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理论-精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儿童语言
龄增长而降低。
编辑课件
18
2.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 在zh、ch、sh、z、c、s上,还有g、n、r。 3-4岁幼儿常常发音不准,口齿不清。
原因: (1)生理构造:舌头太大;舌系带太紧 (2)生理成熟:言语听觉和运动觉分化不足 (3)语言环境 其它:脑瘫、弱智等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各类句子中,简单陈述句占97%; 疑问句、否定句、复合句寥寥无几。 句子长度不断增加:1-2岁说1-2字句子;2.5岁: 3-4字句子;3岁:6—10字的句子。
编辑课件
9
2、 词类范围的扩大:
(1)儿童掌握不同词类的顺序 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多,虚词少。 实词中,先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
“妈妈抱”、“爸爸班”
词汇: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其它词类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较 少,但逐步出现并增加。
形容词、副词、连词等词类的出现是语言表达上 的进步。(“妈妈真好!”)
编辑课件
7
三、完整句阶段(2-3岁)
1.能说完整句(简单完整句);复合句萌芽; 2.词汇量迅速增长:1000个词(有争议),掌握词
---副词、代词、数词 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掌握的较 晚。
编辑课件
10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 (50%),其次是动词(20%)、形容词 (10%)、数词、量词
连词: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思维的逻 辑性,思维的清晰程度有关。
(2)词类的运用(词频)
①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
②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第一节 言语获得理论
一、强化说: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如,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积极的 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 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 所以,婴儿期的咿呀学语也越来越朝着正确 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模仿说
•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 仿而学会语言的。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 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 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
•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 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 1924年提出。
• 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 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 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 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宝宝真棒!宝 宝…)
2.选择性模仿说
•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 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 代表人物: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 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 基本观点: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 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 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 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
•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 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 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 总之,机械模仿说忽视了儿童在学习语言 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较为偏颇 。
•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儿童的讲话方式 像“小大人”,这就是模仿的结果,但是 儿童口中的有些语言也是无法从成人口中 听到,显然不是模仿的结果 ,可见模仿并 不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唯一模式。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模仿说
小组成理论认 为儿童学习的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 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对儿童语言 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是社会语言的范型。如 果没有这种社会语言范型,儿童就不可能 获得词汇和语法结构。 (狼孩)
儿童语言学
儿童语言学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其分支愈加的细化。
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儿童语言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语言学的开端。
那么什么是儿童语言学呢?儿童语言学是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相关问题的科学,也称为儿童语言发展学或发展语言学。
儿童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儿童语言学,只把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规律及相关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
因为狭义的儿童语言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母语,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母语习得或第一语言的习得。
广义的儿童语言学,把儿童时期所有语言学习的现象囊括其中。
大致分为四个方面:1. 第一语言口语学习2. 儿童书面语学习3. 儿童的非第一语言学习4. 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含义语言发展也称语言获得,指个体对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系统要素以及语言运用技能等的理解和产生的发展过程。
对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内在机制的研究,早期是心理学家而不是语言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二、西方的儿童语言学发展研究(1)人类对儿童语言学的最初兴趣: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法老关于腓尼基人是最古老的民族,腓尼基语是最古老的语言的“奇妙实验”。
(2)对儿童语言学的真正观察和研究:18世纪后期德国学者蒂德曼的《婴儿行为日记》。
(3)引起广泛兴趣:德国,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4)深入发展:德国心理学大师斯特恩《儿童语言》、《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5)进一步: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激发了儿童语言学者的兴趣。
三、国内儿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儿童语言学正是兴起。
1993年10月,北京,儿童言语发展协作讨论会四、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新生儿出生时,哭是他们唯一的语言,而2~3个月的婴儿可以不自主的发出“啊”“咿”“呀”的声音;语言发育的早,一岁左右就能叫“爸爸”“妈妈”,以及用简单的形式表达较多的含义。
2~3岁的儿童发音能力大为改观,词汇大量增加,可以用单句甚至是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在三到六岁时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语言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因此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尤其的重要。
通过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基本理论方法的研究总结,可以对广大幼教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一,语言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历史1,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03年在武昌创办的第一所幼稚园中。
当时的教育内容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歌谣,小诗歌,还有组织谈话。
2,幼儿语言教育在上个世纪30到50年代进入单元教学阶段。
由陈鹤琴主持制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教育的目标为标志。
3,从50年代初到50年代末进入学习苏联阶段。
废除单元教学,全面学习苏联的分科教学,这一阶段比较重视上课。
4,从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幼儿语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日益频繁,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明显增强。
2,学前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学前期的语言教育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应该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成果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学前期语言教育可以为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
书面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另一重要方式,在掌握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学好书面语言。
4,良好的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孩子在和周围的人的交际中既可以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5,学前期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作为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使孩子直接的认识事物,而且还能使其间接的、概括的认识事物。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任务与要求(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任务1,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学习说普通话。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正确的发音,对于幼儿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具有重要的意义,2,丰富幼儿词汇。
幼儿时期掌握词汇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思维的发展及认识能力的提高。
语言习得理论
先天论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伦尼伯 格的支持。他在1967年所著的《语言的生物学 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基于 遗传的六项标准: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结果;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种行为往往有个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很小;
② 相互作用论不是把语言本身看成是先天的
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 来的,强调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 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的获得。这对 于个体自发能动地获得语言成分、总结归 纳语言规则,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做了合理 的解释。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不是无限 地发挥,而是和认知发展有相互制约的关 系,因此表现为语言习得中的阶段性和顺 序,这些解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此外, 先天论还从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来强调说明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是 强化和归纳的结果。另外语言习得关键期的 存在也具备先天的基础,有赖于遗传控制的 生理基础。
先天论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 用,但把语言环境的作用看得非常小,只是 起着激发LAD工作的作用,是第二性的。
总之先天论把儿童获得语言描绘为积极 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儿童获得的不是 一句、一句的具体话语,而是关于语言的一 系列规则。
⑤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 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 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三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本章练习题
1. 试归纳不同学派有关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 2. 试述儿童语言获得关键期理论对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启示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二) 对认知说的批评 • 这种学说由于不是专门为解决儿童语言获得提出的,要真正弄清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与语言结构的发展之间
的关系,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 关于这两种发展是否平行,也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 过分强调认知这一个因素,未免太片面 • 认知说只强调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乃至否定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 发育时期,语言能力受大脑右半球支配 • 在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要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即大脑的侧化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一、 皮亚杰的认知说
(一) 认知说的基本观点 1.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2.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3.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
• LAD的活动有一个临界期。过了这个临界期,LAD就会退化
2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二) 对先天语言能力说的批评 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思辨的产物。人脑中是否存在一个如乔姆斯基所说的那种由语言普遍特征和先天的语言 评价能力构成的LAD,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 第二,过于低估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 第三,史莱辛格对儿童生来具有LAD这种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提出了反证 第四,先天语言能力说非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既然人类生来就拥有一套现成 的、可以规定本民族语言如何理解和产生的普遍语法规则系统,就无需儿童本身再作什么探索和发现了
02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
疑问
–传递性反应不一定是在刺激的作用下直接 产生的 –传递性刺激也不一定能成为隐含刺激。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调查:
–1768-1868百年间英国的977位伟人和学者。322人 有家族很有名望,普通人中4000人才能产出一个很 有名望的人。于是提出“遗传决定论”。
伦内伯格把儿童语言的发展看做是一个受发音 器官和大脑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人类有一种先天的潜在语言结 构,有适合的语言生物学基础。 –儿童出生时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都不成熟。当与语 言有关的生理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 是要适当的外界条件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 状态转化为现实的语言能力。
–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把语言看做一种 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语言发展中先天的、 遗传的因素。儿童掌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 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 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华生(J.B.Watson):不管语言如何复杂,正如我们 平时所理解的,它起初是一种十分简单的行为。它是 一种操作性的习惯。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d):我们最关心的还是这样 一种事实,即语言的特征并没有生物学上所谓遗传性。 一个小孩出生时哇哇大哭,过了一段时候还一定会咿 呀儿语,可是他学的是哪一种语言,却完全由环境决 定。
疑问:
–促进句法结构理解的示范条件是什么? –在了解和产生之间引起转换的媒介变量是 什么? –促进选择性模仿向自发产生的因素是什么?
强化说
基本观点
–定义:它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并特别 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 –代表人物:联想派大师斯金纳(B.F.Skinner, 1924) –主要观点:
第三章语言学习理论
第三章语言学习(习得)理论本章我们将讨论语言学习(习得)问题,介绍语言学习(习得)理论。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假说现在已不下数十种,本章着重介绍影响较大的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假说和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及文化适应假说。
最后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做一对比。
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学者就提出区分语言的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这两种不同的学习。
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又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了学习与习得假说。
那么什么是习得,什么是学习呢?(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所谓不自觉地自然地,是指儿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他是在潜意识地、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言,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他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不是在课堂里),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学习并运用一种语言,他不注意语言形式(不自觉地掌握),只注重意义的沟通;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比如入学后)。
(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所谓有意识地,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地去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加以运用,尤其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其过程是从自觉到不自觉(指熟能生巧、自动化后)。
在使用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术语时,一般的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上述狭义的学习。
也有的学者主张把狭义的学习称为“学得”,以示与其上位概念的学习相区分,既包括学得与习得。
还有人把习得称为“获得”。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也包含有习得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也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中,特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已出现用术语“习得”代替“学习”的趋向。
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理论.
问题讨论
1 更赢怎么知道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 2 第一句是更赢看一、听到的现象。第二句也是讲现象吗? 3 为什么飞得慢?为什么叫得悲惨?他是怎样分析的? 4 “愈合”什么意思? 5 “孤单失群”的“失”是什么意思?“孤单失群”是什么 意思? 6 更赢分析后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7 根据“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赢进一步怎样分析? 8 这句话里如果不用“ 它”代替,应该怎么说? 9 为什么害怕? 10 为什么拼命往高处飞? 11 这时候是一只什么鸟? 12 更赢这样分析后,作出怎样的判断? 13 第一段里哪一句话写惊弓之鸟掉下来的事实的? 14 哪些词用得非常好?
言”,实在是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而且是必须
化大力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对学生
掌握语文工具,提高语言质量和表达能力,至
关重要。
吴忠豪《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章熊指出
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 ‘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 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 文教学的弊病之一。
《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2期。
言语能力发展
小学阶段:准确、流畅 (语言与言语内容的和谐,言语主体与语言之 间的和谐) 中学阶段: 得体(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之间 的和谐) 大学阶段:个性化(高度和谐的美学效果, 即“风格”)。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策略)
不仅能按本族语的习惯说出符合 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能在一定的 场合和情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形 式。
语言能力的具体表现
能发出代表一定意义的音
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 能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
言语能力
语言习得理论方式
(二)先天论(内在论)
理论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主要观点:
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 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 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
包括两部分内容: ① 最初语言状态:语言的普遍原则和
未定的参数值 ② 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即对所接触
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 数的定值。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该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 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 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 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1)柯勒(德):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
有机体获得的每种经验都 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也就 是完形——不是孤立的组成 部分,也不是各组部分的简 单相加。由于新经验的发生, 对问题的情境以及情境各部 分的关系需要进行知觉的重 组或认知的重组,即由一种 完形改变成别一种完形,从 而实现顿悟。
观点: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 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 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奥斯古德(美):中介说
在外显的刺激和外显的反应中间增加 了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 反应的中介因素。
对刺激-反应论的评价:
不能解释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理由: ① 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② 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 ③ 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 ④ 单靠刺激-反应,培养不出语言交际能力。
的结果 ②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的是普遍语法,这一点尚存疑问。 ③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语言能
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1)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5期(总第185期)No.05,2010Serial No.185收稿日期:2009-12-15;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0-3-10*本文系国家“211工程”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匡芳涛,E-mail :ftkuang@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儿童从一出生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学习着本民族的语言,在入学前就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系统。
儿童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复杂的语法规则、发音规则和庞大的词汇量,这引发了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有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研究儿童语言习得作为理解语言本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假说、语言习得过程、语言习得途径和语言习得关键期四个方面来论述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
一、儿童语言习得四假说(一)刺激—反应论上世纪初,以刺激—反应模式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行为主义学派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不是主观能体验的知觉或意识。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作为人的整个机体行为的一部分,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并可以经过强化、训练或模仿等方式而逐渐形成。
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学习理论在斯金纳(B. F.Skinner )1957年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 )一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他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儿童习得语言主要经由模仿—增强—重复—形成四个阶段。
儿童先是对周围的言语刺激进行模仿,同时人们对儿童的模仿作出反应,如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来强化儿童对语言的模仿。
经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强化,儿童慢慢形成了一种言语习惯,从而习得言语能力。
语言习得理论4
2)先天论也受到不少批评:
①
首先这一理论是思辨的产物,无法证明儿 童头脑中是否存在语言习得机制,这只是 一种假说。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假说, 人们既无法证明它,也无法否定它。 是否存在着普通语法,这也是一个争 论的问题,如果说儿童 一生下来头脑中 就有普遍语法的范畴和规则,很难解释儿 童后来学习语法要花那么多时间。很多人 接受先天学习语言能力,但不同意有普遍 语法。
③
3、认知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论)
(1)理论基础 1)认知论以瑞士著名的儿 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 “认知论”为理论基础, 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 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 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 童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 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 础上的。
2)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
(功能不变式),这种能力随着躯体内部 组织的成熟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 环境学习,作为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形成 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这 种“认知结构”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 他的认知能力也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一级 阶段发展。
⑤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
响儿童的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 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 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语混同于语言。他们看不到语言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体系,言语行为受规则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亓艳萍季恒铃六、七岁儿童掌握词汇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2第4期1、儿童掌握的词类从数量上分析了6、7岁儿童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语气词、代词、介词、连词以及拟声词等各类词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从音节数看儿童掌握词汇的情况发现这一年龄段儿童掌握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数量一次递减,但是正处于由单音节词占优势向双音节词占优势发展的时期。
3、从词频看儿童掌握词汇的情况(所谓词频就是一个词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
)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词是:我(673次)、的(437次)、一(数词,394次)、小(352次)、了(292次)。
对比了儿童与成人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词,并按词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李行德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对儿童母语习得中文研究成果从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作一理论性和技术性的评述。
在语义和语用部分,讨论了儿童对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空间指示语)、数量副词、量词、语气助词、照应词(如反身代词)等的掌握情况。
原文摘抄:Hsu (1987)指出,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0大约一岁十个月左右出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0大约两岁左右出现,大约两岁零一个月出现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
Tseng ( 1987 )也证实了这一点,单数第一人称代词在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之前或者同时出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在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之前或者同时出现。
Hsu (1987)另外还揭示了复数代词的发展次序,小孩两岁四个月左右开始使用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0,两岁八个月使用复数第二人称代词/你们0,大约三岁左右使用复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们0。
Hsu.Joseph.H.1987.A Study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hildren in Chinese Milieu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search Report,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Tseng, Chiu-yu.1987.You Er Xide Muyu Guocheng Zhong de Yixie Xianxiang Chutan (Pre liminary observations of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1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LV.III Part 4,719-7411versity1一般来说有两种量词,一种是根据个体的种类来计量个体的人或事物的类别(或个体)量词,另一种是根据数量来作计量的度量量词( Lyons,1977: 463 )。
儿童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与策略_李珂
稿件编号:GF2016-7-3;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6-5-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14YJA880070)**通讯作者:李珂,湖南师范大学教务处,E-mail:253031805@qq.com儿童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与策略*李珂**(湖南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沙410081)2016年第7期(总第259期)No.7,2016Serial No.259Studi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一、儿童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儿童语言研究的最大变化是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取代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联结说。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一个有着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而人类先天具有普遍的语法能力,因此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4岁内就能完成,其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儿童会获得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规则系统。
虽然天赋论的语言习得论较之行为主义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低估了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上个世纪50年代,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论诞生。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语言能力不能独立于认知能力而存在,语言的习得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
[1]可见,认知论并不反对天赋论,但更强调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所处环境的关系,儿童在环境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会被“编码”到儿童的思维中,并由经验转化成词语表征,同时伴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另外,近期功能学派的一些研究认为,语言学习植根于儿童对他人交流意图的理解、对共同视觉注意的敏感以及模仿语言的愿望。
如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 )将语言看作社会行为,认为应该从语言社会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即儿童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习得社会语义系统,然后逐步习得“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
5-1幼儿园语言学习理论与实践
5-1幼儿园语言学习理论与实践引言幼儿园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环境,语言学习对幼儿的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
语言学习理论1. 乔姆斯基的社会交往理论乔姆斯基提出了社会交往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中获得的。
在幼儿园中,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2. 奥斯汀的行为主义理论奥斯汀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和重复来实现的。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幼儿模仿和重复语言表达,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之上的。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语言。
实践策略1. 提供语言丰富的环境在幼儿园中,教师应提供充满语言的环境,包括丰富的图书、游戏和故事时间等。
这样可以让幼儿接触到不同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
2. 创造互动机会教师应创造各种互动机会,包括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问答等。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鼓励幼儿主动表达教师应鼓励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语言自信心。
4. 整合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幼儿园的语言学习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幼儿在学习科学、艺术和数学等内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活动和项目,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结论幼儿园语言学习理论的实践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果。
通过提供语言丰富的环境、创造互动机会、鼓励幼儿主动表达和整合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教师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发展。
这些策略可以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得到应用,并对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概念与理论
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1.语言具有约定俗成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约定俗成”的含义: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概念与理论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前儿童语言的基本概念
(一)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具
首先,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一种属性.
其次,在人类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的交际工具除语言外,还有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文字记录语言,处于从属地位,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在特定领域内为社会服务,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体态语只能作为辅助交际工具,代替不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2.语言是思维工具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能分离.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语言也是认识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进程难以进行,思维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从表达.
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理论
语言学习
语言+言语+言语策略
理解:词语、句子结构 积累:扩大语言内存 运用:在实践中实现转化 策略:提高语言智慧
一、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的理论
1 语言学习的涵义 2 语言学习目标
布卢姆的学习水平分类
知识 领会 运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接触性语言和理解性语言
语言的获得,不仅需要习得者广 泛地接触语言材料,而且还要直 接使用这些语言材料参与交际, 通过交际变成理解性的语言材料。
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习语言的途径和方法
儿童语言的学习,如果没有成人为之创 立和提供言语交际的条件和机会,只是 孤立地进行语言、词汇训练,就难以取 得良好效果。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夏天,到了麦收季节,树上就结满 了杏儿,一颗一颗,橙黄橙黄的。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总忍不住 要望一望杏树,羡慕地说道:“嗬,好杏儿呀!”
长的竹竿,走到树下,挑树上熟透了的杏儿往下打。不一会儿,就 打下来二十多个。她分给小淘气和他的伙伴们吃。看着几个孩子吃 得那么香甜,奶奶的嘴角又挂上了微笑。
我心里不高兴了,暗暗怪奶奶偏向他们。奶奶看了看我,明白了
我的心思,便搂住我,笑容可掬地说:“傻孩子,有酒大家喝才香, 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都尝个鲜,杏儿 就会越结越多!”
问题讨论
1 更赢怎么知道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 2 第一句是更赢看一、听到的现象。第二句也是讲现象吗? 3 为什么飞得慢?为什么叫得悲惨?他是怎样分析的? 4 “愈合”什么意思? 5 “孤单失群”的“失”是什么意思?“孤单失群”是什么
意思? 6 更赢分析后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7 根据“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赢进一步怎样分析? 8 这句话里如果不用“ 它”代替,应该怎么说? 9 为什么害怕? 10 为什么拼命往高处飞? 11 这时候是一只什么鸟? 12 更赢这样分析后,作出怎样的判断? 13 第一段里哪一句话写惊弓之鸟掉下来的事实的? 14 哪些词用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