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四 答好三步,用好一法,概括分析文意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四 答好三步,用好一法,概括分析文意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四 答好三步,用好一法,概括分析文意
大一轮复习讲义
Ⅲ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突破四 答好三步,用好一法,概括分析文意
【导语】 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它直接考查考生对 文意的理解。如何做到准确理解?除了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文外, 还要遵循一定的答题步骤,用好最重要的答题方法——比对法。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三步答题 认真遵循
全国卷概括分析文意题有着很强的规律性。选文全为人物传记, 结构大致相同,选项命制特点鲜明。把握住这些规律和特点后,再 遵循一定的答题步骤,用好比对答题方法,拿下该题便相当容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
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 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 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参考译文 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于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
少年笃志喜好古学,师从朱熹。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当时伪学 遭到禁行,叶味道考策对时,全都依照程颐的思想学说,无所避忌。 知举胡纮见到他的策对就将他除名,说:“这一定是伪学之 徒。”(叶味道)落第之后,又到武夷山中跟随朱熹游学。学禁解除, 考中嘉定十三年进士,调任鄂州教授。
三京用兵,朝廷的大臣、边境的将帅都进言说这是机会。叶味道呈 上议状,认为:“开边拓疆,接应援助倍加艰难,摊派日益繁重,转运 粮饷一天天地急迫,百姓一旦活不下去,庞勋、黄巢那样的祸端就会立 刻出现,这是先动摇了根本,对于边事无益。”他在经筵上奏事时,没 有一天不重申这些看法,洛阳的军队不久传来战败的消息。于是人们认 为叶味道能见微虑远。
1.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含解析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

当然,掌握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Ⅲ 核心突破 突破四 以意逆志,领悟家国情怀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Ⅲ 核心突破 突破四 以意逆志,领悟家国情怀

颔联“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出句回忆昔日燕京的短暂 欢聚,对句实写今日但凭书札慰怀的现状。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 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两句都化用典故,但都与现实情景 密合。出句之“明月高楼”,用曹植 《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水 正徘徊”;“燕市酒”,用《史记·荆轲传》:“轲荆嗜酒,日与狗屠 及高渐离饮于燕市。”二典合用,浑化无迹,铸造出豪士聚饮于燕京明 月高楼的雄博之境,用以代指诗人与张纬文的燕京之会。
[ 孤、独(暗含孤傲)]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音“思”)、泪]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愁、泪 )
2.找出下列诗句(或画线句子)的隐性“情语”。 (1)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空 ) (2)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注:经历)岁月频。(黄公度《乙亥岁除渔 梁村》)( 似、空 ) (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偏 ) (4)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 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送、埋 ) (5)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 花。(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桃花(用典)]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 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三、咏物传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②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四讲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解析版)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四讲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知识精讲】散文的内容要点,是指散文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散文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整体概括大多是要概括全文主旨,而局部概括则包括概括特点、概括词意句意段意等。

1.方法(1)如何筛选整合文中信息①准确定位——对内容信息的筛选,要根据题目确定的范围来进行。

这个范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以严谨的层次呈现,有时以散落在文中各个地方的形式呈现。

要想正确、完整地筛选信息,首先要把范围确定好。

②全面提取——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注意进行信息比对,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③整合转化——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

④顺畅连缀——用归纳转述、概括分析的语句,连缀要点,力求连贯。

(2)内容要点概括的三种方法①直接摘录法。

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拼接改写法。

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作答时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意义综合法。

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3)内容主旨概括“5法”①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②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③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

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讲义(含解析)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一、遵循答题三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变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选自《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和不认识的都叫他师鲁,大概是因为都看重师鲁的名声,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等。

高考语文核心突破三 “法”“情”合一,鉴赏表达技巧 课件(《春江花月夜》 课件 43张公开课优质课件

高考语文核心突破三 “法”“情”合一,鉴赏表达技巧 课件(《春江花月夜》 课件 43张公开课优质课件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动,化 体与喻体间的 , 比喻 暗喻 (李煜《虞美人》)以水喻愁,将 抽象为具 扣住相似处分析,
愁思写得生动形象,含蓄地显 体,化深 可用“将……比作
借喻 示出愁思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奥为浅显。……”的句式。 的特点。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
双关
谐音 双关
语义 双关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思”与“丝”谐 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
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 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徳。
可以 。
赏析时,应指出 其两层意思,可 用“一指……, 另指……”的 句式。
知识理解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鉴赏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
接表达的。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
夜,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就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江边月夜图。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3、这种手法怎样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 象,或表达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说明:(1)判定这种手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所写景物须为实景,如果写虚景, 一般叫想象;二是当情景一致时才叫“借景抒情”,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 写乐情时,一般 “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 干脆叫“ ”;三是“借景抒情”虽有三种形式,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的 赏析、考试中统称“借景抒情”。(2)赏析时应注意区分用何景抒何情,可用 “借对……景物(抓住特点)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情,……景物与……感情相 交融”的句式。]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二 积累语感,注重方法,正确断准句读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二 积累语感,注重方法,正确断准句读

突破二积累语感,注重方法,正确断准句读[导语]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可以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它是一个必考点,更是考生做文言文阅读的必得分点。

如何保证必得分呢?熟悉断句方法,培养语感,掌握答题步骤及技巧,当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文言断句题是一种常规考题,综合性强。

全国卷采用的是有语境选择型断句题,这种题型需要掌握三个关键点:一、联系语境,疏通文意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

如是记叙型的,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是议论型的,则应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未联系语境的缘故。

凭借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几个人物等。

二、凭借标志,快速断开1.实词前后多联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杨大雅)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

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

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节选自《宋史·杨大雅传》)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答案 C解析断开此句,如果对其中涉及的官职名称如“纠察在京刑狱”“兵部郎中”“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等了解,则大体上理解该句内容,对“知”“避……讳”“诏”等固定动词又很熟悉,则更容易断开。

高三语文散文归纳概括中心与答题模板

高三语文散文归纳概括中心与答题模板

高三语文散文归纳概括中心与答题模板高考语文如何答题才能拿到高分呢?有哪些高分的语文答题技巧呢?一定要掌握科学的答题技巧,规范的答题模式。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语文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高三语文散文归纳概括中心意思一、课堂导入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二、复习预习概括、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的境界。

要达到这一点很困难也很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这里,我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以便考生逐渐达到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注意筛选的范围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是遵循“就近”原则。

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

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

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考点/易错点2注意内容的层次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

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模板(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202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20分或22分)一轮备考,你准备好了吗?

202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20分或22分)一轮备考,你准备好了吗?

202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20分或22分)一轮备考,你准备好了吗?新教材提倡单元教学/群文教学,倡导情境化、任务驱动,这在试卷中已经呈现,或经典与诠释配合,或史述与史论结合等,社会生活类的默写情境等。

这就要求回归教材,关注教材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仔细深挖、梳理每一项学习任务,无论是关联教材任务群/人文主题要求之下的文本研读的,还是各种文体的大小写作任务,进行任务群下的有序、有效整合,挖掘教考衔接点。

第10题文言文断句,12题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性,第13题翻译句子,综合考察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中第11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这是近几年首次出现对文言虚词的考查。

关注课堂教学,回归语文学科本位。

试题特别强调文本细读,这就要求在备考复习中以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透彻解读、准确筛选、提炼、概括信息并精准表达信息,“以一带三,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带动思维、审美、文化”,当然这提升了阅读的精准性要求;引导学生梳理学习以及答题的方式方法,授人以“渔”,架构知识点体系,加强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

紧扣教材对文言句式的复习,要注意五个联系:a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对词类活用的分析联系起来;b把对实词意义的理解与析特殊句式联系起来;c把理解文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d把课外材料与课本联系起来;e把文言中的词析句与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

2024年文言文选材以史论为主,文本数量随文,字数750字左右,偏向人物事件论述评析。

教考衔接进一步加强。

试卷中至少有10处左右和教材显性或隐性的对应关联,可以看到教材的因素。

①显性的,如文言文第11题,与教材中《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相联系。

②隐性的,如古代诗歌阅读中,选的是宋代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是古诗中描写声音的佳作,不仅能够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从“兰亭帖”“湍流”等词中也能看到试题与教材的勾连--考查学生能否由试题给出的诗句联想到《兰亭集序》,联想到《琵琶行》。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阅读三核心突破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阅读三核心突破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

核心突破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去粗存精,据显索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追光摄影写铅华①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时间虽早,但在国人中被普遍接受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摄影是“奇技淫巧”的观念在普通的中国人心中仿佛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摄影能“夺人魂魄”的思想在20世纪最初的十几年中亦很有市场。

而中国内忧外患的国运,使得20世纪初期摄影和摄影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②所幸彼时的国内新式学堂纷纷取代了传统的科举,国外留学更是成为一种风尚,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产生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

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对摄影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是早期的摄影理论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康有为、鲁迅、刘半农、丰子恺、张爱玲、老舍、冰心等主流学者和作家的介入,更是提升了摄影在全社会特别是“五四”一代学人心目中的影响力。

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摄影逐渐从知识分子拓展到市民阶层。

小型镜箱的普及、照相馆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得以广泛接触摄影,摄影逐渐摆脱了被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命运。

③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不仅一般报纸和杂志越来越离不开摄影图片,许多时事、资讯、文学类报刊也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有报馆广告部工作经历的郎静山回忆,“报社的照相铜版印现代化的技术精进后,1928年起每刊登一张新闻照片可以增加销路一千多份”。

在专业领域,摄影杂志和摄影画报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1925年到1949年,先后有20余种专业摄影期刊创刊,为摄影文论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学术平台。

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客观而完整地呈现了历史的原貌,成为我们研究民国摄影理论的第一手资料。

④从事摄影创作的大多为有钱有闲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或在校学生,他们以各种方式形成各种摄影团体。

这些团体会定期举办展览、出版画册和摄影集,这就形成了20世纪早期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现象。

除此之外,各级学校也以“摄影学会”的形式,开了专业摄影教育之先河。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小说阅读 分析情节结构含答案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小说阅读 分析情节结构含答案

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2.叙述视角(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第3部分 专题13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二 透析结构,明辨关系,精准分析论证特点

第3部分 专题13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二 透析结构,明辨关系,精准分析论证特点
3.分析逻辑联系。逻辑联系包括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论据 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需要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文 本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 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 外,我们还要注意思பைடு நூலகம்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 归纳推理联系,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联系,还可能是因果联系,等等。
2.“三论”特点 (1)引论。引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 论题;二是引入式,由一个“由头”引入论点或论题,这个“由头”多 是一个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辨析引论最重要的是看它是提出论题还是 论点。 (2)本论。这是论述类文本最关键的部位。 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 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 分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大一轮复习讲义
Ⅲ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突破二 透析结构,明辨关系,精准分析论证特点
【导语】 论证分析题是在2017年出现在全国卷中的。它的出现,给高三 复习备考带来很大的影响,其意义和价值就是让论述类文本阅读成为真 正接近阅读本义的一种行为。它的四个选项,改变了以往的只是从文本 或材料中找信息点或陷阱的方式,把考场阅读和思维的着力点扩大到语 文学科本身的知识运用,使之成为真正的语文阅读,真正考查考生的语 文学科素养。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还要 读出传达信息的方式,即是如何论证的。为此,考生不仅要具备论证等 方面的必备知识,还要掌握这类题目的答题关键。
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 比喻论证 道理阐释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接受。
因果论证 包括假设、条件、因果等论证方法。 逻辑缜密,思辨性强。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新增分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八 Ⅲ 核心突破一给文言材料断句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新增分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八 Ⅲ 核心突破一给文言材料断句

使怒
B.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 使怒 解析 使怒
原文标点: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 C.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 /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 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 ”运使怒。
参考译文 宇文之邵,字公南,是汉州绵竹人。考中进士后,担任文州曲水县令。转运使把轻
缣的价钱抬高,让县衙强卖上
接高山,地势狭窄,百姓生活贫困,种地的人没有多少,正赶上收成不好,外敌多 次入侵,不可以再使百姓困苦来谋求私利。”转运使大怒。
三、识虚词,辨句式 1.识虚词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阅读文 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 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不过, 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
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
法关系。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一般都要有谓语。 一般来说,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再通过它找主语,查宾语,根据语序 逐层理清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 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之前或之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在阅读中要随时 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 时间名等。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
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要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

第2节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2节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第2节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要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的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1.摘取法: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无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加工,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

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

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

就是说提炼加工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题型二整体内容概括(含主旨)“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

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专题02 现代文阅读(二)(课件)-【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突破(新高考专用)

专题02 现代文阅读(二)(课件)-【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突破(新高考专用)

命题分析
●高考评价要求: ●在熟悉信息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基本特征、体式特点的基础上,能整
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关键信息, ●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多角度筛选、概括观点; ●能分析、推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材料组织、表达方
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在多个文本中建立新的关联,推断、整 合新的信息; ●能运用文本提供的材料、观点等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 (4)联系现实类。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 (5)技巧分析类。要求考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样的表达技巧给你的
写作启示。
● 3、试题分析:新高考I和II卷都设有主观简答题,在语文试卷的4、5小题上,一般来说4小题是4分,5小题 是6分,主观题总分10分。以下归纳了2020-2022三年现代文阅读I的主观试题所涉及的试题。
增分技巧
【增分意识】
1.得分意识。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做到心里有数,知识点准确,答题有 的放矢,力求主观题得高分! 2.草稿意识。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养成良好 使用草稿纸的习惯。尤其是主观题,必须要在草稿本上简单梳理,再誊写,这样卷面美,得分高。 3.术语意识。现代文阅读I主观题套路性特别强,到底是按照赋分点来解答试题,尽量做到写上采分点,一般情况 下,六分答六点,还是三点;是筛选整合,还是归纳提炼,还是联系实际探究,每种题型设问不同,答题的模板存 在着差异,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要用术语作答,体现出考生语文素养的积淀和专业性。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必须要养成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他的答 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

4 高考任务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局部”“整体”两任务点,先切后合要点清

4 高考任务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局部”“整体”两任务点,先切后合要点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27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者为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而作,这些感悟或道 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从文中的叙事、 描写、回忆等内容而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答题时尽量把“因” 找全。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29
第四,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 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30
任务点二 整体概括 “整体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 概括。这两者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 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 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24
(2)概括物象特点“三层次” 层次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等)和环境特点。 层次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 点”。 层次三,分析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 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
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四答好三步,用好一法,概括分析文意[导语]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它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

如何做到准确理解?除了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文外,还要遵循一定的答题步骤,用好最重要的答题方法——比对法。

全国卷概括分析文意题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选文全为人物传记,结构大致相同,选项命制特点鲜明。

把握住这些规律和特点后,再遵循一定的答题步骤,用好比对答题方法,拿下该题便相当容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

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

试礼部第一。

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

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

”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

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

迁宗学谕①,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

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

”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

”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

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

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②涉于诞。

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

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

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

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③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

”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④交进机会之说。

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

”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

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

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

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有删改)注①宗学谕:宗室子弟学校的教官。

②伯有之事: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

③子泄:人名。

④边阃:边关。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味道学识卓越,笃志古学。

他参加礼部考试,夺得第一,受到禁行伪学的影响而落第,仍然师从朱熹,后又考取进士。

B.叶味道博学多才,德识兼进。

他入对时,不光劝谏皇帝要搞好国家管理,还告诉皇帝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

C.叶味道敢于直言,见微虑远。

在三京用兵时,朝廷的大臣和边境的将帅支持用兵,但他坚决反对,指出开边拓疆的害处,后来洛师兵败印证了他的看法。

D.叶味道忠心事主,荣宠无比。

生前深谋远虑,善用奏对,所提建议无不被皇帝采纳;死后皇帝拿出国库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并任用他的后人。

答案 D解析“所提建议无不被皇帝采纳”于文无据。

原文有“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其中“洛师寻以败闻”说明,在此事上,他的建议并未被皇帝采纳。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味道师从朱熹,不改初衷。

即使是伪学遭到禁行,他考策对时,仍然毫无避忌依从程颐学说,落第之后,又跟随朱熹到武夷山游学。

B.叶味道不卑不亢,忠诚劝勉。

他在升为宗学谕后,劝告皇帝要坚守志气来固守所学,端正纲常来磨砺所学,取用忠言来充实所学。

C.叶味道善用时机,讽谏皇帝。

他在任职说书时请求先讲说《论语》;在皇帝问起鬼神的事理时,他借皇子赵竑的事情讽谏皇帝。

D.叶味道分析问题,见微虑远。

三京用兵时,朝廷大臣、边关将帅都认为这是机会,而叶味道能条分缕析,阐述开边拓疆存在的困难。

答案 C解析“他借皇子赵竑的事情讽谏皇帝”分析有误。

原文“盖讽皇子竑事也”是说,大概他在借伯友的事情讽谏皇子赵竑的事情。

参考译文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于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

少年笃志喜好古学,师从朱熹。

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

当时伪学遭到禁行,叶味道考策对时,全都依照程颐的思想学说,无所避忌。

知举胡纮见到他的策对就将他除名,说:“这一定是伪学之徒。

”(叶味道)落第之后,又到武夷山中跟随朱熹游学。

学禁解除,考中嘉定十三年进士,调任鄂州教授。

宋理宗访求朱熹的门徒以及其所写的书籍,部使者就把叶味道的事迹上报,朝廷派叶味道主管三省架阁文字。

升为宗学谕,轮流入对时,叶味道说:“皇上致力于学问,这是天下人的福气。

(您)一定要坚守志气来固守所学,谨慎对待细小之处来验证所学,端正纲常来磨砺所学,取用忠言来充实所学。

”到了上奏时,就又述说帝王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最后他又说:“言语宣发内力就会衰减,文辞取胜意蕴就会空虚。

”随从臣子有人推荐叶味道(认为他)可以做讲官,于是授任他太学博士,兼任崇政殿说书。

依旧例,说书的职责只是对《通鉴》进行讲说,而不涉及经书。

叶味道请求先讲说《论语》,皇帝下诏应允了他。

皇帝忽然问起鬼神的事理,怀疑伯有的事情牵涉荒诞。

叶味道回答说:“阴阳二气的聚散,即使天地也不能改变。

有的人死了然而魂魄仍然不散,这是常态。

有的人不得善终而魂魄郁结不散,这是变态。

所以圣人设立宗庙,来区分亲疏远近,正可以用来教化百姓亲爱,参与、调节人与天地的关系。

现在伯有获罪而死,他的阴魂不散,成为妖成为厉鬼,让国人上下因为他而不得安宁,在这时如果为他立子泄来侍奉他的后人,那么或许鬼神有知,不会不安宁了。

”大概是讽谏皇子赵竑的事情。

三京用兵,朝廷的大臣、边境的将帅都进言说这是机会。

叶味道呈上议状,认为:“开边拓疆,接应援助倍加艰难,摊派日益繁重,转运粮饷一天天地急迫,百姓一旦活不下去,庞勋、黄巢那样的祸端就会立刻出现,这是先动摇了根本,对于边事无益。

”他在经筵上奏事时,没有一天不重申这些看法,洛阳的军队不久传来战败的消息。

于是人们认为叶味道能见微虑远。

叶味道的奏书陈言,没有一句不是引导和辅佐,以求切合皇帝自身;旁征博引循环往复,推求达到治道。

叶味道升迁为秘书著作佐郎后去世。

讣告一出,皇帝为之震惊痛悼,拿出国库的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升官一级且任用他的后人,这是旧例所没有的。

答题三步骤:概括分析文意题重在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故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细读原文。

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

总之,考生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②利用信息(明示的信息或隐藏的信息)分析内容。

考生应注意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

此外考生还应结合自身所储备的有关作者的信息,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耐心的解读,力求读懂、读透文章。

在答概括分析文意题三步骤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反复推敲,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比对法主要是从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地点、添加内容、句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对。

1.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命题方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比对方法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D项)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

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原文: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说左光斗母“以哭子死”,选项将其曲解为“被迫害致死”。

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命题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比对方法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根据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郭嘉洞察天下时势,颇有谋略。

他的认识得到太祖的赏识,他还上表献计帮助太祖打败吕布,并适时提出加快进攻的战略,活捉吕布。

原文:(太祖)召见(郭嘉),论天下大事。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他“上表献计帮助太祖打败吕布”。

3.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命题方式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张嘉贞为相强躁,执法严明峻切。

秘书监姜晈说他气量不够宽大,张嘉贞请求对姜晈施以廷杖;广州都督裴伷先因罪下狱,张嘉贞认为应该严厉处置。

原文:(张嘉贞)迁中书令。

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

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

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

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士可杀不可辱。

”帝然之。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说张嘉贞气量不够大的是“论者”,并非姜晈;并且姜晈被施以杖刑也并非因为说张嘉贞气量不够宽大,而是因为“得罪”(获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