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
室扑和室颤
心室扑动百科名片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简称室扑)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颤)分别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
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而室扑则为室颤的前奏简介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颤动)是一种最严重的异位心律。
心电图可有特征性改变:心室扑动时心电图QRS波群和T波难以辨认,代之以较为规则、振幅高大的波群,每分钟150~250次。
心室颤动时心电图可有波形低小不整齐,每分钟200~500次。
心室扑动从血液动力学来看,它和心室停搏没有明显差别。
这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阿—斯氏综合征的过程中、严重低血钾与高血钾、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手术、低温麻醉、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术、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肾上腺素、锑剂等药物中毒、严重缺氧、电击以及溺水等,这些可称为原发性心室扑动和颤动,及时积极的抢救可能恢复。
在各种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吸呼衰竭、低血压等临终前发生者,称为继发性心室扑动和纤颤,多不易复苏。
心室扑动及颤动的发生机理是:可能由于心室异位起搏点发放激动加速,(如发生于心室肌易激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各部分心肌传导速度和复极不均匀,故其不应期长短不等,因而激动可从不应期较短的心肌折返到不应期较长的心肌,在心室肌内出现快速而零乱的多发性局部折返现象所致。
临终前室颤一般难以逆转,突然意外地发生于无循环衰竭基础的原发性室颤,可呈短阵或持久发作,给药及时且治疗恰当的,有长期存活的可能。
室颤的发生机理大多为心室内多个折返中心形成不协调的冲动,经大小、方向不一的传导途径到达心室各部,形成折返的基础为心肌细胞复极速度与不应期长短的不一致性明显加重,而心肌缺血、心肌坏死、严重心动过缓或中枢交感神经兴奋为常见诱因。
内科学课件-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图12-3-43 心室颤动
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的病因不明,室速多为短阵发作,可自动 终止或演变为室颤。室速均由短联律间距(0.28秒左右)的室性 期前收缩诱发,发作时心电图也呈尖端扭转型,室率极快。但发 作间歇期除可见联律间距短的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外,心电图基 本正常,无QT延长,亦无异常T或U波。终止发作可选用维拉帕 米、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预防发作推荐ICD植入。
(idiopathicventricularfibrillation)。
【心电图表现】
(一)心室扑动
1.无正常的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正弦波。 2.扑动波频率达150~300次/分,大多200次/分(图12-3-
42)。快速室速与室扑的鉴别有时困难。
图12-3-42 心室扑动
具体步骤为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B (breathing)建立有效的呼吸包括进行人工呼吸等;C (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循环,人工心脏按压和心前区叩击等; D(drug):药物治疗,以肾上腺素为主要的复苏药物应用(其他药 物见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E(electrocardiogram):进行心电 监护;F(fibrillation):进行非同步电除颤复律术;G(gauge): 对病情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H(hypothermia):低温疗法;I (intensivecare):进行重症监护和相应治疗。
(二)心室颤动
1.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不规则、形态振幅不等的低小波 (<0.2mV)。
2.频率达200~500次/分(图12-3-43)。 有时室颤波细,多见于室颤持续较长后,复苏成功率低。
原发性室颤不仅可发生在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并发持续单形室速 或短阵多形室速的基础上,还常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短阵多形 性室速发作后,如先天性和继发性QT时限延长综合征(见本章第 七节中“长QT综合征”内容),短QT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 “短QT综合征”内容)、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以及Brugada 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Brugada综合征”内容)等。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一、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1. 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率偏低称为心动过缓,偏高称为心动过速。
2. R-R间期:指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6-1.2秒。
R-R间期偏短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偏长则可能是由于窦性心律不齐等原因引起。
3. 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8-0.12秒。
P波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原因引起,P波的缺失可能是由于房性停博、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
4. PR间期:指从P波的开始到Q波的开始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PR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缩短可能是房室早搏等原因引起。
5.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6-0.10秒。
QRS波群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
6. QT间期:指从Q波的开始到T波的结束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36-0.44秒。
QT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7. ST段:指从QRS波群的结束到T波的开始的水平段,正常范围为-0.5-0.5毫伏。
ST段的抬高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
8. 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16-0.36秒。
T波的倒置或宽厚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二、治疗方法1.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是指在心脏停跳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
2. 药物治疗:心电图异常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
例如心律平、贝塔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心律失常,一氧化氮等药物可以用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
3. 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是植入在病人体内的一个小装置,通过电极与心脏连接,可在需要时向心脏输送电信号,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见的有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
三、注意事项1. 了解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药物过敏等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检查三
心房
心室
5.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任一部位的不应期延长引起的冲动传导迟延或阻断
按发生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 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按严重程度分为:Ⅰ度(传导延缓)、Ⅱ度(部分激 动发生漏搏)、Ⅲ度传导阻滞(传导完全中断);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次室性早搏连续发生; QRS增宽>0.12s; 继发性ST段、T波变化; 心室律基本匀齐,频率140200次/min。
4.扑动与颤动
当心房或心室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 超过异位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时, 便形成扑动或颤动(纤维颤动), 可发生于心房和心室。
1)心房扑动
当无法辨认有基线波动时, 可根据无规律的不规则心室律确定颤动。
3)心室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代之
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频率200250次/min。 心室扑动时心脏失去排血的功能,若不很快恢复 则会转为心室颤动而死亡。 心室颤动:心跳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按变化过程分为:永久性、暂时性、交替性、 渐进性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①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1s。
②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波规则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心
室漏搏,之后P-R间期又由短逐渐延长,周而复始 (文氏现象);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2.期前收缩(早搏)
早搏就是早期发生的一次短暂的心搏, 常常干扰窦性心律。
早搏本身不产生症状,早搏后正常搏动 泵出过多的血液可以令人感到一次心悸。
心电图图解
1、窦性心律;2、Ⅰ°房室传导阻滞
1、窦性心律;2、Ⅰ°房室传导阻滞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同上图
1、窦性心律;2、Ⅱ°Ⅱ房室传导阻滞; 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左心室高电压
1、窦性心律;2、Ⅲ°房室传导阻滞; 3、交界性逸搏性心律;4、QT间期延长
1、窦性心律;2、Ⅲ°房室传导阻滞; 3、室性逸搏性心律
1、窦性心律;2、右心房肥大; 3、顺钟向转位;4、ST-T改变
1、窦性心律;2、肺型P波;3、全导联低电压
1、窦性心动过速;2、左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 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4、右心室肥大?
1、窦性心动速;2、右心室肥大; 3、左心房肥大;4、ST-T改变
1、窦性心律;2、左心室肥大;3、缺血型ST-T改变
心包炎心电图: 1、窦性心动过速;2、T波改变; 3、全导联低电压
心包炎心电图: 1、窦性心动过速;2、ST-T改变
心肺复苏成功后心电图
上图第二天复查结果
1、窦性心律;2、T波改变
CO中毒后: 1、窦性心动过速;2、心肌损伤
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
1、窦性心律;2、ST段改变:提示低钙血征 3、左心室高电压
1、房颤心律; 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3、部分T波改变
1、房颤慢室率 2、 Ⅲ°AVB 3、过缓的交界性逸搏性心律 4、ST-T改变
1、房颤心律;2、多源性室性早搏二联律;3、ST-T改变
1、房颤心律;2、成对室性早搏; 3、ST-T改变;4、Ⅱ°房室传导阻滞。
1、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2∶1) 2、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ST-T改变
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T波改变;5、顺钟向转位
1、窦性心律;2、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3、ST-T改变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纤维性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纤维性颤动)【病因】(一)发病原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及理化因素等均可导致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常是这些患者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
但也可见于心脏病并不很严重、或原来并无明显心脏病,甚至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依据者,突然发生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导致心脏停搏者。
常见的病因如下:1.冠心病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时、不稳定型心绞痛、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的再灌注时等。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室颤动,在心室颤动前无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称为原发性心室颤动:如在心室颤动前曾有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称为继发性心室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2.8%。
原发性心室颤动71%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在起病后的第1个小时内发病率最高,在随后的数小时内迅速下降。
未发现原发性心室颤动发生在梗死48h后。
继发性心室颤动41%于心肌梗死发病2周后发生。
原发性心室颤动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
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再次心肌梗死,均会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原发性心室颤动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存活率为57%,继发性心室颤动存活率仅为18%。
2.由其他心律失常转化为心室颤动(1)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长Q-T间期综合征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
(3)Q-T间期正常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极短联律间期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4)也见于病理性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5)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时:若旁路不应期270ms,则快速的心房激动可经旁路1∶1下传,导致心室颤动发生。
(6)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3.其他心脏病(1)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它们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很高。
其猝死病例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别为56%、19%;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为5.4%,均发生于扩张性心肌病。
心电图简答题
心电图简答题心电图理论考试简答题及答案1.试述典型心肌梗死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心电图表现?答:⑴超急性期(亦称超急性损伤期):心梗发生后数分钟:高大T波→ST段斜型抬高;⑵急性期:心梗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
心电图呈一动态演变过程。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
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
⑶近期(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数月。
抬高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性Q波持续存在。
⑷陈旧期(愈合期):梗死后3-6个月之后或更久。
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坏死性Q波残留。
2.简述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心电图表现各是什么?答:心房颤动: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小波),通常以V1导联最明显,颤动波频率350-600次/min,RR绝对不齐,QRS一般不增宽。
心房扑动: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
多在Ⅱ、Ⅲ、avF 导联中清晰可见;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240-350次/min,QRS一般不增宽,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
3.简述风心病二尖瓣型P波的特征是什么?答:P波增宽,时限≥0.12s,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 导联明显。
4.简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主要的心电图表现有哪些?答:⑴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⑵窦性停搏或窦性阻滞;⑶慢—快综合征(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⑷若病变累及房室交界区,可出现房室传导障碍→双结病变。
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答:⑴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⑵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6.简述心室颤动与心室扑动的心电图表现各是什么?答:室颤: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为200-500次/min。
室扑: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200-250次/min。
心电图危急值
心电图危急值
1、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①首次发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②首次发现疑似各种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③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注意与以往心电图及临床病史比较)。
2、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
①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50bpm,持续时间≥30s 或持续时间不足30s 伴血流动力学障碍。
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④各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200bpm。
⑤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最短RR 间期≤250ms。
3、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①严重心动过缓、高度及三度房室阻滞,平均心室率≤35bpm。
②长RR 间期伴症状≥3.0 s;无症状≥5.0 s。
4、其它
①提示严重低钾血症心电图表现[QT(U)显著延长、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
②提示严重高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窦室传导,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
③疑似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并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
④QT 间期延长:QTc≥550 ms。
⑤显性T波电交替。
⑥R on T 型室性早搏。
心电图基础图解
3.2心房扑动: 1、房波规则,P波消失,代之以“F”波,呈锯齿样。(II、III、avF导联清晰) 2、扑动波较规则,频率在240-430 bpm,
心房扑动(呈2∶1下传)
2
1
室扑的心电图特点是无正常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呈正弦波,频率达200~250次分,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PR间期
激动沿前中后结间束传导到房室结。由于房室结传导速度缓慢,形成了心电图上的PR 段,也称PR间期。 正常PR 间期在0.12~0.20秒。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 间期的延长或P 波之后心室波消失 。
1
2
QRS波群
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支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激动时限小于0.11秒。当出现心脏左右束支的传导阻滞、心室扩大或肥厚等情况时,QRS波群出现增宽、变形和时限延长。
2、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法
口诀:口对口向左走,尖对尖向右偏
正常心电轴与其偏移
PART 01
四、房室肥大
4.1、右房肥大 特点: 右心房比左心房先除极,P波的宽度增加,出现双向P波,并且P波的初始部分比较高大。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在II、III、aVF导联表现最突出; 补充知识:此心电图称为“肺型P波”,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1
2
4
3
来源:由异位起博点连续快速发出电冲动而形成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通常在160-220bpm。P可以埋藏于QRS波中而不可见,也可能为倒置的逆行P波,与T波融合。
心电监护知识点总结
心电监护知识点总结心电监护是指利用心电图仪器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和记录,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和评估心脏功能状态的一种临床手段。
心电监护广泛应用于心内科、急救科、心胸外科、儿科、内科等医学科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对心电监护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心电图的基本概念、心电图的解读、常见的心电监护导联、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等。
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生成原理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其活动受神经、荷尔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脏的每一次收缩都伴随着一次电活动,这种电活动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电极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是利用心脏内外部的电生理原理,通过体表的电极接触皮肤,记录下心脏电活动产生的信号。
2. 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在正常的心电图中,这三种波形应该呈现规则的节律和形态,来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3.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心电图仪器将患者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转换成记录在纸上的波形,具体有多种不同的导联方式,包括标准导联、非标准导联、特异导联等。
不同的导联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心脏的电活动,以及检测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心电图的解读1. 心电图的波形分析心电图的波形分析是指对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和T波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判断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是否正常。
在波形分析中,需要观察波形的振幅、形态、时程等特征,以及波形之间的时间关系,来做出对心脏电生理活动的评估。
2. 心律失常的诊断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搏动过程中出现异常的节律,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心律不齐等。
在解读心电图时,需要仔细观察心律失常的特征,包括节律的规则性、频率的快慢、波形的异常等,以做出心律失常的诊断。
3. 心肌缺血的判断心肌缺血是指心脏肌肉组织由于供血不足而出现缺氧现象,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内科学室颤室扑
临床意义
心室扑动持续时间多暂短,易转为心室颤 动。 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若持续8 10s可发生猝 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若持续8-10s可发生猝 死或出现阿死或出现阿-斯综合征,表现为意识丧失, 全身抽搐、瞳孔散大、心音消失、脉搏不 可触及等。 立即电复律可望避免心室扑动转为心室颤 动,并可复转为窦性心律,挽救生命。
心室颤动分型
依据室颤粗细分型:临床上波幅大于0.5mv称为 依据室颤粗细分型:临床上波幅大于0.5mv称为 粗波型,鉴于心肌收缩力较好的患者,除颤抢救 成功率相对高;小于0.5mv称为细波型,预后较 成功率相对高;小于0.5mv称为细波型,预后较 差,如遇此型应立即心脏按压,静脉或气管内给 予肾上腺素,使细颤转为粗颤,再电除颤效果会 好些。 依据室颤波频率分型:快速型:室颤波频率>100 依据室颤波频率分型:快速型:室颤波频率>100 次/分,电除颤可望复律;缓慢型:室颤波频率 <100次 <100次/分,可较迅速转变为心脏停搏,多为濒临 死亡的表现。 依据室颤病因分型:原发性:室颤发生前原有器质性心脏病 或有心肺功能障碍,低血压、呼衰心衰、药物中 毒、电解质紊乱等,电除颤成功率低。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室扑
室扑是由于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异常迅速 增高,使心室肌产生折返激动的结果,折 返途径还比较规则,故心室扑动波是匀齐 的。 心电图特点: 1.P-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 1.P-QRS对匀齐的振幅较大的扑动波。 2.频率在200-250次/分。 2.频率在200-250次
室颤
心室颤动是由于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异常 迅速增高,使心室内多个折返中心形成不 协调的冲动,心室失去排血功能,故心室 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直接危及生命,猝死的发生率极高。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要点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一)心电图特点
1、QRS波群、ST段与T波无法识
别
2、心室扑动时心电图呈正弦波形,
其波幅大而规则;
3、心室颤动时心电图呈蠕动波,
其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室扑与室颤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二)临床表现 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呼吸骤停表现为
Adsms-Stokes综合征,甚至死亡。 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三)治疗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尽早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复律是处理 包括室扑、室颤在内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 常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同时可经静脉应 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预防复发);
对易发生室颤的高危患者,可置入埋藏式心 脏自动电复律除颤器(ICD)
C: 直流电复律
A: 加快心率的药物
D: 射频导管消融
B: 临时起搏器置入
E: 刺激迷走神经
C: 永久起搏器置入
14、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低于50次/分,常采用的措施是
D: 外科手术
()
E: 心脏移植
A: 不需特殊治疗
10、房颤最常见于下面哪种心血管疾病( )
B: 口服麻黄碱
理论考试培训
9、4岁男性患者,因“黑矇3个月”入院,无明显诱 因发作性黑矇,与体位无关,无视物旋转,无晕厥。
1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期首选( )
来院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32次,分, A: 腺苷快速静注
患者既往未用过任何减慢心率的药物,那么患者目前 B: 毛花苷C静推
最有效地治疗措施为( )
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与诊断
特征T波宽大、QTs540ms、频发室性早搏、室早RonT 诱发多形室速。 诊断: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2.2.3 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性房颤(旁路前传优势型)
心房颤动f波主要经旁路下传,心室率快而不规 则,易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若R-R间期≤0.25S可 以引发室颤而危及生命。
预激合并房颤是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极易诱发 室速、室颤,其本身也会导致心室的不规则收缩,影 响心室的射血功能。
心室率>180次/min 的心动过速
临床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可持续数秒钟、 数小时或数日;心悸或胸内有强烈的心跳感。多尿、 出汗、呼吸困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可导致严重循 环障 碍,引起心绞痛、头昏、黑朦、晕厥,甚至心衰、 休克。脉搏细速,血压可下降,心音绝对规则一致。 刺激迷走神经多可终止。
2.1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2.1.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90%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 返性心动过速(AVRT)。心室率>180次/min 时多为阵发性室上 性心动过速,多由折返机制引起,可发生在窦房结、心房、房室结、 房室之间;常见于冠心病、缺氧血症、低血钾症、预激综合征、心 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亦可见于无任何病因,或由于情绪 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诱发。 心电图特点 :心率快,多在160~220次/min,节律规则。 P 波常不清; QRS波与窦性者相同。
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与诊断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李施勇
心电图危急值
是指危及生命的心电图表现,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甚至 威胁患者生命,这类心电图是急诊中较常见的临床急症和危重症, 心电图医师对于心电图危急值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临床医师也 应了解和熟知;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医师尤其要掌握好这一快速、 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做到及时识别和诊断,以实施紧急合理的 救治。如果能及时识别诊断,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 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 机会。
心电图能检查出什么病
心电图能检查出什么病心电图能检查出什么病?心电图,又称为心电图检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
它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的变化,向医生呈现心脏的电信号图像。
心电图能够检测出心脏的异常情况,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可以用于检测如下疾病:1. 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检测出心跳过缓、过快或者不规律等心律失常情况。
2. 缺血性心脏病:心电图可以检测出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病。
3. 心肌疾病:心电图可以检测出心肌炎、心肌病和心肌硬化等心肌疾病。
4. 冠心病:心电图可以检测出冠心病的变化,如斑块、狭窄等。
5. 先天性心脏病:心电图可以检测出新生儿、儿童或者成人的先天性心脏病。
除了以上这些疾病,心电图还有助于医生判断不同疾病的程度和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1. 动态心电图护理:该方法是一种24小时监测心电图活动的检查方法。
检查需穿戴电极,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活动。
目的是检测心脏的电信号,以便医生能够诊断和治疗疾病。
2. 卧床休息:对于心电图异常的病人,如果是因为疲劳导致的,建议卧床休息,保持良好心态。
3. 换药治疗:对于因药物引起的心电图异常,建议咨询医生更换药物治疗。
4.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可能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1. 心电图检查前,应避免食用大量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它们可能会干扰心电图信号。
2. 心电图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与本人的心跳同步,所以要求检查者放松身体,避免运动、上下楼梯等活动。
3. 对于有心脏疾病或者其他类型疾病的患者,应该咨询医生,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检查心电图。
4. 心电图对人体没有伤害,但是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接触安装在皮肤上的电极,可能会引起患者的不适,且在湿润环境下,可能会引起皮肤红疹和水泡,这需要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总结:心电图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心脏疾病的方法,其检查范围和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心电图检查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合理避免干扰并降低检查不适。
心电图危急值诊断标准
心电诊断科危急值标准
一.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1、缺血性ST-T改变(常伴有心前区闷痛等症状)
ST段抬高:J点后60-80ms处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mV,右胸导联≥0.25mV,左胸导联≥0.10mV。
ST段压低:J点后60-80ms处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0.15mV。
2、恶性心律失常(常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
快速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R on T室性早搏;
3、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230次/min、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平均心室率≥180次/min
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心室率达200-230次/分以上,最短RR间期<250ms。
4、心室长间歇
RR间期大于2.5s并伴有一过性黑朦、晕厥者、
心动过缓平均心室率35次/min
首次发现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平均心室率<40次/min
5、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
与前份心电图对比,胸前导联T波倒置,出现SIQIIITIII现象,新发右束支阻滞;电轴右偏,心率加快,aVR导联R波增高等。
6、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P波消失,出现QRS波群前无P波的窦室传导,QRS波群明显宽顿,QT间期进一步延长。
低血钾:T波低平、浅倒置,出现巨大U波或TU融合。
QT间期明显延长伴R on T室性早搏
二、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持续增高:收缩压持续性增高>200mmHg。
动态血压持续降低:收缩压持续性降低<80mmHg常伴晕厥或体位性低血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