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危机与_六种效应_化解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危机公关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危机公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网络舆论也带来了危机公关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危机公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1.1 网络舆论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信息传播速度快。
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迅速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其次,信息传播范围广。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使得信息可以跨越国界传播,影响力更大。
再次,信息真实性难以确定。
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繁多,真实性难以确定,虚假信息和谣言也随之而来。
最后,用户参与度高。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用户参与度高,舆论形成更加复杂。
1.2 网络舆论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网络舆论可以影响个人的声誉和形象。
一条负面的网络评论或者谣言,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对企业而言,网络舆论可以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表现。
一条负面的网络评论或者丑闻曝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销售下滑和声誉受损。
对社会而言,网络舆论可以引发社会事件和舆论风暴。
一条引人关注的网络话题,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危机公关的挑战与应对2.1 危机公关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给危机公关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信息传播速度快。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负面信息可能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声誉损失。
其次,信息真实性难以确定。
在危机事件中,虚假信息和谣言可能会加剧危机的严重程度,给公关工作带来困难。
再次,用户参与度高。
在危机事件中,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对危机公关产生影响。
2.2 危机公关的应对策略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和危机公关挑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建立危机公关团队。
网络舆情应对与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应对与危机管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企业、政府和个人都面临着来自网络舆情的挑战,因此,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与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影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以及危机管理的关键要素。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影响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个事件、话题或者个体形成的信息集合和舆论态势。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速传播:通过互联网,舆情信息以飞快的速度传播,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影响大量人群。
2. 匿名性:互联网上的舆情信息可以匿名发布,这使得信息的真实性更加难以判断,也增加了信息造假和谣言传播的可能性。
3. 多样性: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平台和用户,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在网络舆情中并存,对于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情对个体、组织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 形象受损:不当的网络舆情可能导致个人或组织形象的受损,给其信誉造成巨大损失。
2. 舆论导向:网络舆情往往能够引导公众的舆论态度和行为,对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3. 可能引发危机:网络舆情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应对,很容易演变为危机事件,对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造成重大困扰。
二、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管理者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1. 监测与预警:通过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以及及时准确地预警机制,能够让管理者对可能危及自身利益的舆论进行及时干预和危机化解。
2. 积极应对:将舆情信息积极引导和引爆,通过积极回应、及时澄清和真实信息发布来改变舆论态势,缓解负面影响。
3. 公关危机管理:建立完善的公关危机管理机制,包括责任分工、应急预案、危机培训、媒体研究等,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
4. 构建良好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或个人形象,通过持续的公众关系建设和品牌管理,提高公众对于自身的认同和信任。
5. 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参与和引导舆论,通过与公众的直接互动、倾听和回应,改变公众对自身的看法。
政府公信力危机: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
万计 的围 观 网 民 。在强 势 意见 的感 染 下 , 多 网 民 表 很
现 为 : 有 意 识 的 人 格 已 经 消 失 , 意 识 的 人 格 占据 主 “ 无
导地 位 , 绪 和 观 念 的感 染 、 情 暗示 的 影 响使 集 体 心 理
关键 词 : 府公 信 力 ; 体 极化 ; 政 群 网络 舆 论 ; 响 机 理 影
中图分 类号 : 3 文献 标识 码 : D6 0 A
文章 编号 :0 4 6 5 2 1 ) 0 0 2 4 1 0 —1 0 ( O 2 1 —0 4 ~0
影 响 。 近 因效应 是 指在 总体 印象 形 成 过程 中 , 近 获 新 得 的信 息 比原 来 获 得 的信 息 影 响 更 大 。首 因 近 因 效
络 舆 论 对 政 府 公 信 力 的 影 响 , 以促 进 政 府 善 识 、 待 、 用 、 管 网络 , 进 工 作 , 利 于 密切 可 善 善 善 改 有 政 民 关 系 , 复 和 提 高 政 府 的 公 信 力 。 从 网络 舆 论 的 影 响 机 理 方 面 分 析 , 络 舆 论 的 群 体 极 化 恢 网
朝 着 某 一方 向发 展 , 具 有将 暗 示 的 观 念 立 即转 变 为 并 行 动 的倾 向 。在 强势 意 见 的感 染 下 , 民个 人 的文 明 网
这 种 累积 下来 的 心 理 构 建 出 一 种 集 体 记 忆 或 集 中 记 忆, 等到 某 个 “ 引爆 点 ” 燃 时 就 加 倍 甚 至成 倍 爆 发 。 点 比如 , “ 在 躲猫 猫 ” 件 被 曝 光 后 不 久 , 多 网 民 就 把 事 很 它 和“ 卧 撑” 件 联 系起 来 , 以质 疑 、 俯 案 加 指责 、 讽 和 嘲 抨 击 , 且脱 离 事 件 本 身 , 问题 上 升 到 了对 国 家 司 并 将 法制 度 和公 权 力 滥用 的批 判 。可 见 , 网络 传 播 的 累 积 加倍 效 应 影 响着 政 府公 信 力危 机 的广 度 和深 度 。 六、 网络传 播 的 眼 球 效 应 , 涉 政 事 件 的关 注 力 使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应对措施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应对措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舆情管理难题。
舆情是指公众针对特定事件、人物、群体、产品、品牌等所发表的言论或情感,它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网络舆情则是指在互联网上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表达的对特定事物的意见、看法和心情。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极大,企业、政府、个人都需要重视这个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情不仅是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舆情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直接性、实时性、互动性、爆发性等特点,因此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要比传统媒体更为广泛和迅速。
因此,对于企业、政府、个人等各方面而言,及时了解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舆情趋势,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就是管理网络舆情的第一步。
首先,针对网络舆情的不同来源和数量,分析其传播的速度、渠道、影响力和受众特征,对于把握网络舆情形势和预测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其次,对于网络舆情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与公众关系、品牌形象、企业声誉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
因此,在分析网络舆情时,要注重深入研究网络舆情信息的源头、受众、内容以及背后的意图和动机,准确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判断网络舆情的立场、方向和倾向性,从而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内涵,及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网络舆情应对措施针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各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弥补舆情管理的缺失与不足,避免舆情出现危机,有效地管理和维护企业、政府和个人的形象和声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网络舆情的信息:了解影响产生的原因及分析,防止错误信息影响舆情;同时也要了解可能影响网络舆情的一切因素,对于其内容、形式、渠道、受众都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
2. 有效地进行信息发布、流通和管理:对于网络舆情影响较大时,尽可能的做到准确、及时、全面的发布信息,保证关键词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信任危机与解决方案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信任危机与解决方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主要平台之一。
然而,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信息真实性的难以保证,网络舆情的信任危机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信任危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信任危机的原因1.信息源的不明确性网络舆情的信息发布者众多,如何确定信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成为一个难题。
有些网络上的信息存在虚假、夸大、篡改等问题,消费者往往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假。
2.信息传播的失真网络舆情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是其显著特点之一,然而,这一特点也带来了信息失真的可能。
信息传播往往不经过深入核实,造成了信息的变形甚至扭曲。
3.观点的碎片化与极端化网络舆情中,人们往往只看到片面的观点,容易陷入信息的局限性和极端化。
这种情况下,信息的全面性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影响人们对信息的信任。
二、解决方案1.加强信息发布者的认证与监管针对信息源不明确的问题,建议加强对信息发布者的认证与监管。
网络平台应设置严格的注册和审核机制,审核信息发布者的身份和背景,确保信息发布者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完善信息核实机制针对信息传播的失真问题,建议建立完善的信息核实机制。
网络平台应加强对信息的核实,设立专门的团队,负责核实信息的真假并及时辟谣。
同时,鼓励用户举报虚假信息,增加信息核实的准确性。
3.加强舆情监测与引导针对观点碎片化与极端化问题,建议加强舆情监测与引导。
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加强舆情监测的能力建设,及时了解并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减少信息的局限性。
同时,鼓励媒体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讨论,提供全面的观点和信息,引导公众形成理性、客观的判断。
4.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针对虚假信息、恶意传播、人身攻击等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打击,严惩不贷。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确保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制裁。
5.增强公众的媒体素养和判断能力在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公众的媒体素养和判断能力至关重要。
网络舆情分析与危机公关应对
网络舆情分析与危机公关应对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网络舆情的形成不仅对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可能直接威胁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因此,如何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并采取危机公关应对措施成为了企业和组织必须应对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性及意义网络舆情分析指的是对互联网上公开的信息和用户观点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性在于:1. 预警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舆情的走向和趋势,为企业和组织提供预警机制,防范和应对可能的危机。
2. 市场洞察: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可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反馈,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市场洞察和决策依据,促进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和升级。
3. 竞争情报:通过对竞争对手和行业的网络舆情分析,可以了解其战略动向和市场表现,为企业和组织提供竞争情报,并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网络舆情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和工具:1. 关键词监测:通过设定关键词,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上监测相关的信息和用户观点,了解舆情的传播和影响。
2. 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
3. 情感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网络上的文本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了解用户对相关话题的情感态度。
4. 社交网络分析: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关系和互动,了解舆情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
三、危机公关应对的原则和策略当企业或组织面临网络舆情危机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危机公关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原则和策略:1. 及时回应:及时回应是最基本的原则,要积极参与到舆论的讨论和传播中,及时提供信息和解释,尽可能消除误解和猜测。
2. 保持透明:在危机公关中,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要主动公开事实和信息,避免隐瞒和掩饰,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网络舆论危机与“六种效应”化解
网络舆论危机与“六种效应”化解摘要: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意识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重要的意识指示器。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要借助网络准确地向大众传递危机信息,善用“避雷针效应”,避免“蝴蝶效应”,破解“屏蔽效应”,重视“首因效应”,强调“互动效应”,化解“破窗效应”,及时抵御和防止负面舆论和谣言的蛊惑与扩散,以赢得公众对政府采取的危机应对政策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关键词:网络舆论场;网络舆论危机;破窗效应;首因效应;蝴蝶效应一、网络舆论形态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意识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重要的意识指示器。
综合学者刘建明①,邓新民②,林凌、赵亚涛③对舆论和网络舆论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论的内涵应包括四个要素:网络主体即网络使用者;公共空间发生的事件,且是极具争议性的事件;网络主体对事件的意见表达和观点;网络作为最大的载体,传播网络主体的观点。
网络舆论是公众对公共事件通过网络进行意见表达而产生的,除了具备传统舆论所具有的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个性特征。
一是分散性。
网络主体的隐匿性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加分散。
在尊重个体、彰显个性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不用惧怕个人观点不被大众接受,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在各个论坛或社区中寻找意见相近或一致的同盟,以期达到个人意见的充分表达。
网络开放的低门槛又使得网络主体更加多元化,为各种意见共存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空间和平台。
因此,较之传统舆论,网络舆论更加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二是隐匿性。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具有隐匿性特征。
④网络中身份虚拟化,隐匿了个人的身份和角色,使得人人都可以恣意发表言论和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心中所愿(怨),而且网络传播更加迅速、直接,使民意更容易得到传达,从而更迅速地形成社会舆论。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影响力,给企业和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面对网络舆情和危机时,危机公关应对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1. 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公众对某一事件、话题或组织的态度、情绪和观点。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传播速度快: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2)影响力大:网络舆情可以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对个人、企业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产生重大影响。
(3)信息来源广泛: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多样化,包括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个人博客等。
2. 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对企业和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声誉和形象受损: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负面信息,导致企业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受损。
(2)销售和业绩下滑:网络舆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和推荐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和业绩。
(3)投资者信心受挫:网络舆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负面评价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股价下跌。
二、危机公关应对策略1. 危机公关的定义和目标危机公关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过公关手段和策略来管理和控制危机对企业和组织的影响,保护企业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危机公关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公众对企业和组织的信任和支持,减少危机对企业和组织的负面影响。
2. 危机公关应对策略(1)及时回应: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和组织应该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提供准确、透明的信息,以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2)建立危机管理团队:企业和组织应该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团队,负责危机公关工作的策划和执行,及时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
(3)积极沟通:企业和组织应该积极与公众进行沟通,解释事实真相,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以恢复公众对企业和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七个实用策略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七个实用策略网络舆情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旦错处理,它可能对个人和组织形象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然而,适当的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将介绍七个实用策略,以帮助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策略一:快速反应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关注,因此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一个专门的舆情监测团队,能够及时发现和跟踪潜在的危机信号,并立即采取行动。
在回应舆情危机时,要迅速公开、透明地发表声明,积极回应媒体和公众的关注,避免信息真空,防止猜测和传言的扩散。
策略二:真实回应在回应网络舆情危机时,坦诚和真实是关键。
不要试图掩盖或篡改事实,否则可能会进一步损害信誉。
真诚道歉是化解危机的第一步,展示出对错误的认识,并承诺改进,重建信任。
同时,要提供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回答公众的疑问和关注,避免猜测和造谣的传播。
策略三:建立积极形象在网络舆情危机之前,建立积极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是预防危机的关键。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可以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减少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建立和维护积极的线上社交媒体形象,推动积极的品牌故事和声誉,将有助于在网络舆情危机中保持稳定。
策略四:妥善利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战场,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工具。
通过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注,解释事实,减少误解。
有效地管理社交媒体账号,积极互动,并与关键意见领袖和传媒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舆情危机的应对和消除。
策略五:积极引导舆论在网络舆情危机中,舆论的导向和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与媒体和公众的积极沟通和互动,传递积极的信息和观点,引导舆论的走向,减少负面评价和声音的影响。
同时,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危机管理措施,如邀请专家评论、组织公开辩论等,以增加公众对组织的理解和支持。
策略六:寻求专业帮助在网络舆情危机中,有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舆论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传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本文将就此进行解析。
一、迅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迅速性。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传输,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一条热门的网络话题甚至可以在几小时内引发全民讨论,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二、广泛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广泛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话题的传播者和讨论者。
具体而言,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
三、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通常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海量的信息量,人们对于舆情的关注往往是片段式的,通过标题、摘要等信息进行筛选,而非详细阅读全文。
这也导致了信息的误解与扭曲。
四、可塑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可塑性。
网络上的信息可以随时被篡改、删改或者增加,甚至可以通过媒体操作和谣言传播等手段进行操控。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
五、情绪化网络舆情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化因素。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迅速性和广泛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激发与传递。
一条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或事件往往会引发争议与热潮,使得网络舆情更加情绪化。
六、螺旋效应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一种名为螺旋效应的规律。
即某个观点或事件被广泛讨论和传播后,会进一步激发相关话题,形成漩涡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增强原本存在的意见,也可能形成新的舆论。
网络舆情传播的这些特点与规律,一方面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参与,使得舆论能够更加立体地呈现,更加多元地表达。
然而,信息的碎片化和可塑性也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备受争议。
同时,情绪化和螺旋效应也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网络舆情问题与解决方案
网络舆情问题与解决方案网络舆情问题和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管理成为了各个企业和组织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网络舆情管理不仅关乎组织的声誉和影响力,还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发展和经营。
由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很多企业和组织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上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问题的定义、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企业和组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网络舆情问题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而引发的一系列公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或事件。
这些话题或事件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时候甚至会对组织的声誉和地位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往往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对组织的管理、运营和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问题的原因1.恶意攻击和造谣:一些不法分子或竞争对手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布虚假信息,对组织进行攻击和诋毁,从而制造不良的网络舆情。
2.管理失误和危机处理不当:一些组织由于管理失误或者危机处理不当,导致公众产生了负面情绪和观感,形成负面网络舆情。
3.缺乏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一些组织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导致了对网络舆情的忽视和疏漏。
4.公众对组织的不满或者意见分歧:公众对组织的服务、产品或者政策产生了不满或者意见分歧,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形成不良网络舆情。
三、网络舆情问题的影响1.形象受损: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对组织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降低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好感。
2.经营受阻: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影响组织的市场声誉和销售业绩,从而影响组织的经营和发展。
3.决策困难: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导致影响组织的决策环境,使组织难以顺利推进决策和管理。
4.消极情绪蔓延: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公众的消极情绪和观感,从而影响组织的员工团队和合作伙伴。
四、网络舆情问题的解决方案1.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组织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追踪和管理网络舆情,以便迅速反应和处理。
网络舆情问题及应对 ppt课件
2020/12/17
ppt课件
36
萝卜招聘
2020/12/17
ppt课件
37
周久耕事件
2020/12/17
ppt课件
38
二、网络舆情频发的原因
1.互联网和社会的发展,网民出现的变化。 2.网络载体的多样化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推动
力量。 3.一些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和少数官员素质低下,
成为舆情热点发生的导火索。 4.回应舆情时机把握不准,催发多个网络舆情 的“连锁反应”。
“逢官必炒”、“逢腐必究”是近年来网络舆 情事件炒作的重要话题之一
2020/12/17
ppt课件
13
2020/12/17
ppt课件
14
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
2020/12/17
ppt课件
15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和分类
3.网络舆情的分类
①监督政府类舆情
②爱国情绪类舆情
2008年4月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遭遇麻烦时,有调 查表明:
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 与突发事件应对
2020/12/17
ppt课件
1
局部问题全局化
简单问题复杂化
个体问题公众化
普通问题政治化
一般问题热点化
2020/12/17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 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
孙志在前往网吧的路上,
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
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
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
应对网络负面新闻舆情危机的方法
应对网络负面新闻舆情危机的方法网络负面新闻舆情危机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或传播的不利于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信息,通常会引发公众的负面情绪和口诛笔伐。
针对网络负面新闻舆情危机,以下是一些方法供参考:1.建立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通过舆情监测工具、网络搜集和人工巡查等方式,及时获取和分析网络上涉及企业或个人的消息,预判可能引发负面舆情危机的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
2.迅速回应和澄清一旦发生负面新闻舆情危机,应及时作出回应和澄清,以防止负面信息继续传播和公众情绪进一步恶化。
回应应尽量简明扼要,真实客观,并贴合受众的口味和需求,以增加信息吸引力和说服力。
3.加强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能力及时组建专业的危机公关团队,负责协调和管理危机应对工作,确保决策及时、准确,并与相关部门进行紧密沟通和合作。
同时,制定详细且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并进行定期演练,以提高应对效率和效果。
4.积极主动的传播有利信息除了回应负面信息外,应积极主动发声,传播有利于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信息。
可以通过公开发表正面观点和态度、发布相关实事求是的数据和案例,主动与媒体合作等方式来进行有利信息的传播。
5.建立及维护良好的关系网络与媒体、意见领袖、公众以及关键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增加相互的了解和信任。
积极维护这些关系,通过和这些关键人物的互动,培养正面形象和声誉,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和传播。
6.提供完善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舆情危机往往由于企业的负面行为或事件引发,因此提供完善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是最重要的。
通过主动关心客户、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解决方案,以及对负面行为进行彻底的整改和改进,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减轻舆情危机的影响。
7.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的互动通过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回应用户的关切和问题,增加互动性,增强用户黏性,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来发布正面内容和回应舆情,扩大影响力,减少负面情绪和信息的传播范围。
总之,应对网络负面新闻舆情危机需要及时回应和澄清,加强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能力,积极传播有利信息,建立及维护良好的关系网络,提供完善的服务和解决方案,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的互动。
网络传媒时代下的舆情危机管理
网络传媒时代下的舆情危机管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传媒时代下的舆情危机也可能更加严峻。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应对舆情危机,是企业、政府和个人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舆情危机的种类及影响舆情危机分为多种类型,例如负面信息暴露、商品质量问题、违反法律法规等。
一旦舆情危机形成,它可能会迅速蔓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舆情危机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受损、销售下降、业绩下滑等后果,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
二、舆情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面对舆情危机,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及时纠正负面影响。
在危机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迅速反应。
对于不利消息,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反应,有效修复问题,避免其扩大化。
2、事先准备。
危机管理不应是盲目的,应该在危机前就制定好应对策略和预案。
3、全情参与。
危机管理需要组建一个团队协作,以便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
4、公开信息。
保持透明,公开信息。
不要在处理过程中,隐瞒重要信息。
三、有效的危机管理方法为了有效地应对和管理舆情危机,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实时监控。
企业应该时刻关注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警惕可能形成的危机。
2、快速反应。
在危机出现后,应该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情况恶化。
3、建立危机公关团队。
这个团队负责危机的研究、分析和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优秀、具有协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员。
4、发表公开声明。
在处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向公众发表公开声明,详细说明事实,并积极处理问题。
5、积极寻求支持。
危机管理中,企业可以积极寻求公众和同行业人士的支持,这对舆情的缓解和危机的解决都有帮助。
四、舆情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1、汉德铁路赔偿事件。
这个事件导致了汉德铁路的商誉严重受损。
事件后,汉德铁路发布了声明,向受损者快速赔偿,并进行危机公关,逐渐恢复了声誉。
2、比亚迪危机。
比亚迪电池的质量问题变成了危机。
该公司首先发布了一个危机公关声明,宣布公司的态度和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了一个危机管理团队,并向公众透露了详细信息。
网络舆情管理如何应对危机
网络舆情管理如何应对危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各个组织和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网络舆情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然而,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中,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因此,一个组织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给出一些管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方法。
一、危机预警要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首先需要进行危机预警。
危机预警意味着提前发现和捕捉到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信号,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危机预警可以通过设立舆情监测系统来实现,该系统可以对网络上的言论和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危机的信号。
二、建立应对机制一个组织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
首先要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危机处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
其次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及时交流、协调和共享信息。
同时,也要确保与外部媒体和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传递组织的声音和态度。
此外,建立有效的应对步骤和流程也是必要的,包括危机信息收集、评估、处理和回应等环节。
三、应对策略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合理的应对策略可以起到提前应对和缓解危机的作用。
一方面,组织可以采取积极回应的策略,即及时回应和解释事实,向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主动传递组织的声音和态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消极回应的策略,即忽略一些不实的言论,不进行回应,以避免对事态进一步扩大。
当然,在选择应对策略时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和危机的性质综合考虑。
四、危机公关危机公关是网络舆情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危机发生后,组织需要及时对外发布权威的、正面的声音,以打破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同时,积极与受众互动,听取和吸纳受众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加公众对组织的认同和信任。
此外,还需要制定危机沟通计划,在危机期间和危机后,与受众进行多渠道沟通,及时更新信息和回应关切。
五、危机后评估事后总结和评估对于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
一旦企业或个人陷入网络舆情危机,其声誉和利益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因此,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几种策略和方法。
I.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监测机制是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基础。
通过监测,企业或个人能够及时了解网络上针对自身的言论和声音,为下一步的危机应对做好准备。
以下是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的要点:1. 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和软件。
市场上有许多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软件可供选择。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需求的工具能够更好地进行舆情监测。
2. 选派专人负责监测工作。
专人负责监测可以更高效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并及时报告相关信息。
3. 确定关键词。
通过确定关键词,可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测。
关键词的选择应该与自身业务和品牌相关,以便更准确地获取舆情信息。
II. 及时回应和公开沟通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及时回应和公开沟通是成功应对的关键。
以下是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 快速回应。
对于网络舆情危机,拖延是危险的。
及时回应可以有效降低危机的扩大化程度。
2. 真实和透明的沟通。
在回应网络舆情时,要始终保持真实和透明。
携带领导力的回应能够增强公众的信任。
3. 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
不同的舆情危机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渠道。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社交媒体、公开声明或与受影响的个人或组织直接对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III. 建立积极的品牌形象积极的品牌形象是预防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几种建立积极品牌形象的方法:1. 关注公众需求。
了解公众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公众的期望,提升品牌形象。
2.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环保行动等,传递积极的社会形象。
3.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可靠和稳定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提升企业的信任度和形象。
IV. 做好危机管理准备危机管理准备是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基础。
网络舆情问题与解决方案
网络舆情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问题包括负面舆情、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假新闻等,这些问题都会给社会和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网络舆情问题,必须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舆情问题的原因分析1.1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增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都大大增加。
信息传播的速度越快,意味着错误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快,这就容易给网络舆情问题埋下隐患。
1.2网络匿名性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发布匿名言论。
这就使得网络舆情问题更加复杂,因为难以确定言论的真实性和来源。
1.3人群心态的影响网络上的言论往往可以迅速引发网民的情绪波动,一些激烈、负面的言论可以很快传播,从而引发舆情事件。
1.4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实性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假新闻、网络谣言等都会给网络舆情问题带来负面影响。
二、网络舆情问题的解决方案2.1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情问题,可以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网络谣言、假新闻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法律层面上杜绝网络舆情问题的发生。
2.2提高信息真实性政府部门和媒体可以加强合作,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舆情问题的发生。
2.3制定网络舆情应对计划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针对网络舆情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及时处置负面舆情,减少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
2.4提高网络素养对广大网民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其健康理性地获取信息,避免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
2.5提升企业公关能力企业可以提升自身的公关能力,建立好的公关危机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问题,减少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2.6强化网络监管加强网络监管,对网络上的恶意言论、谣言等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减少网络舆情问题的发生,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稳定。
2.7促进多元化信息传播多元化信息传播可以帮助减少网络舆情问题的发生。
网络舆论应对技巧化解危机
网络舆论应对技巧化解危机在网络时代,舆论的力量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可以对任何个人、组织或企业造成巨大的威胁。
一旦陷入舆论风暴,危机将迅速扩大,对形象和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因此,学习和掌握网络舆论应对技巧,成为解决危机、化解危机的必修课。
一、及时回应和积极沟通面对网络舆论,最坏的策略是保持沉默。
当有不利信息传播时,尽早做出回应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发布正面信息,真实客观地回应疑虑,向大众传递准确的信息,可以减少公众的焦虑和误解。
同时,与关注此事的大众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树立良好形象,并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
二、听从争议的声音在处理网络舆论危机时,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倾听和尊重争议声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与他们进行理性讨论和对话,也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尽量回避攻击和辱骂的言辞,以平和开放的态度面对各种声音,展现出自己的专业和善意,这样可以缓和紧张的局势,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
三、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在网络舆论的战场上,主动出击比被动防守更为明智。
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建立真实的个人或机构账号,与大众互动交流,传递正能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适时发布关于个人或机构的有趣、实用、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关注,维护粉丝基础,增加影响力。
为危机之前积累良好的口碑和人脉,将会成为应对舆论危机的有效保障。
四、明智选择传播渠道作为一个人或组织,应该在众多的传播渠道中选择合适的平台,阐述和宣传个人或组织的观点。
不同的舆论平台和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群体。
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体,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避免舆论的歪曲和误解。
五、维护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口碑和形象是有效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长久之计。
在平时,应努力做事认真负责、诚信经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公众的口碑和信任。
同时,及时回应和解决消费者的投诉和疑虑,确保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一个有声望、有诚信的个人或组织,在危机来临时,将更容易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网络舆情分析及危机应对策略
案例\卖酒镇睦村“奋进杯” 裁判 不公正 睦村人没素质-红豆社区 .mht
案例\反驳卖酒镇睦村“奋进杯” 裁判不公 正 睦村人没素质大家进来看-红豆社区.mht
案例\关于睦村“奋进杯”篮球赛,大 家得用事实说话。-红豆社区.mht
感谢观赏
4、隐蔽性。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 —第N个人大代表。在虚拟网络的背后,每个网 民都是一个蒙面“杀手”。
5、转移性。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转变,从局 内向局外延伸,工作和生活相互转移,从对事向 对人转化,从当事人向当事人的家人亲属扩大。
舆情与舆论
舆论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 多数人形成的一致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 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否则不 能认为是一种舆论。而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 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也不需要 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这也是最容易将 二者混淆的地方。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对 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7、日常与主要网站和主流媒体建立沟通合作机 制。如定期供稿、宣传合作等,注重树立公共形 象。
案例\广西长洲枢纽600多艘船舶滞航 当地努力保畅通——中新网.mht
案例\广西梧州长洲水利枢纽滞航 船只逾900艘 - 新华社会 - 新华 网.mht
案例\湖南高速 四海通途.mht
案例\沿海路政支队“好人好事”系列报道 之:邕宁路政大队送迷途小孩回家_路政执 法_广西高速红十字会 危机_资讯频道_凤凰网.mht
网络舆情分析
就是对相关的各种网络言论、报道等信 息的采集、归类、整合、管理工作。
1、热点识别。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 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 和敏感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9月中州学刊Sep.,2010第5期(总第179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5【新闻与传播·图书与情报】网络舆论危机与“六种效应”化解赵丹(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意识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重要的意识指示器。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要借助网络准确地向大众传递危机信息,善用“避雷针效应”,避免“蝴蝶效应”,破解“屏蔽效应”,重视“首因效应”,强调“互动效应”,化解“破窗效应”,及时抵御和防止负面舆论和谣言的蛊惑与扩散,以赢得公众对政府采取的危机应对政策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关键词:网络舆论场;网络舆论危机;破窗效应;首因效应;蝴蝶效应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5—0243—04一、网络舆论形态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意识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重要的意识指示器。
综合学者刘建明①,邓新民②,林凌、赵亚涛③对舆论和网络舆论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论的内涵应包括四个要素:网络主体即网络使用者;公共空间发生的事件,且是极具争议性的事件;网络主体对事件的意见表达和观点;网络作为最大的载体,传播网络主体的观点。
网络舆论是公众对公共事件通过网络进行意见表达而产生的,除了具备传统舆论所具有的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个性特征。
一是分散性。
网络主体的隐匿性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加分散。
在尊重个体、彰显个性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不用惧怕个人观点不被大众接受,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在各个论坛或社区中寻找意见相近或一致的同盟,以期达到个人意见的充分表达。
网络开放的低门槛又使得网络主体更加多元化,为各种意见共存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空间和平台。
因此,较之传统舆论,网络舆论更加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二是隐匿性。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具有隐匿性特征。
④网络中身份虚拟化,隐匿了个人的身份和角色,使得人人都可以恣意发表言论和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心中所愿(怨),而且网络传播更加迅速、直接,使民意更容易得到传达,从而更迅速地形成社会舆论。
三是快捷性。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事件的发生让处在网络平台上的人们在第一时间就能获得关于该事件的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特别是web2.0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3G手机等新终端的广泛普及,使互联网极大地延伸到了用户终端,网民能够迅捷地登录、上传、转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直接传播给大众,实现跨时空、跨领域、跨国界的交流。
四是交互性。
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传播通道相比,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保罗·萨福(Paul Saffo)等学者由此认为,“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收稿日期:2010—05—26作者简介:赵丹,女,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342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
”⑤也就是说,网络的最大价值,不在其信息的海量和传播的实时性,而体现在它的交互性上。
这种交互性主要体现在网民与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网民之间的互动。
五是渲染性。
刘建明认为:“社会舆论的扩散,也呈现出波动模式,以起伏状态向四周推进,使一定范围的公众先后卷入舆论波。
”⑥按照波动原理,与传统舆论相比较,由于网络主体的隐匿性和分散性,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网络舆论在传播时所波及的范围将更为广泛和深远。
二、新媒体语境中的网络舆论场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新媒体以其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快速反应能力强、开放度高、即时交互性强、传播成本低等特点,正日益整合和颠覆着传统的舆论传播方式。
基于P2P对等传播的博客、播客、论坛、社区、跟帖、QQ等web2.0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3G手机等新终端的广泛普及,使互联网极大地延伸到了用户终端。
各种新媒体终端上传信息的迅捷和网上交流的即时互动,为公众参与舆论传播提供了强大保障,千万个“他们”汇集起来的“声音”,足以影响事件发展的轨迹。
因此,网络舆论场的兴起深刻改变了权力主体应对公共危机的方式、方法与策略。
第一,网络舆论场模糊了各种传统媒介形态之间的界限。
以手机为例,它已从语音通话工具演变成为个性化互联网终端,不仅可以通话、发短信(飞信),还可以上网看新闻、写博客、发跟帖、看电视、读小说、听广播,集中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议、书店、图书馆、电台、报纸、电话、电视、照相机、摄像机、收音机、录音机、游戏机、MP4、GPS卫星定位仪、钟表、秒表、计算器、日历、日记、通讯录、储存器、遥控器等20多种媒介工具的所有功能,3G手机还可以实现视频通话,不仅如此,它未来功能的拓展可能远远超乎想象。
第二,网络舆论场模糊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空间界限。
无论远隔天涯还是近在咫尺,在互联网上两者的距离都是一样的,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在互联网空间里变成了现实。
第三,网络舆论场模糊了时间的差距和隔阂。
网页快照技术使网上信息可以无限期保留,无论何时搜索查询,都会瞬间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四,网络舆论场模糊了受众与授众之间的界限。
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在网络空间里可随心所欲地参与各种形式的互动、沟通,既有思想上的交锋,又有意见上的支持。
第五,网络舆论场模糊了官方与民间、“精英”与“草根”之间的界限。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普通百姓,无论是专家学者、企业老总等“精英”,还是普通弱势“草根”,在网上都以“网民”的平等身份被对待。
第六,网络舆论场模糊了世代区别。
不同年龄层次的网民在网络平等展开沟通与交流,其中以10—30岁网民居多。
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个体表达意见时总会试图从所处环境中寻找支持,以免处于孤立状态。
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大部分人会屈从于周围压力而附和或沉默。
沉默的扩散和意见的表达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心理传播过程。
但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民隐藏了真实身份,减轻了“多数意见”的压力,消除了“祸从口出”的顾忌,很容易就能在网上辨明各种意见分布的状况,找到与自己一致的言论,不再担心个体意见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拥有了空前自主的话语权,甚至有时表现出群体化的极端行为特性,使网络舆论向非理性方向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话语即权力”⑦。
网民利用博客日志、新闻论坛,向全世界传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并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深层热议。
这种传播和交互打破地区的界限,跨越人际沟通的障碍,以极其便捷、极其分明、极其生动的高效传播,相互叠加,完全颠覆了过去传统媒体垄断信息源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甚至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危及社会稳定。
三、网络舆论危机与化解在网络舆论场域中,网络政治的演化不是网民的单向参与过程。
作为政治生态的重要一端,政府机构也应是积极的参与主体,一方面,需要各级官员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并且更新相应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模式,以更加宽容、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来自网络的压力,化解“六种效应”,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1.善用“避雷针效应”为预防在雷雨天遭受雷击,高大建筑物顶端一般都装有避雷针。
避雷针实际是引雷针,通过金属棒和金属线将强大的云层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避雷针效应实际就是442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疏导战略。
政府部门一要主动应对,积极疏导。
化解舆论危机就要时刻关注舆情变化,善于依据跟帖强度等指标及时发现舆论焦点、热点,搞清事实根源,敢于主动接触矛盾,对症下药,及时正确引导,理顺网民情绪,搭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信任桥,给网络舆论装上“避雷针”,避免爆发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
二要抢占先机,强势引导。
面对突发事件,要迅速核实情况,搞清事件性质、波及范围、舆论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主动应对质疑和猜测,第一时间发布公告,先讲事实慎说原因,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再细说,边处置边发布,竭力抢占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主动权,挤占负面舆论传播空间,不给小道消息“满天飞”提供可乘之机,达到“减轻恐惧心理,缩小谣言生衍的空间,确立权威信源形象”⑧的效果。
2.避免“蝴蝶效应”1979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基于科学试验中的偶然发现,风趣地提出: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几次翅膀,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州就会刮起一场龙卷风。
其理由是:蝴蝶翅膀的运动,引起身边微弱气流,而微弱气流又会使周围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变化。
蝴蝶效应反映了系统在复杂的综合作用下,十分微小的初始变化经过非线性地不断放大、叠加,会造成未来极其巨大的变化。
网络舆论的快捷性和渲染性,往往使一个热点事件迅速蔓延,再加上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点,很快就会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产生“蝴蝶效应”。
政府部门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时,必须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问题,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及时迅捷做出反应和反馈,建立并通过“政府———意见领袖———网民”间互动与制衡,避免“蝴蝶效应”。
当蝴蝶刚扇动翅膀开始,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积极引导,使蝴蝶向好的方向扇动,产生正面效应;二是折断蝴蝶翅膀,切断传播链条,实施有效管控,遏制负面效应,使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
3.破解“屏蔽效应”2009年石首骚乱中,当地政府封锁消息,但效果却事与愿违,有网友利用微博在网上实时播报新闻数百条;而同年成都公交车燃烧案中,当地政府3天内连开5次新闻发布会,使公众随时都能了解案件的进展和政府的措施,受到了公众的支持和肯定。
从事件的对比中可见,如果政府的应急机制滞后,将导致媒体报道的滞后,受众的知情权也跟着滞后,这产生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流言的散播。
因此,有关地区、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公开透明,积极主动地让公众看到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维护自己的公信力,取得公众的谅解和拥护,使公众意愿与政府合拍。
在政府的日常管理中,应定时向社会发布危机信息,积极引导舆论,让民众远离谣言,克服恐惧心理,减少不安定因素,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借助网络化解危机事件。
4.重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告诉我们,第一印象最为重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群众对政府行政方式一旦形成认识,往往就会产生“习惯性质疑”的偏执(例如网上对城管的成见)。
事件突发后,首次应对如果不当,往往会导致事态迅速扩大,舆论转向,花大力气都难以补救。
在杭州飙车案中,警方先后轻率发布“70码”车速和车速鉴定范围而引火烧身就是典型例子。
首次应对,不仅要表明立场态度,防止激化矛盾,而且信息发布要反应快速、内容严谨、措辞准确,可以少讲,留有余地,但绝不能定错性、说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