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生。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改变着人们对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学校文化的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体认知发展的规律(皮亚杰):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层活动: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少年期的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出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教师职业角色特点: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师生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育内容的角度,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知道,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课程的类型:(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者的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任务为依据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型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我国课程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学科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文件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教科书的编写遵循的原则: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适用性;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
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课程评价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课程原理四步骤: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评价概念是否合适;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过程评价的基本阶段: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教学的主要作用: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如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教师上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不利于因材施教。分组教学的优缺点: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难以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副作用大。道尔顿制及优缺点: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教学策略主要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班级管理的作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