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上部)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匕型器: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匕型器 皮壳包浆及孔道: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皮壳包浆及使用痕迹: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皮壳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打磨使用痕迹: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玦口痕迹: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自然沁: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皮壳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简易勾云佩: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简易勾云佩: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
目录:
1、青玉玦 2、简易勾云佩 3、多头器 4、青玉蚕 5、鸡骨白手镯 6、青玉鱼 7、青玉匕型器 8、青玉斧 9、青玉猪龙
10、碧玉斧 11、青玉勒 12、青玉桶形器芯料 13、黄玉枭 14、青黄玉斧 15、玉钺 16、青玉桶形器芯料2 17、黄玉勾形器 18、黄玉者简介:
李利峰,实战派收藏家。 全国工商联河南省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理事。 北京遇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聘古珠及高古玉器鉴定专家。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研究员。 99年进入收藏界,收藏品涉及天珠、金铜佛造像、历代古珠、红山玉器、古钱 币等。擅长天珠、历代古珠、红山玉器的鉴定,实战经验丰富。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独具特色。
玉器的鉴定方法一直是建筑学专家关注的话题,下面就来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1、制作工艺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工匠在制作过程中都会规划好每一步的操作,以达到精美的效果。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刻韵律感极强,包括玉石的声音、纹路和形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材料选用红山文化玉器制作所用的原材料是优秀的玉石。
这些玉石质地致密,质地坚实,呈现出极高的透明度和纯净度。
这种玉石不仅有极高的价值,而且被广泛认为是玉器制作的上品。
3、题材特点红山文化玉器的题材十分丰富,除了宗教信仰和动物图案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题材。
例如,食物、精神和爱情等。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1、观察玉石的外观在红山文化玉器鉴定过程中,观察玉石的外观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玉石的质地、颜色、纹路和形状等,以判断玉石的真伪。
2、检测玉石的质地检测玉石的质地也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步骤之一。
质地坚硬的玉石通常是真品,而玉石质地软的则可能是仿品。
3、比较题材和时代鉴定红山文化玉器还需要根据题材和时代的知识来判断。
因为红山文化玉器有着特定的时期和常见的题材,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真实性。
4、测量尺寸最后,在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时,我们还需要测量玉器的尺寸,以便确定它们的大小和形状是否符合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特点。
三、总结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材料选用和题材特点方面。
为了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实性,我们需要从玉石外观、质地、题材和尺寸等方面入手,并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总的来说,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对于建筑学专家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鉴定技巧和知识,就能够准确判断出红山文化玉器的真实与否,真正保护好千年古文化的珍贵遗产。
红山玉器盐碱古沁的特征等鉴别三篇
红山玉器盐碱古沁的特征等鉴别三篇红山玉器盐碱古沁的特征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玉专家,研究古玉十分细致深入,深知盐碱对玉质的腐蚀力度。
古玉受侵,土沁较普遍,盐碱沁较少。
清代陈性在《玉纪》中说,:“沿东海一代出盐之处,谓之碱土。
玉在其中不过百年,已腐烂不堪矣。
”此言虽说盐碱腐蚀过甚,还不至于百年就腐烂不堪,但的确腐蚀性极强。
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出自碱卤地者,多腐烂。
”红山玉器的高仿者,深知当代强酸对玉质的腐蚀效果,有近似盐碱古蚀之处,所以大批仿品无处不在,无处不见。
红山玉器的盐碱沁,与人为强酸腐蚀的仿品,有本质区别。
现在以本文的插图《青白玉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组合器》为例,剖析红山玉器盐碱沁的特征。
此器由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两件玉器组成,应该是红山玉器中的奇品奇观。
赤峰市博物馆所藏小河沿文化(前红山文化)异型玉佩饰,玉蜻蜓或玉蜜蜂,就是一件组合器。
此件玉猪龙神,猪首,人身,坐姿。
双手牵扶龙鬃,坐骑在龙背上,双足并立于龙脊(猪龙神臀下有深槽,以夹卡龙脊)。
变形勾形龙,是无足的勾形龙化育后而生出四足,变为弯頸,弓背,卷尾(尾端出现卷涡纹)。
此形龙应是成龙,勾形龙应是龙之幼子。
成龙则是猪龙神升天的坐骑或乘具,猪龙神则是成龙的御手或主宰。
此器可证,在红山时代诸种玉龙中,猪龙(玦)或兽首龙(玦)的品位,应当高于勾形龙。
红山玉器的盐碱沁,是随着玉器所埋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由于积水,水中含有盐碱物质。
积水经过旱涝变化,盐碱浓淡亦发生变化,其腐蚀力的强弱亦随之变化。
红山玉器,几千年中必然经受过若干次环境的大变化,几百年几十年中亦经受过若干次环境的小变化。
所以研究红山玉器的盐碱沁,与研究其他沁状一样,就是要研究其自然状态,研究其自然状态中的不同层次。
此件《青白玉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组合器》,出土于滦河沙滩,应是祭器。
经过二十余年的观察与研究,红山玉器盐碱沁的特征如下:一、玉器表面有较为平展的腐蚀层,腐蚀层的高度一致,沁凹却有深有浅;腐蚀层面原始的刮磨痕迹,其痕受侵而变形(或深或浅或宽或窄);腐蚀层上有沁坑、沁孔、沁沟,重处底部蚀空,上部相连,似核桃皮状;腐蚀较轻处,玉表有较轻浅的沁凹或其他形式的沁迹。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时间:2015-05-23 14:44:28 来源:作者:一起玩收藏红山文化古玉,往往被泛指东北、内蒙、外蒙古、冀北出土的特殊形态的新石器古玉,覆盖地域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其器形、风格、大小、沁色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本文主要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分析红山文化古玉的器形,请欣赏《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
块、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
一是红山文化玉玦玦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状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
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在赵宝沟、洪格力图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
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
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块,形制更加规整。
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块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
红山玉器的鉴别
红山玉器的鉴别红山文化玉器自从面世以来,造假频频,被神秘化的红山古玉鉴定,使得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那么如何鉴别红山玉的真假呢?下面店铺带您了解一下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净”,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干净的,老玉出土要吐浆,要吐白浆、要吐黏浆、要吐灰。
它为什么干净呢?玉埋在土里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会发生变化。
它会和它周围的东西结合,会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这个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说。
玉吐浆必然和泥固化产生一层隔膜,它会自然的把玉保护起来。
它遇水以后,特别是手,手上有微酸,遇水以后上面那层隔膜会吐白浆,这层白浆是可以盘掉的,白浆的下面还有一层黏膜。
既然隔了这么多东西,所以那土就基本上侵蚀不到里面了。
我说的是高古玉,不讲战、汉,所以说一般的红山出土都是干净的,叫“净”。
“熟”,不仅只是红山,只要是出土的东西,老玉和新玉及仿制的老玉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新玉是生的感觉。
那熟是什么感觉呢?他就好像是用锅去煮一个白萝卜,你把萝卜露在水上一半,另一半放在水里煮,等煮到侵在水里那段萝卜变了色,那个色你提出来看,就是那种熟的感觉。
红山古玉经过检测几乎都是岫玉,和田的很少,极少极少,到目前为止可能有发现,但我现在几乎没有。
也就是当时玉软,现在出土的也就二三千年它都会发生变化。
战、汉出土的真的古玉,你用灯光打,它有像胶状一样的冻,可能不是全部,所以它才能显玻璃光,而红山古玉,因为它的年代比汉代要早几千年,所以它的侵蚀更严重,所以它有一种熟的状态。
如果这个熟不好理解大家回家试一试就感觉到了。
“肥”,就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感觉,它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
“肥”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就是玉里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间,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这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从文物鉴定的角度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玉猪龙的比较研究
从文物鉴定的角度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玉猪龙的比较研究红山文化是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该文化以其丰富独特的内涵而蜚声海内外,获得了诸多学术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红山文化的丰富遗物中,玉器以其形制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揭开了辉煌灿烂的序幕。
本文以具有明确出土地点、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标准器为主要依据,通过参考相关研究成果,阐述红山文化玉器的藝术特点,并对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红山文化玉猪龙作比较分析。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1、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情况先秦时期文献《诗经》中的《国风·秦风·小戎》一章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作为石之美者,玉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着超越物质属性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与品德境界的标志。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超越物质属性而赋予玉的崇拜,始自辽西地区红山诸文化中的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8000年,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该文化的遗物中,玉器被确认为迄今中国大陆地区经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者,更是我中华民族崇玉文化的肇始。
红山文化玉器便是基于此文化的传承,继承并发展了兴隆洼文化玉器的传统,更以形制种类繁多、制玉工艺先进,孕育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揭开了辉煌灿烂的序幕。
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古已有之。
据两岸故宫博物院学者的相关论著可知,在清官旧藏玉器中,便保存有多件红山文化玉器。
这些旧藏古玉,或来自地方的进贡、或得自前朝内府旧藏,可见其传世之久。
但由于认知的局限性,红山文化玉器长期被误认为“周代”或“汉代”甚至时代更晚的器物。
时至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在赤峰市郊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图1)随后出版了《赤峰红山后》发掘报告。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下部)作者:李利峰 收藏家
刃部留下的细条状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钺:
灰白色玉料,表面布满黑色沁斑,沁斑星罗棋布,表面痕迹长短不一、方 向不一,局部有成组平行的划痕,划痕上面有氧化包浆。中间大孔对钻形 成,遗留有对钻形成的凸楞。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钺细节:
两侧小孔未见穿系形成的痕迹,孔道内旋痕圆润直挺,应为实心桯钻对钻 而成。
目 录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碧玉斧: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碧玉斧 皮壳自然状态:左边斑驳状的大片凹陷,可能是玉料相对
疏松的位置,经过长年使用过程中无意识撞击或者磕碰逐渐形成的。这种表面 带有氧化的大片凹陷,也可作为鉴定的特征之一。而那条片状工具的凹槽,两 侧陡立直挺,推测应是先用窄小平直的片工具,在表面推磨浅窄痕迹,然后用 相对宽厚的片工具修磨形成。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黄玉斧:
上窄下宽成梯形,下端刃部成弧面,边缘逐渐变薄,表面使用痕迹明显, 有瑕纹、飞皮和局部凹陷,上端受沁,下端留有碱壳。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黄玉斧细节:
表面可见长条状划痕,应为使用痕迹,刃部留有碱壳,碱壳下面仍是使用 痕迹,长条状使用痕迹上有氧化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桶形器坯料:
整体上圆弧面已经进行了打磨处理,背面较为明显,正面受沁较重,正面
上端斜口处可见粗坯时候留下的大面积的打制去料痕迹,侧面(右图)明
显的可以看出当时加工斜口那一面的时候,片锯去料留下的痕迹。
斜口桶形器正面
斜口桶形器背面
斜口桶形器侧面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 (红山文化)
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红山文化)任南“史前古玉十二字鉴真法”1、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2、熟:熟为红山文化玉器整体因地热、地压等物化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感,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
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3、肥:红山文化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红山文化玉器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5葬:红山文化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
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
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沁色,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
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
7、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质变应明显,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一、红山文化的发现及其他地域范围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之一,因193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与发据而得名。
该遗址最初被称为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才正式定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地域,从迄今了解的资料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地区,另在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
红山文化相对年代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韵文化相当,而遭遇同一地区的夏家店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的一个数据经校正约为公元前的3500年前后。
从考古的发觉情况分析,红山文化的先民已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但畜牧和渔猎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此外,红山文化的牛梁河遗址还发现一处祭坛,说明当时的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规模。
红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的文物有石器、陶器、泥塑器等。
其中玉器可以说代表了北方,特别是辽河流域甚至中国早期玉器的最高水平,自发现后,引起古玉研究者河收藏者的极大兴趣和注意。
二、红山文化选用的玉料及产地红山文化所用料,色泽有白、青、碧、黄四种,函件最典型的是墨玉,这些玉料制成的玉器,经浸蚀后,少数呈鸡骨白色,多数表面仅有灰白色心,亦有少数浸蚀呈褐色斑和没有浸色者。
红山文化玉器中,用青绿或深绿色玉料做器最多,白或黄色玉料较少,碧和黑色玉料中。
此外,红山文化玉器中,亦见少量用绿松石、水晶和玛瑙制作的。
红山文化玉料,据测在磨氏硬度计的4-6间,半透明,有玻璃或油脂光泽,很少有杂色斑,属新石器时期很普通且较优的一种玉材,矿石学上定名为蛇纹石或透闪石,其中后的硬度达6,几与和田雨的硬度6.5接近。
关于红山文化用料的产地,目前未作全面系统的调查测验。
据笔者多年接触和肉眼侧看,主要用两种产地不同的矿石:一是蛇纹石,产自辽宁省岫岩县一带;二是透闪石,产自辽宁省宽甸县境及附近,俗称“老岫岩”另据古文献技术,今辽宁省西部地区的“医无里山“也产玉。
该山在红山文化领域内,故不能排除红山文化的一些玉器是该山产的玉料所做的。
红山文化玉器沁象特征辨别真伪
7、石化:由于土壤中多种原素对其长时期浸蚀而发生的玉石质变。质变后的玉石松软,土浆随之浸入,使之呈半透明的玉石不再透明,状如石头。这种石化玉器其色极不易仿制。目前也未见仿制者。
关键词: 红山文化玉器
6 、白化:又被称为钙化,是玉器受生石灰浸蚀而形成。白化了的玉器,因玉质遭受严重破坏,变得疏松、脆弱。白化呈两种情况,一种为玉器的局部白化,另一种为整体白化。玉器的整体白化较易仿制,而局部白化不易仿制。因为局部白化,应可见玉器表面所反映出的明显白化过程,就是我们所说沁象的过渡性。它是沁象缓慢完成过程的真实展示,沁象鲜活、灵动而不呆板。 目前所掌握玉器白化做伪有这样几种方法:一种为,将制作完成的玉器包裹生石灰在压力锅或高压釜内通过高温烧烤使其迅速白化。这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和时间过高过长,玉器表面则出现烧裂,通常我们称之为“火劫纹”。整体作白化多为中小型较厚和圆雕玉器,而不适用于板状或片状玉器。另一种是将大块玉原石切割成板块状,或将较小块玉石放入高压釜内高温烧烤,使其白化逐渐深入玉理,然后再根据玉器制作需要,将这些玉石进行切割,多制作簿板状和片状类玉器。经过烧烤已白化了的玉石切割后因为白化深浅程度不同,看起来似有明显的白化过渡变化,对不明真象的人来说,多以为自然白化所成,所以常常被此所蒙蔽。以此法所制作白化玉器,白化处多连成大片,而且白化化多在玉器边缘,器中心处白化较轻微。认真观察,缺少细微过渡变化。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将制作好的玉器埋置于生石灰土坑中,让其慢慢发生玉质变化。以这种办法作伪需要较长时间,而短时间效果不大,白化程度较浅簿,所以目前已不多用。
目前所见仿制古玉包浆多用浸蜡方法,将制作好的玉器浸泡在热蜡中,待凉却后再将蜡除去,以降低和消除玉器表面光亮度。但浸过蜡的玉器表面手感滞涩,缺少润滑感,经过一段时间盘化,或以温水烫之,光亮依然恢复如初,露出本来面目。还有以酸、碱性化学品对新制玉器表面进行退光处理者,退光后的玉器尽管看起来有些与真包浆相接近,但往往在玉器孔洞和背角处留下不易除去的白灰,嗅之有刺鼻的化学品气味。有些被长时期把玩过的新制玉器,由于油、汗的浸入,经过冷热不同温度的变化,可以出现较簿包浆。本人曾做过实验,将含有一定水分的新制玉器放在电褥子下,经过一个冬天不间断的冷热变化后,玉器表面则出现包浆。但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包浆非常簿,经不起长时间盘化,就会逐渐退去。从仿制红山文化古玉情况来看,单纯为玉器制造包浆者较少,而大部分与做伪沁同步进行,并且不是十分重视包浆与其真实性。正因为包浆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特殊的条件,对于急功近利的做伪者来说,望尘莫及。 凡无包浆玉器,皆为赝品。凡真品古玉器皆有较厚包浆,看起来有一种熟透了的感觉。所以包浆的存在与否,包浆的真实性已成为我们鉴定真伪古玉器的重要依据。
触目惊心仿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区分篇
触目惊心仿红山文化玉器-真假区分篇仿古玉最为猖獗的数仿制红山文化,仿制泛红山文化,因为其工艺,线条相对简单得多,造假技术日新月异,造假者会利用老坑料,原料表皮,原料自带质变等来模仿其自然态质变,多看这些仿品,作为参考警示,以后玉友们遇到类似的可以多个心眼,避免上当。
此篇帖子上半部分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篇,下半部分红山文化真品赏析对比篇。
下面这种这种白色杂质的确很能迷惑人。
但用这种料做的仿品,往往感觉发“生”,发干。
离真古玉次生失透失色后,产生的诸如净熟、水融、减缩、浆感与包裹态等,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应当不难甄别。
土斑仿出来了,可是没有对应质色变,经过打磨或酸腐,无自然态,坑洞变型,断沁,无自然态特征。
不回避问題,人才能进步!快腐酸咬形成的弧形面。
非自然态。
仿品白化“鸡骨白”先做白化表皮后再工,残留在凹处会显现如“受沁”点。
细观察,白斑点上常会出现工痕纹。
即与“工上自然态”正好相反意义的“工下态”(仿像)。
比方一块双色软糖斜切一刀,断面能看到双色交接线,双色也变形了!红山真品玉器,因多呈圆弧状,所以这一教学帖子是警告大家,现在的仿品也是在仿自然态,已经仿的很象了。
【土斑仿出来了】不能只看玉器上土斑这一表象、尽而认为是真品了,要结合弧面上的表象及成因是否自然再加以认证。
【弧面是死穴】所谓的弧面、也就是看一件玉器的整体(因真品红山玉器多呈圆弧状),弧面上的表象在有土斑的同时,多观察土门下的色质变化及过度是否自然?多观察玉器上弧面的失质失色是否自然?多观察弧面上裂的成因是否自然?多观察玉器成型后、弧面上是否有断色、断裂等。
利用老坑岫岩料(河磨玉)和原料自带质加上后期抛光处理变做出的仿品,光气接近真东西,很容易迷惑人。
非常值得再关注与学习体会,一定要多注意质变区、次生区的宏观微观的完整度。
真器上的变化是通过长时间长出来的。
真花各有不同,假花千篇一律。
仿自然态红山古玉件,不要认为玉件表面有几处自然态特征就是老件。
真假红山文化玉猪龙对比鉴识
真假红山文化玉猪龙对比鉴识图1 真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2 仿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3 赝品红山文化玉猪龙上海御藏国际说在古玩市场见到几件据说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藏品,经与真品对比分析后发现不过是仿品、赝品。
虽然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出土较多,但大多延续着同样的风格和形制,通过对比,仿品、赝品不难鉴识。
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真品(图1) 属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
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面部以阴刻表现眼圈、皱纹。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个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此器出土时位于死者胸部,专家猜其不仅为佩饰,很有可能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礼器。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
据玉猪龙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其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
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仿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2) 这是件现代玉器工艺品,存在故意作旧和摹古痕迹,与真品对比,整体形象上缺乏刚劲挺拔、浑圆饱满的气势。
在细部刻划上,真品线条柔韧中见刚劲,头部起始顿挫、尾部收束有力,抑扬有致,流婉畅达,富有韵律变化,给人以无穷回味;而仿品头、尾部起收软而无力,精神状态不佳,刀法生硬,嘴部线条虚拟出3条竖直线,尤显突兀,眼部边沿无棱线,变化不足。
就表面玉质而言,真品光润,绺斑自然;仿品则多有散布的蚀斑,细看颇不自然,有人工做作痕迹。
这件赝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3) 质地疑为老胎料,玉质、造型稍与真品类似。
从器形上看,真品形体弯曲有力,圆肥饱满;仿品弯势乏力,身躯羸瘦。
从刀法上看,真品头部采用阴线刻画,回环自如,眼、鼻、耳交代清楚;仿品头部用斜磨堆挤之法,面部结构含糊不清,与常见者不同。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象
5 、玉石的特性:红山文化玉器的用材除极少数松石、玛瑙、水晶外,绝大多数为常见软玉。从分类看,主要为透闪石和蛇纹石。透闪石,致密度较高,玉理结构坚密,络、棉、瑕相对较少,因此可以有效抵御来自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浸蚀,让有害物质无孔可入。所以这类质地玉器沁象不十分明显,而且沁色多浮于器表,不易深入玉理之中。蛇纹石类玉器,由于玉理结构松散,坚密度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远不及透闪石,所以有害物质可以长驱直入,迅速漫延玉器全身。因沁象较为明显,并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鉴定依据。
我们所说的规律性,是玉器受沁的自然科学规律,这一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违背规律性则脱离历史现实,脱离科学轨道。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万不可忽视。
2 、完整性:这里所说古玉器沁象的完整性,并非玉器沁象通体绝对的完整与统一。而是玉器受沁后,发生某些细微变化的沁象整体相对的完整。
红山文化历经数千年,由于墓穴简易,透水,距地表较浅等客观原因,决定了玉器被土壤埋没的可能性与长期性。这些长期被埋入土下或裸露于地表的玉器,无论自身的移动或者土壤的流动,皆能够造成对玉器的全面侵害。因此,玉器的沁象应该是完整的。在完整的沁象中包含着它的相一致性和连续性特征。并从这些特征中看到玉器表面所呈现出的轻重、深浅、颜色之变化。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90品质生活·鉴赏家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文·图/顾宁《山海经》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具玄幻色彩的一部奇书,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鲁迅则认为是“巫觋、方士之书”,但它仍然是早期很有价值的一部地理著作,且与“红山文化”渊源甚深。
据考证,原《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篇记述的就是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红山先民时期发生的物事活动,红山文化玉器亦与黄帝部落图腾有众多交集。
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已经成为贵族随身的佩饰,并伴随一定的功用。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明,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同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及西辽河上游地区,以辽河支流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其初期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
红山文化玉器,顾名思义指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距今6500-5000年。
因首次在内蒙赤峰市红山后发现遗址,故于1956年命名为“红山文化”。
按照学术界普遍观点,红山文化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后红山时期。
但是作为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因为缺少准确的出土地点及土层报告,如何较为准确的确定其年代及文化属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品的比对研究。
用料与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包括蛇纹石质岫玉及透闪石软玉两种,以青黄玉色为主,少量深绿色碧玉,纯正的透闪石黄玉及白玉很罕见。
红山文化玉器,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品和民间征集品,从器型来看,主要有龙形玉器(以C型龙、猪首龙最为典型)、丫型器、勾云型佩、箍型器、三孔器、三联玉璧、管、珠、人物、各类动物型佩饰、生殖崇拜类型器以及一些在实用器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玉礼器”。
动物型佩一般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瞬间神态的简练刻画,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鉴别
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鉴别【编者按】周南泉先生是我国著名古玉器研究、鉴赏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上世纪70年代,周先生曾主持对四万余件故宫旧藏玉器的研究、断代、甄别工作:后又对全国各省、市博物馆的四万余件馆藏玉器做了全面的断代、甄别工作,对我国的文物收藏工作做出了贡献。
周南泉先生前段时间曾接受本刊专访,现又将其玉器鉴赏之经验归纳成文,在本刊连载,以飨读者。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玉器有近万年历史,其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思想道德和衣食住行均有密切的关系,在世界艺丛中,不仅独特,且古今以来被世人视为珍宝而爱不释手。
笔者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因工作关系,和古玉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应《艺术市场》杂志之邀,笔者将赏玉心得连载于《艺术市场》杂志,与古玉器爱好者探讨。
在中国文化史上,古玉收藏已有数千年历史。
据史载,周武王伐纣,周王在商都得玉数以万计。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不仅发现商代玉器数百件,而且还发现早于埋藏年代数百年或数千年的玉器,其中有的来自红山文化,有的来自商王朝周边地区,足见这位王妃及当时的王公贵族们喜好藏玉。
商周之后,藏玉之风长盛不衰,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延续至今。
古玉收藏的兴衰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稳定、经济强盛、文化发达及人们安居乐业与否密切相关。
当今,又逢盛世,文物收藏成为许多人的业余爱好,它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
本期讨论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玉器,与讨论其它历史时期的古玉器一样,笔者拟从红山玉器的材质、沁色、工艺、品种诸方面分述之。
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的首要问题,以往的鉴赏者似不太注意。
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有三类: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玉,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以及岫岩玉。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采集的红山文化玉龙,其玉料与通常认为后来才出现的新疆玛纳斯碧玉相似,若排除玛纳斯所产的话,推测其产地很可能在东北或内蒙古、或靠近这一文化区域的蒙古国或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某地,但似乎不产于红山文化区域内。
考古专家发现红山文化影响商代玉器的证据
考古专家发现红山文化影响商代玉器的证据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获悉,经过考古学家不懈努力,红山文化对商代玉器影响的直接证据现已被找到。
据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从商代出土玉器分析其形态构成、装饰风格及工艺特征,红山文化玉器至少在四个方面对商代玉器或多或少有影响:——玉材的使用方式。
商代立体动物形玉器多用子料雕刻琢磨,依玉材的形状与大小施以合适的艺术题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材。
这种巧用其材的琢玉方法始见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动物玉器多用此艺琢磨。
——构图方式,尤其是一些玉龙、兽形玉器的构图技巧,明显来源于红山文化玉龙。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两件龙形玦,蜷体圆润厚实,头尾间出缺口,双耳外突,与红山文化兽面玦形龙的要素构成与形态特征相同,与商代扁平玉龙明显有别,只有龙身上的双勾线龙衣才显示出商代玉器特有的装饰风格。
——装饰技巧。
在装饰方面,商代玉器有不少独创的发明,也有一些装饰技法源于红山文化玉器。
如商代玉戈上的突棱纹,既有实用方面的科学道理,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曾让现代玉雕工艺大师赞叹不已。
这种看似简单实际难度很高的装饰技艺,最早见于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瓦沟纹。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瓦沟纹,多出现在钩云形玉器、玉璧饰上,是反映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与装饰技巧的特征性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对商代玉器工艺直接起了示范作用。
商代玉器多方面受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影响,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商代玉匠直接看到了不少红山文化玉器,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显得尤为重要。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勾形器,长91厘米,与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的玉勾形器一模一样,应是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范围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南部为中心,影响范围广阔,距今约6500至5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期考古文化之一。
从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统称“泛红文化”,各个文化均有玉雕制品,顶峰期的玉制品更具有立体圆润的独特风格,实为罕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物理现象)(1)盘磨一般来说,收藏家都会盘带古玉,而古玉也会在盘带后发生各种物理变化,有的可能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场,比如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形成一个“生物信息场”。
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波谱,被称为“生物波”。
“生物波”可产生生物电,它有一种奇特的效应,即光电效应。
同样,经科学仪器测试,玉石也具有这种特殊的“光电效应”,在略施加压力、切削以及精加工的打磨过程中会使这种效应聚蓄,能形成一个“电磁场”并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强烈共振,使之轻微按摸,改善微循环系统,从而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和新陈代谢提升,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的精确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故有中医说:“有的病吃药并不能医好,而经常佩带玉器却能治好”,道理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可能说得比较玄虚了一些,但是,这种场的影响加上人体的温度、湿度以及人体气味和汗水中的物质,也会对佩带在身上的玉器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就会使玉器,特别是受沁的玉器发生颜色和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培养玉器爱好者心情的十分有效的办法,也是盘磨玉器的有效办法。
读者完全没有必要天天观察玉器的变化,往往几个月或者半年以后,玉器自会产生令人惊奇的变化,这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十分的舒畅。
所以说,养玉其实是在养人。
(2)气味这是一个很难用文字和图案来表达的鉴定方法,但却是不少玉器收藏家经常使用的鉴定方法。
我们在这里列上一个特殊的红山文化玉龙,这是一件被沁成鸡骨白的玉龙,在其上翘的长鬃旁边还露出原先的玉色,就在这个还露出玉色的钻孔内,用鼻深呼吸,还能闻到一股呛人的土腥味,其味道,就如出土不久的陶器,喷上水所散发出的腥味一样。
另外,在下面介绍的玉璜的处理中,也就是把一些出坑不久的玉器放在水中煮,时间一长,如果玉器中散发出一种尸臭的味道,那么,这种玉器应该是一件出土的真品。
(3)吸水现象从玉镯和玉璜这两件玉器的受沁的情况来看,几乎如出一辙,都已经沁成鸡骨白色,且表面钙化严重,呈麻状疏松,在水中煮沸半个小时之后,都会逸出难闻的尸臭味。
其中的玉璜,煮沸后取出、擦干,放在一个透明塑料盖的盒子里,一个小时以后发生一件奇异的现象。
塑料盖上出现了一个和玉璜大小一样形状的璜.仔细一看,原来这是水蒸气在塑料盖上形成的一个雾状水璜.这个现象说明,埋藏在地下五千多年以后,玉璜本身的水分已经完全被吸干,在放入水中煮沸的过程中,它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取出后,尽管表面擦干,但里面仍然吸足了水,放在塑料盒子中,由于水分的蒸发,使得透明的盖子上形成了一层薄雾,其形状和散发出水分的玉璜一模一样。
这个璜的雾影,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用这种消毒的方式,通过气味和水蒸气的蒸发这些物理现象,也可以鉴定古玉的真假。
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件古玉受沁,钙化特别严重,玉质疏松。
(4)长毛现象长期以来,对于玉器的研究,学术界和收藏界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
学术界注重玉器的出土环境,亦即玉器出土时的地层、墓葬等情况的研究,这种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为确定玉器的年代、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不同的标准器形的认识,其作用尤为重要,这是每个玉器收藏者都必须予以尊重的研究方法,而对于收藏界来说,他们手中的玉器,一般来说,都是传世品,亦即这些玉器不能保留出土或者制作时的原生态,鉴定这些玉器的真假,当然要借鉴出土或者传世的标准玉器,从此为参照物,来确定其真假。
然而,在长期的收藏过程中,收藏者也摸索了一些实践的经验,这种经验同样是一种实践的结果,其作用不应该小视,它的鉴定效果,有着特别的作用。
我们在这里讲的就是玉器收藏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长毛的玉器!玉器会长毛?玉器为什么会长毛?看一看图185至187这三张图片,这是一个黑皮玉猪龙盘磨前后不同的三张照片读者将他们作个比较,就会发现,图186上的玉猪龙的内弯表面上,已经长出了一层毛茸茸的树枝状的东西,在20倍放大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细枝状的分叉。
作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玉器发现长毛以后,用清洁的白布把毛擦去,再挂在身上盘带,数个月后,那里还会长出白毛,在第三张照片上,细心的读者一定还会发现,玉猪龙的玉质渐渐地被盘了出来,成为本来的黄绿色,而被面的穿孔中,也长出了白毛,其情形就如人的耳孔中的毛茸茸现象。
我们认为,长毛是出土玉器的一种特殊现象。
也就是说,可以此来鉴定玉器的真假。
为什么玉猪龙的空中能长毛,而其表面却没有发现长毛的现象呢?这是每一个善于思考的读者都会产生的疑问。
在长期的盘磨过程中,我们也在思索这样的问题。
我们认为,长毛现象是出土玉器盘带的结果,而玉器带在人的身上,其表皮不断地和人的肢体发生摩擦,这种细小的毛茸就在这种摩擦中被消耗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出土玉器会长毛呢?在阅读了有关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的著作后,我们试图作出这样的解释,不知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同。
出土玉器在土中长期的埋藏过程中,不仅受到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物理的化学的侵蚀,也必定会受到各种微生物的侵触。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侵蚀,会使玉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就是出土玉器会有各种各样沁色的原因。
而微生物的侵触,却会使玉器发生某些奥妙的生物现象。
当玉器埋藏在土壤中时,这些微生物在各种强力因素的作用下,紧紧地和玉器依附在一起,我们不知道在土中的玉器是否会发生各种生物现象,因为我们不能观察玉器在土中的情况。
但是有各种微生物的茵类和土壤一起依附在玉上,这是一个不大会有疑义的事实。
出土后,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这些微生物就会恢复生命的活力,从20倍放大镜下,我们观察到的玉器上长毛还会产生分叉的现象,这完全应该是孢子类微生物的特有现象,我们知道,霉菌是“具有菌丝体或孢子体的小型真菌。
主要指广布于土壤、水体、空中和霉变基物上的,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腐生菌。
“当这些霉菌类的微生物随着玉器在人的身体上盘磨时,人体的温度和湿度,一旦形成了适合他们的生长环境,于是,它们就不断地繁殖,逐渐长出毛来,有心人就会观察到这种玉器的长毛现象。
这绝不是一个孤独的例子,韩连国先生甚至发现他收藏的玉器上曾经长出一寸长的白毛。
并不是所有的出土玉器都会长毛。
但是,可以说,会长毛的玉器应该是出土的玉器!(5)手感手感是鉴别玉器皮壳的好办法。
当我们欣赏玉器的时候,都会把它拿在手中把玩,即使是大的摆件,也会一面抚摸,一面欣赏。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留心,用手抚摸玉器,有一种极为舒畅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手感。
不同的玉器,用手抚摸的感觉是不相同的。
同样表面看似光滑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勾云形佩,用手来回抚摸,就像抚摸小孩的肌肤一样,十分的滑腻,细密和顺畅;而对于一些仿品来说,粗看也是一样的光滑,一样的平整,但是,用手轻轻的来回抚摸,就会产生一种呆涩和生硬的感觉,仿佛有什么东西要拖住你手上的皮肤,不让你往前走。
对于一些现代的玉制品,有的是十分精致的高级工艺品,它的表面尽管看上去十分细密,但是手感依然不大顺畅,而一些高古玉器,有的皮壳看上去并不平整,但是手上的感觉却一样的滑爽和细腻。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应该是数千年岁月浸润的结果。
每一个古玩收藏者都知道包浆,包浆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汇。
几乎所有的古玩表面都会有一层包浆,它可以说是一层薄薄的氧化膜,也可以说是一层可隐可现的光罩,谁要是对包浆不懂,一定会被收藏圈子笑话,,所以,收藏者都会对包浆采取一种自以为一目了然的态度,其实,它是长期以来,各种自然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因素作用于器物表面的结果,使得器物表面的分子,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的原因,就如水和雪、冰之间的关系,它们只是分子的排列法生了变化,而不是分子内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水和冰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体,但是两者都是透明的;水和雪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体,但是,水是透明的,而雪却是白色的;冰和雪两者都是固体,冰是透明的,而雪却是不透明的。
这三者之间的分子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
玉器表面的分子的变化就犹如水的这种变化,又无物理的原因,是玉器表面的颜色由透明变成白色,同时,也使其表面变得温润。
应该说,玉器表面的变化,要比水的三相变化复杂的多,它不仅是有物理概念的相变,更有化学概念的质变,也就是玉器本身发生了材质的变化。
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玉器表面在盘磨后,发生颜色的变化,会出现褐色和咖啡色。
这是玉器表面铁的离子发生了变化,它从二价铁变成了三价铁,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从FeO变成了Fe2O3,从冶金学角度来说,就是从氧化铁变成了三氧化二铁,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褐铁矿。
褐铁矿,顾名思义,他表面的颜色为褐色,或者为咖啡色。
这种化学变化,不是剧烈的化学反应,而是缓慢的化学渐变,因为其缓慢,即使我们放在身上盘磨,要积数月甚至数十年之功,才能看到它们的变化,一朝一夕是不可能观察其中的变化的。
而在自然状态的数千年浸润中,这种渐变更是缓慢,使这种变化形成的皮壳十分的温润和细腻。
明白这种变化道理,读者也就明白,高古玉器的表面为什么如此的光洁和滑爽。
它的这种温润,是任何用现代机械工艺打磨,然后用酸浸蚀出来的皮壳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种用手抚摸玉器表面的鉴定功力,需要长期的摸索和体会,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玉器收藏者经常用手抚摸玉器的原因。
看一看图188,这样的玉鹰手感还会差吗?7、神韵神韵是个玄而又玄的概念。
而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来说,神韵又是必须要叙述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玉器的神韵呢?说白了,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特征和风格特征。
艺术品的创作,需要艺术家的灵感和才华,艺术家不是为生计而进行艺术创作的,凡是有市场经济催生的艺术品,它生成的速度越快,其艺术生命也就越速朽。
不朽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生命的结晶。
看一看艺术史上不朽的艺术家,不少都是生前生活潦倒,他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用生命的付出来追求艺术的不朽。
同样,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者,他们或者是巫师,或者是部落的头领,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雕刻这些玉器,以保证这些玉器的纯洁和神圣,因为这些玉器或者是祭祖的神器,或者是祈天的法器,他们怎么能不用虔诚的心灵来雕刻这些玉器呢?这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创作,和作品本身的神圣性,必然保证了玉器的非凡性;同时,古人的雕刻,不受什么束缚,没有什么现存的规范,他们受天地万物的启发,和自然山水呼吸,其艺术才华在自然的呼吸中可以尽情地发挥。
这种心境,这种环境,这种场境,它所产生的艺术品一定是极具灵气极具才华的!看一看勾云形玉佩,它是极具动感,极具灵气,如云在天际畅游,如气在地上飘缈,实实在在的神韵,虚虚幻幻的灵动。
先看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它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神韵?红山文化玉器从玉器形态上来说可以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两类;具象的玉器有玉鸟、玉鳖、玉蝉、玉鱼等等,抽象的玉器有玉龙、玉勾云形佩、玉人兽复合器等等;具象的玉器风格流畅,细部刻画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