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
区域自然环境的现状
水质 空气质量 土地利用
大部分水域保持清澈透明,供应可靠。 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较低,空气清新。 土地利用合理,农田和自然生态平衡得以保护。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农业
利用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 源,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提 供粮食和农产品。
能源
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和水 力能源,提供清洁、可再生 的能源。
旅游
开发自然景点,吸引游客, 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 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物种多样性。
2 气候调节
保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调节气候,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3 人类福祉
保护自然环境意味着保护人类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进行生态系统恢复工作,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
结论与展望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分析揭示了其巨大潜力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协调发展策略,我们可以实现可 持续利用并保护自然环境,为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区域环境问题的挑战
水污染
工业化
过度利用土地导致土地退 化和沙漠化。
空气污染
工业排放和车辆废气加剧 空气污染问题。
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策略
1
可持续利用
制定合理规划和政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
3
生态恢复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分析
探索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奇妙世界。了解其特点、现状、利用与开发, 以及保护的重要性。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自然资源的特点
赤峰区域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赤峰区域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的北方草原腹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报告将对赤峰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经济发展赤峰的经济主要依靠农牧业、能源产业和旅游业。
农牧业是赤峰的传统支柱产业,赤峰拥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牧畜资源,农牧业仍然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能源产业方面,赤峰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此外,赤峰还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正逐渐成为赤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然而,赤峰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牧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农牧业水平仍然较低,发展潜力有限。
其次,能源产业的环境影响问题也逐渐显现,煤炭开采和燃烧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赤峰的旅游业发展与其潜力不符,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 社会发展赤峰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
赤峰地区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率较高,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
此外,赤峰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医疗资源的配置逐渐合理化,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然而,赤峰的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城市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而农村居民则相对较弱。
其次,人才流失问题也较为严重,优秀的人才往往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对赤峰的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4. 环境保护赤峰地区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环境保护任务十分重要。
近年来,赤峰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行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推动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等。
然而,赤峰的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煤炭产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量燃煤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亟需解决。
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 4用 5用....与方效自自自自地式应然然然然域或的资资资 资组 方 评源源源源合向价质的开开特的的地发发征评评理利利的价价分评布不同此开种筛对用任两会综施发正计价特的开带其生中第一相亩第以构对术据一的同一,发方选实之何个方合中之效一作发动产的步对均明及自上此定切次三四的类在利案出施决对方面权预正应般自开征系响件并方的因与对用后影的地明量占确发然的建生合,,,自的前用从几各策自面和衡先负,和然发的,,和且式。素辅一,能作保位确指有区展资可立产实对在分然自面的技个方与然的环利安效也最资利评明并自在和自。助定明产用程来然标量域方源能质部际于前析资然分方术可案实的效境弊排应不差源用价确抓然生措然对资产确生的度研资通等各向的性量门的已面比源资析式可行的施改应生得好的应的的的有在住资产施资自源业区重几,究源常。类的质、评适结开分较种源评与能方技。造,态失预评缩情地成利一主源(常源然、(域大种并其对用资保的经价合论发析区类或价方性案术和它方,防价小况理本于定要之特常的资优部主经资根区需平源证评济的程。利的域或组的向和。经对不面才措必负,分及揭地资间别是地源势门要济源据域求均的程价上标度用基主组合基提经井济自但。能施须效只布利示域源还是以域地资)自价。保自的占数度也的尺的础要合也础出济同前然表只作,待应有影用自上或存农各组域源结然值证然保有量。应合,评资上几有有上多合时提资现有出以科,这响的然自主在业种合组与构资,程资证量配从理并价源,类不不,种理指要源在正正减学既样到效资然要着生自还合限的源并度源程等合以性用。,分资同同这可性出特的经确确轻、要才其率源资矛相产然是的制适,对和的度表情下以此只则析源的的里供两各别开济分的负客估能被。相源盾互)因影分资合即区现优和示况这及标有应自在利利应选个种指发方析决效观计保开对互对进影上素响析源或筛域状势开。以几需尺这研然数用用该择方方出利面各策应的最证发自联区行响,的地,,保选发生与发如及个求来样究资量方方就的面案,用,方,之态好评利然系域分、利相域必分证出展产潜利人对方上进,其源上式式区方进之以,而面并影度的价用资、生析互用互产须析程开产在力用均区面的行才数相的与与域案行特利都且的在响,情结的源相产。相、制业搞自度发生区。的占域考迫自能量对比方方自,分点于会还正资。既况果先地互力许制改约结清然。规重域潜有产虑切然得对量例向向然并析,开引表负源对不,的后域制发多约造性构主资模要经力量业,性资出现,关,,资对论尤发起现效开资要也可次组约展自的自为的导源大的济。、结即。源客状进系且因源各证其利正在应发源夸要信序合的的然关然依重资组,技并对观,,负社,实开大估程和特关影条系的据要源合, 度。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还能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海运交通,有利于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可能在交通上相对受限,但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产量,例如热带地区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地区则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地形条件会影响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区则往往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其次,我们要研究区域的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如果人口过多,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人口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者,我们要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共同构成。
不同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阶段。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通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往往经济较为发达。
我们要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和化肥农药;服务业则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流通。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范围。
区域发展初步认识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与特点
区域发展初步认识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与特点区域发展是指在特定地理条件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发展等措施,促进一个特定的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及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特色。
首先是地形地貌,地形地貌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工业布局等方面。
例如,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适合农业、工业、交通发展;山区地势陡峭、交通不便,限制了产业发展。
其次是气候条件,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旅游资源、能源开发等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气候寒冷的地区适宜开展冰雪旅游、养殖畜牧业。
还有土壤质量,土壤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农作物产量、森林植被等因素。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发展,而贫瘠的土壤则对农作物的种植带来限制。
地理条件的特点也决定了区域发展的多样性。
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地理条件使得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向上有所侧重。
例如,以沿海地区为例,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内陆地区则注重发展农业资源、能源等方面。
另一方面,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区域间的联系和依存程度。
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区域间的交通、经济合作等活动。
例如,地处交通枢纽的城市往往是物流中心,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地理条件并不是唯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政策支持、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的发展水平。
然而,地理条件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因素,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和特点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条件决定了地域的发展潜力和特色,而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则使得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向上有所侧重,并且地理位置的优劣也决定了区域间的联系和依存程度。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死亡率
6.64 6.49 6.57 6.56 6.51 6.50 6.46
自然增长率
11.45 11.21 10.55 10.42 10.06 9.14 8.18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4.03 13.38 12.86 12.41 12.29 12.40
6.45 6.43 6.41 6.40 6.42 6.51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征 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
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UNEP):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不可再生、可更新 自然资源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地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
1.3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生产的布局 作为生产主体,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作为消费者,消费对所在区域产生的影响:
1.3.1 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大 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1.3.2 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1.3.3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2.1 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2.2 区域人口结构分析 2.3 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2.4 区域人口质量分析 2.5 区域劳动力分析 2.6 区域人口分布分析
2.1 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区域人口数量=固定人口总数+流动人口 人口数量的动态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
2.2 区域人口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 国际:0-14 少年儿童组;15-64 青年或成年组;65 岁以上老龄组。 国内:0-6;7-12;13-15;16-18;男 16-59,女 16-54;60 以上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老年系数(65 岁以上)、少年儿童系数(0-14)、老少比。
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研究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之中的作用、区域之间互相联系的规律。
包括如下内容: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
例如: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法治水平等等。
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的发展基础,评估发展潜力,为选择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应明确指标种类、数量、质量、分布、优势、劣势和变化趋势等问题。
以杭州为例。
杭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物产丰富,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万人,非农业人口354.4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2009年累计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6家,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21家,企业技术中心454家;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法治健全。
二、区域发展现状评价及问题分析同样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进行分析;区域社会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精神文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从生态环境质量、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经济问题是基础和分析的重点。
以杭州为例。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098.66亿元,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杭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7:47.8 :48.5;杭州被授予“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博物(纪念)馆51个,剧场16个,可见社会发展情况良好;杭州酸雨程度较高,政府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和清静”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由岩石、土壤、水 、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
➢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必 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
➢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 ➢ 区域发展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
➢ 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 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 1. 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资源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主导因素重点深入地研 究和评价。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
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
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
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
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
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
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
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
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在高考地理中,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关键。
区域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交通和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海洋经济;而地处内陆的地区可能在交通和对外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也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或特色的农业资源。
(2)气候条件气候对区域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制度,影响着工业生产的能耗和成本,也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而热带季风气候区则更适合种植水稻、橡胶等。
(3)地形条件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土地利用、交通建设和城市布局。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地和丘陵地区则可能在农业发展上受到限制,但可以发展林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支撑重工业的发展;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肥沃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
2、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众多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紧张;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交通与通信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网络能够促进区域内外部的物资、人员和信息交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例如,交通枢纽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和投资。
(3)市场与经济基础区域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3. 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形成周期以百万年计,随着人们消费而减 少,应节约使用。
• 自然资源的特性 1. 有限性 2. 区域性 3. 整体性
•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7. 军队服役人口
劳 动
8. 其他人口
力 资
源
• 劳动力的质量
1. 比数量更重要
2. 对劳动力来说“30个臭皮匠也顶不上1个 诸葛亮”
• 六、人口的分布分析 • 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1. 自然因素 2. 经济发展 3. 战争、政治运动等 4. 民族、宗教
• 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区域发展反过来 影响人口分布
• 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 二、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规模
• 人口质量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 域生产结构
• 人口的迁移影响消费市场的变动与分布
• 三、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 区域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分析 1. 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构
• 衡量适用技术的标准 1. 环境友好标准 2. 社会和谐标准 3. 经济发展标准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 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 理性
4. 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 评价方法
1. 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保证程度,常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2. 关于自然资源质的评价——对一定生产部 门的适合程度
3. 关于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影 响特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次序、开发利 用的成本和效率和地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规划总结
区域分析与规划总结1绪论1、区域:2、区域的本质特性:3、区域科学4、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7、区域规划:8、区域分析: 9、区域分析方法: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1资源环境基础1.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2.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其特性如下:(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3.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1)明确目标;(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5.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量的评价:服务年限和远景需求量;(2)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6.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技术、智力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三)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多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资源 要素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以供定需” ,寻求适 度开发强度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模和速度。方法如下: ➢1.单因素评价法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 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研究区域内单一资源的承载力。忽视了各种资源之间的耦 合关系。 ➢2、多目标决策法
将自然资源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选取 反映资源承载力的多个目标,列出影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约束 条件,寻求多个目标的整体最优,具体要构建指标体系,确定 指标权重,计算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第四节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二章 作业 1. 何为自然资源?根据能否再生分为几类?举例 说明它们的特征? 2. 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 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 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5. 说明生态补偿的主题、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地理环境与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地理环境与区域产业发展分析一、引言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产业的布局、发展和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特色。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宜农业发展,而气候干旱的地区则适宜发展农牧业结合型产业。
同时,气候条件也限制了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如高温多雨地区适宜发展水稻产业,而寒冷地区则不适宜。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和资源开发方面。
山地区域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工业的发展。
但对于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平原地区则交通便利,更适合发展工业和物流业。
3.土壤与水资源土壤质量和水资源是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肥沃的土壤适合发展农业,而富含矿物质的土壤则适合发展矿业。
此外,地下水和河流对于工业发展和城市供水具有重要意义。
具备丰富水资源和肥沃土壤的地区更有利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三、人文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1.人口分布与劳动力人口分布与劳动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区域产业的发展。
人口稠密的地区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较高的地区更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大城市还具备聚集创新资源和吸引外资的优势。
2.文化与教育地区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具备良好教育资源和文化底蕴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外部投资,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3.历史遗产与旅游资源一些地区具备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这些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和体验式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四、地理环境与不同区域产业的发展案例分析1.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发展农业和物流业。
在气候条件方面,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适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如小麦、玉米和大豆。
甘肃区域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分析这些条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1、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
是山地形高原地貌。
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
(2)气候特征: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关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
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mm 之间,主要降水集中在6-9月。
甘肃省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加。
(3)自然资源:a.土地资源: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
农用地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
人均占有土地26.3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
b.水利资源:甘肃省的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河流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潜,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但总体处于缺水状况。
c.矿产资源:甘肃省是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
截止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4%。
2.社会经济背景条件2008年,甘肃实现GDP317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同比增长18.82%。
完成出口总值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2020/3/1
17
➢ 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使用量达到5000万吨(折纯)左右,约占世 界化肥消费总量的1/3 ➢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对发展我国种植业生产、确保国家粮 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60000
6000
化肥用量
粮食产量
50000
5000
粮食产量(万吨) 化肥用
20000
2000
10000
1000
0
0
1949
1956
1963
1970
1977
1984
1991
1998
2005
2020/3/1
18
规模空前的资源转化
我国
2003年
2005年 2006年
钢铁产量
2.2亿吨
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 %
27
3.3亿吨
4.2亿吨
水泥产量
7~8亿吨
2.95亿吨
3.065亿 1吨9
水泥
2008年水泥产量达到13.88亿吨,而2008年全世界的水 泥产量总和才为26亿吨左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我国经济总量只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却消耗了世界50%多的水泥。30年间我 国水泥产量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2020/3/1
20
2020/3/1
2020/3/1
36
2.年龄构成
概念与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
表示 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
逐组龄人分组口:占0岁总组人(不口足的1岁百)分,1数岁来组,表2岁示组。……;
5岁一档分组:0~4岁,5~9岁,10~14岁,……;
年龄组的划
10岁一档分组:如0~9岁,10~19岁,20~29岁,……; 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自然资源开发利 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
5.自然资源开发利 用效应的评价
一在用技任两会综中第一相类前的术何个方合的步对三的面方可对方面权响件并方地明量,自分式能自面和衡,和且式位确指在然析与性然的环利并自在和来然标前资评方和的效境弊抓然生措研资通面源价向经改应生得住资产施究源常分或的提济造,态失主源(常其对用析组基出合和它方,要之特常区需平的合础多理对不面才资间别是域求均基也上种性自但。能源还是以自的占础有,可两然表只作或存农各然保有上不这供个资现有出主在业种资证量,同里选方源在正正要着生自源程等分的应择面的经确确矛相产然的度表析利该的进开济分的盾互)因优和示自用就方行发方析决进影上素势开。然方区案分利面各策行响,的与发如资式域,析用,方,分、利相潜利人源与自并论,而面并析互用互力用均相方然对证都且的在。相、制。的占对向资各,会还正资许制改约潜有量,源种筛引表负源多约造性力量,因开方选起现效开自的自为。、进此发案出正在应发然关然依,利从几负社,实条系的据, 个案施施发正亩第以可的。中之效均四明行技预正应的因与占,确方术先负,。素辅有区分案经安效也自。助量域析。济排应不然对资等各比井前好的应资自源较。类同提预评缩源然、区资时要防价小的资优域源指特措必负地源势主的出别施须效域地资要数各指,待应组域源几量种出以科,合组与类配方,减学既还合限资合案以轻、要是的制源情之利负客估影分资在况特于效观计响析源数以点开应的最地,,量及,发之态好域必分上对尤利影度的产须析的区其用响,情业搞自比域对之。既况结清然例产实决对不,构主资关业施策资要也的导源系结各与源夸要重资组,方实开大估要源合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
1)时空内涵 2)社会经济内涵 3)可持续内涵:以供定需,不断增强
2、自然资源承载力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按“可能—满意度”评价: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 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
计构一及般对发和一展最定方差产向的业的情(保况部证,门程只)度有结。这构样的才适能合保或证保评证价程结度果。的可信程
度。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 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 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 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内 涵包括: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 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 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 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与自自地然然域资资组源源合质的特的地征评理的价分评布不价特的开带其生对术据一的同作发动产自上此定切次的自开征系用后影的然的建生合,自然发的,,能作保资可立产实对然资利评明明产用程源能质部际于资源用价确确生的度的性量门的已源的的有在区重几,质、评适结开种地成利一域大种并的经价合论发类理本于定主经资根评济的程。利或分及揭地要济源据价上标度用组布利示域自价。保也的尺的合影用自上然值证应合,评资有响的然自资,程从理并价源不到效资然源并度以性用。,同其率源资,对和下以此只则的被。相源即区现这及标有应利开对互对筛域状几需尺这研用发自联区选发生个求来样究方利然系域出展产方上进,其式用资、生开产在面的行才数与的源相产发生区考迫自能量方先地互力规重域虑切然得对向后域制发模要经,性资出现,次组约展大的济即。源客状且.8亿为0。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析 第二节 自然环境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析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1.概念: 2.分类: 3.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 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 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 价根值据,自以然提资高源人的类赋当存前条和件未及来其福特利征的划自分然:环地境下因资素源和,条地件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 根根有断增据据限长自自性的然然:需资资自求源源然存的能资在利否源矛用再的盾方生有,式划限即划分性用分:是经:可指济再自直学生然接的自资游生观然源资活点资的源资看源数等源自、量、然可供劳资更应动源新与资存自人料在然类资稀资不源 缺区性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源上、的不分可布再都生是自不然均资衡源的无论在数 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 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 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