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本 实验 利用 套管 ,使 酚酞 和氨水 处 于 同一 环境 ( 类 似同一 容器 ) ,通 过控 制相 同浓度 的氨水 与滴有 酚酞 乙醇溶 液 的脱脂棉 距离 及 实验 温度 ,得 到了酚 酞 乙醇溶液 气体 分子 的运 动现象 ,即 乙醇气 化携带 酚酞 分子运 动 到滴 有 浓 氨 水 的脱 脂 棉 ,使 之 变 红 。
此 现象既 可 以消除学 生质 疑点 ,又可 以让 学 生感 受
则 加 热时 间过 长 ,会使 脱脂 棉小 球烤焦 甚 至着火 ; ( 5 )外 套试 管 口套 一 支橡胶 指套 ,通 过观察 指 套膨 胀程度 控 制加热 时 间 ,以确 保实 验过 程安全 。
到一定条件下酚酞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可 以加快分 子运 动 。由此使 学生 理解 ,温度 也 是影 响
化
学
教
育
2 0 1 3年第 1 2 期
( 2 )浸有 酚酞 乙醇 溶液 的脱脂 棉球 和滴有 浓 氨 水 的脱脂 棉球 的最 佳 距 离 约 为 8 c m ( 通 过 多 次对 比实验 ,可得 到 明显实 验现象 的最 佳距 离 ) ; ( 3 )套管 装 置选用 的 2支试 管应 当具有 一定 的
分 子运 动 的一 个重要 因素 。 最后 ,本 改进 实验 装置简 单易操 作 ,药 品使 用 量 少 ,实验 现象 明显 ,整个 实验环 保无 污染 。
参 考 文 献
4 改进装置的优点
通过 查 阅文献 ,可知 酚酞 J( C z o H1 O )的相
对分 子质 量 为 3 1 8 ,比氨 分 子 大 约 1 9倍 。 因此 在 相 同条件 下 ,酚酞分 子 向上运 动 的机 会 比氨分 子运 动 的机会 少得 多 。若 按教 材实验 进行 演示 实验 ,酚 酞 和氨水 处 于不 同反 应容 器 ,短 时问 内烧 杯 中的浓
创新实验名称——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
一﹑创新源泉院
该实验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
现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①药品用量大②实验时间。④不方便移动。基于上述
问题给予改进。
二﹑改进后的实验
1.实验原理:酚酞遇浓氨水变红
2.实验装置图
3.仪器药品:
浓氨水 酚酞 蒸馏水 试管 棉花 自制 胶头(用普通胶头滴管剪掉两头制得,一端
2.让表达自由流淌 在“春天的发现”主题接力练笔时,许多同学都写了春天的 花儿红了、小草绿了、冰雪融化了等,而有一个同学却写到:“春 天到了,校园的草坪本该是绿绿的,可是每天都被一群生龙活虎 的男生游戏踩踏,草坪什么时候才会是绿的啊?”几句简单的话, 真实地映射出来孩子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体验。可见,接力练笔的 自由表达能让学生吐真意、表真情,多角度立意展示多彩的世界。 三尧搭建展示平台袁让接力练笔绽放 教育心理学认为:欣赏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及同伴 的鼓舞、激励往往能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 (一)生生共赏 生生共赏其实就是学生互评的过程,即每次的接力练笔都 由本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且鼓励学生不重复评价,尤其提 倡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文字描述性。如:“你的开头已经打动了我。”“你能给这 段话减个肥吗?那么多‘然后’,读得我心累啊!” 2.图案表述型。如:画一个笑脸,一个大拇指等。 因为来自同伴的评价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这样,接力练
77
笔就有了内在动力,让练笔马不停蹄地进行。 (二)师生共赏 教师对接力练笔每周上交一次,一次一查,老师只批不改,
实施激励性评价,评价针对学生在练笔中反映的思想而写,评 价中饱含理解,是心与心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练笔的快乐。
(三)搭建成长性平台 1.在每天语文课的前 10 分钟,进行写话赏评,给孩子们搭建 一个张扬个性、心灵放飞的平台。 2.在学校范围内,给学生的优秀作品提供发表的平台,能有 效的调动学生乐于写话的积极性。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 ,写话教学中也应当有所创新,“主 题接力练笔” 就是把为了交任务而写的逼迫式不的被动写话, 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本”环境中自由个性表达的轻松主 动写话。在这样主动的接力练笔中,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减 轻了老师批改的负担,把批改权还给学生,老师的角色变为欣 赏者、激励者、评价者,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样促进了学生之 间的的互帮互助,也形成了学生的快乐表达,让孩子们通过积 极参与,深切感受到主题接力练笔的快乐。 参考文献院 [1 ] 窦桂梅.叶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赵文静.低年级写话训练探微[J].新课程(教研).201 1 .09 [3] 朱春亚. 给习作接力跑的有力助推器 .中国知网
谈“分子运动实验”的细化和改进
谈“分子运动实验”的细化和改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同样要求青年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而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开端,也培养了其基本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的一生中至关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落实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多处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但是许多探究实验在设计上局限于其要突破的教学难点,主要是有针对性地突出一個目的,强调结果大于过程,若直接按照教材教学则容易存在设计上相对单一,在知识形成的层次与衔接上有所欠缺等问题,尤其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而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应该可以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感受不断提出问题再不断解决问题的喜悦,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以第三单元课题一中的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为例,为了突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教材设计如下实验: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1)。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此实验设计的步骤简单,如果就按照这三个步骤来完成演示实验,效果可能不太好。
学生在接触这个实验时才刚刚开始学习化学,而且对于实验中涉及的化学试剂相对陌生,因此对于步骤1中为什么要在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溶液,步骤2中为什么又要滴浓氨水,步骤3中为什么要罩大烧杯,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而烧杯B中的浓氨水却不变红等问题的理解有困难,很难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这样既突破不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不能充分利用“活动与探究”这些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课题一分子运动实验探究说课稿-河北省保定市东南宋初级中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分子运动实验探究东南宋初级中学郝占鸽一、教材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将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事实。
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的思维意识,想象到分子确实是存在和运动。
二、实验仪器透明塑料饮料瓶,吸管,滤纸(或棉花)、细铁丝或铜丝做的“小树”,注射器、品红、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水三、实验改进要点(一)分子运动实验1、用塑料瓶代替烧杯;(图1)2、将“向B烧杯中的5毫升浓氨水”改为向封闭的塑料瓶中用注射器注入少量的浓氨水。
(二)气体、液体分子间隔实验的增设图1四、实验设计思路(一)分子运动1、先在一棵“小树”上滴酚酞试液,再滴上蒸馏水,观察:此时“小树”不变色(说眀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然后放到一个饮料瓶中对着“小树”喷浓氨水,立即盖上瓶盖,此时“小树”开“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体现学习中类比的化学研究方法。
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树”,拿出两棵“小树”分别滴上酚酞试液,放入第二、第三个饮料瓶中,用注射器吸取浓氨水,注入第一个瓶中,观察现象。
此时,看到第二个瓶中的“小树”在慢慢开“红花”,过会儿第三个瓶中的“小树”慢慢开“红花”,好像桃花在盛开,(说明氨分子在运动)。
(二)气体液体分子间将两支注射器分别拔掉针头,一支吸入水另一支不吸水,使两支注射器保持同等的体积。
用大拇指推缓缓推注射器活塞,另一端用中指堵住。
体验用力的大小,感受液体和气体分子间隔的不同。
五、教学目标图2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会用分子等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对“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的改进
四是实验药品多次重复利用 ;五是将氨气分子和滴有
无 色 酚 酞 试 剂接 触 瞬 间 变 色 改 为 依 据 氨 气 分 子 运 动 路
径( 总体 向上运 动 ) 有 酚 酞溶 液 的滤 纸 自下而 上 逐渐 变 滴 红 ,取 得 明显 的实 验效 果 。
~ 0 o o O0 o o 00 oo O一
下而 上依 次变 红 。 3实验 装置 制作 .
() 验 结 束 后 , 盖 紧 装 有 浓 氨 水 的 小 药 瓶 的 瓶 5实 塞 ,以备下 次使 用 ;用 橡皮 塞盖 紧 塑料瓶 瓶 口, 以便 处 理 实验 废气 ( 如 图2 示) 装置 所 。 2现 象 .
滴 有酚 酞溶 液 的滤纸 条 自下而 上逐渐 变 红 。
2 1 年第6 0 2 期
总 1期 第4 2
中国 观代黼 装 备
SN 4994/ C1718 S124 N6 .3 1 T
-
对 “ 分子在不 断运动 "实验 的改进
代 道 强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 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上 册 第 三 单 元 《自然 界 的 水 》 中 , 课 题 2 “ 子 和 原 分 子 ” 中 “ 子 在 不 断运 动 ” 的探 究 实 验 , 虽 然 实 验 现 分
滴有酚酞的滤纸条
去掉底 部的两个 塑料
瓶用透 明胶带粘合 在
一
起
改进:一是用塑料瓶( 或塑料管) 代替大烧杯形成密环 境 ;二 是 用 废 弃 药 瓶 代 替 小 烧 杯 装 浓 氨 水 ;三 是用 滴
有 酚 酞 溶 液 的 滤 纸 代 替 加 有 无 色 酚 酞 试 剂 的 小烧 杯 ;
图4温度对分子运 动的影响装置图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与思考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与思考摘要:对分子运动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具有环保、节约药品、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循环利用等优点。
关键词:分子运动;绿色环保;微型化;现象明显;循环使用1.问题的提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9页“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在装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现象。
几分钟后,看到A烧杯变红,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
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却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1)耗时长,自燃放置变色时间大概要8分钟,若把装有浓氨水的小烧杯B放在装有温水的3号烧杯中,变色大概要4分钟。
(2)药品用量大,基本每个小烧杯中都装有10-20ml的浓氨水,且不能重复利用,造成药品浪费。
(3)不环保,使用浓氨水过程中,整套装置没有密闭,氨气直接释放到空气中,即污染环境也使老师和前排同学吸入大量氨气,影响师生健康。
(4)分子运动轨迹不明显,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只看到了实验的最终结果,不能看出分子运动的过程,学生需要推理才能得出结论,不利于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得出理性结论。
(5)整套实验装置不能移动,不利于全班学生清晰观察实验现象。
(6)实验功能单一,本套实验装置只能探究分子运动,不能探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7)本实验所用氨水是由实验员采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制取时产生的氨气不可避免的排放到空气中不环保。
为此,笔者对该实验做了适当改进,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效果,希望与各位读者分享。
二、实验改进2.1实验用品药品:醋酸、紫色石蕊溶液、棉球2.2实验装置仪器:试管、小号烧杯、中号烧杯、表面皿、细铁丝、玻璃棒2.3实验步骤及现象(1)把棉球固定在两根铁丝上,用玻璃棒蘸取适量紫色石蕊溶液滴在棉球上,使棉球湿润;(2)把(1)的棉球分别放进两根试管;(3)分别在两个小号烧杯加入10ml醋酸,把装有棉球的试管倒扣在小号烧杯里;(4)在分别装有适量冷水和70度热水的两个中号烧杯中同时分别放进一个步骤(3)的小号烧杯,观察棉球颜色变化情况。
分子运动实验探究改进三则
二、 富有趣 味 的小树 开 花
在透 明的塑料 药瓶 的盖子 内用 吸 管和棉 花滤 纸制 作成 小树 的花 和 叶子 , 在棉 花滴上无 色酚酞 试液 , 叶片上滴 上紫甘蓝试 液 , 将 装有浓 氨 水的小瓶 开盖放入 后 , 罩盖 上瓶身 , 片刻后 即可观察 到实验现 象 : 红 花 绿叶的小树十分 可爱 的展 现出来 了。
段 时间后在距 离浓盐酸这 边的 出现 白色 烟圈 。 而放在 一边 的盖浓 盐酸 的瓶 塞边 出现 白烟 。 由于 氨分子相 对氯化氢 分子 是较小 的分子 , 所以 运动 的速度较 之氯化氢要快 些 。 这个 实验 改进 的特 点是 : 1 ) 采用 小药 瓶有 瓶盖 药瓶 用量 少 , 不易 流淌 , 既节约 了药品又减少对 环境 的污染 。 2 ) 通过 小圆点变色 的移动 ,
这个 实验 改进 的特 点是 : 利用 了指 示剂颜 色变 化 的现 象 , 巧妙的 变 换出红花绿 叶的效果 。 1 ) 变单纯 的颜 色变化为立 体的空 间展示 , 趣味性 有所加 强。多 彩
小瓶 方盒 式分 子运 动演 示
事先将 酚 酞试 液 ( 两 小瓶) 、 浓氨 水 ( 一 小瓶 ) 、 紫甘 蓝试 液 ( 两 小 瓶) 石蕊试 液 ( 两 小瓶) 按下 图所示 一字排 开 , 打 开各 个 小瓶上 面 的胶 塞, 迅速将 透明塑料方盒 套入 。 观察盒 内四个小瓶 内溶 液颜色 的变化 。 由于 分子运 动 的结果 , 可 以观 察到盒 内酚 酞试液 变 为红色 , 紫 甘蓝 试 液变 为绿色 , 石 蕊试液变 为蓝色 。它们 同和 外面 的原溶液 的颜色形 成 了鲜 明的对 比, 整个实验 操作简单 , 内容 丰富 , 由氨 水没有颜 色变化 而 其他试 液的颜 色变化恰 好的说 明了浓氨 水有挥发 性 ,并 说明 了酚 酞、
实验08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解析版)
【同步实验课】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目的】1.认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知道酚酞遇碱性溶液(氨水)会变红。
【实验仪器】 烧杯、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试剂】 蒸馏水、酚酞溶液、浓氨水【实验步骤】操作步骤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1)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A 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无色(2)从烧杯A 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 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 、B 两个小烧杯。
烧杯A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 溶液无变化 【实验分析】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 中,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 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1. 实验评价(1)装置比较开放而浓氨水易挥发,会污染空气。
(2)药品用量较大造成浪费,且仪器数量较多,步骤繁琐。
(3)实验耗时偏长,约需要4~5分钟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不利于学生随堂实验或分组实验。
2. 实验改进(1)改进装置:(2)改进优点:①整个反应控制在一个密闭试管中进行,没有氨气外逸,安全环保。
②实验只需要很少量的药品,符合节约药品的原则。
③实验操作简单,时间短,现象明显。
【典例01】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硬水转化为软水B.探究二氧化锰是否能加快H2O2的分解C.探究分子运动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答案】C【详解】A、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方法是煮沸或蒸馏,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B、探究二氧化锰是否能加快H2O2的分解,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保证除了二氧化锰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图示中过氧化氢浓度也不同,所以不能用来探究二氧化锰是否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将浓氨水滴加到棉花上,一段时间后,无色酚酞试液由右至左依次变红色,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挥发出来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D、稀盐酸与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由于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造成天平不平衡,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2019年第37期(总第361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课例评点▲一、教材分析(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了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本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笔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
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三、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此,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对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突破
对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突破
1、设计目的: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可视化,对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通过实验显示出,从而验证分子的性质
2、实验仪器及试剂:浓氨水、浓盐酸、酚酞试剂、滤纸、铁丝、玻璃缸
3、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整个实验装置是一个密闭的玻璃缸,用两块可以移动(上下移动)的玻璃1和玻璃2隔成三个小室,1室内放上浓氨水,2室用铁丝缠上用酚酞试液浸泡的滤纸,3室内放上浓盐酸。
4、实验操作部分
该装置整体是一密闭的容器,可以把这一容器分为三个小室编号分别为:1室、2室、3室。
把玻璃1向上拉动,一会可见2室内的滤纸变红了,向下移动玻璃1向上移动玻璃2,一会可见变红的滤纸又变回原色。
5、设计的意义
1、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1)课本上的实验在操作时比较麻烦而有时现象不太明显;
(2)倒扣的烧杯与桌面之间有空隙浓氨水容易溢出而污染环境。
2、改进后的优点:
(1)改进后的装置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内进行的,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2)操作起来相对较简单,只需要把玻璃向上提一下,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3、设计的创新点:
另外可以根据两边变色的时间长短也可以验证分子运动有快慢之分,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运动速度愈慢。
通过这一装置可以很形象的看出分子的运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变无形为有形,从而很容易验证实验的目的。
同时根据两边颜色变化快慢也能让学生观察到具体的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分子运动快慢的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课件(共24张PPT)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 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初二年级的物理 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 知道它们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它 们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在第一、二单元的 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 了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 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 关键。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原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4、增设了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 比实验。
四、实验器材
透明的快餐盒(2个)、滤纸、水槽(2 个)、浓氨水、酚酞溶液、蒸馏水,常 温水和热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注射器中浓氨水挥发成氨气,在相对封 闭的快餐盒中分子由近及远运动,从而使滤 纸花上的酚酞溶液逐渐变红。热水中的氨分 子运动速率较快,因此滤纸花变红较快。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 改进与创新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该实验是初中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在前面两个单 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础上,从 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 课,对于学生学习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 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进入学习微观世界起 引导作用,是宏观和微观世界的重要转折点
七、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七、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 的烧杯中,教室里会弥 漫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 的氨气,不仅污染空气 也不利于师生健康。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2、实验所用浓氨水的 量比较大。
3、氨分子的扩散过程 不明显,不便于学生 观察。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 示时不能移动,教室后 排的学生不易观察到实 验现象。
化学创新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
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
一、实验名称: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
二、实验目的:九年级化学人教版课本上册50页探究分子的运动,按照
该图
3—8进行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时,不但时间长,浪
费课堂时间,而且还会闻到刺激性的氨味,污染了空
气,所以我将该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不但实验现象
明显,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闻不到刺激性的氨
味,也能得到与课本同样的结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试管支只管的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橡胶塞固体
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溶液滤纸条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操作:
1、取一支带支管的大试管,内装湿润的酚酞的滤纸条,支管口系一个气球。
2、在带支管的大试管内放一支管壁上有小孔的小试管,向小试管内装入少量的固体氢氧化钠,试管口用橡胶塞塞住,防止氨气散出。
3、用胶头滴管向小试管内滴入少量的浓氨水。
解释:由于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加速了浓氨水的分解,分解为氨气和水,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促进了氨分子的运动,氨分子从小试管口运动到大试管下部的湿润的酚酞的滤纸条上,于是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小试管壁上的小孔,主要是让多的氨气进入大试管口上的小气球内,防止试管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塞子喷出。
六、创新的意义:
1、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
3、不会闻到刺激性的氨味,环保无污染。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的改进
量的节约原则。
热氨水的对比实验,证明温度
3.氨分子的扩散过程不明显,实 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内容
验用时较长,往往要等待十几分 更丰富。
钟才能观察到明显变红,不利于 4.新 装 置 容 易 组 装 , 操 作 简
连续学习、思考,容易让学生失 单,便于移动,效果明显,适
去兴趣。
合推广应用。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 5.实验中的塑料小泡是由棒棒
4.把其中一支具支试管放入盛热水的小烧杯 中;然后同时打开两套装置中的弹簧夹;
5.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七、实验效果 1、塑料小瓶中的无色酚酞变红,且 温度高的变红快。 2、教室内几乎闻不到有刺激性的气 味,减少了污染。 3、氨水、酚酞的用量减少了,节约 了药品。 4、该实验装置操作简便,便于移 动,可以让全班同学都观察到实验 现象,非常适合高效课堂小组学习 的探究模式。
改进之一:将小烧杯A装无色酚酞改为一支塑料小泡装几滴无色酚酞; 改进之二:将小烧杯B装浓氨水改为具支试管装浓氨水,并用橡胶塞塞好; 改进之三:将“A、B烧杯用大烧杯罩住”改为具支试管与塑料小泡用胶皮 管相连,并用弹簧夹开闭。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改进装置优点:
1.将 浓 氨 水 放 置 在 敞 口 的 烧 杯 1.装置密封,教室几乎闻不到
动,教室后面的同学难以观察到 冰塑料加工而成,充分利用了
现象,不适应高效课堂小组学习 废弃资源。材料加工过程还可
的探究模式。
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
一定的趣味性。
三、药品及实验器材:
药品:浓氨水、无色酚酞试液、热水、 蒸馏水
器材:铁架台(带铁夹)、具支试管、 弹簧夹、橡胶塞、塑料小泡状容器(连 接玻璃管)、胶皮管,以及其他辅助器 材(滴管、烧杯、试管架等)
对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突破教学设计
对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突破
1、设计目的: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可视化,对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通过实验显示出,从而验证分子的性质
2、实验仪器及试剂:浓氨水、浓盐酸、酚酞试剂、滤纸、铁丝、玻璃缸
3、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整个实验装置是一个密闭的玻璃缸,用两块可以移动(上下移动)的玻璃1和玻璃2隔成三个小室,1室内放上浓氨水,2室用铁丝缠上用酚酞试液浸泡的滤纸,3室内放上浓盐酸。
4、实验操作部分
该装置整体是一密闭的容器,可以把这一容器分为三个小室编号分别为:1室、2室、3室。
把玻璃1向上拉动,一会可见2室内的滤纸变红了,向下移动玻璃1向上移动玻璃2,一会可见变红的滤纸又变回原色。
5、设计的意义
1、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1)课本上的实验在操作时比较麻烦而有时现象不太明显;
(2)倒扣的烧杯与桌面之间有空隙浓氨水容易溢出而污染环境。
2、改进后的优点:
(1)改进后的装置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内进行的,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2)操作起来相对较简单,只需要把玻璃向上提一下,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3、设计的创新点:
另外可以根据两边变色的时间长短也可以验证分子运动有快慢之分,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运动速度愈慢。
通过这一装置可以很形象的看出分子的运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变无形为有形,从而很容易验证实验的目的。
同时根据两边颜色变化快慢也能让学生观察到具体的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分子运动快慢的原因。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装置改进的意义
1.比课本上的“大烧杯罩住的两个小烧杯”的实验现象迅速,并且有一个从下往上先后变色以及颜色由浅至深的逐渐变化过程,这就让学生更容易想像“分子在不断运动”
2.可以节约药品并且可以很好地控制浓氨水的挥发
3.减少氨气的挥发和泄漏不污染环境
4.实验具有对比性
5.废品利用
备注
还可改用无色塑料瓶或广口瓶,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并将其用线拴好放在瓶底,把滴有酚酞试液滤纸条分别放在瓶外壁上和粘在胶塞上悬在瓶中。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一
实验名称人教版49页:探究源自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实验改进二
实验目的
因为本实验密封性不好,浪费药品,改进实验增强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铁树开花)、培养学生创新和设计能力。
三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仪器:锥形瓶(大无色可乐瓶)、细铁丝、胶塞、棉花、细线、青霉素瓶(小药瓶)、注射器、小泡末砖
试剂:酚酞、浓氨水
四
实验仪器装置图
五
实验操作部分说明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置改进的意义
1.比课本上的“大烧杯罩住的两个小烧杯”的实验现象迅速,并且有一个从下往上先后变色以及颜色由浅至深的逐渐变化过程,这就让学生更容易想像“分子在不断运动”
2.可以节约药品并且可以很好地控制浓氨水的挥发
3.减少氨气的挥发和泄漏不污染环境
4.实验具有对比性
5.废品利用
备注
还可改用无色塑料瓶或广口瓶,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并将其用线拴好放在瓶底,把滴有酚酞试液滤纸条分别放在瓶外壁上和粘在胶塞上悬在瓶中。
试剂:酚酞、浓氨水
四
实验仪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改进
一
实验名称
人教版49页: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实验改进
二
实验目的
因为本实验密封性不好,浪费药品,改进实验增强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铁树开花)、培养学生创新和设计能力。
三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仪器:锥形瓶(大无色可乐瓶)、细铁丝、胶塞、棉花、细线、青霉素瓶(小药瓶)、注射器、小泡末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