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地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环境心理学 教学大纲 -文库

环境心理学 教学大纲 -文库

一、概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教育领域,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我们编写了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2. 掌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3. 能够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实践4. 培养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三、课程内容1. 环境心理学概论1.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2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1 空间认知理论2.2 环境行为学理论2.3 环境认知心理学理论3.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3.1 教室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3.2 教学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原则3.3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践演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环境心理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要求1.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2.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学生需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4. 学生需具备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六、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定学生在课堂讨论、互动和表现的积极程度。

2. 作业成绩评定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心理学导论》2. 参考书目:《空间认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导论》3. 网络资源:国内外环境心理学学术全球信息站和期刊等八、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_刘建新

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_刘建新

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刘建新高岚[摘要]环境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由当时所面对的人口增长和环境退化等问题而引发,开始以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变化和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心理学仍然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总结了环境心理学形成的历史、其主要的研究和理论、及其在最近5年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压力环境意识〔中图分类号〕B849;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5)11-0009-04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psychology)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由当时所面对的人口增长和环境退化等问题而引发,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与实践的积累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熟。

环境心理学开始以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从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间,环境心理学家调整了自己的研究重点,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的兴起与形成人类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以及随后10余年的休养生息和经济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退化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者们的关注,艾里奇(P.Ehrlich)的《人口炸弹》(1968),哈丁(G.Hardin)的《公共资源的悲剧》(1968)以及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1970)等,都反映着这一时期凸现的人口、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的行为等问题。

而这些现实的问题也便是环境心理学诞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就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而言,同样是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应用心理学获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中以勒温为代表的应用社会心理学最为引人注目。

环境心理学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绪论
三、相关研究方法
➢ 观察法 (1)分为实验观察与自然观察。 (2)据研究的结构程度,分为无结构观察与有结构观察。 (3)优点:能够实时实地地观测现象或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在不为观察对象 觉察的情况下,最有利于收集自然情境下发生的各种行为反应。通过观察法 ,可以研究一些不便进行自我报告的研究对象。 (4)局限性:观察对象不宜控制,有时可遇不可求。由于道德、个人等因素 影响,许多现象不宜直接观察或 难以持续观察到底。 (5)应注意观察与记录时的客观性,谨防主观偏见与个人情感的干扰。最后 ,还应注意观察细节,捕捉意外事件。 在环境心理学研究中,对物质痕迹的 观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绪论
二、发展历史
3.发展 ➢ 在欧洲,1981年人-环境研究国际学会在英国正式成立。1982年,国际应用
心理学会在爱丁堡举行第二十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环境心理学分会。 ➢ 在亚洲,1980年,日美首届环境行为研讨会召开;日本于1982年正式成立人
间环境学会。中国1993年7月举办了第一次“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1996年正式成立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环境行为研究学会)。1997 年在中国台湾正式成立人与环境关系研究学会。 ➢ 在澳大利亚,1980年就成立人与物质环境研究学会,旨在研究环境、行为与 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心理学年鉴》自1973年首次发表题为“环境心理学”的综述,基本上每 隔四五年都会有一篇关于环境心理学发展状况的文章。
环境心理学
课程知识框架
环境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绪论
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环境心理学基本概念 二、发展历史 三、相关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
一、环境心理学基本概念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01
包括对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 究。
02
探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如噪音、拥挤等环境因素
对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人对环境的认知和反应,如人对环境的感知、记忆、解释
03
和评价等心理过程。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0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环境问题开始 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02
在70年代,环境心理学开始关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03
到了80年代,环境心理学开始注重应用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 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2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01
02
总结词:物理环境是指 个体周围的空间和物质 条件,如建筑物、自然 景观、气候等。这些环 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 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 其行为。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 2 3
社会关系与文化
人类行为塑造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通过交流、 互动和价值观的传递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经济发展
人类行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 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 等问题。
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改变社会环境,引发资源 竞争、环境压力和城市规划与治理问题。
环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室环境
环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关注教室环境的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调整教室的光线、温度和布局,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激励学习的 环境。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
研究家庭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如家庭 氛围、家庭关系等对家庭生活质量和成员健康的 影响。
工作和家庭环境中的行为反应
研究人们在工作和家庭环境中的行为反应和决策 ,如工作绩效、家庭关系处理和家庭照顾等行为 。
人类对环境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感知和反应
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人的影响
研究环境保护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如环保行 动、绿色消费等对人的影响。
研究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如 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对人的影响。
环境变化和环境保护中的 行为反应
研究人们在环境变化和环境保护中的行为反 应和决策,如减少碳排放、垃圾分类、节能 减排等行为。
04
CATALOGUE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 用
室内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如通过使用色彩、形 状、材料等来营造安全、舒适和愉悦的氛围。
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人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如通过 空间大小、形状、布局等来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
建筑空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特点,如 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和特点。
03
评估环保措施的效果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用来评估环保措施的效果,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们在实施环保措施后的心理变化,可以了解环保措施的效果。
环境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拓展研究领域
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发展,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将不 断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进一步 推动环境心理学的发展。
04
实验法
实验法
在受控的实验条件下,对环境因素和行为反 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测试。
场地实验
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实验,通常涉及对 实际条件的改变。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

环境心理学1、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任务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

P1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P3(1).把环境一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一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3).具有浓厚的多科学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3、感觉的特点:P5(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

4、感觉阈限:P7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

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刺激范围。

5、注意:P8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人特征6、联觉:P9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的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7、不同感觉的补偿:P10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P10知觉的产生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

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物体的整体反映。

9、知觉定势:P11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暗示,或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10、认知:P12-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认知、智力或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环境心理学1

环境心理学1

1.“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由普洛尚斯基提出。

该学科重点讨论人工环境,尤其是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

环境的概念主要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2.简要阐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征①发展历史:产生于上世纪中叶,由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美国学者首先提出。

②理论基础:感觉、知觉和认知理论,环境知觉和行为空间需要,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场所需要③研究内容:以城市与建筑环境为主导的基本问题④应用可能:环境体验及其综合关系,相关规划和设计领域3.个体心理现象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抑制过程三大方面4.作为认知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表象”的要义首先在于对象性和再现性。

5.感觉:通过刺激形生理和心理的基本反应,感觉是知觉和认知过程的前提和依据。

感觉具有以下特点:①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②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③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④对同一对象,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

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产生于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作用。

注意对象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是心理主体自身。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区分三种注意类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7.格式塔知觉理论理论需要: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①基本概念:格式塔的含义有三层基本含义:对象外在的形态和造型;内在的组织和机制;知觉的整体性—心理上的完形。

②主要观点:知觉的整体性、同型论和场作用力。

③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关系、群化原则、简化原则。

(需要细化)8.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P399.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的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其二,承认自己的认知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主动和客观的去了解实际需要10.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体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绪言1。

环境心理学:研究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

研究内容:交互作用的形式、交互作用的阶段3.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起源与早期研究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社会心理学:勒温及弟子(巴克、赖特,创立中西田野工作站)的心理生态学。

(二)诞生-———20世纪70年代“为人的行为而设计”研讨会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三)发展:理论的缺陷; 本土化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四)发展趋势:重视理论的整合;强调研究内容的独特性;坚持应用的方向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涉及到伦理问题)(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关研究自我报告法:问卷、自我反弹观察法研究场所: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感觉的特点:直接性、个别属性、片面性、即时性、主客观统一性、差异性2。

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二)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三)注意: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需要目的性,付出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3。

引起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物的新异性;注意的广度;个人特征4。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5。

联觉与环境设计㈠色彩的温度感㈡色彩的距离感㈢色彩的轻重感㈣色彩的面积感㈤色彩的动静感㈥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是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知觉定势: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知道和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称为知觉定势。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1、兴起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2、20世纪80年代在亚洲。

中国1993年第一次会议二感觉1、定义:是人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种类:(1)内部感觉(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三、注意1、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因素:(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性特征3、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四、联觉: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1、色彩的温度感2、色彩的距离感:明度高的暖色使人感到距离缩小,称为前进色;明度低的冷色使人感到距离增大,称为后退色。

3、色彩的轻重感4、色彩的面积感5、色彩的动静感五、知觉:1、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知觉的产生是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

感觉是人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六、认知:认知指的是获得认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七、格式塔:1、概念:(1)词义:形式、图形,完形(同一完整的结构整体)2)术语: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整体之一。

3)引申:“有组织的整体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a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b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对象;c有时,图地关系可以互换。

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不仅符合视觉需求,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观众在随意和轻松的情景中第一眼就发现所要观察的对象。

3)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a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b简单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c水平和垂直形态易成图形d对称形态易成图形d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e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f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图形g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h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另类形态易成图3、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

环境心理学发展史

环境心理学发展史

大家一致公认, 1960 年是环境心理学这一新研究领域的成形之年。

以下三个时期的划分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时间框架,以帮助我们理解环境心理学发展的整个历程。

环境心理学的前历史时期(1960 年以前 )在 19 世纪末,虽然实验心理学仍处在一个未成熟的阶段,但是一些学术带头人像费希纳和冯特就已经开始强调物理刺激在认知研究中的重要性。

与此向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也有相似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涉及居住在伦敦的穷人的恶劣生活环境的研究。

之后,芝加哥大学人类工效学研究院做的有关城市生活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一自然变量在解释与居住质量方面相关的问题时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然因素 ( 如气候、温度、海拔高度或者上地面积等 ) 的影响是经典的研究对象,德国的海尔帕赫 (w . Hellpach) 在其 20 世纪前十年间所做的开拓性研究中就涉及到了这些内容。

完形学派的发展通过用整体概念来解释行为的思考方式使得情况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完形学派的两个追随者——布雷斯威克 (Egon Brunswik) 和勒温——在这—领域的发展中扮演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

扣雷斯威克在 1943 年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并且在其“布雷斯威克透镜”模型中强调了在构建对环境的知觉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勒温强调了人们为能在“生命空间”自由走动,而拥有的对外部环境的内部描述的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他对巴克 (Barker) 的影响,使其在寻找建立环境心理学的起源时,有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原型。

20 世纪 30 年代,在芝加哥西部电子的霍桑工作组开展了一项在心理学界非常著名的经典研究。

这项研究考察厂灯光及其他环境布置方面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

尽管当时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劳动与组织心理学的专家们感兴趣的焦点,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引起了与环境布置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兴趣。

比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的重建时期就开展了许多以问卷为研究手段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功地影响了应如何构建房屋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光源的法定标准。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

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

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关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Gulliver,1908;Trowbridge,1913)。

19世纪,心理学家研究了人对声、光、重量、压力等环境刺激的知觉,但由于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对学习过程的强调,本文由dash;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建筑师与行为科学家也开始了长期的合作,目的是设计出对人的某些行为功能有益的建筑。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遍及全球,而对知觉和认知的其他研究也在环境心理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人们对能源使用和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寻求方法以改变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

1961年和1966年,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最初的两次环境心理学会议,1968年,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成立。

同年,纽约市立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

1970年,伊特尔森(W.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H.M. Proshansky)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这也被学界认为是环境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一批环境心理学的杂志(如《环境和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国际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列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环境心理学主要奠基者之一的柯雷(Kenneth Craik)1973年在《心理学年鉴》中以环境心理学为标题撰写了有关的研究综述,意味着环境心理学已经被接受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4]。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心理学的前历史时期(1960年以前)环境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60--1980)进展与发展的时期(1980—2000)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尽管有些只是部分被证实,但却为规划研究提供了组织的核心。

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最近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了解一下):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全球环境变化;②群体间暴力和犯罪;③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④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全球的环境心理学:①各个国家都会面临这种问题;②各个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1996年成立环境心理学会。

生物学的类型论1.我国古代阴阳五态人分类1.太阳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多阳无阴。

基本性格特点:居处于于(随意自得而不拘谨);好言大事(喜欢高谈阔论);无能虚说(没有真实本领,多言过其实);志发四野(志向远大,但不切实际);败而无悔(过于自信而意气用事,虽遭失败也不知悔改)。

2.少阳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多阳少阴。

基本性格特点是:提谛自贵(处事精细谨慎,自尊自重);好为外交,内而不附(擅长人际交往,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立则好仰,行则好摇(站立时头仰得很高,行走时惯于左摇右摆)。

《环境心理学》课件

《环境心理学》课件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心ຫໍສະໝຸດ 学应用案例公园设计依据环境心理学原理,合理规划 公园的布局、设施和景观,以满 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公园的
吸引力。
商业街改造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行 为特点,对商业街进行改造,优 化购物环境,提升商业街的吸引
力。
住宅区规划
结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预期 ,合理规划住宅区的布局、绿化 和公共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
情感对环境的影响
情感驱动行为
情感可以驱使人们采取行动来改变环境,例如,当人们对某个环境感到不满或恐惧时,可能会采取行动来改善 或逃避这个环境。
情感影响环境评价
情感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评价,积极的情感可能使人们对环境给予更高的评价,而消极的情感可能导致人们对 环境给予更低的评价。
环境对情感的影响
环境对情感状态的调节
04
情感与环境的互动
情感与环境的关系
情感与环境相互影响
情感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而 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情感状态。
情感对环境认知的作用
情感对环境认知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和认 知深度,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导致人们对环境的忽视或负面评价。
环境可以调节人们的情感状态,例如,美丽的自然风景或温 馨的室内环境可能使人们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嘈杂拥挤的环 境可能使人们感到焦虑和烦躁。
环境对情感表达的激发
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表达,例如,艺术作品或文化景观 可能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共鸣,而社交环境可能激发 人们的亲社会情感和行为。
05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环境与行为相互影响
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环境塑造和限制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会 改变和塑造环境。例如,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同时居民的行为也会影 响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环境心理学1

环境心理学1

独立的研究取向 , 并不能否定两者内在的关联。从心理学的学科的发展目标而言 , 它们都仅在于为描 述、解释、分析和调控人类心理提供新的视角, 根本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 , 实现人与环境的最优相处 模式。 2 环境心理学的效用 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一直是学界常话常新的问题。其实 , 心理学实现整合 , 并非需要统筹领域内的 所有研究, 而是实现研究者的对话即可。环境心理学始终贯彻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则 , 这是每个人都
[ 13]
106
哲学动态
2011 年第 4 期
的维度 : 交互作用的认知和行为形式 ; 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阶段。将两个维度的分类两两匹配 , 也 就获得人 - 环境交互作用的四个模型 : 解释的 ( 认知、作用 )、评价的 ( 认知、反作用 ) 、操作的 (行 为、作用 ) 和反应的 ( 行为、反作用 ) 模型。
环境心理学的兴起 :

1 人 - 环境一致性理论
理论范式: 环境心理学视域转换
当下,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态势更多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 - 环境一致性理论 ( theory of person -environm ent cong ruence) 也可称为人 - 环境适宜模型 ( person - env ironm ent fit m odel) 。它考虑了人类对环境要求的反应与环境对改变人类能力的关系。人与环境实 现和谐相处或者是彼此实现一致抑或是彼此适宜的状态, 这是环境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根本目标。因此 , 研究中常见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缺乏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与环境两个角度而言, 个体 的经济需求、偏好或者身体的、认知的能力的变化 , 以及来自环境方面的失业和社会支持丧失等急剧变 化都可能导致这种一致性的紊乱。从主客观的角度而言 , 则可能由个体对客观环境的错误知觉、主观印 象抑或是个体对自身能力、才能和资源的错误估量导致不一致。此外 , 当个体能力、资源和需要与环境 的要求和供给一致时 , 个体就更可能去体验控制并做出积极的调整。人们可能移向或者能被劝服而移向 与其需要更为一致的环境。因此, 通过人 - 环境一致性模型可以从个体或者环境的角度做出相应的改 变。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 斯图克尔斯认为 , 行为 - 环境一致性概念作为理论和环境设计的工具将变 得日益重要。 这种理念下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 2 透镜模型和生态知觉理论 布伦斯维克 ( Brunsw ik ) 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 提出透镜模型 ( lens m ode l) 理论。透镜模型的 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建立新的兴趣点或者仅仅是忽略一些方面而将有机体的批判能力归因于识别生态学中 关于输入和输出方面的多样的、复杂的选择。 由于未来是不可预期的, 个体只能通过已有的经验 , 对 感官获得的近刺激特性与相关的线索进行联系比较 , 即运用经验的法则实现对远刺激的认识。但是 , 由 于人们的经验、时空的限制以及采用线索的差异, 通过近刺激获得对环境本身的认识并不是绝对的。因 此 , 该模型强调个体对环境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觉, 重视后天的经验和学习。由于个体的经验和能力并不 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时空背景下, 感官获得的环境刺激不可能完全相同 , 因而环境的知觉是动态的、 变化的 , 难以采用现成的知觉经验加以认识, 只能采用经验和线索递进实现对远刺激的精确认识。布鲁 斯维克将

浅述现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浅述现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会( E D R A) 会议 。 这几个标 志性事件标志西方现代环境心理学的
形 成。 ( 二) 1 9 8 0至今 西 方 环境 心理 学发 展 时期
向。 在 广场上人们乐于在空地或绿地边缘停 留和活动 , 因为人们 处于空间的边缘便 于观察前面空间的全貌 ,同时往往能得到后 背的保护 ,在选择座椅 时也会多选择沿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 座椅 , 人们倾 向于从物质环境的细微之处 寻求支持物 , 感觉有所
依托 。 4 、 从众性。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 中观察到 , 紧 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 目跟从人群 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 的人 的
1 9 8 1 年, 《 环境 心理 学杂志》 在英 国出版 , 与《 环境 与行为杂 志》一起成为这一研 究领 域的两种权威 学术 研究期刊 ; 《 人类行 为与环境 :理论 和研 究进展》这套系列丛 书出版 , 1 9 8 7年 的后
件。 3 、 依 托性 。 在室外空间中 , 人们也会有依托安全感的心理倾
写 的第 一部著 作《 环境 心理学 : 人与他 的 自然 环境》 出版 ; 1 9 6 9 年, 题 为《 环 境与行为》 的第一 本以环境心理学 为主题 的科 学杂 志创刊 ; 1 9 7 0年在北卡罗菜纳州举行 了第一 次环境设计 研究协
中 图分类 号 : J 0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2 7 — 0 1 8 9 - 0 1


环境 心 理 学概 述
学习成绩与其离讲 台的距离成一定 比例 。当教师距离座椅前排 距离较大时 , 前面座椅 的利用率较高 ; 当教师距离前排座椅较近 时, 后面座椅 的利用率会 比较高 ; 在半 圆形排 列布置的教室里 , 教师距离的远近对学 生选择座椅没有必要的影响。 因此 , 我们在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发展,对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利用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以及它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环境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于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交叉的领域,其主要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也是伴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断深化和认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1953年,美国的环境心理学家威廉·伊茨提出“环境行为学”这一概念,并且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感知。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环境心理学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到了20世纪70年代,环境心理学的学科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了环境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城市设计、社会科学、环境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

在这些领域中,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尤为广泛,涉及环境感知、环境评价、环境行为等多个方面。

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现状环境心理学是包括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同时涉及到环境观念、城市设计、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

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实现的。

人们的感知对于环境的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环境感知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要。

另外,环境心理学也对环境的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

环境评价是指个人或群体对环境品质、特征和价值的主观评定。

环境评价不仅影响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也会对政策制定和规划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环境评价在环境心理学研究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涉及到了环境行为的研究。

环境行为学主要关注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既包括个体行为,也包括群体行为,例如经济行为、能源行为、交通行为等。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心理学的前历史时期(1960年以前)环境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60--1980)进展与发展的时期(1980—2000)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尽管有些只是部分被证实,但却为规划研究提供了组织的核心。

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最近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了解一下):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全球环境变化;②群体间暴力和犯罪;③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④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全球的环境心理学:①各个国家都会面临这种问题;②各个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1996年成立环境心理学会。

生物学的类型论1.我国古代阴阳五态人分类1.太阳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多阳无阴。

基本性格特点:居处于于(随意自得而不拘谨);好言大事(喜欢高谈阔论);无能虚说(没有真实本领,多言过其实);志发四野(志向远大,但不切实际);败而无悔(过于自信而意气用事,虽遭失败也不知悔改)。

2.少阳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多阳少阴。

基本性格特点是:提谛自贵(处事精细谨慎,自尊自重);好为外交,而不附(擅长人际交往,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立则好仰,行则好摇(站立时头仰得很高,行走时惯于左摇右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心理学的前历史时期(1960年以前)环境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60--1980)进展与发展的时期(1980—2000)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尽管有些只是部分被证实,但却为规划研究提供了组织的核心。

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最近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了解一下):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全球环境变化;②群体间暴力和犯罪;③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④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全球的环境心理学:①各个国家都会面临这种问题;②各个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1996年成立环境心理学会。

生物学的类型论1.我国古代阴阳五态人分类1.太阳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多阳无阴。

基本性格特点:居处于于(随意自得而不拘谨);好言大事(喜欢高谈阔论);无能虚说(没有真实本领,多言过其实);志发四野(志向远大,但不切实际);败而无悔(过于自信而意气用事,虽遭失败也不知悔改)。

2.少阳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多阳少阴。

基本性格特点是:提谛自贵(处事精细谨慎,自尊自重);好为外交,而不附(擅长人际交往,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立则好仰,行则好摇(站立时头仰得很高,行走时惯于左摇右摆)。

3.少阴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多阴少阳。

基本性格特点是:小贪贼心(贪图蝇头小利,常存害人之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有幸灾乐祸之心,见到别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得);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常怀嫉妒之心,见到别人获得某种荣誉,自己反而感到愤怒不平)。

4.太阴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多阴无阳。

基本性格特点是:贪而不仁(贪得无厌,为富不仁);好恶出(喜欢索取,厌恶付出);心和不发(处心积虑,不动声色);不务于时(只顾自己,不识时务);动而后之(见风使舵)。

5.阴阳平和之人,阴阳匹配关系为阴阳和谐平衡。

这类人的身心健康处于最佳状态。

基本性格特点是:居处安静(生活平静安稳,不介意个人名利);无为惧惧(不惊恐忧虑);无为欣欣(不过度兴奋);婉然从物(一切顺从自然,不争胜好强);与时变化(善于适应环境,不固执保守)。

非常可惜的是,《黄帝经》在体质问题上的类型化探索,就梗概地停留在了这个基本的五分法上了,至于五态人及各种五行的病症,也没有深入研究。

现在,我们几乎已经不知道这个说法了。

2.古希腊体液说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利特(Hippocrates)将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发展成为"四液说"。

他提出,人体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

血液出自心脏(相当于火根);黄胆汁生于肝脏(相当于空气根);黑胆汁生于胃部(相当于土根);粘液生于脑部(相当于水根)。

他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性质"。

机体的状态就决定于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

人体某种液体过多或过少,或者比例不适当,人就会感到痛苦。

四种体液调和,人就健康幸福。

他还指出,胆汁太多使头脑过热,导致恐怖与恐惧;粘液太多使头脑过冷,导致忧虑与悲伤。

3血型说1901年,维也纳大学的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血液的不同类型,创立ABO系统,以解决输血过程的障碍问题。

这引发了日本心理学家古川竹二的灵感。

1927年古川竹二很敏感地将四种血型和四种气质类型联系在一起。

他在大量的调查基础上认为,希波克拉特的四种气质类型不是由胆汁和粘液决定,而是由血型决定。

他把南德斯依纳的ABO系统与四种气质类型相结合,创立了“气质的血型说”。

古川竹二的研究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因为此项研究涉及到人类学的许多未知领域,潜伏着人类对自身了解的重大突破。

这样,体液说又有了新的发展。

日本血型人类学家能见正比古认为:“血型的真正含义指的是人体的体质和气质类型。

”“可以更简洁地给血型作如下定义:血型就是所有生物的体质类型和气质类型。

”但是,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理论没有多少科学根据。

因此,气质与血型关系问题是一个有争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分类根据血型把人的气质划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A型A型人精明、理智、向,不善交际。

沉思好静,情绪稳定,忍耐力强。

具有独立性,易于守规。

做事细心谨慎,但不果断。

责任心强,固执。

感情含蓄,注重仪表,但不新奇,是处理家务的能手。

B型B型人聪明、活泼、敏捷。

外向,善交际。

兴趣广泛多变,精力分散;大事故少,小事故却不少,行动奔放,不习惯束缚;易感情冲动,热心工作,不怕劳累。

缺乏细心和毅力。

动作语调富于感情,易引起他人注意。

爱情上,女性比男性主动。

O型O型人外向直爽,热情好动,富于精力,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有主见,主观自信,急躁好强,有野心;易激发感情。

说话易用教训人的口气,易得罪朋友;动作粗犷,不灵活,不易做耐心的工作;爱情上多属主动,易被别人爱,也易接受别人的爱。

长寿者多。

AB型AB血型的人属于复合气质类。

机智大方,办事干净利落,冷静、不浮夸。

行动有计划,喜分担责任。

兴趣广泛。

因倾向不同,有的人有领导能力,有的人则沉默寡言、满腹心事,待人接物缺乏经验、易吃亏。

4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E.Kretschmer,1925)根据自己对精神病人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按体型划分人气质的理论。

它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气质特点以及可能患有的精神病种类有一定的关系。

而精神病人与正常人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区别。

它认为,人的体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肥胖型,这种人身材短胖,原肩阔腰,易患躁狂抑郁症。

它们的气质特点是:好社交,通融,健谈,活泼,好动,表情丰富4,情绪不定,气质类型为躁郁性气质。

(2)瘦长型,这种人高瘦纤弱、细长、窄小,易患精神分裂症;其特点是不善社交,向,退缩,世事通融,害羞沉静,寡言多思,气质类型是分裂型气质。

(3)斗士型,这种人骨肉均匀,体态与身高成比例,易患癫痫病;其特点是正义感强,注意礼仪,节俭,遵守纪律和秩序,气质类型为粘着性气质。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也是体型说的代表之一。

他从胚胎学角度把人分为三类:胚叶型(柔软、丰满)、中胚叶型(发达、健壮)和外胚叶型(高大、细瘦)。

胚叶型相当于肥胖型;中胚叶型相当于筋骨型;外胚叶型相当于细长型。

并发现气质与体型之间的相关达0.80。

体型和气质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相关,但是,这种相关可能来自于社会对各种体型者的不同态度所致,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体型和气质之间的联系。

5.荣格的倾向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是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的发展。

在该体系,他着重从因的角度探讨个体的心理动力系统及社会性,强调个体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以及具有的基本自由和主动性,进而将研究对象扩展至健全的个体,采用综合建构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人类命运问题上,他也持乐观态度,从而表现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渐趋一致的发展倾向集体潜意识与需要层次论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自祖先的集体经验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生活。

荣格着重研究的五个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身”也即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社会本能:即社会角色适应、性别角色适应与自我的整合调节[4]。

自身展现与自我实现荣格心理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心理类型理论两个基本态度:向与外向。

四个独立的功能:思维、情感、感觉以及直觉。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荣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由此组成了个性的四维八极特征,它们彼此结合就构成了十六种个性类型。

(MBTI)外倾的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外在的人,外在的物,外在的环境等。

而倾的人则相反,较为关注自我的部状况,如心情感、思想。

我们自然注意到的信息类型感觉型的人关注由感觉器官获取的具体信息: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事物。

例如:关注细节、喜欢描述、喜欢使用和琢磨已知的技能。

直觉型的人关注事物的整体和发展变化趋势:灵感、预测、暗示,重视推理。

例如:重视想象力和独创力,喜欢学习新技能、但容易厌倦,喜欢使用比喻,跳跃性地展现事实。

我们做决定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型的人常从自我的价值观念(对或错,有意义或无意义)出发,变通地贯彻规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认定是对的决策,比较关注决策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体验,人情味较浓。

思维型的人则比较注重依据客观事实的分析,一以贯之、一视地贯彻规章制度,不太习惯根据人情因素变通,哪怕做出的决定并不令人舒服。

我们喜欢以一种较固定的方式生活(或做决定),还是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生活(或获取信息)判断型的人目的性较强,他们喜欢有计划、有条理的世界,更愿意以比较有序的方式生活。

知觉型的人好奇心、适宜性强,他们会不断关注新的信息,喜欢变化,也会考虑许多可能的变化因素,更愿意以比较灵活、随意、开放的方式生活。

6,激素的类型论。

激素(Hormone)音译为荷尔蒙。

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

激素是分泌细胞制造的。

人体分泌细胞有群居和散住两种。

群居的形成了分泌腺,如脑壳里的脑垂体,脖子前面的甲状腺、甲状旁腺,肚子里的肾上腺、胰岛、卵巢及阴囊里的睾丸。

散住的如胃肠粘膜中有胃肠激素细胞,丘脑下部分泌肽类激素细胞等。

每一个分泌细胞都是制造激素的小作坊。

大量分泌细胞制造的激素集中起来,便成为不可小看的力量。

激素是化学物质。

目前对各种激素的化学结构基本都搞清楚了。

按化学结构大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第二类为氨基酸衍生物,有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第三类激素的结构为肽与蛋白质,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胃肠激素、降钙素等。

第四类为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激素是调节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物质。

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在体发动一个新的代谢过程。

它们也不直接参与物质或能量的转换,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减慢体原有的代谢过程。

如生长和发育都是人体原有的代谢过程,生长激素或其他相关激素增加,可加快这一进程,减少则使生长发育迟缓。

激素对人类的繁殖、生长、发育、各种其他生理功能、行为变化以及适应外环境等,都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