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黄昆章,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

合集下载

黄昆明_精品文档

黄昆明_精品文档

黄昆明黄昆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位杰出的领导人物。

他是我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深远。

黄昆明生于1915年,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年轻的时候,他对军事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军队。

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和抗日战争,迅速崭露头角。

在抗日战争期间,黄昆明被任命为指挥官,负责组织和领导一支游击队,以对抗日本侵略者。

他的军事才华和领导能力在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带领的部队打击了日军的多个据点,成为了一名人民英雄。

解放战争结束后,黄昆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将领。

他被任命为浙江军区的司令员,并在这个职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致力于军事现代化和战略改革,对军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引进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并将军事训练纳入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通过他的领导,浙江军区在训练和战斗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提升。

除了军队建设,黄昆明还注重军事教育和培训。

他重视培养军队中的干部,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他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士兵的专业知识和军事素养。

这些措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昆明的军事思想和贡献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提出的战争思想和军事理论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强调军事科学、战争艺术和军事道德,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战争观和指导原则。

这些理论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其他国家军队的学习对象。

黄昆明的领导风格也备受推崇。

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和激励士兵,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建设性环境。

他注重团队合作和军事协作,擅长组织和指挥作战。

黄昆明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领导者。

黄昆明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他被授予了许多荣誉,包括“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等。

他的事迹被编入了教科书,并被广泛讲授和宣传。

他也成为了广大军人的楷模和榜样。

黄昆

黄昆

黄昆中科院院士黄昆(1919.9.2-2005.7.6)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

浙江嘉兴人,生于北京。

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黄昆尔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是国际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50 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被誉为黄方程)。

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

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介绍黄昆的一生和诺贝尔奖大师紧密相连,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到爱丁堡大学,再到利物浦大学,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教授到玻恩教授,黄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到来了。

物理学大师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也是晶体原子运动系统理论的开创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恩就打算从量子学青年黄昆最一般原理出发,写一部关于晶格动力学的专著,但战后因忙于他事且年事已高,此事一度搁置。

1947年5月中旬,黄昆来到了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短期工作,工作中玻恩发现黄昆熟悉这门学科,且有深邃见解,便将完成用量子力学阐述晶格动力学理论的《晶格动力学》专著的重任交给了黄昆,同时交给他的还有玻恩的一些残缺不全的旧手稿……黄昆从1948年开始,在4年时间内不仅以严谨的论述和非常清晰的物理图像对这个固体物理学中的最基本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还以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这个领域。

“有一段时间,我同玻恩教授还发生了争论……”谁也没想到,黄昆当初写进的内容在1960年激光发现以后,一一被实验证实。

“一带一路”视角下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反思

“一带一路”视角下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反思

5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6期总第815期No.16,2020Total of 815印尼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处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前沿地带,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东盟的成员之一,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

同时,印尼是世界人口第四大国,其中更包括1000余万华人,作为世界上华人华侨最多的国家,印尼华文教育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关于印尼华文教育的研究,黄昆章、温北炎等关注印尼华文教育曲折的发展历史,李秀坤、田慧玲、崔希亮等有关于教师问题、教材问题、教法问题的讨论。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型较早,在“一带一路”视角下仍缺乏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印尼教育发展历史为基础,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印尼华文教育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

1曲折向前的发展历程印尼作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文字记载的海外第一间华文学校,就是印度尼西亚华侨在印尼首都巴达维亚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开办的明诚书院[1]。

”若以此为滥觞,印尼的华文教育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

1.1印尼华文教育的产生“截至1900年,全印尼已有439间私塾和义学,学生有7835人[2]。

”20世纪以前的印尼华文教育处于萌芽阶段,其脱胎于中国私塾教育,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人员多为中国落第秀才,不具备现代教育的特征,但逐渐形成的教育氛围,为日后印尼现代华文教育的产生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20世纪初,民主、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发展萌生了现代教育,中国大陆老一辈近代教育家不断探索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深刻影响了印尼华文教育。

1912年更名为中华学校的巴城中华会馆中华学校堂于1901年在印尼首都巴达维亚成立,印度尼西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华文教育正式出现。

然而开展新式教育的华文学校强调民主、自由、民族主义等先进思想,逐渐引起了荷兰殖民者的注意,并开始对华文教育进行打压。

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

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

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黄昆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物理学家黄昆的故事,欢迎阅读!提起黄昆老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表面张力”,一直到现在,关于这一物理概念的阐述还来自于黄昆的经典解释。

50年代初毕业留北大任助教的`赵凯华,讲述了背后的故事:“黄昆先生是1951年回国,当时30岁多一点,还没有结婚,一个人就住在实验室里。

我当时刚毕业,在教普通物理碰上一些问题,特别是表面张力,觉得所有的书上都没有讲清楚,就向黄先生请教。

他说想一想,大概第二天,他说想清楚了,并当即在黑板上很仔细地给我们解释。

到1952年,他开始教普通物理时,对这个问题又进一步钻研,写了文章给《物理通报》。

”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黄昆却喜欢自己动手。

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般人都会送到修理部去,他却自己卷起袖子。

1956年入校的章蓓说:“黄先生生活上要求很低,也非常简朴。

60年代,我们在昌平有一个校办工厂,研制第一台计算机,试制集成电路,他那时一方面给工农兵学员讲课,一方面到车间或生产线和大家一起做。

按说他是搞理论的,而且学术造诣非常高,但是到了车间他总是不耻下问,向工人学习每一个细节和技术,而且要求非常高。

当时在工艺流水线上清洗样品非常琐碎,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

他抽烟很厉害,平常每天一到两包,但到了工厂,他就忍住。

”“我毕业后在半导体教研室,一直是黄先生带着工作,他是室主任。

他总是告诫我们,抓住现象后一定要搞下去,对我们的科研有很大启发。

我现在就经常拿黄先生的这些教导学生,很多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做出了成绩。

”章蓓满脸洋溢着敬佩。

印尼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印尼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作者: 黄昆章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研究
页码: 32-37页
主题词: 抗日战争;印尼华侨;迫害华侨;荷兰殖民者;契约华工;国内政治;70年代以后;19世纪;
实际行动;世界各国
摘要: <正> 一同侨居在全世界各国的早期华侨一样,印尼华侨也是由于国内政治动乱、战争频仍以及封建地主豪强的残酷压迫剥削等原因,以致无法在家乡生活而被迫出洋的。

其中一部分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被诱骗到印尼的契约华工。

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清廷的保护,反而受到歧视和百般刁难。

虽然晚清转而采取安抚、拉拢政策,然而却没有护侨的实际行动。

国家的积弱使荷兰殖民者敢于有恃无恐地歧视、迫害华侨,印尼华侨尝尽了海外孤儿的人间辛酸。

黄昆简介黄昆夫人和子女

黄昆简介黄昆夫人和子女

黄昆简介黄昆夫人和子女黄昆与家人黄昆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李爱扶是英国人,跟着他漂洋过海回到了中国,同样也为物理研究做出了贡献。

黄昆简介>黄昆(1919.9.2-2005.7.6),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北京。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2001年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昆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理论和晶体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并预见了晶体光学声子和电磁场的耦合振动模式,被称为“黄散射”和“黄方程”,提出并发展了由晶格弛豫引起多声子跃迁理论(包括光跃迁和无辐射跃迁),被称为“”提出了有效解决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模型,并阐明其光学振动模式的要点,被称为“黄一朱模型”。

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成为该学科领域的第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

>黄昆夫人和子女>1952年4月,在中国天津港,初春的寒意依然弥漫,但却丝毫不能减弱这对异国恋人久别重逢时相拥的温度。

这一天,黄昆斜挎着一个布兜,带着一把雨伞,从一艘英国货船上挽下他心爱的女友;也从这一天起,这位漂亮的英国小姐有了一个同样漂亮的中国名字:李爱扶。

>从里斯到李爱扶,从翩翩的英国少女到内秀的中国妻子,外人看来的不平凡,对于黄昆夫妇而言却是如此自然。

与其他普通的中国妻子相比,李爱扶唯一的不同,便是多了一支毛笔,多了一节中文课。

1956年,李爱扶加入中国国籍。

从此之后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年中,李爱扶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

在黄昆家,最好的饭菜是炖一锅吃一个星期的红烧肉,官方语言则是雷打不动的中文。

虽然黄昆和李爱扶的英文都极好,但两个儿子在成长中遇到最大的学习困难竟然是:英文不好。

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黄昆(精)

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黄昆(精)

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黄昆在这欢庆建国60周年前夕,又逢黄昆先生90年诞辰,回想我国科学事业的艰苦历程和光辉业绩,我们更加缅怀老一代科学家多年来的无私奉献.作为先生的学生并有幸在先生身边工作多年,我把自己所了解的黄昆先生的科学贡献,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以及黄昆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幽默风趣的性格为大家记录下来,来纪念这位科学大师.一、黄昆的科学贡献1955年,36岁的黄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称院士.1980年,黄昆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5年,黄昆成为刚成立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批院士中三位中国人之一.许多人知道,M.Born和黄昆合著‚晶格动力学理论‛被一些美国科学家称为这一领域的‛圣经‛。

在黄昆去世后,时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的M.L.Cohen在唁电中称黄昆是‚固体物理学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的一位先驱‛,‚作出了超凡(extraodinary的贡献‛.为什么国际科学界给予黄昆这样高的荣誉呢?黄先生自己说过,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声子领域.声子就是固体中原子(确切的说是原子实的振动(称为格波的量子力学描述.固体中声子态与固体中电子态决定了固体的几乎一切物理性质,而二十世纪固体物理的研究是人类从微观层次深入了解固体性质,从而得以利用并加以改造的基础。

特别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材料科学得以发展,使得二十世纪高技术得以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而黄昆正是在固体物理领域,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固体中的声子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声学声子,就是组成固体的最小可重复单元中的各个原子近似于以相同方向振动,它主要与物质的力学和声学性质有关.而另一类是最小单元中的各个原子相对振动,它主要与物质的光学性质(特别是红外波段有关,称为光学声子.从微观的原子模型来得出声子的性质,现在已经不太困难(虽然理论上仍有个别未完全解决的的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把微观理论的参数和宏观的可测量的物理量联系起来. 对于晶格的声学波(声学声子,作为声子理论创始人之一的波恩在二十世纪初就发展了成熟的唯像宏观理论,建立了这种联系。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简介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简介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简介2010年06月03日14:15人民网我要评论(0)字号:T|T黄昆院士,男,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市,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固体物理学科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对推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的一些领域中,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1947年黄昆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的理论,70年代已为国外一些科学家所证实和应用,成为研究固体中杂质缺陷的一项有力的手段,被称为“黄散射”;近年来国外在中子衍射中还证实了这种漫散射。

1950年黄昆与A.里斯一起提出了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

同年苏联C.и.佩卡尔发表了与黄昆的有关辐射部分相平行的理论,但没有考虑到无辐射跃迁问题。

黄昆和佩卡尔的理论是近年来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的工作,被国际上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

1951年黄昆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1963年被喇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极化激元,后来发现其他物质振动也有类似的与电磁波的耦合模式,也被称为极化激元。

现在极化激元已经成为分析固体某些光学性质的基础。

黄昆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

黄昆与M.玻恩合著的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点阵动力学理论》,1954年出版,1957年苏联译成俄文出版)一书是公认的这一学科领域的一部权威著作。

1951年底黄昆回到了刚刚解放不久的新中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科技人才,他毅然中断了自己进行多年,并已取得卓著成就的固体理论研究,投身于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与虞福春、褚圣麟等一起,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学体系。

1956年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五校联合在北大物理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黄昆任教研室主任,为开创发展中国半导物理学科的教育事业;为培养、造就中国半导体技术骨干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梅州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

梅州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

梅州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
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孕育了众多优秀革命先烈。

以下是两位著名的梅州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

第一位革命先烈是黄显声。

他出生在梅州一个贫寒家庭,从小就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深深的关注。

黄显声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洗礼,决定投身革命事业。

回国后,他积极组织和参与梅州的各项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当地革命运动的旗帜人物。

黄显声因为其高尚的理想追求和坚定的信仰而受到人民的敬仰。

然而,他的革命事业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最终不幸被捕殉职。

另一位革命先烈是陈天华。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目睹了农民的困苦和不公。

陈天华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感到极度愤怒,决心投身革命斗争。

他积极参与组织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带领广大劳动者与封建地主和压迫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陈天华的牺牲精神和不屈服于压迫的意志深深鼓舞了当地人民,激励他们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然而,他在一次抗日救亡斗争中被敌人残忍杀害。

这些梅州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深感敬佩和感动。

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革命的不朽丰碑。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梅州革命先烈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们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一代宗师,科学泰斗———黄昆院士

一代宗师,科学泰斗———黄昆院士
深切悼念黄昆先生
编者按! ! 黄昆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是我国固体物理学 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不仅对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 对信息产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他投身于国家教育事业, 从事于普通物理、 固体物理和半 导体物理等的教学工作,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科技栋梁之才" 黄昆先生与 《 物理》 有着深厚的缘分, 他在 《 物理》 上发表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令 《 物理》 增色; 黄先生也曾多次表示 《 物理》 是他晚年以来唯一坚持阅读的期 刊, 足见黄先生对 《 物理》 的喜爱" #$$% 年 & 月 ’ 日, 黄昆先生不幸逝世, 我刊特组织这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 深切悼念和深深的哀思" 伟人已逝, 但先生的精神与风范长存"
一代宗师, 科学泰斗— — —黄昆院士
士 ( ()+% 年) "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对固体物 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他从理论上预 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 / 射线漫散射, 以后被称 为 “ 黄散射” " 这个理论在 #$ 世纪 ’$ 年代获实验证 实, “ 黄散射” 已发展成为一种能直接研究固体中微 观缺陷的有效手段" 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 以 “黄 0 里斯因子” 而著称于世" 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 学位移、 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 “ 黄方程” 和 由此引伸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 即后来称为 极化激元的重要概念" 他在 ()%( 年完成了与 ()%* 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玻恩一起合著的 《 晶格动力 学理论》 一书, 成为当代固体物理学界人尽皆知的 科学巨著" %$ 多年来被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研究者推 崇备至, 奉若 “ 圣经” 一般, 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 典性科学专著" ! ! 黄昆院士 ()() 年 ) 月出生于北京, ()*( 年毕 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 —()*# 年任西南联合大 学物理系助教" ()*# —()** 年任西南联合大学研究 生, 师从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吴大猷教授" ()*% 年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 师从固体物理学 大师、 ()&& 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莫特爵士" ()*+ 年获英国哲学博士学位" ()*& —()*+ 年在英国爱丁 堡大学玻恩教授 ( ()%* 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研 究组作短期访问研究" ()*+ —()%( 年在英国利物浦 大学理论物理系任 ,-, 博士后研究员, ()%( —()&& 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 年被选为中国科 学院学部委员 ( 院士) " ()&& —()+. 年任中国科学院 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 年起任名誉所长" ()+& — ())( 年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他先后被选为瑞典 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 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试论印度尼西亚以苏加诺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

试论印度尼西亚以苏加诺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战后东南亚国家的进一步觉醒——试论印度尼西亚以苏加诺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摘要:20世纪前,东南亚地区除泰国外所有国家已经被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地处东南亚南部的印度尼西亚早在16世纪末开始被荷兰通过建立东印度公司来实行殖民统治。

一战后,随着印度尼西亚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激化,印度尼西亚人民开始反抗帝国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在印度尼西亚不断展开。

苏加诺为代表的政党最后带领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标志印度尼西亚各民族走向了统一,体现了东南亚国家人民的进一步觉醒。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民族解放运动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战场主要是在欧洲,宣布中立的荷兰并不热衷这一战争。

他把目标紧紧锁在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上,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自十六世纪末始一直受到荷兰殖民者的压迫统治。

一战的爆发,使荷兰殖民者与印度尼西亚的人民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进一步尖锐化的矛盾最终引起了被殖民者的反抗和起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应运而生。

在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尤以苏加诺领导的最具影响力。

一、以苏加诺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从十六世纪末期起,荷兰殖民主义者用武力侵占了印尼,用野蛮的残酷镇压和欺骗性的“怀柔”政策,统治了这块殖民地达三百多年,使印尼人民蒙受了极大的灾难。

随着印度尼西亚人民与荷兰殖民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印度尼西亚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酝酿,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以苏加诺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其兴起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帝国主义的肆意掠夺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一战时期,荷兰在世界中的地位已经逐渐变弱。

战争期间,美日为了想把荷兰挤出印尼,占领印尼的市场,他们利用时机,加速了在印尼的进行投资,对殖民地人民的进行掠夺与搜刮,增加资本积累,以巩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据统计,从1913-1918年间,在印尼的进口贸易中美日两国所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美国由2%上升到12%,日本则是由1.5%上升到20%。

可见,正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与侵略,致使了印尼人民反抗斗争的发生。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_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_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 SOUT HEAST ASIA N STU D IES[编者按]2006年1月12-14日,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在新加坡联合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 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挑战与前景 。

除了上述两个单位的科研人员,中国多家相关研究机构都应邀派人前往,它们包括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会议对中国的东南亚研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回顾、分析、探讨和展望。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学术刊物,我们感到有必要让国内的读者对此次重要会议的内容有一个了解。

为此,我们特意组织了 中国东南亚研究述评 专栏,发表四篇与会者的研究论文。

其中前两篇的原文是英文,我们组织人员进行了翻译,并得到了原作者的首肯。

第一篇是新加坡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的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他从一名外国学者的角度对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中国学者进行了分类介绍;第二篇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学术所长黄朝翰教授和赖洪毅研究员的 中国东南亚研究面临的学术挑战 ,他们对中国研究东南亚问题的机构、主要学术期刊及其载文以及中国东南亚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后两篇是国内两位年轻学者的文章,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张振江副教授的 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问题与展望 以三家高校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为基础 通过对国内三家高校主办的主要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统计与对比分析,指出了东南亚研究的成就与问题;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李晨阳副教授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的缅甸研究述评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缅甸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展望。

此次会议收到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此只发表了上述四篇文章,以飨读者。

黄昆章教授访谈录_郑一省

黄昆章教授访谈录_郑一省

!!!!!!!"!"!!!!!!!"!"封面学者黄昆章教授访谈录郑一省郑若之[中图分类号]D634[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2-3925(2012)04-0003-03黄昆章教授,一位对印尼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情有独钟的学者。

1957年6月毕业于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当年返中国深造。

9月考取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1962年本科毕业后考取该系亚洲史专业研究生,1965年7月毕业。

1965年4月分配到广州暨南大学工作,曾任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1年11月至1983年12月被国家派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进修,1992年至1993年公派至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曾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采访者:黄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您的印尼归侨身份对于你研究华侨华人问题有何作用和影响?黄昆章:我原是印尼的第二代华侨。

我的父母都是客家人,从广东梅县移居印尼苏门答腊省南部一个很小的地方谋生,那里只有三四十户华侨,大部分是客家人。

我小学时在一个叫拉务完(Labuan Maringgai )小山村唯一的华侨学校———中华学校念小学(此间学校没有中学),学校只有七八十位学生。

唯一的李炳发老师是来自广西的客家人。

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因此李老师成为全能老师,学生集中一起上课,由老师分别安排任务(如有的做作业、有的上课等)。

他的启蒙教育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

1942年日本侵略印尼,印尼政府无暇顾及边远地区的社会秩序,拉务完的地方治安很差,于是父亲将我们兄弟三人送到雅加达,寄养在一位堂兄家。

我在雅加达的华侨公学念到小学毕业,1951年考取中华中学,1957年在中华中学高中毕业。

这间学校的副校长是毛主席的同学张国基老师,他曾经参加中国大革命,后来到南洋终身从事华侨教育工作,是我们非常尊敬和爱戴的老师,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很深影响。

欧洲华侨华人发展历程的跨学科审视

欧洲华侨华人发展历程的跨学科审视

2003年第3期欧洲华侨华人发展历程的跨学科审视——评《欧洲华侨华人史》程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7)2002年7月,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以丛书之十五推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李明欢教授所著《欧洲华侨华人史》一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界引人注目的一件事。

该书凡860页,共计70余万字。

论量而言,已可见其相当分量,但该书出版的意义显然不止于此。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

”此言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界用以形容华侨华人分布之广泛和生存力之顽强的常见表述。

然而,“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研究”,则可以说是得益于《欧洲华侨华人史》的出版才有更完整的体现。

在该书问世之前,国内已有《美洲华侨华人史》、《非洲华侨华人史》以及大洋洲和亚洲诸多国家的国别或地区华侨华人史,如《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印度尼西亚华侨史》、《菲律宾华侨史》、《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日本华侨史》、《朝鲜华侨史》以及《东南亚华侨通史》等①,因而,若以全球五大洲为区域来划分,《欧洲华侨华人史》“填补空白”的意义毋需赘言。

从目前国内外对于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现状来看,该书亦堪称“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全面地论述欧洲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研究著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②与成果颇丰的东南亚和北美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相比,虽然欧洲是二战以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再移民以及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新移民”的主要前往地,使得欧洲华侨华人总数已从1950年代的万余人增加到超过一百万人,增幅高达百倍,居于同期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人口增长比例之首③,也因而引起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关收稿日期:2003年7月作者简介:程希,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中国外交。

①《美洲华侨华人史》,李春辉、杨生茂主编,东方出版社1990年出版;《非洲华侨华人史》,李安山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出版;《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黄昆章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另有张秋生著《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出版);《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李学民、黄昆章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另有温广益、蔡仁龙编著的《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出版);《菲律宾华侨史》,黄滋生、何思兵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林远辉、张应龙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朝鲜华侨史》,杨昭全、孙玉梅著,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日本华侨史》,罗晃潮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东南亚华侨通史》,吴风斌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黄昆的创新思想与科学贡献

黄昆的创新思想与科学贡献

黄昆的创新思想与科学贡献厚宇德;马青青【摘要】黄昆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也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他的学术生涯不同凡响,值得学界研究,值得物理界年轻学人借鉴;他的科学创新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深入系统研究、学习;他的科学贡献,尤其对于新中国物理界的突出奉献,应写入中国物理学史册.【期刊名称】《大学物理》【年(卷),期】2017(036)011【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黄昆;莫特;马克斯·玻恩;品格动力学理论【作者】厚宇德;马青青【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09黄昆是著名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重要奠基人之一、声子物理学奠基人.黄昆祖籍浙江嘉兴,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同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教,1944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英,获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尼维尔·莫特.此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与爱丁堡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合著《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1951年黄昆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1955年当选新中国第一批科学院院士,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国院士,198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出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2001年黄昆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黄昆逝世于北京.对于黄昆在国内接受物理教育情况,冯端院士有过扼要而准确的概括:“他的物理学素养植根于我国本土.他在燕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时,就开始专研量子力学”;在西南联大读研阶段,“良师(他的导师是吴大猷教授)的教导和益友(他和杨振宁、张守廉等过从甚密)的切磋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归根到底还有赖于黄先生自己对科学具有忘我追求的精神.”[1]黄昆不认为自己天赋出众,但是承认自己较早就具有了很好的自学能力.他回忆说,当年因为燕京大学物理系开设的课程较少,黄昆在三四年级时自学初步掌握了量子力学基础,这对他后期有重要影响:“在当时国内量子力学尚被视为一门新鲜深奥的学问时,这还是比较难得的,对我以后开始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2] 不难想象当年的黄昆对物理学还是有特别兴趣的,如果一个大学生自己对于物理学没有足够的兴趣,他难以完全靠自学扎实地掌握量子力学基础.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不能忽视.大学本科毕业后,黄昆先在西南联大做助教,后读研究生.期间他结识了杨振宁和张守廉,三人交往甚密,黄昆从中收获良多.联大的导师堪称名家荟萃,吴大猷教授是黄昆授业恩师,对黄昆后来的成长功不可没,这一时期黄昆更深入地掌握了量子力学理论,为此后出国从事固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自学、学友的影响以及导师的指导,黄昆在出国前已经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物理与数学基础.这使得他到英国留学时,在来自各国的留学生中出类拔萃.朱邦芬院士是黄昆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后的合作者,他说:“黄昆觉得,虽然自己名义上是硕士研究生去念博士,但其实际水准,特别是在量子力学方面,已远远超越了他的英国同学,达到了博士后研究员的水平,因而黄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博士论文,并完全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工作.”[3]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几年的英国留学生涯,对于黄昆而言,就不那么重要了呢?当然不是.来到英国,在莫特研究团队中、在与玻恩的合作中,黄昆置身世界固体物理研究之前沿,开阔的视野与专心研究的氛围培养了黄昆科学研究的敏锐嗅觉、独特的科研风格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他在物理世界快速健康成长,相继取得系列重要成果.黄昆在英国留学期间,莫特是对黄昆影响最大的.对于莫特给过他什么难忘的影响这一问题,黄昆回答说:“他并没什么‘教诲’,而是他善于捉住问题的实质,采用简单中肯的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风格给人以深刻影响.”[4]深入研究黄昆的科学著述会发现,他概述的莫特的研究风格,基本上也是黄昆本人的风格.而这当然是他自觉向导师学习的结果.莫特对于黄昆最直接的第一个影响,是给了黄昆两个研究选题,让黄昆选择一个做博士论文,黄昆由此开始了自己在国外的研究工作:“刚开始,他向我建议了两个论文题目,一个是小角晶粒间界能量的理论计算,另一个是缺陷对晶体固态X射线反射的效应. 由于我所学的物理学基础课程十分侧重于系统性理论,对于解决晶粒边界问题我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我就选择了关于X射线的题目.”[5] 黄昆很好地融于莫特的研究团队,如鱼得水般迅速成长起来.1947年在写给杨振宁的一封信中,虽然黄昆言辞谦虚,但这封信还是很好地展示了莫特营造的学术氛围,给黄昆的积极影响,他在其中得到锻炼、受到启发、以及得心应手解决问题等方方面面[6].莫特周围良好的研究氛围使天赋高、基础扎实的黄昆得到了最适合的营养,他茁壮成长起来.从这封信里还可以看出,导师莫特除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不倦地为各种科学组织事务性而勤劳做贡献的态度,对于黄昆也影响颇大.黄昆60岁以后出山,主持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时的一些工作方式,与他所描绘的导师莫特当年忘我工作的影子,十分神似.莫特对于黄昆的第三方面影响,来自于黄昆当年主动研读莫特的著述,从中深刻领悟和学习莫特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如在阅读莫特的论文时,莫特用Thomas-Fermi方法对多价溶质原子电荷屏蔽的处理,其简洁实用给黄昆留下了深刻印象.黄昆将这种方法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得出了有意义的研究结论.莫特的研究风格对于黄昆影响之深刻,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除了前文他提到莫特风格给他深刻印象外,他还在其他场合多次或更详细或更简洁地提到这一点.黄昆曾说:“导师莫特的治学风格,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跟他认识和接触以后,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从对科学的追求到真正进入科研领域,是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的解决逐步发展的.……我觉得这一习惯对我影响较深,其好处是,科研工作需要你集中全部精力来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2]2009年甘子钊院士在怀念黄昆的文章中指出:“黄昆科学工作的一个特色就是他善于从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入手,探索很基础的物理问题. 当年他从处理立方的二原子极性晶体的晶格光学振动模式的问题入手,从阐明宏观电磁场和晶格光学振动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引出了极化激元这样一个带有基础性的概念的重要问题,开辟了前面简略叙述到的、范围很宽的物理领域. 而且这不仅仅是物理学上很有魅力的领域,也是包含很多应用的领域.”[7]将甘子钊院士这段对于黄昆研究特色的总结,与黄昆反复强调的莫特的研究风格相比,不难发现二者是极其相似的.这无疑说明黄昆继承了莫特的风格,并做到了活学活用莫特的研究方法.根据黄昆自己的回忆可以看出,他本人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很多重要贡献,都是在深刻领悟并成功实践莫特的研究风格之中做出的. 黄昆留学英国期间,对他有重要影响的另外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是玻恩.黄昆是1947年慕名到爱丁堡大学游学并结识玻恩的.其后直到黄昆离开英国回国,二人有大量的书信往来.尽管如此,从书信中可以看到,为了更多地能在一起讨论研究,玻恩总是希望黄昆能多来爱丁堡.为此他在经费比较拮据的情况下为黄昆设法解决经济问题.如1950年5月12日玻恩写给黄昆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在我有一点完全由我支配的可用的经费,我可以为你提供交通和住在这里的费用(每天一英镑),所以,不要因为经费问题而阻碍了你到这里来.”而黄昆则除遇到问题及时写信与玻恩讨论外,系统搜集、研读玻恩及玻恩晶格动力学学派成员的相关著述.黄昆将玻恩的一些文章称为晶格动力学研究的“范本”.《晶格动力学理论》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名著.玻恩充分肯定黄昆在这本书撰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黄昆也投桃报李,实事求是地说:“固然我担任了全书的写作,并且在解决一些主要问题上进行了工作,然而玻恩教授的工作仍旧在书中保持了主导的作用,不仅玻恩的手稿确定了普遍理论的轮廓以及其中部分的具体内容,而且全书所总结的内容,包括书中新发展的理论,也主要是以玻恩教授本人以及他的学派几十年来在晶格理论方面的工作成果为基础的.”[8]《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的中文翻译者葛惟昆教授曾说:“令我不胜唏嘘的是,重读原著多遍,竟一点错误都没有发现,连标点符号都准确无误.这固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玻恩在年过七旬以后仍一丝不苟地校阅文稿、编制索引和检查公式,但也完全体现了全书主笔者黄昆的风格.”[9]无需辨析该书无错应主要归功于谁.可以肯定的是黄昆的严谨风格,应该与他在英国多年的留学时期受莫特、玻恩这两位严谨求真的著名物理大师的影响不无关系.黄昆在多个场合都曾对于玻恩有高度的评价.与这样的一流物理大师长时间合作而受其影响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在合著《晶格动力学理论》期间,玻恩不仅与黄昆一起讨论著书事宜,还向权威期刊推荐黄昆的研究论文.在回忆起一篇文章的发表过程时,黄昆曾说:“当初稿由玻恩寄到《伦敦皇家学会会志》发表时被拒绝了,因为审稿人说论文中没有新内容,后来玻恩建议换另一个审稿人评审,论文才被接受发表.”[5]在玻恩的档案中有多封他推荐黄昆稿件的信函.在玻恩的回忆类著述中,有时他将黄昆称为自己的学生,有时则特别说明黄昆来到他身边时已经是能力很强的青年物理学家.从玻恩与黄昆之间的交流情况来看,在交往之密切与合作之深入上看,这和玻恩指导一位博士生或博士后的工作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是黄昆没有在玻恩指导下撰写一篇学位论文而已.因此,玻恩有时视黄昆为自己的弟子,并不为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是研究者精神追求的结果.莫党教授是黄昆的学生也曾任其助手,他回忆说:“黄昆言传身教地教导我们,要有追求科学的目标,要有创新的精神,要有科学的态度.”[10]黄昆这样要求学生,他也这样要求自己.20世纪90年代在回答“您认为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个问题时,黄昆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把自己的物理研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把实实在在解决点科学问题当做工作目标,而不是仅求出文章.要有点独立精神,不要陷进‘仿制’、‘复制’,琐碎的添枝加叶的工作模式.”[4]可以这样理解,黄昆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把自己的物理研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仿制、不复制就是他的独立创新精神;而“实实在在解决点科学问题”则是一位科学技术研究者一步一个脚印,具体而务实的科研与工作目标.科学家的创新方法即是其研究方法,黄昆研究问题时的特点是“从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入手,探索很基础的物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黄昆认为研究者要做到“三个善于”:“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学上有意义的问题;要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所提问题就失去实际意义;还要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2]黄昆的“三个善于”是难以效仿的,但却是高水平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自己提出的“三个善于”,黄昆认为:“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至于怎么做到‘善于’,我也说不清,反正事实上要做好研究工作,我体会是非如此不可.”[2]黄昆的“三个善于”虽然不是可以按部就班模仿的,但它对于所有研究工作都有启示,对于已经具备专业研究基本素质的人而言,黄昆的“三个善于”具有一定方法论上的指导性作用.它提示研究者确定选题并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有效的最佳解决办法以及用心提炼和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个研究者如果不具备“三个善于”的素质,绝对难以做出高水准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三个善于”是更高层面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境界.黄昆本人十分重视他所提出的“三个善于”,2002年黄昆曾强调指出:“科学研究贵在创新,要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善于做出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结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善于抓住机遇,发现和提出问题.”[2]在黄昆看来他的“三个善于”就是他能够做出高水准创新性工作的保障.黄昆的研究成果都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也有赖于他对于研究工作反复推敲的严谨精神.朱邦芬院士曾说:“黄昆常说他的十个想法中有九个靠不住,为此他总是仔细推敲.黄昆不赞成用过于烦琐的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然而在需要数学推导及计算时,他又十分仔细,反复多遍地来回检验,因此黄昆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11]可见要做出高水平的创新工作,并保证其成果能经受住考验,黄昆这种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的严谨精神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黄昆在固体物理领域深得莫特和玻恩两位大师的真传,加以自己专心致志的揣摩,掌握和拥有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运用这些方法黄昆取得的科学贡献在物理界有目共睹,其中在英国留学的6年里做出的杰出工作主要有以下4项.1) 黄散射:1947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做博士生的黄昆发表论文指出:晶体缺陷将使进入物体的X射线产生漫反射.这种散射后来被称为黄散射.2) 黄方程:1948年黄昆引入一组微观模拟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后被成为黄方程.它确立了约化光学位移W(正比于正负离子位移之差)、宏观电场E 与电极化P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式中的4个系数中, b12=b21 ,3个独立系数可由实验直接确定.黄方程的物理意义十分明确,作为宏观关系是严格的,它简洁而有效地解决了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问题.利用黄方程,很快就能导出在长波极限条件下的横光波与纵光波的频率比.揭示了在固体中还存在极化激元,即极性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模.1965年在磷化镓拉曼散射中首次从实验上观察到极化激元.徐永安、徐永祥指出:“黄昆方程的理论就在于把电磁声子从极化声子中区分出来,引起了人们对声光子概念的兴趣.”[12]3) 黄-里斯理论:1950年黄昆与里斯(A.Rhys,后与黄昆结为伉俪)合作,从晶格弛豫机制出发,在“F中心光跃迁与无辐射跃迁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光跃迁和无辐射跃迁多声子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黄-里斯理论.《F中心的光吸收与无辐射跃迁理论》一文是人们在这个领域必引的经典文献.从1975年(这篇文章发表24年以后)以来,这篇论文被他人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引用652次,其中1994 年以后被引用173 次,平均每年引用20多次[13].黄昆自己也认为《F中心的光吸收与无辐射跃迁理论》是他的最重要的文章:“我在1950年发表的‘F中心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一文是发表后立即引起一批优秀物理学家重视,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文章,也是从那时到现在被引用最多的论文.”[4]4) 玻恩与黄昆:1947年玻恩将断断续续写了14年的尚未完成的书稿给黄昆看,建议黄昆与他合作完成此书.后来开始了二人的合作.1954年由黄昆主笔的《晶格动力学理论》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这一领域的权威的世界经典名著.从英国归来后黄昆主要从事教学工作.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后,他除了为研究所的建设运筹帷幄外,又开始了自己60岁以后的新的科学研究时期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了黄-朱模型.5) 黄-朱模型: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昆简化了量子阱空穴能带计算问题,导出了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 1987 年,黄昆与朱邦芬设计了一个构思巧妙却十分简明的“偶极子超晶格”模型,这一模型与连续介电模型完全相容,而又是个微观模型.据此,黄昆和朱邦芬澄清了原来理论出现矛盾的原因,提出和发展了关于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的系统理论,这一被国际学术界普遍称为“黄-朱模型”[13].黄昆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纯粹的科研成果上,他在新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发展以及培养物理学人才方面,也是居功至伟.对于回国之后、60岁之前的工作,他有过这样的概述:“我1951年回国,立即赴北京大学任教.这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把培养人才的工作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校对教学工作提得很重,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从33岁到59岁,都是致力于教学工作.”[2]对于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物理学家而言,在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杰出成就,却要放弃科学研究而将全部精力用于基础物理教学,这不是很容易想得通、做得到的.对此,黄昆有非常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因为回国后全力以赴搞教学工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个服从国家大局的问题.这也并非我事业上的牺牲,因为搞教学工作并没有影响我聪明才智,而是从另一方面长了才干,实现自身价值.” [2]黄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很出色.据他的学生回忆当年黄昆在上普通物理课时,全身心投入:“黄先生教我们普通物理课.黄先生全部身心投到教学中去,讲课生动活泼,物理概念鲜明,还创造地给出一些更科学更形象的讲述.他采用启发式教学,经常举行课堂讨论和小测验,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的知识.”[10] 这说明黄昆对于放弃物理学研究而从事基础物理教育工作,心里的确是没有疙瘩的. 在物理教育领域,黄昆最为人称道且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培养了一批新中国半导体人才. 1956年暑假,为发展我国的半导体事业,教育部创办中国第一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教研室,黄昆任教研室主任.黄昆亲自讲授为大学生开设的《半导体物理》课程,还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设专题课,主持电子-晶格相互作用和能带理论的研究工作,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1956—1958年,五校联合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半导体毕业生240人,这些人才是我国半导体事业的骨干力量.黄昆自1977年担任半导体所所长以后,重新焕发了青春,又开始了研究工作.58岁重操科研旧业,并力求赶超世界前沿,这不是一件易事.对于当时的感受他自己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这时身在研究所不作研究工作道理难容,但是,研究中断了几十年,自己年龄已近60岁,研究怎样才能作得出来呢?”[14] 黄昆当时思考了老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掉队的原因,并由此找到了自己再次现身物理学研究前沿并做出新贡献的方法:“我当时想,科学家老了会掉队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知识老化,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方法跟不上发展,二是由于地位容易脱离第一线的具体工作,以至自己原来的老本也会逐步忘记.我要把几十年基础理论的发展认真地补上恐怕是作不到的.所以我拿定主意,承认这个局限性,只去作自己能作的问题.但是要坚持自己动手作第一线的具体工作.”[14]除了自己恢复从事科学研究的功力,作为研究所所长,黄昆对于学科发展的规划决定着整个研究所的未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半导体物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明确.由于分子束外延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半导体超晶格研究的发展十分迅速.黄昆预见到,这一技术在半导体物理研究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黄昆及时地调整了半导体所的研究方向,转移到超晶格、量子阱的研究上来.事实证明黄昆的看法是有远见的、正确的.黄昆先生当年的心血,奠定了中国半导体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弘扬黄昆的科学精神及其在开创我国物理学事业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于2005年设立了“黄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科学研究奖”;北京大学则设有“黄昆-李爱扶奖学金”,奖励物理学院固体物理与半导体专业研究生.这些都是对黄昆先生最好的纪念.【相关文献】[1] 冯端.悼念黄昆先生[J].物理,2005,34(8):610.[2] 黄昆.黄昆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5-576.[3] 朱邦芬. 黄昆——声子物理第一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37.[4] 芜茗.学部委员黄昆教授答本刊记者问[J].现代物理知识,1992,4(1):2 .[5] 黄昆.我的研究生涯[J].物理,2002,31(1):129.[6] 朱邦芬.读1947年4月黄昆给杨振宁的一封信有感[J].物理,2009,38(8):578.[7] 甘子钊.极化激元研究的进展[J].物理,2009,38(8):590.[8] M.玻恩,黄昆. 晶格动力学理论[M].葛惟昆,贾惟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本书说明.[9] 葛惟昆.严师黄昆[J].物理,2009,38(8):594.[10] 莫党.悼念我敬爱的老师黄昆先生[J]. 物理,2005,(348):614.[11] 朱邦芬.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J]. 物理,2006,35(9):792.[12] 徐永安,徐永祥.黄昆方程及应用[J].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4,1(1):39.[13] 朱邦芬.黄昆对物理学的贡献[J].发光学报,2003,24(1):3.[14] 夏建白.深切悼念黄昆老师[J].物理,2005,34(8):612.。

黄姓是最优秀的氏族

黄姓是最优秀的氏族

黄姓是最优秀的氏族黄姓,是中华大地上最优秀、最杰出的氏族。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似一串串光彩夺目的珍珠,穿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今天,让我们以虔诚之心,沿着时光的河流上行,探寻它的发展轨迹。

在远古洪荒年代,我们的祖先发源于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代叫黄水)。

为了生存,这支喜爱黄色事物,以狩猎为生、以黄莺为图腾的黄鸟族,集中向东南迁徙,跨越河北进入山东半岛,与其它氏族组成了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联盟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氏族——黄夷。

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黄人被尊推为部落联盟大首领。

到野蛮时代中期,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嬴姓原始远祖,比黄帝矮一辈,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测量天象,制定历法)继任该位;黄夷因与凤夷早已结成婚姻氏族,便附属于少昊部落,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成了子氏族。

黄族十分喜爱锦衣壮美的凰鸟,并尊为氏族图腾。

少昊姓赢,黄姓是从赢姓中分离出来的(当时赢姓十四姓氏之一);因此,赢姓为黄姓之源,少昊乃黄姓遥远的始祖。

随后,居于黄河中上游的戎夏集团大首领(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带领氏族东迁至穷桑(山东曲阜一带),受到少昊部落的信任。

颛顼氏族便与少昊部落的黄夷等子氏族结成婚姻氏族(少昊氏族男性与颛顼氏族女性结合,开创黄性大业),颛顼成为少昊的得力助手和辅弼大臣。

八年后,少昊嬴挚去世,年仅二十岁的颛顼继承了少昊东夷集团的首领权,并将氏族内迁中原,承继祖父黄帝所担任的中原华夏部落联盟大首领, 促进了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

黄夷氏族与其它夷族纷纷向中原内陆迁徙,有的加入到华夏颛顼集团,有的沿黄河西迁至黄土高原,学习中原文明,开始农耕生活,并对气势磅礴的黄河顶礼膜拜,黄河由此成了黄夷氏族的族神。

黄夷的杰出首领昧(少昊之子),作了颛顼华夏部落的水官。

在夏朝初期,曾辅佐夏禹治水治国而闻名于世的大功臣伯益(东夷族首领,嬴姓各支嫡系祖先),就是今天数千万黄族(包括从嬴姓中分化的赵、江、秦等48个姓氏)的血源始祖。

固体力学黄昆4.6

固体力学黄昆4.6

固体力学黄昆4.6
黄昆生于1919年9月2日,卒于2005年7月6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奠基人。

1919年9月2日生于北京。

1941年6月在燕京大学物理学系获学士学位,1944年8月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8月被录取为庚款公费物理学留英学生。

1945年8月,来到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成为N.F.莫特(Mott)的研究生。

1947年3月获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

此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研究员。

1951年底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曾担任过物理学系副主任。

1977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复苏发挥重要作用。

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的特色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的特色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的特色
黄昆章
【期刊名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从成立编委会、制订条目、约稿、改稿直至1999年5月出版,前后约5年时间。

在各界人士关心下,进展基本顺利。

编委会向全体作者以及曾经给予大力支持的朋友们致以衷心谢意!
【总页数】1页(P21)
【作者】黄昆章
【作者单位】《教育科技卷》主编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兼谈两类百科全书的编纂特色比较《Springer 纺织百科全书(注释本)》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 [J], 于磊岚
2.兼谈两类百科全书的编纂特色:比较《Springer纺织百科全书(注释本)》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 [J], 于磊岚
3.《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后的回顾与展望 [J], 方积根
4.《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编撰有感 [J], 毛起雄
5.学术研究的全球化: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著作学术卷》 [J], 李安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昆-黄昆章,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
籍广东省梅州市梅
中文名,黄昆章。

黄昆出生地,印度尼西亚。

出生日期,1937。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天津南开大学。

性别,男。

简介。

黄昆章。

出生于印度尼西亚。

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人物生平。

研究员。

教授。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4年至1957年。

在印尼侨校学习。

1957年6月在雅加达中华中学高中毕业。

同月返回祖国深造。

1957年9月至1962年7月。

在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学习。

1962年9月至1965年7月。

在南开大学读亚洲史专业研究
生。

1966年4月起。

在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其间。

1981年11月至1983年12月。

公派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修。

1992年1月至1998年2月。

2000年11月至2002年4月任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

xx年3月退休。

现任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顾问及广东华侨历史学会顾问等职。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东南亚史和华侨华人的教学与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教育部重大项目。

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项目。

美国黄兴基金会资助项目及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资助项目等。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文。

印尼文论文150余篇。

著有《印尼华侨史》。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

《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世界华人研究文集》。

《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
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

《加拿大华侨华人史》。

《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

1991年被国家教委。

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

并颁发奖状。

1994年。

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团体优秀先进工作者奖。

xx年。

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团体优秀先进工作者奖。

xx年。

获广东省侨联“事业贡献奖”。

主要成就。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广东侨报》等曾介绍其事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