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一、选择题

A型题

1.细菌因基因突变发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不是随机发生的

B.突变频率很高

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

D.不稳定

E.不发生回复突变

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单一耐药性

B.稳定

C.发生任何细菌

D.可经接合转移

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

3.来源于质粒的β-内酰胺酶有

A.头孢菌素酶

B.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C.金属酶

D.头孢菌素类

E.羧苄青霉素酶

4.细菌对磺胺耐药是改变体内的哪种酶

A.二氢叶酸合成酶

B. DNA旋转酶

C.拓扑异构酶 D .转肽酶 E. 转糖基酶

5.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性最常见的细菌是

A.肺炎链球菌

B.淋病奈瑟菌

C.葡萄球菌

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E.脑膜炎奈瑟菌

6.耐药株30S亚基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链霉素

B.红霉素

C.利福平

D.青霉素

E.喹诺酮类药

7.耐药株50S亚基的L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链霉素

B.红霉素

C.利福平

D.青霉素

E.磺胺药

8.当RNA聚合酶的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

药性

A.利福平

B.红霉素

C.链霉素

D.青霉素

E.磺胺药

X型题

1.R质粒导致耐药性传递其特点是

A.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

B.以多重耐药性常见

C.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

D.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2.丁胺卡那霉素具有的钝化酶是

A..乙酰化酶

B.磷酸转移酶

C.腺苷转移酶

D..青霉素酶

3.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

A.产生钝化酶

B.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

C.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

D.主动外排机制

4.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药物是

A.四环素

B.青霉素类

C.喹诺酮类

D.头孢菌素类

5.某些革兰阴性菌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实现非特异性低水平耐药性的抗菌药物有

A .β-内酰胺抗生素 B.喹诺酮类药物 C.氯霉素

D.四环素

6.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是

A.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B.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C.抗菌药物的“轮休”

D.研制新抗菌药物

二、名词解释

1.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2.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3.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4.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5.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plasmid mediated resistance)

6.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transposable element mediated resistance)

7.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

三、问答题

1. 细菌发生获得耐药性有哪些因素?

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如何?

3. 铜绿假单胞菌的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如何?

4. 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机制如何?

5.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如何?

6.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如何?

7.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C 2.D 3.E 4.A 5.D 6.A 7.B 8.A

X型题:1.ABCD 2.ABC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二、名词解释

1.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临床上通常以该药物的治疗浓度,即该药常用量在血清中的浓度与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相对关系而定。如果此种药物的治疗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为敏感,反之则为耐药。

2. 多重耐药性是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

3. 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故也称为天然耐药性。

4. 获得耐药性是指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性。由于是遗传物质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获得的耐药性可稳定地传给后代。

5.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中,几乎所有致病菌均可有耐药质粒。它们在菌细胞之间可以通过接合和转导等方式进行传递。环境中抗生素形成的选择性压力有利于耐药质粒的播散和耐药菌株的存活。R质粒常见于肠道菌,推测其演变过程可能是耐药传递因子(RTF)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

6.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是指转座子(Tn)常带有耐药基因,Tn转移位置插入某一基因时,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7. 钝化酶是指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重要的钝化酶有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和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