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不出,火且尽
D. 户口逃亡且尽
D项均为“将要”。 A项不久后/从前。 B项难道/大概。 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2.“相”的特殊用法 “相”作为指代性副词,除表示“互相”外,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根据语境译为 “你”“我”“他”“它”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中《经首》之会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于是,就 才 竟,却 又 这样
特别提醒
“乃”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于是(就)”“才”“竟 (却)”三个,尤其是“于是”与“才”易混。这点可以从两个方 面辨析:一是从意义上,“于是(就)”表示承接关系,表时间、 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使有时有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 “才”表示条件关系,而且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二是代入 检验,把“于是(就)”与“才”义项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个更 符合文意与逻辑。
表敬谦
举例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
常、素、雅、恒、向 将、寻、旋、既而、未几、无何
会、正、适、方、属 必、诚、信、良、固、果 岂、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 屡、每、复 窃、请、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A.
悟已往之不谏
其孰能讥之乎 B.
实迷途其未远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主要 表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假设、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其中, 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设关系 的连词有:若、如、即、使、苟、今、而、纵、令、诚、假令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
当然,掌握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
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一、判断句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
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
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X备天下枭雄C.⎩⎪⎨⎪⎧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 D.⎩⎪⎨⎪⎧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答案 D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其他三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 .且相如素贱人C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 C解析 C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
等的词。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 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 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欲速则不达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
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C项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词,它的。
D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
(2)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不如因而厚遇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B.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D.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 D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
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相”字的用法 “相 ” 字有三种用法: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 的支配或影响,译为“ 互相 ”。这是最基本的用法。②表示动作、行为一
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亡国破家相随属 ”中的“相”,意
为“ 一个接一个地 ” 。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
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
当然,掌握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浙江专用)202x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材助解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 A.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
欲速则不达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
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教材助解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A.
去今之墓而葬焉
家祭无忘告乃翁 B.
今君乃亡赵走燕
豫州今欲何至 C.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秦王恐其破璧
解析 D项均为代词。 A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教材助解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A.
B.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虚词: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 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 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 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 会作实词的。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一、须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确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浩大,究竟要积累多少,驾驭多少呢?据专家讲,须要300个。
当然,驾驭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需积累和驾驭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阔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按拔拜报暴备比币辟薄裁操策曾差长朝陈称出处传垂次存错贷德独多夺发伐方分奉负赋苟购果过假将矜景竟居课类名命逆披趣让稍舍身审师释视疏图委闻务息系向延夷引游责直置志中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确定的权威性。
二、须要理解、积累的学问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浩大,驾驭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劲。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留意两点:1.追源溯流,找寻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假如能弄清其词义演化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加。
(1)词义演化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原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原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像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方义,就是词建立在比方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方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方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简释:“常见”是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文化知识”主要指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古籍文化、生活文化等。
“了解并掌握",不仅强调能识记,更强调结合语境识记、辨析。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简释: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
远指代词:彼、夫、其。
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去今之墓而.葬焉 B.⎩⎪⎨⎪⎧ 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君乃.亡赵走燕 C.⎩⎪⎨⎪⎧ 豫州今欲何.至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秦王恐其.破璧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代词。
A 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 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C 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讲义含解析推荐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简释:“常见”是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
“文化知识”主要指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古籍文化、生活文化等。
“了解并掌握”,不仅强调能识记,更强调结合语境识记、辨析。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简释: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2.分析综合 C(6)辨析文句意义。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讲义含解析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简释:“常见”是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
“文化知识”主要指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古籍文化、生活文化等。
“了解并掌握”,不仅强调能识记,更强调结合语境识记、辨析。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简释: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2.分析综合 C(6)辨析文句意义。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讲义(含解
核心突破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古代官职、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
其他如阴阳术数、星图占卜、兵法行阵等比较生僻、艰深或带有唯心色彩的可以不纳入复习范围。
面对内容广泛的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巧记。
下面介绍几种巧记法:1.分类串记法(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子章、“诗奴”贾岛等。
(3)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的文章。
《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4)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讲义含解析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
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实.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都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
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
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江苏卷所选文言文体主要有传记类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两种。
一、传记类散文1.选文特点传记类散文主要是指以记人为主的散文.一般包括史传文、碑志墓表、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
(2)人物的主要事迹。
(3)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要注意以下内容:①作者的直接评价;②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③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1)结构高考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其孰能讥之乎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不出,火且尽
D. 户口逃亡且尽
解析 D项均为副词,将要。 A项副词,竟然/副词,才。 B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 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相”字的用法 “相”字有三种用法: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 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 ②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亡国 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个地”。③表示偏指, 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 “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吴之民方痛心焉……则噪而相逐” 中的“相”就是偏指他(毛一鹭)。
A.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不如因而厚遇之 C.
相如因持璧却立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 D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 B项介词,因为/连词,因为。 C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
掌握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八个虚词的易混用法
二、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 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 18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6个词,必须死死掌握。 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析分命题.考查方式1成对文中不同句子里相同的虚要求选择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年北京卷;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其中一个句2018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如年天津、浙江卷;三是给一个例句,要2018子来自文言选段,另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如年江苏卷。
四是将虚词填入文中空白处,2014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如3年天津卷。
题型都是选择题,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值大多为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如2016分。
不从文言虚词知识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在大致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使用虚词的能力。
近年来,全国卷取消了文言虚词以选择题单独设考的形式,直接隐含于翻译题中考查。
.考查范围2个虚词为主,18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以《年全国“为,卷兼顾考查其他一些常见的虚词,但都来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要求掌握的虚词。
如2018因为”介词,中“以,作为,用作”;(2)(1)Ⅰ第13题中,“以,介词。
凭借”“以为,年高考中“使”等考纲规定之外的常见虚词也考查到了,因此在备考2011介词,为了”。
而个虚词之外的常见虚词。
18个虚词,还应注意这18中不仅要关注考纲中的】【P高走进考例 (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
远指代词:彼、夫、其。
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去今之墓而.葬焉 B.⎩⎪⎨⎪⎧ 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君乃.亡赵走燕 C.⎩⎪⎨⎪⎧ 豫州今欲何.至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秦王恐其.破璧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代词。
A 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 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C 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 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不出,火且.尽户口逃亡且.尽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副词,将要。
A 项副词,竟然/副词,才。
B 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
C 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相”字的用法“相”字有三种用法: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
这是最基本的用法。
②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
如“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个地”。
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
如“吴之民方痛心焉……则噪而相逐”中的“相”就是偏指他(毛一鹭)。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
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主要有:(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
(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
(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
(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
(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
(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
(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尝终日而.思矣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B.⎩⎪⎨⎪⎧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欲速则.不达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B 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
C 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D 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4.介词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
主要有于、以、为、与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拔刀斫前奏案B.⎩⎪⎨⎪⎧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C.⎩⎪⎨⎪⎧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而耻学于.师 D.⎩⎪⎨⎪⎧ 为.击破沛公军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
A 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
C 项介词,比/介词,向。
D 项介词,替/介词,跟。
5.助词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主要有:(1)结构助词:之、者、所。
(2)语气助词。
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表疑问语气:哉、乎、邪。
句首语气词:夫、唯、盖。
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
A 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
B 项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
D 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
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
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
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
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18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
这6个词,必须死死掌握。
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
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
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
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
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3.注意“常见”与“特殊”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题目。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
所谓高频课文,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节选)》《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节选)》等。
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C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 .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 B解析 B 项动词,成为。
其他三项均为介词,替、给。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 )A.⎩⎪⎨⎪⎧归而.求救国之策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 失其.所与,不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副词,才。
A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
C 项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词,它的。
D 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
(2)( )A.⎩⎪⎨⎪⎧ 犹且从师而问焉.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B.⎩⎪⎨⎪⎧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但以.刘日薄西山C.⎩⎪⎨⎪⎧ 不如因.而厚遇之相如因.持璧却立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
B 项介词,因为/连词,因为。
C 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
一、“而”字用法准确辨析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 .承接C .递进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①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
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
“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
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修饰与承接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 .承接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答案①B②B③A④A⑤A⑥A⑦B⑧B①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