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建模在基层警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与展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建模在基层警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与展望

摘要当前,公安工作存在社会对警力资源的需求与公安警力内部配置不平衡等问题。新时代公安工作发展过程中,公安派出所急需回归主防职责。本文针对警力总量控制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系统阐述派出所警力动态调整指标的概念,引入数字建模应用于基层警力测算,推动形成“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新时代公安机关组织体系。

关键词派出所主防;警力动态调整;数字建模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刑事犯罪活动发生了新变化,基层治理工作也有了新要求,公安机关工作职责的外延被不断扩大。在警力无增长的现状下,基层公安机关的工作强度、工作范围也逐渐增大。现如今基层的警力调整依然为“产生需求—警力调配—暴露问题—警力调整”的传统模式,短期内警力调整产生的结果被后置,无法最大化发挥现有警力价值,难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会形势。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数字建模在基层警力编制调整工作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推动警力调整工作“结果前置”,为科学化用警提供理论支撑。

一、研究背景

(一)上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

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1]在此背景下,2023年,公安部发布《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明确了公安派出所要回归基层治理主责主业的定位,

要以优化警力配置为牵引,发挥群防群治作用,调整充实派出所警务

力量。

(二)基层需求

1.派出所警力结构不科学

主要表现为基层派出所民警组织架构、业务属性及年龄配比存在

不平衡,城区派出所、城郊派出所与农村派出所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接下来,笔者以L县公安局为例分析3类不同派出所的警力配置情况。

(1)城区派出所

以L县最大的城区派出所为例,该派出所辖区内有足浴店、KTV

等场所70余家,宾馆60余家,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相对集聚,殴打

他人、故意损毁财物等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警情在总接警量中占比较高。该单位中层、接处警民警、50岁以上民警数比例为6:19:10,除

日常接处警外,接处警民警被分为法制室、刑侦中队、基础中队3组,承担全所全部的刑事、行政案件办理,法制工作以及80%的基层基础

工作。

(2)城郊派出所

以L县某开发区派出所为例,该所辖区共有企业200余家,宾馆、足浴店、KTV等场所40余家,因工厂、企业相对集中,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员情况相对复杂。该派出所警情中,员工讨薪、打架斗殴警

情在总接警量中占比较高。该单位中层、接处警民警、50岁以上民警数比例为5:7:6。除日常接处警外,接处警民警被分为法制室、刑侦中队、基础中队3组,承担全所全部的刑事、行政案件办理,法制工作以及80%的基层基础工作。

(3)农村派出所

以L县公安局某农村派出所为例,该所辖区企业仅6家,宾馆5家,无足浴店、KTV等场所。该派出所日均接警量较少,但由于辖区位于农村地区,警情相对复杂,宅基地纠纷、日常琐事纠纷的警情在总警情数中占比较高。该单位中层、接处警民警、50岁以上民警数比例为4:3:3。除日常接处警外,接处警民警承担全所刑事、行政案件办理,法制工作以及60%的基层基础工作。

对比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基层派出所内部不同年龄阶段的民警数量比例不合理,承担主要接处警、执法办案任务的民警总数偏少,甚至部分单位不参与执法办案的民警与实际参与执法办案民警数相当,在此种情况下,极大一部分派出所民警需要身兼接处警、刑事办案、法制、基层基础工作数职。

2.基层和机关警力不均衡

(1)整体警力受限。公安民警招录基本以公安院校毕业生为主,社招民警为辅,每年拟入警数与退休民警数相当,容易出现警力“入不敷出”现象。又因基层公安警力需求与警务工作要求、社会发展不匹配,造成基层民警“过劳”。另外,一段时间内民警编制受限,公安队伍整体无法得到警力扩充。

(2)机关与基层配置不平衡。调研中发现,多数地方基层单位

(包括交警中队、派出所)民警总数少于机关民警总数,警力普遍集

中在业务大队从事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全局实际参与公安业

务办理(接处警、执法办案等工作)的民警数量占比不高,导致基层

执法办案经验足、群众工作能力强的骨干民警数量偏少,年龄出现断层,而机关警力年龄相对集中。部分民警反映,会考虑个人发展前景、工作强度等因素,更愿意调离基层岗位到机关部门。

(3)信息化运用实战让民警能力受限。现如今,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实战中愈发突出,年纪较大的民警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受限,无法

熟练掌握各类系统应用的操作,往往感受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

基层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造成这部分警力被闲置。

3.执法大环境对警力各方面要求提高

当前,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发展,非警务警情例如纠纷类、

求助类、咨询类、举报投诉类警情占比明显变大。L县公安局全年有

效警情数共3.5万余起,其中非警务类警情占8%。随着群众的监督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以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在处置警情时,民警

的临场反映能力、对法律的运用能力备受群众关注,若不谨慎处置则

很容易在互联网甚至在外媒发酵,造成公安公信力下降、警民关系受

到影响。因此,一线民警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更要习惯于在镜头下执法、在群众中间执法,使用法言法语的水平、对法律的认知要求均明显变高。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充分考虑基层警力与现实需求的供需矛盾,

探索搭建警力动态调整数字化模型,试图通过警力测算,让基层警力

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二、警力动态调整概述

(一)警力动态调整的定义

指在警力固定、一段期限内得不到增加的前提下,以服务实战为

目的,运用动态思维合理布局,科学调整警力运作模式,因地制宜地

按照警情部署、分配警力,避免警力的闲置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警力动态调整是“无增长改善理论”的基层实践,能符合基层运作实际,最大限度盘活警力资源,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充分发挥现有警

力功效,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警力动态调整的测算方式

1.梳理重点指标。在派出所

相对固定的总警力数基础上,根

据实际工作,将辖区实有人口数、

有效警情数、强制措施数、移送

起诉数、行政拘留数、其他行政

处罚数、重点人口数、旅馆房间数、网吧电脑数、其他场所数等10项涵盖总体工作量和人均工作量

在内的相关项目指数确定为重点指标,运算时基于基层派出所前三年

的平均数值进行测算评估。

图1警力动态调整模型指标设置及权重

2.指标权重设置。以L县公安局为例,经过前期调研,考虑到该

县警务运转模式、公安机关工作量、各类工作考核指标等因素,以一

个县的工作量来设置权重,具体为实有人口数占比10%、有效警情数

占比30%、强制措施数占比10%、移送起诉数占比12%、行政拘留数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