以主人口吻,下阕以客人口吻来写,都用了“须”和“莫”,这样叠用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内容分析。

(6分)2.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请简要阐述。

(5分)参考答案1.上阕的“须”和“莫”是主人的劝客之语,是说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前不要说明天的事情。

(2分)下阕的“须”和“莫”是客人的自劝之词,是说“我”忧愁的是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非常短暂,不再推辞说你将我的酒尊斟得太满。

(2分)面对不可期望的明天,只有及时行乐珍惜今天,看似重复的叠用体现了作者无可诉说的悲哀和痛苦。

(2分)(在情感上答亡国的悲痛也可以酌情给分)2. 这首词表面看是写“珍重主人心”,宽慰自己应在人生如梦的境遇中好好把握眼前。

(1分)但深层看作者正要表达的是强作欢笑的辛酸。

(1分)亡国之悲,词人隐而不宣,却故作达语“遇酒且呵呵”。

“呵呵”是空洞的笑声,无奈之余,词人只有故作旷达,暂时以酒麻醉自己。

(2分)作者巧妙地借主人劝酒,抒写了心中难言的隐痛。

(1分)(抓住“直”“纡”“ 达”“郁”分析即可)参考译文今天晚上劝您务必要喝个一醉方休,酒桌前千万不要谈论明天的事情。

就珍重现在热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为主人的酒杯是深的,主人的情谊也是深的。

我忧愁的是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太短暂了,我不再推辞说您又将我的酒杯斟得太满。

既然有酒可喝再怎么样也得打起精神来,人生能有多长呢?赏析:《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是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词作。

孙光宪《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孙光宪《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孙光宪《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

①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

②客帆风正急,茜袖侵樯立。

③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注释】
①木棉:落叶乔木,亦称红棉、攀枝花。

②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

祈赛:指南方少数民族祈天赛神的风俗。

③茜(qian):红色。

樯(qiang):船的桅杆。

④极浦:水滨或水口的尽头。

【译文】
南国的春晨,黎明的帷幕在鸟鸣声中拉开。

一座座祭神的祠庙掩映在盛开的木棉花丛中。

铜鼓敲起来,蛮歌唱起来,南方人经常开展这种祈天赛神的活动。

踏上了归船,拉起了白帆,江风正吹得欢。

有美人红袖飘飘,独倚桅杆。

船已驶离水口,她犹在频频回首;我望着浩渺烟波,感到无限忧愁。

【集评】
近代·李冰若:“南国风光,跃然纸上。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
【赏析】
在唐五代“花间”词人中,以吟咏风物而著称者乃欧阳炯和李珣,二人皆写下了十数首《南乡子》以吟咏吴越风物人情,历来颇为脍炙人口。

孙光宪亦写下了不少吟咏荆楚和吴越风物之作,此词即属其一。

上片写南国风物,下片抒离别之情,把离别的背景由闺阁庭院、花前月下推置于木棉花下、越禽声里的南国蛮乡,乃别具一番风味。

而“铜鼓与蛮歌”二句,则反映了南方民族祈天赛神之风俗,这在“花间”词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王安石《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王安石《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王安石《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菩萨蛮宋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 [19] ,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 [20] ,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19]“花是去年红”二句:《临川集》作“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当是后来改定。

[20]偃:斜。

译文: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

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因为一夜之间春风就把它吹开。

新月斜卧在树梢上,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

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评析:一派光风霁月的清和气象。

此词作于安石退居金陵半山草堂之后。

短帽轻衫,从容自得,人品之高可见。

此词多集唐人成句为之,开集句填词之始。

如“数间茅屋闲临水”即出自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花是去年红”则出自殷益《看牡丹》诗。

“梢梢新月偃”出于韩愈的《南溪始冷》。

第六句“午醉醒来晚”,则方棫《失题》中句。

凡此等等,多举唐诗成句,化裁万象,以写自家襟抱,其格之高,其才之妙,令人有观止之叹。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庆历二年进士。

神宗朝,除翰林学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

晚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

卒谥文。

他为了改革朝政,创行新法,因反对之人甚多,没有成功。

他同时是诗人、古文家。

他的词刚劲豪放,别具一格。

有《临川先生歌曲》一卷,《补遗》一卷,见《彊村丛书》。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张先的词《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菩萨蛮①张先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

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

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

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

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

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

“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不幸。

李清照《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⑶乍著:刚刚穿上。

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⑷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

一说指梅花妆。

《太平御览》卷九七O 引《宋书》,谓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

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

⑸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

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

积久,外皮朽烂。

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情感的?【参考答案】:(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

“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译文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

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

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作的。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

李清照南下江宁,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

词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词人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篇《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一路追高宗,直指临安(今杭州);一路追隆佑太后(在当时维系人心,抵御外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时人和后世所称颂),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情势危急。

南奔民众及沿途百姓深受金兵之害。

47年后,任职江西驻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

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阅读练习2.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_________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_________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_________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3.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2.B(3分)3.答案要点: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菩萨蛮王安石译文阅读答案

菩萨蛮王安石译文阅读答案
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
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 两声。
【译文】依山傍水之处,有几家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茅
屋,在草堂前的垂柳下,一个窄衫短帽的老人悠闲地漫步。一
夜春风吹开了仍如去年的红花。 从中午喝酒,一直到月上树梢才醒。什么事物让我最动情
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
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时光流逝、老
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 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用:①表现作者
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 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 的意境。
呢?就是那婉转动听的黄鹂的鸣叫声。
8、本词首句的“闲”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 析。 • 结草作舍临水而居,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
中,透露出生活的“闲适”;(1分)醉酒
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透露出生活的
“闲逸”;(2分)“最关情”的“黄鹂”
更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中的“闲情”。
(2分)
9、三四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主要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一夕春风来,吹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

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

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

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1、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来赞美江南好的?答案: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江南的人美。

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2、如何体会未老莫还乡五个字平易中的转折?答案:莫还乡实际正是由于想到了家乡。

他没有用不字,而是用的莫带有叮嘱的口吻,是想还乡,但是由于此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有故乡欲归而不能的苦衷。

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未老是第三层意思,意思是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所以五个字有三层意思的转折,表面上写的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实际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所以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为什么说还乡须断肠?答案:家乡正弥漫着战乱烽火,回到那里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4、这首词的表现手法?答案:以乐景写哀情。

5.这一首词共写了江南哪几种景物?表现了江南怎样的景色特点?答案:春水、画船、垆边美人。

表现出江南优美可人的景色特点。

6.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对江南景色的依恋、赞美之情。

译文:人人都说江南好,让游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彩绘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卖酒时撩袖盛酒时,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菩萨蛮 》纳兰性德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菩萨蛮 》纳兰性德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 “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 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 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2. 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答1. C C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错误。

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

故选C。

2.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空城、黑夜、筛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

②直抒胸臆。

“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枪的思家之念。

③以景结情。

“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题干问的是“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需要结合下阕内容分析抒情方法。

结合“笳声”“夜”“空城”等分析,借景抒情,所写之景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引发其思乡之情。

“秋梦不归家”是抒情,是感叹,直抒胸臆,道出了深蕴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

“残灯落碎花”是写眼前实景,诗人“归家”而不得,希冀于梦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残灯”独坐了。

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是词人心碎的隐喻。

黄公度《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公度《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公度《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菩萨蛮 [1]
宋黄公度
高楼目断南来翼,玉人依旧无消息。

愁绪促眉端,不随衣带宽。

萋萋天外草,何处春归早。

无语凭阑干,竹声生暮寒。

注释:
[1]菩萨蛮:其子黄沃注云:公时在泉幕,有怀汪彦章(汪藻)而作。

以当路多忌,故托玉人以见意。

评析:
此为怀人之词。

绍兴十二年(1112),汪藻出守泉南,而公度为幕宾。

因见嫉于秦桧,汪藻移守宣城,作《点绛唇》,有“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之句。

公度和词则云:“凤池归后,无路陪尊酒。

”《菩萨蛮》则别后追忆之作,托意美人香草,以写其悃挚深情,俨然楚骚风味。

“无语凭阑干,竹声生暮寒”,皆寄情言外,最为蕴藉。

作者简介:
黄公度(1109一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

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除秘书省正字。

秦桧当国,坐讥讪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

又因诗忤秦桧,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

桧死,召为员外郎。

词风清丽轩爽。

有《知稼翁集》二卷。

《菩萨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菩萨蛮唐·温庭筠原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屛风上的图案,由于屛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评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彷彿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隻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①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②。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③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④【注释】①漠漠:烟雾弥漫的样子。

谢朓《游东田》:“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碧:青绿色。

②暝色:暮色。

人:游子自指。

③玉阶:白石台阶,以其光洁细腻似玉,故径称之。

空:徒然,白白地。

伫(zhu 助)立:久久地站着。

④亭:古时修设在路边供行人歇息的亭舍,各亭间距离不等,一般说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更:连接不断。

【译文】平野上林木已笼罩在层层烟雾中,连绵群山蜿蜒如带,也浸透寒意,那碧绿的山色勾引起哀哀的离情。

暮色冉冉地降临高楼,楼头的游子正独自远眺伤神。

人立石阶许久许久,群鸟归巢急急匆匆。

啊,落拓飘零,何处是我最终的归宿,何时才能踏上归家的路程?唉,眼望着长亭接着短亭,我心中但觉一片空茫与迷蒙。

【集评】宋·黄升:“二词(指此首与《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明·卓人月、徐士俊:“词林以此为鼻祖,其古致遥情,自然压卷。

”(《古今词统》卷五)近代·俞陛云:“以词格论,苍茫高浑,一气回旋。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赏析】词写游子思乡之愁。

上片由远而近,以景衬情。

“烟如织”、“寒山碧”,反衬着游子迷惘伤感的情怀。

“暝色入高楼”,时光流逝,物换景移,引出楼头远眺之人——乡愁满怀的游子。

下片由近而远,抒发乡愁。

借宿鸟归飞起兴,自然贴切,内蕴丰厚,由思乡而思及人生归宿。

长亭短亭,寄意言外:千里万里,欲归无计。

韦庄《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韦庄《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韦庄《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①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②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③皓腕:洁白的手腕。

④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

《菩萨蛮》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菩萨蛮》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菩萨蛮》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原文】: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释】: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②樽:酒杯【翻译】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是去还是留,真叫人难以抉择,此时西江的潮水将要平息。

【赏析】这是一首惜别词。

作者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劝住对方的眼泪,这种抒写伤离恨别心绪的表现手法,与宋词中写离别时常见的缠绵悱恻、肝肠痛断、难舍难分的情状有所不同。

这首词从送别写起。

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

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一边却楼上把盏劝酒。

“催”,见时间之难以再延。

“留”,见送行人之殷勤留恋。

一“催”一“留”,就把去和住的`矛盾突出出来了,并且带动全篇。

“去住若为情,即由首二句直接逼出,欲去不忍,欲住不能,何以为情?这一问见别离之极度苦人。

”西江潮欲平“的好处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由前面击鼓催客、高楼把酒的场面推出一个江潮涨平的辽阔场景。

句中的”欲“字包含了一个时间推进过程,说明话别时间颇长,而江潮已渐渐涨满,到了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了。

换头就江潮生发,潮水有信,定时起落,所以说“容易得”,然而它能送人去却未必会送人来。

一旦南北分离,相见即无定期故云“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结穴处一笔宕开,颇值得玩味。

“此樽空”,遥承上片次句“把酒留君”,“樽空”见情不忍别,共拚一醉。

但即使饮至樽空,故人终不可留,所以结尾则由叹见面之难,转思它日再会,发出“知君何日同”的感慨。

描写,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下片“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仍不离眼前景象,而更侧重写意念,以传达人物的心境。

结尾二句虽然表现为感慨,却又是循上文章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

所循的思路应该是: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

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

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思致”。

李煜《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①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②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注释】①划(chan产)袜:只穿着袜。

划,仅,只。

金缕鞋,金线绣花的鞋。

②画堂:彩画装饰的厅堂。

一向,与“一晌”通。

指好长一会,或指时间很短,片时。

这里指好长时间。

【译文】花明月暗雾纱笼罩,与情郎相会正好在今宵。

手提金线绣花鞋,只穿着袜儿轻轻走下台阶。

就在画堂南边相见,颤抖着依偎了好长时间。

我出来一次很难,请郎君纵情爱怜。

【集评】宋·马令:“后主继室周氏,昭惠之母弟也,警敏有才思,神彩端静。

昭惠感疾,后常出入卧内,而昭惠未之知也。

一日,因立帐前,昭惠警曰:“妹在此耶?”后幼未识嫌疑,即以实告曰:“既数日矣。

”昭惠殂,后未胜礼服,待字宫中。

明年,钟太后殂,后主服丧,故中宫位号久而未正。

至开宝元年,始议立后为国后。

……后自昭惠殂,常在禁中,后主乐府词有‘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之类,多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

”(《南唐书》卷六)明·卓人月、徐士俊:“‘花明月暗’一语,珠声玉价。

”(《古今词统》卷五) 明·茅暎:“竟不是作词,恍如对话矣。

如此等,《词的》中亦不多得。

”(《词的》卷一)明·潘游龙:“结语极俚,极真。

”(《南唐二主词汇笺》引)【总案】从上边列举的少量评论可以看出,这首小令为历代人们所关注,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我想,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是形象。

词中形象,维妙维肖,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其次是语言,明白如话,听也可以听懂。

第三,取材于众人熟悉的现实生活。

这一切,似与后主的宫廷生活相距甚远。

过去就传说,该词为宋代杜安世所作,文字虽与杜的《寿域词》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却是相似的。

宋代马令在《南唐书》卷六中说,该词系李后主为小周后而作,并叙写了一些为说服读者而加的细节,但觉得似为后人的穿凿附会。

赵令畤《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赵令畤《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赵令畤《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菩萨蛮
宋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 [1] ,頩姿冷艳明沙水 [2] 。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3] 。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 [4] ,人间第一枝。

注释:
[1]先梅蕊:言春风首先吹开梅花。

[2] 頩(pīng)姿:美丽的姿容。

明沙水:照映着沙滩水滨,显得后者也明艳起来。

[3]月与期:言只该由月亮为伴。

[4]燕:通“宴”。

瑶池:传为西王母所居仙境。

译文:
春风最先试着让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

花瓶中的梅花姿色美丽,冷韵幽香,伴随着它的是明沙净水。

它不卑不亢,从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应当与月亮约定日期来作伴。

它的香气清幽淡雅,传得很远,总是先在女子们的钗头上出现。

大雪过后。

梅花被王母宴请到瑶池,这是人世间报春的第一枝花。

评析:
“春风试手先梅蕊”,“试手”二字,写出了造化之神通,极具气象。

“不受”句一抑,“端须”句一扬,文气振起,格调高绝。

下片就梅花与人两面言之。

笔墨奇幻,一片化机,洵咏梅词中极品。

作者简介:
赵令畤(1051—1134),本名景贶,苏轼为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燕王德昭(太祖次子)玄孙。

元祐间,签书颍州公事。

苏轼荐之于朝,轼贬,被罚金,废置十年。

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同知大宗正事。

有《侯鲭录》传世。

词风清拔,与二晏相近。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共含11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菩萨蛮李清照阅读答案菩萨蛮李清照阅读答案《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①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沉水,即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题目:①请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2分)上阕:下阕:②有人认为,末句的香消酒未消的两个消字用得好。

请简要说说理由。

(4分)③简析本词的主要艺术手法。

(4分)参考答案:①能力目标:理解、概括诗词内容。

参考答案:早春之喜思乡之愁 (1点1分共2分)②能力目标:准确理解诗词用字。

参考答案:消:消散。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1分)醉深说明愁重,(1分)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1分)对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

(1分)③能力目标:比较准确地分析诗词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乐景衬哀情)(1分)上阕写早春时天气的暖和和词人欢欣的情绪,衬托下阕愁思深重,借酒浇愁,(1分)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1分)篇2: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原文】菩萨蛮①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闽。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问题】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4分)(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2分)(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2分)【参考答案】11.(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魏夫人《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魏夫人《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魏夫人《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①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②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注释】
①掩映:互相遮掩而又彼此衬托。

②早晚:随时,每天。

③柳绵:柳絮。

杨柳春天飘絮,三见其飞,即离人已别去三年。

【译文】
在夕阳的余晖中,溪山交相掩映,鸳鸯飞起,水中楼台的倒影也随着水波荡漾。

隔岸三三两两的人家,春色满园,可以隐约看见出墙的艳红的杏花。

时时沿着绿杨堤下的路径,去到溪边徘徊。

已经三次看见柳絮随风飞舞,离人却仍然没有归来。

【集评】
宋·曾慥:“魏夫人,曾子宣丞相内子,有《江城子》、《掷珠帘》诸曲,脍炙人口。

其尤雅正者,则有《菩萨蛮》云:‘溪山掩映……。

’深得国风《卷耳》之遗。

”(清冯金伯《诃苑萃编》卷四引《乐府雅词》)
宋·朱熹:“本朝妇人能词者,惟李易安、魏夫人二人而已。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引)
宋·黄升:“李易安、魏夫人、使在衣冠之列、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徒擅名于闺阁也。

”(同上)
清·陈廷焯:“朱晦庵谓宋代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与李易安二人而已。

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然亦未易才也。

”(《白雨斋词话》卷二)
【赏析】
这首词写闺情。

写景抒情均以溪水为中心,语言清丽谐婉,景色鲜美如画。

情致缠绵,含蓄蕴藉,有“雅正”之誉 (赵晓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

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

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

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1、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来赞美江南好的?
答案: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江南的人美。

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2、如何体会未老莫还乡五个字平易中的转折?
答案:莫还乡实际正是由于想到了家乡。

他没有用不字,而是用的莫带有叮嘱的口吻,是想还乡,但是由于此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有故乡欲归而不能的苦衷。

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未老是第三层意思,意思是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所以五个字有三层意思的转折,表面上写的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实际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所以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为什么说还乡须断肠?
答案:家乡正弥漫着战乱烽火,回到那里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4、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答案:以乐景写哀情。

5.这一首词共写了江南哪几种景物?表现了江南怎样的景色特点?
答案:春水、画船、垆边美人。

表现出江南优美可人的景色特点。

6.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对江南景色的依恋、赞美之情。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让游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彩绘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卖酒时撩袖盛酒时,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不要在老之前回到故乡,不然回到家乡后会悔断肚肠。

赏析:
菩萨蛮韦庄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

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

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
韦庄菩萨蛮现存五首,风格都相近,此其二,时早期浪游江南时的作品。

词的主体部分极写江南好。

开头部分就已点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对于江南的美景早已是人尽皆知,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就曾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赞美江南的旖旎风光。

作者作为客游江南的身份也就被人人奉劝终老江南。

对于一位游人而言,最感兴趣的不外乎江南的山水、风月。

以下四句就具体描述了江南的妙处。

上阕两句先从美景写起,既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又凸显了江南水乡生活的悠闲自在。

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在碧蓝的水上、精雕细刻的画船中,听雨入眠的悠闲意境。

下阕转而写人,酒家女貌美似月,肤白如雪垆边人似月,皓腕
凝霜雪。

词人写到这里,把江南的美景美人刻画的淋漓尽致。

所以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作结:未老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从浅层次来看,作者对江南极端迷恋,甚至遥想回乡之后,会因思恋江南而肝肠寸断。

可是仔细体会,又会发现不妥之处,作客异乡之人总会因思恋故土而愁肠百结,例东汉王粲在《登楼赋》中曾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而作者却为何一反常态呢?再次回过头来梳理全词,会发现所谓江南好,只不过是他人劝慰之语,并非作者亲言。

联系作者当时所处背景,家乡正值一片战乱,作者为避乱流落江南,如果当时即还乡,只能目击离乱,令人断肠,故暂不还乡。

由此我们得知,作者不还乡只是无奈之举。

未老二字我们也不可忽视,古人云落叶归根,中国人这种浓的化不开的故土情节是根深蒂固的,未老尚可忍受思乡之痛,可当年华日渐老去,乡土是最终的归宿。

纵观全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本次乃忧时伤乱抒发思乡情感之作。

虽借他人之口极言异乡美好,但也只不过是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词人哀伤之极、思乡之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