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

合集下载

台湾的土地改革

台湾的土地改革

台湾的土地改革透视台湾土地改革6维普资讯● 海峡两岸●口陈思发生在上世纪5年代初的台湾土地改革,不但用0和平赎买方式实现了台湾农村封建土地制度变革,且而极大地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促台湾经济的发展。

土地改革成为台湾民营产业发展的契机和台湾经济腾飞的起点,后来整个台湾经济发展起对国民党政府和地主手中,8.%的农户仅占有2.%而8524计1.万公顷耕地,中半数是无地的佃农和雇农,58其土地问题十分尖锐。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湾农民受到在台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国民党接管后,同样横征暴敛。

农每年向地主交纳的地租,般为耕地年收获佃一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量一半以上,甚至高者达7%。

地权高度集中,农民租O税负担沉重,农村阶级矛盾尖锐是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社会政局震荡的重要原因。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土改长期以来,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地问题是中土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

进行土地改革,行耕者有其田实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是国民党立党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国民党政权迁台后,租佃问题更趋严重,经济残破,百业凋敝,农业产量不及战前最高产量的一半,而工业生产则不及1。

因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带着数/5百万人退踞台湾,成物价飞涨,物资奇缺,经济本造给来就极为困难的台湾增加了生产和生活的极大压力。

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首先需要农业生产的发展,落但孙中山在民主义明确指出,民问题是中国三中农社会的核心问题,而要决农民的痛苦,结是要耕者解归有其田提民得到自己的劳苦的结果,…不会被别,要… 人夺去孙中山看到了土地问题对捉民的极端重要性,。

系统地提出了降低农民捐税负担,施者有其田实耕的政治主张,使之成为国民党的政治理想和理论基础。

并为了实践孙中山的这一政治理想,民党在大陆统国台时期,曾多次尝试过以进行五减租实施也二和耕后的封建土地-度使农村土地高度集中,贫富两极分t,1化,租佃关系极为紧张,5年,地不足或无地可耕109耕的农户占台湾总农户的6,%。

1950年代台湾的土改

1950年代台湾的土改

1950年代台湾的土改1950年代台湾的土改1949 —1987年、特别是1949 —1954年间的“白色恐怖”,的确是台湾现代史上不可抹去的血腥一页,是历史的真实。

然而,“白色恐怖”这一幕,却并不是台湾38年“戒严”历史的全部,不是台湾民众生活的全部真相,而仅仅是那段历史中的一个方面,甚至从整体历史上看,只是份量并不太重的一种局部图景。

因为,在台湾38年的“戒严”历史中,与“白色恐怖”并行之际,还发生了很多其他重大事情——不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与文化领域,都更是深深影响了台湾民众的生活。

台湾进行的土地改革,便是与1949—1954年“白色恐怖”高峰并行的另类大事之一。

而且,可以说,台湾能有后来的经济起飞与繁荣,台湾民众能有今天富足的生活,都是与当年的土改成果息息相关。

对于农村的土地改革,国民党并不陌生,孙中山制定的“三民主义”(民生)宗旨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耕者有其田”。

1949年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由于种种原因,决定大力进行原来在大陆没能进行的土改,以保证其治下的台湾社会的稳定。

时任国民党台湾省政府主席、“警备总司令部”司令的陈诚,是台湾38年“戒严”令的颁布者,同时,他又是当时台湾土改的主刀人。

台湾土改进行得较为成功,至今仍获得国际社会学界的认同与肯定,与陈诚的理念及其政策与操作方法,都是密不可分的。

台湾的土改,在时间上并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相反,它是经历了三个步骤,待基本完成,费时近四年之久。

台湾土改的第一步,是进行“三七五减租”。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时,台湾的地权极其不均,农民近70%都是佃农,而56%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2%不到的地主所有,剥削情况也极其严重。

佃农遇到一个好的地主租金比较合理,日子尚能艰苦维持;而遇到不好的地主,可能租金要收成的50%-80%,佃农辛苦一年,则糊口都困难。

显然,这是很坏的生产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所以,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在制定的土改方针中,第一刀砍的就是这个不合理的租佃关系。

台湾的三次土改是如何进行的

台湾的三次土改是如何进行的

台湾的三次土改是如何进行的?自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台湾经历了三次土地改革,其土地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学习典范。

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第一次土地改革,主要是改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0~80年代的第二次土地改革,主要是为了摆脱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营,实现农业专业化、企业化和机械化;90年代的第三次土地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岛内农地市场化问题,以因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这三次土改的经验教训,对正在推行土地流转的中国大陆而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平土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惨痛的失败教训,使之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台湾能够真正站稳脚跟,就有必要对台湾的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农村中的土地关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建立一个支持其统治的社会基础。

蒋介石到台湾后,认真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经验教训。

在研究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大陆的土改政策后得出结论:太平天国以绝对平均主义均田,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大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合理的,但“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财产”,侵犯地主利益是不可取的,因此决定在台湾实行温和的社会改良。

当时台湾的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土地分配严重不均,56.01%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1.69%的地主和半地主所占有;剥削也极其残酷,其苛重程度一般达到农民收获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

为维持其在孤岛的政治统治,在当时“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策动下,国民党当局从1949年起,以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一直无法进行的土地改革,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在台湾推动,主要是由于他们是从大陆逃到台湾岛的“新客”,与当地的封建地主阶级没有直接的利益瓜葛,土地改革不仅不会损害到统治者的经济利益,反而有利于其加强和维护统治的社会基础。

这次台湾土改分三步依次推进。

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

台湾的土地改革与社会转型

台湾的土地改革与社会转型

!""#年$月台声杂志史事丛谈!"世纪#"年代国民党在台湾推行的土地改革,是拯救危机、孤守台湾的一项重要措施。

当时台湾农村形势是:农村大部分耕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占台湾农户$$%&’的佃农向地主租种耕地交纳的地租,占农作物收获量的#"(&"’,土地分配不均,加上租佃制度不良,税额过高,造成佃户朝不保夕,生活艰困,农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国民党为了缓和农村日趋严重的地主和佃农的阶级矛盾,以维持其在台湾的统治,从)*+*至)*#$年,较为成功地推行了强制性的土地改革政策。

台湾的土地改革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年开始,推行所谓“三七五减租”,即规定佃农向地主租种耕地所缴纳的地租最高额不超过主要作物(稻谷和蕃薯)收获量的,&%#’,同时取消押租金及其他不合理负担,实施这一政策中,办理减租计约的耕地面积有!#%$#万公顷,!*%$#万农户。

第二阶段从)*#)年开始,规定把公有地卖给佃农,即“公地放领”。

就是以贷款方式,把日据时期日伪占夺的土地收归公有后卖给缺地或少地的农民。

台湾当局共办理*期“公地放领”,把约),%-万公顷土地卖给!-%#万户农民。

第三阶段从)*#,年开始,实行所谓“耕者有其田”政策。

规定台湾每个地主所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中等标准水田,甲()甲等于)+%##市亩)和旱田$甲,超过此限出租的耕地,全部由国民党当局收购,再以贷款方式卖给农民。

通过这一方式收购地主超额土地转卖给农民的达),%*万公顷,买到土地的农民有)*%+-万户。

应该说,台湾的土地改革是较为成功的,它削弱了农村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长期以来在土地分配方面所存在的社会不均现象,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促使台湾农村封建土地租佃制度瓦解,自耕农大量增加,并驱使他们努力劳动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这样,通过土地改革,就有力地促使农村地主阶级将土地资产转向工商业,促进了台湾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台湾土地改革

台湾土地改革

第三,土地改革有助于台湾当局乱中求稳。
蒋介石在1957年11月11日《对土地改革协会书面致辞》中
说:“自四十二年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来,农业生产年有增
加,农民生活日见改善,惟今后对此项政策之贯彻及对自 耕农之扶植应作更进一步之努力。方今国家建设渐由农业 经济步入工业经济之阶段,土地政策尤应与此种趋向密切 配合。”
Page
8
感谢聆听

谢谢!
Page
9
Page 6
四、台湾土改的成功之处
解决了公平性问题,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赢得了民心,巩 固了统治。 原来的地主获得大量资本,投身工商业,为实现工业化以 及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它是一个温和的,而不是激烈的,是一个改良的,而不是 革命的,它是一个没有流血的土地制度的改革
Page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什么国民党在大陆未能实行土改?
Page
3
第二部曲: 实行“公地放领”
含义:台湾光复后,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耕 地叫“公地”。从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将这些 “公地”陆续卖给农民。 意义:从日本殖民者手中没收的公地,全部用贷 款方式卖给无地农民,土地所有权改变了,农民 成为土地的主人
Page
4
第三部曲: 实行“耕者有其田”
含义:台湾省政府从1952年1月到1953年4月将全 省地主耕地进行重新丈量,登记造册。 随后颁布 了“实行耕者有其田法条例”。 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地主尤其是大地主的 经济利益。
Page
5
三、台湾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首先,土地改革使大量的无地农民成为自耕农。 其次,土地改革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台湾农业改革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迁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迁

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民生主义的第一课题,平均地权、耕有其田是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民生主义一以贯之的首要主张和核心内容。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植荒徼,以均地力。

农民之缺乏资本至于高利借贷以负债终身者,国家为之筹设调剂机关,如农民银行等,供其匮乏,然后农民得享人生应有之乐。

”孙中山土地改革思想曾经指引中国国民党开展的民生主义土地改革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运动,并为当代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独特魅力。

反本开新。

认真梳理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民生主义土地改革政策的变迁,对于当代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不无裨益。

一、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的土地改革思想早在投身革命之初,孙中山就坚决反对土地租佃剥削制度,主张平均地权。

1899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曾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1902年春,孙中山在横滨与章太炎等讨论改革土地、赋税制度时又说,“夫不稼者不得有尺寸耕土,故贡彻不设,不劳收受而田自均”。

1903年,孙中山在东京明确地向胡汉民讲解说,“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我们改革的目的之一。

而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就要平均地权。

”1905年春,孙中山在布鲁塞尔访问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和书记处书记胡斯曼时,“简要地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其中第二点就是“要使中国的土地全部或大部公有,亦即很少或没有大地主,土地由公社照章租给农民,……每人依其财产数量交纳租税”,目的在于“防止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现象,就如欧洲各国所发生过的那样”。

1905年7月30日筹备成立同盟会时,因为有人对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提出异议,孙中山解释说,“平均地权即解决社会问题之第一步方法,吾党为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高瞻远瞩,不当专向种族、政治二大问题,必须并将来最大困难之社会问题亦连带解决之,庶可建设一个最良善富强之国家。

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

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

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内容提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当局就开始制定土地法规,准备土地改革。

从1927—1937年,先后出台的土地法令和各省地政府单行章则约有240余种。

然而,国民政府始终未认真执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主张。

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土地问题已比先前任何时期都更为严重。

入台后为稳固政权,蒋介石集团被迫分三个阶段,在台湾重新进行土地改革。

这次改革,对台湾的经济、社会诸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当今我们认识台湾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蒋介石〓台湾〓土地改革一、1949—1953年台湾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在日据时代,日本退伍军人、退职官员等视台湾为“聚财乐园”,多移居台湾,与日本财阀组织公司,承领土地,然后转租给台湾农民耕种,征收高额地租。

台湾当地的地主也不甘落后,乘势压榨佃农。

台湾地主的剥削,采用“剥四层皮”的方式。

一是高地租,据1949年“台湾省政纪要”所载,台湾地租额一般都在业六佃四的水准,甚至达到业七佃三。

二是“铁租”,即不问年成旱涝、收成好坏,佃户必须向地主交纳不少于丰年总收获量60%的地租。

三是押租制,即预收1季至2年的全部地租。

四是副产物租,即地主在地租之外,还要平白分享农民饲养家禽和种植果木的收入。

为了维护这种严酷的剥削方式,台湾盛行短期租约和口头租约。

租期最长以一年为限,口头契约占租佃总件数的81.4%。

(1)因无书面凭据,地主可随时提出解约、撤佃和加租等要求。

此外,转租问题也使租佃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根据日据时代的调查,佃农所交纳的地租占实际收获量的55%,而中间转租人交纳给地主的仅占收获量的30%,即有25%被中间人饱入私囊。

高租率、铁租、押租制、佃权不稳、转租等问题,不断引起租佃纠纷。

1940年,因租率而起的纠纷达1271起,占当年业佃纠纷总数的84.6%,因佃权而起的纠纷220起,占业佃纠纷总数的14.6%。

(2)台湾光复后,农村和租佃制度大致承继了日据时代的遗规,且由于战时工业破坏甚大,农村人口增加迅速,增加地租、增加押租金、撤佃等事时有发生。

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

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

[键入文字]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台湾战后的土地改革计划都是国民党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帮助这个近乎山穷水尽的政权在宝岛站稳了脚跟。

跟中国历朝历代土地重新分配相比较,这次土改基本没发生流血事件,还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鼓舞力量。

土地用来干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开发房地产赚大钱了!但这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思路,此前几千年,都有个更明确的答案——种粮食。

中国历史就是土地的历史,这一说法哪个史家都不会反对。

上世纪中叶国民党在大陆一败涂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土地。

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者”形象受到农民普遍拥护,“解放全中国”的倡导有具体可感的内容,让国民党根本招架不住。

吊诡的是,败退的国民党,甚至在还没彻底败掉时,却在台湾搞起了土改,而且搞成了。

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台湾战后的土地改革计划都是国民党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帮助这个近乎山穷水尽的政权在宝岛站稳了脚跟。

跟中国历朝历代土地重新分配相比较,这次土改基本没发生流血事件,还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鼓舞力量。

为什么要在台湾土改?当然是大陆的教训太惨痛了。

主抓土改的台湾省主席陈诚说:“地主享受的轻松快乐生活完全建筑在佃农的痛苦上”,这说法跟共产党没两样,然后他得出结论:这是“中国大陆落入共产党手中的一个主要理由之一”。

这次土改被史家称为“最具野心”的一次土地重新分配计划,前期筹办工作动用了两千多名调查员,负责查明两百多万笔土地的大小、土质和所有权。

在日据时代结束后,许多土地的所有权是混乱不清的。

从1949 年到1953 年,国民党当局采取三个步骤推动土改,直到今天,台湾人还能朗朗上口:一是“三七五减租”(1949年),二是公地放领,三是实行“耕者有其田”。

“三七五减租”是将耕地租金降到土地主要作物全年收获量的37.5%为限,此前,台湾1。

对台湾土地改革若干问题的见解

对台湾土地改革若干问题的见解
, ,
七 ’ t 、 j

会 议 确 定 了 土 地革 命 与武 装 斗 自此 掀 起 了 没 收 地 主 土 地 分配

改 革 的彻 底 性也大 不一 样


争 的总 方 针 这 时候
,
,
但 有 些 同 志 以 台湾 经 过 土 地改 革走 上

经济
给农 民 的轰轰 烈 烈的 土 地 革命 运动
阶级 的反革 命统 治 道路
第五 卷 第一 期
O U R A
,
江南大 学 学 报 OF
J IA
V
o
l SN
1990
o
N GNA N
U N IV E R S I T Y
对 台湾 土 地 改 革若 干 问 题 的 见 解
孙 希 正
本世 纪 五 十 年 代 初

,
台湾 海峡两 岸 都 进
7

主 的土 地

当时 以邓演 达为 首 的国 民 党 土地
,
行 了 一 场 旨在 消 灭 封建 剥 削制度 的 土 地 改 革 在大 陆新 解放 区
, ,
委 员 会 曾经 赞 同这 个 主 张 议
,
作出 了 正 式 决 月
,
无 偿没 收 了 地 主 的
.
但 被汪 精卫 搁 置
,

1927年 7
汪 精卫
,
亿 亩土地 在 台湾 及

,
分配给
3
亿 多 无 地 少 地 的农 民
国 民 党是 经 过 2 0 多年 顽 固 的 抵

再声 称其 目的 是 与 共产党 争 夺群 众 对 土 地革 命 例如

台湾地区50年来土地政策的三次大变革

台湾地区50年来土地政策的三次大变革

它的租佃制度上。高租率、佃权不 稳、转 租、押 租金、铁 是在不增加农民 负担 基础上 使其 获得土 地, 兼顾 地主
租等问题, 不仅使租佃关系变得 异常复杂, 也使得 租佃 利益; 三是地 主所获 地价 由政 府引 导转 向工 业。这一
纠纷频繁发生, 由此导致了农村 贫困的加剧, 造成 地主 政策措施包 括 三个 方面: 首先 是/ 办理 地 籍 总归 户0 。
1953 年底, 全省征收 放领 耕地 141 8 万 公顷, 占 全部私
颁布5 台湾省私有地租佃管理条例6 。
mw
/ 三七五减租0 政策 当年 实施 当年 就收 效显 著, 但
有出租土地的 55% , 被 征收 地主户 数为 166049 户, 占 地主总户数的 60% ; 承 领农 户达 194823 户, 占 承租私
X 收稿日期: 2002- 06- 03 作者简介: 陈海秋( 1971- ) , 女, 广西平乐人, 研究方向: 土地经济与制度, 发表文章 30 余篇。
mv
200 21 11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一、势在必行的第一次土地改革
p
11 土 地改革前的基本状况

1895 年, 日本强行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地区后, 台湾
制在主要农作物 正品全 年收获 量的 3715% 以 内, 俗 称 购买; 政府征收的耕地 , 一律放领于现耕佃农和雇农。
/ 三七五减租计划0。其特点 是在不废除 原有租佃 制度
通过改革, 台 湾的农 民和 土地 状况 有了 很大 程度
或不去剧烈地改变他们现 状的前提 下, 降低 所交地租,
的改善: 一是促使地主抛售 相当数量 的耕地, 确保了农
公司 等 没收 占有 的 1817 万公 顷 土地, 并将 其划 为 公 地面积, 部分是 按照 能够维 持必 要的最 低生 活水 平决

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 Microsoft Word 文档 (5)

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  Microsoft Word 文档 (5)

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国民党残留政权败逃台湾后,为了在台湾站稳脚跟,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和缓和岛内佃农与地主的矛盾,从1949年到1953年,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土地改革。

一、台湾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由于连年战乱,台湾经济受到严重破坏,1948年的工业生产水平只及1941年的59%,农业产量经过几年的恢复,也不及日本占领时期。

而1949年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军政人员及其家属多达100万。

人口激增,物质匮乏,物价飞涨,台湾经济极度萧条,千孔百疮。

为了稳定人心,使自己在台湾站住脚,国民党首先从恢复和发展农业开始,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和发展台湾工业。

台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当时的台湾农村,土地关系极度不合理。

22%的地主掌握着全部耕地的56%,另有22%是国民党控制的所谓“官地”,占农村人口88%的农民只拥有22%的耕地。

广大佃农只有靠向地主租种土地维生,而从日据时代沿袭下来的平均超过50%的高额地租,又使佃农往往辛勤劳作一年,在交毕地租后已所剩无几,难以糊口。

这不仅严重防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台湾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且造成农村租佃纠纷不断,阶级矛盾激化,是维持台湾社会稳定的极大隐忧。

从1949年起,国民党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分三步走,在农村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二、“三七五减租”1949年4月19日,台湾当局颁布“台湾省私有地租佃管理条例”,在县市和乡镇两级分别设立“租佃委员会”,具体负责推行“三七五减租”。

所谓“三七五减租”,是指“政府”规定地租额最多不能超过全年主要作物收获总量的37.5%。

它是根据佃农保留总收成的25%,其余75%由地主与佃农均分,因此得出地主地租所得不能超过37.5%。

农民佃种地主土地一律签定书面租约,租期不得少于6年,租期期满必须续订租约,以保障租佃关系相对稳定,鼓励农民改良土地和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比较研究_陈方南

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比较研究_陈方南

931 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比较研究3陈 方 南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分别在台湾和大陆进行了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

台湾的土地改革使国民党在台湾站稳了脚跟,并促进了台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陆的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土地改革政策农民问题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基本的问题,其中心是土地问题。

国共两党谁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合乎民心、顺应民意,谁将最终赢得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日臻完善的土地改革路线、政策和措施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土地改革问题上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最后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中国国民党在大陆失败退守台湾后,也在台湾进行了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土地改革,不仅巩固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而且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

那么,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什么相同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点?其中的经验教训在哪里?本文拟对此作比较分析。

一、国共两党实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背景和条件之异同 1949年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为了在台湾站稳脚跟,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陆续实行了“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的和平渐进式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土地改革。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大陆进行了一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

这两场土地改革运动实行的时间大致相同,其政策实施的背景和条件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第一,土地改革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第一需要。

由于连年的战争,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经济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国共两党都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问题。

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解决农业发展问题,而当时普遍存在于农村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所以实施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国民党在台湾搞土改:力促“耕者有其田”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国民党在台湾搞土改:力促“耕者有其田”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国民党在台湾搞土改:力促“耕者有其田”本文摘自《台湾,台湾》,赵国明著,九州出版社出版百万饥肠盘小岛,荒田无米价翻番。

减租一味安神剂,稳住飘摇不周山。

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去台之初,台湾,人口突增两百万,工农业生产几乎停滞,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在对外贸易方面,因国际地位每况愈下,美台关系笼罩着阴影,对日贸易尚未恢复,与外界的联系几乎隔绝。

本来就物资奇缺、物价飞涨,蒋介石却又不得不采取“军事第一”的政策,庞大的军费支出更使通货膨胀加剧。

据统计,1949年台湾物价上涨率由1947年的77%猛增至1189%,就当时的情形而论,真可谓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库。

为稳定危局、制止通胀,挽救台湾经济,台湾省省长陈诚首先完成了台湾币制改革,稳定了物价,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经济的举措。

而农业生产的恢复则从土地改革开始。

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前,台湾佃农需将一半以上的收获量缴纳给地主,农民的负担很重。

为了缓和岛内佃农与地主的矛盾,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陈诚从1949年到1953年,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第一步:实行“三七五减租”。

也就是“从佃农的收获量中减除肥料等实际费用的25%,其余则由地主与佃农各分37.5%的平均分配方式”。

如此,地主对佃农的租额不得超过全年收获的37.5%。

此外还规定,地主出租土地,租期不得少于六年,期满必须续租,不得随意撤租升租、保障佃农的相对稳定;农业歉收时,地主应临时减免地租。

但是,佃农若欠缴地租达两年总额后,地主有权终止租约。

由于租率下降,也导致了地价下跌,这为进一步实行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

陈诚所实施的“三七五减租”,实际上就是他早年在大陆尝试的“二五减租”。

早在“围剿”红军之初,陈诚就曾深入基层,了解了共产党推行土地革命对于唤醒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性。

第四次“围剿”红军前夕,他曾要求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进行“限田制度”的试点,用逐步向地主赎买土地的策略,实现“耕者有其田”,如此可得到农民的拥护。

国民党台湾崛起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台湾崛起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台湾崛起的根本原因国民党政权丢失大陆退缩台湾之后,痛定思痛,开始反省失败的原因。

蒋介石在一系列公开场合作了检讨,表示要汲取教训、卧薪尝胆、从头再来。

这次蒋介石可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而不是假惺惺的政治姿态,如果再口是心非欺骗人民,恐怕连最后一叶孤岛也守不住,要彻底“亡党亡国”了。

国民党首先一条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采取“民族和解”和“阶级调和”来缓和社会矛盾,形势稳定之后成功地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半个多世纪以来领导台湾逐步走向繁荣富强。

到今天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文发展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事件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民党利用从大陆带过去的大笔资金和资本市场做后盾在台湾实行了土地改革,把土地从大地主大庄园主手中购买过来,由国家再分土地给无地农民。

台湾的土地改革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国民党放弃了过去惯用的暴力手段,更没有对原来的土地所有者采取肉体消灭的方法来夺取土地,这是历史的进步,避免了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动荡。

土改顺利结束之后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城市经济建设方面。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一样,台湾实施经济改革是从融入经济全球化、走外向型经济开始的。

台湾地区不存在诸如搞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之类的争论,经济体制可以直接与国际接轨,利用外国投资、国际贷款、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待经济基础雄厚之后则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强化出口、投资和内需三驾马车的优势以取得经济增长,最终跻身于世界发达地区行列。

台湾的工业化进程,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内基本完成。

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原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野蛮资本原始积累现象、贪污腐败现象、官僚资本势力肆虐现象和贫富分化加剧、财富分配极度不公现象严重影响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变革迫在眉睫。

国民党领导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在经历了脱胎换骨的灵魂洗礼之后,台湾地区政治改革终获成功,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第一在政治体制方面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名副其实的多党民主竞选制度,随之而来又完成了“三权分离”,避免了由于权力失控导致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失控的现象。

两蒋在台湾搞土改

两蒋在台湾搞土改

两蒋在台湾搞土改台湾土改与蒋介石运走黄金无直接关系凤凰历史:有人认为台湾和平土改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依赖蒋介石运至台湾的黄金,事实是这样的吗?林金源:蒋介石把黄金运到台湾是事实,可是运黄金和土改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土改所用的方式,并没有发放黄金。

土改从1949年开始,到1952年基本完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三七五减租,规定地主跟佃农收的地租不可超过千分之三百七十五。

这个比率压得越低,对佃农就越有利,可是地主就会越反感,当时妥协的界限就是千分之三百七十五。

此外也规定租佃期间不可短于六年,地主不可预收地租及押租。

(可见这是以前常有的现象,对佃农很不利。

)第二个阶段是公地放领。

日据时代,很多日本企业家掌控许多土地,台湾光复后,日本人走掉了,这些土地是从日本那里接收的。

公地放领就是把政府从日本人那里接收过来的土地,以及国民政府掌控的公有地,卖给佃农、半自耕农和土地不足的自耕农。

符合条件者就可登记、购买,政府允许你分10年偿还。

第三个阶段是耕者有其田。

如果你是地主却不种地,政府允许你保留一部分土地作为资产,其他的都要卖给政府。

政府给予地主的是土地公债和公营企业的股票。

那个年代股票不值钱,很多人也没看过股票,所以这些地主们很反感,觉得政府把他们的土地硬拿走了,补偿远低于土地真实的价值。

这三个步骤都跟黄金没有关系。

三七五减租让地主少收一点租,让农民不要交那么多租,这跟黄金没关系;公地放领把政府手上的土地卖给农民,也不需要黄金,还要跟农民收钱进来呢;耕者有其田给地主的补贴是公债和股票,也用不到黄金。

凤凰历史:政府发行公债需不需要依靠黄金吗?林金源:公债是财政部发给你一张借据,承诺10年之后或者20年之后还你本金和利息。

政府还钱的依据是日后的税收或公营事业盈余,跟黄金没关系。

你关心的问题应该是:政府发行公债,民众愿意买吗?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问题。

那时的政府,军事上或经济上都风雨飘摇,谁知道哪天共产党打来,国民党就垮掉了。

比较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两岸土地改革

比较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两岸土地改革

比较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两岸土地改革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海峡两岸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都进行了土地改革。

通过比较两岸土地改革,发现存在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分析其历史意义,进而借鉴改革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应该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调整政策。

关键词:大陆;台湾;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新解放区生活的三亿多农村人口一无所有,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陆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土地改革运动。

而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也实行了土地改革,名曰:“耕者有其田运动。

”这两次土地改革运动,对于两岸后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比较两次改革过程当中的异同,从而分析其历史意义,进而借鉴改革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一、两岸土地改革之同两岸土地改革都是在农村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背景下进行的。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旧中国,仍然维持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和富农仅为农村人口的十分之一,却拥有五分之四的土地,他们利用所占土地无情地盘剥和压迫农民[1]。

而剩下十分之九的农村人口是贫农、雇农和中农,可想而知,其所占土地寥寥无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其一生也满足不了自身温饱,这样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当时台湾的状况也是不容乐观,之前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农民就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国民党接管后,同样是横征暴敛。

致使租佃问题更趋严重,经济破败,百业凋敝,农业产量不及战前最高产量的一半,而工业生产则不及三分之一。

由于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着数百万人,导致物价暴涨,物资紧缺,经济本来就不振的台湾顿时压力倍增,雪上加霜。

到1950年,无地可耕的农户占台湾农户总数的64.9%。

陈诚在主政台湾后极其恐惧,曾说:“土地问题如不加改善,乱源由此发生,征诸往事,历历不爽,如此之故,台湾必须实施土地改革,是一种客观需要,虽有万难,不能顾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