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合集下载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装置改进的意义
1.比课本上的“大烧杯罩住的两个小烧杯”的实验现象迅速,并且有一个从下往上先后变色以及颜色由浅至深的逐渐变化过程,这就让学生更容易想像“分子在不断运动”
2.可以节约药品并且可以很好地控制浓氨水的挥发
3.减少氨气的挥发和泄漏不污染环境
4.实验具有对比性
5.废品利用
备注
还可改用无色塑料瓶或广口瓶,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并将其用线拴好放在瓶底,把滴有酚酞试液滤纸条分别放在瓶外壁上和粘在胶塞上悬在瓶中。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实验名称人教版49页:探究源自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实验改进二
实验目的
因为本实验密封性不好,浪费药品,改进实验增强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铁树开花)、培养学生创新和设计能力。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仪器:锥形瓶(大无色可乐瓶)、细铁丝、胶塞、棉花、细线、青霉素瓶(小药瓶)、注射器、小泡末砖
试剂:酚酞、浓氨水

实验仪器装置图

实验操作部分说明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谈“分子运动实验”的细化和改进

谈“分子运动实验”的细化和改进

谈“分子运动实验”的细化和改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同样要求青年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而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开端,也培养了其基本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的一生中至关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落实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多处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但是许多探究实验在设计上局限于其要突破的教学难点,主要是有针对性地突出一個目的,强调结果大于过程,若直接按照教材教学则容易存在设计上相对单一,在知识形成的层次与衔接上有所欠缺等问题,尤其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而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应该可以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感受不断提出问题再不断解决问题的喜悦,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以第三单元课题一中的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为例,为了突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教材设计如下实验: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1)。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此实验设计的步骤简单,如果就按照这三个步骤来完成演示实验,效果可能不太好。

学生在接触这个实验时才刚刚开始学习化学,而且对于实验中涉及的化学试剂相对陌生,因此对于步骤1中为什么要在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溶液,步骤2中为什么又要滴浓氨水,步骤3中为什么要罩大烧杯,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而烧杯B中的浓氨水却不变红等问题的理解有困难,很难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这样既突破不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不能充分利用“活动与探究”这些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创新设计及启示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创新设计及启示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创新设计及启示摘要:笔者重新审视了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功能。

通过实验创新设计发挥实验的功能和作用,让实验促进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本文通过研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中《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不足之处,从药品的添加方式、实验仪器的筛选、实验方案的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对该实验的评价和创新设计,提出了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和课标在实验创新中融入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实验创新的启示。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分子运动现象创新设计1.《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原型分析《化学教学系统论》指出:化学实验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科学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基础上,才是正确的、可以提倡和效仿的[1]。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由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是培养学生“宏观探析与微观辨析”素养能力的第一课。

1、《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素养目标《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辨识微粒的性质,初步掌握物质的微粒性,形成“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观念的重要实验内容。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臂膀”,是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学生能够认识到“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学生的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在这里体现。

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揭示其特征和规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并能够设计实验和同学交流实验的成果,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学生在观察、辨识反应的现象过程中,从宏观现象分析出微观实质,学生的思维碰撞“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接触,但是却出现了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

化学实验仪器创新成果: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

化学实验仪器创新成果: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

化学实验仪器创新成果: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一、实验目的:九年级化学人教版课本上册探究分子的运动,按照课本进行实验,需用的药品多,仪器比较大,多数教师演示,不方便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时,不但时间长,浪费课堂时间,而且还会闻到刺激性的氨味,污染了空气,影响师生情绪,危害师生健康,不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条件有限,所以我将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创新,不但实验现象明显,绿色环保,趣味性增强,而且更适合现今教育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仪器:玻璃瓶(2个)、10毫升注射器(2个)、橡胶塞(2个)、50毫升烧杯(2个)、棉花适量实验试剂:酚酞试液、浓氨水、稀盐酸三、实验装置图及仪器组装说明:实验装置:如图,将橡胶塞用针打孔,将注射器针头固定在橡胶塞上,取少量棉花,固定在注射器的针头处(注意尽量靠近针头位置),将针头处稍微弄弯,目的是防止棉花固定不太好脱离。

四、实验操作:1、取组装好的注射器,吸取约2毫升滴有酚酞的稀盐酸溶液,取少量棉花缠绕在注射器针头处。

2、将1毫升浓氨水装入准备好的玻璃瓶中。

3、向注射器针头处棉花上滴上几滴酚酞溶液,迅速将注射器连同活塞旋进玻璃瓶内,观察,大约一到两秒就能看到明显现象,如图一。

4、取两个烧杯向其中一只加入20毫升热水,另外一只加入20毫升冷水。

5、将前面组装好的装置组装两套分别放入盛有冷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如图二、图三。

实验结束后期处理,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推入玻璃瓶中震荡,吸收瓶中的氨水,防止污染。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1、通过改进,大大减少了药品的用量,体现节约原则,更加绿色化。

2、这套改进后的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现象,给教师上课赢得了时间;同时,用封闭装置实验,减少实验过程中氨气对师生健康的毒害,增强爱护学生、自我保护,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到不同温度下沾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的快慢不同,既能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又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对“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的改进

对“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的改进

四是实验药品多次重复利用 ;五是将氨气分子和滴有
无 色 酚 酞 试 剂接 触 瞬 间 变 色 改 为 依 据 氨 气 分 子 运 动 路
径( 总体 向上运 动 ) 有 酚 酞溶 液 的滤 纸 自下而 上 逐渐 变 滴 红 ,取 得 明显 的实 验效 果 。
~ 0 o o O0 o o 00 oo O一
下而 上依 次变 红 。 3实验 装置 制作 .
() 验 结 束 后 , 盖 紧 装 有 浓 氨 水 的 小 药 瓶 的 瓶 5实 塞 ,以备下 次使 用 ;用 橡皮 塞盖 紧 塑料瓶 瓶 口, 以便 处 理 实验 废气 ( 如 图2 示) 装置 所 。 2现 象 .
滴 有酚 酞溶 液 的滤纸 条 自下而 上逐渐 变 红 。
2 1 年第6 0 2 期
总 1期 第4 2
中国 观代黼 装 备
SN 4994/ C1718 S124 N6 .3 1 T

对 “ 分子在不 断运动 "实验 的改进
代 道 强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 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上 册 第 三 单 元 《自然 界 的 水 》 中 , 课 题 2 “ 子 和 原 分 子 ” 中 “ 子 在 不 断运 动 ” 的探 究 实 验 , 虽 然 实 验 现 分
滴有酚酞的滤纸条
去掉底 部的两个 塑料
瓶用透 明胶带粘合 在


改进:一是用塑料瓶( 或塑料管) 代替大烧杯形成密环 境 ;二 是 用 废 弃 药 瓶 代 替 小 烧 杯 装 浓 氨 水 ;三 是用 滴
有 酚 酞 溶 液 的 滤 纸 代 替 加 有 无 色 酚 酞 试 剂 的 小烧 杯 ;
图4温度对分子运 动的影响装置图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运动改进实验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运动改进实验教学设计
分子运动改进实验教学设计
姓名
马路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先锋中学
创新实验
名称
分子运动的创新设计
所属教材版本和年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实验目的: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原理: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溶于水后生成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实验用品:蒸馏水、浓氨水、酚酞、棉花、矿泉水瓶、注射器、青霉素瓶
实验装置图(画图规范、清晰):
实验创新之处(优点):
1.与教材实验相比,本实验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能减少氨水向空气中挥发,从而减少污染。
2.节约药品,本实验只须几滴浓氨水。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因此,该实验可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尤其适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改进:
1.浓氨水速度太快,可改为稀氨水.
2.可改为两套,一份放冷水中,一份放热水中进行对比实验。
2.现象:
步骤⑴中滴有蒸馏水的一边小花不变色;
步骤⑵中滴有浓氨水的一边小花变红色;
步骤⑷小花逐渐变红色。
3.结论:
步骤⑴现象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步骤⑵现象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步骤⑷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效果:
现象明显,所用时间短。
实验解说:
1.首先取滤纸做的小花,喷上酚酞试液,向一边滴加蒸馏水。小花不变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再向小花的另一边滴加浓氨水。小花变红色,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另取滤纸做的小花,固定在铁丝的一端,再向小花上喷酚酞试液。
4.然后向集气瓶内滴入几滴浓氨水,并迅速用上述带有小花的橡皮塞塞紧集气瓶。小花逐渐变红色。这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整个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验存在着操作复杂、现象不明显、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必要性1、提高实验效果传统的一些初中化学实验可能由于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难以观察到关键的变化。

例如,在某些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中,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可能不够显著,影响学生对反应进程的判断。

通过改进实验方案,选择更合适的试剂或调整试剂浓度,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清晰,提高实验效果。

2、增强实验安全性一些化学实验可能涉及到危险的化学品或操作,如果不加以改进,可能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造成威胁。

例如,某些燃烧实验如果控制不当,容易引发火灾。

通过创新实验设计,采用更安全的实验方法和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实验风险。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过程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适应环保要求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改进实验,减少试剂的用量,优化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可以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必须基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而违背化学规律。

2、简约性原则改进后的实验应尽量简化操作步骤,减少实验器材和试剂的使用,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3、安全性原则始终将实验的安全放在首位,避免使用危险的化学品和操作方法,确保师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4、直观性原则实验现象应明显、直观,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够有效地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

分子运动实验创新(余堰中学)

分子运动实验创新(余堰中学)

分子运动实验创新
浠水县余堰中学李志
实验目的:探究分子运动
实验原理:利用氨分子的扩散,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实验用品:试管架1个、大试管3支、小试管3支、小烧杯1个、酚酞试液、浓氨水、棉花
装置图:
1 2 3
实验设计(操作、现象、结论):
操作步骤:
如图,取3支大试管,在试管底放一团棉花向其中2、3两支试管中滴
加酚酞试液。

另取3支小试管,倒入等量的浓氨水,并将第3支试管
放在装有热水的烧杯里。

将3支大试管分别罩在3支小试管上。

现象:第1支试管中的棉花不变红;第2、3两支试管中的棉花变红,且第3支试管棉花变红更快。

现象分析:对比1、2说明变红的是酚酞而不是棉花;对比2、3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结论:分子是运动的,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实验解说:本实验是改自教材第50页的探究分子动动的实验
这是教材上的实验装置图。

通过改进我认为有这样几个优点:
1、改有试管做实验所需药品更少,体现了化学中的节约原则。

2、试管的密闭性比烧杯好,减少了氨分子向空气中挥发,更加环保。

3、操作简单,出现现象速度更快。

4、增加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实验。

使学生对分子特性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对“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的改进

对“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的改进

对“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的改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课题2“分子和原子”中“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探究实验,虽然实验现象明显,反应速度较快,但实验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没做任何处理,挥发到空气中易污染环境,加之用小烧杯装氨水,所需药品量大,不能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实验量少、回收重复利用、对环境污染小(无污染)”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对该装置进行了5个改进:一是用塑料瓶(或塑料管)代替大烧杯形成密闭环境;二是用废弃药瓶代替小烧杯装浓氨水;三是用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代替加有无色酚酞试剂的小烧杯;四是实验药品多次重复利用;五是将氨气分子和滴有无色酚酞试剂接触瞬间变色改为依据氨气分子运动路径(总体向上运动)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自下而上逐渐变红,取得明显的实验效果。

一、改进优点1.污染小用塑料瓶代替大烧杯,实验后用橡皮塞密闭后集中处理,整个实验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挥发的氨气对教室、实验室空气污染小,确保学生和教师身体健康。

2.药瓶用量少改小烧杯盛装氨水为带瓶塞的小药瓶盛氨水,改2个盛放滴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为直接在滤纸条上滴加酚酞溶液,药品用量少(若用装棒冰的塑料管等直径小的塑料管代替塑料瓶作为密闭容器,药品用量更少)。

3.可重复利用小药瓶中的氨水和用过的滤纸都可重复利用。

4.速度快将实验装置改为直立状态,氨气分子向上运动速度快,达到缩短实验时间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5.凸现分子扩散运动的痕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悬挂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自下而上逐渐变红,很直观地反映了实验中氨气分子的运动路径(总体向上运动),现象明显,趣味性强,效果好。

2.实验原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打开盛装浓氨水的小药瓶瓶盖,通过由塑料瓶制作的密闭通道,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上时,氨气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使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滤纸变红。

随着氨气分子向上运动,氨分子遇到滤纸条上滴下的酚酞溶液,白下而上依次变红。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创新设计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创新设计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分子运动是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而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何设计一种创新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运动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新颖的分子运动实验设计。

材料准备:
1. 一只透明的玻璃瓶;
2. 一些普通的小球(如马球或网球);
3. 水;
4. 蒸馏酒精;
5. 一把打火机;
6. 纸张。

实验步骤:
1. 将小球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水;
2. 将瓶子口与打火机相接触,并向其中喷入适量的蒸馏酒精;
3. 在瓶口处点燃酒精蒸气,使其在玻璃瓶内爆炸;
4. 观察小球在爆炸中的运动状态。

实验分析:
在本实验中,小球会因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瓶内的气体运动而
产生随机运动。

这种随机运动正好符合分子运动的特征,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分子的无规律性运动。

同时,在实验中加入蒸馏酒精可以使爆炸更加明显,充分展示分
子的碰撞和排斥现象。

此外,实验中还可以用计时器来测量小球在瓶
子中移动的时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分子运动的速度和距离变化。

总结:
通过这项创新的实验设计,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和深入地理解分子
运动的本质,并且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提高了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值得值班老师和实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相信会收到不错的教
学效果。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2019年第37期(总第361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课例评点▲一、教材分析(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了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本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笔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

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三、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此,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对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对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对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课题:人教版上册50页活动与探究2
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
仪器:小烧杯(3个)1000ml烧杯
实验步骤: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现象:A烧杯中溶液变红,B中不变色。

进行实验时,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药品的用量也较大。

改进方案:(适用于演示和分组)
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
仪器:大试管(2支)、小试管(2支)、胶塞、250ml烧杯(2个)、滤纸条、棉花、玻璃棒实验步骤:
(1)把滤纸条放入小试管中,并用酚酞溶液将其润湿。

(2)在大试管底塞上一团棉花,并把小试管倒放在大试管中。

(3)向大试管中倒入等量的浓氨水,塞上胶塞观察现象。

(4)另外一组放入乘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滤纸条从下至上逐渐变红,且温度越高颜色变化越快。

改进实验的效果:
(1)药品用量少,封闭环境对空气无污染。

(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创新设计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创新设计
二、实验创新 (1)实验仪器:试管、玻璃管、橡胶塞、自制四穴点 滴板、秒表、火柴、酒精灯、试管夹。 实验药品:浓氨水(滴瓶)、稀氨水(滴瓶)、酚酞试 液(滴瓶)、浓盐酸(滴瓶)。
大试管
图 1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
利用两个小烧杯(B 烧杯盛浓氨水、A 烧杯盛酚酞 溶液)和一个大烧杯(罩在两个小烧杯上)探究分子运 动现象的实验。
(下转第 8 页)
化学教与学 2019 年第 5 期
·教学研究·
反应进行随时间推移 t1→t2→t3 逐渐减小导致速率也 应逐渐减小相矛盾,原因是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在 观测记录注射器中气体体积的同时,用温度计量出相 应时间点溶液的温度,记录温度的变化。②从反应本 质和反应外界条件来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哪些?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整个反应过程中压强、 催化剂(没加入催化剂)的影响均可排除,温度的影响 是重点对象和关键。教师可以总结:若从温度的影响 来看,t1→t2 反应速率加快,肯定是升高了反应体系的 温度,且温度升高的影响大于浓度减小的影响。③做 该实验时大家并没有加热,溶液的温度为什么升高 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反应的热效应分析该反应 是放热反应,只能是反应本身所产生的热量所致。至 于 t2→t3反应速率下降主要是浓度减小占主要影响因 素。
按照教材的方法进行操作实验,暴露出一些不 足:尤其是实验体系开放造成较多的氨气逸散在教室 内,污染较重,影响师生身体健康;实验所用浓氨水、 酚酞溶液的用量(每次实验需要的量为 50~60mL) 大,实验后难以重复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处理不当 还会污染环境;氨分子运动的空间比较大,实验用时 较长,静置 2~3 分钟后仅在酚酞溶液表面出现变红的
6s
13s
28s
图 4 方案①实验现象

对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突破

对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突破

对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突破
1、设计目的: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可视化,对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通过实验显示出,从而验证分子的性质
2、实验仪器及试剂:浓氨水、浓盐酸、酚酞试剂、滤纸、铁丝、玻璃缸
3、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整个实验装置是一个密闭的玻璃缸,用两块可以移动(上下移动)的玻璃1和玻璃2隔成三个小室,1室内放上浓氨水,2室用铁丝缠上用酚酞试液浸泡的滤纸,3室内放上浓盐酸。

4、实验操作部分
该装置整体是一密闭的容器,可以把这一容器分为三个小室编号分别为:1室、2室、3室。

把玻璃1向上拉动,一会可见2室内的滤纸变红了,向下移动玻璃1向上移动玻璃2,一会可见变红的滤纸又变回原色。

5、设计的意义
1、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1)课本上的实验在操作时比较麻烦而有时现象不太明显;
(2)倒扣的烧杯与桌面之间有空隙浓氨水容易溢出而污染环境。

2、改进后的优点:
(1)改进后的装置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内进行的,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2)操作起来相对较简单,只需要把玻璃向上提一下,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3、设计的创新点:
另外可以根据两边变色的时间长短也可以验证分子运动有快慢之分,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运动速度愈慢。

通过这一装置可以很形象的看出分子的运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变无形为有形,从而很容易验证实验的目的。

同时根据两边颜色变化快慢也能让学生观察到具体的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分子运动快慢的原因。

分子性质实验探究的改进与创新(共5篇)

分子性质实验探究的改进与创新(共5篇)

分子性质实验探究的改进与创新(共5篇)第一篇:分子性质实验探究的改进与创新分子性质实验探究的改进与创新月田镇中心学校许求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学习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知识,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仍是化学学习的一个跨越。

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本次实验能起到很好的思维过渡作用。

二、实验的原型及不足之处人教版化学教材P50-活动与探究,通过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这一原理,设计实验证明氨气分子在运动。

不足之处:1、原实验两个烧杯中装有的均是无色液体,对学生的视觉有一定的冲击,且要用较多的酚酞试剂。

2、结论明显但分子运动的过程还是较为抽象。

3、此活动与探究对分子性质的探究比较单一。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1、将酚酞分间隔滴在纸条上,便于看清分子运动的足迹。

2、增加一个加热氨水的对比实验,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3、增加一个滴管中混合水和酒精的实验,证明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性质并节约药品。

4、使用漏斗能很好地防止氨气先大量向周围扩散。

四、实验用品漏斗、烧杯、玻璃直管、酚酞、氨水、滴管等五、实验过程1、准备好两支玻璃直管,分别向其中放入一条分间隔滴加了酚酞试剂的纸条(长度适中)。

2、连接好橡皮塞与漏斗。

3、将氨水倒10ml左右于小烧杯中,并将小烧杯放置于垫放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

4、将酒精灯点燃给小烧杯加热,同时将准备好玻璃管一根用漏斗罩在细口瓶上方,一根用漏斗罩在加热至氨水沸腾了的小烧杯上。

5、对比观察思考:分子是否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快慢是否与温度有关。

6、利用滴管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六、实验效果1、改进后的实验更加形象、直观。

2、节约了药品,比如酚酞与酒精。

3、实验步骤简单但实验现象与结论较丰富。

七、自我评价本实验通过增加一些环节、改进一些操作很好地证明了分子的有关性质,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空间想象能力,渗透了节约药品的理念,但分子的性质还有些没有在此实验中得到证明。

案例30 《 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案例30  《 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案例30《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实验名称
《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实验目的
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认识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实验原理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浓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实验仪器
及药品
大试管、硬质白纸、剪刀、胶头滴管、玻璃片、酚酞、浓氨水
实验
装置
实验
步骤
及现象
1.取一大试管和一张硬质白纸,根据试管宽度将白纸剪成条状,以刚好能放进试管为准。
创新
设计
后的
优点
1.操作简单,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现象明显,有较强的说服力。
3.节约药品,体现实验的微型性。
4.实验趣味性强。
2.在白纸条上按一定间隔处滴一滴酚酞试液,将白纸条烘干后,塞进大试管中。(白纸条可多做一些,可以分组实验用)
3.取一洁净的玻璃片,在其中央源自水不漏滴浓氨水。(如图1)4.将上面塞好了白纸条的大试管倒扣在玻璃片的中央,使浓氨水被罩入大试管内。(如图2)
5.观察试管中白纸条从下往上的点依次变成红色。(如图3、图4)

对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的改进

对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的改进

量的节约原则。
热氨水的对比实验,证明温度
3.氨分子的扩散过程不明显,实 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内容
验用时较长,往往要等待十几分 更丰富。
钟才能观察到明显变红,不利于 4.新 装 置 容 易 组 装 , 操 作 简
连续学习、思考,容易让学生失 单,便于移动,效果明显,适
去兴趣。
合推广应用。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 5.实验中的塑料小泡是由棒棒
4.把其中一支具支试管放入盛热水的小烧杯 中;然后同时打开两套装置中的弹簧夹;
5.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七、实验效果 1、塑料小瓶中的无色酚酞变红,且 温度高的变红快。 2、教室内几乎闻不到有刺激性的气 味,减少了污染。 3、氨水、酚酞的用量减少了,节约 了药品。 4、该实验装置操作简便,便于移 动,可以让全班同学都观察到实验 现象,非常适合高效课堂小组学习 的探究模式。
改进之一:将小烧杯A装无色酚酞改为一支塑料小泡装几滴无色酚酞; 改进之二:将小烧杯B装浓氨水改为具支试管装浓氨水,并用橡胶塞塞好; 改进之三:将“A、B烧杯用大烧杯罩住”改为具支试管与塑料小泡用胶皮 管相连,并用弹簧夹开闭。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改进装置优点:
1.将 浓 氨 水 放 置 在 敞 口 的 烧 杯 1.装置密封,教室几乎闻不到
动,教室后面的同学难以观察到 冰塑料加工而成,充分利用了
现象,不适应高效课堂小组学习 废弃资源。材料加工过程还可
的探究模式。
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
一定的趣味性。
三、药品及实验器材:
药品:浓氨水、无色酚酞试液、热水、 蒸馏水
器材:铁架台(带铁夹)、具支试管、 弹簧夹、橡胶塞、塑料小泡状容器(连 接玻璃管)、胶皮管,以及其他辅助器 材(滴管、烧杯、试管架等)

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改进

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改进

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改进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改进分子是所有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在空气中自由运动,不断碰撞,从而影响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虽然分子的存在在科学界已知数百年,但对其运动和行为的深入研究始终是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这里,我们将讨论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并将着重讨论一些新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分子在自然界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验中研究它们。

1. 单分子光学单分子光学是一种新型的研究分子行为的方法,它使用光学显微镜来研究单个分子的光学性质。

单分子光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研究分子在空气中的动力学行为。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研究分子的扩散,以及这些分子在被吸附或贴附到表面时的特定动力学行为。

通过研究单个分子,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物质中的分子的行为,并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和化学领域中。

2. 投影Lithography投影光刻技术使得开发者可以制造出非常精密的晶体管和纳米结构。

在这种技术中,一个串行光束照射到光敏材料的表面,这种方法已广泛用于硅晶片等微电子元件的制造中。

而投影Lithography则采用并行光束并在芯片表面上进行照射,能够更快地制造出更多的组件,并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这种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制造非常小的器件,从而研究分子的特定动力学行为。

3. 加热加速分子加热加速分子可以通过加热小分子来研究分子的动力学行为。

当分子被加热时,它们的动态性质会改变,从而可以研究不同温度和环境条件下分子的特定行为。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橡胶工业、生命科学、表面化学等。

此外,加热加速分子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气体化学反应、光催化反应等多种反应类型。

4. 微流控芯片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通过微小流路方法实现样品处理和反应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非常精确地控制分子在实验过程中的流动和分散状态,从而实现更高精度的实验。

微流控芯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和化学领域,例如生物反应器和微型分析器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运动创新实验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运动创新实验 人教新课标版

“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之创新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课题2里安排了氨分子扩散的探究性实验。

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烧杯中,药品用量大,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弥漫整个教室,造成环境污染;且罩住的大烧杯有一个尖嘴,装置气密性不好,外面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也可能变成微红色。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

化学反应原理:(1)浓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岀的醋酸遇到紫色石蕊试液,会使其变红。

(2)浓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一旦接触,就会产生白烟。

(即白色氯化氨固体)(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一1. 实验仪器和药品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滤纸、脱脂棉球、食用醋精(浓醋酸)2. 实验装置及操作a. 裁取一条滤纸,宽比注射器内径略小,长度约为注射器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用剪刀剪成锯齿状,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其润湿,将滤纸塞入试管内。

b. 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上加入适量醋精,再把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 片刻后,锯齿状滤纸由右到左逐渐变红。

注:该实验可将食用醋精改成浓盐酸;也可改成浓氨水,把紫色石蕊试纸改成酚酞试液。

优点:(1)利用食用醋精和注射器做实验,可节约药品。

(2)操作简单,仪器和药品廉价易得,实验成本低。

(3)实验在注射器内进行,气密性更好,避免了环境污染。

(4)药品对人体安全无害,可做分组实验,增强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兴趣。

实验二1. 实验仪器和药品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脱脂棉球、浓盐酸、浓氨水2. 实验装置及操作a. 把一个脱脂棉球塞入注射器底部,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盐酸。

b. 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氨水,再将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 片刻后,可见到注射器内出现白烟。

注:滴加浓盐酸时,最好不要滴到注射器壁上。

优点:(1)该实验药品用量少,可节约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作者:梁丽
来源:《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年第10期
【摘要】分子运动现象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将其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文章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教学反思和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分子运动;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了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本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