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古诗词“1+X”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为例

古诗词“1+X”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为例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强调“中国化”与“经典性”,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

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

然而,这对学生丰富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这一问题,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X”的教学模式。

他指出,“实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指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1]。

这种教学模式,立足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运用“1+X”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呢?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日积月累”板块中的《忆江南》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古诗词“1+X”阅读文本的选择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2]。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利用教材里的古诗词作为例子来教读,再从教材外选择一组古诗词作为“X”来进行群文阅读。

从教材中的“1”链接到教材外的“X”,这就让教师拥有了“编者”的身份,有了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

但“X”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则受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品位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这也考验了教师的专业功底和素养。

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一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相关的古诗词,二是选择同一作者的相关作品,三是根据古诗词的表达方式选择。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在年轻时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写《忆江南》时,白居易已离开苏州多年,但苏杭的秀丽风景、人情冷暖都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怀念,写下了《忆江南三首》。

统编教材中选的是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猛然间心中激起一阵涟漪,“不求甚解”这个词语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想抒发自己喜爱闲静、淡泊名利、寄情诗酒的闲情雅致。

用在这儿是否就是在鼓励人们多读诗呢?细看文章发现,非也!邓拓先生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是这样解释这个词语的:“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而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深感迷茫,无法“深入”。

古诗词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性,其备课与现代白话文备课有着很大差别,一些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师讲古诗词课颇为经典,大多是由于教师古诗词备课、上课的根基扎实,此外,这些教师本身也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而对普通的教师来说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我观看了很多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也做了很多尝试,但还是懵懵懂懂,有很多不解之处,希望提出来后得到各位同僚的指津。

一、“不求甚解”的教学并不适用所有的古诗文如果把小学阶段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话,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感悟能力、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是不是所有的古诗文教学都应该以“不求甚解”为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我认为不尽然。

首先,“不求甚解”的要求对低年级或者中、高年级的后进生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实用价值,但对大多数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要求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一种初步的自主探究。

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古诗文教学其实是在带着学生阅读古人的文章,要从古人的笔下读到自己能理解的意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验,对自己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

因此,虽然我们的学生还小,虽然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甚解”。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摘要】本文借鉴我国传统的古诗词鉴赏经验及理论,结合古诗词教学案例,总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并对如何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主观体验教学模式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代表了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中学是接受母语教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自己的感悟,最终到达运用古诗词的层次。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但对中学古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感觉到很难体会老师所说的古诗词中的“美”。

中考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极其明显,许多同学只是“诵读”。

一些学生认为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觉得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很多学生除了用以应付考试外,不能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主观体验教学的必要性读者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环节,古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鉴赏要求读者的积极介入,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深入其中,并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初中教师不仅仅要在古诗词课程中把作品的光彩呈现给学生,还要注重渗透鉴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把诗歌教学落到实处。

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阅读视野,把学生的审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

“感悟”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强自己对作品的主观体验,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古诗教学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练含蓄的额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多年来,我一直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辅读方法,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模式,并运用于教学实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现简介如下:模式一:故事引入——熟读理解——品读背诵教学先将故事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有时可配挂图或简笔画),以次激发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理解古诗的内容。

接着,出示古诗,经范读或听录音,扫除阅读障碍。

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所讲的故事,琢磨词和句的意思,教师及时点拨,学生主动理解。

最后,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朗读品味。

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动、兴奋状态,诵读抑扬顿挫,回环流畅,直至背诵。

模式二:背诵相关故事引入——速读理解——想象意境——美读成诵根据所学古诗的内容,先让学生背诵学国的同类古诗。

这样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古诗作平稳的饿铺垫。

接着,要求学生快速读通读顺,约略理解古诗大意。

然后,学生闭目想象,教师以诗化的语言描述意境,并配上音乐,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

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煤精,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模式三:自学检查——质疑讨论——尝试辅导——欣赏练习初读时,学生划出读不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

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学生初步读通、读懂,教师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这一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空白点,进而带着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使整堂课都活起来。

然后,教师重点辅导,让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学生文字的欣赏感受能力就会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宜陵小学谈菊兰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短小精悍,语言凝练。

一首诗,寥寥数十字,或抒发一种情怀,或讲述一番道理,或描绘一种意境,或阐述一段历史,堪称一切文体的魁首。

我校就古诗教学,进行了专项研讨,经过几轮教学,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步模式:激趣导入,解题质疑——初读感知,读出诗味——启发想象,读悟诗意——知人论世,明理悟情——熟读成诵,吟出诗韵——拓展链接,温故知新。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教学导入时,可采用讲故事、引用学过的诗、做游戏等形式。

如吴主任在教学《元日》时,先让学生背诵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既温故了学过的古诗文,又顺理成章地导入到同为描写传统节日《元日》的学习中去,可谓一举多得、水到渠成。

另外,古诗的题目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

因此,大多古诗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

并根据学情引导质疑,引发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古诗旋律优美,读起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所以古诗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读”,初读古诗时,应达到两大要求:1、字正腔圆,读准读通。

此环节须严抓正音,重视引导区分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要读得字字准确,字字饱满,字字响亮。

2、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词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朗读的停顿,渗透不同格律诗的节拍规律。

教学时采用划停顿线,引导学生在有逗号的地方停顿长一些,划停顿线的地方音断气不断。

(三)启发想象,读悟诗意古诗词言简义丰,用字凝练。

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生发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丰富词句的揣摩、品味,丰厚词句的感性理解,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词“文—意—境—情”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词“文—意—境—情”教学模式初探

激情 。 教 师启发 引导 学 生 进入 诗词 意境 , 其思 维 自觉 易
位 于 诗人 角 度 , 设 身处 地 体 验 诗 人 情感 。 如李 白《月 下
独 酌 》, 教 师 可 这 样 引导 :假 如我 是 诗人 在 月 下 独 酌 会 ,
怎样 想 呢 ? (2 )设 疑 激情 。 教 师抓住 时机 ,精心 设 计 问
题 , 因势利 导 启迪 学 生 思 维 , 激发 学生 情 感 。 如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上 见 赠 》中 “ 沉 舟侧 畔 千 帆 过 , 病 树 前 头 万
木春 ” 表达 了诗人 怎样 的情怀 ? (3 )对 比激情 。 教 师引导
学 生 在 鲜 明对 比 中加 深认 识 激 , 发 情感 。 《秋 夜将 晓 出
一 、 古诗教 学模 式 的操 作 步
骤 与具 体 方 法
( 一 )读诗 文
1 .
自读 诗 文 。
教 师提 出
自读 要
求 , 学 生 通 过查 阅资料 , 初 读诗 文 , 了解 作者 的人 生 经 历 及 思 想
情感 , 为学习诗词做好铺垫 。 2 .范读诗文 。 提 出听读任务 :
听准 读 音 , 把 握 朗读 的 基 本 节 奏
要抓住关键词句 ,在“ 一 字 ” 上 点
拨 在“ 一 ,
斑 ” 上 精讲 ,启发学生 思
考 和 体 味 。 如 白居 易 《钱 塘 湖 春
行 》中 “ 争 啄 、 迷 、 没 、 ” 等 字 使 得 境
界全 出 ,让人浮想联翩 。 教师准确
抓住诗词 中重点字词 进行点拨 , 引导学生 联系语境析
词 , 与诗人 的情感产生 共 鸣 ,使诗 中的意象具体化 、 形

牵一“情”而动全“诗”——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牵一“情”而动全“诗”——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这 一 情景 的 创 设 , 对 学生体 会 诗情起
到 了 润 物 细 无 声的 效 果 。
当然 还 可 以 .
通 过 多媒体课 件展示古诗 的画 面 适 .
时播放古典名曲 通过动情的语 言描 .
述等创设情景 拉近时空差距 让学生


更好地 去悟情 。

是反 复吟诵
读 中悟

情 当学 生人 情人 境后 教师要 引导学

味地 咀 嚼着冰冷
的词 句 . 机 械反 复地 背诵词解句意 ,那
么 . 学生 的学 习便如 同“ 嚼蜡 ” 。
其实 .
教师可 以扣住“ 诗眼 ” 展开古诗教学 ,
这 对体会 诗情将起 到事半功倍 的效
果 “ 诗 眼 ” 即古诗 中一 些 关键性 的词


它 如 同一
扇 向读者打开 的心 灵 之 窗 。


雾里看花

依然


涛声 依 旧


如何使古诗教学在新课程 理 念 下
焕发勃勃生机 ?
笔者认 为 根据古诗的 ,
特点 抓住那些意蕴深刻含义 的字词


体会诗人 的情感 体验诗词描绘 的意境 .
乃 古 诗教 学重 中之 重 。 怎 样 让 学 生 在 凝
练简洁 的诗句 中驰 骋想像 进 入 诗境




写作背景
的相关资料
;课 上
采用学生

汇报交流和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 让 全 .
体学生对作者的身世 写作风 格 时代


背景等有总体的了解 为全 面理解 古诗 .
内容 、 体 会 诗 人 的情 感 做铺 垫 。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核心素养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

古诗词作为汉字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

首先,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

古诗词是汉字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词语积累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课堂讲解、诗词鉴赏和背诵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创作和欣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诗词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源泉,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应被鼓励思考古诗词的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精品,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改编古诗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创作新的古诗词,让学生在传承古代诗词的同时,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还能够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

最后,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古诗词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媒介,学习古诗词需要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词比赛和朗诵活动,通过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古诗词教学法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法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法初探【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教师应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感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对古诗词进行品味鉴赏,课外适度的引导学生拓展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能力。

它对于向学生进行古文化熏陶,培养、提高他们人文底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教学做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诗词时不能再单纯的依照以前的“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作者——背景——翻译——主旨——背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在原有的“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作者——背景——翻译——主旨——背默”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用有趣的游戏或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易学、乐学,经过对调查表的分析发现许多学生希望老师能营造出轻松的环境,有一种诗的意境,以诗人当时写诗的心情来分析理解,并且希望老师多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运用多媒体、幻灯片,通过一些典故例子,带领同学慢慢赏析,理解文章,速度不要太快;要灵活些,容易记住,穿插一些有趣生动的历史小故事,最好能适当的插入些跟文言文有关的游戏,如演话剧,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师生拉歌比赛,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和绘画比赛等等。

通过学生的这些建议不难看出他们对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是有些厌烦之意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能激起他们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充满乐趣的接受吸收知识。

2.了解创作背景,为学习古诗词做好铺垫学习古诗词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的意义,同时还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内容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这就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作了铺垫。

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探索篇•课题荟萃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欧阳怡(广东广州市执信中学,广东广州)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探讨跨学科融合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通过借鉴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具体古诗词学习“问题化”“情境化”,通过古诗词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的融合,促使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提高诗词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模式一、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的应用价值跨学科学习是以学科为依托,以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认识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多应用于STEAM创客课程教学。

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且古代诗词多配乐吟诵,不少诗作也是画中题诗,涉及音乐、美术的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因此,围绕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打破学科边界,超越语文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融合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几门学科的内容,有利于促使学生对诗词鉴赏进行深度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目标制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其中不少学科素养相互交织融合,旨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

就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五门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其中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与历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音乐“音乐实践”“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美术“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地理“人地协调观”相互交融。

制定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目标应以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为主体,协同其他几门学科知识与能力作为辅佐,各学科相互影响与促进。

古诗文情趣化教学初探

古诗文情趣化教学初探
, 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朱 熹提倡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 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创境的途径初步归 序” 即“
探究 模式 ” 。它 的基本 过程 是 : 纳为 : 生活展现情境 , 实物演示情境 , 图画再现情境 , 音乐渲染 的这 种教 学模式 ,可称为 “ 情境 , 表现 体会情境 , 语言描述情境六 种。情境教学要根据 教 学——问—— 思——辨——行 。这 种情趣化探 究方法 比较 适
【 中图分类号】 G 1 7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0 2 2 0 )2 0 0 - 2 6 2 6 0 (0 8 1- 17 0
古诗文是我 国古代优秀文化 的宝 贵遗 产 ,它凝聚 了中华 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古诗 文意境优 美 、 情理 深邃 , 渎之 朗 上


情趣化 的情境教学
学则须疑 , 疑则小进 , 疑则大进 。 小 大 宋代哲学家 情趣化 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 程中有 目的地创设具 有 的怀疑精神。

阐述 了《 中庸》 提倡 的“ 所 为学之 次 定情绪 色彩 的形象生动 的场景 , 引起学生 的情绪体 验 , 从而 朱 熹在认 识论 的基础 上 ,

些” 。我们的当务之急 , 是从 自己能做的做起 , 让老师教得轻 的魅力 , 自会产生浓厚 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
三、 情趣化探 究教学 这种探究式教学 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 、 解决 问题 , 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 运用知识 。首先是培养学生
松, 学生学得愉悦 , 这就是情趣化教学的基本追求 。下面 , 我就 谈一谈情趣化教学的具 体运用 。
因而学 习古 诗文有益于提高学生 的文化 品味 和审美情趣 。 民族的人文精髓 , 孕育了一代 又一代优秀人才。随着语 文教学 口, 关键在 于激趣 , 使学 生 改革的深入发展 , 古诗文 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古诗 要想让学生更 自发地诵读积 累古诗 文 ,

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更好地将古诗文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味其中的意境,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理论基础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教学中常见的两种阅读方式。

课内阅读以教材为主导,注重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是学生接触新知识、学习新词汇和语法的主要途径。

而课外阅读则是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

将这两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阅读、深层次思考,提高其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1. 选择适合学生的古诗文材料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选择一些既经典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古诗文作为教学材料。

这些古诗文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是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精华,如《卜算子》、《登鹳雀楼》等。

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扩展学生的阅读领域,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更深入理解。

2. 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在进行古诗文课内阅读之前,可以给学生讲解古诗文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文的来历和内涵。

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3. 多种阅读方式的引导在进行古诗文阅读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例如可以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文的韵味和魅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表演、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情感表达和形象描写,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4.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除了课内古诗文的阅读,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教学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历史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与完善。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出发,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和创新能力、社会情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语文教育中,核心素养教育应该强调语言、文学素养、文化传承、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教学可以有助于学生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全面素养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构建在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理解、朗诵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感和历史文化素养。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1. 提倡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诗词故事会、古诗词鉴赏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

安排学生走进博物馆、古迹,感受古诗词的历史渊源;组织学生体验古诗词的朗诵、演出,增强其对于古诗词的情感投入和表达能力。

2.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其语言表达形式独特优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赏析、诗词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学示范、语音语调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进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审美情感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其含蓄、唯美、婉约的风格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

古诗文教学初探

古诗文教学初探
代 、 晦 的 语 言文 字 成 了 阻隔 学 生跨 越 这 一 文化 长 廊 的屏 深
在古诗文国度中的敲门砖 。


画面敲开意境之 门
刘勰《 文心 雕 龙 ・ 思》 神 中提 到 “ 意象 而 运 斤” 王 国 窥 ,
障。而古诗文的传 统教学则主要依赖 教师单方面的讲解 ,
没 有激 发学 生 的想 象力 和创 造 力 , 正迈 进 诗文 里 的意境 , 真
态势对 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 , 使教学有张有弛, 妙趣横生就 能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 习政治理论 的兴趣 , 让学生在轻松
活泼 的气 氛 中掌 握知 识 , 炼 能力 , 学 生不 再把 思想 品 德 锻 使
美 国教育家罗杰斯说: 人 的先天潜能是无 比优秀的, “ 个体内部具有 大量的有助于 自我理解 , 有助于更改其 自我 概念和 自我行 为的资源, 倘若一旦能提供某种 明确的使人
的伊甸园, 诗的含蓄蕴藉就在于意象的运用 , 苏轼 曾评王维 的诗日: 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
其 次 , 以 良好 的态 势 激 发 兴趣 。 要
目的 。 在讲 授 “ 人玫 瑰 , 留余 香 ” 内容 时 , 以先 让 学 授 手 的 可

这里 的态势不是指 由于几种 力量对 比出现 的战略形
中图分类号: 3 . G6 3 3
文献标识码 : A
堪 称 中华 民族 文化 瑰 宝 的唐 诗 、 词 、 曲, 怕 在 时 宋 元 哪
尚气氛浓郁 的今天, 也仍然散发着醇香 的芬芳。它们经历
了千 百 年风 雨 的洗 礼 , 疑是 祖 先 留给 我 们 的最 珍 贵 的 一 无
份遗产。 一首首或清雅、 或激 昂、 或含蓄 的诗歌和文章既有 知识之美, 也有情感之美, 更有艺术之美。遥远的历史时

“问题导学模式”古诗文教学初探

“问题导学模式”古诗文教学初探

法 有效 果 比 有 道 理 重 要 : 自己 的方 法 往 往 比 别 人 的 方
法 更有 效 ; 有志者 事竟成 , 再 好的方 法 , 没有志 向 、 意 志, 也 没 有 多大 意 义 。如 果 你能 持 之 以 恒 地借 鉴 、 自创 、 运 用有 效 的 方 法 . 成 功将 在 终 点等 候 你 。 ★ 作者 单 位 : 湖 北 谷城 三 中。
露 I I ,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法 一 得
向, 本义为“ 朝 北 的窗 户 ” , 引 申为 “ 朝着 ” 。 由“ 朝
着” 发展下去 的一根藤是 : 朝着一往 , 去; 归向。 趋 向一
丈言词 义记忆五沽
画李 薇 胡 文 勇
亲 近一 爱 , 仰慕 ; 偏爱 , 偏袒 。 迎 合 。 另外 “ 向” 由本 义 为 “ 朝 北 的窗 户 ” 发展下 去的另一根藤 是 : 朝 北 的窗 户一 先前 。 过去 , 往昔 ( 因 为房 屋 一 般 朝 南 . 朝 北 的 窗 子 给 人
二、 组 词 法
可 以依据其构成来理解、 识记其某些含义 。比如 “ 坐” ,
可 理 解 为 一 个 人 因 另 一个 人而 坐 在 土 上 ( 我 们 在 影 视 里 看 到 历 史 上 的 监 狱 好 多 没有 床 ) . 由此 可 以 记 住 “ 坐” 的几个意 义 : 因、 犯罪 、 株 连 。再 如 “ 蹇” , 可 以 理 解 为
如 文 言 中 有 不 少 表示 “ 等、 等到 ” 的词 : 比、 洎、 及、 至、 迨、 逮等 ; 表示 “ 不久 ~一会儿 ” 的: 间、 寻、 顷 之、 顷 刻、 未 几、 瞬 息、 俄 而、 少顷、 既而 、 已而。再如 , 贷、 借、 赊、 假。 都有“ 借 ~宽 容 ” 之意 。 这 是 同义 归 纳 , 还 有 反 义 归 纳 。归 纳 在 一 起记 , 就 可事 半功 倍 。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一、模式名称:“四读四导”开放式自主学习二、适用范围:中年级古诗阅读教学三、古诗教学模式的特点:1、此模式最大的特点为开放式,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均有体现。

开放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内容、情感、视野,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的语文教育体系,体现了新大纲强调的“大语文教育观”。

2、教给学法。

运用此模式教学,不出多久,学生就能懂得如何自行学习、积累古诗。

也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了古诗欣赏的领域。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每个环节均从学生的需要、基础出发,教师只在旁边作诱导、疏导、指导、引导。

4、此模式以学生的“四读”贯穿始终,“以读为主”落到实处。

5、教学目标明确,以“四步训练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促使学生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6、教学过程中,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交织起来,组成网络结构,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

四、模式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还附有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

拓展了学生的古诗欣赏领域,将古诗教学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

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为应付考试,把眼光仅限于教材所定的诗歌,只停留在诗意的枯燥理解,情理的空洞讲说上。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法,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呢?我遵照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主体性、开放性原则,构建了“四读四导”开放式自主学习古诗教学模式。

五、模式的基本框架及理论依据用学法促迁悟移诗情思维初读细读品读扩读生(主体)六、模式的具体操作:(一)、诱导初读,知诗人解诗题。

本环节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欲望。

根据不同古诗的特点,联系诗人或诗题的理解,或典故引入、或简介背景、或表演、或利用多媒体等,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如《山行》就可从诗题设计悬念,这不仅开放学生视野,吸引学生,也为下面学生更好地体会此诗的意境作了铺垫。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型的建模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型的建模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型的建模初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型的应用。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述任务驱动教学模型,然后分析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特点,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模型在该领域中的实际运用。

接着解释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其具体效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模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并提出模型优化和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型的应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该模型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型、建模初探、教学特点、运用、方法与步骤、案例分析、有效性、模型优化、发展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高,记忆效果也不理想。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变革,任务驱动教学模型逐渐被引入到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情绪。

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型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通过设定有意义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古诗文知识。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文的学习效果,并为小学古诗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小学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足够的任务驱动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欠佳。

探索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模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初探四川省宜宾市忠孝街小学 余 林【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读、诵、吟”是必须注意和思考的,尤其对那些充满强烈情感的文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无论其情感的归宿如何,都需要思考学生的读。

本文是对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的初探,有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的内容,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完美人格奠定基础的经典。

对于古诗文的人格作用的发挥是人们都有目可睹的,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对古诗文的读,需要建立起学生比较理想的读的模式,以促进学生在理想的读的基础上的阅读感悟及精神成长。

一、“读、诵、吟”让学生读有兴趣小学生读古诗文还是有一定兴趣的,在人们多要求学生背熟古诗文的前提下,学生对古诗文的读熟和背熟则会产生自觉,产生不背熟就不罢休的兴趣。

但学生是否就有“读、诵、吟”的兴趣呢?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小学生还多不具备这样的兴趣。

这也怨不得我们所教的学生,因为在平时教师少在学生“读、诵、吟”上进行引领和训练。

没有教师的引领,年幼无知的小学生又怎可平白无故地产生起兴趣?没有平时的训练,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和作用,根本也不可能产生兴趣。

对此,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的建构,首先得在学生的兴趣上做思考。

教师无需去做比较空洞的说教,而是对于一篇篇古诗文进行“读、诵、吟”的反复实践,学生是比较容易形成兴趣的。

如引领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诵读,跟一般的读就完全不一样,学生可以从中品尝到诵读的味道,如李白的诗都是极具浪漫色彩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多么丰富的联想,又是多么充满气势的诗行。

在学生读时,要注意为学生处理好诗句之间的轻重缓急,就可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行的抑扬顿挫,这样学生就可津津有味地读,直至产生兴趣。

学生也不仅仅就去读李白的诗,而且可以去杜甫的诗,去读李清照的诗……二、“读、诵、吟”让学生读有发展小学古诗文“读、诵、吟”的教学,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地即可达到的,尤其是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吟读是相当难以到位的。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历经千百年能够流传下来,已说明其深厚的影响力。

而从中又被选入小学课本成为教学内容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是字字珠玑。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

反思过去,我们应该在古诗教学中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想阐述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挖掘古诗内涵,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

”他是把诗歌作为可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来说的。

这是我国古诗千百年来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牧的《山行》等。

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歌颂、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

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初探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

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

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还在后面附录了8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

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作者、历史背景,促进理解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徐磊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5年第9期
徐磊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主要是串讲法,以课文讲解为核心,涉及字、词、句、社会背景、
历史文化、汉语知识、文言翻译等。

这样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诗
文基础,但课堂缺乏活力,枯燥无味。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提出了这样的
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理
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显然,串讲法无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
参与、理解、感悟和熏陶。

对于古诗文而言,诵读是必须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
尝试使用“音读——意读——赏读——理读”的“四读”教学法,以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其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一.音读:疏通—感受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初高中语文教学标准都提出要“诵读古诗文,背诵一定数量
的名篇”的要求。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读书自得其乐,课堂人声鼎沸就
是古代私塾诵读教学的真实写照。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很严。

每首诗读来
琅琅上口,极富音乐感。

古人写诗作文讲究词藻、修辞、韵律和节奏,对仗工整,词丽景美,
给人清新之感。

无论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诗和音乐总是连在一起的。

读着,吟着,会
把人引入忘我的境地,陶醉在其中。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声音的描绘,它使人感受
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美,清脆圆润;又使人感到如同“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的美,婉转
流畅;还使人感到如同“铁骑突出刀枪鸣”似的美,激越雄浑。

这样的作品适宜于声情并茂地
朗读,朗读时把握好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并且在诵读时倾注自己的感情。

通过朗读,使学生体味到古诗文的音韵美,从而达到激发审美情趣的目的。

音读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义,读懂诗歌内容。

例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湘夫人》的教学:
本课生字词很多,文化常识也很多,可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正音,初步感知诗文,再朗读。

第二、范读课文, 进入语境。

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进入特定的语境。

对于李白《将进酒》的教学来说,读就是打开这首诗的钥匙。

教师范读,学生可迅速进入跌宕
起伏的语境。

第三、放声朗读,表情达意。

在疏通文意和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感受作
品的语言节奏,掌握诗歌的节拍、用韵特点,进而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以《将进酒》为例,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因声求气,就会从跌宕起伏的语气里读出李白的“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而这样的感受为赏析诗歌的各个阶段扫清了障碍。

二.意读:意象—意境
音读要求我们“识字”,即正确理解字义、词义。

更要注意的是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
定含义的理解。

意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诗歌的特定内涵,从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读出诗歌
所营造的意境。

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音读可帮助我们准确读出“藤”、“树”、“鸦”、“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而意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读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

这些意象并置,组成了一幅秋郊夕
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一个飘零
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就跃然纸上。

有了这样的意象把握,理
解和赏析诗歌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再以人教版必修2《涉江采芙蓉》为例,此诗选自《古诗十九首》,抒写的是妇思游子相
思别离之意。

我们首先可以读出“芙蓉”这个主要意象。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

由此可以读出以下几种意思: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是纯洁的代表。

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我)爱你”——象征男女爱慕之情。

3.“芙蓉”的谐音是“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
思念。

相思之意已经表达得很透彻了。

再者,诗中还有其他几个意象:意象1.“涉江”,除了
渡江之外,还是屈原的一部作品《楚辞·涉江》,写屈原被贬流放,暗含流浪在外之意。

2.“远道”“旧乡”,也似乎暗示是外出的男子对故乡的回望。

3.把“芙蓉、兰和芳草”放在
一起看,容易想到的是屈原在《离骚》中,以各种香草比喻美德和高洁的品质。

此时的抒情主
人公也可是男性,这就拓展了“妇思游子相思别离之意”的主题。

芙蓉和涉江,兰泽,芳草,
远道,旧乡等意象一起组成了意境。

意读帮助我们读出了诗歌的基本情感,也为我们多元解读
诗歌提供了可能。

三.赏读:手法—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学习还有这样的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
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
阅读体验。

”因此,了解学习诗歌的手法,赏析其表达效果应当成为高中生的学习目标。

由此,“情读”成为我们进一步赏析诗歌的必经之路。

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有赋比兴、衬托、对比、
悬想、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掌握这些
手法,对于我们赏析诗歌甚至是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而这些手法的浮现必然借助于我们细读
和品读。

以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为例,通过朗读我们发现:诗人从对方设想,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尽在其中,写妻子心焦丈夫,正是诗人牵挂妻子,这样思亲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更为曲折,全诗都运用悬想的手法。

又如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情读我们得知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
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自己渴念着故乡
的兄弟们。

这里的悬想,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

由此我们看出,
诗歌通过悬想的手法“把同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
情成倍的增长了,而且情感表达得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了。

这就是赏读的魅力所在:可以
让我们在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委婉含蓄的情感,发现摇曳多姿的精彩。

四.理读:背景—特点—价值
“音读——意读——赏读”都可依托诗歌的文本本身来完成,我们甚至可以借助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帮助诵读、理解诗歌。

而很多诗歌作品,应该深入探究其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其
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知人论世”,由背景出发,赏析特点,发掘价值,进入“理读”阶段。

以上文的《涉江采芙蓉》为例,我们通过知人论世,发现《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
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
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
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故而,这首诗中不仅有诗人对抒情主人公真诚的理解与同情,更融入了自
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凸显了诗人的哲学思考。

通过理读,我们发现此诗作者以及
《古诗十九首》其他作者也多以“女性口吻”来着笔,而这正是此类诗歌的特点所在——朴素情感中蕴藉了深远的哲思。

又如对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读,发现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题壁诗”。

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题壁诗。

盛唐如王维、崔颢、王昌龄、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有题壁诗,常建也是题壁诗的常客,《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题壁诗中的翘楚。

古今各种唐诗选本,大多录入此诗。

由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本身之外,获得了题壁传统的文学和文化的价值。

古诗文阅读是一种审美阅读,是与古代的优秀作者对话,实现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

古诗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获得审美价值、审美判断、审美享受的过程中,“教师所能做到的是创设审美的环境,即特定的时空环境、特定的心理环境,提供审美的内容,铺设审美的路向。

同时尊重他们在审美体验中的个性差异,包容他们在审美体验中的多元价值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因此,古诗文教学就是引导并帮助学生融入到文本之中感知、理解、感悟,获得审美感受。

而“音读——意读——赏读——理读”的“四读”教学法符合中学生的特性,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进入诗歌文本,用不同层级的诵读和涵泳与诗人、诗歌以及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对话,最终收获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和因人而异的审美体验。

徐磊,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