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这节运动和力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和力是相互关联的。
2. 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2. 重点:让孩子们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小车、小球、绳子等,用于展示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车,一些彩色纸片,用于实践活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运动和力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故事。
2. 讲解:简要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让孩子们了解运动和力是相互关联的。
3.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有一个小车,孩子们需要用彩色纸片放在小车上,然后推动小车,观察纸片的状态。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4.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回答一些问题,如:力的作用是什么?运动和力是如何相互关联的?6. 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力的实践活动,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次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一些力的实验,如:摩擦力实验、重力实验等,进一步加深对力的理解。
还可以让孩子们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汽车运动、人走路等,并记录下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内容。
具体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使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难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
学具:笔、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小车为什么能继续运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停止运动?2. 例题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或大小。
(4)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4. 小组讨论: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小或利用惯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举例说明惯性的概念。
(3)列举三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 答案:(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向前倾;抛出的物体在空中继续飞行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安全带、运动场上的跑道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本次教学活动,为您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以生活实例为依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运动和力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的关系。
难点:运动和力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绳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阐述运动和力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运动和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和力的关系。
5.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的关系。
2. 难点:运动和力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运动和力的知识,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描述、位置的相对性、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力的作用、摩擦力、二力平衡等。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物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数学公式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数学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利用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数学工具,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准备实例和习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解答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梳理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第8章 运动和力
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3.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绝不能主观臆断.4.通过经历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能够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通过讨论、激励,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合作、交流.力与运动的关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指导】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阅读课本P17“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分组实验: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记下每次小车停下时的位置.实验记录:实验次数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毛巾 最大 最短 2棉布 较大 较长 3木板 较小 长推理光滑表面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3)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6)推理:小车在光滑的(阻力为零)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运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笛卡尔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老师:物体除了运动,还有静止.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的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笛卡尔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师】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不是直接的实验结论,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2.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3.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强调:(老师)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有推力时木块运动,撤去推力后木块停下来,从表面现象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顿第一定律的观点正确地解释这个现象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流.【跟踪训练】1.哪位科学家利用如图所示实验得出如下结论:运动物体如果不与其他物体作用,就会沿直线匀速地一直运动下去( B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阿基米德2.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②、③及推理④.(1)为了使小车在进入平面时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2)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选填“远”或“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选填“快”或“慢”). (3)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3.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4.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将是 ( D )A.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它原来如果是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如果是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受到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D )A.立即停止B.改变运动方向C.先慢下来,然后停止D.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课时惯性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惯性现象.一、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教学指导】演示实验1:迅速弹出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会怎么样?演示实验2: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么样?教师提问:(1)迅速弹出纸板的时候,鸡蛋为什么没有飞出,而是落进杯子?(2)为什么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几个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以四人为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实验1现象分析:因为鸡蛋原来是静止在硬纸板上的,当纸板飞出去时,鸡蛋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鸡蛋最后没有随硬纸板飞出去,而是掉进玻璃杯里.实验2现象分析: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落在正下方.教师总结: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多媒体课件展示对惯性的几点理解:(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物体不论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3)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多媒体展示: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向左(或向右)倾斜;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教师随时纠正不准确之处.【教师】1.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2.惯性不是力,在解释惯性现象时,只能用“由于惯性”“具有惯性”,而不能说成“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否则就将惯性和力混为一谈了.【跟踪训练】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如图所示的四种物体中,惯性最大的是( D )A B C D2.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拍打衣服灰尘脱落,是由于灰尘有惯性B.小明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是由于汽车没有惯性C.跳远运动员要助跑后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D.高速飞行的子弹穿入木头后静止,它的惯性就消失了二、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指导】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以下两个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最后师生交流得出,分析惯性现象这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现象.现象(1)分析: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向后倒.现象(2)分析:木块处于运动状态,而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停止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教师归纳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1.交代研究对象初始状态;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状态.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呢?教师拿两枚鸡蛋演示,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举手发言,与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综合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因为生鸡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当我们转动鸡蛋后,蛋壳开始旋转,而鸡蛋里面的液体由于惯性的作用,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生鸡蛋转起来比较慢!活动2:请学生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等.4.阅读课文第19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教师】惯性无处不在,在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的时候,要叙述出如何体现出惯性的,注意叙述格式:①先明确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②然后弄清当外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一部分时,这一部分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而另一部分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③最后得出会出现的现象.【跟踪训练】1.调皮的小明随父母乘船去长岛旅游,来到船上,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如图所示).由于船在行进中,所以父母很担心小明蹦起后,船开走他会落入水中,但小明蹦跳了一会儿,并没有发生什么危险,这是因为小明跳起后,由于惯性他会随船一起向前运动,落回原地.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C )A.客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向后仰B.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C.用手拍桌面,手感到疼痛D.把锤柄的一端在地上撞击几下就能套紧锤头3.由图可知: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小刚用下面的四句话解释了安全带的作用:①撞向挡风玻璃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就可有效避免这种伤害.②当驾驶员驾车高速行驶时,发现前面出现情况紧急刹车.③驾驶员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④汽车滑行很小一段距离,立即停下来.这四句话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B )A.②④①③B.②④③①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4.如图所示,用手指快速地把小卡片向前弹出,小卡片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卡片上的物体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落入杯中.请你写出这一物理知识在生活或生产中的应用.答案:泼水(扔东西等).(合理即可)第2节二力平衡1.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知道物体的两种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的概念.3.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4.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一、二力平衡的条件【自主预习】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探究:(1)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2)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重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启动后,速度越来越快.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探究:1.猜想与假设.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2.制订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3.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小车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小车的受力情况:①改变其中一边盘子里砝码的质量,使小车受到的力大小不等.②将其中一边盘子里的砝码全部移到另一边使小车受到的力方向相同.③转动小车,使小车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将实验条件和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小车所受二力情况小车运动情况(静止与是否在一条直线大小方向否)上4.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情况下小车不能保持静止,哪些情况下小车能保持静止,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5.评估可以向学生指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但实验中控制这个阻力很小,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教师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八字口诀”: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教师】1.二力平衡条件可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实验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2.注意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区别.【跟踪训练】1.在下列事例中,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 D )A.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B.减速进站的火车C.腾空而起正在加速上升的火箭D.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2.下图中,F1与F2是平衡力的是( C )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实验桌面越光滑越好,其原因是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或减小摩擦力,或使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拉力的作用).(2)实验中保持F1和F2相等,用手把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指导】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思考: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电灯,若电线的拉力为 2 N,则灯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学生分析:电灯受重力和电线的拉力,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和电线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灯受到的重力为2 N.教师总结: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判断出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进而判断所求力的大小和方向.2.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怎样运动?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又将怎样运动?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火车又将怎样运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教师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思考: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试着把它们加以区别.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同点是都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是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两个力,只要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就不可能是平衡力;两个力中,发生作用的物体只要出现第三个,就不可能是相互作用力.【教师】1.平衡的两个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注意力的作用点.2.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哪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饮料罐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B.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罐对手的力与手对罐的力是一对平衡力D.罐对手的作用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2.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物体所受的支持力和桌面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3.向日葵因生长在茎顶端的花盘随太阳转动而得名.如图所示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向日葵,请在图中作出花盘的受力示意图.答案:如图所示.第3节摩擦力第一课时认识摩擦力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会分辨滑动摩擦、滚动摩擦.2.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4.通过参与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5.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一、摩擦力的产生及方向【教学指导】1.什么是摩擦力.(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木块,问:木块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回答:重力与支持力.(2)用弹簧水平拉木块,观察到弹簧拉长了,木块没有移动.问:为什么?教师引导分析静摩擦力的存在.(3)继续用弹簧拉着木块,使其在桌子上运动.问:这时有摩擦力吗?教师引导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存在.(4)用弹簧拉动木块在桌面上运动,问:有摩擦力存在吗?学生交流讨论.2.总结: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接触面不光滑),当它们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3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4.利用上述实例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种类:(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个表面接触并相互挤压(有弹力);②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不光滑.(2)摩擦力{静摩擦力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设置问题情景】滑动摩擦力也是力,要认识一个力,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同学们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中,在力的三要素方面还有什么发现吗?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演示实验】红色、绿色两个海绵刷相对运动帮助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海绵刷所受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突破难点.)【想一想】摩擦力是否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强调:“相对运动”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与“物体运动”不同.摩擦力有时是阻力,有时也可作为动力.提问:若接触面间都是粗糙的,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并请指出摩擦力的方向.(1)物体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2)静止在斜面上的木块;(3)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向右做匀速直线滑动;(4)放在静止的小车上的物体B,当小车突然向左启动时.【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跟踪训练】1.公共汽车沿水平公路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汽车上的人在水平方向( D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C.受到向前的动力D.不受力的作用2. 一个重50 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1;当推力为22 N时,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2,则( D )A.f1=0 N f2=22 NB.f1=0 N f2=50 NC.f1=50 N f2=22 ND.f1=10 N f2=22 N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指导】1.问题:(1)我们知道,力是有大小的,怎样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3有关内容,学习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2)为什么要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学习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指导学生动手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猜想:①一只手压在桌面上滑动;②两只手一上一下紧压在桌面上滑动;③一只手分别压在桌子的正面、反面滑动.(3)总结同学们的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的面积大小……(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4有关内容,讨论并回答:①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多个,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时,采取什么方法?②选用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木块?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应采取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探究,应使用长方体木。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2.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为:1. 学习运动和力的概念;2. 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4.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2.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和木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小车推动木块时,木块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解释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运动和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钩码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力1. 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明显。
()(2)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不明显。
()(3)物体受到的力为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 选择题: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3. 解答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右,另一个力为8N,方向水平向左,求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处于平衡状态,说明理由;如果不处于平衡状态,请说明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又叫惯性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如何无关2、物体受平衡力时怎样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3、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改变运动状态(1)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2)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判断方法:a、受力分析(看是否受非平衡力作用);b、运动状态分析(看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否改变)4.会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5、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非平衡力的运动情况难点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非平衡力下的物体怎样运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授1、合力(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①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②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2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①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概括出来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①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②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③惯性不是力3、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几个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3)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4、物体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1)非平衡力:物体受一个力或受两个或两个以上力但这些力不满足平衡条件这些力叫非平衡力(2)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快慢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①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加速运动;②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减速运动;③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在0度与180度之间物体做曲线运动二、知识网络(学生总结:物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三、例题解析例1 .如图在某建筑工地上用起重机吊起某物体若物体的重力大小为G在下列几种情况中试比较起重机的钢丝绳对物体的拉力F与物体重力G大小关系①物体在空中静止不动②物体以0.5m/s速度匀速上升③物体以1m/s速度匀速上升④物体以2m/s速度匀速下降⑤物体加速上升⑥物体加速下降(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点拨]物体只有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才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而所吊物体受到重力G和拉力F的作用在第①种情况物体保持静止在第②③④种情况物体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四种物体受平衡力作用F=G第⑤种情况由于物体加速上升故物体受到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即向上所以F>G第⑥种情况物体加速下降物体受合力方向应向下所以G>F.解答:①F=G ②F=G ③F=G ④F=G ⑤ F>G ⑥ F<G例2小梅坐在行驶的火车里她前面的茶几上放着一只熟鸡蛋突然她发现鸡蛋向车行方向滚去小梅迷惑不解并没有什么力来推鸡蛋它为什么向前滚呢?请你向她解释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点拨]本题考察学生对物体具有惯性性质的理解以及运用惯性知识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一般是:(1)物体原来的运动情况如何(运动或静止)(2)物体的一部分突然受力后运动状态的改变(3)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4)结果解答:鸡蛋原来随列车一首道运动列车突然减速鸡蛋却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有的速度向前运动而向火车行进方向滚去例3、小华在超市用20N的力推着装货物的车子做匀速直匀速直线运动 F合=F′+f=45N 线运动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小孩挡住去路于是改用25N向后的拉力;这时车子减速向前运动求此时车子所受合力大小(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点拨] 此题考查力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首先已知物体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若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则物体一定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本题可判断车子在水平方向受到摩擦力与推力是二力平衡f=F=20N;其次判断车子运动状态改变时的受力情况(F′=25N f=20N且F′与f的运动方向相同)最后求合力大小解答:F合=F′+f=45N四、练习题1.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针对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重50N的物体悬挂在气球的下方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为________N 当悬绳突然断裂后物体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滑轮的摩擦力不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一定运动C.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慢慢停下来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5.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分别为F 1=3N, F2=5N并且这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则F1与F2的合力( )A.一定是8N B.一定是2N C.可能是3N或5N D.可能是2N 或8N6.如图所示一个小孩沿水平的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但小汽车仍保持静止则()A.小孩对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B.小孩对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C.小孩对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D.小孩对车的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大小关系不能确定五、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又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为平衡力在具体问题上要着重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免混淆.区分的根本在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两平衡力是作用于同一物体的.2、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1)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2)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二者不可混淆(3)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有三要素而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惯性只有大小物体惯性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3、物体受到两个互相平衡的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究竟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原来的起始状态决定4、力不是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作业评估与检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基础练习: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些基础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3.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以及力的基本概念,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惯性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变化等。
5.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物理,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认识到惯性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不同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选择题:精选一些与运动和力相关的基础概念题,让学生通过做题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填空题:设计一些涉及运动和力公式应用的填空题,帮助学生熟悉公式的运用。
-简答题:提出一些与运动和力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报告:让学生在课后观察某一运动现象,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
八
科目
物理
时间
标题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中心发言人
成员
一、教材分析
《运动和力》主要包括: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 力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知识的系统性来说,这样的编排无疑是递进、合理的。本章初中物理学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并对以后有关运动和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 地位,是学习压强、功和能、浮力等有关初中重要知识内容必备的基础,所以本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章节。学习好本章内容,学生对力学概念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学生会建立自信心。学生如果不能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将会在后续的学习中遇到很大的障碍,甚至对物理的学习丧失信心。
二、学情分析
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是本章的学习有利的因素之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如: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管理的一些知识,如: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等简单力的形式,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如:许多同学很容易认为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所以本章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给出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给出二力平衡和摩擦力对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进行解释。
单元测试------------------------------ -----------------------1本处不设反思,只针对目标的遗漏和目标教学深浅的把握进行补充说明,没有可以不写)
第二节二力平衡---------------------------------------------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
复习------------ ----- --------------------------------------1课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中,深入探讨第12节内容。
主要围绕力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和力合成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解力合成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力合成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概念、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力合成原理。
难点:力合成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和绳子、图示等。
2.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绳子、图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拉力作用下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关系。
2. 教学内容展开(1)力概念与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
讲解力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等。
(2)弹簧测力计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原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
(3)力合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力合成原理。
结合图示,讲解力合成方法,如力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力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力概念、测量和合成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作用效果2.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3. 力合成原理及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概念,并给出三个生活中常见力例子。
(2)简述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3)如图,已知力F1=6N,F2=8N,求它们合力F。
答案:(1)见学生解答;(2)见学生解答;(3)合力F=10N。
2. 作业答案:(1)答案见学生解答。
(2)答案见学生解答。
(3)答案:合力F=10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测量和合成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力合成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8章第1节“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以及第3节“惯性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板、弹簧测力计、斜面、皮球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实验验证。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说明其应用。
(3)解释惯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推、拉、挤、压等。
(2)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掌握牛顿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受到的力的性质及大小。
3.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运动和力的关系。
a.牛顿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c.运动和力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体现。
2.学生反馈: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明白学习物理知识对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物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a.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b.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探究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小组合作任务:
a.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2. 惯性;3. 重力;4.摩擦力;5. 二力平衡;6. 压强。
具体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能通过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如弹簧被拉伸、乒乓球被击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弹簧、挤压海绵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足球等。
(2)实例说明: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等。
3. 随堂练习:(1)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出一道例题,如:一个足球被踢出去,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力作用的什么效果?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请分析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是否能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否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等。
对于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如重力、摩擦力等。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授摩擦力的定义,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如“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3.学习并掌握摩擦力、弹力、重力等常见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及作用效果。
4.熟悉并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5.学习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掌握速度、加速度的概念,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等,分析力和运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设计基础性作业,包括力的三要素的理解与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阐述、摩擦力、弹力、重力等常见力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练习。此类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
例题:
-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解释惯性现象,并说明质量与惯性的关系。
-分析一个足球运动的轨迹,计算在不同时刻足球的速度和加速度。
3.创新性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任务: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遇到的不同力的作用,尝试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力的特点。
-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4.布置小组合作作业,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一个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对运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例子,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对物体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如: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用钩码挂在滑轮上,观察钩码的下降速度等。
4.巩固(10分钟)讨论并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5.拓展(10分钟)介绍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让学生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更深入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特别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2.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运动和力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
3.指导与反馈: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解答学生疑问,给予及时的反馈。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题、应用题和拓展题。
2.练习组织: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反馈与指导: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效果。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概念、运动状态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章主题——运动和力,强调力在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知识讲解:详细介绍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实例,解释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时汽车的运动状态变化、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等。
3.力的合成与分解题:完成课后练习题6-10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小组合作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5.拓展思考题:针对本章内容,提出一个与运动和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思考文章,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2.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四)布置作业1.思考书本第49页第1、2第二节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图图4图1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
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反馈练习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
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课本第49页练习3-5。
第三节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
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方法:控制变量法。
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图甲图乙图丙表格设计: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六)、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作业:课本P63 1、2。
六.教学后记:。